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准解析】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关键能力·融会贯通+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高考】.doc,共(17)页,630.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f51f85baae53d2096000a81a424e46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关键能力·融会贯通能力1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1.(2019·全国卷Ⅲ)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
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1)~(3)题。(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A.洪水暴涨B.退耕还
湿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A.林地B.湿地C.草地D.寒漠【解析】(1)选A,(2)选D,(3)选C。第(1)题,耕地减少,洼地转变为湿地,越年积雪面积减少,是由于气温升高造成的。第(2)题,
该地区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冻土广布,因此湿地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冻土融化造成的。降水和积雪在近年来变化不大,不会是洪水暴涨;耕地减少,与湿地变化无关;地面沉降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不会造成湿地面积增加。第(3)题,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
量转化为湿地,洼地原来主要是草地,因此该地区的地带性植被为草地,故耕地主要转化为草地。2.(2019·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
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2)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解析】第(1)题,这些特征的变化都是“山脉隆起”导致的,因此要抓住“山脉隆起”分析对里海的影响,对地貌的影响主要是隔断了里海与地中海,使里海变为湖泊;对水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脉隆起使流域面积减小,水量较少,无法与地中海进行水体交换;对气候
特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山脉阻挡西风,使得处于背风坡的里海流域降水减少,变得更加干旱。第(2)题,材料提示“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这句话说明了里海形成湖泊的必要条件为两大板块的北移,并且也说明了里海成为湖泊的过程: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导
致山脉隆起和地中海萎缩,促使里海与海洋完全分离,成为湖泊。因此推断,如果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推动更多山脉隆起,加剧地中海萎缩,可能会促使黑海和地中海与里海一样,演化为湖泊。答案:(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
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2)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瞄准方向提高效率【知识+方法突破】(勾选本题组考查的知识和方法)题号考查的知识和方法1.(1)突破1A.
气候要素B.全球变暖C.植被变化D.土壤变化1.(2)突破2A.区域环境特征B.自然要素变化C.人类活动影响D.看降水强度法1.(3)突破1A.气温影响植被B.水文影响植被C.降水影响土壤D.植被影响土壤2.(1)
突破1A.地质地貌的变化B.地貌对水文影响C.地貌对气候影响D.地貌对生物影响2.(2)突破2A.空间要素分布B.空间要素差异C.时间变化推导D.时间分布差异答案:1.(1)B(2)AB(3)B2.(1)ABC(2)C【备用真题】(20
17·全国卷Ⅲ)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1)~(3)题。(1)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A.递减B.先减后增
C.先增后减D.递增(2)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水体营养盐B.太阳辐射C.水体含沙量D.洋流流向(3)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C
.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解析】(1)选D,(2)选C,(3)选A。第(1)题,从图中数据可直接看出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递增。第(2)题,从图中可知,图示海域自西向东浮游植物密度递增。由于夏季河流水体含沙量大,水体通光性
差,抑制了西部浮游生物的生长,故西部浮游植物密度小于东部;河口地区水体营养盐应优于东部地区,故其不是导致夏季该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该海域太阳辐射和洋流流向差异不大。第(3)题,与夏
季相比,冬季该海域水温较低,营养盐较少,故浮游植物总数量减少;同时,由于冬季河流含沙量低,故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突破1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要素相互影响典例气候与地貌气候→地貌云贵高原的岩溶地
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条件下;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地貌→气候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气候与土壤气候→土壤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
成贫瘠的红壤土壤→气候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地貌与水文地貌→水文刚果河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是冰川地貌积水而成的水文→地貌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形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是河流堆积作用而成气候与水文
气候→水文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水位变化小水文→气候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气温日较差小气候与生物气候→植物和动物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植物→气候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地貌与生物地貌→生物阴坡、阳坡植物不同,
如马尾松在阳坡,冷杉在阴坡生物→地貌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快了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了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突破2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
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呼
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变质作用,重熔再生物质循环简图能量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太阳能化学能热能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意义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不同
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海陆间联系的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地貌景观;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
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1.(2018·全国卷Ⅱ)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
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降水序号降水历时/天降水量/mm汾川河洪峰情况1253.0无明显洪峰2480.3无明显洪峰35100.1无明显洪峰4273.2无明显洪峰5290
.7洪峰流量346m3/s6254.4洪峰流量1750m3/sA.减小降水变率B.减少河水含沙量C.增加降水量D.加大河流径流量【解析】选B。降水的变率和降水量的大小主要和气候有关,植被覆盖率增加对降水影响较小。由于植被具有含蓄水源,保持水土的
作用,故提高植被覆盖率,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减少。植被覆盖率提高,可以增加地表水的下渗,从而减少河流径流量并有调峰补枯的作用。(2020·广州模拟)雅丹地貌是与盛行风向平行的长条形土墩、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柴达木盆地西北部是我国最大的雅丹地貌分布区,随着
气候的演变,其中西部鸭湖地区发育了世界上唯一一处水上雅丹地貌(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2、3题。2.雅丹地貌最主要的成因是()A.物理风化B.风力侵蚀C.风力堆积D.流水侵蚀3.水上雅丹地貌的出现反映了气候()A.变干B.变湿C.变冷D.变暖【解析】2选B,3选D。第2题,根据材料“雅丹地貌是与盛行
风向平行的长条形土墩、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说明其地貌的形成是受风力侵蚀作用的影响,且根据材料雅丹地貌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分析,降水稀少,以风力作用为主,流水作用较弱。第3题,西北地区降水稀少,河流湖泊的补给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图示水上雅丹
地貌说明湖泊水域面积增大,冰雪融水量增大,应为全球气候变暖,使高山融雪量增大,湖泊水域面积增大。【加固训练】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
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1)~(3)题。年份20092010201120122013植株数量灌木植物11.001.00
1.001.00草本植物11.181.201.211.23地上生物量灌木植物11.091.101.121.11草本植物11.471.551.521.53地下生物量灌木植物11.010.990.980.97草本植物11.211.291.421.58(1)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①生物量提高②生物量降低③植株密度改变④植被分布改变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A.植株数量B.总生物量C.地上生物量D.
地下生物量(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解析】(1)选A,(2)选D,(3)选D。第(1)题,从表格数据分析可知,生物量有所提高,植株密度
有所改变,植被分布并未改变。第(2)题,从表中地下生物量的数据分布可知,地下生物量的灌木植物与草本植物此消彼长。第(3)题,从表中数据可知,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灌木数量不变,草本植物数量不断增加,地下灌木植物量减少,草本植物量明显增加,未来变化趋势是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
茂。能力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2018·海南高考)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
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解析】选C。“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
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2.(2016·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
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解析】第(1)题,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从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两大方面进行分析。山地海拔高,导致垂直方向上气温
差异大;山地对季风的阻挡,导致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的差异大。第(2)题,从该地的区域特征出发,结合大型野生动物需要生存空间、生存的自然条件和食物等特点进行分析。答案:(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
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瞄准方向提高效率【知识+方法突破】(勾选本题组考查的知识和方法)题号考查的知识和方法1.突破A.自然地理环境是统一
演化过程B.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C.一个地区的变化影响其他区域D.地理环境的差异性2.(1)突破A.等高线的判读B.经纬网的判读C.气候类型判读D.洋流性质判读2.(2)突破A.一因多果B.一因一果C.多因多果D.多因一果答案:1.A2.(1)AB(2)D突破自然地理环境整体
性的分析方法(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气候(特别是气候)决定并体现,一般分三步分析某区域的环境要素与总体特征。第一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确定气候类型和特征。第二步,概括出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第三步,与环境总
体特征相联系,逐一分析其他要素的特征。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关系图。(2)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首先明确发生变化的要素(所牵
的“一发”),然后逐一分析该要素变化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发生怎样的变化。以滥伐森林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例:(3)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首先明确这一区域发生的变化体现在哪些要素上,然后分析这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存在哪些要
素上的联系,最后分析出其他区域发生的具体变化。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为例:(2016·全国卷Ⅱ)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1、2题
。1.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A.大气温度B.降水量C.积雪厚度D.植被覆盖度2.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A.年降水最少B.冬季气温最低C.年日照最少D.冬季风力最大【解析】1选C
,2选D。第1题,在高山苔原带,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大气的温度与海拔有关;该带由于海拔高,气候严寒,湿度很大,降水量与海拔有关;该地风力较大,坡度较大的地区,积雪厚度小;坡度较小的地区和洼地,积雪的厚度大
,因此积雪的厚度与坡度有关,与海拔无关;坡度大小影响土层薄厚,海拔高低影响气温,土层和温度都会影响植被的生长。第2题,东北地区位于季风区,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近。冬季,强烈的西北风使山地的西北坡成为迎风坡,受大风影响,产生冻害。
风尘沉积通量大小可以指示地区干燥度,二者呈正相关。下图反映了青藏高原隆起与西北地区的风尘沉积通量变化情况。读图,完成3、4题。3.青藏高原隆起后,我国西北地区下列要素中可能增强的有()①流水作用②冰川作用③风力作用④地面蒸发⑤水汽输送⑥地面径流A.①④B.
②⑤C.③④D.③⑥4.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是()A.气候的海洋性变强B.植被覆盖率增大C.气温的日、年较差减小D.太阳能资源更丰富【解析】3选C,4选D。第3题,由图示可以看出,青藏
高原隆起后,西北地区的风尘沉积通量增加,可判断风力作用增强,气候变干,地面蒸发量增加;水汽输送量减少,地面径流减少,流水作用减弱。第4题,青藏高原的隆起,西北地区气候变干,气候的大陆性增强,海洋性减弱;植被覆盖率减少;气候的日、年较差增
大;晴天增多,太阳辐射增加,太阳能资源更丰富。【加固训练】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下图是索科特拉岛位置图。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A.温暖湿润B.
温和干燥C.高温多雨D.高温干燥【解析】选D。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该岛大量生存这种植物,反映出该岛气候干旱、炎热等特征。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