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天津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精准解析】.docx,共(17)页,2.360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ed0aa32d3ae25c04324766de165905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天津一中2020—2021—1高一年级地理学科期中质量调查试卷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纸上)宇宙是一个有序的
、有一定层次和结构的物质世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下列属于天体的是()①与地球擦肩而过的哈雷彗星②中秋节时的月亮③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坠落的陨石④天空中飞行的飞机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2.下列概念中,具有从属关系,
且从大到小依次排列的是()A.太阳系—木星—海王星B.宇宙—太阳系—银河系C.太阳系—地月系—月球D.太阳—地球—哈雷彗星【答案】1.B2.C【解析】【1题详解】哈雷彗星与月亮属于天体,①②正确;陨石和天空中的飞机属于地球的一部分,不属于天体,③④错误。据此选B。【2题详解】天体之间相互吸引
和绕转构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共分四级,最高级为总星系即目前观测到的宇宙,第二级为银河系与河外星系,第三级为太阳系及其它恒星系统,第四级为地月系及其它行星系统。故结合选项从大到小依次排列的是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月球,C正确。故选C。【点睛】天体是宇宙
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不是孤立的,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构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共分四级,最高级为总星系即目前观测到的宇宙,第二级为银河系与河外星系,第三级为太阳系及其它恒星,第四级为地月系及其它行星系统。3.下图为天文
学家公认的恒星周围“生命宜居带”(“生命宜居带”是指恒星周围的一个适合生命存在的最佳区域)示意图。横坐标表示行星距离恒星的远近,纵坐标表示恒星的大小。在“生命宜居带”中,之所以可能出现生命,主要影响因素是()A.液态水的存在B.宇宙辐射的强度C.行
星的体积D.适宜呼吸的大气【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横坐标表示行星距离恒星的远近,纵坐标表示恒星的大小。在这个宜居带中,之所以可能出现生命,主要是因为与恒星的距离适中,使其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适宜的温度使其表面的水
多以液态的形式存在,从而有可能出现生命,A正确。宇宙辐射强度不是影响生命存在的主要因素,B错误。行星的体积、适宜呼吸的大气不是“生命宜居带”中反映出的可能出现生命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CD错误。故选A。【点睛】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然而地球又贵在
是一颗适宜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虽然我们相信宇宙中还会有能够繁衍生命的星球,但是至今我们还没有发现它们。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地球上有适宜生物存在的温度条件,该条件形成的原因是()A.太阳的光照稳定B.日地距离适中C.地球的体积适中D.地球的质
量适中5.地球之所以有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这主要是因为()①生物循环作用②适中的质量和体积③大气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④地球的宇宙环境比较安全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4.B5.C【解析】【分析】【4题详解】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上的温度条件适宜生物的生存,B
正确;即便太阳光照稳定,但如果地球距离太阳太近或太远,地球上的温度条件均不适合生物的生存与繁衍,A错;地球的质量与体积适中与地球上存在适宜的温度关系不大,CD错。故选B。【5题详解】地球之所以有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是因为地球适中的体积和质量所产生的引力使得地球上大气厚度适宜,同时,大
气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形成了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成分,②③正确;生物循环作用以及地球的宇宙环境安全等与地球上有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与大气成分关系不是很大,①④错。故选C。【点睛】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外部条件(太阳辐射稳定、各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宇宙环境安全等);内部条件(日
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宜,温度适宜;质量和体积适中,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有液态水)。下图为西藏至准噶尔一线的地势及莫霍界面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6.下列关于图中地壳厚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海拔越高的地区,一般地
壳厚度越大B.海拔降低,地壳厚度肯定变小C.喜马拉雅山地壳厚度最大D.塔里木盆地地壳厚度最小7.下列有关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震波自上而下经过莫霍面时横波突然消失B.地震波自上而下经过莫霍面时纵波速度逐渐变慢C.地震发
生时,船上的人先感觉到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D.地震发生时,地面上的人先感觉到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答案】6.A7.D【解析】【6题详解】由图可知,海拔越高的地区,一般地壳厚度越大,A正确。喜马拉雅山到西藏一线,海拔虽然降低,但地壳厚度却增加,B错误。西藏附近地壳厚度最大,C错误。印度
地壳厚度最小,D错误。故选A。【7题详解】地震波自上而下经过莫霍面时,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A、B错误。横波无法在液体中传播,因此地震发生时,船上的人只能感受到上下颠簸,C错误。纵波速度比横波快,因此地震发生
时,地面上的人先感受到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D正确。故选D。【点睛】纵波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8.图中序号依次是()。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B.岩石圈、
大气圈、生物圈、水圈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9.在以上四大圈层中,最活跃的圈层是()。A.大气圈B.水圈C.岩石圈D.生物圈【答案】8.C9.D【解析】本题考查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学生要熟悉各个圈层之间的关系,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8题详解】根据图
中各圈层之间的关系,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看出①主要提供水,应为水圈,②为提供养分为岩石圈,③吸收养分为生物圈,④产生降水为大气圈。选择C。【9题详解】生物圈与地壳、大气圈、水圈交叉分布且相互渗透,是一个能自我调控的系统,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最活跃的圈层
。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0.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A.爬行类B.鸟类C.鱼类D.两栖类11.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A.古生代B.
元古代C.中生代D.新生代12.随着环境变迁,生物在不断演化。新生代时期生物发展阶段进入()A.哺乳动物时代B.爬行动物时代C.海生藻类时代D.裸子植物时代【答案】10.C11.C12.A【解析】本题组以动物演化进程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三道试题,涉及鱼类、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出现繁盛的
时代,考查学生对动物演化进程的掌握程度。【10题详解】图中显示,爬行类出现在古生代后期,鸟类出现在新生代,鱼类出现在古生代早期,两栖类出现在古生代中后期,因此出现最早的是鱼类,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11题详解】材料
信息表明,动物演化进程图中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图中显示,爬行类动物宽度最宽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选项C符合题意。图中显示,古生代爬行动物开始出现,种类较少,排除A。图中显示,元古代爬行动物还没有出现,排除B。图中显示,新生代爬行动物的种类较少,
排除D。故选C。【12题详解】图中显示,新生代时,表示哺乳类的条带宽度,在各类动物中增长最为速度,哺乳类动物物种丰富且增长迅速,因此新生代时期生物发展阶段进入哺乳动物时代,选项A符合题意。图中显示,爬行动物时代在新生代物种较少,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生藻类时代是古生代早期,排除C。
裸子植物时代是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前期,排除D。故选A。百岁兰,沙漠地区的裸子植物,远古时代留下来的植物“活化石”,其特征是茎较短,一生只长两片叶,叶片长、宽、厚。叶上多气孔,且夜间张开,根极长,人工栽培十分困难。国际植物学把它列为世界八大珍稀植物之一。完成下面小题13.百岁
兰出现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A.元古代末期B.古生代末期C.中生代末期D.新生代末期14.下列对百岁兰特征形成原因判断正确的是A.地下水埋藏深,根系发达B.太阳辐射强,叶片厚C.动物活动多,只长两片叶D.常年风力大,茎很短【答案
】13.B14.A【解析】【13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百岁兰为裸子植物,裸子植物盛行于中生代,但注意题干关键词“出现的地质年代”,所以最可能出现于古生代末期,盛行于中生代,故选B。【14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百岁兰生活在沙漠地区,根极长,表明百岁兰生存环境地下水埋藏深,百岁兰根系发达,A
正确;沙漠地区降水少,夜间地表附近冷却速度快,地表附近水汽易凝结,气孔夜间张开可吸收水分,叶片厚主要是为了能更多地保存水分,B错;沙漠地区动物活动少,白天气温高,茎短,同时只长两片叶子可减少蒸发,所以茎短与风力大关系不是很大,CD错。故选A。【点睛
】地质年代与生物发展阶段对照表如下:图为我国四地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5.①地貌景观主要特征是A.千沟万壑B.奇峰林立C.地势平坦D.冰川广布16.主要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是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15.C16.D【解析】【15题详解】图中①地貌景观是河流中下游地
区河流堆积形成平原地形,分布在地势平坦处,C正确。①地貌景观明显不是千沟万壑、奇峰林立、冰川广布,ABD错误。故选C。【16题详解】图①是流水沉积地貌,图②是风力沉积地貌,③是海水侵蚀形成的海岸地貌,④是冰川侵蚀形成的角峰、冰斗等
冰川地貌,主要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是③④,D正确。故选D。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下图为广西桂林的两幅喀斯特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7.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A.干沟万整,地表支离破碎B.冰川广布,河流众多C.奇峰林立,地下溶洞发育D.地势平坦,土壤肥沃18.与喀斯特地貌
形成及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A.气候、植被B.植被、土壤C.岩石、水文D.土壤、地形【答案】17.C18.C【解析】【17题详解】结合图示信息以及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奇峰林立,地下溶洞发育,C正确。千沟万壑,
地表支离破碎为黄土高原的地貌特点,A错。冰川广布,河流众多以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均不是喀斯特地貌的特点,BD错误。故选C。【18题详解】喀斯特地貌是流水对可溶性岩石(多为石灰岩)进行化学溶蚀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典型地貌,因此与喀斯特地貌形成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为岩石和水文
,C正确。植被、土壤等因素均不是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故选C。送别角(CapeFarewell)是位于40°30'S,172°41'E的一处似象鼻山造型的岩礁,这里是新西兰南岛的最北端。下图示意送别角地貌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9.送别角地貌形成的地质基础条件是A.岩石硬度较
大B.层理构造显著C.断裂构造发育D.以花岗岩为主20.塑造送别角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力侵蚀B.物理风化C.冻融风化D.海浪侵蚀21.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送别角地貌可能演变为A.海蚀崖、海蚀柱B.海滩、滩涂C.渴湖、海积阶地D.沙坝、沙嘴
【答案】19.A20.D21.A【解析】【19题详解】送别角地貌形成的地质基础条件是岩石硬度较大,不易被侵蚀得以保留下来,形成送别角地貌,A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岩石层理构造显著,断裂构造发育,但不是该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有层理构造不是花岗岩;故选A。【20题详解】结合上题结论,海浪侵蚀作用是形
成送别角的主要外力作用,选项D正确;仅凭物理风化作用不会形成象鼻地貌的;受风力侵蚀作用和冻融作用影响小。故选D。【21题详解】海滩、滩涂、渴湖、海积阶地、沙坝、沙嘴等都属于海积地貌,送别角主要为外力侵蚀地貌,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象鼻与沿岸岩层相连处会断裂塌陷,使象鼻变为海蚀柱,沿岸成为
海蚀崖,A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下左图为“冰川U型谷”,右图为“河流V型谷”,读图回答下面小题。22.U型谷形成的作用是()A.冰川堆积B.流水侵蚀C
.风力堆积D.冰川侵蚀23.V型谷一般分布于河流的()A.入海口B.上游C.中游D.下游【答案】22.D23.B【解析】【22题详解】图中为冰川U型谷,是经山谷冰川刨蚀、改造而形成的谷地,由冰川侵蚀形成;冰川堆积形成冰碛地貌,流水侵蚀形成河谷地貌,风力堆积形成沙丘等。故选D。【23题详解】一般河
流上游或流经山区的河流河道狭窄,河床较深,河水流速快,以下蚀为主,形成V型谷;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地区,河流的侧蚀、堆积运动较明显,河道较宽,常形成U型河道,不易形成V型谷。入海口则形成河口三角洲。故选B
。低层大气的组成分为三部分: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其中氮气和氧气为主要成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也在改变着大气的成分,进而引发了环境问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4.近些年来,随着“霾”天气现象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导致空气质量逐渐恶化。霾出现频率增加是由于人类活动改变了大气组成中的()A
.干洁空气成份B.水汽比重C.固体杂质含量D.有害气体成分25.下列现象主要与大气成分中水汽多少相关的是()A全球变暖B.旱灾频发C.臭氧层变薄D.酸雨加重【答案】24.C25.B【解析】【24题详解】霾,也称阴霾、灰霾,是指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
浊现象。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细颗粒物(PM2.5),属于固体杂质,C正确,ABD错误。故选C。【25题详解】大气中水汽减少导致降水减少,形成旱灾,B正确。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臭氧层变薄的原因是人类大量排放氟氯烃,酸雨
加重的原因是人类大量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A、C、D错误。故选B。读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部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6.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正确表示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情况的是()A.①B.②C.③D.④27.影响该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
因素是()A.地面辐射B.CO₂气体C.臭氧气体D.人类活动28.有关该大气层的正确叙述是()A.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B.天气晴朗,对流旺盛,有利于高空飞行C.上部热下部冷,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D.顶部与底部的气温相差约20℃左右【答案】26.A27.C28.C【解析】【分析】
【26题详解】根据图中大气层距地面的高度为12-50km,可知该层大气层为平流层;平流层存在臭氧层,可以吸收紫外线增温,平流层下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很小,30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①线符合该特征,A正确,BCD错
误。故选A。【27题详解】对流层受地面辐射影响较大,而非平流层,A错误。对流层大气靠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而平流层温度与二氧化碳没有直接关系,B错误。平流层靠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使大气增温,C正确。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对流层,而非平流层,D错误。故选C。【28题详解】电
离层位于高层大气,A错误。平流层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利于高空飞行,但没有垂直对流现象,对流并不旺盛,B错误。平流层空气上部热下部冷,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C正确。读图可知平流层顶部与底部的气温相差约50℃,D错误。故选C。【点睛】结合材料,准确从材料中提取出有用的地理信息,再调动和运
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图甲为小明同学拍摄的扬州市郊某蔬菜大棚的照片。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各种辐射。读图完成下列各题。29.关于图中各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能量最强部分是红外波段B.②
表示大气逆辐射C.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D.④表示地面辐射30.该蔬菜大棚在夏季覆盖黑色尼龙网目的是A.增强①B.削弱②C.增强③D.削弱④【答案】29.C30.B【解析】【29题详解】①是太阳辐射能量最强部分是可见光波段;②表示被大气削弱了的太阳辐射;③是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④
表示大气的逆辐射。选C正确。【30题详解】蔬菜大棚在夏季覆盖黑色尼龙网,可遮挡太阳辐射,削弱②;不可能增强太阳辐射①;对地面辐射③和大气逆辐射④无影响。选B正确。【点睛】地球吸收了太阳光后,除去反射给太空的部分,其他大部分被保留了下来,这就是大气的作用;大气能
减弱地球热能的反射作用,而且可以存储这些热量,除了辐射,其他形式的热传递都要通过物质,大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能把热量保存在地表。31.读下列四图,若只考虑昼夜和云量情况,下列气温排序正确的是A.a>b>c>dB.b>a>c>dC.c>b>d>aD.c>d>a>b【答案】
D【解析】【详解】白天气温高,夜间气温低,所以cd高于ab;多云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低,多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强,气温较高,所以a>b。故选D。32.对流层的厚度存在纬度差异。下列地区中,对流层厚度最厚的是A.西西伯利亚平
原B.亚马孙平原C.长江中下游平原D.西欧平原【答案】B【解析】【详解】考查对流层不同纬度厚度的变化特点。对流层的厚度因纬度不同而不同,纬度越低,厚度越大,纬度越高厚度越小。四选项中,亚马孙平原在赤道两侧,纬度最低,所以对流层最厚,故选B。第Ⅱ卷(非选择题)二、综合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
纸上)33.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从地貌上看,①处是____,它是由____作用形成的,分布在____。简述其形成过程___。(2)河流在山区里河谷常呈___型。为什么?(3)河流的下游常常形成什么堆积地貌?其成因
和特征如何?【答案】(1)冲积扇流水堆积河流出山口河流挟带泥沙从山区出山口进入平原,地势平缓,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形成。(2)V字山区地势落差大,河流流速快,下切侵蚀作用强。(3)冲积平原和三角洲河流进入下游和
入海口处,地势低平,流速降低,挟带泥沙堆积形成。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开阔。【解析】【分析】试题考查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详解】(1)图中①处位于河流出山口,地貌为冲积扇。冲积扇,主要分布在山前,其形成过程是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河流携带了大量泥沙和砾石,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趋于平缓
,河道变得开阔,水流变慢,泥沙和砾石在山麓地带堆积而成。(2)河流在山区里,因落差大,流水侵蚀作用强,河谷常呈“V”型。(3)河流下游常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三角洲,主要分布在河流入海口,其形成过程是河流携带大量泥沙进入海
洋时,由于河流入海处坡度平缓,河道变宽,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流速减缓,泥沙在河口前方堆积形成三角洲。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具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保存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
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看到这个消息,上海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实地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师的指导
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并做了大量物质上、知识上的准备工作。(1)考察名称:___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2)结合相关材料,他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①按地质年代,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____代。②三叶虫
生活时期该地应为___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区应为___上环境,气候、植被特点为___。(3)考察结论: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认为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①地理环境经历了___环境向___环境的演
变。②由不同化石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地壳经历了___(抬升、下降、水平)运动。【答案】(1).生物化石(2).古生(3).海洋(4).陆地(5).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6).海洋(7).陆地(8).抬升【解析】【分析】试题考查地球早期
演化、化石与地层的关系、古生物环境的特征及其成因。【详解】(1)由材料“据了解,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可知,考察名称为生物化石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2)①图中古生
物新老关系为三叶虫(古生代)、恐龙(中生代)、哺乳动物(新生代),按地质年代,古生代是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年代。②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海洋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区应为陆地环境,裸子植物极度兴盛,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为恐龙的生存提供了条件。(3)据以上分析可知,①地理环境经历了海洋环境
向陆地环境的演变。②由不同化石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由海洋变陆地,则地壳发生过抬升运动。35.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据此完成下列各题。实验一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下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实验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
置在阳光下十分钟。(1)实验一主要目的是测试()A.大气的“温室效应”B.太阳辐射强弱的影响因素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2)甲箱温度应该比乙箱温度的读数____(填“
大”或“小”)一些。为什么?(3)实验二中放入瓶中的温度计的读数会____(填“大”或“小”)一些。为什么?(4)华北地区春播时常进行地膜覆盖,试解释其原理。【答案】(1)D(2)大有土的玻璃箱吸收的太阳辐射多,产生的地面辐射也强。(3)大太阳辐射可穿透玻璃瓶使瓶内气温升高,而玻璃
可阻挡瓶内热量向外散发,所以瓶内气温会高一些。(4)地膜覆盖,太阳短波辐射可以穿越薄膜,使地面增温,而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辐射却很少能穿越薄膜,就相当于阻止了热对流,起到保温作用。【解析】【分析】试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详解】(1)实验一是对有土层的玻璃箱和没
有土层的玻璃箱进行温度比较,主要测试大气主要的直热热源是地面,D正确。该实验测试不出温室效应,A错。从图中看,太阳光线没有差异,不是测试太阳辐射强弱的影响因素,B错。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从实验中读不出来,C错。(2)甲
箱有土层,比没有土层的乙箱温度高。原因是有土层玻璃箱比没有土层的玻璃箱吸收太阳辐射较多,产生的地面辐射多。(3)放入瓶中的温度计读数会大,原因是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穿透能力强,可穿透玻璃瓶,使玻璃瓶内气温升高。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穿透能力差,玻璃可阻挡瓶内热量向外辐射,导致瓶内气温高。(4)华北
春播时气温相对较低,覆盖地膜主要为了保温。原理是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穿透能力强,可穿透地膜,使地膜内温度升高。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穿透能力差,地膜可阻挡膜内热量向外辐射,起到保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