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北省宜荆荆随恩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联考地理试卷(B卷)(解析版).docx,共(12)页,530.11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bb4aef34b12fb1351020c187537bbd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年宜荆荆随恩高一6月联考高一地理B试卷命题学校:龙泉中学命题教师:齐帅审题学校:恩施高中考试时间:2024年6月14日下午14:30-17:05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
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一、选择
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卡塔尔半岛早期主要是由一些游牧部落短期居住,人口容量极低;近几十年来,卡塔尔人口迅速上升,到2023年底,卡塔尔总人口已达297万人,本国国籍人口只占不到15
%,其余多为外国劳工。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导致卡塔尔半岛早期人口容量极低的主要限制因素是()A.气温B.地形C.水源D.土壤2.推测近些年大量流向卡塔尔的人口主要来自()A.西亚B.北非C.东亚D.南亚3.近几十年来卡塔尔半岛人口容
量扩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①资源开发②对外开放程度③科技水平④消费水平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1.C2.D3.A【解析】【分析】【1题详解】卡塔尔气候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常年炎热干燥,水源短缺,难以满足大量人口生存
,是其最主要的限制性因素。其他因素均无水源影响大。C正确,ABD错误。故选C。【2题详解】卡塔尔大量外来人口主要为附近国家输出的劳工,南亚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人口数量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人种、宗教、
风俗习惯等相似,大量输出劳工到卡塔尔,成为其主要来源,D正确。其他地区因为劳工输出数量、地理位置、经济状况等因素,输出到卡塔尔的劳工少于南亚地区,ABC错误。故选D。【3题详解】近几十年来卡塔尔半岛人口
容量扩大主要是因为开发并出口石油、天然气资源,经济发展水平高,从而可以有资金购买技术设备等解决淡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对外开放程度高可以购买各种必需资源(如粮食、矿产资源等),①②③正确;④消费水平与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当地经济发达消费水平高,不利于其人口容量的提高,④错误。故
选A。【点睛】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随生产力的提高,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渐减小):地形、气候、水资源、土壤、矿产资源;(2)社会经济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最显著)、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政治(战争、政策)、文化(历史因素、宗
教、习俗)等。马德雷湖位于墨西哥湾沿岸(下图),水体较浅,湖水盐度通常维持在50‰以上。图中南侧河流为两国界河。完成下面小题。4.从成因角度看,马德雷湖属于()A.构造湖B.潟湖C.河迹湖D.咸水湖5.下列关于马德雷湖地理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北半球,西半球②低纬度热带地区③北美洲南部,墨西哥湾西岸④墨西哥东部,北接美国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6.马德雷湖湖水盐度与东侧墨西哥湾盐度的差异及原因是()A.马德雷湖盐度高于墨西哥湾;湖水蒸发量大补给水量少B.马德雷湖盐度高于墨西哥湾;季
节性河流注入输送陆地盐分C.马德雷湖盐度低于墨西哥湾;墨西哥湾暖流蒸发强导致海水盐度高D.马德雷湖盐度低于墨西哥湾;陆地径流注入稀释盐分【答案】4.B5.B6.A【解析】【分析】【4题详解】从图中可知,马德雷湖东岸有一狭长的帕德雷岛,岛、湖的走向都与海岸线一致,
帕德雷岛实为洋流携带泥沙沉积而成的离岸沙坝,将原本海湾隔开形成马德雷湖,这种湖泊称为潟湖,B正确。A、C均不是其成因,D是从湖水矿化度的角度归类。故选B。【5题详解】从经纬度看,马德雷湖位于北半球、西半球
,①对;马德雷湖地处北半球低纬度但不是热带,②错;从海陆位置看,该湖位于北美洲南部,东临墨西哥湾,③对;从国家看,该湖位于美国,南邻墨西哥,④错。故选B。6题详解】马德雷湖盐度为50‰以上,世界大洋表层盐度平均约为3
5‰,所以马德雷湖盐度高于东侧墨西哥湾,排除C、D。湖泊所在区域河流注入量少,与东侧墨西哥湾海连通的水道狭窄,补给量都有限,并且区域气温高光照强烈,湖水容易蒸发,墨西哥湾海水不断注入蒸发盐分浓缩,故该湖盐
度逐渐升高。故选A。【点睛】影响盐度的因素主要有:降水与蒸发之差、淡水汇入、洋流、海域封闭情况、海水冻融作用等。真太阳时是以太阳的周日视运动为依据,视太阳位于正南向为正午测得的时间(日晷显示的时刻)。平太阳时是以太阳的周日视运动的平均速度为基础测得的时间
,即1个平太阳日分为24个平太阳时(如我国采用的北京时间)。由于地球公转速度的差别,平太阳时可能比真太阳时提前或推迟,至多达十几分钟。下表为我国某地在2023年某月份的日出、日落和日中时刻表(北京时间)以及该日昼长(时
:分:秒)。据此回答下列问题。日期18日20日22日24日26日28日【的日出时刻7:237:247:257:267:277:28日落时刻17:3117:3217:3317:3417:3517:37日中时刻12:2712:2812:2912:3012:311
2:32昼长10:08:2110:08:0610:08:0110:08:0810:08:2610:08:557.该月份最可能是()A.1月B.3月C.11月D.12月8.该地最可能位于()A.松嫩平原B.成都平原C.江汉平原D.南沙群岛9.关于该地“日
中时刻”,说法错误的是()A.太阳高度一天中最大B.地方时为12点C.一年内时间不断推迟D.地方时与北京时间相差约半小时【答案】7.D8.C9.C【解析】【7题详解】表格信息为我国某地,根据表格,该月这几天昼长仅为10小时8分钟左右,明显昼短夜长,排除B
;根据22日昼长最短(10小时8分1秒),是冬至节气(12月22日),故选D。【8题详解】根据其“日中时间”在北京时间12:30左右,判断其经度为112.5°E附近,最可能位于江汉平原,C正确。松嫩平原位于
125°E附近,A错误。成都平原位于105°E附近,B错误。南沙群岛位于北纬3°36′至11°57′、东经109°26′至117°59′之间,纬度低,昼长时间比10小时8分长,D错误。故选C。9题详解】“日中时刻”即太阳位于一天中最高位置的时刻,也就
是正午时刻(地方时是12点),北京时间为12:30左右,所以比北京时间晚半小时左右,A、B、D正确。C项表格中信息只能显示这几天在推迟,但无法判断年内推迟。根据材料,平太阳时可能比真太阳时提前或推迟,
所以日中时刻(正午,真太阳时)的北京时间(平太阳时)可能提前或推迟,C错误。故选C。【点睛】每日日中时刻为日出时刻+昼长的一半,或者日落时间-昼长的一半,因此计算每日日中时刻的主要依据日出、日落时刻。多年生植物
梭梭是我国固沙造林面积最大的树种之一。为适应自然环境,梭梭的叶子已经退化为鳞片,【依靠新生绿色枝条(又叫同化枝)进行光合作用。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防护林中,流沙经常将凋落物掩埋,形成与裸露地表凋落物不同的分解环境。下图示意该沙漠腹地实验区中裸露和沙埋(地下1
0cm)条件下梭梭凋落物的质量残留率。完成下面小题。10.推测梭梭凋落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是()A.叶片B.根茎C.老枝D.同化枝11.导致裸露梭梭凋落物和沙埋梭梭凋落物分解速度差别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
.温度B.降水C.光照D.湿度12.关于图中该试验区梭梭凋落物分解特点,说法错误的是()A.裸露和沙埋梭梭凋落物分解随时间推移逐渐趋于稳定B.沙埋梭梭凋落物分解速度持续快于裸露凋落物C.随时间推移,裸
露和沙埋梭梭分解残留质量差异整体变大D.裸露和沙埋梭梭凋落物的整体分解速率都是先快后慢【答案】10.D11.D12.B【解析】【分析】10题详解】据材料,梭梭的叶片已经退化成鳞片,A排除;梭梭为多年生植物,其根茎用以在休眠期维持生命,不凋落,B错;新生的绿色
枝条(同化枝)代替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在秋冬季节部分同化枝会凋落,另外部分同化枝木质化长成老枝,D正确,C错误。故选D。【11题详解】结合实验可知,沙埋的分解效率更高,裸露的分解较慢,主要是受湿度影响,沙埋后水分保存较多,分解快,裸露水分易散失,枝条干燥,不易被分解,D正确。10cm深
度温度相差不大,A错误;不论是地表裸露凋落物还是地下被沙埋的凋落物降水都是相同的,B错误;光照对分解影响较小,C错误。故选D。【12题详解】【由图可知地表和地下凋落物随时间分解曲线逐渐趋于平缓,达到稳定,A正确;在分解6-9月时沙埋分解较慢,裸露分解较快,B错误;随着时间推移,两
条曲线之间差异整体在变大,说明分解残留质量差别变大,C正确;从图中可知两条曲线下降趋势整体上都是先陡后缓,说明分解速度先快后慢,D正确。由于题目是要求选错误选项,故选B。【点睛】土壤形成因素,是指影响和决定土壤形成方向、发育程度和特征特
性的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时间等自然因素,以及人为因素,如耕作、施肥、灌溉等。西溪河位于我国贵州省,属于乌江水系。1986年为解决附近农村生活用电问题,当地在河上建设小型水电站工程——西河水坝。水坝采用浆砌石工艺筑成(
坝体用石料和水泥砂浆砌成),坝体高而薄。2013年西河水坝被爆破拆除,拆坝3年后,河道形态趋于稳定。下左图示意西河水坝位置,右图示意拆坝前、后(3年后)水坝上游河道某断面形态。13.推测西河水坝当时采用浆砌石筑坝
而不是钢筋混凝土坝的主要考虑因素是()A.原料B.技术C.资金D.劳动力14.水坝运行后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保留、整改和退出三种方式。西河水坝采取拆除退出的直接原因是()A.坝体老旧危险系数高B.为恢复河道自然生态C.供电问题已解决D.坝上游库区淤积严重15
.判断图中A、B分别为拆坝前或拆坝后的河床剖面,以及引起该变化的原因是()A.A拆前B拆后;流水堆积B.A拆前B拆后;流水侵蚀C.A拆后B拆前;流水侵蚀D.A拆后B拆前;流水堆积【答案】13.C14.A15.B【解析】【分
析】【13题详解】修水坝时间为1986年,当时该地经济发展水平低,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缺乏钢筋混凝土等材料,且这些原材料和运输成本以及建设施工成本高昂,所以不选择钢筋混凝土的最主要限制因素是资金的因素,C正确。由于当地石材丰富
廉价,采用浆砌石筑坝可以大大降低成本,ABD错误。故选C。【14题详解】根据材料,该大坝采用浆砌石工艺筑成,坝体高而薄,且到2013年已过了近40年,坝体逐渐老旧,危险系数升高,A正确。其他因素均不是主要和直接因素,BCD错
误。故选A。【15题详解】拆坝前坝上游为水库,水流速度低泥沙淤积,河床高且横截面平缓(A断面)。大坝拆除后坝上游落差加大,水流溯源侵蚀、下切加剧,将以前沉积的A断面侵蚀成B断面。故选B。【点睛】我国小水电的优势:(1)小水电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边远山区、民族
地区和革命老区,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2)小水电资源规模适中,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有利于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适合国家鼓励、引导集体、企业和个人开发。(3)小水电资源具有分散开发、就近供电、就近消纳,不需要高电压大容量远距离输电,发电成本和供电成本相对较低。(4)可为“西电东送”
提供有力的支撑。小水电是电力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电站的有益补充。(5)小水电是国际公认的可再生绿色能源,与其他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相比,其技术比较成熟、造价低,非常适合于为分散的农村供电及电气化建设,其开发利用有利于能源结构的调整优化,有利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社会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99年,国务院对三峡水库移民安置规划进行了调整,即库区环境容量不足地区的移民需要外迁。在试点的基础上,三峡移民外迁采
取的是“相对集中到县乡,分散安置到村组”的方式。分散安置难度较低、有助于社会融合与稳定;采取集中安置模式则主要是出于移民在安置地的生产生活便利等方面的考虑。材料二:一项针对部分从重庆迁往安徽、江苏的三
峡移民社会融合状况的调查研究结果(调查于2020、2021间进行)。表:两种安置模式移民社会融合状况对比安置模式经济融合文化融合社会关系融合工作来居住环境经济状况语言适文化习与当源应俗适应地人的关系分
散安置较少,以自己“碰运气”找为主,包括当地人介绍房屋质量较差,基础设施陈旧落后收入低于当地平均水平移民内部讲重庆方言,后辈讲普通话或当地话初期不理解、贬低当地风俗,后逐渐按照当地风俗办事相对更亲集中安置
较多,包括自己找,以及老乡、当地人帮助介绍新建房屋、新建基础设施收入达到或超过当地平均水平移民内部讲重庆方言,与当地人讲重庆普通话不了解当地风俗,按照老家风俗办事相对较疏(1)从三峡工程建设对库区环境人口容量影响角度,分析库区外迁移
民的必要性。(2)与集中安置相比,分散安置的经济融合程度较低,社会文化融合程度较高。试分析其原因。(3)水库移民的经济社会融合是国家长治久安、和谐进步的内在要求。请为迁入地政府实现移民的经济社会融合提出可行性建议。【答案】(1)三峡库区
地处山区,人口、城镇、耕地主要集中在河谷低地,水库修建后,水位上涨,淹没大量低地,土地资源减少。(2)经济融合方面:分散安置,移民居住环境较差,需要资金维修或重建;工作机会较少,收入偏低,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分散安置,移民分散孤立,难以互帮互助。社会融合方面
:分散安置,移民与本地居民相比,数量少而分散,难以形成移民文化圈子;移民为了适应新环境,积极学习迁入地风俗文化,并逐渐接受当地风俗习惯,形成新的身份认同。(3)加强宣传教育,引导移民积极适应并扎根新的家园;开展集体文化交流活动,促进移民和本地人的情感联系与文化交流;财政增加
专项投入,加大对移民的关怀和帮扶力度;发展相关特色产业,增加移民收入。【解析】【分析】本大题以“三峡水库移民安置”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环境人口容量、移民安置模式等相关内容(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
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关键能力和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注意解题角度要求“从三峡工程建设对库区环境人口容量影响角度”,从这个角度得到的“影响”结论是“库区环境人口容量减小”,再去探寻其原
因:三峡库区地处山区,人口、城镇、耕地主要集中在河谷低地,水库修建后,水位上涨,淹没大量低地,土地资源减少。农业上耕地减少、城镇化所需建设用地减少,导致整个区域环境人口容量变小,居民外迁就成为必要。【小问2详解】对比分析材料二表格内容
,以“集中安置”作参考,探因“分散安置”,由“结论”探求“原因”。经济融合方面(结论是“分散安置,经济融合程度较低”),据结论寻因,思考方向分别是(经济三个比较项):工作来源看,分散安置,工作机会较少,移民分散孤立,难以互帮互助;居住环境来看,分散安置,移
民居住环境较差,需要资金维修或重建;经济状况看,收入偏低,低于当地平均水平。社会文化融合方面(结论是“分散安置,社会文化融合程度较高”),据结论寻因:分散安置,移民与本地居民相比,数量少而分散,难以形成移民文化圈子;移民为了适应新环境,积极学习迁入地风俗文化,并逐渐接受当地风俗
习惯,形成新的身份认同。(基本思路是,分散安置的对象更易被当地社会文化同化,这部分人更容易选择融入当地的社会文化氛围与体系之中)【小问3详解】融合才能减少矛盾,形成合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需要从“宣传教育形成大情怀主动融入、项目扶持感受地方的温暖与关爱愿意融入、助力增收切实改善生活
乐于融入、加强交流与合作增进了解强化融入”等方面作答。具体表述:加强宣传教育,引导移民积极适应并扎根新的家园;开展集体文化交流活动,促进移民和本地人的情感联系与文化交流;财政增加专项投入,加大对移民的关怀和帮扶力度;发展相关特色产业,增加移民收入。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近年
来,中国倡导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综合开发,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一带一路”倡议等推动下,该地区经济合作取得很大进步。位于该流域的中老铁路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对接项目,其中老挝段北起老中边境口岸磨丁,南至老挝首
都万象,已于2021年12月3日建成通车,并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享有较高的国际声誉。读“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图和景洪、万象气温降水资料图,回答下列问题(1)判断景洪的气候类型,并说出其气候特征。(2)比较万象与景洪气候特征的差别,并说明原因。(3)从气候的角度,分
析在中老铁路修建过程中,施工人员面临的自然困难。【答案】(1)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或5-9月为雨季,其他月份为旱季)。(2)(与万象相比,)景洪年均温较低,气温年较差更大;年降水量偏少(雨季降水偏少)。原因:景洪纬度、海拔更高;距海更远
,受地形阻挡,海洋水汽影响偏小。(3)天气炎热;雨季降水多,易受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危害;(湿热的气候)多蚊虫毒蛇等威胁。。【解析】【分析】本题目以为背景材料,考查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
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景洪位于东南亚,据其气温降水资料可知为热带季风气候。景洪是,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或5-9月为雨季,其他月份为旱季)。【小问2详解】结合景洪、万象
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与万象相比,景洪最冷月气温在20℃以下,最高温在25℃附近,年均温较低;据两地最高温、最低温对比可知,景洪气温年较差更大;结合降水柱状图分析,景洪年降水量偏少雨季降水最多的月在200mm附近,雨季降水偏少。原因是景洪纬
度、海拔比万象更高。导致年平均温度低;由于景洪距海更远,且受地形阻挡,海洋水汽影响偏小,降水少于万象。【小问3详解】从气候的角度分析,中老铁路经过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高温,结合当地气候资料,中老铁路修建过程中天气炎热;结合当地气候资料,当地雨季降水多,山区地形复杂,易受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危害
;湿热的气候多蚊虫毒蛇等威胁工人施工。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张家界地貌是由产状近水平的中、上泥盆统石英砂岩为成景母岩,在多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的,以棱角平直的高大石柱林为主的地貌景观。在2010年11月“张家界地貌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张家界地貌”获得国际认可,成为
该类地貌的统称。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内拔地而起的石柱达3000多根,其中高度超过200米的有1000多根,优美壮观,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地貌形态(下图所示),有着重要的地质与地貌学价值。(1)分析产状水平石英砂岩对张家界地貌石柱林形成的作用。(2)一般认为,
更新世以来张家界地貌主体的演变经历了方山平台期——石墙期——石柱林期,分析其演变过程。(3)目前张家界地貌绝大部分景观正处于最为壮观的“壮年期”。推断张家界地貌石柱林未来的演变趋势,并指出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外力作用。【答案】(1)提供了物质基础(成景母岩);水平产状岩层结构稳定不易倾斜滑塌
;石英砂岩质地坚硬,相对抗侵蚀,易保留成为高大石柱林。(2)过程:随着地壳抬升,石英砂岩出露地表形成方山平台;抬升过程中裂隙(垂直节理)大量发育,流水顺裂隙下切侵蚀;裂隙逐渐变宽,平台被切割形成石墙;流水汇聚谷底侵蚀,加上重力崩塌,石墙被分割形成石柱林。(3)趋势:石柱林变少、变
矮。外力:流水侵蚀;重力崩塌;植物根劈作用(生物风化)等。【解析】【分析】本题目以张家界地貌为背景材料,考查地质作用、地貌形成演化及外力作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张家
界地貌是由产状近水平的中、上泥盆统石英砂岩为成景母岩,在多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的,以棱角平直的高大石柱林为主的地貌景观。产状水平的石英砂岩为张家界地貌石柱林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成景母岩);水平产状岩层结构稳定不易倾斜滑塌,可以维持地貌长期稳定;石英砂岩质地坚硬,相对抗侵蚀,的受外力作
用破坏小,易保留成为高大石柱林。【小问2详解】更新世以来张家界地貌主体的演变经历了方山平台期——石墙期——石柱林期,其演变过程是:石英砂岩最初形成于地下,随着地壳抬升,水平的石英砂岩出露地表形成方山平台;
岩石抬升过程中裂隙(垂直节理)大量发育,岩石容易被外力侵蚀,流水顺裂隙下切侵蚀;随着侵蚀进行,裂隙逐渐变宽,平台被切割形成石墙;最后流水汇聚谷底侵蚀底部,再加上重力崩塌,石墙被分割形成石柱林。【小问3详解】结合
方山平台期——石墙期——石柱林期的演化,推测张家界地貌石柱林未来的演变趋势是在外力作用下,石柱林变少、变矮。主要的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其次是重力崩塌;再次是植物根劈作用(生物风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