【文档说明】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 必修下册课后习题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Word版含解析.docx,共(6)页,145.50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ff18e8a1433a762dd3e44380aa985c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达标练1.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该观点认为十
月革命()A.仅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旗帜B.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C.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不大D.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有直接的牵涉”指的是十月革命爆发的外部原因,即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面临危机,使俄国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则指的是十月革命爆发的内部原因,由此可知,这种观点实际上是认为俄国十月革命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故选
D项。2.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的机关报《工人之路报》以通栏标题向人民发出号召:把唯一彻底的和坚韧不拔的革命党——布尔什维克党选进立宪会议!这表明当时布尔什维克党主张()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B.利用和平方式掌握政权C.与临时政府彻底决裂D.主张立即发动武装起义答案B解
析材料没有涉及布尔什维克党主张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布尔什维克党选进立宪会议”,可知其主张通过民主选举,实现政权转移,故B项正确;布尔什维克党在七月流血事件后与临时政府决裂,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选进立宪会议”,可知是和平手段,故D项错误。3.下图为19
22年与1925年苏联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对比图,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政府重视农业生产B.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C.国内外战争的结束D.农业集体化程度的提高答案B解析从图中可知,1925年苏联主要农产品产量明显高于1922年,主要是由于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确。4.1920年,苏俄的农业总产量只相当于战前水平的2/3,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严重缺乏,人们要忍受着冬季严寒的侵袭。到1921年,情况更惨了。这主要是因为()A.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
国内战争的破坏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延续D.西方国家的封锁答案C解析1920年苏俄人民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面对已变化的国内外形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延续,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故C项正确。1921年3月才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
;国内战争的破坏和西方国家的封锁不是主要原因,故B、D两项错误。5.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的实行()A.有
利于粮食税顺利实施B.保障了国内战争的胜利C.为工业化建设提供支持D.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答案B解析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措施,材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A项错误;材料中“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反映的
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通过这一政策保障了当时苏俄内战的胜利,故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没有为工业化建设提供支持,排除C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没有稳定和恢复国民经济,后来反而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
机,排除D项。6.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他认为,(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列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
法是()A.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D.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答案C解析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是在俄国二月革命期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施于191
8年夏,在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利益,故B项错误;据材料“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
农民利益,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故C项正确;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是在斯大林时期,故D项错误。7.他们对苏联这项事业先表示怀疑,后表示兴趣。但他们仍对苏联人缺乏自由、住屋糟糕、消费品匮乏感到震惊,不过他们也同意这项事业让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极大的
贡献。“这项事业”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农业集体化运动D.五年计划的实行答案D解析由材料“但他们仍对苏联人缺乏自由、住屋糟糕、消费品匮乏感到震惊,不过他们也同意这项事业让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有极大的贡献”分析可知,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虽然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但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故D项正确。8.1934年,在联共(布)十七大报告中提到,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使工业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产值中占了首
要地位……工业中的资本主义成分已经消灭,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现在是我国工业中唯一的垄断的体系。这反映出当时苏联()A.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突出B.苏联模式已经得以确立C.延续新经济政策某些做法D.加速推动农业集体化道
路答案A解析材料“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使工业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产值中占了首要地位”强调的是苏联工业化成就突出,主要和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关,故选A项。9.1929年,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经济大危机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成为市场上西
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同时,他还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说明()A.苏联模式能够有效避免经济危机冲击B.苏联的工业化进程离不开西方国家支持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应该互通有无D.经济大危机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契机答案D解析A项的说法过
分夸大了苏联模式的作用,排除;“离不开”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涉及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应该互通有无,排除C项;结合时间“1929年”,再结合“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经济大危机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之
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可知经济大危机为苏联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故D项正确。等级考提升练10.《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中指出,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
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A.人民强烈要求进行反专制斗争B.人民急切要求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答案B解析二月革命已经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故二月革命后人民的主
要要求不是进行反专制斗争,故A项错误;当时人民强烈要求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没有满足人民的要求,故B项正确;当时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了实际权力,故C项错误;当时临时政府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镇压群众运动,引发人民不满,不是“对外妥协
引发人民不满”,故D项错误。11.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当这一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西方人士却说:“俄国的这
一招,是痛击我们的!”当时引起这些争论,主要是因为该政策的实施()A.放弃了直接迅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做法B.利用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了生产C.意味着政府开始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D.违背了社会主义高度集中计划管理原则答案B解析新经济政策不是放弃社会主义,实行资本主义,也不是完全放弃市
场经济体制,而是用发展资本主义的手段发展社会主义,但是当时不被理解,故B项正确。12.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说:“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符合该思想的措施是()A.实物配给制B.余粮收集制C.工业国有
化D.允许部分企业给外国经营答案D解析实物配给制、余粮收集制和工业国有化都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组成部分,故A、B、C三项错误;题干中“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是新经济政策的实质,D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之一,故正确。13.据档案记载,1925年,苏联农民心
中始终存在一种困惑: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就会从贫农队伍中除名,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把他看作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这主要说明当时()A.粮食税挫伤了农民积极性B.农民对集体农庄心有余悸C.新经济政策缺乏制度保障D.工业化政策引发农民不满答案C解析在新
经济政策实行过程中,农民既渴望致富又担心成为革命的对象,故C项正确。14.苏联农业集体化期间,许多农民屠宰牲口,已经被充公的“富农”的牲口由于无人照管而死亡。直到苏联解体,牲畜总数也没有恢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1913年的水平。材料说明农业
集体化()A.长期忽视畜牧业发展B.制约了苏联经济发展C.受到国家工业化制约D.降低了人民生活水平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由于无人照管而死亡”等信息可知,苏联在推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失误,畜牧业甚至没有恢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平,这说明农业集体化制约了苏联经济发展,故B项正
确;材料反映的是农业集体化中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国家对畜牧业发展忽视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不是说工业化制约农业集体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人民生活水平降低的信息,故D项错误。15.20世纪30年代以来,苏联曾长期禁止或限制私人携带各类消费品出境,但对进口奢侈品(香烟、酒、化妆品)进行补贴
。这种现象表明苏联()A.政府曾试图鼓励发展轻工业B.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C.强调意识形态影响对外贸易D.经济发展速度日益缓慢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苏联国内生产消费品的能力有限,而消费品生产主要涉及的是轻
工业,结合材料时间可知,当时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政策导致轻重工业比例失调,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未涉及意识形态的对抗,排除C项;当时苏联经济发展速度较快,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16.下图为苏联“二五”计
划(1933—1937年)国民经济目标增长率与实际完成率的比较。以下解读正确的是()A.农业和轻工业呈现出负增长趋势B.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C.反映了苏联调整经济结构的愿望D.开始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答案C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生产资料的实
际完成率高于经济目标增长率,消费品、农业的实际完成率低于经济目标增长率,表明国民经济结构不平衡,反映了苏联调整经济结构的愿望,故C项正确。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经过半年时间的实践,列宁由否定商业到承认商业,最后号召共产党员学会经商,学会做经济工作。然而,他的继任者多数对新经济政策的
实质并不理解,把它看作是暂时的退却。1923年10月,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在批评政治局的政策时指出:我们没有一个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原则性决议。党的领导也不把新经济政策看作是经济发展的策略路线,而只是同反对派斗争中的一张牌。对新经济政策的态度,经常是党内争论的对
象,党内除布哈林等少数人,一个比一个“左”。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以“激进”为荣,以“左”为荣。——摘编自沈志华主编《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20世纪20年代苏联经济”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
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参考答案示例一论题:苏联经济建设日益激进。论述:20世纪20年代初,新经济政策推动了苏俄经济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基本上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是,部分苏联领导人认为它是社会主义的倒退,苏联应该向资本主义发动进攻,这种固守传统社会主义的观念,忽视了苏
联的国情。1925年,苏联确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强调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提出了较高的经济建设指标,为了解决工业建设资金问题,提高了工业品价格,压低了农产品价格,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农业的健康发展。此后,苏联推行
农业集体化,把小农经济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这也忽视了苏联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总之,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取消新经济政策,强调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大规模发展集体农庄等,都鲜明地说明了苏联经济建设日益激进。示例二论题: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面临重重阻力。论述:为了解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政治经济危机,俄共(布)十大决定推行新经济政策,准备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政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等策略不
为部分俄共(布)领导人所接受,在实施过程中,列宁没有对新经济政策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种阻力越来越强,特别是列宁逝世后,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后退和妥协的声音进一步增强。加之新经济政策实施中,出现了一定的贫富分化问题,导致部分农民也反对
这一政策,苏维埃党内的政治斗争也增加了新经济政策实施的阻力。同时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苏联迫切希望改变落后农业国的现状,以求巩固和发展苏维埃政权。这要求苏联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尽早结束新经济政策,开展国家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