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新高考选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第27讲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含答案【高考】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4 页
  • 大小 3.278 MB
  • 2024-11-0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1版新高考选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第27讲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含答案【高考】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1版新高考选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第27讲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含答案【高考】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1版新高考选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第27讲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含答案【高考】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5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1版新高考选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第27讲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含答案【高考】.docx,共(24)页,3.278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d40fab03c79da54281828a8e86497d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27讲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二、直面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2)人类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2.环境问题的成因(1)资源短缺、生态破坏

: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2)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3.环境问题的分布全球性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被破坏、土地荒漠化等危及人类的生存局域性环境污染等

,有些演变成社会公害,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达国家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发展中国家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以及发达国家污染严重工业的转移,环境问题更为严峻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

的实质是发展问题2.可持续发展(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2)内涵: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3)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四、中国的可持

续发展实践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1)面临的挑战①人口众多:庞大的人口数量,尤其是低素质的人口过多。②资源相对短缺:人均占有量较少,利用率较低。③极大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仍在发展,迅速由城市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

在加剧。(2)行动: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1)控制人口规模、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是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

。(2)转变发展模式,实现循环经济。手段环境无害化技术核心提高生态效益方式环境友好目的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实践工业发展清洁生产农业推行生态农业公众适度消费微点1人地关系示意图微点2人地关系和环境问题的产生微点3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环境污染是指

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生态破坏是指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短缺等。(2)联系: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

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微点4正确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原则(1)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原则中,“公平性”侧重的是“权利”,“共同性”侧重的是“义务”,“持续性”侧重的是“发展”。(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原则时,不要把公平性原则与共同性原则混为一谈。前者强调全球不同

地区之间的公平,而后者强调全球是一个整体。微点5中国的可持续发展(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不只是由国情决定的: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除了受国内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国际环境的压力等外界因素的影响。(2)中国要把经济发展放在可持续发展的首位: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中国应把

经济发展摆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微点6清洁生产是相对的,是与传统生产技术相比较而言的;清洁生产并非不产生任何废弃物,在生产过程中也会产生废弃物,只是相对而言废弃物产生较少。微点7全面把握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生态农业传统农业指导思想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

追求经济效益农业结构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结构单一,注重种植业的发展肥料以有机肥为主以化肥为主农业能源沼气、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煤炭、柴草等环境问题(2017·高考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山西省焦煤资

源丰富,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所生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据调查,1998年山西省有1800余家小焦化企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山西省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至2014年已形成4个千万吨级焦化园区和14个500万吨级焦化园区,极大地改变了该产业污染严

重的状况。下图示意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1)分析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2)指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3)推测山西省建立大型

焦化产业园区后,在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对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图解思路】【尝试解答】(1)(企业规模小、数量众多,)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生产过程中)能耗大,废弃物排放量大,污染点多面大。(2)(企业分散,单厂原料和产品的量较少,采用公路运输,在运输过程

中,)所用汽车(卡车)数量多,尾气排放量大,原料和产品装卸、运输过程中存在煤炭散落、煤粉飘浮等问题。(3)生产过程:(由于规模大,实力强,)可以采用清洁技术和设备,(减少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采用控制排放或回收再利用等技术和设备,(减少废弃物排放量,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运输过程:(

由于生产集中,)可以修建铁路专用线,采用封闭运输。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1)城市和乡村环境问题的差异地区环境问题形成原因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交通、工业活动与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

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地盐碱化等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地区环境问题形成原因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过度消耗资源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①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

口的双重压力;②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环保意识不强;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答题思路环境问题的考查往往以区域图、关联图及文字材料为线索,以社会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主线,主要考查环境问题的判断(类型、表现及分布)、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后果以及治理措施等

。考查角度关键词答题思路类型、表现及分布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材料中判断出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特征和分布等成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一般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的,因此人为原因是分析的重点后果与危害生态环

境恶化、环境污染加剧、生命财产损失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治理措施植树造林、改善生态、治理污染、节约资源环境污染: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废弃物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

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生态破坏:根本措施在于恢复生态,因此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再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资源短缺: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

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强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2020·汉中调研)下图为大西洋西部某岛屿略图,该岛人口约2000人,气候寒湿,为纯牧业区。读图回答1~2题。1.该岛居民最担心的环境问题是()A.淡水枯竭B.气候变暖C.臭氧层破坏D.酸雨危害2.近十几

年来,该岛生物种类快速减少,其主要原因是()A.岛屿封闭B.地形单调C.人类破坏D.降水过多解析:第1题,该岛受纬度和海洋影响,气候寒湿,淡水资源丰富;地域狭小,缺乏现代工业,受酸雨危害程度低;臭氧层破坏对

两极地区及青藏地区影响较大;岛屿周边地势低,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会使岛屿面积减小,居住环境受限,故气候变暖是该岛居民最担心的环境问题。选B。第2题,近十几年来,岛屿的地形、封闭性及降水量等自然条件不会发生大的

变化,因而该岛生物种类快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人类破坏。选C。答案:1.B2.C下图为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和SO2多年平均浓度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3~4题。3.两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浓度一般在10时以后下降,其主要原因是()A

.户外活动减少,利于污染物沉降B.降水频率增加,有利于空气净化C.热岛效应增强,利于污染物扩散D.汽车流量减少,尾气排放量减少4.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SO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能源结构B.人口密度C.资源条件D.出行方式解析:第3题,夜间城市人口大多进入睡

眠状态,户外活动最少,但PM2.5浓度仍然较高,说明户外活动减少对污染物沉降没有明显影响,A错误;城市降水日变化不明显,10时以后降水增多的情况不确定,B错误;10时以后由于城市受太阳辐射影响增大,加上人为原因排热增加,气温上升迅速,热岛效应增强,空气对流旺盛

,有利于污染物扩散,C正确;白天城市车流量远大于夜间,但夜间PM2.5浓度并不比白天低,说明PM2.5浓度与车流量无直接关系,D错误。第4题,东北地区重工业比重大,加上冬季取暖燃烧消耗的煤炭资源量大,SO2排放量大;华东地区轻工业占比高,燃烧消耗的煤炭资源量较东北少,SO2排放

量较小,A正确;东北地区人口密度比华东地区低,但SO2浓度高,B错误;华东地区资源贫乏,所需要的能源、原料多从外地调入,但大气SO2浓度相对较高,故大气SO2浓度与当地的资源条件无关,C错误;两区域人们的出行方式相似,D错误。答案:3.C4.A可持续发展(2018·高

考江苏卷)下图为我国某区域2002-2015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1.2002-2015年期间,该区域()A.控制工业废水排放阻碍了经济的增长B.人均GDP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同步增长C.人均GDP持续增长,工业废水排放量先增加后减少D.人均GDP增长是以工业废

水排放量的增加为代价的2.该区域工业废水排放量在2005年发生转折,最可能的原因是()A.经济增长放缓B.人口规模减小C.环保政策变化D.工业生产萎缩【图解思路】【尝试解答】1.C2.C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原则含义具体做法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与代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

、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共同性原则各国共同参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化的限制,以积极、务实的态度现全球整体的协调参

加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寻求可持续发展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3.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低

碳经济不同点提出背景应对因经济高速发展而引发的全球资源环境问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全球气候关注重点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定位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强调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清洁

能源共同点根本目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要求应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基本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分析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路(1)分析区域区位特征、地理环境特征、人类活动与人地关系等地理环

境背景。(2)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从区域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交通、科技、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3)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从自然灾害、资源短缺、环境问题、基础设施、经济结构、人力资源和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分

析。(4)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①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农业发展;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工业发展;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②发展科技,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

,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国民经济效益等都依赖科技创新,即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化经营。④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和文明消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⑤促进对外开放。⑥发展教育,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防治各种环境问题。⑧科学防御自然灾害,建立防灾减灾体系。K(2020·南昌模拟)

滴灌是指利用塑料管道将水通过直径约10mm毛管上的孔口或滴头送到作物根部进行局部灌溉,它是目前现代农田最有效的节水灌溉技术之一,在世界各地得到大力推广。下图是我国某地滴灌技术及施肥系统示意图。读图回答1~

2题。1.图中针式滴头的主要作用是()A.提高植物根系的吸收率B.有效控制滴水量C.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D.阻止污染物渗入土壤2.滴灌技术的优点包括()①调节田间气候②减少病虫害的发生③增加地下水水量④减少无效蒸发⑤适宜全年灌溉⑥保持土壤结构A.①④⑤B.②③

④C.②④⑥D.④⑤⑥解析:第1题,利用针式滴头进行滴灌不能改变植物根系的吸收率,A错;运用针式滴头使滴入土壤中的水较少,能有效控制滴水量,B对;针式滴头的使用对土壤中水分蒸发没有影响,C错;滴灌不能阻止污染物渗入土壤,D错。第2

题,滴灌到土壤中的水分较少,不能调节田间气候,①错;土壤中水分较少,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②对;滴灌水量小,对地下水水量影响不大,③错;滴灌能减少水分的无效蒸发,④对;滴灌主要用在农作物生长期,不会全年灌溉,⑤错;滴灌

水量较小,可以起到保持土壤结构的作用,⑥对。选C。答案:1.B2.C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如图所示复合型循环经济基本模式图,读图回答3~5题。3.图示循环经济模式适合大面积推广的省级行政区是()A.桂B.粤C.苏D.新4.图中a、b、

c、d代表的工业,以下对应正确的一组是()A.a—纺织工业b—印染工业B.a—印染工业c—食品加工C.c—饲料加工d—食品加工D.b—纺织工业c—饲料加工5.关于图示循环经济模式的表述,正确的有()①所有的废弃物都进入了新的生产

环节②生物质发电可满足生产生活用电需求③改变了农田施肥结构,保护土地资源④第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相互促进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解析:第3题,从图中产业结构可以看出,该经济模式中既有棉花种植,又有水产养殖,能够满足这个种植条件的可能是江苏省。第4题,以棉花为原料的工业,应是纺织

工业;与纺织工业有产品联系的是印染工业,因此a为纺织工业,b为印染工业。畜牧养殖业的产品可以为食品工业提供原料,c为食品加工;而花卉加工和食品工业的下脚料可以进行饲料生产,因此d为饲料加工。第5题,并非所有的废弃

物都进入了新的生产环节,生物质发电也只是为生产生活提供部分用电需求,因此①②说法错误。答案:3.C4.A5.D地理关联图的判读地理关联图通常是运用文字框图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的地理事物。它体现了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机制、内部结构、

因果关系、发展趋势、治理措施等。判读内容分析解决问题读图名,明主题研读图名及图文材料,明确关联图的主题是什么理关系,找突破把握内在联系根据框图中文字内容、箭头指向,明确各框图之间的相互联系,把握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等寻找主导因素结合主题和各框图之间的关系,分析并找出主导因素

(或核心地理要素),然后抓住主导因素来分析其对其他要素的影响代入尝试验证将最终判断代入关联图,然后进行正确、严密的推理、分析、判断等,以验证其正确性(2019·高考全国卷Ⅲ)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近些年,某企业开发

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下图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据此回答(1)~(2)题。(1)厨余垃圾是图示自动处理系统中的()A.废料B.原料C.能源D.产品(2)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的是()A.废渣→生产沼气→沼气发电B.工业油脂→提取生物油脂→有机

渣C.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D.生产沼气→有机渣→提取生物油脂【判读流程】第一步,读图名,明主题。该图为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示意图。第二步,理关系,找突破。(1)该自动处理系统是处理厨余垃圾的,故厨余垃圾是该处理

系统的原料。(2)从图可知,该处理流程可转化为下图:【尝试解答】(1)B(2)C(2020·淄博测试)读人类与环境关系图,回答1~3题。1.图中②处的内容应是()A.改善环境质量B.人类与环境统一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D.物质资料生产2.下面关于人类环境观的叙述,

正确的是()A.人类与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C.人类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类的任务D.人类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自己3.协调人地关系的首要任务是()A.控制人口规模B.

转变发展模式C.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D.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参与解析:第1题,人类的生产既有自身生产也有物质资料生产,人类自身生产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故①为物质资料生产,③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可以改善环境质量,故②为改善环境质量;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保证

人类与环境统一,故④为人类与环境统一。第2题,A、B、C三项的叙述都是片面的,人类只有尊重自然才能发展自己。第3题,根据图示分析,协调人地关系首先要控制人口规模。答案:1.A2.D3.A下图为某市新生态城水循环利用模式图,图中化工产业区走

的是高端化工产品之路。读图回答4~6题。4.图示水循环利用模式()A.保障大气、水体的零污染B.实现了“氢气—甲烷—风电”清洁能源生产C.再生水直接用作补充景观用水D.是基于“生产—生态—生活”的一体化设计5.图中化工产业区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因素是()A.原材料B.能源C.科技D.劳动力6.图示生态

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A.节能、减排、再利用B.净化、循环、再利用C.降耗、节能、可持续D.净化、降耗、可持续解析:第4题,由图可知,该生态城水循环利用模式兼顾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D对。图中显示,再生水经过人工湿地及水生植物净化后

才可用作补充景观用水,C错。图中未体现风电的生产,B错。该水循环利用模式并不能保障大气、水体的零污染,A错。第5题,图中化工产业区走的是高端化工产品之路,所以其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因素是科技。第6题,该生态城建设的主要目标不包括节能和降耗,而是水资源的净化、循环、再利用

。答案:4.D5.C6.B一、选择题(2020·成都模拟)植被覆盖度指某一地域植被垂直投影面积与该地域面积之比。贺兰山东麓多为洪积平原,年平均降水量约200mm。下图为宁夏贺兰山东麓植被覆盖度季节变化趋势图。读图回答1~3题。1.图中四条折线对应的季节正确的是()A.①—春季B.②—秋季C.③—

冬季D.④—夏季2.与其他季节相比,折线①对应的季节植被覆盖度最高的主要原因是()A.气温低,蒸发量小B.气温回升,季节性积雪融水量多C.降水较多,植被生长好D.气温高,冰川融水量多3.根据21世纪以来贺兰山东麓植被

覆盖度的变化趋势,可推断该地区()A.生态环境明显改善B.地下水水位逐渐上升C.流水侵蚀作用减弱D.荒漠化程度有所加重解析:第1题,解答本题的突破口是比较图中四条折线表示的植被覆盖度的数值差异,然后结合植物生

长的季节变化规律判断。夏季,水热条件较好,植物茂密,植被覆盖度高,对应折线①;冬季,植物枯萎落叶,植被覆盖度最低,对应折线④;春季,植物复苏,但植被没有秋季茂密,因而春季对应折线③,秋季对应折线②,故选B。第2题,由上题可知,折线①对应的季节为夏季,夏季植被覆盖度最高的主要原因是水热条件好,

A错,C对。该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季节性积雪融水量多,B错。贺兰山海拔较低,没有永久性冰川,河流的补给水源主要为大气降水,D错。第3题,由图可知,21世纪以来,贺兰山东麓植被覆盖度整体呈下降趋势,这会导致该区域流水侵蚀作用增强,生态环境恶化,A、C错。植被覆盖度下

降,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水位呈下降趋势,荒漠化程度有所加重,B错,D对。答案:1.B2.C3.D(2020·天津模拟)近年来,伴随天津滨海新区及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各类海洋及防灾、减灾工程的逐年建设,天津及附近海岸带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此回答4~5题。4.过度开发海岸带会

造成()①生物多样性减少②海陆水分交换失衡③河流含沙量增加④海洋灾害频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为维护海岸带生态系统平衡应采取的根本措施是()A.定期休渔B.停止围填造陆C.增殖放流D.防治水体污染解析:第

4题,海岸带过度开发,会破坏沿海滩涂湿地资源,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海岸带也是海洋与陆地的缓冲带,过度开发会加重海洋灾害损失程度,促使海陆水分交换失衡。河流含沙量多少与河流流域的自然背景有关,与海岸带无关。第5题,维护海岸带生态系统平衡的根本措施是减少对海岸带的过度开发,

保护其自然生态功能。人类对海岸带的开发主要表现为围填造陆,所以应停止围填造陆。答案:4.D5.B(2020·廊坊联考)读某年我国交通碳排放量的空间分布图,回答6~7题。6.甲是我国人均交通碳排放量最高的

省市,对其贡献程度最小的是()A.道路平坦程度B.居民可支配收入C.人口密度D.经济发展水平7.能有效减少乙省交通碳排放总量的合理措施是()A.控制经济的增长速度B.改变以出口为主的产业结构C.大力拓宽城市道路D.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解析:第6题,图示甲为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

地区,地势平坦,道路平坦利于汽车通行,但其与交通碳排放量关系不大,对交通碳排放量贡献最小。上海经济发达,居民可支配收入和经济发展水平高,汽车购买量、使用量大,则交通碳排放量较多;人口密度大易出现交通堵塞,增加交通碳排放量。第7题,乙省为广东,经济发展快。新能源汽车多以电能为动力,碳

排放量较少,故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可减少交通碳排放总量。控制经济增长速度既不合理,又对交通碳排放量减少影响不大;产业结构与交通碳排放量关系不大;拓宽城市道路可减少交通堵塞,从而减少碳排放量,但城市道路受城市建筑布局影响,难度与成本很大,故不是合理措施。答案:6.A7.D(202

0·南平质检)有机氯杀虫剂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环境污染物之一,具有残留时间长、有毒、易被生物体吸收的特性。某团队在1997年6月初至8月末,对加拿大落基山脉东部班夫国家公园的鲍湖水系(下图)进行了取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冰川是地表水有机氯污染物的重要来源。据此回答8

~9题。8.该研究取样期间,鲍湖的水主要来自()A.①河B.②河C.③河D.④河9.加拿大卫生组织建议当地居民减少食用湖内鱼类产品的主要原因是()A.改善单一饮食结构B.保护生物多样性C.鱼体内污染物富集D.发展观光旅

游业解析:第8题,读材料可知,冰川是地表水有机氯污染物的重要来源,说明研究期间鲍湖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读图可知,冰川分布在该区域西南方向,据此判断①河河水是研究取样期间鲍湖的主要水源,A正确。第9题,读材料可知有机氯杀虫剂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环境污染

物之一,具有残留时间长、有毒、易被生物体吸收的特性。鲍湖中的鱼体内污染物富集,食用后会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加拿大卫生组织建议当地居民减少食用湖内鱼类产品,C正确。答案:8.A9.C(2020·重庆部分区县一诊)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为解决该地区某种环境问题

所设计的排灌系统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10~11题。10.该环境问题最可能是()A.土地荒漠化B.土地盐碱化C.环境污染D.地下水漏斗11.相对于1995年,2015年的排灌方式()A.施工简单且成本低B.制约了机械化作业C.提高了土地利用率D.减轻了土壤的污染解析:第10

题,获取左图信息,该地环境问题主要是引水灌溉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位抬高,进而使地下水中的盐分更容易在土壤表层累积,导致土壤盐碱化,B正确;土地荒漠化是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不合理用水(过多取水)等造成的,A错;引水灌溉并不会造成环境污染,C错;地下水漏斗是开采地下水导致集中

开采区的地下水水位下降的现象,图中地下水位高度总体相当,没有明显低于其他水位的地方,D错。第11题,在土壤深处埋放暗管,施工难度较大,A错;暗管在地下一定的深度,农用机械是在土壤表层作业,暗管不会制约机械化作业,B错;暗管埋

设在地下,减少了对地表土地的占用,同时通过暗管排水可减轻土地盐碱化,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C对;土壤污染来自农药、化肥、工业污染物等,改变灌溉方式并不能起到减少土壤污染的作用,D错。答案:10.B11.C二、非选择题12.(2020·河北省级示范性高中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

求。青海裸鲤,又称“湟鱼”,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主要摄食藻类、甲壳类、水生昆虫和小鱼。13万年前裸鲤是有鳞片(保护鱼身,减少疾病,防止淡水流失)的,后因地壳运动使得青海湖由外流湖转变为内流湖,鳞片逐渐退化,直至现在通体无鳞。由于其特殊的生存环境,青海湖裸鲤生

长速度十分缓慢,每十年大约增重0.5kg。湟鱼为洄游繁殖性鱼类,在繁殖季节内对水温、水质等要求严格,自然状态下繁殖成活率较低。数据显示,青海裸鲤数量1961年曾达19.9万吨,到2002年却只有2592吨。2015年以来,青海省共耗资3672万元在湟鱼洄游必经的沙柳河

、泉吉河、哈尔盖河等地废除拦河坝,修(改)建7座阶梯式洄游通道,两阶梯高差为15~20cm,阶梯间建有凹槽。至2016年底,青海裸鲤数量达到7.08万吨,比保护初期2002年的2592吨增长近27倍。下面图1为青

海湖水系图,图2为湟鱼洄游通道设计图。(1)分析青海湖裸鲤从有鳞片至鳞片逐渐退化的原因。(2)简述1961年至2002年青海湖湟鱼资源数量锐减的原因。(3)说明湟鱼洄游通道设计的合理性。(4)除修建洄游通道外,请再提出两条保护湟

鱼的可行性措施。解析:(1)注意“鳞片(保护鱼身,减少疾病,防止淡水流失)”的含义,结合青海湖由淡水湖变为咸水湖,湖水盐度增大进行分析。(2)青海湟鱼数量减少与生长慢、过度捕捞有关;同时湟鱼对“水质等要求严格”,

可从人为因素对栖息地、水质的影响角度分析。(3)明确设计内容“修(改)建7座阶级式洄游通道,两阶梯高差为15~20cm,阶梯间建有凹槽”,再分析阶梯及其高差、凹槽的作用即可。(4)湟鱼对水质敏感,需要保护水质;自然繁殖成活率

低,应加强人工繁殖。答案:(1)青海湖成为内流湖后,湖水盐度升高,裸鲤为使体内盐分快速排出,鳞片退化;由于湖水盐度升高,水体中微生物减少,避免感染和抵抗疾病的功能性需求下降;湖水盐度升高,湖中其他天敌减少。(2)青海湖海拔高,湖水长期

低温缺氧,浮游生物匮乏,湟鱼生长发育慢;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加大,湖水水位下降,适宜栖息地面积减小;上游地区过度开垦,引水灌溉、破坏地表植被等人类活动,导致入湖水量减少,生存环境恶化;人类过度捕捞、排放污水等

行为,直接造成湟鱼资源数量锐减。(3)阶梯高度不高,绝大部分湟鱼能够跳跃经过,符合优胜劣汰的生物学原理;阶梯间建有凹槽,能为湟鱼提供休息场所;设计成阶梯状,可减缓水流速度,利于湟鱼向上游洄游。(4)严格控制污水排放,保护水质;实行人工增殖养殖放流。13.(2020·唐山

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水生植物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部分鱼类的繁殖及肥育场所,一般情况下,湖泊枯水季节的“露滩”和“晒滩”利于水生植物种子的萌发。某校地理实践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得知,甲湖流域(下图)历史上水旱灾害频发,部分地区含磷地层广泛出露。甲湖蓝藻水

华的发生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1962年湖口水闸建成后,湖中水生植物覆盖率和食藻鱼类比例大幅下降。20世纪80年代以来,甲湖蓝藻水华频发,富营养化严重。2018年年初,甲湖流域开始全面实施河长制和湖长制,统一规划综合整治流域水体。(1)遥感监测显示,甲湖蓝藻水华暴发集中在夏秋季且湖西部多于东

部,说明其原因。(2)调查表明,在农业社会甲湖蓝藻水华往往发生在洪水年份,推测其可能原因。(3)分析半个多世纪以来甲湖水生植物覆盖率大幅度下降的可能原因及不利影响。(4)说明甲湖流域全面实施河长制和湖长制的原因。解析:(1)注意设问要求分析“集中在夏秋季”且“西部多”的成因,包括两个方面。夏秋

季可从气温角度分析,西部多可从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及风向角度分析。(2)“部分地区含磷地层广泛出露”,说明主要是这些出露的磷等养分被带入湖泊,导致水华现象。(3)材料中提及湖泊枯水季节的“露滩”和“晒滩”利于水

生植物种子的萌发,“湖口水闸建成后水生植物覆盖率”大幅下降,据此分析即可;由“食藻鱼类比例大幅下降”分析不利影响。(4)原因可从“统一规划综合整治”角度分析。答案:(1)夏秋季水温较高,利于蓝藻生长繁殖;湖西部沿岸人类

活动影响较大(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较多),富含营养物质的废水随地表径流入湖较多;当地夏秋季盛行偏南(东)风,蓝藻容易在湖西部堆积。(2)洪水年份流域内降水多,地表径流侵蚀和搬运能力强;含磷地层广泛出露地区的物质被大量侵蚀

后搬运至湖中(湖泊四周耕地及村庄富含养分的污水被带入湖中)。(3)原因:修建湖闸后,甲湖在冬春季水位较高;“露滩”和“晒滩”时间缩短,水生植物种子难以萌发生长。不利影响:可能影响部分食藻鱼类的繁殖和生长;对蓝藻的直接摄食减少,增加蓝藻水华暴发的可能性。(4)甲湖流域涉及多个

(级)行政区;政府统一规划整治才能协调各(级)行政区、各部门利益;从流域整体进行综合整治,实现效益最大化(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保证水安全)。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8305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