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高三1月期末练习变式题 生物 含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61 页
  • 大小 7.700 MB
  • 2024-09-2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高三1月期末练习变式题 生物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高三1月期末练习变式题 生物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高三1月期末练习变式题 生物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58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6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高三1月期末练习变式题 生物 含解析.docx,共(161)页,7.700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bbb333fbdd7407600dd66232e82a7f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高三1月期末练习生物变式题【原卷1题】知识点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核酸的元素组成及基本单位,糖类的种类及分布【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RNA的组成元素是C、H、O、N、P;蛋白质元素组成是C、H、O、N,S、Fe等;脂质组成元素是C、H

、O,个别有N和P;糖类一般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几丁质含有N元素。【详解】A、糖RNA元素组成为C、H、O、N、P等。糖蛋白元素组成为C、H、O、N,S、Fe等,A错误;B、RNA在细胞核等中合成,不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上合成。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B错误;C、细胞中的DNA和R

NA可携带遗传信息,蛋白质和糖类不携带遗传信息,C错误;D、蛋白质和RNA是以碳链为骨架的生物大分子,故糖RNA和糖蛋白是以碳链为骨架的生物大分子,D正确。故选D。1-1(基础)下列关于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用32P作标记可以检测出人细胞膜中的胆固醇成分B.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

体中都含有RNA和蛋白质C.C、H、O、N等化学元素是构成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基础D.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化合物构成细胞的基本框架【正确答案】A1-2(基础)核酸和蛋白质都属于生物大分子,关于两者的

叙述错误..的是()A.都以碳链为骨架B.都具有结构多样性C.都是由许多单体构成的多聚体D.都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正确答案】D1-3(巩固)下图是豚鼠胰腺腺泡细胞的电镜照片,该细胞可合成并分泌胰蛋白酶等多种消化酶。据图说法正确的是()A.线

粒体彻底氧化分解葡萄糖为该细胞供能B.该细胞的核糖体可与胰岛素mRNA结合C.胰蛋白酶的合成及分泌由细胞核控制D.分泌颗粒由粗面内质网鼓出后形成【正确答案】C1-4(巩固)下列关于细胞中的元素与化合物说法错误的是()A.组成细胞的各种元素大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而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以离子形式存

在B.将种子晒干是为了减少自由水的量而使其代谢水平降低,便于储藏C.正常细胞中RNA的功能具有多样性,有的可作为翻译的直接模板,有的具有催化作用,有的具有运输作用,有的可作为遗传物质D.生物大分子和组成生物大

分子的单体均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正确答案】C1-5(巩固)相思子毒素是一种剧毒性高分子蛋白,它能使真核细胞的rRNA发生脱嘌呤反应。相思子毒素形成过程中,其前体蛋白通过高尔基体运输至液泡,在液泡中加工成熟并储存。下列有关相思子毒素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A.能使基因的结构发生改变B.其前体蛋白进入液泡依赖膜的流动性C.不属于分泌蛋白D.液泡膜的包被使其不会影响自身的rRNA【正确答案】A1-6(提升)丙肝病毒(HCV)是一种正链RNA病毒,其RNA可以直接作为模板进行翻译,整个病毒体呈球形,在核衣壳外包含有衍生于宿主细胞的脂双层膜,上含有

病毒基因组编码的糖蛋白。在宿主细胞中,HCV可以完成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HCV和HIV的遗传物质都是RNAB.HCV入侵或感染宿主细胞通过胞吞作用C.HCV利用自身的核糖体完成蛋白质的合成D.HCV衣壳蛋白

的氨基酸来源于宿主细胞【正确答案】C1-7(提升)糖类常常与脂质和蛋白质分子结合,形成糖脂和糖蛋白。近期《细胞》杂志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来自斯坦福德科研团队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糖基化分子---糖RNA,它广

泛存在于生物体的细胞膜上,并很可能在自身免疫病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糖RNA的分布说明RNA可参与细胞结构的构成B.细胞膜上的糖类构成糖被,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相关C.除细胞膜上,RNA在细胞质和细胞核部位也有分布D.糖RNA的发现可为艾滋

病的治疗提供思路【正确答案】D【原卷2题】知识点细胞膜的功能,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应用【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囊泡一般参与物质在细胞内的运输,以及胞吐出细胞外的物质运输。【详解】A、囊泡携带的核酸无法供能,A错误

;B、胞吐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C、脂溶性分子一般可以自由扩散运输进出细胞,无需囊泡,C错误;D、囊泡与靶细胞的融合体现膜一定的流动性,D错误;故选B。2-1(基础)细胞就像一个繁忙的工厂,其内部的细胞器在功能上各有分工,共同完成各种生理过程。下图示

意有关过程。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A.图示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具有流动性B.被溶酶体消化后的部分物质通过囊泡运出细胞C.图示过程说明生物膜在结构上和功能上存在紧密的联系D.溶酶体中的水解酶的合成始于内质网,需要高尔基体的加工和运输【正确答案】D2-2(基础)法布莱病患者由于溶酶体中缺少α-半乳

糖苷酶,使得糖脂无法被分解而聚集在溶酶体中。研究者可以生产α-半乳糖苷酶药用蛋白,改善患者的症状。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α-半乳糖苷酶是在细胞的溶酶体内合成的B.药用蛋白的产生与高尔基体的加工、分类和包装有关C.药用蛋白通过胞吞方式进入细胞后囊泡膜可与溶酶体膜融合D.法布莱病的诊断可通

过酶活性测定或测代谢产物来进行【正确答案】A2-3(巩固)细胞内的马达蛋白与囊泡结合,沿细胞骨架定向移动,其机理如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马达蛋白和ATP相同的元素有C、H、O、NB.合成马达蛋白的场所是核糖体C.ATP水解可引起马达蛋白空间结构改

变D.浆细胞中马达蛋白功能异常不影响抗体分泌【正确答案】D2-4(巩固)痢疾内变形虫无线粒体,能通过胞吐分泌蛋白酶,溶解人的肠壁组织,通过胞吞将肠壁细胞消化,引发阿米巴痢疾,下列关于痢疾内变形虫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中仍存在双层膜

的结构B.细胞膜上具有运输蛋白酶的载体C.无氧呼吸为胞吞肠壁细胞提供能量D.蛋白酶的加工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正确答案】B2-5(巩固)经内质网加工的蛋白质进入高尔基体后,S酶会在其中的某些蛋白质上形成M6P标

志。具有该标志的蛋白质能被高尔基体膜上的M6P受体识别,经高尔基体膜包裹形成囊泡,在囊泡逐渐转化为溶酶体的过程中,带有M6P标志的蛋白质转化为溶酶体酶;不能发生此识别过程的蛋白质经囊泡运往细胞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M6P标志的形成过程体现了S酶的专一性B.附着在内质网上的

核糖体参与溶酶体酶的合成C.S酶功能丧失的细胞中,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器会在细胞内积累D.M6P受体基因缺陷的细胞中,带有M6P标志的蛋白质会聚集在高尔基体内【正确答案】D2-6(提升)非洲爪蟾卵母细胞对水的通透性极低。科学家将细胞膜蛋白CHIP28的mRNA注入到非洲爪蟾卵

母细胞内,72h后将其放入低渗溶液中,与未注入此mRNA的细胞做比较,结果如下图。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A.注入的mRNA在细胞中可作为翻译的模板B.推测CHIP28蛋白借助囊泡定位到细胞膜上C.水分子自由扩散进入卵母细胞导致其涨破D.CHIP

28蛋白增大了卵母细胞对水的通透性【正确答案】C2-7(提升)Arf家族蛋白参与蛋白质的囊泡运输,它们有两种状态,结合GDP的不活跃状态和结合GTP的活跃状态。GTP和ATP的结构和性质相似,仅是碱基A被G替代。活跃

状态的Arf蛋白参与货物蛋白的招募和分选,保证货物蛋白进入特定囊泡等待运输。下列相关叙述和推测错误..的是()A.GTP是由鸟嘌呤、核糖和3个磷酸基团结合而成B.Arf由不活跃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可以释

放能量C.两种状态Arf蛋白的相互转化需要相应酶的催化D.运输货物蛋白的囊泡可能来自内质网或高尔基体【正确答案】B【原卷3题】知识点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异同,有氧呼吸过程【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细

菌为原核生物,无线粒体但是可以通过呼吸酶发生呼吸作用。H+的浓度差可以促进ATP的生成。【详解】A、由图分析,黑暗时胞内的ATP下降,被细菌的生命活动消耗,A正确;B、细菌为原核生物,无线粒体,B错误;C、由题知,该细菌细胞膜上有光驱动的H+泵,光照时该细

菌能将胞内的H+运出细胞,C正确;D、存在H+泵,可以利用胞外的H+合成ATP,D正确;故选B。3-1(基础)ATP是生物体内的直接能源物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ATP可使蛋白质磷酸化导致蛋白质空间结

构改变B.ATP的水解可以降低细胞内化学反应的活化能C.在类囊体薄膜和线粒体内膜上具有ATP合成酶D.细胞内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处于动态平衡【正确答案】B3-2(基础)研究人员将32P标记的磷酸注入活的离体肝细胞,1~2min后迅速分离得到细胞内的ATP,结果发现ATP的末端磷酸基团被32

P标记,并测得ATP与注入的32P标记磷酸的放射性强度几乎一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实验表明,细胞内全部ADP都转化成ATPB.32P标记的ATP水解产生的腺苷也有放射性C.32P在ATP的3个磷酸基团中出现的概率不相等D.ATP与ADP相互转化速度快,

且转化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正确答案】C3-3(巩固)荧光检测是一种自然发光反应,通过荧光素酶与ATP进行反应(如下),可根据荧光强度检测食品、化妆品中的细菌等微生物的数量,15s内即得到反应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荧光

素+ATP+O2+2+Mg⎯⎯⎯⎯→荧光素酶氧化荧光素AMP(—磷酸腺苷)+PPi+H2O+荧光A.该实验中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断裂的高能磷酸键B.ATP中的“A”表示腺苷,由1分子腺嘌呤和1分子脱氧核糖构成C.荧光检测的原理基于同种细菌细胞内ATP的量基本相同D.所测的荧光强度与样品中

细菌的数量呈正相关【正确答案】B3-4(巩固)下图所示为菠菜叶肉细胞内的部分能量转换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②都发生在叶绿体,③④分别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B.类囊体膜上的四种色素吸收的光波长有差异,但都可用于①C.光合速率

等于呼吸速率时②储存的能量等于④释放的能量D.②一般与放能反应相联系,③一般与吸能反应相联系【正确答案】B3-5(巩固)萤火虫尾部的发光细胞中含有荧光素和荧光素酶,荧光素接受能量后,在荧光素酶作用下形成氧化荧光素并且发出荧光。某实验小组将萤火虫的发光器割下,干燥研磨成粉末,等量放入三支试管中,

分别加入等量的水,发现有荧光出现,待荧光消失后,再向试管中分别加入葡萄糖、脂肪和ATP,观察是否出现荧光。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向试管中加入少量水的目的是消耗自身的ATPB.若加入的物质X是葡萄糖或脂肪,则试管中不会出现荧光

C.此实验不能证明ATP可直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D.荧光素形成氧化荧光素的过程中涉及的化学反应为吸能反应,发光的过程伴随着ATP的水解【正确答案】C3-6(提升)某种H﹢-ATPase是一种位于膜上的载体蛋白,具有ATP水

解酶活性,能够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H﹢。①将某植物气孔的保卫细胞悬浮在一定pH的溶液中(假设细胞内的pH高于细胞外),置于暗中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不变。②再将含有保卫细胞的该溶液分成两组,一组照射蓝光后溶液的pH明显降低;另

一组先在溶液中加入H﹢-ATPase的抑制剂(抑制ATP水解),再用蓝光照射,溶液的pH不变。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下列推测合理的是()A.H﹢-ATPase位于保卫细胞膜上,蓝光不能够引起细胞内的H﹢转运到细胞外B.蓝光通过保卫细胞质

膜上的H﹢-ATPase发挥作用导致H﹢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C.H﹢-ATPase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H﹢所需的能量可由蓝光直接提供D.溶液中的H﹢能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透过细胞质膜进入保卫细胞【正确答案】B3-7(提升)磷酸肌酸是一种主要分布在肌肉组织中的高能化合物,是能量的暂时储存形式。它能在肌酸激

酶的催化下将自身的磷酸基团转移到ADP分子中来合成ATP(A-P~P~P),如果把ATP称为“能量货币”,磷酸肌酸就相当于能量的“黄金储备”。研究者对蛙的肌肉组织进行短暂电刺激,检测对照组和实验组(肌肉组织用肌酸激酶阻断剂处理)肌肉收缩前后ATP和ADP的含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根据实验结果,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磷酸腺苷对照组(10-6mol•g-1)实验组(10-6mol•g-1)收缩前收缩后收缩前收缩后ATP1.501.501.500.90ADP0.800.800.80

1.05A.蛙的肌肉在收缩时以ATP为直接能源物质B.对照组的肌肉组织细胞中无ATP和ADP的相互转化C.对照组中的磷酸肌酸可以维持ATP含量的相对稳定D.1g肌肉收缩所使用的ATP的量大约为0.60×10-6mol【正确答案】B【原卷4题】知识点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和应用,伴性遗传的遗传规律及应用,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分离定律综合问题分析(异常现象分析)【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实质: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当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等位基因会随

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当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A、假定控制侏儒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控制侏儒性状的基因是显性,侏儒小鼠作父本(XAY),野生型小鼠作母本(XaXa),F1应该为雌性为侏儒,雄性应该是野生型,不符合题意;假定控制侏儒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

上,控制侏儒性状的基因是隐性,侏儒小鼠作父本(XaY),野生型小鼠作母本(XAXA),F1雌雄性都应该是野生型,不符合题意,A错误;B、假定控制侏儒性状的基因在线粒体DNA上,后代性状随母本,那么侏儒小鼠作父本,野生型小鼠作母本,F1应该都是野生型小鼠,不符合题意,B错误;C

、假定来源于母本的侏儒和野生型基因不表达,侏儒小鼠作父本,野生型小鼠作母本,F1性状随父本,都是侏儒小鼠;反交(侏儒小鼠作母本,野生型小鼠作父本)后F1都是野生型小鼠,无论正交还是反交,F1都是既含有侏儒基因,也含有野生型基因,如果来源于母本的侏儒和野生型基因不表达,F1雌雄个体间相互交配,F

2均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符合题意,C正确;D、假定含侏儒基因的精子不能完成受精作用,反交(侏儒小鼠作母本,野生型小鼠作父本)后F1不一定都是野生型小鼠,不符合题意,D错误。故选C。4-1(基础)某种XY型性别决定的二倍体高等植物叶片有宽、

窄两种叶形,由基因B、b控制。科研人员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杂交实验。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植物叶形的遗传属于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B.该植物由两对等位基因分别控制叶形和性别C.若F出现了窄叶雌株,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D.若宽叶♀与窄叶♂杂交,子代均为雄株,可能是含b基因

的花粉不育【正确答案】B4-2(基础)长顺绿壳蛋鸡(性别决定方式ZW型)是贵州山区一项宝贵资源。为了探讨绿壳蛋鸡胫色的基因遗传规律和胫色鉴别雌雄的可行性,育种工作者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据杂交一结果可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据杂交一结果无法判断基因的显

隐性C.据杂交二结果可判断浅色胫为显性性状D.杂交二结果说明可用胫色鉴别雌雄【正确答案】A4-3(巩固)某种蝴蝶的口器长短有两种表型:长口器和短口器。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对于蝴蝶的口器长短来说长口器对短口器为显性B.雌性蝴蝶的一对性染色体是异型的,雄性为同型的C.控制蝴蝶的口器长

短的基因只存在于Ⅹ染色体上D.杂交组合一的F2中短口器只出现在雌性个体中【正确答案】C4-4(巩固)已知果蝇的长翅和截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多只长翅果蝇进行单对交配(每个瓶中有1只雌果蝇和1只雄果蝇),子代果蝇中长翅∶截翅=3∶1。据此无法判断的是()A.长翅

是显性性状还是隐性性状B.亲代雌蝇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C.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D.该等位基因在雌蝇体细胞中是否成对存在【正确答案】C4-5(巩固)家蚕的体色由多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野生型家蚕的体色为白色。在实验中偶尔获得两种黄体色纯合突变品系M和N,研究者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实验

一:M与野生型正反交,F1均为黄体色;F1随机交配,F2中黄色:白色=3:1实验二:M与N杂交,所得F1与野生型杂交,F2中黄色:白色=3: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控制M黄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M的黄体色可

能是某对基因显性突变的结果C.由F2代性状分离比可知相关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M与N杂交,所得F1随机交配,F2中黄色:白色=15:1【正确答案】C4-6(提升)果蝇的两条X染色体可以连在一起,成为一条并联的X染色体,带有

一条并联X染色体和一条Y染色体的果蝇(品系C)表现为雌性可育,带有一条并联X染色体和一条正常X染色体的果蝇是致死的,没有X染色体的果蝇也是致死的。用化学诱变剂诱导正常的野生型雄果蝇,然后让该雄果蝇和品系C进行杂交,以下对杂交结果分析正确的是()A.子代雌果蝇都带有并联

X染色体,子代雄果蝇X染色体来自亲代雄果蝇B.若子代雄果蝇有某突变性状而雌果蝇没有,则该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C.若子代雌果蝇有某突变性状而雄果蝇没有,则该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D.若子代果蝇都出现了某突变性状,则该突变基因最有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正确答

案】A4-7(提升)蛋白D是某种小鼠正常发育所必需,缺乏时表现为侏儒鼠。小鼠体内的A基因能控制该蛋白的合成,a基因则不能。A基因的表达受P序列(一段DNA序列)的调控,如图所示。P序列在精子中是非甲基化状态,传给子代则A正常表达

;在卵细胞中是甲基化状态,传给子代则A不能正常表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如果将侏儒雌鼠与侏儒雄鼠交配,则子代小鼠不一定是侏儒鼠B.基因型是Aa的个体不一定是正常鼠,若是AA则一般是正常鼠C.降低甲基化酶活性,发育中的小鼠侏儒症状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D.若P序列中碱基发生

替换,此变化不能称为A基因发生基因突变【正确答案】C【原卷5题】知识点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应用,遗传系谱图中遗传方式的判定及应用,减数分裂异常情况分析【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1)男患

者多于女患者;(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世代相传。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

病。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详解】A、根据图形分析,第Ⅰ代双亲没有患病,子代女儿患病,说明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B、致病基因与分子标记1在

同一条染色体上,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C、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邻近的片段有一段特异性序列(分子标记1),Ⅱ-1个体没有分子标记1,可能不携带该病致病基因,C正确;D、致病基因和分子标记1在同一条染

色体上,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交叉互换,D正确。故选B。5-1(基础)异烟肼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抗结核药,口服吸收快。发挥作用后被运至肝内在乙酰转移酶的催化下,形成乙酰异烟肼而失去活性。不同个体对其代谢速率相差很大,分为快灭活型和慢灭活型,下图为某家系该代谢

类型的情况。下列推测,不正确的是()A.慢灭活型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B.Ⅱ-3不会向后代传递慢灭活型基因C.快灭活型个体的乙酰转移酶活性比慢灭活型高D.代谢速率的差异可能是乙酰转移酶结构差异造成的【正确答案】B5-2(基础)下图是某一进行性

肌营养不良患者家系的系谱图,该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据此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可判断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Ⅲ3和Ⅲ7一定为该致病基因携带者C.Ⅲ9为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1/4D.Ⅲ7若已经怀孕则需要进行产前诊断【正确

答案】C5-3(巩固)杜氏肌营养不良是一种表现为进行性肌无力、肌肉萎缩的伴性遗传病,经过对患者进行家系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同时对致病基因MDM(小于500bp)进行PCR扩增,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A.杜氏肌营养不良为伴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对MDM基因进行PCR时需加入4种脱氧核苷酸C.II3生育过健康孩子,再次怀孕时仍需做产前诊断D.II3与正常男性婚配,所生女儿患病概率为1/2【正确答案】D5-4(巩固)Lesch-Nyhan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代谢疾病,患者由于缺乏HGPRT(

由X染色体上的基因编码的一种转移酶)导致嘌呤聚集于神经组织和关节中。下图是一个Lesch-Nyhan综合征家系图,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生物性状B.Lesch-Nyhan综合征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C.Ⅲ-1和正常男性结婚生出患病儿子的概率为1

/4D.产前诊断是降低Lesch-Nyhan综合征患儿出生率的有效手段之一【正确答案】C5-5(巩固)某致病基因h位于X染色体上,该基因和正常基因H中的某一特定序列BclI酶切后,可产生大小不同的片段(如图1,bp表示碱基对),据此可

进行基因诊断。图2为某家庭病的遗传系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h基因特定序列中BclI酶切位点的消失是碱基对替换的结果B.Ⅱ-1的基因诊断中只出现142bp片段,其致病基因来自母亲C.Ⅱ-2的基因诊断中出现142bp、99bp和43bp三个片段,其基因型为XHXhD.Ⅱ-3的

丈夫表现型正常,其儿子的基因诊断中出现142bp片段的概率为1/2【正确答案】D5-6(提升)下图表示某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图及将各家庭成员DNA用限制酶MstII处理后的电泳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I1和

I2均为携带致病基因的杂合子C.正常基因上不含有MstII的酶切位点D.推测II4患该病的概率为25%【正确答案】B5-7(提升)先天性肌强直由编码骨骼肌氯离子通道蛋白的CLCN1基因突变引起,依据遗传方式不同分为Beck

er病(显性遗传病)和Thomsen病(隐性遗传病)。下图是某一先天性肌强直家系的系谱图,据此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Becker病和Thomsen病的致病基因互为等位基因B.Becker病和Thomsen病的致病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C.据图判断,该家族所患遗传病最可能是Bec

ker病D.Ⅲ-5与一父母表现均正常的患者婚配,后代一定患病【正确答案】D【原卷6题】知识点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正确答案】A【试题解析】【分析】同物种

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协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丰富多彩的基因库,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详解】A、线虫、植物及微生物之间通过自然选择协同进化,形成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A正确;B、两种不同线虫是进化而来的,两种不同线虫的细胞壁降解酶基因频率不一定相同,B错误;C、这种基因与细菌的基因非常相似,说明可能来自于基因重组,C错误;D、具有降解酶基因的线虫可以更好的分解植物的细胞壁,但酶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条件,故不能适应各种生活环境,D错误。故

选A。6-1(基础)杜鹃鸟不会孵卵,在繁殖期,雌杜鹃能够在10s内将白己的卵产入苍头燕雀等的巢内、并衔走其一至多个卵,杜鹃鸟的卵则由苍头燕雀孵化并喂养,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雌杜鹃鸟衔走卵更有利于自身卵的孵化B.分析可知杜鹃鸟与苍头燕雀间呈共生关系C.杜鹃鸟与苍头燕雀相互选择,协同

进化D.杜鹃鸟幼鸟与苍头燕雀幼鸟的食物种类相同【正确答案】B6-2(基础)达尔文物种自然选择学说的提出,挑战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但由于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生物进化论没能解决的问题是()A.生物的协同进化B.说明物种是可变的C.解释生物的适

应性D.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正确答案】D6-3(巩固)植物以花蜜为代价吸引为其传粉的动物时,可吸引来不同行为的访花者。取食花蜜同时能为植物传粉的称为传粉者,取食花蜜但不能为植物传粉的称为盗蜜者。植物能通过控制花蜜分泌量,吸

引尽量多的传粉者以获得更有效的传粉。传粉者在花朵上的停留时间与拜访频率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传粉者在花上的停留时间与拜访频率呈负相关关系B.传粉者的停留时间与拜访频率均与花中的蜜量有关C.盗蜜者使花中蜜量减

少对植物有性生殖只有不利影响D.植物与传粉动物通过不断进化适应彼此的生存策略【正确答案】C6-4(巩固)山茶象甲用喙在山茶果皮上钻孔后将卵注入孔洞,只有在打通果皮的孔洞中孵出的幼虫才能取食到种子而成活。图1为日本南、北部地区的象甲。图2为日本不同纬度多

个地区的象甲平均喙长和山茶平均果皮厚度。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南部地区的山茶果皮厚度大于北部B.图2中M区象甲繁殖后代成功率最高C.图2中P区数据采集自北部地区D.山茶象甲与山茶相互影响、共同进化【正确答案】B6-5(巩固)岩松鼠

取食并分散贮藏白栎的种,且种子越大被贮藏的概率越高。白栎种子成熟后可快速萌发,但岩松鼠可将种子的胚芽切除,利于长期保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大种子具有更高营养价值更易吸引动物贮藏B.种子快速萌发是避免被捕食的一种

适应性策略C.切除胚芽行为有利于白栎种子的扩散和更新D.岩松鼠与白栎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实现协同进化【正确答案】C6-6(提升)豌豆蚜是一种农业害虫,可以进行无性生殖产生二倍体的有翅和无翅的两种个体,有翅个体能扩散到新的栖息地,但它们的发育时间更长、生育率低。将豌豆蚜在两个不同发育时期暴露于有捕食者的

环境中,统计种群中有翅型后代的平均比例,结果如下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豌豆蚜同一个体的两种子代遗传组成相同B.天敌的存在能增加这两个时期有翅后代的比例C.时期2在没有天敌存在时的无翅后代比例高D.有翅后代的增加将不利于种群的生存与发展【正确答案】D6-7(提升)某研究小组

为研究自然选择的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将直毛长翅果蝇(AABB)与分叉毛残翅(aabb)果蝇杂交,杂交后代作为第0代放置在塑料箱中,个体间自由交配。装有食物的培养瓶悬挂在箱盖上,使残翅个体难以进入。连续培养7代,检测每一代a、b的基因频率,结

果如图所示。已知A、a与B、b基因是自由组合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第2代成年果蝇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B.种群数量越大,a基因频率的波动幅度会越小C.a、b基因频率的变化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培养至某一代中无残翅个体时,b基因频率为0【正

确答案】B【原卷7题】知识点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详解】A、人在寒冷时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该过程甲状腺中作为效应器,活动受神经系统的调节;而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还要受到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这个过程是受激素的调节,因此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神经和激素共同调节,A正确;B、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

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过程①、②表示分级调节,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B正确;C、过程③中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作用于几乎所有体内细胞,促进新陈代谢,促进产热,C正确;D、甲状腺激素过低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即过程④为抑制作用,只是此时抑制作用减弱,D错

误。故选D。7-1(基础)甲、乙两人均表现为甲状腺激素(TH)水平低下。为了确定病变部位是垂体还是下丘脑,分别给两人注射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测定二人注射前后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浓度,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组别TSH浓度(mU/L)注射前30min注射后30min健康人930甲229乙12A.乙垂体正常,下丘脑发生病变B.甲垂体正常,下丘脑发生病变C.乙下丘脑正常,垂体发生病变D.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之间存在分级调节【正确答案】A7-2(基础)瘦素是一种蛋白质

类激素。过度摄食会促进瘦素基因的表达,饥饿反之。瘦素调控体重的过程如图所示,叙述错误..的是()A.瘦素分泌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B.体重调节过程包括神经和体液调节C.下丘脑神经元细胞膜上有瘦素受体D.下丘脑能有意识控制交感神经兴奋【正确答案】D7-3

(巩固)针灸是中医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抗击新冠疫情中做出了重要贡献。针灸信号激活自主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作用于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发挥抗炎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躯体运动神经元受到针刺刺激后产生电信号B.神经递质进入巨噬细胞调节其产生细胞

因子C.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过程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D.通过神经系统调节各器官活动可实现机体稳态【正确答案】C7-4(巩固)过度紧张、焦虑等刺激不仅会引起脱发,也会导致头发变白。利用黑色小鼠研究得出的调节机制如下图所示。说法错误..的是()A.下丘脑通过垂体调节肾上腺分泌G的体液调节方式为

分级调节B.过度紧张焦虑会使HFSC和MeSC增殖、分化的程度发生改变C.NE通过过程①和②影响MeSC的调节方式和作用效果相同D.过度紧张焦虑引起的脱发和白发是由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正确答案】C7-5(巩固)小鼠甲状腺的内分泌机能受机体内、外环境因素影响,部分调节机理如

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TRH遍布全身血液,并定向作用于腺垂体B.低于机体生理浓度时的TH对TSH的分泌起促进作用C.饮食缺碘会影响下丘脑和腺垂体的功能,引起甲状腺组织增生D.给小鼠注射抗TRH血清后,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弱【正确答案】B7-6(提升)下图表示人体部分生命活

动调节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①②④过程体现了激素的分级调节B.图中③为①③所在反射弧的效应器C.饭后图中⑤的B细胞分泌量会增加D.图中④和⑥可分泌起协同作用的激素【正确答案】B7-7(提升)II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是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或者胰岛素抵抗。研究发现胰升糖素样肽1(GLP-1)不仅

可以作用于胰岛,还可以直接作用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或推测不正确的是()A.GLP-1与胰高血糖素在血糖调节过程中相互拮抗B.性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前叶起抑制作用C.GLP-1受体仅分布于下丘脑和垂

体前叶D.GLP-1受体激动剂对II型糖尿病及性腺系统疾病均可能有一定的疗效【正确答案】C【原卷8题】知识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以及实例分析,其他植物激素的产生、分布和功能【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由图可知,敲除ARF基因后乙烯含量高于正常值,过表达ARF

基因后乙烯含量较正常值低。【详解】A、翻译是指RNA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ARF结合特定基因后直接影响其转录过程,A错误;B、生长素主要作用是促进番茄发育,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时发育相对较缓),二者无协同作用,B错误;C、由图可知,敲除ARF番茄植株乙烯含量高于正常值,果实成熟应

早于野生型,C错误;D、ARF蛋白可响应生长素信号,与特定基因结合并调节其表达,施用生长素效果可能与过表达ARF植株相似,D正确。故选D。8-1(基础)青稞被视为谷物中的佳品。研究人员分别用生长素(IAA)、赤霉素(GA3)、脱落酸(ABA)处理青稞种子,一段时间后得到如下图所示

的结果。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上述实验中,各组青稞的根均可生长B.IAA促进青稞根生长的最适浓度约为6µmol/LC.GA3与ABA调节青稞根生长的效果相反D.该实验结果并未体现出IAA作用的两重性【正确答案】D8-2(基础)科研人员将拟南芥幼

苗分别置于含一定浓度的ACC(乙烯前体,分解后产生乙烯)、IAA和二者的混合培养液中培养,发现几组实验都能够抑制根的生长。为了进一步探究乙烯如何抑制根的生长,科研人员又将拟南芥幼苗分别放在含有不同浓度ACC培养液中培养,测得IAA的含量随

着ACC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下列关于实验分析不正确的是()A.乙烯和生长素都能抑制根生长,说明两者具有协同作用B.两种激素单独处理和混合处理的探究实验,需要设置4组C.还可增设用生长素极性运输阻断剂,培养拟南芥幼苗的实验D.综合分

析,乙烯有可能通过促进IAA的合成来抑制根生长【正确答案】A8-3(巩固)野生山樱桃种子休眠期脱落酸含量高,抑制其萌发。为提高其发芽率,研究人员开展了实验研究,处理方法及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适宜浓度的赤霉素能够解除脱落酸的抑制作用B.500mg/L

的赤霉素对山樱桃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最强C.结果显示赤霉素浓度过高对山樱桃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D.适当增加处理时间能有效促进山樱桃种子的萌发【正确答案】C8-4(巩固)油菜素内酯(BL)是植物体内的重要激素,科研人员利用不同浓度的BL和生长素(IAA)处理萌发的种子,观察二者对主根伸

长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据图可知()A.单独IAA处理时,其浓度大于100nmol后抑制主根伸长B.BL和IAA对主根伸长的作用均表现为两重性的特点C.在IAA浓度为0~10nmol时,BL对主根伸

长的抑制作用加强D.随IAA浓度不断增加,BL对主根伸长的作用由抑制转为促进【正确答案】C8-5(巩固)病原物的入侵会强烈干扰植物体的正常代谢,激活植物体的防卫反应,植物激素参与此过程。下图为根结线虫侵染时黄瓜体内的植物激素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A.根结线虫入侵打破了黄瓜内源激素间的原有平衡B.根结线虫入侵造成水杨酸和脱落酸含量升高C.根结线虫入侵造成了激素含量变化对黄瓜抗病不利D.植物体内的多种激素,共同参与植物的防卫反应【正确答案】C8-6(提升)为研究种子萌发和休眠的调控机理

,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组别12345678GA(赤霉素)++++----CK(细胞分裂素)++----++ABA(脱落酸)+-+--+-+种子状态萌发萌发休眠萌发休眠休眠休眠休眠注:“+”表示激素存在生理

活性浓度;“-”表示激素不存在生理活性浓度。A.第2和7组对照的自变量是有无GA,而CK和ABA都是无关变量B.若GA无生理活性浓度,种子都处于休眠状态C.ABA对GA作用的发挥起到促进作用,CK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激素D.种子的休眠和

萌发是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正确答案】C8-7(提升)以拟南芥叶片为材料进行实验,结果表明:H2S在H2O2下游参与乙烯诱导的拟南芥气孔关闭过程。下图为部分实验结果(乙烯利溶液可释放出乙烯),乙组的实验材料、处理和检测指标应为(

)A.野生型,H2S清除剂处理,H202含量B.野生型,H202合成抑制剂处理,H2S含量C.H202合成缺陷突变体,不处理,气孔导度D.H2S合成缺陷突变体,不处理,H202含量【正确答案】B【原卷9题】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以及丰富度的相关探究实验,生态系统的组成

成分,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正确答案】A【试题解析】【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详解】A、土壤

小动物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的消费者或分解者,A错误;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因此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物种丰富度,B正确;C、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土壤中每

种小动物占据一定的生态位,C正确;D、土壤动物能够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并改良土壤结构,其类群组成和数量是评价农田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D正确。故选A。9-1(基础)下列有关调查类实验说法错误..的是()A.通过样方法估测某种昆虫卵的密度B.利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

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C.确定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可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D.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情况需绘制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网)【正确答案】C9-2(基础)下列与生物调查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B.调查蝗虫卵密度并预测蝗灾发生率可用标志重捕法C.

调查蚜虫种群密度应选取其密集的区域作为样方D.随机扫取表层土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正确答案】A9-3(巩固)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艰苦创业、接力奋斗,近60年来创造了荒漠变绿洲的人间奇迹,树立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生动范例。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塞罕坝

的变迁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塞罕坝几十年来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群落的结构变得复杂C.塞罕坝成为著名旅游景区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塞罕坝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提高与群落中生物种类的不断增加有关【正确答案】C9-4(

巩固)科研人员调查了某地不同林龄的松林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真菌的种类,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林龄(年)土壤有机碳(g·kg–1)土壤真菌群落丰富度1814.72643530.90665126.2041A.选取的三种松林的面积、温度等环境因素应相近B.土壤有机碳被真菌分解后为林木提供营

养物质C.松林中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D.松林生态系统经历时间越长真菌的多样性越高【正确答案】D9-5(巩固)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

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A.如果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甲、丙数量增加B.如果乙大量捕食甲,就会降低甲种群的丰富度C.丁的数量发生变化,不会影响乙的环境容纳量D.甲与乙之间存在反馈调节,以维持其相对稳定【正

确答案】D9-6(提升)科研人员根据线虫的生活习性和取食特点,将梨园土壤线虫划分为4个营养类群,再根据调查得到的线虫种类,计算得到各营养类群的相对丰度如下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土层分布相对丰度营养类群0~20cm20~40cm常规区实验1区实验2区常规区实验1区

实验2区食细菌线虫79.9280.0579.7177.4560.9466.39食真菌线虫6.546.337.452.692.562.59杂食捕食线虫5.775.685.524.454.424.20植物寄生线虫7.777.947.3215.413

2.0826.82注:常规区(频繁化学防治)、实验1区(农药减施防治)、实验2区(以植物源农药为主的农药减施防治)A.梨园中的细菌、真菌、线虫和植物等各种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B.线虫的各种营养类群在不同土层中相对丰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在0~20cm土层,不同防治方

法对各营养类群线虫相对丰度影响的差异不明显D.在20~40cm土层,以植物源农药为主的农药减施防治线虫的效果最佳【正确答案】D9-7(提升)研究者调查了川西北不同退化程度下高寒草地中部分生物组成情况及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关数据如下表。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项目环境变量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植物植物种类数141314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组成螨类70.89%46.51%30.75%跳虫10.13%49.10%59.09%昆虫18.98%4.39%10.16%土壤理化性质有机碳(g·kg-1)75.39%59.

95%69.20%A.草地植物和土壤中的小型节肢动物共同组成群落B.可用螨类数量评估不同区域高寒草地的退化程度C.植物种类多样性降低对不同土壤动物的影响不同D.土壤有机碳被微生物分解后为植物提供营养物质【正确答案】A【原卷10

题】知识点能量流动的特点以及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群落的演替及其影响因素【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由图中可知净初级生产力(ANPP),随树龄增大,白皮松的速率呈现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亚高山冷杉呈现上升的趋势。【详解】A、净初级生产力(ANPP)表示单位面

积植物每年有机物积累,不包括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的量,A错误;B、净初级生产力(ANPP)表示单位面积植物每年有机物积累,有机物积累量可以用于植物生长、发育和繁殖,因此ANPP可用于植物生长、发育和繁殖,B正确;C、由于捕食关系不可逆,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由于每个营养级的能量都有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导致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D、群落演替的晚期白皮松树龄增大,ANPP逐渐减少,处于劣势,D错误。故选B。10-1(基础)某岛屿植被茂密并栖息着大量的红嘴鸥。为打造红嘴鸥旅游品牌,计划在岛上大规模

清除其他树种,改种红嘴鸥喜居的树种,并增设大量人工设施,改善岛屿的居住环境。若此计划得以实施,则()A.物种丰富度增加,红嘴鸥种内斗争加剧B.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C.物质循环加快,实现能量的高效循环利用D.生态系统结构发生

变化,抵抗力稳定性增加【正确答案】B10-2(基础)“桑基鱼塘”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它的“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蚕的粪便)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生产方式成为生态农业的典范。相关叙述

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于其他农田群落的重要特征B.蚕沙中的能量属于蚕同化的能量C.“桑基鱼塘”在本生态系统内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D.塘泥中丰富的有机物(肥)可被桑树直接吸收利用【正确答案】A10-3(巩固)研究人员对草原上若干样地

进行监控,记录每块样地中植物物种数量,并连续11年测量植物总生物量的波动情况,绘制如下关系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样地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即为植物总生物量B.植物总生物量的波动程度可反映抵抗

力稳定性的强弱C.植物物种数量越多,植物总生物量的波动越小D.植物总生物量波动还会受到气候等条件的影响【正确答案】A10-4(巩固)林德曼对雪松湖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只相当于该湖区入射光能的0.1%左右,食草动物同化的能量约占生产者的13.3%,而次

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只约占食草动物的22.3%,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B.食草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可加快生态系统能量流动C.次级消费者呼吸消耗和粪便排出等原因导致其同化

量仅占食草动物的22.3%D.物质是上述能量流动过程的载体,能量流动又驱动了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正确答案】C10-5(巩固)下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黑色箭头可表示能量流动过程,白色箭头可表示物质循环过程B.能

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借助生物之间的取食过程相依相伴进行C.②表示热能散失的过程,生态系统需要通过①过程从外界获得能量D.若图中物质循环表示碳循环,则碳在③④⑤过程的传递形式为CO2【正确答案】D10-6(提升)下图为某海域渔获物(渔业捕捞的生物)的平均营养级和捕捞产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下

列叙述正确的是()注:平均营养级指渔获物所处的营养级平均值A.海洋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越大B.营养级越高的生物拥有的能量越多C.该海域高营养级的优势种逐渐被低营养级取代D.渔获物平均营养级与捕捞产量之间呈正相关【正确答案】C10-7(提升)下面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关系的示意图.

据图不能得到的结论是A.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C.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便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碳在营养级

之间传递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正确答案】C【原卷11题】知识点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生态工程的特点及基本原理【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

环过程,并且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方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的。【详解】A、C、O、N等元素的循环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进行的,A错误;B、该氧化塘属于人工生态系统,流入流

入该氧化塘的能量包括生产者所包括的太阳能以及污水等有机物中的能量,B错误;C、处理后流出的水不需要控制藻类和细菌的量,以避免对下游的水造成污染,C错误;D、该氧化塘利用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

素的转化率较高)和协调(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等原理,D正确。故选D。11-1(基础)在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北京持续扩大绿色生态空间,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逐步建成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下列

做法错误的是()A.建立北京生物多样性数据库,绘制物种生境地图B.将“美观”作为选择森林绿地植物物种的首要原则C.通过营造浮岛等措施满足鸟类的多样化生境需求D.在市区公园建设涵道,解决排洪和动物迁徙的问题【正确答案】

B11-2(基础)生态工程建设需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B.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的原理相同,故各地均应采用相同的模式C.在湿地生态恢复工程中,建立缓冲带只是为了快速提高经济收入D.在

某矿区废弃地进行公园化建设时,需要考虑植被与土壤之间的协调【正确答案】D11-3(巩固)下图为某人工桑基鱼塘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桑树等植物光合作用同化的能量B

.第一、二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是蚕和鱼净同化量与植物净光合量之比C.蚕粪喂鱼和塘泥肥田利于实现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D.桑基鱼塘遵循生态工程循环、协调、自生等原理,提高了系统生产力【正确答案】D11-4(巩固)科研人员经过实践,在某地探索出以小面积优质高产的人工草地来保护和

恢复大面积天然草地的有效途径,该途径还能稳定提供草原牧业发展所需要的优质牧草。天然草地和4种人工草地的牧草产量数据见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草地类型天然草地苜蓿人工燕麦人工羊草人工青贮玉米牧草产量(干重t·hm-2)0.755-159-156-916

-28A.人工草地比天然草地生产力水平高,生态效益好B.建立人工草地发展草原畜牧业,体现了协调和整体原理C.将人工草地培养青贮玉米是发展畜牧业的最优选择D.人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都比天然生态系统的低【正确答案】D11-5(巩固)永定

河冬奥公园是北京政府采取污水处理、疏通河道、种植植物等措施进行生态治理建立起来的。这里变成了河水清澈、植物茂盛、水鸟聚集的宜居环境,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且在社会、经济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下治理措施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应通过大量引种吸收N

和P能力强的外来植物来降低水体污染B.应建立由挺水植物、浮游植物与沉水植物等组成的群落水平结构C.应完全恢复湖泊和溪流等自然生境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应遵循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则来制定该生态工程的治理目标方案【正确答案】D11-6(提升)海水立体养殖中,表层养殖海

带等大型藻类,海带下面挂笼养殖滤食小型浮游植物的牡蛎,底层养殖以底栖微藻、生物遗体残骸等为食的海参。某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如下,M、N表示营养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海水立体养殖充分利用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若海带养殖太多,可能导致牡

蛎减产C.由M到N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1.8%D.该生态养殖工程体现了再生原理【正确答案】C11-7(提升)下图为我国稻蟹共作生态系统结构简图。此生态农业模式能提高水稻产量。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

与单作稻田相比,输入的能量来源在光能基础上增加了饵料和粪肥B.与单作稻田相比,营养结构更加复杂从而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与单作稻田相比,水稻产量提高的原因有河蟹捕食稻田昆虫和杂草D.河蟹取食老叶、河蟹粪便还田均体现了生态工程原理中的循环原理【正确答案】A【原卷1

2题】知识点其他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实验室中目的菌株的筛选原理: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等),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培养基选择分解尿素的微生物的原理:培养基的氮源为尿素,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以尿素作为氮源,

缺乏脲酶的微生物由于不能分解尿素,缺乏氮源而不能生长发育繁殖。而受到抑制,所以用此培养基就能够选择出分解尿素的微生物;方法:能合成脲酶的细菌才能分解尿素,配制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能够生长的细菌就是能分解尿素的细菌【详解】A、为了选育高温堆肥环境中耐受

高温且能高效降解木质素的细菌,因此在高温阶段采集样品粉,A正确;B、该步骤为样品稀释过程,操作正确无误,B正确;C、为了筛选能高效降解木质素的细菌,应将稀释液涂布在以木质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C错误;D、为选

育高温堆肥环境中耐受高温且能高效降解木质素的细菌,在适宜的高温环境中培养,获得单菌落,便于筛选,进一步纯化,D正确。故选C。12-1(基础)为获取青梅果酒酿造专用菌,从糖渍青梅液和果皮中分离、筛选获得6株野生酵母菌。以下操作及分析不正确的是()A.对配制的培养基进行

紫外线照射消毒B.根据菌落形态、颜色等特征进行初步筛选C.利用不同pH发酵液筛选低pH耐受性菌株D.比较各菌株消耗相同底物产酒精量等指标【正确答案】A12-2(基础)人体皮肤表面存在着多种微生物,某同学拟从中分离

出葡萄球菌。下述操作不正确的是()A.对配制的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B.使用无菌棉拭子从皮肤表面取样C.用取样后的棉拭子在固体培养基上涂布D.观察菌落的形态和颜色等进行初步判断【正确答案】C12-3(巩固)为筛选高效抑制苹果树腐烂病菌生长的芽孢杆菌,取直径为3mm的果树腐烂病菌菌落转移至

A处,B处接种芽孢杆菌(图1)。培养若干天,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抑菌率的计算公式正确的是()A.Dd100%D−B.Dd100%D3−−C.Dd3100%D−−D.Dd3100%D3−−−【正

确答案】B12-4(巩固)柴油是重要的燃料油之一,泄漏或不当排放会造成环境污染。研究者从被柴油污染的土壤中获取了3种柴油降解菌进行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柴油浓度(%)菌株降解率(%)1245Y190.960.853.541.0Y292.8---Y370.142.5--注:“-”

表示菌株不能生长A.为获得降解菌,应用以柴油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B.所用培养基和土壤样液均需进行严格灭菌C.可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获得降解菌的单菌落D.Y1对高浓度柴油的耐受性更强【正确答案】B12-5(巩固)金黄色葡萄球菌(SAU)是细菌性肺炎的病原体之一。细菌性肺炎一般需要注射或口服抗生素进行治

疗,当细菌出现耐药性时疗效下降。A、B、C、D四种抗生素均可治疗SAU引起的肺炎。为选出最佳疗效的抗生素,研究者分别将含等剂量抗生素A、B、C、D的四张大小相同的滤纸片a、b、c、d置于SAU均匀分布的平板培养基上,在适

宜条件下培养48h,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A、B、C、D四种抗生素,抑菌效果最佳的是抗生素AB.配制培养基时应将培养基的pH调至中性或弱碱性C.对培养基可以采用干热灭菌的方法灭菌D.滤纸片b周围透明圈中出现一菌落,可能是该菌落发生了基因突变【正确答案】

C12-6(提升)某学者利用“影印培养法”研究大肠杆菌抗链霉素性状产生的原因,先将原始菌种涂布在1号培养基上,培养出菌落后,将灭菌绒布在1号上印模,绒布沾上菌落并进行转印,使绒布上的菌落按照原位接种到2号和3号培养基上。待3号上长出菌落后,在2号上找到对应的菌落,然后接种到不含链霉素的4号培

养液中,培养后再涂布到5号培养基上,并重复以上步骤。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大肠杆菌抗链霉素的性状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B.大肠杆菌的抗链霉素突变是由链霉素诱导产生的C.4号与8号培养液中,抗链霉素菌株的比例逐渐增

大D.在一定时间内4号培养液中大肠杆菌的数量逐渐增多【正确答案】B12-7(提升)菜籽粕含有35%~45%蛋白质,是畜禽饲料的重要原料,但其中的单宁等抗营养因子限制了菜籽粕的应用。研究者将不同菌种接种到菜籽粕与麸皮制成的固体培养基中发酵48h,测定菜籽粕中单宁的含量,结果如下图。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菜籽粕与麸皮为微生物提供碳源和氮源B.接种后需对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C.黑曲霉菌对单宁的去除效果最为理想D.对照组为不接种微生物的固体培养基【正确答案】B【原卷13题】知识点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植物组织的培养及基本过程【正

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动物细胞培养是通过在培养箱内为其提供适当的物理条件和无菌培养基,在体外培养除亲本生物之外的组织、细胞或器官。植物组织培养是植物细胞在提供适当的培养基和条件时繁殖以再生细胞、器官和组织。【详解】A、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主要是

纤维素和果胶,因此获取植物组织常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获取动物体的组织,常用胰蛋白酶处理,因此两者所用的酶并不相同,A错误;B、动物细胞培养基与植物细胞培养基的成分不同:动物细胞培养的培养液中通常含有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和维生素,另外还有动物血清;植物细胞培养所

需要的培养基包含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全部营养成分,如矿质元素、蔗糖、维生素、植物激素和有机添加物,没有动物血清,B错误;C、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细胞培养都是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的,C正确;D、动物细胞培养通常是为了让细胞增殖,得到大量的动物细胞,原理是细胞增殖,植株细胞培养获取植物愈伤组织需要

经过脱分化过程,两者的原理不完全相同,D错误。故选C。13-1(基础)下列关于细胞工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电刺激可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或动物细胞融合B.植物体细胞杂交,培育出的新品种一定不是单倍体C.去除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和将动物组织

分散成单个细胞均需酶处理D.白菜染色体是2N,甘蓝染色体是2N,体细胞杂交后染色体数目仍是2N【正确答案】D13-2(基础)现代生物技术中,关于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与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共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二者均用到细胞融合技术B.二者均用到植物组织培养过程C.二者均能获

得完整个体D.二者的培养基均需要添加激素【正确答案】A13-3(巩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列过程中不涉及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是()A.培育甘蓝一萝卜的体细胞杂交植株B.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获得四倍体植株C.用植物茎尖培养可

减少病毒感染的脱毒苗D.将抗虫基因转入棉花体细胞中获得转基因抗虫棉【正确答案】B13-4(巩固)青枯病是一种严重危害马铃薯的病害,茄子对青枯病具有一定抗病性。尝试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抗青枯病的马铃

薯新品种,在获得的90个杂种植株中,有6个具有明显的青枯病抗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通过灭活病毒诱导马铃薯细胞与茄子细胞融合,进一步筛选出杂种细胞B.杂种细胞中来自茄子的染色体随机丢失可以解释并非所有杂种植株均抗病C.利用PCR技术可以检测杂种植

株中是否具有来自茄子的青枯病抗性基因D.茄子和马铃薯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宜采用杂交育种培育抗病马铃薯【正确答案】A13-5(巩固)菊花是一种常见的观赏花卉,易感桃蚜。桃蚜不但直接影响菊花生长,还是多种病毒的传播媒介。雪花莲凝集素基因GNA的表达产物能有效抑

制桃蚜生长。某科研团队利用农杆菌转化法获得了转基因菊花。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受体细胞可以选择菊花叶片细胞或桃蚜细胞B.需将含GNA的片段插入到Ti质粒的T-DNA上C.需经过植物组织培养过程获得转基因菊

花D.可通过接种桃蚜对转基因菊花进行抗性鉴定【正确答案】A13-6(提升)科学家将相关基因导入体细胞,使其成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将iPSC与心肌细胞融合,获得杂交细胞(Hybridcell)。一定条件下分别诱导iPSC和杂交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统计其分化率,结果如图。相关说法不正确

...的是()A.向心肌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B.诱导多能干细胞和杂交细胞都具有分化能力C.诱导20d后iPSC和杂交细胞都不再分化D.临床使用前需评估两种细胞致癌的风险【正确答案】C13-7(提升)B7分子是一类在抗原呈递细胞表面表达的重

要分子,主要参与T细胞、B细胞活化。其异常表达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有关。研究者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荧光标记的鼠抗人B7单克隆抗体(B7单抗)与不同细胞的结合能力,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B7单抗能识别小鼠成纤维细胞转入B7细胞、人B淋巴瘤细胞株B.B7单抗不识别小鼠成纤维细胞

,识别食蟹猴中脾脏细胞表达的B7C.系统性红斑狼疮可能的免疫机理是B细胞大量活化,产生自身抗体D.结果表明B7单抗对自身免疫性疾病不能具有一定的预防治疗作用【正确答案】D【原卷14题】知识点动物的体外受精,胚胎的体外培

养,胚胎移植技术【正确答案】A【试题解析】【分析】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①动物发情排卵后,同种动物的供、受体生殖器官的生理变化是相同的。这就为供体的胚胎移入受体提供了相同的生理环境。②早期胚胎在一定时间内处于游离状态。这就为胚胎的收集提供了可

能。③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为胚胎在受体的存活提供了可能。④供体胚胎可与受体子宫建立正常的生理和组织联系,但供体胚胎的遗传特性在孕育过程中不受影响。【详解】A、过程①用促性腺激素对供体进行超数排卵处理,获得更多的卵母细胞,A正确;B、过程②是体外受精

,体外受精是将获能的精子和培养成熟的卵子置于适当的培养液中共同培养一段时间,来促使它们完成受精,B错误;C、③是导入含S基因的表达载体,应该将含S基因的表达载体通过显微注射法注射至小鼠的受精卵中,C错误;D、受体对移入子宫

的外来胚胎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故过程④不需要抑制雌鼠b对植入胚胎的免疫排斥,D错误。故选A。14-1(基础)团头鲂又名武昌鱼,肉质鲜美,属于鲤科鱼类,是我国主要的淡水鱼之一,但团头鲂肌间刺较多,给食用带来不便。我国科学家敲除了与肌间刺发育密切相关的Runx2b基因,获得了第一代杂合

体(F0代)少刺鱼,经过雌雄交配繁育出完全没有肌间刺的F1代无刺鱼,从而解决了“卡嗓子”问题。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无刺鱼的培育过程属于分子水平的育种B.Runx2b基因突变的个体无法完成胚胎发育C.需检测无刺鱼

在其它性状上是否发生改变D.该技术可推广到其它鲤科鱼类的无刺培育上【正确答案】B14-2(基础)试管牛技术和核移植技术已应用于培育良种牛。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需要注射促性腺激素促进供卵母牛超数排卵B.试管牛技术和核移植技术培育良种牛均需进行胚胎移植C.进行胚胎移植可以充分发挥雌性优良个体的繁殖

潜力D.试管牛技术和核移植技术均可实现良种牛的大量克隆【正确答案】D14-3(巩固)下列有关如图生物工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过程①中可通过注射促性腺激素超数排卵B.过程④受体对供体胚胎一般不会有免疫排斥反应C.过程②不能在培养细胞的培养液中完成D.过程③的培养

液中一般不需要添加动物血清【正确答案】D14-4(巩固)制备敲除小鼠需要将编辑过的敲除基因转入小鼠胚胎干细胞,移植至正常小鼠的早期胚胎中,植入代孕母鼠子宫。出生的F1小鼠发育成熟后互相交配,鉴定F2代小鼠基因型,筛选得到纯合的基因敲除小鼠。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中F1代小鼠体细胞中均含有敲除基因B.利用胚胎分割技术可以获得更多的子代个体C.早期胚胎的体外培养需要无菌、无毒的环境D.检测代孕小鼠激素水平的变化可确定胚胎移植是否成功【正确答案】A14-5(巩固)目前,精子载体法逐渐成为最具诱惑力的制备转基因动物

方法之一。该方法以精子作为外源基因的载体,使精子携带外源基因进入卵细胞受精。如图表示利用该方法制备转基因鼠的基本流程。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经过过程①获得的精子可以直接和卵细胞发生受精作用B.为了获得更多的早期胚胎,常用性激素对供体

进行处理,从而获得更多的卵母细胞C.过程③的培养液中加入各种无机盐、有机盐、维生素、氨基酸、核苷酸、激素即可D.为了提高转化率,必须将外源基因导入精子的头部才有可能使外源基因进入受精卵【正确答案】D14-6(提升)不孕不育症是人类面临

的全球性问题,男性的无精症占不孕不育病例中的10%一15%。科研人员利用下图所示的流程,将小鼠多能干细胞(PC)诱导成为精子,并成功与卵细胞受精,得到正常后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PSC诱导形成精子的过程中,不会发生

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B.步骤①只能加入一个分化出的精子,以避免多个精子和卵细胞融合C.上述流程中利用了动物细胞培养、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D.通过上述流程,可避免生下患有白化病、红绿色盲等遗传病

的后代【正确答案】C14-7(提升)表型正常的夫妇生育了一个患病男孩,检查发现只有妻子携带此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二人想生育一个健康孩子,医生建议通过对极体进行基因分析,筛选出不含该致病基因的卵细胞,并采用试管婴儿技术辅助生育后代,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可初步判断

致病基因为隐性,位于X染色体上B.此夫妇自然生育患该遗传病子女的概率为25%C.若极体1不含致病基因说明卵细胞不含致病基因D.采用试管婴儿技术体外受精前精子必须经过获能处理【正确答案】C【原卷15题】知识点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旧),观察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

流动实验(旧),质壁分离及其复原实验,有丝分裂实验【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与多余的细胞器,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详解】A、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无法进行DNA提取与鉴定,A错误;B、红细胞由骨髓造血干细

胞分化而来无法分裂,B错误;C、红细胞吸水膨胀,失水皱缩,C正确;D、哺乳动物红细胞无多余细胞器,缺少观察细胞质流动的参照物,D错误;故选C。15-1(基础)下列以紫色洋葱为材料的实验中,不可能...实现实验目的的是()A.洋葱鳞片叶研磨后进行DNA的粗提取,并用二苯胺鉴定B

.洋葱绿色管状叶研磨后,进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C.洋葱根尖经解离-染色-漂洗-制片处理后,观察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的状态D.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上滴加不同浓度蔗糖溶液,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正确答案】C15-2(基础)下列高中生物

学实验中,对实验结果不要求精确定量的是()A.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B.DNA的粗提取与鉴定C.探索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D.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正确答案】B15-3(巩固)在高中生物学实验中,相关实验原理的叙述,正确的是()A.DNA不易溶于二苯胺,

所以可用二苯胺粗提取DNAB.原生质层伸缩性强于细胞壁,所以可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C.酶具有专一性,所以过氧化氢酶催化能力强于Fe3+D.植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所以可用植物组培获得新植株【正确答案】B15-4(巩固)下列有关物质分离和鉴定技术叙述错误的是()A.加入适

量的CaCO3有助于研磨充分,便于提取菠菜叶中的色素B.在水浴加热条件下,利用斐林试剂鉴定梨匀浆中是否含有还原糖C.在常温条件下,利用双缩脲试剂检测某花生奶中是否含有蛋白质D.利用DNA不溶于冷酒精的特点初步提取花椰菜细胞中的DNA【正确答案】A15-5(巩固)

酒精是生物学实验中的常用试剂,以下实验中关于酒精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滴加在苏丹Ⅲ染色的花生子叶切片上,洗去浮色使脂肪颗粒清晰可见B.与盐酸混合处理洋葱表皮细胞,使细胞分散利于质壁分离现象的观察C.加入菠菜叶研磨物中,溶解

叶绿体色素得到色素提取液D.预冷后加入洋葱研磨液上清液中,使DNA分子析出【正确答案】B15-6(提升)下列实验条件的改变,对实验结果影响最小的是()A.用稀盐酸代替胰蛋白酶处理幼龄动物组织获取分离的细胞B.用大蒜根尖代替洋葱根

尖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个阶段C.用适宜浓度NaCl溶液代替无水乙醇析出较为纯净的DNAD.用蒸馏水代替无水酒精进行光合色素提取与分离【正确答案】B15-7(提升)以下关于生物学实验和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②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③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④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⑤DNA的粗提取与鉴定⑥单克隆抗体的制备A.①⑤均需使用酒精溶液B.②⑥均可体现细胞膜流动性C.③④均制备固体培养基D.③⑥均需利用无菌操作技术【正确答案】D【原卷16题】知识点有氧呼吸过程,无氧呼吸过程,验证性实验与探究

性实验【正确答案】(1)丙酮酸(2)细胞质基质;番茄红素(3)葡萄糖、酒精;适当补充葡萄糖,定时收集番茄红素【试题解析】【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相同,都是将葡萄糖分解生成丙酮酸,该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

质中。丙酮酸可进入线粒体发生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也可在细胞质基质进行转化反应,生成甘油三酯和番茄红素。【详解】(1)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产物X是丙酮酸,丙酮酸可进入线粒体基质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2)若想使番茄

红素积累,需要提高合成番茄红素酶的量,该酶在细胞质基质发挥作用,将物质X更多的转化成番茄红素。(3)①0~20h,葡萄糖的量大幅下降,说明酵母菌L先利用葡萄糖,20到45h,葡萄糖几乎被耗尽,酒精的量下降,说明此时利用的有机物是酒精。②发酵进程的后期

,进一步提高番茄红素的产量可采取的措施包括适当补充葡萄糖、定期收集番茄红素,以防积累过多抑制生成。16-1(基础)研究表明,小鼠细胞癌变后代谢方式会随之发生变化,图1中①~④是癌细胞中葡萄糖的代谢途径。(1)上述代谢途径中______(填数字序号)途径表示有氧呼吸,

其中①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____(填数字序号)途径表示无氧呼吸。(2)研究人员在有氧条件下测定细胞的乳酸含量,结果如图2所示,表明小鼠癌细胞即使在有氧的条件下______过程更强。经过测定,癌细胞

单位时间产生的ATP高于正常细胞、可以推测______(填数字序号)途径产生ATP的速率更快。(3)糖代谢中的①、⑤途径是一对五逆的过程,参与细胞内糖代谢强度的调节。已知地塞米松是一种治疗肿瘤的药物,研究人员测定了不同浓度地塞米松处理后的癌细胞内葡萄糖含量,如图

3所示。实验结果显示,地塞米松处理的癌细胞葡萄糖含量______,可以推测药物促进了______过程(填数字序号),从而______(填“促进”或“抑制”)了癌细胞产生能量。【正确答案】①②③细胞质基质④无氧呼吸①②③

增加⑤抑制16-2(基础)O2是人和多数动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适度低氧下细胞可正常存活,严重低氧可导致细胞死亡。当氧含量低时,线粒体会产生并积累活性氧从而损伤大分子物质和线粒体。科研人员用常氧(20%O2)、适度低氧(10%O2)和严重低氧(0.3%O2)分别处理大鼠肿瘤细胞,24h后检测

肿瘤细胞的线粒体自噬水平,结果如图1所示。为研究线粒体自噬与活性氧含量的关系,用线粒体自噬抑制剂3-MA处理肿瘤细胞,检测肿瘤细胞的活性氧含量,结果如图2所示。1、大鼠组织液中的O2以____________的方式跨膜运输到肌细胞中,在细胞呼

吸过程中,O2参与反应的场所是____________。2、在O2充足的情况下,大鼠肿瘤细胞也会进行无氧呼吸,此时消耗等量的葡萄糖,肿瘤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NADH比正常细胞____________(填:“多”或“少”);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但血浆的p

H不会发生明显变化,原因是____________。3、损伤的线粒体可通过线粒体自噬途径,被细胞中的____________降解。分析图1可知:适度低氧导致____________;分析图2可得出结论____________;据图分析,严重低氧会导

致大鼠肿瘤细胞死亡,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正确答案】1、自由扩散线粒体内膜2、少血浆中的缓冲物质能与乳酸发生中和反应,以维持血浆pH的稳定3、溶酶体线粒体的自噬水平显著提高线粒体自噬可以消耗活性氧,使细胞中活性氧含量下降严重低氧促进线粒体自噬,但还不足

以清除细胞中的活性氧,活性氧在细胞中积累,最终导致细胞死亡16-3(巩固)呼吸缺陷型酵母菌是野生型酵母菌的突变菌株,其线粒体功能丧失,只能进行无氧呼吸。科研人员为获得高产酒精的呼吸突变型酵母菌进行了相关研究。1、酵母菌发酵首先要通入无菌空气一段时间,目的是_____。发酵过程要适时进行__

___处理,防止发酵装置内部压力过高。2、为优化筛选呼吸缺陷型醚母菌的条件,研究人员设计了紫外线诱变实验,记录结果如下表。表中A、B、C分别是_____,据表中数据分析,最佳诱变处理的条件_____。组别1组2组3组4组5组6组7组8组9组照射时间/minA1.51.52.02.

02.02.52.52.5照射剂量/W1215171215B121517照射距离/cm1820222022182218C筛出率/%3713515647113、TTC是无色物质,可以进入细胞内与足量的还原剂[H]反应生成红色物质。为筛选呼吸缺陷突变菌株,可以

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_____,该培养基属于_____培养基。如果出现_____的菌落则为呼吸缺陷型酵母菌,原因是_____。4、科研人员为检测该呼吸突变型酵母菌是否具备高产酒精的特性﹐做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由图中数据推测该呼吸缺陷型酵母菌____

_(填“适宜”或“不适宜”)作为酒精发酵菌种,依据是_____。【正确答案】1、使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较多的ATP,用于酵母菌的繁殖排气2、1.5、17、20照射时间2.0min、照射剂量15W、照射距离22cm3、TTC

鉴别白色呼吸缺陷型酵母菌无法产生大量的[H](或“NADH”),不能将TTC还原为红色物质4、不适宜在8-32小时发酵时间内,呼吸缺陷型酵母菌产酒精量小于野生型16-4(巩固)酵母菌是制作马奶酒的重要发酵菌种

之一,科研人员对马奶酒中的酵母菌菌株进行研究。请回答问题:1、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同时释放大量_____,为其生命活动提供动力;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_____。2、马奶中含有的糖类主要为乳糖。某些微生物可

将乳糖水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酵母菌可利用这些单糖发酵产生酒精,从而制成马奶酒。科研人员研究野生型酵母菌和马奶酒酵母菌的发酵情况,结果分别如下图所示。①据图可知,野生型酵母菌首先利用_____进行发酵,当这种糖耗尽时,酒精产量的增加停滞一段时间,才开始利用_____进行发酵。②分析

图中曲线,与野生型酵母菌相比,马奶酒酵母菌在利用葡萄糖、半乳糖或产生酒精等方面的不同点:_____。【正确答案】1、能量CO22、葡萄糖半乳糖马奶酒酵母菌先利用的是半乳糖,发酵产生酒精速度快,酒精浓度高峰出现早16-5(巩固)中山杉是一种

耐淹性极强的树种,退水后能快速恢复生长。为研究其耐淹性机理,科研人员将中山杉幼苗进行水淹处理,一段时间后测定幼苗细胞中相关酶的活性、淀粉和可溶性糖的含量。请回答问题。1、中山杉细胞中存在如图1所示的代谢途径,酶a和酶b存在于_____中

。2、据图2分析,水淹一段时间后酶a和酶b活性____________________(提高/降低),说明根和叶的____________________(有氧/无氧)呼吸速率增强。中山杉在遭水淹后,其主要呼吸方式应该是___

___。从图中两种酶活性的数据显示,酶a的活性远远高于酶b,说明中山杉无氧呼吸生成的最主要代谢产物应该是____________。根和叶相比,__________的无氧呼吸强度更高些。3、科研人员检测中山杉细胞中淀粉和可溶性糖的含量,结果如下

表。组别处理总糖量相对值根系中糖类物质含量(mg/g)根系叶片淀粉可溶性糖对照不做处理,正常生长65.441.165.11.8水淹植株幼苗浸于水中95.768.792.83.7注:总糖量=淀粉+可溶性糖糖类是

植物体主要的能源物质。与正常生长时相比,水淹时根系总糖量________(增加/减少)。据表数据和所学过的知识分析,推测糖在根、叶间的转运方向是从_________。请简要回答:为什么中山杉在退水后,根系细胞中积累的淀粉和可溶性糖会大量减少?________。【正确答案】1、细胞质基质2、提高

无氧有氧呼吸酒精和二氧化碳叶3、增加叶片运向根系中山杉恢复生长,根系吸收矿质元素能力增强,而根细胞是以主动运输方式吸收矿质离子的,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根细胞有氧呼吸速率增强,使积累的糖大量被消耗16-6(提升)肝癌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容易复发、远期疗效不满意。研究人员对肝癌细胞的

结构及代谢进行相关的研究。(1)癌细胞有_____的特点,肿瘤恶性增殖往往_____血管新生的速度,随着细胞数目增多和体积增大,恶性实体肿瘤内部逐渐形成慢性营养缺乏的微环境,因此肿瘤细胞需要通过调整细胞代谢才能继续生存。(2)如图1是细胞呼吸及线粒体融

合和分裂的示意图:葡萄糖在_________中分解为[H]和A,物质A是_____,A进入线粒体彻底氧化分解。线粒体内膜上分布的呼吸链复合体是参与有氧呼吸第_________阶段的酶,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的意义是_____。线粒体外膜上的_____、内膜融合蛋白_

____的作用实现了线粒体膜的融合,线粒体的长度明显变长。细胞质基质中DRP1的S616位点磷酸化,DRP1定位于线粒体外膜上,促进_____。(3)已有研究发现肝癌肿瘤中心区域细胞中线粒体融合增强,线粒体长度明显长于边缘区域细胞,这些变化与肝癌细胞适应营养缺乏有关。为研究在营养缺乏时

线粒体融合对肝癌细胞糖代谢的调控。研究者用肝癌细胞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指标组别相对值细胞耗氧速率线粒体ATP产生量胞外乳酸水平线粒体嵴密度呼吸链复合体的活性乳酸脱氢酶的量甲组:常规培养组4.21.00.3510.10.911

.01乙组:营养缺乏组5.61.40.2817.52.390.25丙组:营养缺乏+抑制DRP1S637磷酸化3.10.80.389.81.221.22注:线粒体嵴密度=嵴数目/线粒体长度①丙组抑制DRP1S637磷酸化的目的是_____。②根据实验结果并结合(

2),将下列选项对应的字母填入图2中,完善肝癌细胞在营养缺乏条件下的代谢调控途径。_____。a.细胞耗氧速率增加、线粒体ATP产生量增加b.胞外乳酸水平减少c.线粒体嵴密度增加、呼吸链复合体的活性增加d.乳酸脱氢酶含量降低e.线粒体融合增强f.DRP1S637磷酸化增强(4)如图3表

示217名切除肝肿瘤患者的肝癌细胞中DRP1S637磷酸化水平与病人存活率及无复发存活率的关联曲线。请你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一个术后用药建议并说明理由_____。【正确答案】无限增殖快于细胞质基质丙酮酸三可以增大膜面积,为

酶附着提供更多位点Mfn1/Mfn2蛋白OPA1线粒体分裂抑制肝癌细胞的线粒体融合用抑制DRP1S637磷酸化的药物,可以提高存活率、降低复发率16-7(提升)人线粒体呼吸链受损可导致代谢物X的积累,由此引发多种疾病。动物实验发现,给呼吸链受损小鼠注射适量的酶A和酶B溶液,可发生如图所示的

代谢反应,从而降低线粒体呼吸链受损导致的危害,据图回答以下问题:1、呼吸链受损会导致______(填“有氧”或“无氧”)呼吸异常,代谢物X是_____。2、过程⑤中酶B的名称为_______,将其注入小鼠体内的目的是___________。3、尿酸升高可以损伤线粒体的

功能,为研究碱性水对小鼠高尿酸血症的保护作用,研究人员构建了小鼠高尿酸血症模型,然后用碱性水与别嘌醇(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对模型鼠进行处理。由下图可知,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构建成功的依据是____________;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物组的自变量是______

。C、D、E三组的结果显示:pH为9.3饮用水干预组有效降低血清尿酸值,pH为7.3饮用水干预组无明显干预效果,而pH为8.0饮用水干预组有一定干预趋势,以上结果提示对血清尿酸的干预效果是依赖于______________。【正确答案】1、有氧乳酸2、过

氧化氢酶分解过氧化氢,防止过氧化氢积累损伤细胞3、血清尿酸含量远高于对照组用别嘌醇处理小鼠碱性水的pH是否足够高【原卷17题】知识点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和应用,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正确答案】(1)抗性:非抗性=3:1(2)筛选表型

为抗性的个体纯合比例提高(3)①发生交叉互换②c~g间,BC4F4所有抗性个体都具有来源于P品系的cg区段,而非抗性个体都不具有来源于P品系的cg区段(4)褐飞虱中少数发生基因突变的个体能在抗性水稻上产卵繁殖(获得针

对抗性水稻的抗性),经过抗性水稻筛选后,褐飞虱中突变基因频率上升,导致具有抗性基因的水稻抗褐飞虱能力减弱或丧失【试题解析】【分析】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

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适用范围:①适用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并且非等位基因均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②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因

此只有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才能出现基因的自由组合。③按遗传基本定律遗传的基因,均位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详解】(1)野生型水稻不具有褐飞虱抗性,P品系为褐飞虱抗性品系。若褐飞虱抗性为一对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控制,假设基因为A,P品系与野生型水稻杂交,F1全部为抗性,说明F1基因型为Aa

,P品系基因型为AA,野生型基因型为aa。F1个体间相互交配,F2表型及比例为抗性:非抗性=3:1,性状分离比是3:1。(2)P品系与野生型水稻杂交,F1全部为抗性,再与野生型杂交,其中既有抗性也有不抗,因为目的是定位基因,所以保留的是抗性个体,所以此时的过程Ⅰ中“▲

”所进行的操作是筛选表型为抗性的个体。过程Ⅱ通过多次自交,可使BC4F4中纯合比例提高,以进行基因定位分析。(3)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交叉互换使得片段的交换,从而导致了BC4F4的多个个体中出现灰色片段。由图中的位点可以看出具有抗性和不具有抗性的区别,具有

抗性的都有P品系的cg段,所以褐飞虱抗性基因最可能位于c~g间,因为BC4F4所有抗性个体都具有来源于P品系的cg区段,而非抗性个体都不具有来源于P品系的cg区段,(4)褐飞虱中少数发生基因突变的个体能在抗性水稻上产卵繁殖(获得针对抗性水稻的抗性),经过抗性水稻筛选后,褐飞虱中突变基

因频率上升,导致具有抗性基因的水稻抗褐飞虱能力减弱或丧失,进而到导致其的抗性失效。17-1(基础)稻瘟病菌侵染可导致水稻患稻瘟病,水稻细胞通过合成过氧化氢,启动“免疫”反应,抵抗稻瘟病菌。1、科研人员将纯合稻瘟病抗性突变体M与表

现型为易感病的野生型(WT)植株杂交,F1均表现为易感病,F1自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易感病:抗性=3:1,据此可初步判断,突变体M的抗性性状由_____性基因控制。2、对WT和抗性突变体M的R基因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如图1据图1可知,与WT中R基因序列相比,抗性突变体M的R基因发生了__

___缺失。该突变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中,氨基酸_____发生改变,导致该蛋白质空间结构改变,生理功能丧失。3、WT和突变体M均无A基因。科研人员将A基因导入WT中(A基因与R基因不在同一染色体上),筛选得到纯合植株N,表现为抗稻瘟病

。①将植株N与突变体M杂交,F1均表现为抗性,F1自交,若F2的表现型及比例_____,则支持“A基因抑制R基因的表达”的推测。②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可验证上述推测成立,下表为供选的材料、处理和预期结果。水稻植株材料aWTb突变体Mc植株N对材料

的处理d转入R基因e敲除R基因f转入A基因g敲除A基因预期结果hR基因表达iR基因不表达现有两个不同方案,方案一实验组为bfi,方案二实验组为cgh。请评价哪一方案更为合理,并阐述理由:_____。4、研究表明,稻瘟病菌侵染WT过程中,正

常R蛋白促进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导致植株感病,综合上述研究。完善稻瘟病菌侵染后,WT、突变体M或植株N中,细胞内发生的“免疫”反应过程图。请在三种植株中任选一种....植株,从A基因、R基因和过氧化氢三个角度分析

。_____【正确答案】1、隐2、G//C碱基对数目和排列顺序3、抗病︰易感病=13︰3方案二更合理;方案二中植株N具有正常R基因,敲除A基因后能检测R基因表达情况,可验证A基因是否抑制R基因;方案一中突变体M的R基因发生突变,无法表达正常

R蛋白,不适合作为实验材料4、WT植株:没有A基因→R基因正常表达R蛋白→促进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故过氧化氢不积累突变体M:没有A基因→R基因碱基对缺失,表达异常R蛋白→无法促进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

化氢分解,导致过氧化氢积累植株N:有A基因→A基因抑制R基因,R基因不能正常表达R蛋白→无法促进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导致过氧化氢积累17-2(基础)在栽培大豆(2n=40)的过程中,发现了一株三体大豆植株(2n+

1=41),三体大豆植株比正常植株多一条染色体。(1)三体大豆植株的变异类型为__________,该植株的形成是因为亲代中的一方在减数分裂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未分离。(2)三体大豆植株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能形成__________个四分体。若该

植株产生n型和n+1型配子的数目比为2:1,则自交后代(受精卵)的染色体组成类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某大豆突变株表现为黄叶(yy)。为进行Y/y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用该突变株做父本,与

不同的三体(3号染色体三体和5号染色体三体)绿叶纯合体植株杂交,选择F1中的三体与黄叶植株杂交得F2,下表为部分研究结果。母本F2代表现型及数量黄叶绿叶3-三体211105-三体115120①母本为3-三体的F1代中绿叶三体植株的基因型为___

_______,由于该个体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F2绿叶与黄叶个体的比例接近5:1。②F2代表现型说明突变株基因y位于____________号染色体上。(4)请提出鉴定三倍体的方法或建议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答案】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变异)同源染色体或姐妹染色单体202n:2n+1:2n+2=4:4:1YYyY:Yy:y:YY=2:2:1:13观察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17-3(巩固)(12分)小麦(染色体组成为A

ABBDD,6n=42)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太谷核不育小麦品系的雄性败育彻底且不育性稳定,是很有利用价值的植物雄性不育材料。(1)太谷核不育小麦接受其它可育小麦的花粉后结实,其后代不育株与可育株的各占一半,说明小麦的育性受______控制,不育小麦基因型为________(纯合子/杂合子)

。(2)已知D组染色体处于单倍体状态,在减数分裂时,该组染色体大约有一半不能被包含在新的细胞核中。让四倍体硬粒小麦(染色体组成为AABB,4n=28)给太谷核不育小麦授粉,从F1中选出_____与四倍体硬粒小麦杂交。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

___,该结果表明不育基因位于D组染色体。(3)染色体片段缺失有可能形成着丝点位于一端的染色体,称为端体;一对同源染色体均为端体的称为双端体。用太谷核不育小麦与D组4号染色体(简称为4D)双端体小麦杂交得F1,再用正常小麦为F1中的不育株授粉,然后筛选出F2中的不育

株进行细胞学观察,若F2________,则不育基因位于4D染色体上。(4)为解决育种过程中筛选不育株与可育株非常困难的问题,将太谷核不育小麦与矮秆小麦(显性纯合)杂交,选择子一代中的不育系进行测交,测交结果如下表。组别总株数可育株不育株高秆矮秆高秆矮秆测交

组合一32101521690测交组合二5216322538263214利用测交子代中的_______可解决上述问题,请阐明原理_______【正确答案】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子不育株不育型∶可育型=1∶1不育株均不为端体矮秆可育株矮秆基因为显性基因,不育基因也是显性基因,在矮秆不育株中,

矮秆基因与不育基因连锁程度高(不易发生交叉互换),所以子代中的矮秆个体基本都是可育株,可以在开花前实现不育株的筛选17-4(巩固)二倍体马铃薯普遍存在自交不亲和现象(即自花授粉后不产生种子),主要通过薯块进行无性繁殖,

育种十分困难。我国科研人员培育出二倍体自交亲和植株RH,利用它进行育种。1、科研人员用RH与自交不亲和植株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①自交亲和与自交不亲和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研究人员推测,自交亲和是________(选填“显性

”或“隐性”)性状,判断依据是________。②F1中自交亲和的植株自交,子代未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请尝试作出合理解释:自交时,________,无法产生种子。2、除自交不亲和外,马铃薯还存在自交衰退现

象。研究者测定了4个候选的自交不亲和马铃薯植株(E、G、H和C)和153个二倍体马铃薯植株的基因杂合度和有害基因数量,结果如图2所示。①据图分析,马铃薯的有害基因可能以________状态存在。因此,马铃薯长期无性繁殖,易出现自交衰退的现象,其原因可能是______

__,表现出不利性状。②据图2结果分析,研究者选择E、G作为候选植株开展后续研究,依据是________。③请写出利用RH将E改造为自交亲和植株的育种方案,以图解形式绘制在答题卡相应方框内。________【正确答案】1、显性F1自交亲和植株的自交后代既有纯合子也有

杂合子含有隐性基因的雌配子或雄配子不能完成受精2、杂合隐性有害基因自交后会形成纯合子基因杂合度低和有害基因数量少17-5(巩固)麦芒在抵抗虫害、种子繁殖、增加小麦产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小麦重要的农艺性状。为研究影响麦芒长

度及发育相关基因的传递规律及其定位,科研人员进行如下实验。1、为研究麦芒的芒长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人员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表。制备长芒品系和短芒品系幼穗的麦芒纵切片进行显微观察,结果如图1。杂交1杂交2P短芒品系1×长芒品系短芒

品系1×短芒品系2F1均为短芒均为短芒F2短芒:长芒=3:1短芒:长芒=15:1①据杂交1可知,小麦的短芒和长芒互为_____,品系1的短芒由_____性基因控制。②据杂交2推测,品系1和2控制短芒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是_____。③图1从细胞学水平观察可知,品系1的短芒形

成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2、研究表明,短芒品系1携带短芒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为进一步精确定位该基因的位置,研究人员开展如下研究。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是不同DNA分子上稳定的遗传标记。依据6号染色体的短芒基因序列设计不同______

_,对不同个体相应染色体区段的DNA进行PCR,以检测不同个体的SNP情况。②选择杂交1的F2个体进行SNP分析,可以排除_______对芒长的影响。③根据图2结果推测,该基因位于位点_______之间。3、芒是小麦穗这一器官的重要

组成部分,属于叶的变态。连接麦穗的基端成为穗部,远端称为茎部。在目标区段有多个候选基因可能与短芒有关,为确定候选基因中基因A的位置,研究人员提取了以下实验材料的RNA,并检测A基因的表达水平。请从下表中选择实验材料及对应的预期结果组合,以证实“A基因是导致

短芒的原因”_______。实验方案预期结果I.芒发育起始期的穗部①芒发育起始期穗部高于发育终止期II.芒发育终止期的穗部②芒发育起始期穗部低于发育终止期III.芒发育起始期的茎部③穗部高于叶片或茎部IV.芒发育终止期茎部④穗部低于叶片或茎部4、经统计分析,上述定位区间中的基因差异可解释实

验中一部分的表型变异。除此以外,影响表型变异可能的原因还包括_______。(答出两点)【正确答案】1、相对性状显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短芒品系1携带的显性基因表达,抑制细胞的伸长生长,芒的长度变短2、引物品系2中短芒基因2和43、I、II-②/I

I-③/IV-④4、环境影响表型/存在其他基因影响表型/存在表观修饰现象17-6(提升)水稻的甲品系和乙品系虽然能进行杂交,但杂交后代经常出现不育,这一现象与3号染色体上S基因有关。我国科研人员用甲品系

(一对3号染色体为AA)和乙品系(一对3号染色体为BB)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图1.1、在F1减数分裂的过程中,________彼此分离,形成含A或B甲品系染色体的雌雄配子。据图1可知,雌雄配子结合形成的F2中染色体为

AA的个体极少,因此F2个体染色体的比例约为AB:BB=1:1.2、对3号染色体的s基因测序发现,甲、乙品系的S基因分别为Sa和Sb。甲、乙品系及F1花粉的显微照片如图2.请依据图2结果,解释图1所示杂交中出现F2结果的原因:_______。

3、为探究花粉发育不良的原因,科研人员利用PCR技术检测Sa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如图3.①提取________,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形成cDNA,作为PCR的模板。PCR扩增时,反应体系中还需加入的物质有______。②由图3结果推测,F1植株中Sa基因的表达受到Sb基因的抑制

,推测的依据是______。4、研究发现,乙品系、丙品系和丁品系水稻植株S基因位点上Sb基因的拷贝数不同。科研人员用不同品系的水稻进行杂交,检测后代中SaSa基因型的比例,结果如下表所示。杂交组合F1基因型F2中SaSa基因型比例甲品系×乙品系Sa/3×Sb0.4

甲品系×丙品系Sa/1×Sb21.0甲品系×丁品系Sa/2×Sb9.7注:表中的3×、2×、1×代表相应Sb基因的拷贝数量。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正确答案】1、同源染色体2、F1含Sa基因的花粉几乎不育,但不影响雌配子的活性,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导致F2AA(S

aSa基因型)比例极低,AB:BB(SaSb:SbSb)=1:13、花粉细胞的RNA一定的缓冲溶液、分别与两条模板链结合的2种引物、4种脱氧核苷酸和耐高温DNA聚合酶F1的基因型为SaSb,与基因型为SaSa的甲品系相比,

Sa基因表达水平低4、Sb基因对Sa基因的抑制作用与Sb基因拷贝数量成正相关17-7(提升)褐色类鹑斑突变体(简称褐斑)是从素斑家蚕中发现的新品种,科研人员对其进行了遗传分析。(1)利用纯种褐斑和素斑家蚕进行

__________实验,F1自交后代均出现素斑与褐斑两种表现型,比例约为3:1,说明褐斑与素斑由__________基因控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2)取褐斑、素斑、两者杂交的F1以及F1与褐斑回交后代的DNA作模板,加入根据不同

染色体上的分子标记(特异DNA序列)设计的引物,进行PCR。将扩增产物电泳后,结果如图1。据结果可知,褐斑基因位于_______号染色体上,请用“遗传图解”解释做出此判断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注:甲、甲’是7

号染色体上的分子标记;乙、乙’是8号染色体上的分子标记。素斑基因表示为+,褐斑基因表示为ql)。(3)已知素斑的OK基因可表达出两种神经肽(如图2),参与调控家蚕皮肤色素的合成与沉积。①神经肽是神经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肽,此小分子肽需在其先合成出的肽段——信号

肽的引导下进入_______加工。两种神经肽的信号肽均由E1+E2编码,推测起始密码子位于成熟mRNA的______序列。②提取素斑和褐斑家蚕的mRNA,扩增出两种神经肽对应的cDNA,测序发现:与素

斑相比,褐斑的神经肽A的cDNA缺失E5,神经肽B的cDNA未发生变化。推测褐斑家蚕的OK基因缺失了E5片段。可利用PCR技术验证该推测是否正确,请简述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③将素

斑家蚕的神经肽A皮下注射给褐斑突变体的幼龄家蚕,观察到其皮肤斑纹消失至与素斑无差异。进行此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④进一步检测发现:褐斑家蚕OK基因的E5比素斑家蚕OK基因的E5长4318碱基对,与②推测不符。综合上述研究

结果,解释褐斑出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4)皮肤斑纹是昆虫的重要特征,各种斑纹突变能否在昆虫进化中得以保留?请简述你的观点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

确答案】正交和反交1对等位(单)8内质网E1分别提取褐斑和素斑的DNA,加入根据E5序列两端设计的引物,进行PCR验证褐斑的ql基因由OK基因突变而来(褐斑的突变性状是OK基因突变导致的)OK基因的E5插入DNA序列而

发生突变,导致mRNA前体加工过程改变,神经肽A的结构和功能异常,进而引起家蚕皮肤色素合成与沉积发生变化能,因为斑纹性状可以帮助昆虫吸引异性、躲避敌害、调节体温等,会在自然选择中被保留。(不能,因为斑纹性状易被天敌发现,减弱皮肤的保护作用、代谢异

常等,会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汰。)(不一定,要看此性状是否适应昆虫所生活的环境,是否会对昆虫的生存、繁殖等造成影响;还要看突变出的斑纹性状是否可遗传)【原卷18题】知识点反射与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正确答案】(1)非

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都是反射弧;非条件反射是出生后无需训练就具有的,条件反射是出生后通过学习和训练形成的;非条件反射是通过遗传获得的,不会消退,条件反射是后天建立的,可能会减弱甚至消退;非条件反射可以由低级中枢完成,条件反射由高级中枢完成;非条件反射数量

是有限的,条件反射的数量几乎无限(2)副交感(3)c→a→f(4)通过建立条件反射,使机体能识别有害物质并预先作出反应,扩展了动物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范围,有利于个体生存(5)特异性抑制DVC-rVRG环路;抑制肠嗜铬细胞

合成或释放5-HT;特异性阻断5-HT的作用【试题解析】【分析】1、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速度快、作用范围更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比较局限。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有的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2)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

和功能,两者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详解】(1)a是小鼠生来就有的反射活动属于非条件反射,b是经多次摄入有肠毒素的樱桃味糖精溶液后形成的反射,属于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都需要经过反射弧来完成,

不同点是非条件反射是出生后无需训练就具有的,条件反射是出生后通过学习和训练形成的;非条件反射是通过遗传获得的,不会消退,条件反射是后天建立的,可能会减弱甚至消退;非条件反射可以由低级中枢完成,条件反射由高级中枢完成;非条件反射数量是有限的,条件反射的数量几乎无限。(2)交感神经兴奋使消化系统活动

减弱,副交感神经兴奋使消化系统活动增强,则rVRG区细胞的兴奋经副交感神经传导至消化道平滑肌,导致小鼠的呕吐反应。(3)依据文中信息可知,小鼠出现“恶心”样行为的机制是:肠毒素进入消化道→c、肠嗜铬细胞释放5-HT增加→a、迷走神经将信息传递到DVC区→f、激活DVC-LPB环→

“恶心”样行为。(4)动物通过建立条件反射,使机体能识别有害物质并预先作出反应,扩展了动物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范围,有利于个体生存,所以动物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味觉回避反应。(5)只要阻断了反射弧中的任意一个环节就可以防止呕吐,所以特异性抑制DVC-rVRG环路;抑制肠嗜铬细胞合

成或释放5-HT;特异性阻断5-HT的作用均可止吐。18-1(基础)学习以下材料,回答(1)~(3)题。吸烟为什么会上瘾?烟碱又称尼古丁,是烟草中的一种致瘾性物质,其结构和乙酰胆碱相似,可结合并激活细胞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这类受体因此被命名为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nAChR是由5个

相同或不同的亚基围绕中心离子通道构成的五聚体,目前已确认有17种亚基,这些亚基通过不同的组合形成功能各异的亚型。其中,α4/β2nAChR和α7nAChR的表达量最高,分布最广泛。a4/B2nAChR大多位于突触后膜,而α7nAChR则大多位于突触前膜。位于突触前

膜上的α7nAChR被激活后,膜上的钙离子通道打开,进入神经元细胞的钙离子可促进谷氨酸、y-氨基丁酸等多种神经递质的释放。现有研究已证实,烟碱与nAChR结合后介导释放多巴胺是烟碱成瘾的关键机制。烟碱随卷烟烟气吸入肺部,经肺泡血液交换

迅速进入血液循环,透过血脑屏障后与中枢神经元细胞膜上的nAChR结合,导致腹侧被盖区、伏隔核等脑区神经元的谷氨酸释放量大量增加,进而引发与愉悦传递有关的神经元兴奋,使其释放大量多巴胺,从而带来愉悦、欢欣感。长期吸烟会导致对烟碱产生心理依赖。

还有研究发现,烟碱成瘾的实验动物不同脑区的α7nAChR表达量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上调;而烟碱戒断后α7nAChR的表达量又恢复正常水平。然而在构建烟碱成瘾动物模型的过程中,α7nAChR的表达量越高,构建成瘾

模型时间越长或者越难以构建。这反映了烟碱成瘾机制的复杂性。目前的研究大多数关注一种或几种亚型的受体,缺乏针对脑区各亚型受体综合作用的整体性研究,同时成瘾不同阶段中各受体分布变化的研究也尚不充分。1、nAChR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根据文中信息推断,谷

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的电位改变是__________________。2、下图表示烟碱导致多巴胺释放的局部..过程示意图。根据文中信息判断,图中受体1表示___________,受体2表示_________

__。图中能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是_________。3、有学者认为,上调α7nAChR是解决烟碱依赖问题的一种有前景的手段。你认为该设想是否可行并阐述理由_______。【正确答案】1、蛋白质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2、nAChR或乙酰胆碱受

体谷氨酸受体神经元23、可行,文中提到“上调α7nAChR功能,对烟碱成瘾动物模型的构建产生负面影响”或不可行,应全面考虑脑区中不同nAChR亚型的表达变化及其在烟碱成瘾中发挥的作用18-2(基础)阅读神经调节的相关材料,回答以下的两个小题:1、在神经细胞与骨骼肌细胞之间存

在类似突触的神经-肌肉接头。研究发现,肌细胞外钙离子会对钠离子内流产生竞争性抑制,称为膜屏障作用,因此钙离子浓度会影响肌细胞的兴奋性。兴奋在传递过程中,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经突触间隙与肌细胞膜上的____结合,引发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通过通道蛋白

以易化扩散的运输方式进入细胞,引起肌细胞兴奋产生收缩效应。而血钙过低常常引发肌肉痉挛,根据题目信息,解释其原因:____,从而增强了肌细胞的兴奋性,使其持续兴奋引发肌肉痉挛。2、河豚是一种美味的食材,但其体内含有的河豚毒素是一种剧毒的神经毒素,若烹饪不当会引发中毒。河豚

毒素能特异性地抑制钠离子通道,从而减小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峰值,且作用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但河豚毒素对钾离子通道无直接影响,因此对静息电位基本无影响。①河豚毒素中毒后,可能会引发患者____(肌肉痉挛/肌无力),随着时间延长,症状会逐渐____(增强/消退)

。②为验证河豚毒素的作用机理,用适宜浓度的河豚毒素处理蛙的神经纤维,分别用微电极刺激处理前后的神经纤维,并测得电位变化。下图已画出处理之前的蛙神经纤维电位变化曲线,请补充处理之后的电位变化曲线。____③临床上,根据河豚毒素的

作用机理,在经过提纯、减毒等处理之后,可以用作镇痛药物,试分析这样做的依据____,阻止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使兴奋无法传入____产生痛觉,实现镇痛效果。【正确答案】1、特异性受体或受体钙离子浓度过低,对钠离子内流的竞争性抑制(或膜屏障作用)减

弱2、肌无力增强河豚毒素特异性抑制钠离子内流体觉区(或大脑皮层或躯体感觉中枢或中央后回)18-3(巩固)学习以下材料,回答(1)~(4)题。遗忘为何让你的大脑更有效率学习与记忆是两个相联系的神经活动过程,而记忆与遗忘也有着微妙的关系。传统观点认为,遗忘是一种被动衰退的过程,即随着时间的

推移,记录与储存的信息自然瓦解或变得难以访问。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生物专门拥有一套精密复杂的遗忘系统来主动忘记已有的记忆,限制自身具备过目不忘天赋的可能。这是为什么呢?心理学和生物学关于遗忘的一些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

释:生物在适应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过程中,可以通过遗忘功能来维持记忆的灵活性,即快速忘记过时的错误知识;也能来维持记忆的可泛化性,即忘记不重要的细节,从而留取可供迁移的共性记忆。例如,如果你的记忆存储了某天在某个公园被狗咬伤的每一个准确细节,那么你就不一定会知道要提防不同公园里的

不同的狗。2010年清华大学钟毅团队首次发现了主动遗忘的生物机制,学习过程自身会激活Racl蛋白介导的遗忘“开关”,能够主动调控短期记忆的遗忘。Rac1活性高,加快遗忘;抑制Racl活性,遗忘减慢。这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

么生物常常在几小时内就快速地丢失很多记忆,这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完全吻合。进一步研究表明,Cdc蛋白则参与那些相对稳定记忆被主动遗忘的过程。对果蝇的研究发现,果蝇能记住去避开一种气味,训练的方法是接触这种气味之前伴随着电击。果蝇的这种记忆由一种被称为草形体神经元的细胞管理,如图Ⅰ和图2。电

击能将多巴胺传递给草形体神经元的神经细胞,引发一系列生化反应,最终存储了将电击与气味联系起来的记忆,但这段记忆很快就会被遗忘。运动、压力和睡眠等因素,会影响上述反应和过程,有研究表明,睡眠促进记忆的过程可能依赖于抑制主动遗忘的过程。至于多巴胺是启动记忆,还是清除记忆可能取决于

环境,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1、学习和记忆都是________的高级功能,学习是建立________反射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巩固、提取形成的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和功能的改变以及________的建立有关。2、下列关

于图1、图2阐释的记忆和遗忘的机制,正确的包括。(填字母)A.果蝇避开某种气味的反射建立过程,是气味与无关刺激电击关联形成的B.电击刺激神经元产生兴奋,多巴胺分子可以被突触后膜释放、降解和回收C.记忆和遗忘的启动,取决于覃形

体神经元上识别多巴胺分子的受体种类D.记忆和遗忘的过程,取决于神经递质的种类和分泌量E.与语言和情绪相同,记忆和遗忘是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3、结合本文,请从两个角度阐释遗忘能够提高大脑效率的原因:________。4、阅读本文后,请

提出一点提高自主学习或复习备考效率的策略:________。【正确答案】1、大脑条件新突触2、AC3、一方面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忘记一些细节,有助于提取信息共性,进而提高对处理未知情况灵活性和预见性;另一方面遗

忘能保证大脑留出足够的存储空间,从而不影响下一次的学习效果4、复习应抓住主干、掌握共性,减少细枝末节的记忆/理性看待遗忘,复习备考中调整好睡眠和情绪18-4(巩固)学习以下材料,回答(1)~(4)题。恶性肿瘤是复杂的多细胞集合。肿瘤细胞被其他类型的正常细胞包围,共同形

成了肿瘤微环境。肿瘤细胞增殖和存活需去极化(降低膜内外电位差)和钙离子流入,肿瘤微环境中的神经元密度往往很高,研究表明很多肿瘤细胞可以将自己“伪装”成神经细胞,与真正的神经细胞形成一种特殊的突触结构,通过偷取

神经细胞的信号分子,滋养自己生长。在大脑中神经元和肿瘤细胞之间形成一种称为兴奋性突触的连接,促进肿瘤生长。在谷氨酸能的神经突触中,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谷氨酸(一种兴奋性递质),作用于AMPA/NMDA受体、激活突触后神经元后,会迅速被突触后神经元和突触周围的星形胶质细胞摄取而被清除

。这一方面保证了信号的时效性,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组织液中高浓度谷氨酸对神经细胞的毒害作用。研究人员发现,肿瘤细胞并没有破坏突触前后神经元的连接,而是占据了谷氨酸能突触中星形胶质细胞的位置,与两个神经元形成了类似三边突触的结构。

同时也替代了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帮助神经元摄取突触中多余的谷氨酸,只不过,这些谷氨酸被肿瘤细胞用来促进自身生长。某些肿瘤细胞还能通过肿瘤微管与神经元细胞形成间隙连接(电突触)并形成互连的细胞网络,利用神经元正常生理活动中所产生的钾、

钙等电流。癌细胞获得阳离子去极化后引起细胞质基质内钙离子短暂上升,然后通过间隙连接在肿瘤细胞所形成的网络中扩散。钙离子信号的高频出现往往增强肿瘤细胞的迁移,增加它们的侵染性。1、肿瘤细胞(癌细胞)具有____________能力,在机体中可通过特异性免疫中的___

______免疫清除。2、结合文中信息,补全下面过程:①______、②______3、以下能作为肿瘤细胞与神经元之间形成突触证据的是______A.肿瘤细胞中AMPA/NMDA受体表达量增加B.肿瘤细胞周边观察到装有神经递

质的小囊泡C.肿瘤细胞敲除NMDA基因后增殖无显著变化D.肿瘤组织中检测到两种通过肿瘤传输的电信号4、结合以上信息,提出肿瘤治疗的新思路______。【正确答案】1、无限增殖细胞免疫2、电谷氨酸(神经递质)3、ABD4、抑制肿瘤细胞钙离子内流18-5(巩固)学习以下材料,回答(1)~(

4)题。内质网—线粒体结构偶联与阿尔茨海默症的关联性β淀粉样蛋白(Aβ)的大量沉积被认为是导致阿尔茨海默症(AD)的一个重要原因。Aβ在大脑神经细胞轴突和神经末梢中形成,会激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包括阻碍神经细胞轴突的运输功能,甚至导致神经细胞的死亡。Aβ由β-淀粉样前体蛋白(APP)

先经过加工形成palAPP,再由β分泌酶和y分泌酶切割产生。目前尚无治疗AD的特效药物。长期以来囊泡运输被认为是内质网与其他细胞器相联系的主要机制,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内质网膜与线粒体、质膜、高尔基体紧密连接,这种细胞结构间形成的微小膜连接称为膜接触位点。尽管这些接触通常只涉及膜表

面的很小部分,但对胞内通信却起着重要的介导作用。最典型的膜接触位点是内质网和线粒体之间的接触部位——线粒体相关内质网膜(MAM)。MAM上存在丰富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可调节与生理和病理过程相关的细胞信号通路。许多研究

表明MAM与AD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研究显示,在AD模型小鼠中,线粒体内Ca2+的增加与Aβ斑块沉积和神经元死亡有关。MAM是调节Ca2+平衡和氧化还原平衡的关键点。内质网膜上的Ca2+释放通道被激活后,通过MAM控制Ca2+从内质网顺浓度梯

度向线粒体转移。线粒体中过量的Ca2+会干扰细胞呼吸,增加活性氧的生成;同时Ca2+浓度异常会触发内质网功能异常,从而导致神经元死亡,引发AD。新的研究表明,在神经元轴突中的MAM是palAPP受到β分泌酶加工并制造Aβ的场所。基于这一发现,研究人员尝试通过抑制MAM关键基因的表达,或者

降低MAM的数量或活性,以期阻止或减缓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疾病进展。1、APP加工成palAPP后,导致其__________改变,从而被β分泌酶切割产生AB。2、由材料可知,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结构,通过囊泡运输和____________,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

系,共同构成细胞的___________。3、根据文中信息,Ca2+浓度异常引发AD的原因是:在MAM的调控下,Ca2+从__________转出,过量的Ca2+干扰了氧气在___________与[H]的反应,产

生过多活性氧;同时Ca2+浓度异常会___________,从而导致神经元死亡。4、下列能够支持神经元MAM是制造Aβ的场所的证据有____________。A.Ca2+通过MAM以顺浓度梯度的方式进行运输B.palAPP主要富集在人和小鼠神经元细胞的MAM中C.抑制MAM关键基

因的表达,会阻碍β分泌酶切割palAPPD.AD模型小鼠神经元的MAM中存在有活性的β和y分泌酶【正确答案】1、空间结构2、膜接触位点生物膜系统3、内质网向线粒体线粒体内膜触发内质网功能异常4、BCD

18-6(提升)学习下列材料,回答(1)~(4)题。毒瘾的产生苯丙胺类毒品,也称苯丙胺类兴奋剂,是对所有由苯丙胺转换而来的中枢神经兴奋剂的统称,包括冰毒、“摇头丸”等。苯丙胺类毒品会影响大脑中与愉悦传递有关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利用神经递质—多巴胺来传递愉悦感。多巴胺是脑内分泌的

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主要负责大脑中的兴奋的传递。在正常情况下,多巴胺发挥作用后会被突触前膜上的转运蛋白从突触间隙回收。吸食冰毒等苯丙胺类毒品后,苯丙胺类毒品一方面会与多巴胺的转运体结合,竞争性地抑制多巴

胺转运体回收多巴胺;另一方面该类毒品还可以被多巴胺转运体转运至细胞内,并通过V蛋白进入突触小泡,破坏多巴胺的储存;苯丙胺类毒品还可以改变多巴胺转运体的空间结构,导致多巴胺被释放至突触间隙。苯丙胺的作用使得多巴

胺在突触间隙中停留的时间延长,不断刺激突触后细胞而增加愉悦感,长时间吸食毒品,会产生下图中的种种变化,从而导致毒品吸食成瘾。毒品成瘾不仅会对人的神经损害极大,还会对躯体造成影响。有研究者对某戒毒所的吸毒者进行了相关激素的检测,并与健康人比较,检测结果如表所示。组别平均

年龄吸毒史吸毒量促性腺激素(mIU/mL)睾酮(mIU/mL)吸毒者23岁4年1.4g/d1.454.09健康人23岁——4.666.69长期滥用苯丙胺类兴奋剂后还可以对大脑神经细胞产生直接的损害作用,导致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出现急慢性精

神障碍。还能导致心肌细胞肥大、萎缩、变性、收缩带坏死等,从而导致急性心肌缺血、心肌病和心律失常,成为吸毒者突然死亡的原因。因此,请远离毒品,珍爱生命!请回答:1、苯丙胺通过作用于多巴胺转运体,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_____,从而增强并延长对脑的刺激,产生“快感”。2、下列关于苯丙胺(类

)毒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A.苯丙胺竞争转运体可能是其分子结构与多巴胺相似B.苯丙胺作用后会导致多巴胺对突触后膜的作用减弱C.苯丙胺破坏多巴胺的储存可能是因为破坏了突触小泡D.苯丙胺作用后多巴胺转运体具有两种不同的功能3、结合材料中的图文信

息分析,吸毒成瘾的原因:长期吸食毒品→____→____→_____→_____A.吸入更大剂量毒品B.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减少C.对毒品产生依赖D.突触后膜对多巴胺的作用效应减弱4、有人认为吸毒会导致雄性激素分泌量减少,请

对这种说法进行评价并阐述理由________。【正确答案】1、增多2、ACD3、BDAC4、吸毒会导致促性腺激素减少,促性腺激素作用于睾丸使其产生的雄性激素减少18-7(提升)学习以下材料,回答问题。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它包括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痛感觉——“

痛觉”及机体对该刺激产生的一系列“痛反应”。与疼痛有关的分子、细胞及相关机制的研究是镇痛药物开发的基础。研究表明,TRPV1是位于感觉神经末梢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蛋白,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和人体不同组织中,它可以通过开合控制相关离子跨越细胞膜,而离子通道不断开

合,电信号不断“跑位”,使神经细胞膜产生快速的电位变化,电信号就会沿着神经细胞传送到大脑。实验证明,辣椒素和43℃以上的高温都可以激活TRPV1,并打开其通道。为研究辣椒素对TRPV1通道的作用机制,科学家对

神经元首先进行荧光染剂处理,然后加入浓度为1umolL辣椒素,利用共聚焦显微成像法对细胞进行动态观察,并同步记录细胞内荧光值的变化,结果如图1。(说明:静息状态下,细胞外Ca2+浓度高于细胞内,此状态会抑制Na+内流。细胞内Ca2+

浓度增加可导致荧光强度增加。)研究还发现,TRPV1通道与关节炎引起的慢性炎症痛也有密切关系。图2表示白介素IL—6(由多种细胞分泌的一种炎症因子)引发炎症疼痛时的分子机制。(注:Gp130—JAK、P13K、AKT是参与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的重要物质。

)TRP通道蛋白家族种类较多,TRPV1是结构、功能研究最清楚的家族成员之一,此外,科学家还发现了与感觉相关的其他离子通道,如TRPM8则可识别低温刺激和被薄荷醇激活,与冰爽的刺痛感产生有关。可见,不同的离子通道产生的电信号不完全相同,对于大脑来说,不同

电信号代表着不一样的危机。请根据上述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1、TRPV1通道蛋白能够被高温刺激并引发电信号,是反射弧中的______________。2、本文关于“研究辣椒素对TRPV1通道的作用机制”的实验,若要证明“辣椒素可激活并打开TRPV1”,还需要做一个对照实验:用荧

光染剂处理神经元,_____________,利用共聚焦显微成像法对细胞进行动态观察,同步记录______________变化,并将结果与实验组作对比。3、基于IL—6炎症因子引发疼痛的分子机制,请为研制缓解慢性炎症痛的药物提供两条思路(简要阐明即可)。思路一:______________﹔思路二

:______________。【正确答案】1、感受器2、不加入辣椒素细胞内的荧光值3、降低IL-6等炎症因子的含量或信号通路中物质含量(如制备IL-6等炎症因子的抗体或制备信号通路分子的抗体等)抑制TRPV1通道在

细胞内的转运途径【原卷19题】知识点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基因工程在农牧业、制药及环境等方面的应用【正确答案】(1)启动子A的DNA片段;Ca2+(2)增多启动子B和L蛋白基因的数目、减少启动子C和特定基因的

数目(3)a;c;b;d;乙;a;c;b;e;丙(4)该工程菌只在肿瘤增殖的部位增殖表达【试题解析】【分析】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的生物产品。由于

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因此又叫做DNA重组技术。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包括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以及运载体等;基因工程的步骤包括目的基因的获取(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利用PCR技

术扩增目的基因以及化学方法人工合成)、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和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详解】(1)据图,构建含氧传感器的大肠杆菌工程菌时,需将含有启动子A的DNA片段和特定基因的DNA片段与载体连接,将基因表达载体

导入微生物细胞时,需要先用Ca2+处理大肠杆菌细胞成感受态细胞。(2)用GFP(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作为特定基因时,乳酸抑制L蛋白转化为阻遏蛋白,而阻遏蛋白是抑制特定基因的启动子的功能。在无乳酸状态下GFP基

因的表达量偏高﹐传感器灵敏度低,可增多启动子B和L蛋白基因的数目,使阻遏蛋白的含量增大;减少启动子C和特定基因的数目,使绿色荧光蛋白的含量减少。(3)如果制备缺氧和高乳酸条件同时存在时才能增殖的工程菌,传感器1需要氧气传感器,传感器中的特定基因选择细菌生长必需

的asd基因,传感器2选择乳酸传感器,传感器中的特定基因选择细菌生长必需的glms基因,受体菌选择asd基因与glms基因双缺失突变型细菌,在缺氧条件下,传感器1中的asd基因表达,在高乳酸条件下,传感器

2中的glms基因表达,从而使asd基因与glms基因双缺失突变型细菌能够繁殖。如果制备仅缺氧且无乳酸的环境条件下增殖的工程菌,传感器1需要氧气传感器,传感器中的特定基因选择细菌生长必需的asd基因,传感器2选择乳酸传感器,传感器中的特定基因选择对细菌生长有毒性的T基因,受

体菌选择asd基因缺失突变型细菌,在缺氧条件下,传感器1中的asd基因表达,在无乳酸条件下,传感器2中的对细菌生长有毒性的T基因不表达,从而使asd基因缺失突变型细菌能够繁殖。(4)将抗肿瘤基因导入低氧和高

乳酸条件同时具备才能增殖的工程菌,由于肿瘤部位癌细胞增殖消耗大量的氧气,从而使肿瘤部位低氧且乳酸浓度高,此时工程菌增殖,表达出抗肿瘤蛋白,只作用于癌细胞。19-1(基础)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前额叶皮层GABA能中间神经元中N

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为研究N基因对精神分裂症的作用,研究者进行系列实验。1、GABA能中间神经元释放的GABA(γ—氨基丁酸,一种神经递质)可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结合,激活氯离子通道导致氯离子内流,从而向突

触后神经元传递_______信号。2、研究者利用基因工程构建了GABA能中间神经元中N基因过表达的模型鼠,且外源导人的N基因的表达可被四环素调控(如图1),检测模型鼠行为,结果如图2。据图1可知,四环素调控N基因过表达的机理是___

____。图2结果表明,过表达N基因的小鼠出现精神分裂行为,体现在_______。3、为验证N基因的作用,进行如下实验:实验组给模型鼠连续两周饲喂含有四环素的蔗糖水,对照组给正常鼠饲喂等量蔗糖水,检测两组小鼠N基因表达情况。请修正实验方案并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

_______。4、研究发现,模型鼠GABA能中间神经元动作电位产生的频率降低。为探究其原因,研究者检测模型鼠GABA能中间神经元中钠离子通道的mRNA量、钠离子通道蛋白总量以及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蛋白量,发现与对照组无差异,说明过表达N基因_______。N基因表达产物是膜定

位蛋白,其胞内肽段I可与钠离子通道结合,将肽段I加入到离体培养的GABA能中间神经元中,检测钠离子通过量发现_______,说明过表达N基因抑制钠离子通道活性。5、综合上述研究,阐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病机制:前额叶皮层GABA能中间神经元中N基因高表达,__

____________,使其下游神经元的动作电位产生频率_______,最终导致行为改变。【正确答案】1、(特异性)受体抑制2、四环素与转录激活因子结合,抑制N基因的转录基础活动量减弱,对声音的惊吓反射程度降低3、实验方案修正:对

照组给模型鼠饲喂等量蔗糖水,检测两组小鼠精神分裂情况。实验结果:对照组精神分裂,实验组精神正常。4、不影响钠离子通道蛋白的量减少5、使钠离子通道活性下降,钠离子内流减少降低19-2(基础)大白菜是重要的蔬菜作物,有

显著的杂种优势。科研人员用EMS诱变白菜A品系,获得了雄性不育植株Am。为研究该雄性不育性状的遗传特性,科研人员做了如下研究。1、A品系与Am杂交,F2代可育株377株,不育株136株,该实验结果符合孟德尔_________定律,说明该

性状受________________基因控制。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突变体Am中,Br基因对应的mRNA第160号位为U(在A植株中为C),导致___________,使蛋白质_________变化,该基因功能丧失。2、为验证Br基因功能,进行了异源转基因实验。首先需要用PCR技术筛选拟南芥Br基因突

变的纯合植株M(引物结合位点如图1):T-DNA插入位点两侧的引物分别为LP和RP,T-DNA区段上的引物为BP,则PCR结果应为___________(若PCR目的片段包括完整T-DNA,则由于T-DNA过长,无条带)。A.

利用LP+RP能扩增出条带B.利用LP+RP不能扩增出条带C.利用BP+RP能扩增出条带D.利用BP+RP不能扩增出条带3、将正常的Br基因导入M植株,质粒结构如图2所示,图中______________基因一般用于检测农杆菌是否导入了质粒,然后利用添加了____

_________的培养基筛选转基因植株。获得转基因拟南芥后,检测该植株、M植株以及野生型植株的花粉粒数和单荚结种数,若结果为_______________,说明Br基因异常是导致雄性不育的原因,可用于后续研究。【正确

答案】1、(基因)分离一对隐性(核)氨基酸改变空间结构2、BC3、卡那霍素抗性(基因)潮霉素与M植株(非转基因植株)相比,该转基因植株花粉粒数变多、单荚结种数变多,接近野生型植株19-3(巩固)高温胁迫会导致水稻严重减产。已知D1是光反应过程中的重要蛋

白,为增强水稻应对高温胁迫的能力,科研人员将其叶绿体中编码D1蛋白的基因psbA转入水稻染色体DNA上,人为建立D1蛋白的补充途径,获得了产量显著提高的纯合R品系水稻。1、光合色素通常与D1蛋白结合形成位于类囊体膜上的光合复合体PSⅡ,用于吸收、传递和

转化________。2、科研人员检测了野生型和R品系水稻在不同温度条件下D1蛋白的含量,结果如下图所示。①据图可知,高温胁迫会导致水稻细胞中________,而转入psbA基因可以________。②为证明R品系水稻细胞中表达的D1蛋白能正确定位到类囊体膜上,从a~h中选

择字母填入下表横线处,补充实验设计。a.常温b.高温c.加入双缩脲试剂d.加入与psbAmRNA互补的小RNA(用于干扰基因表达)e.加入胶体金标记的D1蛋白抗体f.紫色的深浅g.D1蛋白的含量h.类囊体膜上胶体金的数量组别实验材料温度条件实验处理检测指标1野生型水稻___

____加入胶体金标记的D1蛋白抗体_______2R品系水稻高温_______科研人员通过该实验证实了D1蛋白的定位正确,支持此结论的实验结果应为________。3、请结合光合作用的原理推测高温胁迫下R品系水稻产量

提升的原因。________。4、从遗传育种角度分析,科研人员将psbA基因转入细胞核,而非叶绿体的优势是________。【正确答案】1、光能2、D1蛋白减少增加D1蛋白的含量bheR品系水稻中类囊体膜上胶体金

的数量显著高于野生型水稻3、转入psbA基因后,D1蛋白合成量增加,保证了光反应的正常进行4、若将该基因转入叶绿体,则属于质基因,不能再亲子代间稳定遗传,转入细胞核则可以稳定遗传19-4(巩固)棉纤维是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因其具有保暖性佳、透气性好、吸湿

性强、穿着舒适无静电作用等优点备受人们青睐。棉纤维是由受精胚珠的表皮细胞突起、伸长、壁加厚而形成的单细胞毛状体,也是研究细胞伸长和发育的理想模式材料。1、植物激素油菜素内酯(BR)是在植物体的特定部位产生,被运输到作用部位与_______

________结合,对生长发育起_______________作用的微量高效的有机物。BR可通过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物器官的生长,请列举一种具有类似生理作用的激素:_______________。2、BR在棉纤维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BZR转录因子是BR信号转导途径的核心元件,VLC

FA为超长链脂肪酸。科研人员为研究BZR转录因子是否参与棉花纤维发育,进行下图的实验。①中科院植物所鉴定了5个BZR家族的转录因子蛋白GhBZR3,以GhBZR3为目标基因进行研究,据此实验你的推测是___________

______。依据下列材料,请补充新的实验证据证明你的推测,写出相应组合及实验预期结果________。Ⅰ.野生型Ⅱ.GhBZR3基因缺失突变体Ⅲ.VLCFA合成酶基因突变体Ⅳ.BR合成缺陷突变体②进一步研究发现,GhKCSI3基因

为VLCFA生物合成的关键基因。为探究GhBZR3蛋白能否直接调控GhKCSI3基因的表达,研究者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将GhKCSI3基因的_________________与萤火虫荧光素酶基因连接构建表达载体,和含有Ch

BZR3基因表达载体一起导入_________________(填“棉纤维细胞”或“无关细胞”),一段时间后加入荧光素,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出现明显荧光信号。3、依据上述研究完善下列信号通路模式图,请在()内选填“+

”“-”(+表示促进,-表示抑制),在方框内填写信号分子或生理过程______。【正确答案】1、受体调节赤霉素、生长素(写出一个即可)2、GhBZR3基因(GhBZR3蛋白)通过抑制VLCFA合成抑制棉纤维生长Ⅰ与Ⅱ比,VLCF

A含量、棉纤维长度GhBZR3缺失突变体大于野生型;Ⅰ与Ⅲ比,VLCFA含量、棉纤维长度VLCFA缺失突变体小于野生型启动子无关细胞3、19-5(巩固)基因驱动是指特定基因有偏向性地遗传给下一代的自然现象。研究发现,叶用莴苣(俗

称生菜)细胞中的FANCM蛋白能够阻止减数分裂过程中交叉互换的发生,科学家借助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原理如图1所示),研发出人工FANCM基因驱动系统,从而在叶用莴苣中实现了外部引入的基因多代遗传。图2表示利用基因驱动技术获得FANCM突变基因的过

程,利用同源定向修复功能,可以使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也插入基因驱动元件,从而获得FANCM基因纯合突变体。1、图1中组成gRNA的单体是,gRN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为确定图2中基因驱动元

件是否完整插入FANCM基因,最好选择的两组引物是_____________(从图2中P1-P4四种引物中选择)进行PCR。2、图2中科研人员首先构建了基因驱动元件,将其导入叶用莴苣细胞中,需要将其DNA序列插入到Ti质粒的T-DNA内部,原因是___

__________,为提高导入成功率,常利用_____________处理农杆菌。3、用FANCM基因纯合突变体作为母本与野生型父本杂交,F1中有多达7%的植株为纯合突变体。请解释纯合突变体产生的原

因是_____________。4、利用基因驱动技术获得FANCM基因突变纯合体,在叶用莴苣遗传育种中的应用价值是_____________。5、遗传学家研究发现,基因驱动技术几乎可以百分之百地使突变基因在该种群群体之间传播,某些生物学家曾提出把这

种技术应用于消灭一些入侵物种,从而保护那些濒危物种,一些遗传学家立即呼吁增强这种技术的管制。请从生物技术安全性的角度简要谈谈你对该技术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答案】1、识别并结合DNA特定

序列P1、P3和P2、P42、T-DNA可以插入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上Ca2+或CaCl23、F1中来自母本的基因驱动序列通过同源定向修复,使来自父本的同源染色体上也插入FANCM基因驱动元件4、增加杂交育种过程中基因重组的频率,产生更多新品种,加速育种进程5、应理性对待基因驱动技术

,该技术既可造福人类,也可能带来潜在危害,如果该技术获得的突变基因能够控制繁殖或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该物种的生存,那么从理论上说,它就能够让该物种灭绝,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进而引发生态危机。19-6(提升)酵母菌絮凝是指菌体细胞间通过细胞壁相互粘附、聚集成团的现象。适当提高酵母的絮凝

能力,有助于发酵结束时细胞和产物的分离,可大幅节约生产成本。科研人员研究了R基因对絮凝能力的影响。1、啤酒生产中,酵母菌产酒过程的反应式为:6126CHO酶⎯⎯→__________。2、科研人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

得R基因被敲除的酵母菌菌株。①构建含有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重组质粒,用LiC1处理酵母菌,使其处于一种能吸收周围环境DNA分子的生理状态,以实现__________。质粒上的卡那霉素抗性基因通过重组,替换酵母菌的R基因。②利用含有卡那霉素的

培养基获得单菌落。挑取单菌落,利用PCR技术进行扩增,以确定酵母细胞的R基因是否被成功敲除。若单菌落扩增后的DNA样品电泳结果如下图1,则下图2中对应泳道1和泳道2的引物组合分别为__________。(填序号)3、科研人员对

野生菌株和R基因敲除菌株的酒精发酵能力和絮凝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如下表。酒精发酵能力絮凝能力野生菌株4.5%63.06%R基因敲除菌株4.5%83.12%①检测酒精发酵能力时,将菌液接种到装有麦芽汁的锥形瓶中,11℃静置发酵7天。发

酵期间,每个锥形瓶应注意保持__________条件和定时排气。②实验结果表明,获得的R基因敲除菌株符合生产需求,依据是__________。4、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R基因影响絮凝能力的作用机制。①将R基因敲除菌株和野生菌株分别

用__________水进行梯度稀释。将不同浓度梯度的酵母菌液点样于含30μg/mL钙荧光白(细胞壁组装抑制剂)并添加了凝固剂__________的YPD平板培养基上,培养适当时间后结果如下图3。②综合上述实验

结果,推测R基因敲除菌株絮凝能力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5、若要将R基因敲除菌株应用于工业生产制作啤酒,请尝试提出一个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_________。【正确答案】1、2C2H5OH(酒精)+2CO2+能量2、重组质粒的导入3和4、2和13、

密闭不影响酒精发酵能力,但絮凝能力提高4、无菌琼脂R基因敲除使菌株的细胞壁组装能力提高,絮凝能力提高5、R基因敲除菌株的食用安全性/R基因敲除菌株的遗传稳定性19-7(提升)氮是植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元素

之一,提高植物对氮元素的利用效率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1、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硝酸盐可用于在细胞中生成___________等含氮的生物大分子。不同浓度的硝酸盐能够诱导相关基因表达,从而调控自

身代谢和生长,可知硝酸盐也是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___________。2、CHL1是植物细胞膜上的硝酸盐转运蛋白,NLP是硝酸盐受体,NLP发生磷酸化后会与硝酸盐响应基因的启动子结合激活转录。研究人员将上述两种蛋白功能缺失突变体chl1和nlp与野生型(WT)拟南芥种子

分别栽种在含硝酸盐的培养基中,检测幼苗生长情况,结果如图1。实验结果显示___________,推测NLP发挥更主要的作用。3、为检验NLP的N端与C端区域的功能,进行了蛋白质截断实验。实验方案及结果如图2所示,利用报告基因分别与6组不同类型的目的基因制

备转基因拟南芥,分别置于含KCl或KNO3的培养基中培养。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4、研究者推测硝酸盐结合NLP后会引起空间结构改变,使N端与C端相互结合后发挥功能。为直观了解硝酸盐对NLP的作用,将黄色荧光蛋白基因m

分为两部分,分别连接到___________,利用改造的基因制备转基因拟南芥,分别置于含KCl或KNO3的培养基中培养,实验在5分钟即可观察到____________,证实推测成立。5、已有研究显示,当环境中存在硝酸盐时野生型拟南芥细胞内Ca2+浓度会迅速提高,而突变体

chl1无此现象,当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处理细胞后,响应硝酸盐的基因表达被显著抑制,去除细胞中的Ca2+,磷酸化的NLP含量下降。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在图3中用箭头表示出植物感受硝酸盐后的信号作用途径____________。【正确答案】

1、蛋白质、DNA信息分子2、和WT相比,nlp的鲜重降低更多3、NLP的C端激活启动子转录,N端识别硝酸盐4、NLP基因的N端和C端含KNO3的培养基中可观察到黄色荧光,而含KCl的培养基中不能观察到黄色荧光5、硝酸盐→CHL1

→N端与C端结合的NLP→硝酸盐响应基因表达→钙离子通达打开→钙离子内流【原卷20题】知识点体液免疫,与免疫调节相关的实验,免疫系统的组成【正确答案】(1)骨髓造血干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2)从C缺陷型小鼠体内分离到的单核(3)ab(4)实验组用胃饥饿素处理C缺陷型小鼠伤口,对照组不

做处理,检测两组小鼠伤口处瘦素水平和伤口愈合程度【试题解析】【分析】据题意可知:单核细胞不参与细菌清除,而是在感染后转化为持续数周的巨噬细胞,调节皮下脂肪细胞的扩张和脂肪因子瘦素的产生。【详解】(1)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等属于白细胞,白细胞属于血细胞,血细胞是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增

殖分化形成的。巨噬细胞在机体免疫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巨噬细胞能吞噬病菌,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即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巨噬细胞可摄取、处理抗原,参与体液免疫;巨噬细胞可摄取、处理、呈递抗原,参与细胞免疫。(2)本实验是要证明被招募到伤口的单核细胞通过调节血管生成来修复伤口,科研人员设计实验时,在伤

口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14天以内,需要将单核细胞移植到C缺陷型小鼠伤口处,现象是伤口得以修复,为了防止出现免疫排斥反应,应该将从C缺陷型小鼠体内分离到的单核细胞移植到C缺陷型小鼠伤口处。(3)a、瘦素是主要在脂

肪细胞中合成的一种激素,C缺陷型小鼠伤口处的瘦素水平显著高于野生型小鼠,因此若比较感染后伤口处的脂肪细胞,则C缺陷型小鼠会显著增加而野生型小鼠不会,a正确;b、C缺陷型小鼠伤口在第14天后出现高度血管化,C缺陷型小鼠伤

口处的瘦素水平显著高于野生型小鼠,据此可知,瘦素水平较高会导致出现高度血管化,因此若直接用瘦素处理野生型小鼠,感染14天后也会出现伤口处高度血管化,b正确;c、瘦素是主要在脂肪细胞中合成的一种激素,相较于野生型小鼠脂肪细胞在感染后会出现短暂扩张和及时消退,C缺陷小鼠具有持续14天的皮下脂肪细

胞扩张,瘦素水平显著高于野生型小鼠,如果用瘦素拮抗剂在感染部位局部阻断瘦素则能减少血管重建,c错误。故选ab。(4)本实验要验证胃饥饿素可能在局部抑制瘦素的分泌,从而调节伤口愈合,自变量为是否胃饥饿素处理,因变量为瘦素的分泌量的多少和是否伤口愈合,实验材料为C缺陷型小鼠伤口,因此实验思路

为:实验组用胃饥饿素处理C缺陷型小鼠伤口,对照组不做处理,检测两组小鼠伤口处瘦素水平和伤口愈合程度。20-1(基础)人体肠道中定居着很多细菌,构成肠道菌群,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影响非常广泛。科研人员利用小鼠对肠道菌群与白血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1)从生命系统层次角度看,肠道菌群属于_

____。(2)研究发现,T基因敲除会导致小鼠出现一种白血病,表现为单核细胞数量增加现象(简称PMP)。科研人员将如图所示的四组小鼠连续培养40周测定得到图示的结果。①单核细胞是血液中最大的白细胞,是由骨髓中的____

_细胞分裂、分化而来。②依据实验结果推测______________。③脾脏是小鼠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多种免疫细胞定居于此。进一步研究发现T基因敲除小鼠的脾脏中存在肠道菌群,而野生型不存在。据此推测T基因敲除导致肠道屏障出现缺陷,_____。(3)已有研究表明,免疫细胞产生的一种炎症因子

IL-6,往往会导致PMP。科研人员假设:“进入内环境的肠道细菌通过诱导免疫细胞产生IL-6,引起T基因敲除小鼠产生PMP”。为验证该假设,某小组设计了用抗生素清除肠道细菌的研究方案(如下表),请评价该方案并加以完善。组别研究对象抗生素处理检测指标Ⅰ野生型小鼠无IL-

6含量ⅡT基因敲除小鼠有(4)当肠道菌群平衡被打破时,免疫系统功能改变,便会引发白血病,对机体造成不可逆损伤。根据这一研究结果,某宣传公众号刊出题为“惊人发现,肠道细菌可导致白血病!”的文章,你认为这一题目是否误导公众?请你拿起科学武

器做出点评__________________(限100字以内)。【正确答案】群落造血干细胞T基因敲除会导致保留肠道菌群的小鼠出现白血病,对去除肠道菌群的小鼠没有影响使肠道菌群入侵到脾脏中,降低脾脏的免疫能力缺少肠道菌群进入内环境的一组,

应该增加第Ⅲ组,研究对象为T基因敲除小鼠,无抗生素处理会误导公众,首先,根据实验表明,只有T基因敲除个体中的肠道菌群才会导致出现白血病,大多数公众都有正常的T基因,是不会出现白血病的;其次,肠道菌群中有益生菌,能够

帮助人来消化食物,对人体无害20-2(基础)Gr蛋白是免疫调节通路中的一个关键酶,通过调节相关蛋白质的活性,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与自身免疫紊乱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者进一步研究Gr蛋白对B淋巴细胞的影响。1、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病小鼠体内活化的B淋巴细胞比例________,血清中________增多。2、应用B淋巴细胞活化剂分别刺激野生型小鼠和Gr基因敲除小鼠的B淋巴细胞,检测了3种B淋巴细胞表面活化分子的表达。结果如图1,说

明Gr蛋白________B淋巴细胞活化。3、有研究发现Gr蛋白上游有TO蛋白调控其表达,为进一步明确TO蛋白是否调控Gr蛋白在B淋巴细胞中的表达,进行以下研究。野生型小鼠B淋巴细胞用活化剂刺激后,一组作为对照组,另一组加入TO蛋白抑制剂处理,检测各组Gr蛋白表达如图2,说

明________。4、有研究者推测体内的P蛋白通过抑制TO蛋白影响Gr基因表达,来影响B淋巴细胞。请从下列处理中选择合适的处理或组合进行实验,从下列检测指标和预期结果中选择对应的结果,为上述推测提供两个新的证据。实验处理检测指标及预期结果①野生型小鼠B

淋巴细胞+活化剂②Cr基因敲除小鼠的B淋巴细胞+活化剂③P基因敲除小鼠的B淋巴细胞+活化剂④P和TO基因都被敲除小鼠的B淋巴细胞+活化剂⑤P基因诱导剂⑥TO蛋白抑制剂①TO蛋白增多,Cr蛋白减少,活化的B淋巴细胞数目增多②TO蛋白减少,Cr蛋白增多,活化的B淋巴

细胞数目减少③TO蛋白增多,Cr蛋白最大,活化的B淋巴细胞数目减少④TO蛋白减少,Cr蛋白减少,活化的B淋巴细胞数目增多Ⅰ实验处理或组合:_______________,检测指标及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Ⅱ实验处理或

组合:______________,检测指标及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正确答案】1、上升抗体含量(抗体水平)2、抑制3、TO蛋白抑制Gr蛋白表达4、③①⑤⑥②20-3(巩固)新冠肺炎(COVID-201

9)是一种严重呼吸系统症状的高传染性疾病,严重时可致人死亡。该病是由新近出现的一种病毒——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RNA病毒)引起的,为探究如何更好的防治该病,研究人员进行了系列研究。(1)新型

冠状病毒与SARS-Cov(“非典”病毒)结构相似,都是营________生活的生物,侵染宿主细胞后,以_________为模板,利用细胞内的核苷酸和氨基酸作为原料,合成并组装新的病毒,同时会引发机体发

生特异性抗病毒的____________免疫。(2)2019-nCov病毒主要通过其表面棘突蛋白S与人宿主细胞膜表面——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受体结合,而感染细胞。S蛋白分为2个亚基S1和S2,S2蛋白包括两个膜融合区HR1和HR2,HR1和HR2结合形成复合体:6-HB,使病毒吸附

并发生膜融合而进入宿主细胞中。①科研人员比对SARS-Cov与2019-nCovS2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发现两者HR1有8个氨基酸不同,HR2完全相同,说明2019-nCov在以________为原料,逆转录形成HR1基因时发生了改变而导致的,HR2相对而言,更保守,不易发生变化。②科

研人员为研究HR1结构的改变,是否影响HR1和HR2的结合,从而改变其感染宿主细胞的方式,设计人工合成了结构和HR1、HR2相同的HR1P、HR2P,探究两者的自我折叠,以及相互结合情况。利用圆二色光谱技术进行检测,如图所示:注:圆二色谱技术是研究蛋白质构象变化的重要技术,主要进行蛋白

质-蛋白质、蛋白质-核酸结合的研究。θ角的数值大小与物质的折叠率或物质之间的结合率成正相关;EK1为治疗SARS疾病时使用的融合抑制剂。据图可知,与其他组相比HR1P和HR2P的结合率______,并

且复合体表现出6-HB的特征,说明2019-nCov的感染机制相似于SARS-Cov,没有发生显著变化。③根据上图物质之间的结合情况,研究人员认为________和EK1可以作为融合抑制剂,当患者使用

含此类物质药物后,能够竞争性结合_________,从而阻止病毒与宿主细胞的融合。(3)根据上述研究,科研人员明确了病毒感染细胞的机制。过程为:I.S1蛋白与宿主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II.S2亚单位的

FP(融合蛋白)插入宿主细胞膜内;III.触发HR1和HR2结合形成6-HB复合体,从而与宿主细胞融合。请结合上述过程,分析融合抑制剂的作用机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于该病的治疗,疫苗的研

发也是一大应用前景,如果将HR1或HR2作为疫苗原料,你认为哪一种更好___________________,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答案】寄生病毒RNA细胞免疫脱氧核苷酸高HR2PHR1S1与宿主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S2亚单位的FP插入宿主细胞膜内,融合抑

制剂与......HR1...结合..,阻断HR1和HR2结合形成6-HB,导致病毒不能与宿主细胞融合...........。HR2HR2相较于HR1更稳定,不易变异20-4(巩固)甲型流感病毒(IAV)是一种会感染人和动物并引

发严重呼吸道疾病的病毒。为寻找防控IAV的新思路,科研人员以小鼠为实验对象,研究了高脂肪低糖类(KD)的饮食对抵御IAV感染的效果。请回答问题:(1)免疫系统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组成。除防卫功能外,免疫系统还具有________________功能。(2)IAV必须在__________内增殖,侵入人体后,一部分能被吞噬细胞吞噬,这属于免疫防卫的第_______道

防线。(3)研究人员用不同的饲料喂养小鼠,7天后再用一定浓度的IAV感染小鼠。统计小鼠的生存率,以及效应T细胞和yT细胞(一种新型T细胞)的相对数量,结果并别如图1和图2所示。①实验组小鼠应用__________饲料饲喂。②分析图1结果显示,IAV感染3天后,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说明实验组饮食方案可以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的能力。③由图2结果,研究人员推测,γT细胞在KD饮食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能力方面发挥主要作用,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4)研究发现,A基因是决定γT细胞分化成功的关键基因,为了验证上述推测,科研人员构建了A基因敲除小鼠,请写出简要的设计思路及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5)小鼠肺部粘液能捕获病毒,抵御感染。科研人员发现,(3)中实验组小鼠肺

部粘液生成细胞数目高于对照组,而KD饮食的A基因敲除小鼠的检测结果与(3)的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综合上述实验结果,推测KD饮食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的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正确答案】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监控、清除人或动物

活细胞二高脂肪低糖类(KD)实验组的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效应T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变化,而γT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加。实验设计思路:取若干A基因敲除小鼠(甲组)和若干普通小鼠(乙组),都用(等量)高脂肪低糖

类(KD)饲料饲喂,饲喂7天后再用一定浓度的IAV感染两组小鼠,定期统计两组小鼠的生存率。实验预期结果:甲组小鼠的生存率显著低于乙组KD通过诱导γT细胞数量增多,从而诱导肺部粘液生成细胞的增殖,产生更多的粘液捕获病毒,以此增强小鼠抵

御IAV感染的能力。20-5(巩固)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独具特色的疗法之一,可通过针刺身体特定部位调节机体的生理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1、针灸或电针刺激足三里(ST36)穴位,可引起肾上腺分泌去甲肾上腺素(NA

)、肾上腺素(A)和多巴胺(DA)增加,该应答反应属于_____________反射。2、细菌内毒素(LPS)可与免疫细胞表面TLR4结合,介导免疫细胞分泌炎症因子TNF,引发小鼠全身炎症反应。为了揭示针灸疗法缓解炎症反应的生理机制,研究人员构建P受体感觉神经元缺失的模型小鼠P

'。分别给正常小鼠和P'小鼠注射LPS,之后用0.5mA电针刺激小鼠ST36,检测TNF含量。据如图结果可知,电针刺激小鼠ST36,可缓解LPS引发的炎症反应,该作用效果依赖于具有P受体的感觉神经元,做出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3、膈下迷走神经作为

传出神经参与P受体感觉神经元介导的缓解炎症反应。科研人员构建了光敏蛋白高表达于P受体感觉神经元的小鼠PC(光敏蛋白接受光刺激后Ca2+内流引起神经元兴奋)。为进一步证实抗炎症反应依赖P受体感觉神经元且与迷走神经有关,请从a~i中选择合适字母填入下表①~④中并预期实验结果。组别实验材料处理1检测迷走

神经动作电位频率处理2处理3检测甲组正常小鼠______________极低甲1:______________注射LPS后,再进行同②的处理TNF含量甲2:假手术注射______________,其他处理同上乙组_______

_______同上高乙1:同甲1组同甲1组乙2:同甲2组同甲2组a.正常小鼠b.P'c.PCd.电刺激ST36e.光照刺激ST36f.切断迷走神经g.破坏神经中枢h.LPSi.生理盐水4、其他研究表明,NA、A、DA在免

疫细胞表面有两种类型的受体,α2-AR介导促进炎症反应,β2-AR介导抑制炎症反应。请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在图中补全针灸缓解炎症反应的调节过程。【正确答案】1、非条件2、正常鼠0.5mA电针刺激组TNF含量低于未受刺激组,模型鼠P'0.5

mA电针刺激组和未受刺激组TNF含量基本相当3、efhc4、预期结果:乙2组TNF含量低,甲1、乙1与甲2无显著差异,均高于乙2组20-6(提升)癌症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免疫系统在监控和清除癌变细胞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科学家陈列平研究组对癌细胞与免疫系统在癌症发生中的相

互作用进行了研究。(1)癌细胞的产生往往是由于_______________突变导致的,免疫系统通过识别癌细胞表面的_______________进而将之清除。(2)癌症难以治疗的原因之一是其具有一种逃避免疫系统监控和清除的机制。该研究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发现在癌细胞表面特异性表达的膜蛋白B

7-H1可能起着上述作用:①向624mel细胞中转入含B7-H1的_______________,利用荧光标记抗体检测B7-H1在624mel细胞中的表达量,结果如图1,说明B7-H1已在这些624mel细胞中高表达,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②将

上述624mel细胞与T细胞共培养,检测T细胞的凋亡率,结果如图2。结果表明癌细胞逃避免疫系统监控和清除的机制是_____________。因此,临床上可通过注射抗B7-H1单克隆抗体来在一定程度上治疗癌症。(3)①在实际临床使用中,部分患者注射抗B7-H1抗体后并未得

到良好疗效。该研究组猜测,癌细胞表面可能还存在其他与B7-H1起类似作用的分子,为了找到这些能与T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的分子,开发了如图3所示的实验进行筛选。图中aAPC上的膜蛋白是转入的癌细胞候选基

因表达产物。此系统实现筛选的原理是___________,对照组的设置应为___________。研究组最终通过此种方法筛选到Siglec15。②该研究组进一步进行研究发现Siglec15与B7-H1往往不会在同一种癌细胞中表达。筛选出Siglec15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

_。(4)综上,提出两条用于癌症治疗的思路__________________。【正确答案】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特异性抗原基因表达载体(重组质粒)实验组用抗B7-H1抗体处理后,荧光强度明显高于无关抗体,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且均

较低通过B7-H1与T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诱导T细胞凋亡将众多膜蛋白单独表达于aAPC表面,通过观察荧光强度判断该膜蛋白是否与T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筛选出可与T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膜蛋白给aAPC转入空载体,其余同实验组为注射抗B7-H1抗体无效的肿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靶点降低B7-H1或S15的表

达;其他途径抑制T细胞凋亡20-7(提升)药物A是一种新型免疫调节剂,临床用于肿瘤的治疗。研究人员利用H细胞对药物A的作用机理进行相关研究。(1)H细胞是一种肝癌细胞,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细胞癌变后通常会表达特异性的膜蛋白,当体内出现癌细胞时,机体主要通过____免疫发挥免疫监控和清

除作用。(2)将H细胞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药物A溶液,24h后测定细胞存活率,结果如下:浓度/μmol·L–1015101520细胞存活率/%100.098.21.97.8597.1296.8796.24

数据表明不同浓度的药物A与不加药物A处理后细胞存活率差异不明显,由此可以判断________________。(3)研究人员对药物A的作用进行研究。将H细胞与T淋巴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分别加入用D溶剂溶解的不

同浓度的药物A溶液,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各组癌细胞的凋亡率,结果如下:浓度/μmol·L–1051015癌细胞的凋亡率/%313.429.355.3①本实验对照组的设置应为____。(选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a单独培养的H细胞b单独培养的T淋巴细胞c混合培养的H细胞与T

淋巴细胞d加入等量的D溶剂e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②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4)已知IL-2、TNF-a是T细胞产生的两种杀伤性细胞因子,T细胞表面的PD-I和癌细胞表面的PD-LI结合后可以抑制T细胞的活性,使其无法识别癌细胞,导致癌细胞的免

疫逃逸。为进一步研究药物A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机理,研究人员利用癌症模型鼠进行实验,测定不同组小鼠IL-2、TNF-a的表达量,结果如下表所示,同时测定了T细胞表面的PD-1和癌细胞表面的PD-L1表达量

,结果如下图所示。A药物剂量/mg•kg-1IL-2TNF-a014.1211.25518.3116.541024.3220.231531.5427.50图表所示实验结果_____支持/不支持)药物A免疫作用机理的假设,理由是:药物A-方面____,增

强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另一方面____,抑制癌细胞增殖。(5)请结合PD-1/PD-L1信号通路的作用机理,利用免疫学知识为治疗癌症提供一种新思路____。【正确答案】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细胞药物A对H细胞无明显的细胞毒性cd药物能促进淋巴细胞杀伤H细胞,且浓度越高杀伤力越强支持增加

T细胞IL-2、TNF-ɑ的释放量抑制T淋巴细胞和癌细胞表面PD–1/PD–L1的表达,使T细胞活性增强制备抗PD–1或PD–L1的单抗,抑制其活性或阻断PD–1与PD–L1结合【原卷21题】知识点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

中信息的种类、作用及传递过程【正确答案】(1)捕食,寄生(2)调节种间关系;第2组姬蜂被吸引进入左臂的百分率和进入右臂的百分率相等,134组均为姬蜂被吸引进入右臂的百分率更高。(3)粉蝶幼虫是否存在唾

液腺;bh(4)绒茧蜂将卵产在粉蝶幼虫体内,同时粉蝶幼虫摄食植物并促进被摄食的植物释放挥发性物质,吸引姬蜂在绒茧蜂的蛹中产卵抑制绒茧蜂的数量,从而保持粉蝶幼虫种群数量稳定。【试题解析】【分析】由题分析,绒茧蜂将卵产在粉蝶幼虫体内

,蝶幼虫持续摄食植物吸引姬蜂在绒茧蜂的蛹中产卵,从而控制寄生者的数量维持稳定。【详解】(1)蝶幼虫持续摄食植物属于捕食关系;绒茧蜂寄生在粉蝶幼虫体内,姬蜂寄生在绒茧蜂的蛹中,属于寄生关系。(2)蝶幼虫持续摄食植物吸引姬蜂在绒茧蜂

的蛹中产卵,从而控制寄生者的数量维持稳定,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若粉蝶幼虫摄食的植物释放挥发性物质吸姬蜂与P病毒注入粉蝶幼虫有关,而非由于绒茧蜂虫卵本身,则第二组不含病毒左臂与右臂对姬蜂的吸引力相同;134均含有P病毒,右臂对姬蜂的吸引力更大。(3)读题可知另一变量

是粉蝶幼虫是否存在唾液腺。需要支持与唾液腺有关,则至少应选择有P病毒但无唾液腺与有P病毒也有唾液腺的组别,即bh组。(4)由题分析,绒茧蜂将卵产在粉蝶幼虫体内,蝶幼虫持续摄食植物吸引姬蜂在绒茧蜂的蛹中产卵,从而控制寄生者

的数量维持稳定。21-1(基础)为评估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对东北虎和东北豹的承载能力,研究人员对其中的森林灌草层植物进行了调查。1、东北虎、东北豹主要捕食马鹿、梅花鹿等大中型有蹄类动物,而这些动物主要以森林灌草层的植物为食。这些植食性动物属于第_____营养级。2、灌草层是有蹄类动物取食的主要区域,

该区域根据林木覆盖程度可分为郁闭林和开阔地两种主要地形。研究人员分别在这两种地形中_____选取样方,收集并检测几类常被取食植物的生物积累量(单位面积中生物的总量),结果如图。出现该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开阔地_____,利于植物生长和有机物的积累。3、植物中元素的含量及比例会

影响有蹄类动物的取食偏好及营养状况。含碳量高的_____植物常含有大量不易被消化的多糖类分子,口感较差,而氮元素含量高的植物营养成分更高。表为灌草层中上述四类植物元素含量的测定及分析结果,据表中数据选择最适宜作为有蹄类动物食物的植物种类

并解释原因:_____。含N量(%)含C量(%)C/N值嫩枝叶2.4145.3619.92禾莎草2.0542.5022.05杂类草2.4241.2118.10蕨类2.4344.0019.784、有蹄类动物能量消耗大,需要在较短时间

内取食大量营养成分高的食物。综合上述结果,从取食地形及植物种类角度,推测有蹄类动物的最优取食策略是_____。5、在该生态系统中,东北虎、东北豹捕食有蹄类动物所同化的能量,其去向包括_____。6、评估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对东北虎和

东北豹的承载能力时,除上述调查外,还需要分析的影响因素有_____(写出两条即可)。【正确答案】1、二2、随机光照充足3、纤维素杂类草,杂类草含N量较高、含C量最低,C/N值最低,纤维素含量少口感好,且营养成分高4、在

开阔地取食杂类草5、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6、气候条件、人为干扰因素、有蹄类动物的种群密度、年龄组成等21-2(基础)乌柏是一种生长迅速的亚热带树木,跳甲和卷象是以乌柏为食的昆虫。为探究这三种生物的种内和种间互作的调

控关系,研究者进行了相关实验。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划分,跳甲和卷象都属于____________,二者与乌柏均存在____________关系。2、跳甲成虫和卷象成虫以乌柏树叶为食,跳甲幼虫以乌柏树根为食,这样可以降低由于____________重叠导致的种内或种间竞

争。3、科研人员在实验网笼(如图1)中放入昆虫的成虫,一段时间后测定乌柏根部淀粉和单宁(一种植物防御昆虫的物质)的含量,结果如图2。据图可知,此实验中引起乌柏根部物质含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有____________。4、为研究乌柏被跳甲或卷象成虫损害后对跳甲幼虫的影

响,研究者利用(3)处理过的装置,移除所有成虫,将10只跳甲幼虫转移到乌柏根部土壤中,测定其存活率,结果如图3。该实验中对照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_。请结合图2解释图3跳甲组结果的原因:_____________。5、已有研究发现,跳甲幼虫对

乌柏根的取食也可诱导叶产生挥发物质,能够吸引跳甲成虫取食,但对卷象成虫有排斥作用。综合上述信息分析,乌柏与跳甲﹑卷象间关系的调控体现出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功能,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起重要作用。【正确答案】1、消费者捕食2、生态位3、昆虫成虫的种类和

数量4、将10只跳甲幼虫转移到未被昆虫成虫取食的乌桕根部的土壤中当跳甲成虫数量较少时,取食叶片会诱导乌柏根部淀粉含量增加,营养物质含量增多,同时降低根部单宁的含量,使植物对昆虫防御减弱,从而提高跳甲幼虫的存活率;当跳甲成虫数量较多时,取食叶片会引起根部淀粉含量的减少以及单宁含量的增加

,进而使幼虫存活率降低5、信息传递21-3(巩固)近年来非洲南部某国家公园内大型食肉动物的数量减少了90%以上,生活在密林地带的植食性动物薮羚开始冒险进入园内开阔的平原地区。为探究大型食肉动物的消失给薮羚的行为和植物生长带来

的影响,科研人员展开了系列研究。1、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上划分,薮羚属于__________,研究过程中通常用_______法调查薮羚的种群密度。2、研究者分别在密林和平原通过播放食肉动物叫声模拟捕食者存在,同时设立对照组,对照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_。随后利用

GPS测定了实验前后48小时内薮羚与声源间的距离变化,结果如图1,说明食肉动物能够影响薮羚的分布,作出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3、进一步分析薮羚的食物组成(图2),结果显示__________。4、结合以上研究结果,阐明薮羚从密林迁移到平原的原因。5、研究发现薮

羚的迁入对平原的植物造成了严重影响,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请你提出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正确答案】1、第二营养级标记重捕2、播放无关声音平原和密林中,实验组薮羚都会远离声源,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3、薮羚在平原和在密林的食物

组成不同,且平原薮羚的食物中可消化的蛋白与能量均高于密林薮羚4、平原大型食肉动物(捕食者)的减少和食物的高营养5、适当增加其他植食性动物/适当引入捕食者/播放大型食肉动物的叫声来模拟捕食者在区域内的存在21-4(巩固)下图1为巴拿马运河区的卡腾湖食物网示意图。丽鱼是亚马逊河流域的一种本地鱼,曾

偶然地被带入了巴拿马运河区的卡腾湖,随后生态学家对卡腾湖的生物生存状况和生态环境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调查研究。1、卡腾湖的__________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丽鱼既是一种可食用鱼类,又是一个捕食者,它的存在对当地鱼类种群造成了灾难性影响,对群落结构的影响也非常大。原来很常见的6~8种鱼类现在

已完全消失或极为少见,丽鱼取代北梭鱼成为一个顶位肉食物种,也间接导致了其他捕食性动物数量的减少,北梭鱼、黑燕鸥和鹭鸟等几乎不见踪迹。从群落角度分析,引入丽鱼后对卡腾湖的主要影响是__________。2、科研工作者对卡腾湖中丽鱼的进行了持续研

究,最终结果如上图2所示。引入的丽鱼能更好地在新生境中定居下来并迅速增长,其入侵最初几年的种群增长呈“J”形。但一段时间后,种群呈“S”形增长,原因是__________。综合图1、图2推测,在卡腾湖中,成年丽鱼最初主要是捕食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造成北梭鱼、黑燕鸥种群数量下降

。3、近些年来,当地人对该湖做了大量的恢复工作,这需要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条)等生态学基本原理。采取物种的重新引入和生境的恢复或重建等一系列的措施,以便能够再建一个结构和功能完整的自然群落或生态系统。在恢复生态过程时,还需借助于排除

入侵物种,引入和培植本地物种,考虑所要引人和培植的本地物种环境容纳量,种间关系,对环境的影响等因素,从而确定引入和培植生物的__________,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正确答案】1、所有生物物物种丰富度明显降低,群落结构变得简单2、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

争就会加剧,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E3、整体、协调、循环、自生(合适的)种类和比例既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确保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21-5(巩固)共生固氮是自然界生物可用氮的最大天然来源,豆科植物进化出根瘤来容纳根瘤菌以进行

共生固氮。为研究大豆根瘤形成的机理,科研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1、图1是大豆光合作用产物的形成及运输和大豆与根瘤菌关系示意图。请分析回答:①如图1所示,二氧化碳固定形成的C3在光反应提供的__________作用下转换成磷酸丙糖(TP),TP运出叶绿

体后合成蔗糖,催化TP合成蔗糖的酶存在于_________。②研究发现,蔗糖进入维管束细胞的过程可被呼吸抑制剂抑制,据此推测蔗糖进入维管束细胞的跨膜运输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2、为了研究光照与大豆根瘤生成的关系,科研工作者将根瘤菌接种于大豆品种Ws82上,黑暗预处理2天后,

进行相关处理,6天后观察大豆根瘤结节生成的情况,处理和结果如图2,结合图1分析下列问题。①对大豆黑暗预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②图2的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③试从物质和能量的角度解释图2中大豆根瘤结节形成的原因__

________。3、光除了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外,还作为___________参与大豆根瘤结节生成的调控。进一步研究发现光诱导的移动因子GmFTs和GmSTF3从大豆枝条移动到根部,同时根瘤菌激活的CCaMK磷酸化GmSTF3,

触发GmSTF3-GmFT2a复合物形成,从而直接激活根瘤发生相关基因的表达。CCaMK-STF-FT模块通过地上与地下相结合调节大豆根瘤形成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正确答案】1、ATP和NADPH细胞质基质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2、排除原来有机物的干扰

大豆根瘤结节生成需要进行光合作用物质上:CO2转变为有机物,有机物可以被根瘤菌利用,形成结节,能量上:光能转变为有机物的化学能,化学能被根瘤菌转变为ATP的化学能和热能3、信号因子该机制使宿主植物的根能够感知地上环境是否能可持续地为地下共生固氮提供必需能量,从而开启根部共生结瘤。该研究揭示了

植物地上-地下协同发育的新机制,为设计在暗处也可以共生固氮的新型植物提供了关键技术手段,为优化生物圈碳-氮平衡提供了新思路。21-6(提升)二化螟和褐飞虱在水稻植株上产卵繁殖,导致水稻减产。科研人员对这两种害虫之间的

关系进行研究。1、二化螟、褐飞虱、水稻及周围其他生物、物质及能量统称为_____。二化螟和褐飞虱同在水稻植株上寄生,为确定它们生态位是否有重叠,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调查法和实验法进行研究,分析它们的栖息地、食物、天敌和_____等,从而作出推断。

2、科研人员在害虫寄生情况不同的四组水稻植株上,放置二化螟,7天后分别测定各组水稻植株上放置的二化螟虫体重量,处理及结果如图1所示。实验结果表明,褐飞虱对新放置的二化螟的影响是_____。3、稻螟赤眼蜂可将卵产在二化螟的虫卵内,是二化螟的天敌。二化螟和褐飞虱在水稻上寄生导致水稻产生的防

御性挥发物发生变化,“气味”有所不同。科研人员在Y形管(见图2)的A侧和B侧放置不同“气味”的水稻植株(见图3),Y形管的底部放置稻螟赤眼蜂,得到稻螟赤眼蜂被吸引移向A侧或B侧水稻的百分率。①请仿照图3完成本实验的对照组处理及结果(选填答题卡上的a~d到虚线框Ⅰ和Ⅱ内,绘制预期百分率数据到虚

线框Ⅲ内)。_____②综合分析图3结果,概括本实验的结论:_____。4、研究发现,二化螟为钻蛀性害虫,以水稻茎秆纤维等为食;而褐飞虱主要刺吸水稻茎叶汁液。请从生态位的角度,概括这两种害虫的关系:_____。【正确答案】1、生态系统与其他物种的关系2、单独存在时有利于二化螟虫体生长

,与二化螟共同寄生时可减弱二化螟种内竞争3、褐飞虱的存在使二化螟虫卵不易被稻螟赤眼蜂寄生4、两者都在水稻植株上取食,但所利用的资源不同,生态位发生分化,种间竞争不激烈,且褐飞虱还能帮助二化螟抵御天敌寄生21-7(提升)海洋细菌B可裂解DMSP(海水中的一种含硫有机物)产生生物毒性

物质丙烯酸,用以抵御纤毛虫(一种单细胞动物)等捕食者,研究人员对此开展研究。1、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划分,纤毛虫属于_____。2、研究发现。海洋细菌B的菌体表面存在一种可裂解DMSP的酶DL。研究人员将野生型B菌株和敲除DL基因的缺陷型b菌珠进行荧光标记,然后分别与纤毛虫

共同培养,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纤毛虫细细胞内的食物泡形成情况,结果如图1、图2。①据图1可知,纤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呈现_____形增长,据图1中1-IV组实验结果推测,有DMSP时,野生型B菌体存活率_____

缺陷型b菌株。②在Ⅰ-IV组实验中,Ⅱ组纤毛虫种群的K值更小。综合分析上述值息,请将下列选项排序,以解释出现该现象的原因:a、纤毛虫可获得的食物资源减少b、野生型B菌株合成酶DLc、丙烯酸抑制纤毛虫取食B菌株d、酶DL裂解DMSP产生丙烯酸野生型B菌株

含有控制酶DL合成的基因→_____→_____→_____→_____→上述现象。③图2中支持②所作解释的证据是_____。3、已知不含酶DL的海洋细菌A也是纤毛虫的食物,为继续探究细菌B抵御纤毛虫捕食的机制,科研人员将野生型细菌B、缺陷型细菌b分别与细菌A按一定比例混合,再与

纤毛虫共同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培养液中不同细菌的数量,结果如图3,(设BA细菌数量细菌数量为S1,bA细菌数量细菌数量为S2)据图推测。野生型细菌B在含有DMSP时,可以通过改变纤毛虫的_____来降低被捕食几率。4、综上所述,从群落或生态

系统中任选这一个层次,阐明化学信息的调节作用_____。【正确答案】1、消费者2、“S”高于bdca与野生型B菌株共培养时,有DMSP条件下纤毛虫体内带荧光标记的食物泡少于无DMSP;与缺陷型b菌株共培养时,无此差异3、捕食偏好4、化学信息能够调节海洋细菌A和B的比例关系,进而影响海洋生物的种

间关系/化学信息的动态调节,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答案解析1-1【基础】【正确答案】A【试题解析】分析:1、碳元素具有4个共价键,易形成碳链,是构成细胞中所有有机化合物的基本骨架。2、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有机化合物以碳链为骨架的有机

化合物,构成细胞生命大厦的基本框架。详解:A、胆固醇的组成元素是C、H、O,故不能用32P作标记可以检测出人细胞膜中的胆固醇成分,A错误;B、叶绿体和线粒体中含有DNA、RNA和蛋白质,核糖体由rRNA

和蛋白质组成,故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中都含有RNA和蛋白质,B正确;C、C、H、O、N四种元素是细胞中基本元素,这些化学元素是构成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基础,C正确;D、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化合物均是以碳链为骨架的有机化合物,是构成细胞生命大厦的基本框架,D正确.。故选A。1-2【基础】【

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详解:A、蛋白质和核酸都是生物大分子,两者都以碳链为骨架,A正确;B、蛋白质和核酸都具有结构多样性,其中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与氨基酸的种类

、数目、排列顺序等有关,而核酸的结构多样性与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等有关,B正确;C、蛋白质是由单体氨基酸经脱水缩合而成,而核酸是由核苷酸经脱水缩合而成,两者都是多聚体,C正确;D、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而非蛋白质,D错误。故选

D。1-3【巩固】【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该胰腺腺泡细胞可产生分泌蛋白,分泌蛋白的形成需要若干细胞器的配合:线粒体提供能量,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运输。详解:A、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分解为丙酮酸

,丙酮酸可进入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被彻底氧化分解,为细胞供能,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被分解,A错误;B、胰岛素只由胰岛B细胞分泌,该胰腺腺泡细胞的核糖体可与胰蛋白酶等多种消化酶的mRNA结合,翻译出相应蛋白质,

不可与胰岛素mRNA结合,B错误;C、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胰蛋白酶的合成及分泌由细胞核控制,C正确;D、分泌颗粒由高尔基体鼓出后形成,D错误。故选C。1-4【巩固】【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细胞内的水的存在形式是自由水和结合水,结合水是细胞

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还参与许多化学反应,自由水对干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具有重要作用;自由水与结合水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相互转化,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高,细胞

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低,反之亦然。详解:A、细胞中的元素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A正确;B、自由水越多,代谢越旺盛,将种子晒干过程中减少自由水,从而降低细胞代谢水平,便于储藏,B正确;C、正常细胞中,遗

传物质是DNA,C错误;D、生物大分子是由许多单体连接而成的多聚体,每一个单体和生物大分子都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D正确。故选C。1-5【巩固】【正确答案】A【试题解析】分析: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

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相思子毒素能使真核细胞的rRNA发生脱嘌呤反应,不能使基因的结构发生改变,A错误;

B、前体蛋白属于大分子物质,大分子物质穿过液泡膜进入液泡的方式为胞吞,该过程依赖于膜的流动性,B正确;C、结合分析可知,分泌蛋白最终要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而相思子毒素在液泡中加工成熟并储存,故不属于分泌蛋白,C正确;

D、液泡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液泡膜的包被使其不会影响自身的rRNA,D正确。故选A。1-6【提升】【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主要有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

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详解:A、HCV和HIV均含有RNA,遗传物质都是RNA,A正确;B、HCV核衣壳外包含有衍生于宿主细胞

的脂双层膜,其入侵或感染宿主细胞过程中涉及到膜融合,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B正确;C、HCR是病毒,没有核糖体,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完成蛋白质的合成,C错误;D、HCV的衣壳蛋白和RNA都是在宿主细胞内合成的,故其氨基酸来源于宿主

细胞,D正确。故选C。1-7【提升】【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1、细胞膜的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2、细胞膜的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详解:A、据题干信息可知,糖RNA广泛存在

于生物体的细胞膜上,所以糖RNA的分布说明RNA可参与细胞结构的构成,A正确;B、细胞膜上的糖类构成糖被,糖被参与细胞表面的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传递,B正确;C、除细胞膜上,RNA在细胞质和细胞核部位也有分布,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C正确;D、糖RNA可能在自身免疫病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艾滋病不属于自身免疫病,故糖RNA的发现不能为艾滋病的治疗提供思路,D错误。故选D。2-1【基础】【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

分析:1、生物膜系统是指在真核细胞中,细胞膜、核膜以及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由膜围绕而成的细胞器,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它们形成的结构体系,称为细胞的生物膜系统。2、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氨基酸在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加工成多肽链,转移到

内质网中初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以囊泡的形式运输到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一步加工成成熟的蛋白质,再以囊泡的形式运输到细胞膜并运出细胞外。详解:A、图中的胞吞、胞吐、囊泡运输等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A正确;B、据图可知,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

如果对细胞有用,细胞可以再利用,若为废物,则通过囊泡运出细胞,B正确;C、图中溶酶体的形成、衰老细胞器及内吞物质的分解和废物的排出等过程都体现了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及细胞膜在在结构上和功能上存在紧密的联系,C正确;D、溶酶体中的酶化

学本质为蛋白质,其合成始于核糖体,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加工和运输,D错误。故选D。2-2【基础】【正确答案】A【试题解析】分析:1、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2、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

"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3、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和胞吐。详解:A、α-半乳糖苷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合成场所是核糖体,A错误;B、药用

蛋白属于分泌蛋白,其合成过程为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故其产生与高尔基体的加工、分类和包装有关,B正确;C、药用蛋白是大分子物质,其通过胞吞方式进入细胞并与

溶酶体融合,利用细胞膜的流动性,C正确;D、法布莱病患者由于溶酶体中缺少α-半乳糖苷酶,使得糖脂无法被分解而聚集在溶酶体中,因此法布莱病的诊断可通过酶活性测定或测代谢产物来进行,D正确。故选A。2-3

【巩固】【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大致是:首先在游离的核糖体中以氨基酸为原料开始多肽链的合成,当合成了一段肽链后,这段肽链会与核糖体一起转移到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其合成过程,并且边合成边转移到内质网腔内,再经过加工、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内质网

膜鼓出形成囊泡,包裹着蛋白质离开内质网,到达高尔基体,与高尔基体膜融合,囊泡膜成为高尔基体膜的一部分。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做进一步的修饰加工,然后由高尔基体膜形成包裹着蛋白质的囊泡,囊泡转运到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在

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的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详解:A、“马达蛋白”的组成元素主要是C、H、O、N,ATP的组成元素是C、H、O、N、P,显然二者共有的元素有C、H、O、N,A正确;B、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因此马达蛋白的合成场所也应该是

核糖体,B正确;C、细胞内的马达蛋白与囊泡结合,沿细胞骨架定向移动,在该过程中需要水解ATP供能,结合图中马达蛋白的改变可推测,ATP水解可引起马达蛋白空间结构改变,C正确;D、抗体属于分泌蛋白,是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其分泌过程中需要囊泡的运输,据此可推测,若浆

细胞中马达蛋白功能异常将会影响抗体分泌,D错误。故选D。2-4【巩固】【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痢疾内变形虫属于变形虫,为真核生物,营寄生生活。由于其体无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详解:A、痢疾内变形虫属于变形虫,为真核生物,具有双层膜结构的核膜,A正确;B、蛋白酶为

分泌蛋白,通过胞吐分泌,不能通过载体运输,B错误;C、由分析可知,痢疾内变形虫无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为其生命活动提供能量,C正确;D、由题意可知,蛋白酶为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

工,D正确。故选B。2-5【巩固】【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1、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

线粒体提供能量。2、分析题干信息可知,经内质网加工的蛋白质,只有在S酶的作用下形成M6P标志,才能被高尔基体膜上的M6P受体识别,最终转化为溶酶体酶,无识别过程的蛋白质则被运往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详解:A、酶具有专一性的特点,S酶在某些蛋白质上形成M

6P标志,体现了S酶的专一性,A正确;B、由分析可知,部分经内质网加工的蛋白质,在S酶的作用下会转变为溶酶体酶,该蛋白质是由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B正确;C、由分析可知,在S酶的作用下形成溶酶体酶,而S酶功能

丧失的细胞中,溶酶体的合成会受阻,则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器会在细胞内积累,C正确;D、M6P受体基因缺陷的细胞中,带有M6P标志的蛋白质不能被识别,最终会被分泌到细胞外,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溶酶体

的形成过程及作用等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题干信息的能力,并能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2-6【提升】【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水生动物非洲爪蟾的卵母细胞在低渗溶液不膨胀,而将控制细胞膜上CHIP28合成的mRNA注入非洲爪蟾的卵母细胞中,在低渗溶液中,卵母细胞

迅速膨胀,说明水的吸收与细胞膜蛋白CHIP28(水通道蛋白)有关。详解:注入的mRNA在细胞中可作为翻译的模板,翻译出细胞膜蛋白CHIP28,A正确;CHIP28是一种膜蛋白,其合成在核糖体进行,加工、运输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参与,借助囊泡定位到细胞膜上,B正确;非洲爪蟾卵母细

胞对水的通透性极低,未注入此mRNA的细胞(对照组)在低渗溶液不膨胀,可推知CHIP28蛋白增大了卵母细胞对水的通透性,水分子进入卵母细胞是在CHIP28蛋白协助下的协助扩散,C错误;D正确。2-7【提升】【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1、AT

P的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1分子核糖和1分子腺嘌呤组成),P代表磷酸基团。2、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详解:A、根据题

干“GTP和ATP的结构和性质相似,仅是碱基A被G替代”,结合ATP的结构简式,可知GTP是由鸟嘌呤、核糖和3个磷酸基团结合而成,A正确;B、由题意可知,Arf结合GDP时为不活跃状态,Arf结合GT

P时为活跃状态,GDP转化为GTP消耗能量,因此Arf由不活跃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消耗能量,B错误;C、Arf结合GDP时为不活跃状态,Arf结合GTP时为活跃状态,GDP和GTP的相互转化需要相应酶的催化,故两种状态Arf蛋白的相互转化需要相应酶的催化,C正确;D、根据分析中

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可知,运输货物蛋白的囊泡可能来自内质网或高尔基体,D正确。故选B。3-1【基础】【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ATP中文名称叫腺苷三磷酸,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

代表磷酸基团,~代表一种特殊的化学键。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合成场所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详解:A、主动运输过程中,在酶的作用下,ATP分子的末端磷酸基团脱离下来与载体蛋白结

合,这一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造成载体蛋白的磷酸化,导致蛋白质空间结构改变,A正确;B、ATP水解可释放能量,而能降低细胞内化学反应的活化能的物质是酶,B错误;C、在类囊体薄膜上可进行光反应过程,线粒体内膜上可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都可产生ATP,

故两者具有ATP合成酶,C正确;D、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时刻不停地进行,并处于动态平衡中,D正确。故选B。3-2【基础】【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ATP是一种不稳定的高能化合物,由1分子腺嘌呤,1分子核糖和3分子磷酸基团组成,是由腺嘌呤、核糖和3

个磷酸基团连接而成,水解时释放出能量较多,是生物体内最直接的能量来源。详解:A、根据“结果发现ATP的末端磷酸基团被32P标记,并测得ATP与注入的32P标记磷酸的放射性强度几乎一致”,说明细胞注入的32P已全部进入到ATP中,但不能说明细胞内全部ADP都转化成ATP,A错

误;B、根据题意“结果发现ATP的末端磷酸基团被32P标记”,根据ATP的结构,腺苷中的包含腺嘌呤和核糖,因此32P标记的ATP水解产生的腺苷没有放射性,B错误;C、根据题意可知:放射性几乎只出现在ATP的未端磷酸基团,故32P在ATP的3个磷酸基团中出现的

概率不相等,C正确;D、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叶绿体、线粒体等各结构中,并不是主要发生在细胞核,D错误。故选C。3-3【巩固】【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1、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名称

缩写,ATP分子的结构式可以简写成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其断裂时,大量的能量会释放出来。2、ATP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ATP分子远离A那个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水解,于是远离A那个P就脱离开来,形成游离的Pi,同时释放出大

量的能量,ATP就转化成了ADP。详解:A、ATP中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ATP水解后最终生成AMP,释放的能量来自断裂的高能磷酸键,A正确;B、ATP中的A表示腺苷,由1分子腺嘌呤和1分子核糖构成,B错误;C、由于同种细菌细胞内ATP的量基本相同,故才可根据荧光强度估测细菌等的数量,C正确;D

、所测的荧光强度反映了ATP总量,所以与样品中细菌的数量呈正相关,D正确。故选B。3-4【巩固】【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表示光反应中光能转化为ATP的过程,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②表示ATP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过程供能合成有机物的过程,发

生在叶绿体的基质中;③表示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的过程,发生在细胞中;④表示ATP水解释放能量的过程,发生在细胞中。详解:A、①过程表示光反应,②过程表示暗反应,都发生在叶绿体中,过程③是细胞呼吸过程,有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

线粒体中,④表示ATP水解释放能量的过程,发生在细胞中,A错误;B、四种色素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而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它们吸收的光波长有差异,但都可用于①光反应,B正确;C、光合速

率等于呼吸速率时,②储存的能量在有机物中,而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主要是以热能形式散失,部分储存在ATP中,故②储存的能量大于④ATP释放的能量,C错误;D、②是ATP的水解过程,一般与吸能反应相联系,③是ATP的合成过程,一般与放能反应相联系,D错误。故选B。3-5【巩固】【正

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反应式“ADP+Pi+能量⇋ATP”,ATP可用于主动运输、生物发电和发光、肌细胞收缩、大脑思考等;ATP和ADP可相互迅速转化,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详解:A、向试管中加入少量水,此时ATP水解,自身的ATP被消耗,A正确

;B、此时细胞已经破碎,不能利用葡萄糖或脂肪,只能利用直接能源物质ATP,试管中不会出现荧光,B正确;C、此实验的自变量是加入的能源物质的种类,只有加入ATP才能发出荧光,能证明ATP可直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C错误;D、荧光素形成氧化荧光素的过程中涉及的化学反应为吸能反应,此时消耗ATP,发光的

过程伴随着ATP的水解,D正确。故选C。3-6【提升】【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分析①细胞内的pH高于细胞外,即细胞内的H+少于细胞外,溶液的pH不变说明没有发生H+的转运。②第一组照射蓝光后溶液pH明显降低,说明发生了H+的出细胞的转运,说明蓝光可以激活

H+出细胞;另一组加入了抑制剂用蓝光照射没有H+的向外转运,说明H+的转运出细胞需要能量,属于逆浓度的主动运输。详解:A、H+-ATPase是一种位于膜上的载体蛋白,题目研究的是保卫细胞,故位于保卫细胞膜上,由②的第一组实验可知,蓝光照射后溶液pH下降,说明蓝光能够

引起细胞内的H﹢转运到细胞外,A错误;B、通过①和②的第一组比较,蓝光照射后H+发生逆浓度向膜外转运,说明蓝光可能通过保卫细胞质膜上的H+-ATPase发挥作用导致H+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B正确;C、通过②的第一组和第二组比较可知,H+-ATPase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H﹢所需的能量来自A

TP,C错误;D、通过①和②实验可知,加入H+-ATPase的抑制剂后,溶液的pH不变,说明H+的未完成跨膜运输,即H+的跨膜运输需要ATP,而自由扩散的特点是不消耗能量,D错误。故选B。3-7【提升】【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1、ATP

直接给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2、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3、在生物体内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时刻不停的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详解:A、蛙的肌肉在收缩时需要消耗能量由ATP直接提供,A正确;B、肌肉收缩需要ATP提供能量,对照组肌肉收缩前后

ATP和ADP的含量没有变化,故有ATP和ADP的相互转化,B错误;C、磷酸肌酸能将自身的磷酸基团转移到ADP分子中来合成ATP,故对照组中的磷酸肌酸可以维持ATP含量的相对稳定,C正确;D、根据表格数据分析

,1g肌肉收缩所使用的ATP的量大约为1.5×10-6-0.9×10-6=0.60×10-6mol,D正确。故选B。4-1【基础】【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中,基因型XX代表雌性个体,基因型XY代表雄性个体,含有基因b的花粉不育即表示雄配子Xb不育,雌配子正常

。详解:A、亲代都为宽叶,子代出现窄叶,可判断宽叶对窄叶为显性,子代宽叶和窄叶这对相对性状与性别相关联,故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正确;B、子代宽叶和窄叶这对相对性状与性别相关联,故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B错误;C、亲代宽叶雌株

XBXb与宽叶雄株XBY杂交,若F1出现了窄叶雌株XbXb,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C正确;D、宽叶雌株XBX-与窄叶雄株XbY杂交,子代均为雄株,可能是含b基因的花粉不育,D正确。故选B。4-2【基础】【正确答案】A【试题解析】分析:分析图形:杂交实验一和实验二属于正反交实验,由两组实验结果显示两

组子代表现型不同,且与性别相关联,说明控制胫色的基因在Z染色体上,假设控制其基因用A/a表示。详解:A、杂交一雌雄个体表现型比例相同,基因位于常染色体或位于Z染色体结果相同,故不能判断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A错误;B、杂交实验一

类似于测交实验,仅根据据杂交一结果无法判断基因的显隐性,B正确;C、据杂交二雌性全为深色,雄性全为深色,说明浅色胫为显性性状,亲本基因型为ZBW、ZbZb,C正确;D、结合C选项推测杂交二亲本基因型为ZBW、ZbZb,子代基因型为ZBZb、ZbW,雌性

全为深色,雄性全为深色,结果说明可用胫色鉴别雌雄,D正确。故选A。4-3【巩固】【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根据杂交组合一可知,短口器为隐性性状。根据杂交组合二可知,口器长短遗传和性别有关。如果蝴蝶性别决定型为XY型,则杂交组合一亲本XaXa和XAY杂交后代,雄性个体应该为短口器,与题干不符

合。故蝴蝶性别决定型应该为ZW型且控制口器长短的基因只位于Z染色体上。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杂交组合一亲本为ZaW(雌)和ZAZA(雄),且短口器为隐性性状,A正确;B、根据分析可知,雌蝴蝶性染色体为ZW,为异型;雄蝴蝶性染色体为ZZ,为同型,B正确;C、根据分析可知,控制蝴蝶

的口器长短的基因只存在于Z染色体上,C错误;D、根据分析可知,杂交组合一亲本为ZaW(雌)和ZAZA(雄),其F1代为ZAW(雌)、ZAZa(雄)。则F2代基因型为ZAW(雌长口器)、ZaW(雌短口器)、ZAZa(雄长口器)、ZAZA(雄长口器)。故杂交组合一的F2中短口器只

出现在雌性个体中,D正确。故选C。4-4【巩固】【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长翅与长翅果蝇杂交的后代中出现截翅果蝇,说明截翅是隐性性状,长翅是显性性状。详解:A、根据截翅为无中生有可知,截翅

为隐性性状,长翅为显性性状,A不符合题意;B、根据杂交的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可知,亲本雌蝇一定为杂合子,B不符合题意;C、无论控制翅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后代中均会出现长翅:截翅=3:1的分离比,C符合题意;D、根据后代中长翅:截翅=3:1可知,控制翅形的基因符合基因的分离

定律,故可推测该等位基因在雌蝇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D不符合题意。故选C。4-5【巩固】【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若M黄体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设M基因型为bbXAY或bbXAXA,野生型为bbXaX或bbXaY,无论正反交,F1中的雌性均为bbXAXa,但雄性正反交产生的基因型则不同,为bbXAY或bbXa

Y,为bbXaY时显然不能使F2中黄色:白色=3:1,故控制M黄体色的基因应位于常染色体上,A正确;B、M与野生型正反交,F1均为黄体色,说明黄色对于白色为显性,根据F2中黄色:白色=3:1,说明M可能是单基因显性突变,B正确;C、若控

制M和N的黄体色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设M基因型为AAbb,N基因型为aaBB,F1为AaBb,只能产生Ab和aB两种配子,与野生型杂交得到的F2应均为黄色,与实验二结果不符,故控制M和N的黄体色基因只能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D、由题意可知,控制

M和N的黄体色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设M基因型为AAbb,N基因型为aaBB,F1为AaBb,M与N杂交,F1基因型为AaBb,F2中白色(aabb)占1/16,其余均为黄色,故黄色:白色=15:1,D正确。故选C。4-6【提升】【正确答案】A【试题解析】分析:亲本雄果蝇的性

染色体为XY,品系C雌果蝇的性染色体为XXY,其中两条X染色体并联。后代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X(一条并联X染色体和一条正常X染色体的果蝇致死)、XY(雄果蝇)、XXY(一条并联X染色体和一条Y染色体的雌果蝇)、YY(没有X染色体的

果蝇也是致死)。用化学诱变剂诱导正常的野生型雄果蝇,基因突变有可能发生在X、Y染色体上或常染色体上。详解:A、由分析可知,子代雌果蝇(XXY)都带有并联X染色体,子代雄果蝇(XY)的X染色体来自亲代雄果蝇,Y染色体来自亲代雌果蝇,A正确;B、若子代雄果蝇(XY)有某突变性状,而雌果蝇(XX

Y)没有,则该突变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B错误;C、若子代雌果蝇有某突变性状而雄果蝇没有,则该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C错误;D、若子代果蝇都出现了某突变性状,则该突变基因最有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

,旨在考查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获取和处理题干信息的能力。4-7【提升】【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表观遗传是指基因序列不发生改变,而基因的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其中DNA的甲基化是常见的表观遗传。由图可知基因A上游的P序列没有甲基化,则其可正常表达,

一般P序列被甲基化则其无法表达。详解:A、侏儒鼠细胞中可能含有来自母本卵细胞的基因,因此,侏儒雌鼠与侏儒雄鼠交配,子代不一定是侏儒鼠,即侏儒鼠可能产生含有A的精子,而该精子参与受精作用的后代不表现为侏儒,A正确;B、P序列在精子中是非甲基化,传给子代能

正常表达;在卵细胞中是甲基化,传给子代不能正常表达,故基因型为Aa的侏儒鼠,A基因一定来自于母本,若是AA,则必有一个A来自于雄鼠,则表现为正常鼠,B正确;C、降低甲基化酶的活性,导致P序列甲基化程度降低,对A基

因表达的抑制作用降低,从而使得发育中的小鼠侏儒症状(基因型为Aa)能一定程度上缓解,但基因型为aa的症状无法缓解,C错误;D、P序列不在A基因中,所以P序列中碱基发生替换,不能称为A基因发生基因突变,D正确。故选C。5-1【基础】【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分析遗

传系谱图可知,快代谢型的双亲生出慢代谢型的女儿,可知快代谢型是显性性状,慢灭活型是隐性性状,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假设相关基因为A/a。详解:A、由分析可知,慢灭活型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正确;B、Ⅱ-3的父母是杂合子,故其可能含有慢灭活型基因,可能会向后代传递慢

灭活型基因,B错误;C、由题意可知,异烟肼发挥作用后在乙酰转移酶的催化下而失去活性,故快灭活型个体的乙酰转移酶活性比慢灭活型高,C正确;D、代谢速率的差异与乙酰转移酶活性高低有关,乙酰转移酶是蛋白质,其功能的不同可能是乙酰转移酶结构差异造成的,D正确。故选

B。5-2【基础】【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分析题图:Ⅱ5和Ⅱ6都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儿子,即”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又该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因此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B、Ⅱ1和II3都患该病,都会将致病基因遗传给女儿,因此Ⅲ3与Ⅲ7一定为该致病基因携带者,B正确;C、设该病的致病基因为B、b,则III8基因型为XbY,II5基因型为XBXb,I

I6基因型为XBY,故Ⅲ9为致病基因携带者(XBXb)的概率为1/2,C错误;D、由B选项可知,Ⅲ7携带致病基因,其所生子女可能会患病,因此若其已经怀孕则需要进行产前诊断,D正确。故选C。5-3【巩固】【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1、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

: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分析图形:Ⅰ1、Ⅰ2正常,而Ⅱ2患病,说明为隐性遗传病,又因为题

干说明为伴性遗传病,故杜氏肌营养不良属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详解:A、由Ⅰ1、Ⅰ2正常,而Ⅱ2患病,可知为“无中生有为隐性”,故杜氏肌营养不良为伴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B、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对M

DM基因进行PCR时需加入4种脱氧核苷酸作原料,B正确;C、Ⅱ3生育过健康孩子,因其母亲Ⅰ2为携带者,则Ⅱ3可能携带致病基因,故再次怀孕时仍需做产前诊断,C正确;D、杜氏肌营养不良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3与正常男性(XAY)婚配,所生女儿基因型为X

AX-,患病概率为0,D错误。故选D。5-4【巩固】【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系谱图中II-3和II-4正常,而子代中III-3和III-4患病,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发病原因是“由X

染色体上的基因编码的一种转移酶”导致,故致病基因位位于X染色体,设相关基因为A、a,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结合题意可知,该病的发病原因是由X染色体上的基因编码的一种转移酶缺失导致的,故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

酶的合成控制生物性状,A正确;B、结合分析可知,Lesch-Nyhan综合征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B正确;C、该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则III-3和III-4基因型均为XaY,II-3和II-4基因型为XAXa、XAY,则III-1基因型为1/2XAXA、1

/2XAXa(配子及比例为3/4XA、1/4Xa),和正常男性(XAY)结婚,生出患病儿子(XaY)的概率为1/4×1/2=1/8,C错误;D、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可有效降低遗传病发病率,故产前诊断是降低Lesch-Nyhan综合征患儿出生率的有效手段

之一,D正确。故选C。5-5【巩固】【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3)禁止近亲婚配:降

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详解:A、据图1可知,H基因与h基因的碱基对数目相同,h基因特定序列中BclI酶切位点的消失是碱基对替换的结果,A正确;B、据图2可知,Ⅱ-1个体的基因型为XhY,没有H基因,基因诊断中只出现142bp

片段,其含有致病基因的X染色体来自于其母亲,B正确;C、Ⅱ-2的基因诊断中出现142bp、99bp和43bp三个片段,说明其为携带者,基因型为XHXh,C正确;D、Ⅱ-3父母的基因型为XHY和XHXh,

Ⅱ-3的基因型为XHXh的概率为1/2,若其丈夫表现型正常,即基因型为XHY,则其儿子含有Xh基因的概率为1/2×1/2=1/4,D错误。故选D。5-6【提升】【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根据题图分析,Ⅰ1和Ⅰ2正常,Ⅱ3患病,Ⅱ4正常,可

知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由电泳结果可知,Ⅰ1、Ⅰ2与Ⅱ3含有相同的基因,说明Ⅰ1、Ⅰ2为杂合子;Ⅱ4与Ⅰ1、Ⅰ2含有相同基因,说明Ⅱ4体内不携带致病基因。详解:A、若该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Ⅱ3患病,则

Ⅰ1也应该患病,与题意不符,A错误;B、由分析可知,Ⅰ1、Ⅰ2为杂合子,携带致病基因,B正确;C、由电泳结果可知,Ⅰ1、Ⅰ2与Ⅱ3含有相同的基因,Ⅱ4与Ⅰ1、Ⅰ2含有相同基因,说明正常基因、致病基因都含有有MstⅡ的酶切位点,C错误;D、由分

析可知,Ⅱ4患病概率为0,D错误。故选B。5-7【提升】【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先天性肌强直由编码骨骼肌氯离子通道蛋白的CLCN1基因突变引起,依据遗传方式不同分为Becker病(显性遗传病)和Thomsen病(

隐性遗传病),可以推测Becker病(显性遗传病)和Thomsen病(隐性遗传病)同为常染色体遗传病,或者同为X染色体上的遗传传病。假设Becker为伴X显性遗传病,则Ⅱ2生出的Ⅲ2一定为患者,与系谱图不符,则推测Becker为常染色体

显性遗传病,因此,推测Becker病(显性遗传病)和Thomsen病(隐性遗传病)同为常染色体遗传病,即Becker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Thomsen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A、Becker病和Thomsen病的致病基因均是由编码骨骼肌氯离子通道蛋白的CLCN1

基因突变引起,等位基因一般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所以Becker病和Thomsen病的致病基因互为等位基因,A正确;B、若Becker为伴X显性遗传病,则Ⅱ2生出的Ⅲ2一定为患者,与系谱图不符,则推测Becker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又因Becker

病和Thomsen病的致病基因互为等位基因,推出Thomsen病的致病基因也位于常染色体上,B正确;C、据分析可知,Becker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Thomsen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据图可知,该系谱图中每代都有患

者,最可能是常染色体上显性遗传病,即该家族所患遗传病最可能是Becker病,C正确;D、若该家族所患遗传病是Becker病,一父母表现均正常的患者,可以确定其为隐性纯合子(aa),Ⅲ-5为杂合子(Aa),因此,二者结婚可以产

生不患病(aa)的后代,D错误。故选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清题干中信息“先天性肌强直由编码骨骼肌氯离子通道蛋白的CLCN1基因突变引起,依据遗传方式不同分为Becker病(显性遗传病)和Thomsen病(隐性遗传病)”,再结合遗传系谱图作答。6-1【基础】【正确答案】B【试

题解析】分析:1、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生物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2)生物的进化历程可概括为: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从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由简单

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3、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详解:A、雌杜鹃鸟衔走卵可以减少卵之间的竞争,有利于自身卵的孵化,A正确;B、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杜鹃鸟和苍头燕之间没有形成互利关系,不存在共生关系,B错误;C、杜鹃鸟和苍

头燕不属于同种生物,可以相互选择,共同进化,C正确;D、杜鹃鸟幼鸟与苍头燕雀幼鸟的食物种类相同,这样才可以由苍头燕雀喂食,D正确。故选B。6-2【基础】【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

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详解: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认为生物进化是长期渐变的结果,生物和生物、生物和环境间可以相互作用和影响,实现协同进化,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也不能解释

遗传与变异的本质,且对进化的解释仅限于个体水平,ABC错误,D正确。故选D。6-3【巩固】【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题干分析,访花者分为传粉者和盗蜜者,图中随着传粉者拜访频率的增加,传粉者在花朵上停

留的时间越短,据此答题。详解:A、据曲线图分析可知,传粉者在花上的停留时间与拜访频率呈负相关关系,A正确;B、花蜜是植物提供给访花者的重要报酬,也是影响访花者访花行为的重要性状,因此传粉者的停留时间与拜访频率均与花中的蜜量有关,B正确;C、盗蜜者对植物的有性生殖也有有利

影响,C错误;D、植物需要动物进行传粉来繁衍,动物吸取花蜜来取食,植物与传粉动物通过不断进化适应彼此的生存策略,D正确。故选C。6-4【巩固】【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由图1与图2可知,日本南部地区的象甲的喙比北部地

区的象甲的长;随着果实的果皮厚度的增加,象甲的喙长度增加。详解:A、由图1、图2分析可知,日本南部地区的象甲的喙比北部地区的象甲的长,说明南部地区的山茶果皮厚度大于北部,A正确;B、无法从图2信息中确定M区象甲繁殖

后代成功率的高低,B错误;C、图2中P区的果实果皮厚度较小,因数据推测应是采集自北部地区,C正确;D、山茶象甲的喙长与山茶果皮厚度有关,二者相互影响、共同进化,D正确。故选B。6-5【巩固】【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

析:①胚是新一代植物体的雏型,是种子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种子中唯一又生命的结构。胚的结构包括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等。②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详解:A、大种子中贮存的营养物质多,具

有更高的营养价值,因此更易吸引动物贮藏,A正确;B、白栎种子成熟后可快速萌发,这是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特征,是避免被捕食的一种适应性策略,B正确;C、胚芽是胚的组成结构之一,胚的结构只有保持完整,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萌发,因此

切除胚芽行为不利于白栎种子的扩散和更新,C错误;D、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岩松鼠与白栎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实现协同进化,D正确。故选C。6-6【提升】【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无天敌时,时期1有翅型后代

的平均比例较时期2高;有天敌时,时期1有翅型后代的平均比例较时期2低。同一时期比较,有天敌比无天敌时有翅型后代比例均较高。详解:A、豌豆蚜进行无性生殖产生后代,因此一个体的两种子代遗传组成相同,A正确;B、由分析可知

,天敌的存在能增加这两个时期有翅后代的比例,B正确;C、时期2在没有天敌存在时的有翅后代的平均比例约为20%,无翅后代的平均比例约为80%,故C正确;D、有翅后代可以扩散到新的栖息地,有更丰富的食物来源,其数量增加将有利于种群的生存与发展,D错误。故选D。点睛:本

题结合图示考查豌豆蚜种群数量的变化特点,旨在考查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6-7【提升】【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根据图表信息可知,直毛基因为A,分叉毛基因为a,长翅基因为B,残翅基因为b,直毛长翅果蝇(AABB)与分叉

毛残翅(aabb)果蝇杂交,杂交后代基因型为AaBb,将其作为0代放置在塑料箱中,个体间自由交配,装有食物的培养瓶悬挂在箱盖上,使残翅个体难以进入,所以自由交配的后代中残翅个体的生存率会降低,b基因的频率会降低。详解:A、已知A、a和B、b

基因是自由组合的,那么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遵循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亲本杂交的第一代表现型均为直毛长翅,第二代性状分离比为9∶3∶3∶1。题中说杂交后代作为第0代,那么应是第1代性状分离比为9∶3∶3∶1,且残翅个体会被淘汰,所占残翅比例会下降,第二代也不满足9

∶3∶3∶1的性状分离比,A错误;B、由题意可知,只会将残翅个体淘汰,对A、a基因无影响,该等位基因比例始终为1∶1,种群数量越大,得到的结果与理论比例越接近,基因频率的波动幅度越小,B正确;C、a基因不受所创

设的外界环境干扰,其基因频率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基因受人为干扰,残翅个体被选择性淘汰而无法与长翅个体进行交配,所以其基因频率的变化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错误;D、培养至某一代中无残翅个体时,仍有可能存在基因

型为Bb的个体,b基因频率不为0,D错误。故选B。7-1【基础】【正确答案】A【试题解析】分析: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可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但是当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就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这属于激素的反馈调节。详解: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控。甲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恢复正常,说明甲个体发生病变的部位不是垂体;乙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基本不变,说明乙个体发生病变

的部位是垂体。故选A。7-2【基础】【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结合图中信息和题干信息,当过度摄食会促进瘦素基因的表达,因此瘦素增加,刺激下丘脑,下丘脑一方面通过交感神经促使能量消耗增加,另一方面减少摄食,从而降低脂肪库,维持体重。详解:A、根据分析

,当瘦素增加,下丘脑通过神经提高能量消耗和减少摄食,使脂肪库减少,因此瘦素分分泌减少,对下丘脑的刺激减弱,因此瘦素分泌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A正确;B、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提供调节过程中有交感神经和瘦素进行调节,所以包括神经和体液调节,B正确;C、下丘脑可以接受瘦素的调节,神经元细胞膜上有瘦素受

体,C正确;D、交感神经属于自主神经系统,下丘脑不能有意识的控制交感神经兴奋,D错误。故选D。7-3【巩固】【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1、传出神经只接受神经中枢的信号。2、细胞因子是巨噬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以后产生的。3、内环境的稳态指的是各种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

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详解:A、躯体运动神经元是传出神经元,接受由神经中枢传递的信号,A错误;B、抗原进入巨噬细胞调节其产生细胞因子,B错误;C、肾上腺素的分泌过程经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存在分级调节;同时肾上腺素分泌过多又会抑制下丘脑的分泌功能,所以存在反馈调节,C正确;D、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可实现机体稳态,D错误。故选C。7-4【巩固】【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题图分析,过度

紧张焦虑刺激下丘脑分泌相应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相应激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使其分泌糖皮质激素抑制成纤维细胞,通过一系列途经最终分化出的毛囊细胞减少。与此同时,过度紧张焦虑会刺激脑和脊髓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分

泌NE或传出神经分泌NE作用于MeSc,使其异常增殖分化,最终黑色素细胞减少。详解:A、结合图示可知,下丘脑通过垂体分泌的促激素调节肾上腺分泌G的体液调节方式存在分级调节过程,A正确;B、题意显示,过度紧张、焦虑等刺激不仅会引起脱发,也会导致头发变白。据此可推测紧张焦

虑会使HFSC和MeSC增殖、分化的程度发生改变进而表现为脱发和头发变白的现象,B正确;C、过程②中NE作为神经递质起作用,而过程①NE作为激素起作用,都表现为黑色素细胞减少、白发,即过程①和②影响MeSC的调节方式不同,作用效果也有差别,但结果相同,C错误;D、过度

紧张焦虑引起的脱发和白发的过程中涉及神经调节也涉及到激素调节,因此该过程是由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D正确。故选C。7-5【巩固】【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

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详解:A、下丘脑分泌的TRH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与腺垂体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

,即定向作用于腺垂体,A正确;B、机体TH的浓度偏低,则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会增多,B错误;C、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所必需的,缺碘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使TRH和TSH分泌增加,TSH可促进甲状腺发育,引起甲状

腺组织增生,C正确;D、给小鼠注射抗TRH血清后,TRH不能作用于垂体,最终导致甲状腺激素减少,机体产热减少,从而使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弱,正确。故选B。7-6【提升】【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分析图可知,图中①、②、④体现了激素的分级调节;①、③过程为水盐平衡的

调节;①、⑤过程为血糖的调节;⑥肾上腺可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够加快新陈代谢增加产热,并具有升血糖等作用。详解:A、分析图可知,下丘脑通过分泌激素控制垂体,再由垂体分泌激素控制相关腺体分泌激素,体现了激素的分级调节,A正确;B、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合成,通过长的轴突运到垂

体释放,下丘脑不是通过神经控制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B错误;C、饭后血糖升高,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C正确;D、在促进产热方面,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具有协同作用,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激素的分级调节,水盐平衡的调

节以及血糖的调节,意在考查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图的能力。7-7【提升】【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

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详解:A、由图可知,GLP-1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即说明GLP-1可间接降低血糖浓度,而胰高血糖素可升高血糖浓度,说明二者存在拮抗作用,A正确;B、性腺分泌的性激素达到一定程度会

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前叶分泌相关激素,属于负反馈调节,B正确;C、据图可知,GLP-1受体可存在于下丘脑、性腺、胰岛B细胞和胰岛A细胞等,C错误;D、GLP-1受体激动剂可加强GLP-1的作用,进而促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促进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分泌,故对II型糖尿病及性腺系

统疾病均可能有一定的疗效,D正确。故选C。8-1【基础】【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赤霉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

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主要作用: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分布: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主要作用: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详解:A、上述实验中,各组青稞的根

长均大于0,因此各组青稞的根均可生长,A正确;B、据图可知,IAA的浓度约为6µmol/L时平均根长达到最大,因此IAA促进青稞根生长的最适浓度约为6µmol/L,B正确;C、与药物浓度为0的组进行比较可知,GA3促进根生长,而ABA抑制根生长,因此GA3与ABA调节青稞根

生长的效果相反,C正确;D、与药物浓度为0的组进行比较可知,低浓度的生长素表现为促进生根,而高浓度的生长素表现为抑制生根,因此表现出了IAA作用的两重性,D错误。故选D。8-2【基础】【正确答案】A【试题解析】分析:生长素

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为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双子也植物>单子叶植物,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敏感程度表现为根>芽>茎。题意分析,实验中一定浓度的IAA、一定浓度的ACC,以及二者混合后都能抑制根的生长,该结论的得出需要设置清水组的对照;随后的实验表明ACC对生长的抑制根效应是通

过提高IAA的浓度实现的,因为高浓度的生长素能抑制根的生长。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乙烯是通过提高生长素的浓度来抑制根生长的,生长素对根生长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因此不能说乙烯和IAA在抑制根生长方面有协同作用,A错误;B、两种激素单独处理和混合处理的探究实验,

需要设置4组,即再加上对照组,B正确;C、还可增设用生长素极性运输阻断剂,培养拟南芥幼苗的实验,从而进一步研究乙烯抑制根生长的机理,C正确;D、结合分析可知,乙烯有可能通过促进IAA的合成来抑制根生长,因为高浓度的生长素能抑制根的生长,D正确。故选A。8-3【巩固】【正确答案】C【

试题解析】分析:赤霉素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详解:A、与对照组相比,施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可使种子发芽率提高,说明适宜浓度的赤霉素能够解除脱落酸的抑制作用,A正确;B、500mg/L的赤霉素处理组

,山樱桃种子萌发率最高,可推测500mg/L的赤霉素对山樱桃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最强,B正确;C、图示中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处理后的发芽率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图示浓度的赤霉素对种子萌发均为促进作用,C错误;D、比较同一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的不同时间的组,可知适当增加处理时间能有效促进山樱桃种

子的萌发,D正确。故选C。8-4【巩固】【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分析图形可知,BL含量为0的实线即单独IAA处理的曲线,表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对主根伸长的影响是低浓度促进伸长,高浓度抑制伸长;BL含量为100nmol的虚线即BL与IAA同时处理

的曲线,在IAA浓度为0~10nmol时,虚线明显低于实线,说明BL对主根伸长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当IAA浓度继续增加时,BL对主根伸长的影响是抑制作用减弱。详解:A、由图像可知,单独IAA处理时,浓度大于100nmol时,随着IAA浓度的增大,对主根伸长的

促进作用逐渐减弱,直至抑制主根伸长,且随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增强,A错误;B、单独用IAA处理时(实线)可以看出IAA对主根的伸长有表现为两重性。当IAA浓度相等时,比较0nmol和100nmol的BL对主根的作用,可以发

现,浓度为100nmol的BL抑制了主根的生长,又因为题中没有其他浓度的BL的实验结果,因此无法判断BL对主根的生长是否有两重性,B错误;C、lAA浓度为0~10nmol时,由图虚线是下降的可知BL对主根伸长的抑制作用加强,C正确;D、仅由题中给出的数据可知,10

0nmol的BL对主根伸长表现出的是抑制作用,没有表现出促进作用,D错误。故选C。8-5【巩固】【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识图分析可知,根结线虫侵染黄瓜后,引起黄瓜体内激素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脱落酸的含量增加,赤霉素的含量在侵染8-16小时的时间有所增加,除

外在24小时左右略有增加,其余时间基本与对照组持平或略低,而生长素的含量变化侵染后明显低于对照组,后期生长素水平升高,但是仍然略低于对照组;水杨酸含量在侵染20小时后有明显增加。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

可知,与对照组相比,根结线虫入侵打破了黄瓜内源激素间的原有平衡,脱落酸、赤霉素、水杨酸和生长素的含量都有所变化,A正确;B、识图分析可知,在根结线虫入侵黄瓜后的20小时后水杨酸有明显增加,B正确;C、根据题意,病原物的入侵会强烈干扰植物体的正常代谢,激活植物体的防卫反应,因此根结线虫入侵造成了激

素含量变化对黄瓜抗病属于植物的防卫反应,对植物体是有利的,C错误;D、识图分析可知,根结线虫入侵引起黄瓜植物体内脱落酸、生长素、水杨酸以及赤霉素等多种激素参与了植物的防卫反应,D正确。故选C。8-6【提升】

【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分析题图:第5、6组对比发现,无GA和CK时,不管ABA存在与否,种子都休眠。第6、8组比较发现,无GA有ABA,不管CK存在与否,种子也都休眠;第5、7组比较,无GA和ABA时,不管C

K存在与否,种子也都休眠。详解:A、第2和7组对照的自变量是有无GA,而CK和ABA都是无关变量,两组中的无关变量应相同且一致,A正确;B、据第5、6、7、8组可知,不管CK和ABA是否存在生理活性浓度,若GA不存在生理活性浓度,种子都处于休眠状态,B正确;

C、根据3、4组对比来看,ABA对GA作用的发挥起到抑制作用,C错误;D、据图示实验结果可知,种子的休眠和萌发是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D正确。故选C。8-7【提升】【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分组编号→设置对照实验(给与不同的处理)→观

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注意保证无关变量的一致性)→得出结论。题图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H2S在H2O2下游参与乙烯诱导的拟南芥气孔关闭过程,实验的自变量为否用乙烯利和是否含有过氧化氢,实验的因变量是气孔

的关闭情况。详解:题意分析,题中实验结果说明H2S在H2O2下游参与,也就是说H2S是信号分子,但是要依靠H2O2。实验就是要证明是否需要H2O2,所以研究的自变量就是有无H2O2,题意应该是乙烯触碰机制启动,依赖H2O2,通过H2S含量变化来调节气孔,因变量就是H2S的含量,因此,为保证

单一变量原则,选择野生型为材料,用H2O2合成抑制剂处理,形成有无过氧化氢的对照,因变量是H2S的含量,即B正确。故选B。9-1【基础】【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1、群落丰富度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采用取样器取样

法。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样方法: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2)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计算公式为: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3、调查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需要在人群中随机取

样。详解:A、由于昆虫卵几乎没有活动能力和活动范围,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A正确;B、土壤小动物通常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故其类群丰富度的调查中,可采用取样器取样进行调查,B正确;C、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特点,要选取具有患者的家系进行调查,C错

误;D、由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故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情况需要绘制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D正确。故选C。9-2【基础】【正确答案】A【试题解析】分析:1、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密度,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

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2、调查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常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常在随机的人群中调查。3、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

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详解:A、调查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常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A正确;B、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所以调查土壤中昆虫卵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

方法,B错误;C、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集的区域取样,导致结果偏大,应该随机取样,C错误;D、表层土中生存的小动物很少,大多数小动物生存在土壤中下层,D错误。故选A。9-3【巩固】【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物种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

系统的多样性。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直接使用价值: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等。间接使用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调节碳氧平衡,在调节全球

气候变化的作用,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的作用等。潜在价值:今天还未被利用的那些物种在将来会有利用的价值,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究竟能提供多少对农林业发展有用的遗传材料,是不可估量的。详解:A、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艰苦创业、接力奋斗,使得荒漠

变绿洲,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A正确;B、物种丰富度通常是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的物种数目,塞罕坝几十年来物种数变多,群落的结构变得复杂,B正确;C、著名旅游景区属于直接价值,C错误;D、群落中生物种类的不断增加,营养结构变复杂,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提高,D正确

。故选C。9-4【巩固】【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是某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有机结合。详解:A、实验的单一变量是林龄的不同,而松林的面积、温度等环境因素为无关变量,实验

中对无关变量的处理应该相同且适宜,因此,选取的三种松林的面积、温度等环境因素应相近,A正确;B、土壤有机碳被真菌分解为无机物后,能为林木提供营养物质,B正确;C、松林中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其中包含了松林中所有生物,C正确;D、表中信息显示,松林生态系统

经历时间越长真菌的多样性未必越高,D错误。故选D。9-5【巩固】【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据此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图中甲、乙、丙、丁四种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为:丙→甲→乙→丁。详解:A、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由图中

甲、乙、丙、丁四种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为:丙→甲→乙→丁。如果乙的数量增加,则甲因天敌(乙)的增加而导致其数量下降,丙因天敌(甲)的减少而导致其数量增加,A错误;B、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如果乙大量捕食甲,则会降低甲种群的个体数量,而不是降低丰富

度,B错误;C、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丁的数量发生变化,说明乙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因此会影响乙的环境容纳量,C错误;D、甲的数量增加会引起乙

的数量增加,而乙的数量增加会导致甲的数量减少,说明甲与乙之间存在反馈调节,以维持其相对稳定,D正确。故选D。9-6【提升】【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

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2、样方法的注意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

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详解:A、梨园中的细菌、真菌、线虫和植物等各种生物,包含了自然区域内的所有生物,因此可构成生物群落,A正确;B、线虫的各种营养类群在不同土层中相对丰度不同,是群落垂直结构的体现,垂直结构能使土壤

中的生物充分利用空间资源,B正确;C、在0~20cm土层,各个区域中同种类线虫的丰度差距并不明显,据此可说明不同防治方法对各营养类群线虫相对丰度影响的差异不明显,C正确;D、在20~40cm土层,比较食细菌

线虫和食真菌线虫在实验1区和2区的相对丰度,说明以植物源农药为主的农药减施防治线虫的效果不是最佳,D错误。故选D。9-7【提升】【正确答案】A【试题解析】分析:1、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

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此外,统计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2、群落的演替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

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发芽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详解:A、草地和土壤中的所有生物共同组成群落,A错误;B、

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退化程度越高螨类所占的比例越少,所有可用螨类数量评估不同区域高寒草地的退化程度,B正确;C、植物种类多样性降低时螨类和昆虫比例减少,但是跳虫比例上升,所以植物种类多样性降低对不同土壤动物的影响不同,C正确;D、土壤有机碳被微生物分解后释

放二氧化碳,可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原料,D正确。故选A。10-1【基础】【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题中计划明显减少了物种的数量。而物种数目减少,将导致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简单,自动调节能力下降,其抵抗力稳定性也将下降。由该实例可以看出,人类可以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计划在岛上大规模清除其他树种,改种红嘴鹃喜居的树种”,这将导致物种单一,物种丰富度下降,A错误;B、由该计划可以看出,人类

在改变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即人类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正确;C、能量流动的特征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能循环流动,C错误;D、题中看出,通过改造导致物种丰富度降低,营养结构变的简单,因此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D错误。故选B。10-2【基础】【正确答案】A【试题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

物。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一般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详解: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故该群

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于其他农田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B、蚕沙是蚕的粪便,不属于蚕同化的能量,B错误;C、“桑基鱼塘”在本生态系统内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D、塘泥中丰富的有机物要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才能被桑树利用,D错误。故选A。10-3

【巩固】【正确答案】A【试题解析】分析: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组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则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详解:A、样地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流入样地的总能量,生产者包括植物和其他微生物,故样地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不只是植物

的总生物量,A错误;B、植物总生物量的波动程度可反映抵抗力稳定性的强弱,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则总生物量波动程度越小,B正确;C、根据分析B项分析,植物总生物量波动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植物物种数量越多,C正确;D、气候等条件会影响种群数量的

变化,故植物总生物量波动还会受到气候等条件的影响,D正确。故选A。10-4【巩固】【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由于生物自身的呼吸消耗,以及植物的残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残骸等难以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利用,造成了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

的。一般地说,再输入到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详解:A、生产者指的是自养生物,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A正确;B、食草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消费者的存在可加快生态系统的能

量流动,B正确;C、次级消费者呼吸消耗的能量属于其同化量的一部分,由于食草动物自身的呼吸消耗,以及遗体残骸等难以被次级消费者利用,造成了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仅占食草动物的22.3%,C错误;D、物质是能量流动过程的载体

,能量流动又驱动了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D正确。故选C。10-5【巩固】【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图示分析:①主要表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②表示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③④表示捕食关系,以及能量流动的方向。详解:A、图中黑色箭头②③④

单向流动,可表示能量流动过程,白色箭头⑤循环往复,可表示物质循环过程,A正确;B、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借助生物之间的取食过程(即捕食关系)相依相伴进行,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B正确;C、通过分析可知,②表示热能散

失的过程,①主要表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生态系统需要通过①过程从外界获得能量,C正确;D、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故碳在③④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D错误。故选D。10-6【提升

】【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能量流动: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2、能量流动的过程:(1)输入①源头:太阳能。②总值: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2)传递①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②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3、能

量流动的特点:(1)单向流动:能量流动只能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同时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所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因此能量流动无法循环。(2)逐级递减: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中

,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传递到下一营养级。详解:A、食物链越长,在能量流动中损失的能量就越多,所以营养级所处的位置越高,该营养级所具有的总能量就越少,但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不一定越大,A错误;B、食物链越长,在能量流动中损失的能量就越多,所以营养级所处的位置越高,该营养级所具有的总能量就

越少,B错误;C、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传递到下一营养级,营养级所处的位置越高,该营养级所具有的总能量就越少,则营养级越高其个体的数量可能越少,该海域高营养级的优势种可能逐渐被低营养级取代,C正确;D、据图分析可知,平

均营养级越高捕获量越低,说明渔获物平均营养级与捕捞产量之间呈负相关,D错误。故选C。10-7【提升】【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总是伴随着能量流动,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碳元

素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通过生物群落的呼吸作用返回无机环境。详解:A、据图分析,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通过物质循环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A正确;B、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B正确;C、图中生产者还有一

部分能量未被利用的,图中没有表示出来,且②中的能量已经包括了③以及④中的部分能量,所以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不等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C错误;D、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的各营养级之间传递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D正确。故选

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11-1【基础】【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易

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详解:A、建立北京生物多样性数据库,绘制物

种生境地图,有利于了解生物多样性并对其进行保护,A正确;B、选择森林绿地植物物种的首要原则是要适应环境,其次才是考虑“美观”,B错误;C、通过营造浮岛等措施增加环境的多样性可满足鸟类的多样化生境需求,C正确;D、在市区公园建设涵道,解决排洪和动物迁徙的问题,有利于促进不同种群间的基因交

流,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D正确。故选B。11-2【基础】【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生态学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

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详解:A、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利用,A错误;B、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建设时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因地制宜,不可按相同的模式建设,B错误;C、

在湿地生态恢复工程中,应在湿地周围建立缓冲带,目的是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使湿地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C错误;D、在某矿区废弃地进行公园化建设时,由于矿区废弃地土壤条件贫瘠,要选择适应能力强的植被,即需考虑植被与土壤之间的协调,D正确。故选D。11-3【巩固】【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

】分析:桑基鱼塘属于生态农业,能够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输入的能量。详解:A、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除了植物光合作

用同化的能量,还有鱼饲料等人工输入的能量,A错误;B、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两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第一、二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是蚕和鱼同化量与植物实际光合量之比,B错误;C、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生产中用蚕粪喂鱼和塘泥肥田能够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

利用,C错误;D、桑基鱼塘遵循生态工程循环、协调、自生等原理,把很多单个生产系统优化组合,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高效生态系统,大大提高了系统生产力,D正确。故选D。11-4【巩固】【正确答案】D【试

题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一般来说,生态系

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详解:A、据表格信息可知,人工草地的牧草产量比天然草地高,说明人工草地比天然草地生产力水平高,生态效益好,A正确;B、建立人工草地发展草原畜牧业,体现了生物工程的协调和整体原理,B正确;C、据表格信息可知,青储玉米的牧草产

量明显高于人工草地,说明将人工草地培养青储玉米是发展畜牧业的最优选择,C正确;D、一般来说,天然生态系统的组分更多,而人工生态系统组分较单一,天然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人工生态系统,D错误。故选D。11-5

【巩固】【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1、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①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例如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②某草地在水平方向上由

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等因素,不同的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这就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详解:A、外来植物可能导致生态入侵,故不能盲目大量引种外来植物,A错误;B、由挺水植物、

浮游植物与沉水植物等组成的群落结构属于垂直结构,B错误;C、结合题意“这里变成了河水清澈、植物茂盛、水鸟聚集的宜居环境,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且在社会、经济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可知,该地区的生态修复较为

成功,故不一定需要完全恢复湖泊和溪流等自然生境才能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错误;D、整体性原理是指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应遵循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则来制定该生态工程的治理目标方案,D正确。故选D。11-6【提

升】【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图中生产者呼吸作用消耗6553kJ/(m2•a)的能量,传递给M3281kJ/(m2•a),遗体残骸6561kJ/(m2•a),M同化的能量3281+2826=6008kJ/(m2•a),其中有3619kJ/(m2•a)用于呼

吸作用,传递至下一营养级386kJ/(m2•a),遗体残骸2102kJ/(m2•a)。详解:A、海水立体养殖体现了群落的分层现象,充分利用了群落的垂直结构,A正确;B、牡蛎以浮游植物为食,由于海带的竞争,浮游植物数量下降,牡蛎的食物减

少,所以产量降低,B正确;C、由M到N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86÷(3281+2826)×100%=6.3%,C错误;D、该系统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再生原理,D正确。故选C。11-7【提升】【正确答案】A【试题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

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反之,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详解:A、该稻蟹共生稻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有阳光、饵料,粪肥中的化学能,A错误;B、稻蟹共作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从而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

定性,B正确;C、与单作稻田相比,稻蟹共作生态系统中河蟹捕食稻田昆虫和杂草,杂草密度降低,减少了与水稻的竞争,水稻因而得到更多的光、CO2和无机盐用于生长,河蟹捕食稻田昆虫,减少了昆虫对水稻的取食和危害,增加了水稻产量,C正确;D、生态工程原理中的循环原理是指在生态工程

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故河蟹取食老叶、河蟹粪便还田均体现了生态工程原理中的循环原理,D正确。故选A。12-1【基础】【正确答案】A【试题解析】分析:选择培养基是指允许特

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能在低pH的培养基中生长的是低pH耐受性菌株。详解:A、对配制的培养基需要经过高压蒸汽灭菌,A错误;B、不同菌体形成的菌落的形态、颜色等特征

不同,因此可根据菌落形态、颜色等特征进行初步筛选,B正确;C、不同菌株对pH的耐受性不同,可利用不同pH发酵液筛选低pH耐受性菌株,C正确;D、筛选青梅果酒酿造专用菌,需要其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的量较高,因此可比较各菌株消耗相同底物产酒精量等指标来筛选青梅

果酒酿造专用菌,D正确。故选A。12-2【基础】【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实验室常用的消毒和灭菌方法的比较:1、消毒:煮沸消毒法(一般物品)、巴氏消毒法(一些不耐高温的液体,如牛奶)、化学药剂消毒法(如用酒精擦拭双手,用氯气消毒水源等)、紫外线消毒法(接种室、操作台);2、灭菌:灼烧灭菌

(接种工具)、干热灭菌(玻璃器皿、金属用具)、高压蒸汽灭菌(培养基及容器)。详解:A、为避免杂菌污染干扰,需对配制的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A正确;B、葡萄球菌需从人体皮肤的微生物中分离,为避免杂菌污染,故需要使用无菌棉拭子从皮肤表面

取样,B正确;C、用取样后的棉拭子浸出液在固体培养基上涂布,C错误;D、根据微生物在固体平板培养基表面形成的菌落的形状、大小、隆起程度和颜色等特征进行鉴别,D正确。故选C。12-3【巩固】【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通过实验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分析可知,目的菌筛选时,图1应取直径为

3mm的果树腐烂病菌落移置于A处,B处接种芽孢杆菌,培养若干天,结合图2数据计算出抑菌率。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图1中应该取直径为3mm的果树腐烂病菌菌落移置于A处,B处接种芽孢杆菌。培养若干天,测量并计算抑菌率,图2显示实验组果树腐

烂病菌的菌落直径d,对照组果树腐烂病菌的菌落直径为D,又因为一开始接种的苹果腐烂病菌的直径为3mm,则抑菌率(%)=(D−d)/(D−3)×100%。故选B。12-4【巩固】【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选择特定菌种时需用特殊的选择培养基,选择培养基的作用是保证目的菌种的正常

生长,抑制其他杂菌的生长。据表中数据可知,三种菌种对柴油的耐受性依次为Y1大于Y3大于Y2。详解:A、要获得能降解柴油的菌种,需以柴油为唯一的碳源制备的培养基才有筛选作用,A正确;B、所用培养基需进行严格灭菌,

以防止杂菌污染,若土壤样液灭菌,则连所需菌种一起杀死,B错误;C、可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获得降解菌的单菌落,C正确;D、由表格可知,Y1在各个浓度下均能生长,说明其对柴油的耐受性高于其余两个

菌种,D正确。故选B。12-5【巩固】【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实验原理:若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各种抗生素敏感,在该抗生素周围会出现透明圈,透明圈越大,越敏感,若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各种抗生素不敏感,则不会出现透明圈。详解:A、A、B、C、D四种抗生素,抑菌效果最佳的是抗生素A,A正确;B、不同的微

生物培养需要的pH是不同的,如培养细菌时需将培养基的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B正确;C、对实验使用的培养基采用高压蒸汽的方法灭菌,C错误;D、滤纸片b周围透明圈中出现一菌落,说明具有抗药性,可能是该菌落发生了基因突变,D正确。故选C。12-6【提升】【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分

析实验内容及现象:利用“影印培养法”将培养基1中菌种分别接种到2、3中,3中出现抗链霉素的大肠杆菌,将2中的大肠杆菌扩大培养后接种到7中,7中出现抗药性的个体,说明细菌抗药性的形成是在施加链霉素之前,只不过链霉素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定向选择。详解:A

、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其可遗传变异只有基因突变,大肠杆菌抗链霉素的性状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是正确的,A选项正确;B、7号试管中的细菌及其亲代都没有接触过链霉素,可见细菌对链霉素抗性的形成并非由链霉素引起的,而是自发突变形成

的,B选项错误;C、3号与2号、7号与6号培养基中的菌落数的比值,是抗性菌落占全部菌落的比例,观察实验结果可知,4号与8号培养液中,抗链霉素菌株的比例在逐渐增大,C选项正确;D、在接种大肠杆菌后,因4号培养液中的营

养充条件适宜,故大肠杆菌的数量会随着自身的分裂生殖而逐渐增多。在接种后的一定时间内,大肠杆菌的数量呈现S型增长;当营养物质大大减少、有害代谢产物积累后,其数量会下降,D选项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以“影印培养法”为主线,考查了微生物的培养等知识点,解题关键是对影印培养法操作步骤

的理解,并从实验现象中分析得出大肠杆菌抗链霉素性状的产生与是否接触链霉素无关。12-7【提升】【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制备培养基的基本过程为:计算、称量、溶化、调pH、灭菌、倒平板。对培养基灭菌常用高压蒸汽灭菌。图中不同菌

种接种到菜籽粕与麸皮制成的固体培养基中发酵48h后,发酵菜籽粕中单宁含量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减少,说明微生物发酵可去除单宁。详解:A、菜籽粕含有35%~45%蛋白质,麸皮富含纤维素,菜籽粕与麸皮可为微生物提供碳源和氮源,A正确;B、对培养基灭菌应在接种前,接种后再灭菌,菌种将被

全部杀死,B错误;C、据图可知,与对照组相比,黑曲霉菌发酵菜籽粕中单宁含量最低,说明黑曲霉菌对单宁的去除效果最为理想,C正确;D、对照组为不接种微生物的固体培养基,目的是作为对照,说明微生物去除单宁的作用,D正确。故选B。13-1【基础】【

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植物体细胞杂交指将不同种的植物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新的植物体的技术。动物细胞融合,又称细胞杂交,指将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融合后形成具有原来两个或多个细胞遗传信息的单核细

胞,称为杂交细胞。详解:A、聚乙二醇、电刺激均可用于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和动物细胞融合,A正确;BD、植物体细胞杂交,培育出的新品种体细胞染色体组数是两种体细胞染色体组数之和,如白菜染色体为2N,甘蓝染色体是2N,体细胞杂交后染色体数目为4N,即新品种一定不是单倍体,B正确,

D错误;C、植物细胞需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壁,动物细胞需利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将动物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C正确。故选D。点睛:诱导动植物细胞进行融合时,诱导动物细胞特有的方法是用灭活的病毒处理。13-2【基础】【正确答案】A【试题解析】分析:一、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1、酶解法去壁获取原

生质体;2、人工诱导原生质体融合;3、再生出新细胞壁,标志着原生质体融合完成;4、经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通过组织培养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杂种植株。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是:对小动物注射抗原,从该动物的脾脏中获取效应B细胞,将效应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筛

选出能产生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克隆化培养杂交瘤细胞(体内培养和体外培养),最后获取单克隆抗体。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有:物理法(离心、振动)、化学法(聚乙二醇)、生物法(灭活的病毒)。详解:A、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用到原生质体融合,单克隆抗体

制备技术用到动物细胞融合技术,A正确;B、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没有用到植物组织培养过程,B错误;C、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只获得细胞或细胞产物,没有获得完整个体,C错误;D、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的培养基不需要添加激素,D错误

。故选A。13-3【巩固】【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植物组织培养就是在无菌和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导其产生愈伤组织、丛芽,最终形成完整的植株。详解:A、甘蓝和萝卜体

细胞经过细胞融合技术形成杂种细胞,杂种细胞再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成为杂种植株,A正确;B、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获得四倍体植株不需要经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B错误;C、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故

可利用植物茎尖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得到的脱毒苗,C正确;D、将转入抗虫基因的棉花体细胞培育成完整的植株需要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先经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再经过增殖和分化形成完整的植株,D正确。故选B。13-4【巩固】【正确答案】A【试题解析】分析:植物体细胞杂交技

术:1、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就是将不同种的植物体细胞原生质体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完整植物体的技术。2、过程:(1)诱导融合的方法:物理法包括离心、振动、电刺激等。化学法一般是用聚乙二醇(PE

G)作为诱导剂。(2)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是新的细胞壁的生成。(3)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终点是培育成杂种植株,而不是形成杂种细胞就结束。(4)杂种植株的特征:具备两种植物的遗传特征,原因是杂种植株中含有两种植物的遗传

物质。3、意义: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详解:A、常用物理法或化学法处理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灭活的病毒只能诱导动物细胞融合,A错误;B、茄子对青枯病具有一定抗病性,说明其细胞内含有抗该病基因,而且在获得的90个杂种植株中,有6个具有明

显的青枯病抗性,说明杂种细胞中来自茄子的染色体随机丢失,而导致并非所有杂种植株均抗病,B正确;C、利用PCR技术可以对茄子的青枯病抗性基因大量扩增,从而可以检测杂种植株中是否具有来自茄子的青枯病抗性基因,C正确;D、茄子和马铃薯属于不

同的物种,两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宜采用杂交育种培育抗病马铃薯,D正确。故选A。13-5【巩固】【正确答案】A【试题解析】分析:1、菊花是一种双子叶植物,桃蚜是害虫。科学家用农杆菌转化法获得了转GNA基因菊花,可知雪花莲凝集素基因GNA是目的基因,受体细胞为菊花细胞。

2、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

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

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详解:A、要获得转基因菊花,可以选择菊花叶片细胞作为受体细胞,但

不能选择桃蚜细胞作为受体细胞,A错误;B、Ti质粒的T-DNA可以转移到受体细胞中,并且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根据这一特点,构建表达载体时,应该将目的基因GNA插入到Ti质粒的T-DNA上,B正确;C、获得转基因菊花需要经过植物组织培养过程,C正确;D、已知雪花莲凝集素基因GNA的表达

产物能有效抑制桃蚜生长,故应用抗虫接种实验,检测转基因菊花对桃蚜的抗性及抗性的程度,D正确。故选A。13-6【提升】【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1、基因工程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

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2、细胞分化是指同一起源的细胞逐渐产生具有不同形态结构和功能特征细胞群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选择性表达,通过开启或关闭不同基因的表达,产生最终的特征蛋白。详解:A、多能

干细胞(iPSC)向心肌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遗传物质不变,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从而使细胞的结构、功能、形态发生变化,A正确;B、结合图示iPSC和Hybridcells的分化率可知,诱导多能干细胞

和杂交细胞都具有分化能力,且iPSC的分化率较高,B正确;C、诱导20d后iPSC和杂交细胞都具有较高的分化率,还可以再分化,C错误;D、iPSC是将相关基因导入体细胞而获得,杂交细胞是iPSC与心肌细胞的融合细胞,引入机体都具有一定的风险,临床使用前需评估两种细胞致癌的风险,D正确

。故选C。13-7【提升】【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单克隆抗体的作用:①作为诊断试剂:(最广泛的用途)具有准确、高效、简易、快速的优点;②用于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癌症,可制成“生物导弹”。详解:A、由图示可知,小鼠成纤维细胞转入

B7细胞、人B淋巴瘤细胞株在103~104区间B7荧光信号较高,说明单抗能识别小鼠成纤维细胞转入B7细胞、人B淋巴瘤细胞株,A正确;B、由图示可知,小鼠成纤维细胞在103~104区间没有B7荧光信号,说明B7单抗不识别小鼠成纤维细胞;食蟹猴脾脏细胞在103~104区

间B7荧光信号较高,说明B7单抗能识别食蟹猴中脾脏细胞表达的B7,B正确;C、由题意可知,若B细胞大量活化,产生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组织细胞,则可能引起自身免疫病—系统性红斑狼疮,C正确;D、由题意可知,B7单抗能与B7分子特

异性结合,抑制B7分子参与B细胞活化,故B7单抗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一定的预防治疗作用,D错误。故选D。14-1【基础】【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通过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新的遗传特性,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

从技术操作层面看,由于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因此又叫作重组DNA技术。详解:A、敲除与肌间刺发育密切相关的Runx2b基因,获得了第一代杂合体(F0代)少刺鱼,经过雌雄交配繁育出完全没有肌间刺的F1代无刺鱼,属于分子水平的育种,A正确;B、由题意知,Runx2b基

因与肌间刺发育密切相关,Runx2b基因突变的个体可以正常完成胚胎发育,B错误;C、获得无刺鱼后,还需检测无刺鱼在其它性状上是否发生改变,C正确;D、该技术可解决吃鱼“卡嗓子”问题,可推广到其它鲤科鱼类的无刺培育上,

D正确。故选B。14-2【基础】【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试管动物技术:通过人工操作使卵子和精子在体外成熟和受精,并通过培养发育为早期胚胎(桑葚胚或囊胚)后,再经移植产生后代的技术。核移植技术是:将供体体细胞核导入受体去核卵母细胞,形成重组细胞,用电脉冲刺激

形成早期胚胎,导入代孕母羊的子宫,妊娠、出生后即克隆动物。详解:A、注射促性腺激素后,促性腺激素能促进卵巢产生更多卵细胞,A正确;B、试管牛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操作使卵子和精子在体外条件下成熟和受精,并通过培

养发育为早期胚胎后,再经移植产生后代的技术。核移植技术是将供体体细胞核导入受体去核卵母细胞,形成重组细胞,用电脉冲刺激形成早期胚胎,导入代孕母羊的子宫,妊娠、出生后即克隆动物。两种技术均需进行胚胎移植,B正确;C、胚胎移植时,供体主要职能只是产生优良特性的胚胎

,缩短繁殖周期,进行胚胎移植可以充分发挥雌性优良个体的繁殖潜力,C正确;D、试管牛技术是有性生殖,不可实现良种牛的大量克隆,D错误。故选D。14-3【巩固】【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1、超数排卵利用的是促性腺激素。2、受精作用需要在获能溶液或专用的受精溶液中完成。详解:A、过程①

注射促性腺激素能促进超数排卵,增加排卵数量,A正确;B、过程④成功的条件之一是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一般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为胚胎在受体的存活提供了可能,B正确;C、过程②为体外受精,获能的精子和培养成熟的卵子一般情况下在获

能溶液或专用的受精溶液中完成受精,不能在培养细胞的培养液中完成,C正确;D、过程③为早期胚胎培养过程,培养液中应该添加动物血清,以维持细胞的正常生活,D错误。故选D。14-4【巩固】【正确答案】A【试题解析】分析:早期胚

胎通常培养至桑椹胚或囊胚阶段进行胚胎移植,胚胎移植是胚胎工程中的最后一道工序。详解:A、实验中F1代小鼠是通过将编辑过的敲除基因转入小鼠胚胎干细胞,移植至正常小鼠的早期胚胎中,植入代孕母鼠子宫,出生后发育成熟的,是一种嵌合体小鼠,此代小鼠体细胞有的含有敲除基因,有的体细胞

不含有敲除基因,A错误;B、胚胎分割借助显微操作技术或徒手操作方法切割早期胚胎成二、四或多等份再移植给受体,从而获得同卵双胎或多胎的生物学新技术,故利用胚胎分割技术可以获得更多的子代个体,B正确;C、早期胚胎的体外培养需要无菌、无毒的环境,对培养液和培养用具进行灭菌处理以及在无菌环境下进行操作

,C正确;D、代孕小鼠胚胎植入后激素水平的变化,通常意味着胚胎植入成功,D正确。故选A。14-5【巩固】【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操作步骤,掌握各步骤中的细节问题;识

记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条件等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分析题图:图示首先通过转基因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到成熟精子的染色体中,再通过体外受精作用将目的基因移入到受精卵中,再通过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最终获得转基因鼠。因此①是转化目的基因进入精子的染色体上

,②是体外受精,③是早期胚胎培养,④是胚胎移植。详解:A、精子必须获能才可以与卵细胞发生受精作用,A错误;B、促进雌性动物产卵常用促性腺激素处理,以获得更多的卵母细胞,B错误;C、过程③为早期的胚胎培养,培养液中

除加入各种无机盐、有机盐、维生素、氨基酸、核苷酸、激素等,还要添加血清等物质,C错误;D、精子与卵细胞受精时,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中,并释放其细胞核进入卵细胞,但细胞质未进入,所以为了提高转化率,必须将外源基因整合到精子

头部的染色体中,才可以使外源基因进入受精卵中,D正确。故选D。14-6【提升】【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胚胎移植的生理基础(1)供体与受体相同的生理变化,为供体的胚胎植入受体提供了相同的生理环境;(2)胚胎在早期母体中处于游离状态,这就为胚胎的收集提供

了可能;(3)子宫不对外来胚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为胚胎在受体内的存活提供了可能;(4)胚胎遗传性状不受受体任何影响。详解:A、小鼠多能干细胞(PC)诱导成为精子,并成功与卵细胞受精,得到正常后代(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说明诱导形成精

子的过程中,会发生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减半,A错误;B、为保证受精的成功,步骤①可加入多个分化出的精子,因为卵细胞受精后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避免多精入卵,B错误;C、上述流程中包含的技术手段有动物细胞培养、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C正确;

D、上述流程,不能避免生下患有白化病、红绿色盲等遗传病的后代,因为白化病和红绿色盲均是单基因遗传病,上述流程中没有对胚胎进行基因检测,因而无法避免,D错误。故选C。14-7【提升】【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设计试管婴儿:是指为确保小孩具有某些长处或者避免某些缺陷,在

出生以前就对他(她)的基因构成进行了选择的那一类孩子。植入前遗传诊断是设计婴儿的前提,医生通过体外受精的方法,制造出多个胚胎,然后通过基因筛选,从中挑选出合适的胚胎植入母亲的子宫孕育“宝宝”。详解:A、表型正常的夫妇生育了一个患病男孩,可知该致病基因是隐性,检查

发现只有妻子携带此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可知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正确;B、假设该性状是由A/a基因控制,则夫妇基因型是XAY、XAXa,生育患病孩子XaY的概率是1/2×1/2=1/4=25%,B正确

;C、初级卵母细胞产生极体1和次级卵母细胞时发生了同源染色体分离,极体1不含致病基因,次级卵母细胞含有致病基因,产生的卵细胞含有致病基因,C错误;D、采用试管婴儿技术体外受精前精子必须经过获能处理,获能的精子才能与成熟的卵母细胞受精,D正确。故选C。15-1【基础】【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

:质壁分离指的是原生质体和细胞壁分离。植物细胞由于液泡失水而使原生质体与细胞壁分离的现象,叫做质壁分离。如果把发生了质壁分离现象的细胞再浸入浓度很低的溶液或清水中,外面的水就进入细胞,液泡变大,整个原生质层又慢慢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质壁分离复原。详解:A、洋

葱鳞片叶含有DNA,DNA遇二苯胺显蓝色,A不符合题意;B、洋葱绿色管状叶中含有光合色素,可进行色素的提取与分离,B不符合题意;C、染色体装片制作的顺序为:洋葱根尖经解离-漂洗-染色-制片,C符合题意;D、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含有紫色大液泡,临时装片上滴加不同浓

度蔗糖溶液,可发生质壁分离及复原,D不符合题意。故选C。15-2【基础】【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因变量是光合作用强度,需要精确测定不同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强度,要求精确定量。详解:A、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

响,需要测定不同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强度,要求精确定量,A错误;B、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属于物质提取与鉴定类的实验,只需观察是否有相关现象,不需要定量,故对实验结果不要求精确定量,B正确;C、探索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

浓度,需要明确不同生长素类调节剂浓度下根的生长情况,要求定量,C错误;D、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需要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值,需要定量,D错误。故选B。15-3【巩固】【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1、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酶的反应条件温和,酶的反应条件温和体现在酶的活性受温度、P

H影响,酶有最适宜温度和PH,高于或低于最适宜PH、温度,酶活性会降低,甚至失去活性。2、DNA的鉴定:在沸水浴的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详解:A、二苯胺可在沸水浴条件下用于鉴定DNA,但提取DNA主要依据DNA和蛋白质等

物质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A错误;B、质壁分离现象发生的原因有:一是原生质层可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二是细胞壁的伸缩性比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小,B正确;C、过氧化氢酶催化能力强于Fe3+体现了酶的高

效性,C错误;D、用植物组培获得新植株利用的植物细胞的全能性,D错误。故选B。15-4【巩固】【正确答案】A【试题解析】分析: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1)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2)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

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3)各物质作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4)结果:滤

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详解:A、研磨时加入SiO2,利于充分研磨,研磨时加入CaCO3,用于保护色素,A错误;B、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

为砖红色(沉淀),故在水浴加热条件下,可利用斐林试剂鉴定梨匀浆中是否含有还原糖,B正确;C、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故在常温条件下,利用双缩脲试剂检测某花生奶中是否含有蛋白质,C正确;D、DNA不溶于酒精,但是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溶于酒精,可利用冷酒精将DNA和

蛋白质分开,D正确。故选A。15-5【巩固】【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酒精是生物实验常用试剂之一,如检测脂肪实验中需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和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中都

需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对材料进行解离;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需用无水酒精来提取色素;果酒和果醋制作实验中可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进行消毒;DNA的粗提取和鉴定中可以体积分数为95%的冷酒精进一步纯化DNA等。详解:A、检测脂肪实验中,染色后

要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A正确;B、制作洋葱根尖细胞装片时,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和盐酸混和液对根尖进行解离(而非质壁分离),B错误;C、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故将酒精加入菠菜叶研磨物中,溶解叶绿

体色素得到色素提取液,C正确;D、预冷后将酒精加入洋葱研磨液上清液中,使DNA分子析出,以纯化DNA,D正确。故选B。15-6【提升】【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分析:1、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是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溶于酒精,利用这

一原理,可以将DNA与蛋白质进一步的分离。2、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或丙酮,目的是溶解色素;研磨后进行过滤;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详解:A、

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可用胰蛋白酶处理幼龄动物组织使细胞分散,稀盐酸对细胞有毒害作用,故不能用稀盐酸代替胰蛋白酶处理幼龄动物组织获取分散的细胞,A不符合题意;B、大蒜根尖和洋葱根尖分生区都可以进行旺盛的有丝分裂,故可用大蒜根尖代替洋葱根尖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个阶段,B符合题意;C、DNA在0

.14mol/L的NaCl溶液中也会析出,用此浓度NaCl溶液代替无水乙醇不能析出较为纯净的DNA,C不符合题意;D、绿叶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中,但不能溶解在蒸馏水中,因此不能用蒸馏水代替无水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也不能代替层

析液进行叶绿体中光合色素的分离,D不符合题意。故选B。15-7【提升】【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果酒和果醋的制作、DNA的粗提取与鉴定等,此类

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材、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意积累。详解: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不需要酒精,DNA的粗提取与鉴定需要用冷却的酒精,因为DNA不溶于酒精,蛋

白质则溶于酒精,加酒精可以使DNA析出,与蛋白质分离,A错误;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的运动,不能体现膜的流动性,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需要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进行细胞融合,能体现膜的流动性,B错误;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用的是固体培养基,而果酒和果醋的

制作不需要制备固体培养基,C错误;③⑥均需利用无菌操作技术,防止杂菌污染,D正确。点睛:酒精是生物实验中常用的试剂之一,它在生物实验中有多种作用,而不同浓度的酒精其作用也有所不同。现列举不同浓度的酒精在高中生物实验中的应用如下。1体积分数为5

0%的酒精1.1作用:洗去浮色。1.2原理:苏丹Ⅲ是弱酸性染料,易溶于体积分数为50%酒精。1.3应用:脂肪的鉴定实验。在该实验中,用苏丹Ⅲ对花生子叶薄片染色后,在薄片上滴1~2滴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可以洗去被染玻片标本上的苏丹Ⅲ染液浮色。2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2.1作用:①解离;②析

出提取含杂质较少的DNA。2.2原理:①解离原理:用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1混合,能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②析出提取含杂质较少的DNA的原理:DNA不溶于酒精,尤其是体积分数为95%的冷冻酒精,而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可以溶解于酒精。2.3应用:①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②DNA的粗提取与鉴定。3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3.1作用:消毒杀菌。3.2原理: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能够顺利地渗入到细菌体内,吸收细菌蛋白的水分,使其脱水变性凝固而失去功能,以达到消毒杀菌的目的。高于体积分数为75%浓度的酒精与细菌接触时,就可能使得菌体表面

迅速凝固,形成一层薄膜,阻止了酒精继续向菌体内部渗透,待到适当时机,薄膜内的细胞可能将薄膜冲破而重新复活。在此高浓度下,酒精迅速凝固蛋白质的作用往往随着其浓度升高而增强,因此,其消毒杀菌的效果也就越差。若酒精的浓度低于75%,也因不能顺利地渗入到细菌体内而彻底杀死细菌。如果使用体积分

数为75%的酒精,既能使组成细菌的蛋白质凝固,又不能形成薄膜,这样,酒精可继续向内部渗透,从而达到较好的消毒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溶液的杀菌能力不是绝对很强,它对芽孢就不起作用。3.3应用:学习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在接种开

始时,待用肥皂将双手洗干净后,再用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棉球擦拭双手,然后在进行接种操作。4无水乙醇4.1作用:提取色素。4.2原理:叶绿体中的各种色素均是有机物,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各色素在无水乙醇中的溶解度较大,且酒精

无毒,方便操作。4.3应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16-1【基础】【正确答案】①②③细胞质基质④无氧呼吸①②③增加⑤抑制【试题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示表示癌细胞在有氧条件下葡萄糖的部分代谢过程,①表示癌细胞

中葡萄糖转化成丙酮酸的细胞呼吸第一阶段;②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③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④表示癌细胞的无氧呼吸第二阶段。详解:(1)据图a分析可知,①表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②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③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三者均属于有氧呼吸;其中①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④的产物为乳酸,

表示无氧呼吸。(2)图b中,癌细胞中的乳酸含量远高于正常细胞,表明小鼠癌细胞即使在有氧的条件下无氧呼吸会更强;经过测定,癌细胞单位时间产生的ATP高于正常细胞,由于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ATP,可以推测有氧

呼吸①②③途径产生ATP的速率更快。(3)根据图c分析,与对照组相比,地塞米松处理的癌细胞葡萄糖含量增加;可以推测药物促进了⑤途径;导致丙酮酸不能进行②和③过程,从而抑制了癌细胞产生能量。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的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分析题干和题图获取信

息并利用信息与所学的知识相结合解决问题是解题的关键。16-2【基础】【正确答案】1、自由扩散线粒体内膜2、少血浆中的缓冲物质能与乳酸发生中和反应,以维持血浆pH的稳定3、溶酶体线粒体的自噬水平显著提高线粒体自噬可以消耗

活性氧,使细胞中活性氧含量下降严重低氧促进线粒体自噬,但还不足以清除细胞中的活性氧,活性氧在细胞中积累,最终导致细胞死亡【试题解析】分析:1、分析图1可知,适度低氧(10%O2)时线粒体自噬水平相对值较高;分析图2可知,相对对照组来

说,3-MA处理组活性氧含量相对值更高。2、自由扩散:顺相对含量梯度运输;不需要载体;不需要消耗能量。一般气体等小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大鼠组织液中的O2浓度高于肌细胞,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跨膜运输到肌细胞中。在细胞呼吸过程中,O2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反应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无氧

呼吸只有第一阶段产生NADH,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都会产生NADH,且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NADH一样多,因此消耗等量的葡萄糖,肿瘤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NADH比正常细胞少。大鼠肿瘤细胞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但缓冲物质能与乳酸发生中和反应,以维持血浆pH的稳定,因此其血浆pH不

会发生明显变化。溶酶体是细胞的“消化车间”,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因此损伤的线粒体可通过线粒体自噬途径,被细胞中的溶酶体降解。由图1可知,适度低氧(10%O2)时线粒体自噬水平相对值比常氧(20%O2)时线粒体自噬水平相对值大比较多,说明适度低

氧导致线粒体的自噬水平显著提高。由图2可知,相对对照组来说,3-MA处理组活性氧含量相对值更高,说明线粒体自噬可以消耗活性氧,使细胞中活性氧含量下降。图1和图2显示,严重低氧时,线粒体自噬水平有所提高,但活性氧含量较高,活性氧会损伤大分子物质和线粒体

,可推测严重低氧下促进了线粒体自噬,但还不足以清除细胞中的活性氧,活性氧在细胞中积累,最终导致细胞死亡。点睛:本题考查物质运输方式、细胞呼吸的过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细胞器的功能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

生分析图示、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的能力。16-3【巩固】【正确答案】1、使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较多的ATP,用于酵母菌的繁殖排气2、1.5、17、20照射时间2.0min、照射剂量15W、

照射距离22cm3、TTC鉴别白色呼吸缺陷型酵母菌无法产生大量的[H](或“NADH”),不能将TTC还原为红色物质4、不适宜在8-32小时发酵时间内,呼吸缺陷型酵母菌产酒精量小于野生型【试题解析】分析:1、实验设计的原则为单一变量和对照原则;2、酵母菌

是兼性厌氧性生物,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3、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还原性氢,释放出少量能量,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大量还原性氢和二氧化碳,释放出少量能量,第三阶段是前两个阶段产生的还原性氢和氧气结合生成水,释放出大量能量。详解:(

1)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首先要通入无菌空气,目的是使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较多的ATP,用于酵母菌的繁殖。酵母菌发酵产生二氧化碳,由于发酵罐密闭,故应注意适时排气。(2)实验设计遵循的是单一变量原则,由表可知,照射时间和照射剂量以及照射距离的值是固定的3个,即照射时间(1.5、2.0、2.

5),照射剂量(12、15、17),照射距离(18、20、22),故1、2、3组中的A照射的时间为1.5,3、6、9组中B的照射剂量为17,7、8、9组照射时间一定,对应的C的照射距离为20.从表中可以分析得

出第5组诱变效果最好,即在照射时间2min、照射剂量15W、照射距离22cm的条件下。(3)由于TTC进入细胞内与足量的还原剂[H反应生成红色物质,所以在筛选呼吸缺陷突变菌株时可以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TTC作为鉴别培养基。若呼吸缺陷型酵母菌无法产生大量的[H](或

“NADH”),不能将TTC还原为红色物质而出现白色菌落,则菌落为呼吸缺陷型酵母菌。(4)由图可知,在8-32小时内,野生型比呼吸缺陷型酵母菌发酵液酒精浓度少,所以呼吸缺陷型酵母菌不适宜作为酒精发酵菌种。16-4【巩固】【正确答案】1、能量CO22、葡萄糖半乳糖

马奶酒酵母菌先利用的是半乳糖,发酵产生酒精速度快,酒精浓度高峰出现早【试题解析】分析: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

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为其生命活动提供动力;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同

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①据图可知,葡萄糖的浓度先于半乳糖下降,可推知野生型酵母菌首先利用葡萄糖进行发酵,当这种糖耗尽时,酒精产量趋于平稳,不再增加,一段时间后随着半乳糖的浓度下降酒精产量再次上升,可推测葡萄糖消耗完后,野生型酵母菌才开始利用半乳糖发酵。②比

较两图中的实验结果推测,与野生型酵母菌相比,马奶酒酵母菌在利用葡萄糖、半乳糖方面显示的是马奶酵母菌先利用的是半乳糖,随之同时利用半乳糖和葡萄糖,在产生酒精方面马奶酒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的速度快,由此导致了酒精浓度高峰出现早。16-5【巩

固】【正确答案】1、细胞质基质2、提高无氧有氧呼吸酒精和二氧化碳叶3、增加叶片运向根系中山杉恢复生长,根系吸收矿质元素能力增强,而根细胞是以主动运输方式吸收矿质离子的,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根细胞有氧呼吸速率增强,使积

累的糖大量被消耗【试题解析】分析:1、有氧呼吸是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细胞彻底氧化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产生丙酮酸和还原氢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形成二氧化碳和还原氢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第三阶段是还原氢与氧

气结合形成水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2、无氧呼吸是在无氧条件下,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或者乳酸,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还原氢,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还原氢在不同酶的作用下形成二氧化碳和酒精或者乳酸,两个阶段都发生在细胞质基

质中。中山杉细胞中存在如图1所示的代谢途径,图1表示无氧呼吸的两个途径,而无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即酶a和酶b存在部位是细胞质基质。由图2可知,与对照组相比,水淹组一段时间后酶a和酶b活性均提高,

说明根和叶的无氧呼吸速率增强,中山杉在遭水淹后,其叶片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为有氧呼吸提供氧气,且由题意“中山杉是一种耐淹性极强的树种”可知,由此推测中山杉可能能利用水中的氧气,据此分析可知,中山杉主要呼吸方式是有氧呼吸。从图中

两种酶活性的数据显示,酶a的活性远远高于酶b,在酶a的作用下,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在酶b的作用下,产生乳酸,因此中山杉无氧呼吸生成的最主要代谢产物是二氧化碳和酒精,由图可知,叶中酶a、酶b的含量更高,因此根和叶相比,叶的无氧呼吸强度更高些

。据表分析,对照组,正常生长时根系总糖量相对值为65.4,水淹组,根系总糖量相对值为95.7,说明水淹时根系总糖量增加。叶片中的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能够合成有机物,由此可以推测糖在根、叶间的转运方向是从叶片运向根系。退水后,中山杉恢复生长,根系吸收矿质元素能力增强,而根细胞是以主

动运输方式吸收矿质离子的,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根细胞有氧呼吸速率增强,使积累的糖大量被消耗。16-6【提升】【正确答案】无限增殖快于细胞质基质丙酮酸三可以增大膜面积,为酶附着提供更多位点Mfn1/Mfn2蛋白OPA1线粒体分裂抑制肝癌细胞的线粒体融合用抑制DRP1S637磷酸化的药物,可以提高存活率

、降低复发率【试题解析】分析: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为丙酮酸和[H],发生场所在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为丙酮酸和水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为[H]和二氧化碳(线粒体基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为[H]和氧气在酶的作用生成水(场所为线粒体内膜);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和[

H]在酶的作用下生成酒精、二氧化碳或者乳酸。详解:(1)癌细胞的特征包括无限增殖、细胞形态改变、细胞膜的成分改变,因具有无限增殖的特点、细胞代谢速率快,肿瘤恶性增殖往往快于血管新生的速度,随着细胞数目增多和体积增大,恶性实体肿瘤内部逐渐形成慢性营养缺乏的微环境,因此肿瘤细胞需要通过调整细胞

代谢才能继续生存。(2)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H]和丙酮酸,物质A是丙酮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彻底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所以线粒体内膜上分布的呼吸链复合体是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酶,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的意义是可以增大膜面积,为酶附着提供更多位点。线粒体外膜

上的Mfn1/Mfn2蛋白和内膜融合蛋白OPA1的作用实现了线粒体膜的融合,线粒体的长度明显变长。细胞质基质中DRP1的S616位点磷酸化,DRP1定位于线粒体外膜上,促进线粒体的分裂。(3)①DRP1S637磷酸化促进线粒体外膜上的Mfn1/Mfn2蛋白结合,从而促进线粒体的融合。丙组抑

制DRP1S637磷酸化,实质上抑制肝癌细胞线粒体的融合。②根据实验结果并结合(2)分析可知,肝癌细胞在营养缺乏条件下,为了适应环境,线粒体融合增强,首先DRP1S637磷酸化增强,促进线粒体融合,线粒体嵴密度增加、呼吸链复合体的活性增加,细胞耗氧速率增加、线粒体ATP产生

量增加,乳酸脱氢酶含量降低,无氧呼吸速率下降,胞外乳酸水平减少,细胞的产能效率提高,从而适应营养缺乏的环境,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4)据图分析,切除肝肿瘤患者的肝癌细胞中DRP1S637磷酸化水平高的病人术后存活率及无复发存活率均明显

低于DRP1S637磷酸化水平低的病人,术后建议用抑制DRP1S637磷酸化的药物,这样可以提高存活率、降低复发率。点睛:本题考查癌细胞适应不良环境的机制,既要掌握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更关键是要准确获取题图中的关键信息去解决实际问题。16-7【提升】【正确答案】1、有氧乳酸2、过氧化

氢酶分解过氧化氢,防止过氧化氢积累损伤细胞3、血清尿酸含量远高于对照组用别嘌醇处理小鼠碱性水的pH是否足够高【试题解析】分析: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还原性氢,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发

生在线粒体基质,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还原性氢,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还原性氢和氧气反应生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有氧呼吸主要在线粒体内,而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人线粒体呼吸链受损,会导致有氧呼吸异常。丙酮酸能够分

解转化成代谢产物X,场所在细胞质基质中,可以得出X是无氧呼吸的产物乳酸。酶B可以使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气,所以为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的作用是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将其注入小鼠体内的目的是分解过氧化氢,防止过氧化氢积累损伤细胞。据题意可知,模型组是高尿酸血症,因此与对照组相比,模型构建成功的

标志是小鼠血清尿酸显著增加。模型组和阳性药物组唯一的不同是是否用别嘌醇处理,所以自变量是添加一定剂量的别嘌醇。根据题目信息描述可知,pH=7.3饮用水干预组无明显干预作用,而pH为8.0饮用水干预组有一定干预趋势,pH=9.3饮用水干预组才能有效干预,因此作用效

果依赖于碱性水的高pH值。17-1【基础】【正确答案】1、隐2、G//C碱基对数目和排列顺序3、抗病︰易感病=13︰3方案二更合理;方案二中植株N具有正常R基因,敲除A基因后能检测R基因表达情况,可验证A基因是否抑制R基因;方案一中突变体M的R基因发生突变,无法表达正常R

蛋白,不适合作为实验材料4、WT植株:没有A基因→R基因正常表达R蛋白→促进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故过氧化氢不积累突变体M:没有A基因→R基因碱基对缺失,表达异常R蛋白→无法促进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

化氢分解,导致过氧化氢积累植株N:有A基因→A基因抑制R基因,R基因不能正常表达R蛋白→无法促进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导致过氧化氢积累【试题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本研究是探究突变体M的遗传特性,经分析该突变基因为隐性遗传,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对突变基因进行定位,发现其中一个碱基对发生

改变,进而结合基因突变分析作答。分析题意可知,F1均表现为易感病,令其自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易感病:抗性=3:1,则表现为1的为隐性性状,故突变体M的抗性性状为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据图可知,与WT相

比,突变体M的碱基对G-C发生了缺失,即发生了碱基对的缺失;基因决定蛋白质的合成,基因突变发生碱基对的缺失后,会导致氨基酸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进而导致该蛋白质空间结构改变,生理功能丧失。①据题意可知,A基因与R基因不在同一染色体上,则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将

植株N与突变体M杂交,F1均表现为抗性,基因型为AaRr,F1自交,子代A-R-:A-rr:aaR-:aarr=9:3:3:1,若A基因抑制R基因的表达,则子代抗病︰易感病=13︰3。②据表格可知,方案二中植株N具有正常R基因,敲除A基因后

能检测R基因表达情况,可验证A基因是否抑制R基因,方案一中突变体M的R基因发生突变,无法表达正常R蛋白,不适合作为实验材料,故方案二更合理。分析题意"稻瘟病菌侵染WT过程中,正常R蛋白促进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

化氢分解,导致植株感病",据此分析WT植株:没有A基因→R基因正常表达R蛋白→促进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故过氧化氢不积累突变体。(突变体M:没有A基因→R基因碱基对缺失,表达异常R蛋白→无法促进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导致过氧

化氢积累植株N:有A基因→A基因抑制R基因,R基因不能正常表达R蛋白→无法促进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导致过氧化氢积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明确基因与性状的关系,能够结合题意分析作答。17-2【基础】【正确答案

】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变异)同源染色体或姐妹染色单体202n:2n+1:2n+2=4:4:1YYyY:Yy:y:YY=2:2:1:13观察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试题解析】分析:1、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

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2、三体植株在减数分裂时,由于两条同源染色体随机移向一极,另一条移向另一极,所以正常情况下形成的n型和n+1型

配子的数目比为1∶1。详解:(1)三体大豆植株比正常植株多一条染色体,所以三体大豆植株的变异类型为染色体数目变异。三体植株的形成是因为亲代中的一方在减数分裂过程同源染色体或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形成了n+1型的异常配子,与n型配子受精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来。(2)大豆

植株的细胞中2n=40,说明体细胞中含有20对同源染色体,三体大豆植株比正常植株多一条染色体,减数分裂时,三体植株可形成20个四分体。若该植株产生n型和n+1型配子的数目比为2∶1,则自交后代(受精卵)的染色体组成类型及比例2n∶2n+1∶2n+2=4∶4∶1。(3)①

②综合分析,3-三体绿叶纯合体植株做母本,与该突变株做父本进行杂交,选择F1中的三体与黄叶植株(yy)杂交得F2,F2中黄叶∶绿叶≈1∶5,说明F1中的三体产生的含Y的配子占5/6,而5-三体绿叶纯合体植株做母本,与该突变株做父本进行杂交,

选择F1中的三体与黄叶植株(yy)杂交得F2,F2中黄叶∶绿叶≈1∶1,说明F1中的三体产生的含Y的配子占1/2,可推断突变基因y位于3号染色体上,母本为3-三体绿叶纯合体植株(YYY)的F1代中绿叶三体植株

的基因型为YYy,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为YY∶Yy∶Y∶y=1∶2∶2∶1,导致F1中的三体与黄叶植株杂交得到的子二代为绿叶与黄叶个体的比例接近5∶1。(4)由于染色体变异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所以可观察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和

数目,从而判断是否为三倍体。点睛:本题考查染色体数目变异和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17-3【巩固】【正确答案】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子不育株不育型∶可育型=1∶1不育株均

不为端体矮秆可育株矮秆基因为显性基因,不育基因也是显性基因,在矮秆不育株中,矮秆基因与不育基因连锁程度高(不易发生交叉互换),所以子代中的矮秆个体基本都是可育株,可以在开花前实现不育株的筛选【试题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

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详解:(1)太谷核不育小麦接受其它可育小麦的花粉后结实,其后代不育株与可育株的各

占一半,即该杂交实验为测交,说明小麦的育性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不育小麦基因型为杂合子,即控制不育的基因为显性。(2)已知D组染色体处于单倍体状态,在减数分裂时,该组染色体大约有一半不能被包含在新的细胞核中(相当于D组染色体上的基因为单个存在)。让四倍体硬粒小麦(染

色体组成为AABB,4n=28),该小麦不含D组基因,给太谷核不育小麦授粉,若相关基因位于D组染色体上,则产生的后代中有一半为雄性败育,从F1中选出不育株(杂合子)与四倍体硬粒小麦杂交,相当于测交,此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不育型∶可

育型=1∶1,该结果表明不育基因位于D组染色体。(3)用太谷核不育小麦与D组4号染色体(简称为4D)双端体小麦杂交得F1,则F1为4D端体杂合子,且表现为不育。根据第(1)问可知,不育为显性性状,用正常小麦(隐性)为F1中的不育株授粉,然后筛选出F2中的不育株进行细胞学

观察,若F2的不育株出现端体杂合子,即染色体片段缺失仍表现为不育,则说明不育基因不位于4D染色体上,反推若F2的不育株均不为端体,则不育基因位于4D染色体上。(4)据分析可知,不育和矮秆均为显性性状,假设分别用A和B表示,则不育亲本和

矮秆亲本基因型分别可表示为AAbb和aaBB,F1基因型为AaBb,进行测交组合一的子代只有2种表现型,说明矮秆基因与不育基因连锁,且程度高(不易发生交叉互换),测交组合二出现4种表现型,但重组型远少于亲本

型,同样说明矮秆基因与不育基因连锁,且程度高。所以可以利用小麦的高矮秆性状进行筛选,子代中的矮秆个体基本都是可育株,可以在开花前实现不育株的筛选。点睛:本题结合育种流程,考查遗传规律在生物变异及育种的应用,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变异的类型、特点,掌握生物变异在育种工作中的应用,能

结合题中信息准确答题。17-4【巩固】【正确答案】1、显性F1自交亲和植株的自交后代既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含有隐性基因的雌配子或雄配子不能完成受精2、杂合隐性有害基因自交后会形成纯合子基因杂合度低和有害基因数量少【试题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实质是:在同一对基因杂合体内,等位基因在减

数分裂生成配子时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进入两个不同的配子,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①据题意可知,F1自交亲和植株的自交后代既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说明自交亲和植株为杂合子,是显性性状。②假定用A/a表示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据题意可

知,F1中自交亲和的植株为杂合子(Aa),能产生含有隐性基因的配子和含有显性基因的配子,且比例为1:1,即A:a=1:1,理论上后代应该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但后代都是自交亲和(AA和Aa)个体,且纯合子(AA)和杂

合子(Aa)的比例是1:1,因此应该是含有隐性基因(a)的雌配子或雄配子不能完成受精造成的。①据图分析可知,马铃薯植株的基因杂合度和有害基因数量呈正相关,即杂合度越高,有害基因数量越多,推测有害基因可能以杂合状态存在。据题意可知

,马铃薯还存在自交衰退现象,可能有害突变形成的有害基因是导致马铃薯自交衰退的主要原因,有害基因可能以杂合状态存在,隐性有害基因自交后会形成纯合子,表现出不利性状,有害突变的不良效应显现出来,从而出现衰退现象。②据图可知,候选植株E、G的基因杂合度低和有害基因数量少,自交衰退现象缓慢,因此可作

为候选植株开展后续研究。③根据(1)可知,自交亲和植株RH和自交不亲和植株杂交后会产生自交亲和自交亲和,如果利用RH将E(自交不亲和)改造为自交亲和植株,就需要自交亲和植株与E多代杂交,逐代淘汰自交不亲和植株,就可得到改造为自交亲和植株。遗传

图解为: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中异常情况、育种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生物学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17-5【巩固】【正确

答案】1、相对性状显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短芒品系1携带的显性基因表达,抑制细胞的伸长生长,芒的长度变短2、引物品系2中短芒基因2和43、I、II-②/II-③/IV-④4、环境影响表型/存在其他基因影响表型/存在表观修饰现象【试题解析】分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由表中数据可知,控制麦芒的基因为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表现型受基因型和环境共同控制。①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型,据杂交1可知,小麦的短芒和长芒互为相对性状。品系1中,短芒品系1×长芒品系,F1均为短芒,说明短芒为显性。②由杂交2结果可知,F1

为双杂合,F2出现了(9+3+3):1,说明对应的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即品系1和2控制短芒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是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③由图1可知,短芒纵切片的右侧未被染色,说明没有合成相应的物质,结合杂交结果可知,当有显性基

因存在是,表现为短芒,只有双隐性表现为长芒,可能是由于短芒品系1携带的显性基因表达,抑制细胞的伸长生长,芒的长度变短。①PCR需要根据待扩增DNA的序列设计不同引物,以启动复。②有表中数据可推出,杂交1中F1为单显性杂合,

另一对基因为隐性,所以F2中短芒均为单显性,故选择杂交1的F2个体进行SNP分析,可以排除品系2中短芒基因对芒长的影响。③根据图2可知,SNP位点重合处在2-4之间,故控制长芒的基因应位于2-4之间。芒属于变态叶,出现短

芒的原因相当于叶发育不完全导致。根据提供的方案,若选择芒发育起始期的穗部或芒发育终止期的穗部,则可能是因为芒发育起始期穗部A基因表达低于发育终止期,导致芒变短;若选择芒发育起始期的茎部,则可能是因为芒穗部A基因的表达高于叶片或茎部,导致芒变短

;若选择芒发育终止期茎部,则可能是因为穗部A基因的表达低于叶片或茎部,导致芒变短。根据上述材料进行选择,若出现对应的预期,则可说明是因为A基因表达量是导致短芒的原因。表现型受基因型和环境共同控制。影响表型变异可能的原因除基因差异外,可能还受环境因素、表观修饰等隐性表现

型。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考生正确分析表中数据、能够结合题干正确理解图示结果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7-6【提升】【正确答案】1、同源染色体2、F1含Sa基因的花粉几乎不育,但不影响雌配子的活性,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导致F2AA(SaSa基

因型)比例极低,AB:BB(SaSb:SbSb)=1:13、花粉细胞的RNA一定的缓冲溶液、分别与两条模板链结合的2种引物、4种脱氧核苷酸和耐高温DNA聚合酶F1的基因型为SaSb,与基因型为SaSa的甲品系相比,Sa基因表达水平低4、Sb基因对Sa基因的抑制作用与Sb基因拷贝数量

成正相关【试题解析】分析:PCR原理:在解旋酶作用下,打开DNA双链,每条DNA单链作为母链,以4种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子链,在引物作用下,DNA聚合酶从引物3'端开始延伸DNA链,即DNA的合成方向是从子链的5'端自3'端延伸的。实际上就是在体外模拟细胞内DN

A的复制过程。DNA的复制需要引物,其主要原因是DNA聚合酶只能从3′端延伸DNA链。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形成含A或B甲品系染色体的雌雄配子。结合图1,甲品系AA×乙品系BB,F1为A

B,F1自交,子代中AA:AB:BB应为1:2:1,但实际上AA的个体极少,AB:BB=1:1,据图可知,甲品系基因型为SaSa,乙品系基因型为SbSb,F1基因型为SaSb,故可推测:F1含Sa基因的花粉几乎不育,但不影响雌配子的活性

,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导致F2AA(SaSa基因型)比例极低,AB:BB(SaSb:SbSb)=1:1。①在逆转录酶作用下获得cDNA是逆转录过程,该过程是RNA→DNA的过程,且该过程是为探究花粉发育不良的原

因,故应选择花粉细胞的RNA,以特异性扩增;PCR扩增时,反应体系中还需加入的物质有一定的缓冲溶液、分别与两条模板链结合的2种引物、4种脱氧核苷酸和耐高温DNA聚合酶。②分析图3,与A品系相比,F1的基因型为SaSb,与

基因型为SaSa的甲品系相比,Sa基因表达水平低,故推测F1植株中Sa基因的表达受到Sb基因的抑制。分析表格,表中的3×、2×、1×代表相应Sb基因的拷贝数量,甲品系×丙品系的F2中SaSa基因型比例最高,而甲品系×乙品系

中F2中SaSa基因型比例最低,为0.4,实验结果说明,Sb基因对Sa基因的抑制作用与Sb基因拷贝数量成正相关。17-7【提升】【正确答案】正交和反交1对等位(单)8内质网E1分别提取褐斑和素斑的DNA,加入根据E5序列两端设计的引物,进行PCR验证褐斑的ql基因由OK基因突变而来(褐

斑的突变性状是OK基因突变导致的)OK基因的E5插入DNA序列而发生突变,导致mRNA前体加工过程改变,神经肽A的结构和功能异常,进而引起家蚕皮肤色素合成与沉积发生变化能,因为斑纹性状可以帮助昆虫吸引异性、躲避敌害、调节体温等,会在

自然选择中被保留。(不能,因为斑纹性状易被天敌发现,减弱皮肤的保护作用、代谢异常等,会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汰。)(不一定,要看此性状是否适应昆虫所生活的环境,是否会对昆虫的生存、繁殖等造成影响;还要看突变出的斑纹性状是否可遗传)【试题解析】分析: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

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1)要判断基因基因的位置,常用正反交实验,故可利用纯种褐斑和素斑家蚕进行正反交实验,若F1

自交后代均出现素斑与褐斑两种表现型,比例约为3:1,说明褐斑与素斑由1对等位因控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2)采用亲本结合产生F1,再利用F1与性状不同的亲本进行回交,根据回交所得的子代结果符合1:1来确定该基因位于8号染色体上,遗传图解如下:(3)①神经肽是神经细

胞分泌的小分子肽,此小分子肽需在肽段引导下进入内质网加工。两种神经肽的信号肽均由E1+E2编码,推测起始密码子位于成熟mRNA的E1序列。②要利用PCR技术验证褐斑家蚕的OK基因缺失了E5片段,可分别提取

褐斑和素斑的DNA,加入根据E5序列两端设计的引物,进行PCR扩增。③将素斑家蚕的神经肽A皮下注射给褐斑突变体的幼龄家蚕,观察到其皮肤斑纹消失至与素斑无差异。进行此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褐斑的ql基因由OK基

因突变而来。④进一步检测发现:褐斑家蚕OK基因的E5比素斑家蚕OK基因的E5长4318碱基对,与②推测不符,综合上述结果,推测褐斑出现的原因可能是OK基因的E5插入DNA序列而发生突变,导致mRNA前体加工过程改变,神经肽A的结构和功能异常,进而引起家蚕皮肤色素合成与沉积发生变化。(4)关于

各种斑纹突变能否在昆虫进化中得以保留,这属于开放性问题,若能,则可能是因为斑纹性状可以帮助昆虫吸引异性、躲避敌害、调节体温等,会在自然选择中被保留;若不能,则因为斑纹性状易被天敌发现,减弱皮肤的保护作用、代谢异常等,会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汰;若不一定,可能是要看此性状是否

适应昆虫所生活的环境,是否会对昆虫的生存、繁殖等造成影响;还要看突变出的斑纹性状是否可遗传。点睛:本题结合图形,考查分离定律的应用、基因突变、PCR技术、生物进化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PCR技术的过程、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掌握分离定律的应用。18-1【基础】【正

确答案】1、蛋白质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2、nAChR或乙酰胆碱受体谷氨酸受体神经元23、可行,文中提到“上调α7nAChR功能,对烟碱成瘾动物模型的构建产生负面影响”或不可行,应全面考虑脑区中不同nAChR亚型的表达变化及其在烟碱成瘾中发挥的作用【试题解析】分析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由题意可知,nAChR是由5个相同或不同的亚基围绕

中心离子通道构成的五聚体,nAChR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位于突触前膜上的α7nAChR被激活后,膜上的钙离子通道打开,进入神经元细胞的钙离子可促进谷氨酸、y-氨基丁酸等多种神经递质的释放,进而引发与愉悦传递有关的神经元兴奋,使其释放大量多巴胺,可知谷氨酸

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会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的电位改变是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图中受体1既存在于突触前膜,也存在于突触后膜,nAChR是由5个相同或不同的亚基围绕中心离子通道构成的五聚体,其中,α4/β2nAChR和

α7nAChR的表达量最高,分布最广泛,a4/B2nAChR大多位于突触后膜,而α7nAChR则大多位于突触前膜,故图中受体1表示nAChR(乙酰胆碱受体),受体2表示接受神经元1释放的谷氨酸的受体,神经元2在接受到

神经元1释放的谷氨酸这一神经递质后,引发与愉悦传递有关的神经元兴奋,使其释放大量多巴胺,从而带来愉悦、欢欣感,所以图中能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是神经元2。解决烟碱依赖问题的手段可以上调α7nAChR,这是可行的,因为上调α7nAChR功能,可以对烟碱成瘾动物模型的构建产生负面影响,从而解决

对烟碱的依赖。(或不可以通过上调α7nAChR是解决烟碱依赖问题,应全面考虑脑区中不同nAChR亚型的表达变化及其在烟碱成瘾中发挥的作用。)18-2【基础】【正确答案】1、特异性受体或受体钙离子浓度过低,对钠离子内流的竞争性抑制(或膜屏障作用)减弱2、肌无力增强

河豚毒素特异性抑制钠离子内流体觉区(或大脑皮层或躯体感觉中枢或中央后回)【试题解析】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

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2、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

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兴奋在传递过程中,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经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肌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通过通道蛋白进入细胞的方式是顺浓度梯度的协助扩散,钠离子进入细胞内引起肌细胞兴奋而产生收缩效应。据题,

因肌细胞外钙离子会对钠离子内流产生竞争性抑制,因此肌细胞外钙离子浓度过低,对钠离子内流的竞争性抑制减弱,增强了肌细胞的兴奋性,使其持续兴奋引发肌肉痉挛。①据题,因河豚毒素能特异性地抑制钠离子通道,从而减小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峰值,故河豚毒素中毒后,可能会引发患者肌无力,且因毒素作用时间越

长,效果越明显,故症状会逐渐增强。②据题已知,河豚毒素减小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峰值,且作用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而对静息电位基本无影响。故处理后第一次刺激,动作电位比处理前降低,而恢复的静息电位不变,第二次刺激的动作电位比第一次还低,静息电位依然没有影响,如图:③据题可知,河豚毒素能

特异性地抑制钠离子内流,从而减小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峰值,甚至阻止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使兴奋无法传入大脑皮层神经中枢产生痛觉,实现镇痛效果。18-3【巩固】【正确答案】1、大脑条件新突触2、AC3、一方面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忘

记一些细节,有助于提取信息共性,进而提高对处理未知情况灵活性和预见性;另一方面遗忘能保证大脑留出足够的存储空间,从而不影响下一次的学习效果4、复习应抓住主干、掌握共性,减少细枝末节的记忆/理性看待遗忘,复

习备考中调整好睡眠和情绪【试题解析】分析: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学习和记忆

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学习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巩固、提取形成的,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和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A、果蝇避开某种气味的属于条件反射,反射建立过程,是气味与无关刺激电击关联形成的,A正确;B、电击刺激神经元产生兴奋,多巴胺分子是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被降解或被

回收到突触前膜,B错误;C、分析题图可知,记忆和遗忘的启动,取决于蕈形体神经元上识别多巴胺分子的受体种类,学习是识别多巴胺分子的受体有DAMB受体和dDA1受体,而遗忘时识别多巴胺分子的受体只有DAMB受体,C正确;D、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是人类特有的高级

神经活动,而情绪和遗忘不是,D错误。故选AC。遗忘能够提高大脑效率的原因:一方面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忘记一些细节,有助于提取信息共性,进而提高对处理未知情况灵活性和预见性;另一方面遗忘能保证大脑留出足够的存储空间,从而不影响下一次的学习效果。复习应抓住主干、

掌握共性,减少细枝末节的记忆或理性看待遗忘,复习备考中调整好睡眠和情绪。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人脑的高级功能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18-4【巩固】【正确答案】1、无限增殖细胞免疫2、电谷氨酸(神经递质)3、ABD4、抑制肿瘤细胞钙离子内流【试题

解析】分析:1、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

少,易转移。2、免疫系统三大功能是免疫防御(针对外来抗原性异物,如各种病原体)、免疫自稳(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和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适宜条件下,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免疫

自稳和免疫监视的功能,其中癌细胞的清除可通过细胞免疫功能被清除。分析题意,肿瘤细胞可以将自己“伪装”成神经细胞,与真正的神经细胞形成一种特殊的突触结构,该过程中,通过①电突触直接获得钾离子和钙离子,也可通过化学突触,经②谷氨酸这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与

受体结合,引发肿瘤细胞去极化,钙离子内流,进而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增殖和迁移。A、分析题意可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谷氨酸(一种兴奋性递质),作用于AMPA/NMDA受体、激活突触后神经元后,会迅速被突触后神经元和突触

周围的星形胶质细胞摄取而被清除,故肿瘤细胞中AMPA/NMDA受体表达量增加,可作为证据,A正确;B、突触之间经神经递质传递信息,故肿瘤细胞周边观察到装有神经递质的小囊泡可作为证据,B正确;C、若肿瘤细胞敲除NMDA基因后增殖无显

著变化,说明NMDA途径不起作用,不能作为肿瘤细胞与神经元之间形成突触证据,C错误;D、分析题意,某些肿瘤细胞还能通过肿瘤微管与神经元细胞形成间隙连接(电突触)并形成互连的细胞网络,故肿瘤组织中检测到两种通过肿瘤传输的电

信号可作为肿瘤细胞与神经元之间形成突触证据,D正确。故选ABD。分析题意可知,钙离子信号的高频出现往往增强肿瘤细胞的迁移,增加它们的侵染性,故治疗癌症的途径之一可以是抑制肿瘤细胞内钙离子的内流。18-5【巩固】【正确答案】1、空间

结构2、膜接触位点生物膜系统3、内质网向线粒体线粒体内膜触发内质网功能异常4、BCD【试题解析】分析:生物膜系统:(1)组成:细胞膜、核膜以及各种细胞器膜;(2)功能:①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在细胞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运输、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的过

程中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②细胞的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都生物膜内或者膜表面进行,细胞内的广阔的膜面积为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为各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③细胞内的生物膜把细胞分隔成一个个小的区

室,这样就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相互干扰,保证了细胞的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APP是β-淀粉样前体蛋白,经加工成palAPP后,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从而被β分泌酶切割产生Aβ,其大量沉积会导致阿尔茨海默症。由材料可知,细胞器

膜、细胞膜和核膜等结构,通过囊泡运输和膜接触位点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对胞内通信却起着重要的介导作用。根据文中信息结合有氧呼吸的过程可知,Ca2+浓度异常引发AD的原因是:

在MAM的调控下,Ca2+从内质网转出进入线粒体中,过量的Ca2+干扰了氧气在线粒体内膜上与[H]的反应,产生过多活性氧;同时Ca2+浓度异常会触发内质网功能异常,从而导致神经元死亡,引发AD。A、MAM是内质网和线粒体之间的接触部位,其上存在丰富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可调节与生理和病理过程相

关的细胞信号通路,通过MAM控制Ca2+从内质网顺浓度梯度向线粒体转移,该信息支持钙离子与AD发生有关,不能说明MAM是palAPP受到β分泌酶加工并制造Aβ的场所,A错误;B、palAPP主要富集在人和小鼠神经元细胞的MAM中,此后被β分泌酶切割产生Aβ,其大量沉积会导致阿尔茨海默症,该事实支

持神经元轴突中的MAM是palAPP受到β分泌酶加工并制造Aβ的场所的结论,B正确;C、抑制MAM关键基因的表达,会阻碍β分泌酶切割palAPP,进而会抑制Aβ的产生,据此可说明MAM是palAPP受到β分泌酶加工并制造Aβ的场所,C正确;D、AD模型小鼠神经元的M

AM中存在有活性的β和y分泌酶,而这两种酶是产生Aβ的关键酶,因而该事实支持MAM是palAPP受到β分泌酶加工并制造Aβ的场所,D正确。故选BCD。点睛:熟知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正确分析题中的相关信息

并能合理利用解答本题的必备能力,本题重点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18-6【提升】【正确答案】1、增多2、ACD3、BDAC4、吸毒会导致促性腺激素减少,促性腺激素作用于睾丸使其产生的雄性激素减少【试题解析】分析:(

1)多巴胺:①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②发挥作用后会被(突触前膜上的转运蛋白)回收。(2)苯丙胺类毒品:①与多巴胺的转运蛋白结合→竞争性抑制多巴胺回收。②被多巴胺转运体转运到细胞内→进入突触小泡→破坏多巴胺

储存。③改变多巴胺转运体的空间结构→多巴胺被释放到突触间隙。(3)后果:苯丙胺作用→多巴胺在突触间隙中停留时间延长→不断刺激突触后膜增加愉悦感。苯丙胺类毒品作用后多巴胺在突触间隙中停留时间延长,不断刺激突触后膜增加愉悦感。部分多巴胺受体受到破坏,数量减少,导致了突触后膜对多巴胺的

作用效应减弱,在日常生活中达不到正常的愉悦感,对比吸毒时的强烈愉悦感,吸毒者会进而吸食大量毒品,最终对毒品产生依赖。苯丙胺通过作用于多巴胺转运体,竞争性抑制多巴胺回收,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多巴胺在突触间隙中停留时间

延长,不断刺激突触后膜增加愉悦感。A、苯丙胺类毒品可以与多巴胺的转运体结合并竞争性抑制多巴胺回收,转运体的识别具有特异性,所以苯丙胺类毒品的分子可能与多巴胺相似,A正确;B、苯丙胺作用后,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多巴胺在突触间隙中停留时间延长,对突触后膜的作用

增强,B错误;C、苯丙胺类毒品进入突触细胞破坏多巴胺的储存,多巴胺储存在突触小泡内,推测苯丙胺类毒品可能破坏了突触小泡,C正确;D、苯丙胺作用后多巴胺转运体具有两种不同的功能,功能一苯丙胺类毒品可以与多

巴胺的转运体结合并竞争性抑制多巴胺回收;功能二苯丙胺类毒品进入突触细胞破坏多巴胺的储存,释放多巴胺,D正确。故选ACD。长期吸食毒品后,苯丙胺类毒品作用后多巴胺在突触间隙中停留时间延长,不断刺激突触后膜增加愉悦感。机体为了减少刺激,使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减少,导致了突触后膜对多

巴胺的作用效应减弱,在日常生活中达不到正常的愉悦感,对比吸毒时的强烈愉悦感,吸毒者会进而吸食大量毒品,最终对毒品产生依赖。故合理顺序为B→D→A→C。吸毒会导致促性腺激素减少,促性腺激素作用于睾丸使其产生的雄性激素减少,故吸毒会导致雄性激素分泌量减少

。18-7【提升】【正确答案】1、感受器2、不加入辣椒素细胞内的荧光值3、降低IL-6等炎症因子的含量或信号通路中物质含量(如制备IL-6等炎症因子的抗体或制备信号通路分子的抗体等)抑制TRPV1通道在细胞内的转运途径【试题解析】分析: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

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由题意可知,TRPV1位于感觉神经末梢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蛋白,并且TRPV1通道蛋白能够被高温刺激并引发电信号,所以TRPV1属于反射弧中的感受器。要证明“辣椒素可激活并打开TRPV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辣椒素,因变量

为细胞的TRPV1是否打开,实验组有辣椒素处理,对照组不需要辣椒素处理,所以对照组的处理:用荧光染剂处理神经元,不加入辣椒素,利用共聚焦显微成像法对细胞进行动态观察,同步记录细胞内的荧光值的变化,并将结果与实验组作对比。由图2分析可知,IL-6炎症因子引发疼痛的分子机制涉及多种中间转换信号,所以

缓解慢性炎症痛时主要思路就是降低IL-6等炎症因子的含量或信号通路中物质含量(如制备IL-6等炎症因子的抗体或制备信号通路分子的抗体等)和抑制TRPV1通道在细胞内的转运途径。19-1【基础】【正确答案】1、(特异性)受体抑制2、四环素与转录激活因子结合,抑制N基因的转

录基础活动量减弱,对声音的惊吓反射程度降低3、实验方案修正:对照组给模型鼠饲喂等量蔗糖水,检测两组小鼠精神分裂情况。实验结果:对照组精神分裂,实验组精神正常。4、不影响钠离子通道蛋白的量减少5、使钠离子通道活性下降,

钠离子内流减少降低【试题解析】分析:基因表达是指将来自基因的遗传信息合成功能性基因产物的过程。基因表达产物通常是蛋白质,所有已知的生命,都利用基因表达来合成生命的大分子。转录过程由RNA聚合酶(RNAP)进行,以DN

A为模板,产物为RNA。RNA聚合酶沿着一段DNA移动,留下新合成的RNA链。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场所在核糖体。神经递质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GABA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会使氯离子内流,使下一个神经元膜电位仍为外正内负,且电位差增大。转录是转录激活因子与启动子结合,形成RNA的过程,四环素与转录激活因子结合,抑制转录的进行,调控N基因过表达;结合图2可知,模型鼠的基础活动量和对声音的惊吓反射程度都减弱,出

现精神分裂行为。实验组给模型鼠连续两周饲喂含有四环素的蔗糖水,对照组给模型鼠饲喂等量蔗糖水,检测两组小鼠精神行为。实验结果:四环素影响N基因的表达,N基因过表达会使小鼠出现精神分裂,因此,对照组出现精神分裂,而实验组未出现精神分裂。钠离子内流引起动作电位产生,模型鼠GABA能中间神

经元动作电位产生的频率降低,而钠离子通道的mRNA量、钠离子通道蛋白总量以及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蛋白量,与对照组无差异,说明N基因过表达不影响钠离子通道的形成;N基因表达产物可与钠离子通道结合,抑制钠离子通道活性,使钠离子通过量降低,动作电位产生的频率降

低。N基因高表达,会抑制钠离子通道活性,钠离子内流减少,使下一神经元的动作电位降低,最终导致行为改变。19-2【基础】【正确答案】1、(基因)分离一对隐性(核)氨基酸改变空间结构2、BC3、卡那霍素抗性(基因)潮霉素与M植株(非转基因植株)相比,该转基因植株花粉粒数变多、

单荚结种数变多,接近野生型植株【试题解析】分析:质粒上常有特殊的标记基因,如四环素抗性基因、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等,便于重组DNA分子的筛选。A品系与Am杂交,F2代可育株377株,不育株136株,符合3:1的性状分离比,实验结果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说明雄性不育性状受一对隐性基因的控

制。突变体Am中,Br基因对应的mRNA第160号位为U(在A植株中为C),说明根本原因是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导致氨基酸改变进而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变化,该基因功能丧失。根据题目信息,若PCR目的片段包括完整T-DNA,则由于T-DNA过长,无条带,故用利用LP+R

P不能扩增出条带,利用BP+RP能扩增出条带,故选BC。农杆菌对卡那霉素敏感,白菜对潮霉素敏感,而基因工程中,标记基因的作用是便于重组DNA分子的筛选,故图中卡那霉素抗性基因一般用于检测农杆菌是否导入了质粒,然后利用添加了潮霉素的培养基

筛选转基因植株。若与M植株相比,该转基因植株花粉粒数变多、单荚结种数变多,接近野生型植株说明Br基因异常是导致雄性不育的原因,可用于后续研究。19-3【巩固】【正确答案】1、光能2、D1蛋白减少增加D1

蛋白的含量bheR品系水稻中类囊体膜上胶体金的数量显著高于野生型水稻3、转入psbA基因后,D1蛋白合成量增加,保证了光反应的正常进行4、若将该基因转入叶绿体,则属于质基因,不能再亲子代间稳定遗传,转入细胞核则可以

稳定遗传【试题解析】分析:由图可知,高温胁迫导致水稻细胞中D1蛋白减少,对比野生型和R品系可知,转入psbA基因增加D1蛋白的含量。高温胁迫主要影响D1蛋白的合成,D1蛋白是光反应过程中的重要蛋白,从而影响光反应,所以R品系水稻产量提升是由于转入psbA基因后,D1蛋白合成量增加,保证了光反

应的正常进行。光合色素的功能是用于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①由图可知,高温胁迫导致水稻细胞中D1蛋白减少,对比野生型和R品系可知,转入psbA基因增加D1蛋白的含量。②由表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转入psbA基因,因变量是类

囊体上D1蛋白的含量,实验目的是证明R品系水稻细胞中表达的D1蛋白能正确定位到类囊体膜上,实验过程中应控制变量单一,故表中温度条件为b高温条件,实验处理为e加入胶体金标记的D1蛋白抗体,检测指标为h类囊体膜上胶体金的数量。若R品系水稻中类囊体膜上胶体金的数量显著高于野生型水

稻,说明定位正确。由题意可知,高温胁迫主要影响D1蛋白的合成,D1蛋白是光反应过程中的重要蛋白,从而影响光反应,所以R品系水稻产量提升是由于转入psbA基因后,D1蛋白合成量增加,保证了光反应的正常进行。若将该基

因转入叶绿体,则属于质基因,不能再亲子代间稳定遗传,转入细胞核则可以稳定遗传,所以科研人员将该基因转入细胞核。19-4【巩固】【正确答案】1、受体调节赤霉素、生长素(写出一个即可)2、GhBZR3基因(GhBZR3蛋白)通过抑制VLCFA合成抑制棉纤维生长Ⅰ与

Ⅱ比,VLCFA含量、棉纤维长度GhBZR3缺失突变体大于野生型;Ⅰ与Ⅲ比,VLCFA含量、棉纤维长度VLCFA缺失突变体小于野生型启动子无关细胞3、【试题解析】分析:目前公认的植物激素共有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生长素

和赤霉素都能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植物激素油菜素内酯(BR)是由植物体的特定部位产生,再被运输到作用部位,与受体结合,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BR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物器官的生长,赤霉素和生长素都能促进细胞伸长,三者生理

作用相似。①由图示可知,过表达GhBZR3的组,棉纤维相对长度和超长链脂肪酸VLCFA的相对含量均低于没有过表达的组别,据此可推测出GhBZR3基因(GhBZR3蛋白)通过抑制VLCFA合成抑制棉纤维生长。可

通过下列实验组合,Ⅰ野生型与ⅡGhBZR3基因缺失突变体相比,若VLCFA含量和棉纤维长度,GhBZR3缺失突变体大于野生型;Ⅰ野生型与ⅢVLCFA合成酶基因突变体相比,VLCFA含量、棉纤维长度,VLCFA缺失突变体小

于野生型,则可证明上述推测。②为探究GhBZR3蛋白能否直接调控GhKCSI3基因的表达,可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将GhKCSI3基因的启动子与萤火虫荧光素酶基因连接构建表达载体,和含有ChBZR3基因表达载体一起导入无关细胞,一段时间后加入荧光素,与对照组相

比,实验组出现明显荧光信号,则可证明GhKCSI3基因为VLCFA生物合成的关键基因。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植物激素油菜素内酯(BR)可抑制GhBZR3的表达,而GhBZR3基因(GhBZR3蛋白)可抑制VLCFA合成,VLCFA可促进细胞的伸长,从而促进棉纤维长度增加,其信号通路模式图如下:。19-

5【巩固】【正确答案】1、识别并结合DNA特定序列P1、P3和P2、P42、T-DNA可以插入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上Ca2+或CaCl23、F1中来自母本的基因驱动序列通过同源定向修复,使来自父本的同源染色体上也插入FANCM基因驱动元件4、增加杂交育种

过程中基因重组的频率,产生更多新品种,加速育种进程5、应理性对待基因驱动技术,该技术既可造福人类,也可能带来潜在危害,如果该技术获得的突变基因能够控制繁殖或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该物种的生存,那么从理论上说,它就能够让该物种灭绝,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进而引发生态危机。【试题解析】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

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

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分析图1可知gRNA的作用是识别并结合DNA特定序

列(图上的靶序列)。若将基因驱动元件精确插入到一条染色体上的FANCM基因中(如图2),则就能够利用P1、P3和P2、P4引物进行PCR获得一定长度的DNA片段,否则没有相应的DNA片段。Ti质粒的T-DNA容易带着目

的基因转移,因此将目的基因插入到T-DNA上可以使目的基因转移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上。Ca2+或CaCl2处理农杆菌能够使之成为感受态细胞,使重组质粒更加容易导入成功。纯合突变体的出现说明来自父本和母本的同源染色体

上出现相同基因,可能原因是F1中来自母本的基因驱动序列通过同源定向修复,使来自父本的同源染色体上也插入FANCM基因驱动元件,基因纯合突变体作为母本与野生型父本杂交,F1中有多达7%的植株为纯合突变体。利用基因驱动技术获得F

ANCM基因突变纯合体可以增加杂交育种过程中基因重组的频率,产生更多新品种,加速育种进程,缩短获得突变纯合体所需的时间。辨证看待:应理性对待基因驱动技术,该技术既可造福人类,也可能带来潜在危害,如果该技术获得的突变基因能够控制繁殖或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

该物种的生存,那么从理论上说,它就能够让该物种灭绝。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进而引发生态危机。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操作步骤等,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19-6【提升】【正确答案】1、2C2H5OH(酒精)+2CO2+能量2

、重组质粒的导入3和4、2和13、密闭不影响酒精发酵能力,但絮凝能力提高4、无菌琼脂R基因敲除使菌株的细胞壁组装能力提高,絮凝能力提高5、R基因敲除菌株的食用安全性/R基因敲除菌株的遗传稳定性【试题解析】分

析:1、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是利用DNA在体外摄氏95°高温时变性会变成单链,低温(经常是60℃左右)时引物与单链按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结合,再调温度至DNA聚合酶最适反应温度(72℃左右),DNA聚合酶沿着磷酸到五碳糖(5'-3')的方向合成互补链。2、微生物培养的关键是无菌操作。酵

母菌无氧呼吸可以产生酒精,可依据该原理将其应用于酒精生产,反应式为C6H12O6→酶2C2H5OH(酒精)+2CO2+能量。①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时,常用感受态细胞法,即使其处于一种能吸收周围环境DNA分子的生理状态,以实现重组质粒的导入。

②据图可知,泳道1和泳道2的条带分别为541bp和1076bp,图2中引物应选择一对方向相反的引物,其中引物3和引物4的条带范围在473+68=541bp,而引物1和引物2的条带范围是(2973-473-590)+66=1076bp,故图2中对应泳道1和泳道2

的引物组合分别为3和4、2和1。①酒精发酵是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故发酵期间,每个锥形瓶应注意保持密闭条件。②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与野生菌株相比,R基因敲除使菌株的细胞壁组装能力提高,絮凝能力提高,故获得的

R基因敲除菌株符合生产需求。①微生物培养和计数应注意无菌操作,则将R基因敲除菌株和野生菌株分别用无菌水进行梯度稀释;微生物培养中常用的凝固剂是琼脂。②综合上述实验结果,推测R基因敲除菌株絮凝能力变化的原因是:R基因敲除使菌株的细胞壁组装能力提高,絮凝能力提高。由于啤

酒是饮用食品,应保证其安全性,故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R基因敲除菌株的食用安全性。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和微生物培养的技术综合,要求考生能明确相关知识,并结合题图分析作答。19-7【提升】【正确答案】1、蛋白质、DNA

信息分子2、和WT相比,nlp的鲜重降低更多3、NLP的C端激活启动子转录,N端识别硝酸盐4、NLP基因的N端和C端含KNO3的培养基中可观察到黄色荧光,而含KCl的培养基中不能观察到黄色荧光5、硝酸盐→CHL1→N端与C端结合的NLP→硝酸盐响应基因表达→钙离子通达

打开→钙离子内流【试题解析】分析: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的生物产品。由于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

设计和施工的,因此又叫做DNA重组技术。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包括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以及运载体等;基因工程的步骤包括目的基因的获取(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以及化学方法人工合成)、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和目的基因的

检测与鉴定。硝酸盐含有N元素,进入细胞后,可以参与合成蛋白质、核酸等含氮的生物大分子。硝酸盐能调节植物生命活动,是一种信息分子。据图1,和WT相比,chl1鲜重降低量较少,而nlp鲜重减少量较大,可知NLP发挥更主要的作用。实验目的的检

验NLP的N端和C端功能,蛋白质截断实验如图,1组是完整的NLP,2组是保留N端的NLP,3组是保留C端的NLP,4组是被L基因替换,5组是C端被L基因替换一部分,6组是N端被L基因替换一部分,根据实验结果

,1组在KNO3中启动子活性较高,2组中活性较低,而3、4、6组在KCl、KNO3中活性都较高,不能识别硝酸盐。则NLP的C端激活启动子转录,N端识别硝酸盐。为了直观了解硝酸盐对NLP的作用,可将黄色荧光蛋白基因

m分为两部分,分别连接到NLP基因的N端和C端,在KNO3的培养基中,N端和C端相互结合,荧光蛋白相互结合后显示出黄色荧光,而在KCl溶液中不出现该现象。据图,硝酸盐和CHL1结合,运输进细胞内,和NLP结合,NLP发生磷酸化后会与硝酸盐响应基因的启动子结合激活转录,钙离子通达打开,

钙离子内流,使细胞内Ca2+浓度迅速升高。点睛:通过对硝酸盐受体研究,考查基因工程的应用、对细胞图的识别分析能力。20-1【基础】【正确答案】群落造血干细胞T基因敲除会导致保留肠道菌群的小鼠出现白血病,对去除肠道菌群的小鼠

没有影响使肠道菌群入侵到脾脏中,降低脾脏的免疫能力缺少肠道菌群进入内环境的一组,应该增加第Ⅲ组,研究对象为T基因敲除小鼠,无抗生素处理会误导公众,首先,根据实验表明,只有T基因敲除个体中的肠道菌群才会导致出现白血病,大多数公众都有正常的T基因,是不会出现白血病的;其次,肠道菌群中有益生菌,能

够帮助人来消化食物,对人体无害【试题解析】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白细胞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而来。生物实验一般需要设置对照,才更具有说服力。

详解:(1)肠道中有很多细菌,种类较多,从从生命系统层次角度看,肠道菌群属于群落。(2)白细胞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而来,据图分析,实验结果为T基因敲除只会使保留肠道菌群的小鼠体内单核细胞数量增加,出现白血病,对去除肠道菌群小鼠的单核细胞数量没有影响,不

会出现白血病,根据研究发现T基因敲除小鼠的脾脏中存在肠道菌群,而野生型不存在,可推测T基因敲除导致肠道屏障出现缺陷,使肠道菌群入侵到脾脏中,降低脾脏的免疫能力。(3)表格中有两组小鼠,第Ⅰ组为野生型小鼠,作为对

照,第Ⅱ组为T基因敲除小鼠,用抗生素处理,导致这一组没有了肠道菌群,不能验证假设,需要添加第Ⅲ组实验,研究对象为T基因敲除小鼠,不用抗生素处理,该组的肠道菌群可以进入内环境诱导免疫细胞产生IL-6,引起

T基因敲除小鼠产生PMP,通过对照,才可以验证该假设。(4)根据本题的实验可知,只有T基因敲除个体中的肠道菌群才会导致出现白血病,大多数公众都有正常的T基因,是不会出现白血病的;此外,肠道菌群中有益生菌,能够帮助人来消化食物,对人体无害,所以会误导公众。点睛:此题考查生命系统

结构层次,免疫系统及相关实验设计等知识,有一定的难度,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解决第(2)小题时要认真分析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目的得出相应结论,并根据题中所给信息大胆推测得出答案,解决第(3)小题时,需要分析要验证的假设,根据生物学实验的对照原则,分析实验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在加以完善,第(4)小

题,有一定的开放性,但要紧扣本题的实验结论,合理分析,得出答案。20-2【基础】【正确答案】1、上升抗体含量(抗体水平)2、抑制3、TO蛋白抑制Gr蛋白表达4、③①⑤⑥②【试题解析】分析:由下图分析,Gr敲除型小鼠,B细胞活

化比例明显上升,说明Gr可以抑制B细胞活化;而加入TO蛋白抑制剂,Gr蛋白表达量上升说明TO蛋白抑制Gr蛋白的表达。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统攻击自身关节细胞,B淋巴细胞活化比例上升,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血清中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含量增多。Gr敲除型小鼠,B细胞活化比

例明显上升,说明Gr可以抑制B细胞活化。加入TO蛋白抑制剂,Gr蛋白表达量上升说明TO蛋白抑制Gr蛋白的表达。验证P蛋白通过抑制TO蛋白影响Gr基因表达,则③作为实验组,预期结果为①;⑤⑥作为实验组,预期结构为②。实验结果说明说明P蛋白抑制

TO蛋白表达影响Gr基因表达。20-3【巩固】【正确答案】寄生病毒RNA细胞免疫脱氧核苷酸高HR2PHR1S1与宿主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S2亚单位的FP插入宿主细胞膜内,融合抑制剂与......HR1...结.合.,阻断

HR1和HR2结合形成6-HB,导致病毒不能与宿主细胞融合...........。HR2HR2相较于HR1更稳定,不易变异【试题解析】分析: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

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病毒作为抗原进入人体后,会先后引起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人体主要依靠细胞免疫发挥作用对付病毒。2.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2019-nCov病毒表面的棘突蛋白S分为2个亚基S1和S2,S2蛋白包括两个膜融合区HR1

和HR2,HR1和HR2结合形成复合体6-HB,使病毒吸附并发生膜融合而进入宿主细胞中。详解:(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营寄生生活;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Cov都是RNA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以病毒的RNA为模板,利用利用宿主细胞中的氨基酸

和核苷酸为原料,合成病毒自身的RNA和蛋白质,进而组装出新的病毒;由于病毒寄生于活细胞,所以其会引发机体发生特异性抗病毒的细胞免疫。(2)①2019-nCov是RNA病毒,其以RNA为模板逆转录形成HR1基因时需要的原料是脱氧核苷酸。②根据图中曲线的走势分析,与其他组相比

,HR1P和HR2P组的结合率高,并且复合体表现出6-HB的特征,说明2019-nCov的感染机制相似于SARS-Cov,没有发生显著变化。③根据曲线图和题干信息可知,HR2P和EK1可以作为融合抑制剂;根据不同物质之间的结合情况图分析可知,融合抑制剂竞争性结合的是HR1。(3

)根据题意分析,已知S1与宿主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S2亚单位的FP插入宿主细胞膜内,触发HR1和HR2结合形成6-HB复合体,从而与宿主细胞融合,且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融合抑制剂竞争性结合的是HR1,因此融合抑制剂的作用机理是与..

..........HR1...结合..,阻断HR1和HR2结合形成6-HB,导致病毒不能与宿主细胞融合...........。(4)根据题干信息已知,HR2相对而言,更保守,不易发生变化,即HR2相较于HR1更稳定,不易变异,所以HR2作为疫苗原料更好。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病毒的结构与特

点,明确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引发细胞免疫,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机理,能够根据图形分析HR1结构的改变对HR1和HR2结合的影响情况,确定作为联合抑制剂的分子种类及其作用的机理。20-4【巩固】【正确答案】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监控、清除人或动物活细胞二高脂肪低糖

类(KD)实验组的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效应T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变化,而γT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加。实验设计思路:取若干A基因敲除小鼠(甲组)和若干普通小鼠(乙组),都用(等量)高脂肪低糖类(KD)饲料饲喂,饲喂7天后再用一定浓度的IAV感染两组小鼠,定期统

计两组小鼠的生存率。实验预期结果:甲组小鼠的生存率显著低于乙组KD通过诱导γT细胞数量增多,从而诱导肺部粘液生成细胞的增殖,产生更多的粘液捕获病毒,以此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的能力。【试题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

,该实验是研究高脂肪低糖类(KD)的饮食对抵御IAV感染的效果,实验的自变量是否用高脂肪低糖类(KD)饲料饲喂,因变量是小鼠的生存率。分析图1结果可知,IAV感染3天后,实验组的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饮

食方案可以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的能力。分析图2结果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效应T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变化,而γT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加。详解:(1)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组成的。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2)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生存,甲型流感病

毒(IAV)是一种会感染人和动物并引发严重呼吸道疾病的病毒,所以IAV必须在人或动物活细胞内增殖,侵入人体后,一部分能被吞噬细胞吞噬,这属于免疫防卫的第二道防线。(3)①本实验目的是研究高脂肪低糖类(KD)的饮食对抵御IAV感染的效果,所以实验组小鼠应该用高脂肪低糖类(KD)饲

料饲喂。②根据图1可知,IAV感染3天后,实验组的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饮食方案可以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的能力。③由图2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效应T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变化,而γT细胞的数

量显著增加,可推测γT细胞在KD饮食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能力方面发挥主要作用。(4)研究发现,A基因是决定γT细胞分化成功的关键基因,为了验证上述推测,需要构建A基因敲除的小鼠并与正常小鼠对照,都用高脂肪低糖类(KD)饲料饲喂,一段时

间后统计两组的生存率,即实验思路为:取若干A基因敲除小鼠(甲组)和若干普通小鼠(乙组),都用(等量)高脂肪低糖类(KD)饲料饲喂,饲喂7天后再用一定浓度的IAV感染两组小鼠,定期统计两组小鼠的生存率。根据图2可推测γT细胞在KD饮食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能力方面发挥主要作用

,所以预期实验结果为:甲组小鼠的生存率显著低于乙组。(5)KD通过诱导γT细胞数量增多,从而诱导肺部粘液生成细胞的增殖,产生更多的粘液捕获病毒,以此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的能力,因此KD饮食增强小鼠抵御IAV

感染的能力。点睛:本题结合图文信息,考查高脂肪低糖类(KD)的饮食对抵御IAV感染效果的实验,要求考生掌握实验设计的原则(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根据图表信息判断该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再进一步设计实验、分析实验,能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对

实验作出准确判断和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20-5【巩固】【正确答案】1、非条件2、正常鼠0.5mA电针刺激组TNF含量低于未受刺激组,模型鼠P'0.5mA电针刺激组和未受刺激组TNF含量基本相当3、efhc4、预期结果:乙2

组TNF含量低,甲1、乙1与甲2无显著差异,均高于乙2组【试题解析】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

号的转变。该反射是先天生来就有的,并不是后天通过学习训练而来的,因此是非条件反射。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正常鼠0.5mA电针刺激组TNF含量低于未受刺激组,模型鼠P'0.5mA电针刺激组和未受刺激组TNF含量基本相当,说明针灸疗法可缓解LPS引发的炎症反应

,该作用效果依赖于具有P受体的感觉神经元。本实验中甲组是正常小鼠作为对照组,乙组为实验组小鼠,所以乙组的实验材料要PC小鼠(c),由于实验要验证证实抗炎症反应依赖P受体感觉神经元且与迷走神经有关,所以处理

1两组小鼠都使用光照刺激ST36(e),然后检测迷走神经动作电位频率。接下来处理2两组小鼠就应该都切断迷走神经(f),同时还要注射LPS(h),最终检测TNF含量。根据实验预期结果:乙2组TNF含量低,甲1、乙1

与甲2无显著差异,均高于乙2组,以及题干信息NA、A、DA在免疫细胞表面有两种类型的受体,α2-AR介导促进炎症反应,β2-AR介导抑制炎症反应。可以推测途径如下: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力。20-6【提升】【正确答案】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特异性抗原基因表达载体(重组质粒)实验组用抗B7-H1抗体处理后,荧光强度明显高于无关抗体,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且均较低通过B7-H1与T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诱导T细胞凋亡将众多膜蛋白单独表达于aAPC表面,通过观

察荧光强度判断该膜蛋白是否与T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筛选出可与T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膜蛋白给aAPC转入空载体,其余同实验组为注射抗B7-H1抗体无效的肿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靶点降低B7-H1或S15的表达;其他途

径抑制T细胞凋亡【试题解析】分析: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详解:(1)癌细胞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导致的

,免疫系统通过识别癌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进而将之清除。(2)①向624mel细胞中转入含B7-H1的基因表达载体(重组质粒);转入B7-H1的实验组,用B7-H1荧光标记抗体检测细胞时,发现荧光显著高于无关抗体的检测结果,说明该细胞中大量表达了B7-H1;而此时对照组两种抗体的检测结果

无差异,且荧光信号均较低。②624mel细胞中B7-H1表达量升高后,会导致与其共培养的T细胞凋亡率明显提高,推测B7-H1可以通过与T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来诱导T细胞的凋亡。(3)①癌细胞中还存在与B7-H1类似

的其他分子,这些分子也能结合T细胞表面受体。所以将众多膜蛋白单独表达于aAPC表面,通过观察荧光强度判断该膜蛋白是否与T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筛选出可与T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膜蛋白,能够发生结合的,就会产生荧光信号;对照组的设置

应为给aAPC转入空载体,其余同实验组。研究组最终通过此种方法筛选到Siglec15。②筛选出Siglec15的意义:找到了这些能与T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其他分子,可以作为新的癌症治疗靶点,用于B7-H1单抗无效的癌症治疗。(4)综上,用于癌症治疗的思路:①减少能够导致T细胞凋亡的

癌细胞表面蛋白的表达;②或者其他抑制T细胞凋亡途径等均可以。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癌变,癌症的治疗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分析题干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利用相关知识对某些

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的能力。20-7【提升】【正确答案】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细胞药物A对H细胞无明显的细胞毒性cd药物能促进淋巴细胞杀伤H细胞,且浓度越高杀伤力越强支持增加T细胞IL-2、TNF-ɑ的释放量抑制T淋巴细胞和癌细胞表面PD–1/PD–L

1的表达,使T细胞活性增强制备抗PD–1或PD–L1的单抗,抑制其活性或阻断PD–1与PD–L1结合【试题解析】分析:1、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

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2、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

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

效应。详解:(1)H细胞是一种肝癌细胞,该细胞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当体内出现癌细胞时,机体主要通过细胞免疫发挥免疫监控和清除作用。(2)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不同浓度的药物A与不加药物A处理后细胞存活率差异不明显,说明药物A对H细

胞无明显的细胞毒性。(3)①将H细胞与T淋巴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分别加入由D溶剂溶解的不同浓度的药物A溶液为实验组,那么对照组处理应是H细胞与T淋巴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加入等量的D溶剂。故选cd。②通过实验凋亡率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药物A能促进T淋巴细胞杀伤H细胞,且浓度越高杀

伤力越强。(4)通过表格数据和实验结果柱形图分析可知,IL-2、TNF-ɑ的表达量随药物A浓度的升高而增大,而癌细胞和淋巴细胞表面的PD-1/PD-L1的表达随药物A浓度的升高而减少,其支持药物A发挥免疫调节的作用机理的假设,即药物A一方面可以

增强T细胞杀伤因子IL-2、TNF-ɑ的释放量,增强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抑制癌细胞和淋巴细胞表面的PD-1/PD-L1的表达,使T细胞活性增强,抑制癌细胞的增殖。(5)根据实验结论,治疗癌症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制备PD-1或PD-L1单抗,抑制其活

性;阻断PD-1和PD-L1的结合。点睛:本题以实验为载体考查人体的免疫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

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21-1【基础】【正确答案】1、二2、随机光照充足3、纤维素杂类草,杂类草含N量较高、含C量最低,C/N值最低,纤维素含量少口感好,且营养成分高4、在开阔地取食杂类草5、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6、气候条件、人为干

扰因素、有蹄类动物的种群密度、年龄组成等【试题解析】分析:动物的同化量等于摄入量减去粪便中的能量即粪便量,各级动物的同化量的去向包括呼吸作用的消耗和用于生长、发育与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的去向包括流向下一营

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这些植食性动物以植物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为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的第二营养级。用样方法调查时,在被调查种群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收集并检测几类常被取食植物的生物积累量。据图分析,结果为开阔地中各类植物的生物积累量均显著高于郁闭林,原因主要是

开阔地光照充足,利于植物生长和有机物的积累。含碳量高的纤维素植物常含有大量不易被消化的多糖类分子,口感较差,而氮元素含量高的植物营养成分更高。分析可知最适宜作为有蹄类动物食物的是杂类草,杂类草含N量较高、含C量最低,

C/N值最低,纤维素含量少口感好,且营养成分高。根据题中信息分析,有蹄类动物适宜在开阔地取食杂类草,所以推测有蹄类动物的最优取食策略是在开阔地取食杂类草。在该生态系统中,东北虎、东北豹捕食有蹄类动物所同化的能量,其去向包括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评估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对东北虎和东北豹的承载能力时,除上述调查外,还需要分析的影响因素有气候条件、人为干扰因素、有蹄类动物的种群密度、年龄组成等。21-2【基础】【正确答案】1、消费者捕食2、生态位3、昆虫成虫的种类和数量4、将10只跳甲幼虫转移到未被

昆虫成虫取食的乌桕根部的土壤中当跳甲成虫数量较少时,取食叶片会诱导乌柏根部淀粉含量增加,营养物质含量增多,同时降低根部单宁的含量,使植物对昆虫防御减弱,从而提高跳甲幼虫的存活率;当跳甲成虫数量较多时,取食叶片

会引起根部淀粉含量的减少以及单宁含量的增加,进而使幼虫存活率降低5、信息传递【试题解析】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表征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研究某种

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跳甲和卷象是以乌柏为食的昆虫,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划分,两者都属于消费者;跳甲和

卷象是以乌柏为食,故二者与乌柏均存在捕食关系。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跳甲成虫和卷象成虫以乌柏树叶为食,跳甲幼虫以乌柏树根为食,这样可以降低由于重叠导致的种内或种间竞争。分析题意,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昆虫成虫的数量和种类,因变

量是乌柏根部淀粉和单宁的含量,据图分析可知,昆虫成虫的种类和数量均可引起乌柏根部物质含量发生变化。本实验目的是研究乌柏被跳甲或卷象成虫损害后对跳甲幼虫的影响,则实验的自变量是乌桕是否被跳甲或卷象成虫损害,因变量是跳甲幼虫的状况,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

量原则,据此推知,由于实验组是将10只跳甲幼虫转移到乌柏根部土壤中,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可知,对照组的处理是将10只跳甲幼虫转移到未被昆虫成虫取食的乌桕根部的土壤中;结合图2分析可知,当跳甲成虫数量较少时,取食叶片会诱导乌

柏根部淀粉含量增加,营养物质含量增多,同时降低根部单宁的含量,使植物对昆虫防御减弱,从而提高跳甲幼虫的存活率;当跳甲成虫数量较多时,取食叶片会引起根部淀粉含量的减少以及单宁含量的增加,进而使幼虫存活率降低。结合题干信息“跳甲幼虫对乌柏根的取食也可诱导叶产生挥发物质,能够

吸引跳甲成虫取食,但对卷象成虫有排斥作用”可知,乌柏与跳甲﹑卷象间关系的调控体现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起重要作用。21-3【巩固】【正确答案】1、第二营养级标记重捕2、播放无关声音平原和密林中,实验组薮羚都会远离声源,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3、薮羚在平原

和在密林的食物组成不同,且平原薮羚的食物中可消化的蛋白与能量均高于密林薮羚4、平原大型食肉动物(捕食者)的减少和食物的高营养5、适当增加其他植食性动物/适当引入捕食者/播放大型食肉动物的叫声来模拟捕食者在区域内的存在【试题解析】分析:1、标记重捕法是指在种群的活

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处,一段时间后再重捕,根据重捕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2、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种间关系,如捕食、竞争等,通过这种关系,可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薮

羚是植食性动物,植物属于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因此薮羚属于第二营养级;薮羚活动范围广、活动能力强,常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薮羚的种群密度。为探究大型食肉动物的消失给薮羚的行为和植物生长带来的影响,通过播放食肉动物叫声模拟捕食者存在,对照组的处理是播放无关声音,

排除声音播放本身对实验的干扰;声源模拟捕食者,平原和密林中,实验组薮羚都会远离声源,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说明食肉动物能够影响薮羚的分布。结合图2分析可知,薮羚在平原和在密林的食物组成不同(左图),薮羚在平原主要以豆科植物为主,在密林豆科和柿树科食物占比相当,且平原薮羚的食物中可消化的蛋白

与能量均高于密林薮羚(右图)。结合以上结果可知,平原大型食肉动物(捕食者)的减少和食物的高营养和高能量,会使薮羚从密林迁移到平原,获得更大的环境容纳量。薮羚迁入平原,数量增长更快,且天敌减少,对平原的植物造成了严重影响,可适当增加

其他植食性动物或适当引入捕食者(播放大型食肉动物的叫声模拟捕食者在区域内的存在)等措施解决该问题。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群落中的物种关系,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21-4【巩固】【正确答案】1、所有生物物物种丰富度明显降低,群落结构变得简单2、资源

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E3、整体、协调、循环、自生(合适的)种类和比例既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确保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试题解析】分析:2、

群落: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物种丰富度、群落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等。3、生态学基本原理包括: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卡腾湖的所有生物构成

了一个生物群落。由于丽鱼的引入,原来很常见的6~8种鱼类现在已完全消失或极为少见,也间接导致了其他捕食性动物数量的减少,北梭鱼、黑燕鸥和鹭鸟等几乎不见踪迹,使卡腾湖的物种丰富度明显降低,群落结构变得简单。丽鱼入侵最初几年的种群增长呈“J”型,由于资源

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故一段时间后,丽鱼种群呈“S”型增长。据图可知,北梭鱼、黑燕鸥直接或间接以E为食,成年丽鱼最初主要是捕食E,E的减少导

致北梭鱼、黑燕鸥种群数量下降。生态学基本原理包括整体、协调、循环、自生,近些年来,当地人对该湖所所做的生态恢复工作,应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在恢复生态过程时,还需借助于排除入侵物种,引入和培植

本地物种,考虑所要引人和培植的本地物种环境容纳量,种间关系,对环境的影响等因素,从而确定引入和培植生物的种类和比例,已达到既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确保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点睛:本题考查了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种间关系以及生态工程的原理等相关知识,

意在考查考生把握知识的要点,加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21-5【巩固】【正确答案】1、ATP和NADPH细胞质基质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2、排除原来有机物的干扰大豆根瘤结节生成需要进行光合作用物质上:CO2转变为有机物,有机物可以被根瘤菌利用,形成结节,能量上:光能转变为有机物的化学能,化学能被根瘤菌

转变为ATP的化学能和热能3、信号因子该机制使宿主植物的根能够感知地上环境是否能可持续地为地下共生固氮提供必需能量,从而开启根部共生结瘤。该研究揭示了植物地上-地下协同发育的新机制,为设计在暗处也可以共生固氮的新型植物提供了关键技术手

段,为优化生物圈碳-氮平衡提供了新思路。【试题解析】分析:大豆与根瘤菌是共生关系。大豆为根瘤菌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碳源和能源以及其他必需营养,而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如氨,其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C3的还原需要光反应提供ATP(提供能量)和NADPH

(提供能量和还原剂);蔗糖在叶绿体外(细胞质基质/细胞溶胶/胞质溶胶)中进行,因此合成蔗糖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蔗糖进入维管束细胞的过程可被呼吸抑制剂抑制,说明蔗糖进入细胞需要能量,又是跨膜运输,因此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黑暗处理可以消耗掉大豆原有的有机物的干扰;结合图2可知,

仅对根部遮光处理,对结节数目没有影响,而对芽进行黑暗处理,则结节不能生成,因此结节生成需要光合作用的进行;从物质的角度,大豆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而根瘤菌可以固氮,为植物提供氨,从能量的角度,大豆可以将光能转变为有机物的化学能,

而根瘤菌可以将有机物的化学能转变为ATP中的化学能和热能。光除了提供能量来源外,还作为一种信号因子,调节大豆根瘤结节生成;该研究揭示了CCaMK-STF-FT模块整合地上光信号和地下共生固氮信号,调控根瘤形成的机制。该机制使宿

主植物的根能够感知地上环境是否能可持续地为地下共生固氮提供必需能量,从而开启根部共生结瘤。该研究揭示了植物地上-地下协同发育的新机制,为设计在暗处也可以共生固氮的新型植物提供了关键技术手段,为优化生物圈碳-氮平衡提供了新思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大豆与根瘤菌的

关系,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21-6【提升】【正确答案】1、生态系统与其他物种的关系2、单独存在时有利于二化螟虫体生长,与二化螟共同寄生时可减弱二化螟种内竞争3、褐飞虱的存在使二化螟虫卵不易被稻螟赤眼蜂寄

生4、两者都在水稻植株上取食,但所利用的资源不同,生态位发生分化,种间竞争不激烈,且褐飞虱还能帮助二化螟抵御天敌寄生【试题解析】分析:种间关系:①捕食:一种生物以另外一种为食的现象;②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

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③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④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彼此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⑤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

的统一整体。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角色,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3组和1组对比可知,褐飞虱单独存在时有利于二化螟虫体生长;4组和2组对比可知,褐飞虱与二化螟共同寄生时可减弱二化螟种内竞争,利于二化螟虫体生长。本实验研究二化

螟和褐飞虱在水稻上寄生对水稻吸引稻螟赤眼蜂的影响,由图3可知,无关变量有水稻植株和水稻上的二化螟卵,所以设置对照组应该选用水稻植株和水稻上的二化螟卵,并且两侧对稻螟赤眼蜂的吸引力应相同才能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综合分析图3结果,当有褐飞虱的存在,对稻螟赤眼蜂吸引力会下降,所以本实验的结论

为:褐飞虱的存在使二化螟虫卵不易被稻螟赤眼蜂寄生。从生态位的角度分析,二化螟和褐飞虱都在水稻植株上取食,但所利用的资源不同,生态位发生分化,种间竞争不激烈,且褐飞虱还能帮助二化螟抵御天敌寄生。21-7【提升】【正确答案】1、消费者2、“S”高于bdca与野生型B菌株共培养时,有DMSP条件下

纤毛虫体内带荧光标记的食物泡少于无DMSP;与缺陷型b菌株共培养时,无此差异3、捕食偏好4、化学信息能够调节海洋细菌A和B的比例关系,进而影响海洋生物的种间关系/化学信息的动态调节,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试题解

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产者(自养型):能制造有机物的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3)消费者(异养型):主要是动物,还有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

4)分解者(异养型):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2、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数量也会增加。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由题干可知,纤毛虫作为捕食者,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消费者。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

,据图1可知,Ⅱ组纤毛虫密度小于Ⅰ组,说明纤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呈现S形增长;据图1中Ⅰ-IV组实验结果可推测,有DMSP时,野生型菌体含有DL基因因而能控制合成相应的酶类来裂解DMSP产生生物毒性物质丙烯酸,用以抵

御纤毛虫,因而其存活率高于敲除DL基因的缺陷型b菌株,同时Ⅱ与Ⅳ曲线相比,后者纤毛虫的种群密度更高,因此也能显示出野生型B菌体存活率高于缺陷型b菌株;②在1-IV组实验中,Ⅱ组纤毛虫种群的K值更小。主要原因是:野生型B菌株含有控制酶DL合成的基因→b、野生型B菌株合成酶DL→d、在酶D

L的催化下裂解DMSP产生生物毒性物质丙烯酸→c、丙烯酸的毒性抑制纤毛虫取食B菌株→纤毛虫可获得的食物资源减少,即a,因而种群K值下降;③图2结果显示,与野生型B菌株共培养时,有DMSP条件下纤毛虫体内带荧

光标记的食物泡少于无DMSP;与缺陷型b菌株共培养时,有DMSP条件下纤毛虫体内带荧光标记的食物泡与无DMSP条件下纤毛虫体内带荧光标记的食物泡无此差异,该结果能支持②所作的解释。分析图3中的数据可知,在无DMSP时,将野生型细菌B、缺陷型细菌b分别与细菌A按一定比例混合,再与纤毛虫共同培养

72h后,与0h时相比,野生型细菌B和缺陷型细菌b的数量都相对减少,而细菌A的相对数量增加,说明纤毛虫捕食野生型细菌B和缺陷型细菌b的数量大于细菌A;而在有DMSP时,与0h时相比,混合培养72h后,细菌B相对数量增大,缺

陷型细菌b的相对数量减少,而细菌A的相对数量减少,说明纤毛虫捕食野生型细菌B的数量小于细菌A,据此推测,野生型细菌B在含有DMSP时,裂解DMSP产生丙烯酸,抵御了纤毛虫的捕食,通过改变纤毛虫的捕食偏好来降低被捕食几率。化学信息是指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野生

型细菌B裂解DMSP产生的丙烯酸,化学信息能够调节海洋细菌A和B的比例关系,进而影响海洋生物的种间关系,其动态调节,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信息传递及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信息传递的种类和作用,明确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分析,意在考查考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难度适中。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

.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666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