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27题-备战2021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新课标卷).doc,共(13)页,115.50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bea22bc94b486472cabbbcb0391e56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全国高考历史Ⅰ、Ⅱ、Ⅲ卷27题研究年份全国Ⅰ卷全国Ⅱ卷全国Ⅲ卷2017明社会生活变化反映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明宦官识字制度化与中枢决策过程异变宋史学素养同一事实会有不同记载2018明朝廷用中国文化解读贡品明清昆曲流行与士大夫文化
品位的因果关系明雕印著作、赠书作礼等现象与崇文氛围2019明区域间长途贩运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明清商人资本增多与商业活动规模扩大清租佃制发展说明个体农耕为主的生产形式2020清宗谱纂修渗透儒家思想观念明官营手工业工匠制度变迁与其地位的削弱明内阁首辅对皇权的制约反映内阁权力较大命题范
围:围绕明清时期,以明朝政治经济文化为主,清朝内容考查相对较少。考查方式:多通过材料设置情景,要求认识现象反映的阶段本质特征。知识点侧重考查:政治:明朝中枢机构演变的表现及其影响。司礼监掌握“批红”权影
响宦官识字;从内阁首辅张居正对皇权的制约审视内阁的权力;经济:明朝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原因、表现和影响。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等级秩序的冲击;明朝生产的区域化与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内在联系;明清商业资本与
商业活动规模扩大;清朝租佃经济的发展说明个体农耕仍是为主要的生产形式;明朝官营手工业工匠制度变迁与官营手工业地位的削弱;思想文化:明清思想文化发展表现及其原因。明朝君臣用中国传统文化解读贡品;明清昆曲流行与士大夫文
化品位的因果关系;明朝雕印著作、赠书作礼等现象与崇文氛围的内在联系;清朝儒家思想观念对宗谱纂修的影响;史学常识:宋史学素养不同著作对同一事实会有不同记载;(一)准确把握核心概念:内阁;司礼监;明三司;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一条鞭法;鱼鳞图册;漕运;商帮;会
馆;资本主义萌芽;工商业市镇;海禁;闭关政策;阳明心学;民主启蒙思想;工商皆本;经世致用;文人画;京剧;2(二)准确把握阶段特征明清时期(1368—1840年前)农耕文明继续发展。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在欧洲
兴起,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辉煌与迟滞并存。政治上:一方面,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另一方面,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经济上: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济总量仍然处
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封建政府执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使中国丧失了工业化的契机,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思想文化上:程朱理学处于统治地位并逐渐成为钳制思想的工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地位;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抨击;
传统科学技术继续发展,虽然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但是近代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对外关系上: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正常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三)认真对待新课标新增观点明清时期的政治1
.明朝宦官专权局面的出现(1)原因: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2)权力①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②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③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2.清朝奏折制度(1
)形成:康雍乾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密折)制度。(2)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明清时期的经济自明朝中期起,农业、手工业、商业各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1)农
业: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2)手工业: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
用自由雇佣劳动力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3)商业: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进人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3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1.陆王心学(1)形成: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
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2)主张:“良如”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3)评价①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②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③陆王心学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2.西学东渐(1)时间: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2)代表人物:意大利人利玛窦等。(3)概况①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如徐光
启)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4)评价: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主题一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和地方(边疆)治理考向1从历史现象角度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及影响【命题聚焦】聚焦1明
清君主专制的特点和认识(1)特点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清朝继承明朝内阁,而军机处则体现了发展。②专制范围空前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和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③专制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④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
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2)认识: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是专制皇权空前强化的表现,本质是封建政治制度的畸变;清朝设军机处使皇权专制达到顶峰。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
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了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4聚焦2明代地方管理体制的变化及评价(1)变化①明初,废行省,设三司,分别主管民政、司法和军事。三司各自听命于朝廷,以加强皇权对地方的直接控制。②明朝中期,开始设立巡抚和总督。巡抚因监
察而设,总督因军事需要而设,后发展为一级地方军政官员,进一步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2)评价①三司的设立,削弱了元代行省制下地方过大的权力,避免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但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并且过于分权与钳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
强化。②督抚在抑制武臣之专横、维护中央集权、整饬武备、巩固边防等方面曾经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督抚制度的确立,不仅在地方政治体制方面出现了新的制衡关系,而且由于督抚的“双层性”,中央和地方之间也出现了新的权力制衡机制。聚焦3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形态的变异(1)君主专制下,皇帝为加
强对可能威胁皇权的政治势力的防范,动用身边的力量制约这些政治势力的发展,确保专制皇权的绝对主导地位,以致出现了外戚干政、宦官专权等异化的统治模式,形成了专制时代独具特色的皇权政治。(2)君主专制形态发生变异的原因是皇权的膨胀,这与当时的政治结构和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有关。君主专制形态的变异加剧了
政治黑暗,阻碍了社会进步。考向2清朝前期加强边疆(地方)管理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命题聚焦】聚焦1清朝前期边疆管理制度的创新(1)改土归流:清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改为实行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实行与汉族地区相同的政治制度
,加强了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2)盟旗制度:在蒙古地区,实行札萨克制,即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划分为旗,旗是基本行政单位,合若干旗为一盟。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草原的社会政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
,加强了清政府对草原的管理;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清朝统治的基础;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3)金瓶掣签:又称为金瓶鉴别,是藏族认定藏传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转世灵童的方式,是清王朝乾隆年间
正式设立的制度。自清朝以来,藏传佛教活佛达赖和班禅转世灵童需在中央代表监督下,经金瓶掣签认定。清朝中央政府制定和实施金瓶掣签制度,对当时的西藏、蒙古地区的社会稳定和佛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意义深远。聚焦2认识清朝前期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作用(1)
中华民族共同体更进一步稳固发展:由满族建立的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又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由于满族统治者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稳定边疆,并对汉文化和各少数民族文化采取了更为宽容、开放的态度和政策,使民族关系、民族融
合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加强了各民族的相互认同感。(2)体现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清朝前期以强盛国力所奠定和巩固的中国疆域,促进了民族凝聚力的不断增加,在晚清时期受到外国侵略时,中国各地区民族皆为了维护国家主权
、领土完整,而对列强作出抗争,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5主题二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经济政策及新现象考向1从社会进步角度考查明清经济发展的特征及影响【命题聚焦】聚焦1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1)农业:经济高度发展,大量高产农作物品种被引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大量
经济作物进入了市场。(2)手工业:民营手工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且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3)商业:出现大批工商业市镇;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4)对外贸易:明清时期朝贡贸易盛行。其含义是通过
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也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答赠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具有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的特点。聚焦2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发展的特点(1)“夹河而市”是江南市镇的共同特点。内河行船是江南交通运输的重要手段,因此绝大多数市镇都是在河道畅通的地
方。(2)市镇大多分布在农业、手工业比较发达和经济作物种植地区。(3)出现了一些带有行业特点的市镇。如:吴江的同里镇,既是大米的市场,又是造船的地方;常州宜兴的张渚镇是茶叶的产地。(4)工商业市镇的出现是明清江南市镇发展的重要特点。如苏州的盛泽镇,湖州的乌镇等地。(
5)众多江南市镇的交易都有日市、早市、晚市和夜市之分,样式繁多。聚焦3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变化(1)经济①农业:土地买卖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租佃制普及到全国;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货币地
租代替实物税,实行赋役征银。②手工业: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手工作坊和工场日益增多,从中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2)政治:促使封建制度走向没落,同时也使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3)思想文化
:思想领域出现李贽、黄宗羲等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君主专制腐朽统治的思想家;文学、书法、绘画艺术深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考向2从历史现象角度考查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及经济新变化【命题聚焦】聚焦1影响明清农耕经济难以
推动社会转型的因素(1)政治因素:君主专制基础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很难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及向商业资本的转化。(2)经济因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不利于商品市场的扩大和农产品的真正商品化。(3)思想因素:以农立国的经济思想,导致民间资本不能成为工商业资本。(4
)经济政策因素:“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既不能积累财富,也不能拓展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难以推动工业化。6聚焦2明清时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1)农业: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2)
手工业:东南沿海地区产生以“雇佣关系”为特征的资本主义萌芽。(3)商业:东南沿海地区商业发达,并涌现出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大宗白银交易普遍盛行;对外贸易中出超明显。(4)政府干预: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
主题三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世俗文化和传统科技考向1明清时期思想文化变化的特点及影响【命题聚焦】聚焦1明清进步思想对传统儒学的继承与发展(1)表现:黄宗羲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批判程朱理学“君为臣纲”的伦常观,反对君
主专制,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和君臣平等;顾炎武继承了先秦儒学经世的传统和孔子“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思想,批判程朱理学的空谈义理和脱离实际,提倡经世致用;王夫之继承“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思想,批判程朱理学唯心主义的天命论、生知论,构建了新的朴
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2)评价:明清儒学在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与继承中发展了儒家思想,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从而使得儒学更趋向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早期启蒙性质和民主色彩
,影响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聚焦2明清时期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思想文化的影响(1)“市民阶层”主要是指平民等级中的商人与手工业者。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日益发达,以商贾和百工为主体的市民阶层逐渐壮大,社会影响日益扩大。(2)市民阶层所要求的商业社
会的原则和封建传统体系产生冲突,既有经济基础的矛盾,又表现在上层建筑方面,从而影响明清社会的整体风貌。①社会风气:明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不再是士人标榜的信条,仕途未明而弃儒经商者比比皆是;进一步导致传统地位等级的松动。②个性解放:反抗封建礼教束缚,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
与市民阶层要求参政议政的社会思潮相一致。③构筑价值体系: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具有“对友谊和忠义的崇拜”“劝善戒恶的道德观”等特点。市民阶层已开始构建自己的价值系统。④世俗文学发展:戏曲、小说等“杂书”的消费成为江南地区的一种时尚。⑤市民意识觉醒: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觉
醒。考向2从社会转型角度考查明清时期思想、科技、文化发展的趋势及原因【命题聚焦】聚焦1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对思想、文化的影响(1)对思想:明末工商业地位日渐突出,“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挑战,进步思想家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反映了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2)对书
法: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书法呈现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7(3)对绘画: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和发展,传统社会秩序松动和价值观念变化。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风格独特
、不拘成法的画家和画派。(4)对文学:明清时期,一大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兴起,这为通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市民队伍的壮大使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的读者队伍扩大。(5)对文化教育:江南地区科举状元人数明显多于北方,小说等文学形式的成就在南方更为显著。
聚焦2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1)科技内容: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3)科技应用: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推动科技进一步
发展的意识。(4)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领域。(5)成就:全面繁荣,多项成就领先世界。聚焦3中国古代科技未发展成为近代科学的原因(1)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
策,限制了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2)政治上: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阻碍了科技进步。(3)思想文化上:以儒学为主的文化教育和文化专制统治的肆虐,使人们对中国古代科技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科技人才短缺。(4)中外交流上:封建社会后期,明清统治者推行
的“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5)根本原因:中国古代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导致古代科技未能发展成为近代科技的重要因素。聚焦4明清文化发展的特点及表现(1)特点:承古萌新。(2)表现①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科技由发展而停滞。②具有反封建色彩
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应运而生。③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市民文学蓬勃兴起,小说成为文学主流。④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大型图书编纂成就突出,显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⑤西学东渐,中外文化交流开始进入新阶段。四、思维创新:(一)从核心素养角度理解明清时期边疆治理和疆域版图的奠定【素养解读】时空观念从1
368年明朝建立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近五百年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巩固时期,也是现代中国疆域版图基本奠定时期史料实证从明清对地方行政制度变革和边疆地区管辖的举措等史料和古迹考证,理解认识明清时期众多举措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巩固的重大历史
意义8家国情怀明清王朝加强了对地方和边疆的行政管理,进一步巩固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初统治者奠定了汉唐都难以比拟的辽阔疆域。这些史实都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二)从核心素养角度考查明清时期中
外社会转型的不同趋向【素养解读】时空观念14至18世纪的中国明清时期与西方发展处于不同的历史发展趋势,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西方则逐步走向近代化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
础,理解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的特点。政治方面,君主专制强化达到顶峰;经济方面,明清时期的中国正处于近代社会的前夜,但农耕经济并未实现向近代化的变革。注意从上层建筑方面理解其阻碍因素: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二是“重农抑商”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
政策;三是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等历史解释注意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对比中西历史发展的不同趋向。明清时期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经济上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封建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思想上封建传统理学占统治地位等,阻碍了明清
向近代社会转型,认识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特征,分析新航路开辟对明清社会的影响(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认识西方逐步走向近代化的趋势1.(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
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2.(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
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3.(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
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9这反映出()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4.(20
18新课标全国Ⅰ卷)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图6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
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5.(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
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6.(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
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7.(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明中后期,
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8.
(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10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
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9.(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
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10.(2020新课标全国Ⅰ卷)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
宗谱的纂修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11.(2020新课标全国Ⅱ卷)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A.白银已取代
其他货币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12.(2020新课标全国Ⅲ卷)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
。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答案解析1.(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取相关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中前期,为维护社会等级秩序,朝廷制定了用以区别不同群体等级
身份的严格规定,与人们生活相关的饮食器具也在其中。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风气发生了改变,人们的等级观念也渐趋减弱,可以说,经济发展直接冲击了等级秩序。本题中A选项并不符合题意,可直接排除;C选项虽与
商品经济发展直接相关,但是商品经济发展并未将传统的伦理瓦解掉,只是使其受到冲击,因此该选项不正确;D选项只涉及低级官员,与题干所言之主体——官员群体以及普通人家不符。因此,只有B选项是正确的。【答案】B【命题角度】本题是考查唯物史观的一道典型题,明清时期的社会变化是近两年高考的高频考点,
复习备考中应予以关注。2.(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中后期宦官专权11【解析】明初,为防止宦官专权乱政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明中后期皇帝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使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并导致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
故A项正确;明朝废除丞相,由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使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故B项错误;皇帝重用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说明内阁议政功能没有丧失,故C项错误;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其因在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故D项错误。【答案】A3.(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考点】史学理论—
—历史认识论【解析】历史事实除了通过历史叙述,还可以通过实物呈现,故A项错误;对于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两则文献有不同记载,说明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故B项正确;北宋时期的文献虽然对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有不同记载,但这并不代表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
确再现历史事实,故C项错误;历史叙述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因此综合多种历史叙述不一定能够确认历史事实,故D项错误。【答案】B4.(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代朝贡贸易【解析】画不是材料关注的重点,并且元朝时就已经出现文人画,此画并不是新的类型,故A项错
误;明朝君臣将外国使臣进贡的奇珍异兽解释为中国传说中的祥瑞之物“麒麟”,表明了朝廷用中国文化解读朝贡贸易贡品,故B项正确;明成祖虽派郑和下西洋,但并未解除海禁政策,开放的只是朝贡贸易,故C项错误;外国使臣进贡的奇
珍异兽虽为外来物品,但却被明朝君臣用中国传统文化解读,并没有形成新的观念,故D项错误。【答案】B5.(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考点】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明清昆曲的流行【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昆曲的发展而非陆王心学,故A项错误;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与材料时间
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由材料“官腔”、“宫廷”、“郡邑大夫”可知明清时期昆曲主要在达官贵族中流传,社会等级观念并没有弱化,故C项错误;由材料“官腔”、“雅乐”、“盛世元音”“郡邑大夫宴款......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可知昆曲为士大夫阶
级的娱乐品,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故D项正确。【答案】D6.(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考点】明代社会崇尚文化的氛围【解析】材料“胸无墨、眼无丁者”也热衷于出版个人著作,不能体现出学术文化水平的迅速提升,故A项错误;材料“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反映出士人的喜好,
与士人的地位的变化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没有反映出个人著作的内容与社会的关系,无法体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说明当时人们对文化知识的崇尚,社会上的文化氛围浓厚,故D项正确。【
答案】D127.(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棉织业;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区域贸易【解析】据材料“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
销棉布”说明山东是江南的原料产地和棉布市场,而江南是棉布的生产地,棉织业发达,这体现了地区经济的差异,故选D项;大运河是其共同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变革或差异,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商业和手工业,与土地制度调整无关,且明朝仍旧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排除B项;国家货
币制度的变化不会带来国内地区差异,排除C项。【答案】D8.(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清代商业规模的扩大【解析】由材料“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
达千万两”可知明清时期商业规模的扩大促使资本的集中,故选C项;古代商人地位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地位较低,且“根本性改变”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封建社会统治者一直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且“明显松弛”表述过于
绝对化,排除B项;明朝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排除D项。【答案】C9.(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清代江南的租佃制【解析】“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可看出个体租佃经营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故选C项;“
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不涉及土地所有权的变迁,排除A项;“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没有涉及农业生产的利润问题,而佃农的普遍,客观上说明地主有利可图或者说明利润丰厚,排除B项;“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
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这里的信息没有说明农产品的动向问题,不能说明商品化的程度,排除D项。【答案】C10.(2020新课标全国Ⅰ卷)【考点】清代理学的社会影响【解析】明清时期宋明理学是官方哲学
,材料宗谱的主要内容“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符合儒家伦理道德,故选B项;宗谱的纂修反映出儒家思想的道德教化作用,与选官制度科举制无关,排除A项;材料“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并非士族独有,与维持血统纯正无关,排除C项;材料宗谱的纂修反映出儒家思想的道德
教化作用,与士农工商的四民社会结构无关,排除D项。【答案】B11.(2020新课标全国Ⅱ卷)【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解析】由材料“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用货币征收取代了对工匠的实物征
收,工匠不再专一于物资生产,削弱了官营手工业的地位,故选D项;材料并未提及市场流13通的货币形式,“已取代”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明中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雇佣劳动并未发展为主要的用工方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
官营手工业而非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答案】D12.(2020新课标全国Ⅲ卷)【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内阁制【解析】据材料“以利不胜费止之”和“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据材料可知内阁成功的限制皇帝要求,对皇权起到一定限制作用,
权势巨大,故选A项;材料体现内阁对皇权的制约,据材料“面谏力争”说明皇帝掌握最终决定权,据所学内阁是内侍机构不能严重的制约皇权,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明代政治状况不是社会经济,排除C项;据所学内阁始终是内侍机构不是宰相,且此时丞相制度已经废除,排除D项。【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