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2020年高二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3要点识记.doc,共(6)页,160.00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ed806e6a75c5a638dc044e07820506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学校教育的发展㈠中国古代学校教育⒈主要形式:是官学与私学。⑴官学:①中央官学:汉朝设立的太学、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②地方官学:自汉朝开始设立。⑵私学:
①产生于春秋时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其中儒家的代表孔子影响最大、其他诸子的思想也各有特色。②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③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最为著
名。⒉影响:⑴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⑵科举考试的推行,也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㈡欧美的学校教育:⒈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
分科教育的基础。⒉近代: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⑴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⑵德国:德国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
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要点识记一2⑶美国:美国大学则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㈢中国近现代的学校教育:⒈近代:⑴北京大学:①京师大学堂的创建、地位、特点、意义:京师大学堂创建于戊戌维新运动中,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
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进,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②北京大学与新文化运动: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将大学定位为“囊括大典、网罗众
家之学府”,很快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⑵清华大学的由来和发展: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
学。⒉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⑴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①举措:A.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B.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
平。C.后来,国家还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②成就:A.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
余教育共同发展,B.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⑵受到破坏:“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⑶重新走上正轨:①举措:A.“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
新走上正轨。B.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C.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②成就:3A.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教育迈入历史新征程,高校年毕业生人数从165万增长到820万,教育事业取
得举世瞩目的成就。B.着眼于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群体学习和深造的愿望与需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不断发展,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㈣学校教育的意义: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具
有重要意义。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印刷书的诞生⒈书籍的出现:⑴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⑵埃及出现: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⑶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用竹片或木板作书写材料的简策和用缣帛作书写材
料的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⒉印刷书的诞生:⑴条件:书籍的普及有赖于造纸业的发展以及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⑵过程:①造纸业的发展:A.出现: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B.改进及意义:105年,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改进制成“蔡
侯纸”。书写材料由竹木、缣帛逐渐过渡为纸,促进了文化的传播。②印刷术的发明:A.雕版印刷: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B.胶泥活字印刷及意义:北宋时的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这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C.金属活字印刷及意义: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属活字印刷。这成为现代印刷
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还进一步要点识记二4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⒊印刷书诞生的意义:⑴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⑵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
有重要意义。⑶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图书馆的成长⒈图书馆的起源:⑴职责和起源:图书馆担负保存人类文化典籍的职责,起源于对文字资料的收藏。⑵亚述图书馆:①地位: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②建立:是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③内容:这里收藏
有约25000块泥版文书,几乎囊括了当时亚述的全部知识。⒉西方图书馆:⑴演进及分类:①在西方文明演进过程中,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②私人图书馆也随之兴起。③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
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⑵作用: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⒊中国图书馆:⑴古代:①官藏: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图书文献的保存,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②私家藏书:A.原
因: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出现也得到发展。B.代表:明清两代尤其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明朝中期建造的天一阁,是古代中国私家藏书的代表。⑵近现代:要点识记三5①京师图书馆的发展:A.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B.1916年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
馆收藏,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②各级各类的图书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各级各类的图书馆。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㈠古代:亚历山大
博物馆⒈创建: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的亚历山大博学园,有图书馆、动植物园,还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缪斯宫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⒉地位:一般认为它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㈡近代以来:⒈西方:⑴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向公众和
学者开放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⑵到18世纪,博物馆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都建立于这一时期。⒉中国:⑴晚清时期: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A.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
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B.英国亚洲文会也在上海设立了主要陈列动物标本的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②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是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⑵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博物馆
的建设展现出新的气象。①国立历史博物馆:1912年,教育部在北京国子监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②国立中央博物院: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由于战争的影响,到1948年4月第一期工程及附属工程才竣工。③改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国立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国立中央博物院改名为要点识记四6“国立南京博物院”。⑶故宫博物院:①位置、成立、目的: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是为保护清朝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珍品而建立的。②
珍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国家调拨、向社会征集以及接受私人捐赠等方式,故宫博物院在旧藏珍宝的基础上,极大地丰富了文物藏品。现有藏品总量186万余件,其中一级藏品800件。③地位: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
著名的博物馆。⑷综合性博物馆:①分类:A.中国国家博物馆:a.1959年7月建成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馆藏特色文物为武器、军服、证章和军事题材艺术品等。b.1960年8月,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
博物馆”,中央革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c.2003年2月,在两馆基础上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该馆现有140万余件藏品,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B.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以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专业博物馆。
②作用:这些博物馆共同展现了中华文化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⒊近代以来建立博物馆意义:⑴近代以来建立的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⑵同时,博物馆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
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