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3届江西省宜春市八校高三一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docx,共(23)页,62.93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f6cef2f8726cd2effd2a7a8b65b84a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樟树中学、丰城九中、宜春一中、万载中学高安二中、宜丰中学、奉新一中、宜春九中202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命题:宜春一中命题人:魏丹、刘伟能、张姗姗、汤陈秀审题人:魏丹、刘伟能、张姗姗、汤陈秀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
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传世本《周易》一般包括经、传两个部分。经指卦辞、爻辞,传则包括了解释经的《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等十种文献,后世称为“十翼”。其中传为
孔子所作的《大象传》以“君子以”的形式,表达了对君子品质与行为的期许,是古代君子人格的投影与反映。其“推天道以明人事”,将天地自然的运行规则推衍到君子的品德与行为,显示了天人一体的思维模式,至今仍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周易·大象传》倡导一种自
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周易》首卦《乾卦》的《大象》辞。《子夏易传》解释说:“健而不息,天之运也;自强而成德者,君子之事也。”天道运行变化日夜不息,君子应该“以天为则”,向天学习,不断地积累德行、创建事业。天行健,是人生自强不息的根据;而自强不息,正
是天道运行在人事方面的体现。天道是人事的基础,天道运行不辍之刚健正是君子自强不息品质的内在根据。天道运行不息,是君子学习的榜样,古代圣王,如成汤,天不亮就坐在朝堂等待处理政事;周文王,日已偏西都来不及吃饭,求贤若
渴。这都是自强不息、勤以修身、勤以理政的典型。《周易·大象传》倡导一种厚德载物的人生格局。《坤·大象》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宋代胡瑗《周易口义》解释说:“柔顺者,地之势也,故能生成万物之形质也。君子以厚德载物者,言君子之人法地之道,以宽厚其德,使其器业广大
弘博,无所不容,以载万物,使万物无不得其所,皆如地之容载也。”大地的品德是柔顺而包容,君子要向大地学习,在与人相处时秉持包容精神,虚怀若谷,兼容并包,和而不同。《坤·彖传》说“含弘光大”,《坤·文言》又说“含万物而化光”,说明人越能含弘越能光大,越能包容越能成就其人生的大格
局。明代潘士藻《读易述》说:“君子中虚,心实无疆,无疆则何所不容,何所不载?”故君子应常怀谦敬之心,卑以自牧,尊贤容众。“敬人者人恒敬之”,一个谦敬的人,更能与自我、他人、社群达成和谐一致。《周易·大象传》倡导一种惩忿窒欲的人生修养。《损》卦的《大象传》说:“山下有泽
,损。君子以惩忿窒欲。”孔颖达《正义》解释说:“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者,泽在山下,泽卑山高,似泽之自损以崇山之象也。君子以法此损道,以惩止忿怒,窒塞情欲。夫人之情也,感物而动,境有顺逆,故情有忿欲。惩者,息其既往;窒者,闭其将来。”《损》上卦
为艮(山),下卦为兑(泽),山高泽深,泽自损其高以显山之巍峨,君子体会损道,所以要惩止忿怒,窒塞情欲,使品德日高。宋代杨简《杨氏易传》说:“山上有泽,其山日损;人有忿欲,其德日损。”足见忿欲之害人。人生有所损减,才能有所增益,不迁怒,不贰过,克制自己的忿怒与欲望,看似于己有损,
实则于己、于他皆有利益。损、益之间,足见《周易》的人生智慧。《周易·大象传》倡导一种居德善俗的人生责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个人德行日进,事业日隆,但个人价值的实现必依赖于对社群的贡献。《周易
·大象传》多次强调君子化导社群的责任,如《师·大象传》:“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蛊》:“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临》:“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这都是说作为君子,不仅要自懿文德,
开拓事业,而且要教导、启蒙、振育、容纳、保有人民,使社群和谐,人民富庶。《渐·大象传》:“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程颐《程氏易传》说:“山上有木,其高有因渐之义也。君子观渐之象,以居贤善之德
,化美于风俗。”山上有木,木因山而高,君子观于渐进之义,先积累德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然后化美风俗,齐家、治国、平天下。《周易·大象传》以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以“君子经”的表达形式,由卦象所表现的天道自然引申出人事活动的准则,《大象传》对君子的要求与劝诫显
示了古老《周易》的现代价值。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厚德载物的人生格局、惩忿窒欲的人生修养以及居德善俗的人生责任,在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中仍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摘编自冯国栋《从<周易·大象传>看君子精神的现代价值》)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世本《周易》一般包括经、传两个部分,传包括解释经《周易·大象传》(上、下)、《文言》等。B.《大象传》中“推天道以明人事”将天地自然的运行规则推衍到君子的品德与行为,体现了天人合一。C.天道是人事
的基础,天道运行不辍之刚健正是君子自强不息品质的外在条件。D.《大象传》中体现的关于居德善俗的人生责任的君子精神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必依赖于对社群的贡献2.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主体部分层层递进,论述清晰,论述了《周易·大象传》蕴含的君子精神。B.文章采用总分
总的结构,论证了《周易·大象传》传递了蕴含的君子精神的现代价值。C.全文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论证了《周易·大象传》四种君子精神。D.文章例举宋代杨简《杨氏易传》中的“山上有泽,其山日损;人有忿欲,其德日损”,来论述《周易·大象传》倡导君子应克制住愤怒,抑制住欲望。3.结合文章内容
,下列语句不能体现《周易·大象传》中的君子精神一项是()A.“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荀子·修身》B.“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薛瑄《读书录》卷一C.“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周易坤文言
》D.“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修身》【答案】1.C2.A3.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天道运行不辍之刚健正是君子自强不息品质的外在条件”有误,原文是
“天道运行不辍之刚健正是君子自强不息品质的内在根据”。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A.“文章主体部分层层递进”错误,《周易·大象传》倡导一种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周易·大象传》倡导一种厚德载物的人生格局,《周易·大象
传》倡导一种惩忿窒欲的人生修养,《周易·大象传》倡导一种居德善俗的人生责任,文章主体部分是并列结构。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强调人应意志坚强和遵守
信用,不符合《周易•大象传》中的君子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惩忿窒欲(克制心中的愤怒情绪,抑制非分的欲望)和居德善俗(逐渐积累贤德而改善风俗)。故选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下面小题。近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面对面专访来成都讲课的俞晓红教授。她分享了自己几十年研究《红楼梦》的体会、心得,以及需要向受众广泛传输的见解等。她认为,解读《红楼梦》不是哪一个人的专利,人人都可以讲,没必要去追究学术性高低,研
究红楼梦需要开放包容的心态。俞晓红专门为中学语文教师写了一本专著《漫卷红楼:整本书阅读视野下的<红楼梦>研究》,她将自己几十年的红学学术功底融汇其中,启发广大读者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师更好地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更好地引导青少年对《红楼梦》的阅读从“碎片化”走向“整体化”。业内称之为“目前有
关《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研究中写得最好的一部”。一记者:读高一的学生,一般是十五六岁的孩子。给这个年纪的读者讲《红楼梦》,会与成年人讲解有所不同吗?俞晓红:我认为没有什么不同。我们不应该低估孩子们的接受能力。曾有学者
表达过这样的顾虑:对高一的学生讲整本《红楼梦》,“宝黛爱情”要不要讲?我说,为什么不讲啊,如果没有宝黛爱情,就没有《红楼梦》了。而且,我认为,当学生真正读懂了“宝黛爱情”,反而能明白真正的爱情是一种高级的精神境界,是为对方着想的真爱。所以名著阅读就是一种高质量的
“爱的教育”。我这么一说,这位学者就很释然。记者:浸润在《红楼梦》里近50年,您觉得自己的人生吸收了哪些营养?或者说,您阅读《红楼梦》,最深的感触有哪些?俞晓红:不同年龄段的人读《红楼梦》会有不同的兴趣点。中学时代主要是关注青
春生命,也包含爱情在内,为林黛玉哭。到了大学,正好受到中文系的专业教育,开始有自己的一些学术思考。《红楼梦》是两百多年前的作品,但曹雪芹在写《红楼梦》的时候,是超前的。所以很多精神,在我们这个时代都能够深深地体会到。我在面对生活中的现象或者是遭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就会从中
获得精神支撑,或者受到一些启示。《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但里面有很多的哲学思考。我记得,资深红学家、学者蔡义江先生说过,他每读一次《葬花吟》,便哭一次。当时他都70多岁了。我就在想,一个男性学者在这么大年龄时,读到《葬花吟》为什么还会哭呢?
应该不只是因为沉浸在诗作带来的感伤中,而是《葬花吟》促发了他的哲学思考。这是一首赞美青春生命的诗,是生命的赞歌,它有哲学的层次。二记者:当下,互联网科技发展很快,人工智能快速发展,随之AI能力变得越来越强大,出现像ChatGPT这样
的高级人工智能,对文艺创作、学术论文撰写等都带来不小的冲击。你觉得,这对《红楼梦》研究会有怎样的影响?俞晓红:ChatGPT出来以后,我们在同学群中就开始讨论了。ChatGPT这一款人工智能聊天程序,可以即兴创作诗歌,可以设计代码,可以写教学设计等,于是我也立刻试用了它,
试用了好几天,后来就没有多大兴趣了。我提问ChatGPT:曹雪芹是谁?它输出的答案很奇怪,不靠谱,甚至有些信息还存在错误。但英语专业的教授就认为它很好,觉得它能够帮助大家广泛地搜集资料,指导学生拟写论文。我想,这可能跟它的资料库有关。随着时间的推
移,或许它的资料库越来越丰富,答案可能也会越来越准确。但就目前,还是不行的。记者:这样说来,像《红楼梦》的研究和阅读,应该也有机器不能替代的部分吧。俞晓红:是的。比如说,当你带着自己的生命体验去阅读《红楼梦》,收获的是属于个性
的、灵动的、鲜活的东西,这是机器所不能替代的,机器本身没有主观情感的存在。另外研究《红楼梦》不能一蹴而就,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红学家吕启祥老师跟我说,晓红啊,60岁到70岁是你人生最好的年龄。退休后你有大量可支配的时间,你的学
术积累比较深厚,人生经验也很丰富。研究《红楼梦》恰好需要这些,我相信你会写出很多好东西。因此,我对未来十年的学术生命,会有一个期待和规划。我不知道AI能不能完全取代我这些生命经验,至少目前还不能。三记者:《红楼梦》研究中存在一种“索隐”现象。有的人要在字里行间找背后的微言大
义,认为小说里的某某角色是影射现实中某某人物。对于这种解读,大众读者该怎么对待?俞晓红:学文学的要守住一点:考据不能脱离文本。小说作为文学,它虽然有一定的生活原型,但它更是对生活原型的提炼和加工。如果过度一一对应,相当于把文学的品格降低了。当然,曹雪
芹的确是用了一些隐喻的方式,表达了曹家败落的一些故事。但是我们今天在索隐的时候,要把握好一个度。除非有历史资料印证才行,否则硬去套,就容易把一个学术问题变成一个想入非非的猜谜游戏。这在文学研究中是不可取的。其实,这种思维方式有
它的历史根源。比如《左传》《史记》,因为是史家写的,有时候写帝王不便直说,就要用曲笔,用春秋笔法,于是后世解读就会出现从微言里寻找大义的思维方式。记者:除了上述问题,我还注意到,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人读《红楼梦》,读得很投入,很热烈,但
却容易陷入偏执、封闭的状态,听不进跟自己不同的意见。那么如何做到既能对《红楼梦》进行沉浸式阅读,又不迷失自我?俞晓红:审美是需要距离的。沉浸式欣赏是没错,读者沉浸阅读《红楼梦》中,会跟着书中人物的命运往前走,跟着他
们的情感升华思想,从而在这体验中,获得对时代、对社会、对人性有更深切有效的认知。但沉浸之后我们还是要有出来的能力,出入自由。沉浸一旦过度,出不来,就成了沉溺。有时候,有些读者不知道把握审美的距离,不能足够理性地去看待文学形象,就会把自我投射到角色中,进行偶像化,或
者神圣化,不允许别人说他喜欢角色的任何一句坏话。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度,喜欢文学也是一样。如果过了这个度,走上极端以后,有可能会对自己的现实生活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甚至会损害身心健康。这值得警惕。(摘编自《<红楼梦>是值得用生命去阅读的
书》)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俞晓红教授认为,解读《红楼梦》不是哪一个人的专利,人人都可以讲,不一定要去追究学术性高低。B.业内人称俞晓红的专著《漫卷红楼:整本书阅读视野下的<红楼梦>研究》为“有关《红楼梦》整本书
阅读研究中写得最好的一部”。C.俞晓红消除了曾有学者表达过的疑虑,她认为我们不要低估孩子们的接受能力。D.不同年龄段的人读《红楼梦》会有不同的兴趣点,俞晓红教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阐述了该观点。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访谈中俞晓红教授谈论了自己研究《红
楼梦》的心得体会,她认为ChatGPT未来还是不能取代她的人生经验。B.记者提问俞晓红教授具有针对性,针对她在《红楼梦》研究心得上进行提问,她从三个大方面进行回答,回答层层深入,环环相扣。C.俞晓红谈论到从《红楼梦》中可以获得精神支撑和受到启示,具有超前性,所以人人
阅读《红楼梦》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D.在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对《红楼梦》一直保持学术热情,并且她认为对《红楼梦》进行沉浸式阅读应保持距离。6.从访谈中可知,记者从三个方面进行访谈,请同学们根据访谈内容为其拟
写三个合适的标题,并说出依据。【答案】4.B5.D6.①《红楼梦》的阅读蕴含着爱的教育和生命的哲思。依据:俞教授提到“名著阅读是一种的高质量的‘爱的教育’”;以自己和蔡义江先生为例,认为“里面有很多哲学思考”。②AI(或人工智能)暂不
能替代人对《红楼梦》的研究。依据:俞教授以ChatGPT为例,认为AI目前还不能完全取代人的生命经验。③考据不能脱离文本,审美需要距离(或“索隐”不能脱离文本,沉浸阅读但不能沉溺)依据:俞教授认为《红楼梦》研究中的“索隐”不能脱离文本,且“沉浸一旦过度,出不
来,就成了沉溺”。【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业内人称俞晓红的专著《漫卷红楼:整本书阅读视野下的研究》为‘有关《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研究中写得最好的一部’”有误,由原文“业内称之为‘目前有关《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研究中写得最好的一部’”可知,选项以偏
概全,原文是“目前”。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A.“访谈中俞晓红教授谈论了自己研究《红楼梦》的心得体会,她认为ChatGPT未来还是不能取代她的人生经验”有误,原文是“我不知道AI能不能完全取代我这些生命经验,至少目前还不能”,
没有完全否定。B.“记者提问俞晓红教授具有针对性,针对她在《红楼梦》研究心得上进行提问,她从三个大方面进行回答,回答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有误,三个大方面的回答呈并列关系,独立存在。C.“俞晓红谈论到从《红楼梦》中可以获得精神支撑和受到启示,
具有超前性,所以人人阅读《红楼梦》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有误,“所以人人阅读《红楼梦》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在原文没有体现,也强加因果。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第一部分:记者提问给高一的学生讲《红楼梦》
会不会与成年人讲解有所不同,俞晓红认为没有什么不同,当学生真正读懂了“宝黛爱情”,反而能明白真正的爱情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世界,是为对方着想的珍爱。所以名著阅读就是一种高质量的“爱的教育”。当记者问俞晓红浸润在《红楼梦》里近50年,自己的人生吸收了《红楼梦》哪些营养的时候,俞晓红认为不同年龄段的人
读《红楼梦》会有不同的兴趣点,并且以自己和资深红学家、学者蔡义江先生读《葬花吟》为例,来说明《红楼梦》里面有很多的哲学思考。所以这一部分的标题可拟为:《红楼梦》的阅读蕴含着爱的教育和生命的哲思。第二部分:记者提问AI能力变得
越来越强大,对《红楼梦》的研究会有怎样的影响。俞晓红在ChatGPT出来以后就做了个试验,当提问ChatGPT曹雪芹是谁时,它输出的答案很奇怪,不靠谱,甚至有些信息还存在错误。由原文“我不知道AI能不能完全取代我这些生
命经验,至少目前还不能”可知,这些都说明目前AI的资料库还没有丰富到取代人的生命经验。所以第二部分标题可拟为:AI(或人工智能)暂不能替代人对《红楼梦》的研究。第三部分:这一部分记者首先提了一个关于《红楼梦》研究中存在的“索隐”现象,俞晓红说
到“学文学的要守住一点:考据不能脱离文本”。记者又提到如何做到既能对《红楼梦》进行沉浸式阅读,又不迷失自我,俞晓红认为审美是需要距离的,沉浸式欣赏并没有错,但是沉浸之后要有出来的能力,否则就有可能会对自己的现实生活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甚至会损害身心健康。这值得警惕。所以第三部分
的标题可拟为:考据不能脱离文本,审美需要距离(或“索隐”不能脱离文本,沉浸阅读但不能沉溺)。的(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器物中的时光彭程母亲过世一年多后,我开始整理她住过的房
屋。收拾的过程中,一些往事被唤醒,曾经的场景再次浮现,消失的时间重新返回。回忆的开始,被一种欢快的气息包围着,仿佛春末夏初时节那样明亮惬意。那正是父母刚刚搬来的时候。离开生活了十年的远郊小镇,住进这套宽敞了很多的大房子,他们欣喜不已。
新搬来的东西杂乱地靠墙堆放着,母亲将一个用床单打成的圆鼓鼓的大包袱拉过来,解开打得很严实的结扣,摊开在客厅木地板上,里面是一迭迭摞着的衣服、毛巾、枕头等。五月上旬天已经热了,母亲额头上沁出了汗珠,她用手背去擦掉,说阳光真好。父亲的八十岁生日,正赶上那
一年的春节假期。那时他们已经搬来三年了。那一次聚会最齐全,国外的妹妹一家也赶来了,祖孙三辈十几个人坐满了客厅,几个小孩子嬉耍打闹,十分热闹。全家围着餐桌吃年夜饭时,父亲很兴奋,说他要说几句话,然后从裤兜里掏出一页
纸,原来是事先写好的。他讲了几点,大意是感谢儿女们孝顺,让他们得以安享晚年,生活得很幸福。这种庄重的方式和他带有几分羞涩的表情,让大家笑成一片。父亲习惯独处,通常是待在屋子里。偶尔外出时,一是与母亲一同去超市或菜市场买菜,二是独自到小区里的净化水售水机处打水。母亲喜欢热闹,每天上下午都要
下楼去,但足迹大都也在小区院内。夏天在院子北面一片柏树林里,与一群年龄相仿的老太太们一起做保健操,冬天则移到楼下朝南的一处空地上,晒太阳聊天。在很长的时间里,他们有一个还算不错的健康状况。但自然的铁律无所逃遁,衰老和病痛不动声色
地增加和升级,缓慢地调整着他们动作的幅度,一点点地蚕食着肉体和精神。母亲的膝盖开始有问题了,每次从沙发上起身时,要用双手扶着茶几用力撑一下。走平路还凑合,上台阶则明显吃力。父亲腰背愈发弯曲了,因为缺乏运动,肌肉萎缩,两条小腿瘦得可笑。于是,屋子
里器物的变化增减,也和生命的流程同步。此刻还放在客厅角落里的拐杖和轮椅,便陪伴了他们生命的最后阶段。父亲发病前大半年,有一次说起觉得双腿没劲,走路发飘,我便买了这副拐杖。有一次陪同他到小区旁一家医院体检,他拄着拐
杖慢慢地挪动脚步,几百米的距离走了很久。这也是记忆中他唯一的一次拄杖。轮椅则是在父亲去世后,弟弟赶来处理后事时买的。父亲去世,给一向乐观开朗的母亲很大的精神打击,那种丧夫的哀伤,不是儿女的关心能够抚慰的。她外出时不再走路,是由于腿脚更费力了,但更可能是她放弃了。这一辆轮椅
便成了代步工具,被雇来照顾她的保姆推着,沿着母亲走了十年之久的小区内外的道路街巷,又缓慢地走了一年多,直到有一天彻底停下。父母去世后,强烈的空空落落的悬浮感,每每从胸间升起。去世后大半年中,母亲的骨灰盒放在她自己的卧室里。我隔几天过去一次,给阳台上她养的几盆花草
绿植浇水,给床头柜上母亲的遗像点上一炷香,再坐上一会儿。遗像的旁边,放着一册薄薄的《金刚经》,是寺院里印制发放的。笃信佛教的妹妹,安装了一个巴掌大小的电子播放器,日夜不停地播放着舒缓柔和的佛教音乐,将房间里衬托得更加静谧。想到当年全家人春节聚会时的喧哗热闹,恍
若隔世。这是一套复式的房间,在二层靠里面那间屋子里,放着一台老式缝纫机,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产品。当年在老家的一间狭窄的屋子里,中学生的我曾经趴在上面写过好几年作业。母亲手巧,擅长针线活,大到衣服小到鞋样,都做得很好,我还记
得她做的一个绣花绷子,画面是鲜花和小鸟,格外好看,在墙上挂了很久。有了这台缝纫机,她更是如鱼得水,记得她的同事和邻居们经常找上门来求她帮忙裁缝,而全家人的衣服,很多也出自这台机器。我要留下这架缝纫机,留住一种怀念。缝纫机旁边,是一个很大的落地衣柜,里面摞放了很多被
褥。我结婚时,按照家乡习俗,母亲给做了几铺几盖,用的是上好的棉絮,好不容易打听到县城里有认识的人开车进京办事,求人家给捎过来。几十年了,只用过一套。如今我挑出两床被子留下,其他的打算放进小区里的旧衣捐物箱。留下来的我也不会盖,只是为了保留一份母爱的记忆。
想起人已不再,有些器物也将亡失,不免有些感伤。但感到慰藉的是,毕竟还有不少器物会长久相伴,它们足以牢靠地守护住记忆中我与父母共同度过的日子。房间里的多数家具,包括一层客厅沙发前的那一个茶几,此前已经被我运到远郊的一所住处。退休在即,期待已久的宁静生活日益眉目清晰。家具都是木质的,
结实耐用,我舍不得扔掉,拉回原厂家翻新了一遍。那处房子客厅要狭小不少,这边客厅里的几件放进去,立刻显得拥挤了。父亲卧室的全部家具,则摆放在了我自己的卧室中,每件家具的摆放位置和朝向,完全一样。旧物在穿
越时光时,也将往日的一些东西留存下来,仿佛一头从密林间飞驰而过的鹿,躯体上沾着蹭过的树枝的汁液。一些形象和气息,可见的和不可见的,都附着在这些器具的表面上,仿佛油漆的幽幽光亮,等待回忆的目光拂过。除了定下那几样东西的去向,我今天的一个收获,是从一些书页间、信封
里、抽屉中垫底的画报纸下面,找出了父母的一些零散照片,按照时间前后,分别放入几个他们的照相簿中,准备带到那个住所,放在书柜最下层的抽屉里。想他们的时候,就拿出一册来翻翻。我会看到父母年轻时的模样,看到兄妹几人小时候依偎在他们身边,看到带他们去各地旅游,看到许
多次的节日团聚,看到照片上有了更多的孙辈,看到他们越来越衰老疲惫……他们普通的一生,被浓缩在几本照片集里。迟早有一天,这一套房屋将改换主人,在里面展开别人的生活。那时候,我会在一百公里外的远方,被熟悉的家具和器物环绕,沐浴着和熙温暖的阳光,而不时泛起的回忆,也会像一阵微风,吹掠过我的心间
。(摘编自《光明日报》,有删改)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笔下的器物,有大包袱、拐杖、轮椅、电子播放器、缝纫机、被褥、照片等,这些都是作者关于父母的记忆,承载了他对父母的一片深情。B.第二段写“五月上旬天已经热了,母亲额头上沁出了汗珠
”,但她却“说阳光真好”,体现了母亲刚搬进宽敞的大房子的喜悦之情。C.文中写到作者结婚时,按照家乡习俗,母亲给他做了几铺几盖,但几十年了,他只用过一套,是因为被子的质量不好。D.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又不乏文采,将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
了形散而神聚特点。8.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器物中的时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9.作家祝勇曾说:在“器”中安放的是“道”。请结合本文谈谈“道”的内涵。【答案】7.C8.①内容上,“器物中的时光”指通过整理父母房屋的器物,回忆父母生活的点滴,体现时光的流逝;②结
构上,按时间顺序,以“器物”为线索,安排了父母从刚搬来到相继离世的生活片段以及作者在留存和遗弃一些遗物时的所思所感等相关内容;③主旨上,以“被熟悉的家具和器物环绕”“不时泛起回忆”升华主题,表达作者对父母深厚的情感。9.①“道”是指父母的情
感。如刚搬进大房子时的大包袱蕴含着母亲的喜悦,父亲八十岁生日时准备的一页纸蕴含着父亲的幸福;老式缝纫机蕴含着母亲对家人和邻居的关爱;作者结婚时母亲给做的几铺几盖,蕴含着母亲对孩子的爱。②“道”是指时光的流逝。如拐杖和轮椅的出现暗指父母身体渐差、年岁渐老,骨灰盒指母亲的亡故,父母生活中出现的不同器
物,蕴含着时光的流逝。③“道”是指儿女对父母的情感。如妹妹在母亲过世后安装的电子播放器蕴含着她对母亲的怀念;作者留存的老式缝纫机、母亲给他做的几铺几盖、父亲卧室的全部家具、父母的一些零散照片等,蕴含着他对父母深沉的爱和惦念。【解析】【7题详解】的本题考查学生读相关内容
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是因为被子的质量不好”错误,原文“用的是上好的棉絮”,可见不是质量不好。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握能力。本文的题目是“器物中的时光”,是作者在母亲过世一年多后,开始整理父母住过的
房屋,在收拾的过程中,一些往事被唤醒,曾经的场景再次浮现,消失的时间重新返回,所以“器物中的时光”指通过整理父母房屋的器物,回忆父母生活的点滴,体现时光的流逝。本文写到回忆的开始,是父母刚刚搬来的时候,新搬来的东西杂乱地靠墙堆放着,母亲将一个用床单打成的圆鼓鼓的大包袱拉过来
,解开打得很严实的结扣,摊开在客厅木地板上,里面是一迭迭摞着的衣服、毛巾、枕头等。然后又写到父亲八十岁生日时,全家聚在一起。然后又写到衰老和病痛一点点地蚕食着肉体和精神,父亲因缺乏运动、肌肉萎缩,开始用起了拐杖。父亲去世后,一向开朗乐观的母亲受到很大的打击,她外出时不在走路,轮椅变成
了代步工具,一直到母亲去世。然后又写到家里的一台老式缝纫机和落地衣柜中的被子。所以文章在结构上,按时间顺序,以“器物”为线索,安排了父母从刚搬来到相继离世的生活片段以及作者在留存和遗弃一些遗物时的所思所感等相关内容。文章写到作者将父母房中的多数家具送回原厂家进行翻新,然后被送到一百公里外的自己
的房中,自己退休后将要住在那里,然后被熟悉的家具和器物环绕,沐浴着和熙温暖的阳光,而不时泛起的回忆,也会像一阵微风,吹掠过我的心间。所以主旨上,以“被熟悉的家具和器物环绕”“不时泛起回忆”升华主题,表达作者对父母深厚的情感。【9题详解】本题考
查学生从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由原文“离开生活了十年的远郊小镇,住进这套宽敞了很多的大房子,他们欣喜不已。新搬来的东西杂乱地靠墙堆放着,母亲将一个用床单打成的圆鼓鼓的大包袱拉过来,解开打得很严实的结扣,摊开在客厅
木地板上,里面是一迭迭摞着的衣服、毛巾、枕头等”可知,父母刚搬进大房子时的大包袱蕴含着母亲的喜悦。由原文“全家围着餐桌吃年夜饭时,父亲很兴奋,说他要说几句话,然后从裤兜里掏出一页纸,原来是事先写好的。他讲了几点,大意是感谢儿
女们孝顺,让他们得以安享晚年,生活得很幸福”可知,父亲八十岁生日时准备的一页纸蕴含着父亲的幸福。由原文“有了这台缝纫机,她更是如鱼得水,记得她的同事和邻居们经常找上门来求她帮忙裁缝,而全家人的衣服,很多也出自这台机器”可知,老式缝纫机蕴含着母亲对家人和邻居的关爱。由原文“我结婚时,按照
家乡习俗,母亲给做了几铺几盖,用的是上好的棉絮”可知,作者结婚时母亲给做的几铺几盖,蕴含着母亲对孩子的爱。所以“道”是指父母的情感。由原文“这是一套复式的房间,在二层靠里面那间屋子里,放着一台老式缝纫机,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产品”可知,父母生活中出
现的不同器物,蕴含着时光的流逝。由原文“于是,屋子里器物的变化增减,也和生命的流程同步。此刻还放在客厅角落里的拐杖和轮椅,便陪伴了他们生命的最后阶段”可知,拐杖和轮椅的出现暗指父母身体渐差、年岁渐老。由原文“去世后大半年中,母亲的骨灰盒放在她自己的卧室里”可知,骨灰盒指母亲的亡故。所
以“道”是指时光的流逝。由原文“遗像的旁边,放着一册薄薄的《金刚经》,是寺院里印制发放的。笃信佛教的妹妹,安装了一个巴掌大小的电子播放器,日夜不停地播放着舒缓柔和的佛教音乐,将房间里衬托得更加静谧”可
知,妹妹在母亲过世后安装的电子播放器蕴含着她对母亲的怀念。由原文“我要留下这架缝纫机,留住一种怀念”“如今我挑出两床被子留下,其他的打算放进小区里的旧衣捐物箱。留下来的我也不会盖,只是为了保留一份母爱的记忆”“父亲卧室的全部家具,则
摆放在了我自己的卧室中,每件家具的摆放位置和朝向,完全一样”“找出了父母的一些零散照片,按照时间前后,分别放入几个他们的照相簿中,准备带到那个住所,放在书柜最下层的抽屉里。想他们的时候,就拿出一册来翻翻”可知,作者留存的老式缝纫机、母亲给他做的几铺几盖、父亲卧室的全部家具、父母的一些零
散照片等,蕴含着他对父母深沉的爱和惦念。所以“道”是指儿女对父母的情感。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凡敌始有谋,我从而攻之,使彼计穷.而屈服。法曰:“上兵伐谋。”春秋时,晋平公欲伐齐,使范昭往观齐国之政。齐
景公觞.之。酒酣,范昭请君之樽酌。公曰:“寡人之樽进客。”范昭已饮,晏子撤樽,更为酌。范昭佯醉,不悦而起舞,谓太师曰:“我欲成周之乐,能为我奏,吾为舞之。”太师曰:“瞑臣不习。”范昭出,景公曰:“晋,大国也。来观吾政,今子怒大国之
使者,将奈何?”晏子曰:“范昭非陋于礼者,今将惭吾国,臣故不从也。”太师曰:“夫成周之乐,天子之乐也,惟人主舞之。今范昭人臣,而欲舞天子之乐,臣故不为也。”范昭归报晋平公曰:“齐未可伐,臣欲辱其君,晏子知之;臣欲犯其礼,太师识之。”仲尼〔闻之〕曰:“不越樽俎之间,
而折冲于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凡与敌战,士卒蹈万死一生之地,而无悔惧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上好信以任诚,则下用情而无疑,故战无不胜。法曰:“信则不欺。”三国魏明帝自征蜀,幸.长安,遣司马懿督张郃诸军,雍、凉劲卒二十万,潜军密进,窥向剑阁。蜀相诸葛亮时在祁
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会兵交换,在者八万。时魏军始阵,代兵适交,参佐咸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宜权停下兵一月,以并声势。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利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皆催令去。于是去
者皆悦愿留一战征者奋勇思致死命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未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杀张郃,却司马懿,一战大克,信之由也。(节选自刘基《百战奇略》)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
战/征者奋勇/思致死命/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未报也B.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征者奋勇/思致死命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未报也C.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征者奋勇/思致死命/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未报也D.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征者奋勇/思致死命/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未
报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使彼计穷而屈服”与“穷且益坚”(《滕王阁序》)两句中的“穷”字含义相同。B.“齐景公觞之”与“引以为流觞曲水”(《兰亭集序》)两句中的“觞”字含义不同。C.“幸长安”与“故幸来告
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幸”字含义不同。D.“以一当十”与“当与秦相较”(《六国论》)两句中的“当”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景公设宴招待范昭,当喝酒兴致正浓时,范昭提出用齐景公的酒杯斟酒喝
,景公非常爽快地答应了,但晏子却立即撤掉了景公的酒杯。B.范昭想要齐国乐官为他演奏一支成周乐曲,但齐国乐官拒绝了,因为他未曾学过成周乐曲。C.凡对敌作战,将帅讲求信义以诚待人,那么,士卒便会报之以尽心用力而无犹豫之意,所以,打起仗来无往而不胜。D.正当魏军开始布阵之时,
恰值蜀军换防交接过程,诸葛亮的参谋人员都认为敌军强盛,建议把换下来的部队暂留一月,以便壮大蜀军声威。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范昭非陋于礼者,今将惭吾国,臣故不从也。(2)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答案】10.D11.A1
2.B13.(1)范昭并不是不懂礼法,他是(故意)羞辱我国,所以我不能服从(您的命令)。(2)换防该离开的士卒收拾行装等待归期,妻子儿女则引领切盼而计算着(他们归来的)时间,(我们)虽然面临征战的困难,但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
意:于是,该走的都很高兴,愿意留下参加战斗;该留的斗志昂扬,决心拼死一战。他们互相勉励说:是“诸葛丞相对我们的恩德,我们即使拼上性命也无法报答!”“去者皆悦”与“征者奋勇”结构一致,分别成句,二者前后断开,排除AC;“相”是“谓”的状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尽、完;处境艰难、不得志。两者含义不同。句意:让对方的阴谋无法得逞而不得不屈服。/处境越穷困,意志应当越坚定。B.正确。动词,设宴;名词,酒杯。两者含义不同。句意:齐景公设宴招待范昭。/把水引来作为飘
传酒杯的环形渠水。C.正确。皇帝到某处;幸亏。两者含义不同。句意:(皇帝)亲自来到长安。/因此幸亏他来告诉我(张良)。D.正确。抵挡;同“倘”,如果。两者含义不同。句意:用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倘若与秦国相比较。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
文章内容的能力。B.“因为他未曾学过成周乐曲”错误,由原文“太师曰:‘夫成周之乐,天子之乐也,惟人主舞之。今范昭人臣,而欲舞天子之乐,臣故不为也’”可知,是齐国乐官知道成周之乐乃是天子享用的乐曲,只有国君才能
随之而起舞。而今范昭不过是一大臣,却想用天子之乐伴舞,所以他故意不为他演奏。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陋”,浅陋,这里引申为不懂;“惭”,使……羞愧,羞辱;“从”,听从,服从。(2)“去者”
,离开的士卒;“束装”,收拾行装;“妻子”,妻子儿女;“鹄立”,如鹄延颈而立,形容盼望等待;“废”,废弃。参考译文:凡在敌人开始对我进行战争图谋的时候,我要及时运用谋略戳穿它,让对方的阴谋无法得逞而不得不屈服
。诚如兵法所说:“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挫败敌人的战争图谋。”春秋时期,晋平公打算进攻齐国,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去观察齐国的政治动态。齐景公设宴招待范昭,当酒喝得兴致正浓时,范昭竟提出用齐景公的酒杯斟酒喝。景公非常爽快地说:“那就用我的酒杯让客人饮酒吧。”当范昭喝完自己杯中
的酒,正想换杯斟酒时,晏子立即撤掉了景公的酒杯,仍用范昭所用酒杯斟酒进客。范昭假装喝醉了,不高兴地跳起舞来,并对齐国乐官说:“能为我演奏一支成周乐曲吗?我将随乐而起舞。”太师回答说:“盲臣未曾学过。”范昭无趣地离开筵席后,齐景公责备臣下说:“晋国,是个大国啊。派人来观
察我国政局,如今你们触怒了大国的使臣,这可怎么办呢?”晏子理直气壮地说:“范昭并不是不懂礼法,他是故意羞辱我国,所以我不能服从您的命令。”太师接着说:“成周之乐乃是天子享用的乐曲,只有国君才能随之而起舞。而今范昭不过是一大臣,却想用天子之乐伴舞,所以我不能为他演奏乐曲。”范昭
回到晋国后,向晋平公报告说:“齐国是不可进攻的。因为,我想羞辱其国君,结果被晏子看穿了;想冒犯他们的礼法,又被其太师识破了。”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赞叹说:“在宴会上却能阻止千里之外的战斗,这句话说的就是晏子。”凡是对敌作战,士卒们踏上战场,就
如置之万死一生之地而无后悔畏惧之心的,因为这是听从指挥和服从命令。将帅讲求信义以诚待人,那么,士卒便会报之以尽心用力而无犹豫之意。所以,打起仗来就能无往而不胜。诚如兵法所说:“为将帅者应当具备诚信而不欺诈的思想品格。”三国时期,魏明帝曹睿征讨蜀国,亲自从洛阳来到长安,派遣宣王司马懿督统左将军张郃
所部及雍、凉二州等精兵三十万人,隐蔽轻装出发,窥向蜀地剑阁。蜀国丞相诸葛亮当时驻屯在祁山,他把精良武器装备,都用在扼守险要之处,部队将有十分之二的人换防离去,留在战场的将士只有八万人。正当魏军开始布阵之时,恰值蜀军换防
交接过程,诸葛亮的参谋人员都认为敌军强盛,没有足够的兵力是制胜不了对方的,因此纷纷建议把换下来的部队暂留一月,以便壮大蜀军声威。但诸葛亮却说:“我统兵打仗,一向以信义为根本,那种‘得原失信’的作法,是为古人痛惜而不取的。现在,换
防该离开的士卒已经收拾行装等待归期,他们的妻子儿女则引领切盼而计算着他们归来的时间,因此,目前我们虽然面临征战的困难,但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说完,便下令催促换防下来的士卒赶快启程回乡。于是,该走的都很高兴,愿意留下参加战斗;该
留的斗志昂扬,决心拼死一战。他们互相勉励说:“诸葛丞相对我们的恩德,我们即使拼上性命也无法报答!”到了交战那天,蜀军无不拔剑争先,冲锋陷阵,以一当十,击杀了魏将张郃,打退了主帅司马懿。蜀军大获全胜,这正
是诸葛亮以信义为治军根本所取得的成效。(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杂诗[清]刘岩抛金似泥涂,不如富购书。有书堆数仞,不如读盈寸。读书虽可喜,何如躬践履。积金不积书,守财一何鄙!书多不能读,贾肆浪
奢侈。能读不能行,蠹①枯成敝纸。【注】①蠹:蛀蚀器物的虫子。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起兴便切入题旨,无拖泥带水之弊,有开门见山之势。B.第二联以“数仞”之高与“盈寸”之低构成一组对比,强调“堆数仞”不如“读盈寸”。C.第三联与陆游的《冬夜
读书示子聿》中的一二句表达的意思相同。D.最后一联形象地用比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15.沈德潜评论这首诗有独特之处,即“下半首即申前半首意,不添一闲语,是为创格”。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下半首是从哪几方面层层对应前半首诗意。【答案】14.C15.①强调购书的重要性。“积金不积
书”对应“不如富购书”,一反一正反复申明要购书。②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书多不能读”对应“不如读盈寸”,一反一正反复申明要读书。③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能读不能行”对应“何如躬践履”,一反一正反复申明要实践。【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
达技巧的能力。C.“与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一二句表达的意思相同”错,第三联与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三四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表达的意思相同,都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这首诗可分作两段。前三联为第一段
。三联形成三个层次,逐层铺垫,层层递进,末句收束,点明主旨。后三联为第二段,诗意与上一段遥相对应,只是变换叙写方式,不从正面下笔,而从反面立论,着眼于批判,使诗的主旨愈发鲜明。“积金不积书”积贮钱财而不积贮书籍,强调积金不如积书,对应“不如富购书”。一反一正反复
申明要购书,强调购书的重要性。“书多不能读”强调积书不如读书,对应“不如读盈寸”。一反一正反复申明要读书,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能读不能行”强调只读书不如读了用于实践,对应“何如躬践履”,躬践履,意为亲自实践。一反一正反复申明要实践,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的1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庄子《逍遥游》中指出,大鹏要想“徙于南冥”,须“________”;野马、尘埃的浮动也要“______”,以此说明事物是“有所待”的。(2)《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
__”一句诗人运用多个动词写出弹奏琵琶的手法,正面体现出琵琶女高超的技艺,“_________”则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3)“梦”以其独特的心理特征和艺术魅力,很早就进入文人的视野。唐宋诗词中,文人常常用“梦”来描写
人生际遇或抒发人生感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去以六月息者也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③.轻拢慢捻抹复挑④.唯见江心秋月白⑤.人生如梦⑥.一尊还酹江月/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拢”“捻”“尊”“酹”。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电影
票价是电影产品的性能值与价格值的体现,也是表征电影市场景气指数的晴雨表。二者的相关性表现在,只有在一定价格值的基础上,努力增加电影作品的性能值,做到①,物有所值,才能实现生产和消费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2015年以后我国电影票房总数连续多年大幅
上升,但电影平均上座率却急速跌落,人次规模坠落的原因当然较为复杂,但电影票价持续上涨肯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以致专家一再呼吁:“降低票价可能不会产生②的效果,但是为了中国电影长远发展,还是要把票价调整到符合观众消费预期的水平,这样才能够不断
拉动观众走进电影院看电影。”不过,关于电影的价值,过往我们的目光较多集中在电影文本上,现在还需要同时强调相关服务的品质。当下的主流观众与传统观众的重大差异之一,即在于参与感特别强,他们满心期待地走进影院,不仅是对自我气质和生活方式的一种选
择与肯定,也是在消费艺术,是一种对群体归属深沉渴望的满足和兑现。因此,调动一切相关元素、资源和场景,让观众在电影鉴赏过程中获得更多自我价值的确证,得到③、不虚此行的确切感受,就成为弥合价格和市场、消费与体验之间缝隙的最重要、最为关键的要素。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7.①价廉物美/物美价廉②立竿见影/吹糠见米③感同身受/身临其境18.他们满心期待地走进影院,不仅是在消费艺术,也是对自我气质和生活方式的一种肯定与选择,是对群
体归属深沉渴望的一种满足和兑现。【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语境指电影价格值和性能值都要适合,可用“价廉物美/物美价廉”。价廉物美/物美价廉:东西价钱便宜,质量又好。②语境形容效果立刻显现,可用“立竿见影/吹糠见米”。立竿见影
/吹糠见米:比喻见效快。③语境指观众的观感真切,可用“感同身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本义是心里很感激,现在多指就像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有三处语病:“不仅……也……”领起的分句顺序不当,与前后文也不衔
接;“选择与肯定”语序不当,与上文“自我气质和生活方式”对应,改为“肯定与选择”;“一种”语序不当,应置于表对象的介词短语“对群体归属深沉渴望”后。(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文人与民间创作结合的创作方式,使得中国古典小说呈现了重视情节的特点。重视写情节并不意味着忽视写人物,而是要①,以外在的情节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所谓传奇,就包含了要以情节动人的意蕴。小说发展到文人独立创作之后,重视情节的特点仍然保
留了下来。虽然,这时的小说已不再用让人惊奇的情节来吸引人了,目的是描绘人物;但,不静止地叙述人物内心活动的中国小说往往偏重通过人物的外部言语和行为的表现使读者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活动。这是中国古典小说不同于外国小说的一点。还有一条规律,就是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
说的影响。唐代刘知几的《史通》总结了史传文学的经验,其中说“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就是说,②,恨它而要晓得它有长处。世上万事万物都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不可能有纯粹的东西。一方面有善恶、是非之分;另一方面___③___,坏人身上有长处。这完全符合辩证法。
古典小说对史传文学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上。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0.根据这两段内容,概括中国古典小说的特点。21.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为三个短句,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
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9.①通过情节表现人物②爱它而要晓得它有缺点③好人身上有缺点20.①重视情节,即用情节来刻画人物形象。②对人物的看法与描写上,既看到了人物的优点,也看到了人物的缺点。21.①中国小说用不静止方法叙述人物内心活动。②中国小说往往偏重人
物的外部言语和行为的表现。③读者要通过人物的言行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重视写情节并不意味着忽视写人物”可知,“而是”后面是说“通过情
节来写人物”;②根据刘知几的话“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可知,横线处对应的内容是“爱而知其丑”的意思,应填“爱它而要晓得它有缺点”;③根据“有善恶是非之分”“坏人身上有长处”可知,应填“好人身上也有缺点”。【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
要点的能力。第一个特点,可根据第一段的中心句“重视写情节并不意味着忽视写人物,而是要通过情节表现人物”概括出“重视情节,即用情节来刻画人物形象”;第二个特点,可根据第二段的结论句“古典小说对史传文学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上”概括出“对人物的看法
与描写上,既看到了人物的优点,也看到了人物的缺点”。【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原句可看出涉及两个主要对象,第一个主要对象是“中国小说”,它有两个内容,一个内容是“用不静止方法叙述人物为心活动”,另一个内容是“往往偏重人物的外部言和行的表现”
,每个内容可写一个单句。第二个主要对象是“读者”,即读者如何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可写出第三个句子。改写后的句子是:①中国小说用不静止方法叙述人物内心活动。②中国小说往往偏重人物的外部言语和行为的表现。③读者要通过人物的言行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四、写作(60分)2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在元明史料笔记丛刊《玉堂丛语》中,有一段关于明朝初年名臣周忱(1381-1453年,江西吉安县人)的记载。明宣德五年(1430年),江南作为发达地区竟然拖欠国家税赋
,正担任工部右侍郎的周忱被任命为江南巡抚,总督税粮。周忱来到江南,“尝去驺从入田野间,与村夫野老相语,问疾苦。每坐一处,使聚而言之,惟恐其不得尽也”。他深入民间调查,搜集问题;针对相关问题,研究改革征粮办法。最终不仅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也解决了江南拖欠税赋的问题。材料二:山一程、水
一程,习近平总书记调查研究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山水水。在湖南十八洞村调研,创造性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到江苏调研,首次公开将“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一并提出;赴浙江调研后,首次正式提出“新发展格局”……读完以上两则材料,你有什么感悟?
请结合两则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材料一主要讲述了周忱深入民间调查,搜集问题;针对相关问题,研究改革征粮办法,
最终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也解决了江南拖欠税赋的问题的故事。从而启示我们凡事应深入研究,多方走访,实地调查,方能获得解决问题之法。材料二主要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调查研究的足迹遍布祖国各地,因地制宜地提出了适应民情的发
展之策,促进了地方的发展。两则材料都围绕着“调查研究”展开,所谓“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调查和研究是一个连续性的动态过程,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由此启示我
们,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应发扬调查研究的精神,实地调研,全面分析,深入研究,以此获得解决问题之法,走好人生之路,实现民族复兴。论证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调查研究的内涵,调查与研究的辩证关系,调查研究的重要
性,以及如何调查研究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述“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时”,可以从个人、社会、国家等角度切入分析,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苏轼在面对关于石钟山名字由来的多种说法时
,通过实地游览调查,最终明确了石钟山得名的真正缘由的事例,论证要认清事物真相必须实地调查研究,实践出真知。也可以引用毛泽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名言,论证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在论据的选择上,可以引用《荀子》中“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的名言,以及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
事要躬行”的诗句作为道理论据,使论证更权威。也可以立足于社会现实,分析当下社会存在的主观臆断、纸上谈兵等现象,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具有现实意义。立意:1.实践出真知,调研需力行。2.事必躬行,成就人生。3.力行筑仁德,实践成伟业。4.多些“身至心至”,少些“眼看耳听”。获
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