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宁夏吴忠市同心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科综合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共(7)页,119.71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b6f9aa4bea45d2fe7f468ee7a0378d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同心县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高二年级理科综合期末试卷-化学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
答题卡一并上交。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Na:23S:32Cl:35.5K:39Ca:40Cu:64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7.下列说法或表示方法中正确的是()A
.H2O(g)变成H2O(l)的过程中,断键吸收的能量小于成键放出的能量B.由C(金刚石)=C(石墨)△H=-1.9kJ·mol-1可知,金刚石比石墨稳定C.在101KPa时,2g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kJ热量,则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2(g)
+O2(g)=2H2O(l)△H=-285.8kJ·mol-1D.在稀溶液中:H+(aq)+OH-(aq)=H2O(l)△H=-57.3kJ·mol-1,若将含0.5molH2SO4的浓溶液与含1mol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大于57.3k
J8.由反应物X分别转化为Y和Z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X→Y反应的△H=E5-E2B.由X→Z反应的△H>0C.降低压强有利于提高Y的产率D.升高温度有利于提高Z的产率9.某研究欲利用甲烷消除NO2污染N2(
g)+CO2(g)+2H2O(g)。在1L密闭容器中,控制不同温度,分别加入0.50molCH4和1.2molNO2,测得n(CH4)随时间变化的有关实验数据见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组中,0~20min内,用NO2表示的反应速率
为0.0125mol·Lˉ1·minˉ1B.由实验数据可知实验控制的温度T1<T2C.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D.若增大压强,则正反应速率加快,逆反应速率减慢10.下面有关电化学
的图示,完全正确的是()A.B.C.D.11.图a~c分别为氯化钠在不同状态下的导电实验(X、Y均表示石墨电极)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图示中代表的离子的电子式为B.图a中放入的是
氯化钠固体,该条件下不导电C.能导电的装置中,X上均有气体产生D.能导电的装置中,Y的电极产物相同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组别温度时间/minn/mol01020①T1n(CH4)0.500.350.25②T2n(CH4)0
.500.300.18A.将纯水加热,水的离子积变大、pH变小、溶液呈酸性B.pH=5的CH3COOH溶液和pH=5的NH4Cl溶液中,c(H+)相等C.CH3COONa溶液加水稀释后,恢复至原温度,pH和Kw均减
小D.中和等体积和等pH的盐酸和醋酸溶液所消耗的NaOH物质的量相同c(H+)13.已知AG=lgc(OH-),电离度α=×100%。常温下,向10mL0.1mol/LHX溶液中滴加0.1mol/LNaOH溶液,混合溶液中AG与滴加NaOH溶液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下
列说法错误的是()A.F点溶液pH<7B.G点溶液中c(Na+)=c(X−)>c(H+)=c(OH−)C.V=10时,溶液中c(OH−)<c(HX)D.常温下,HX的电离度约为1%27.(14分)(1)某温度(t
℃)时,水的Kw=1×10-12,则该温度(填“>”“<”或“=”)25℃,其理由是。(2)在(1)题温度下,c(H+)=1×10-7mol·L-1的溶液呈(填“酸性”“碱性”或“中性”);若该溶液中只存在NaOH溶质,则
由H2O电离出来的c(OH-)=mol·L-1。(3)实验室用Zn和稀硫酸制取H2,反应时溶液中水的电离平衡(填“向左”“向右”或“不”)移动。在新制氯水中加入少量NaCl固体,水的电离平衡(填“向左”“向右”或“不”)移动。(4)25℃时,pH=4的盐酸中水的电离程度(填“>”、“<”或“=
”)pH=10的Ba(OH)2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28.(14分)(1)以CH3OH和空气为原料的燃料电池,电解质为KOH溶液。回答下列问题:①OH-移向极。②负极反应式为。③电池中pH将逐渐(填增大、减少、不变)。(2)用上面的电池对以下物质进行电解(如右图所示),
其中a、b、c、d、e、f电极均为惰性电极,通电一段时间后,e极增重0.064g。则①电源B极是极。②甲池a电极反应式为。③乙池反应化学方程式。④乙池共可收集到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为mL,乙溶液的pH为。
(常温,不考虑溶液体积变化)29.(15分)(1)某同学探究影响硫代硫酸钠与稀硫酸反应速率的因素时,设计如下系列实验:实验序号反应温度/℃Na2S2O3溶液稀H2SO4H2OV/mLc/(mol/L)V/mLc/(mol/L)V/mL①
2010.00.1010.00.500②40V10.10V20.50V3③20V40.104.00.50V5①写出硫代硫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②该实验①、②可探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因此V3是;实验①、③可探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因此V5是。(2)在一
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化学反应:CO2(g)+H2(g)CO(g)+H2O(g),其化学平衡常数K和温度t的关系如表所示:①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②该反应为反应(填“吸热”或“放热”)。③某温度下,平衡浓度符合下式:c(CO2)·c(H2)=c(C
O)·c(H2O),试判断此时的温度为℃。④在800℃时,发生上述反应,某一时刻测得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分别为c(CO2)=2mol/L,c(H2)=1.5mol/L,c(CO)=1mol/L,c(H2O)=3mol/L,则
下一时刻,反应向(填“正向”或“逆向”)进行。(3)已知常温时红磷比白磷稳定,比较下列反应中ΔH的大小:ΔH1ΔH2。(填“>”或“<”)。①P4(白磷,s)+5O2(g)=2P2O5(s)ΔH1②4P(红磷,s)+5O2(g)=2P2O5
(s)ΔH2t/℃70080083010001200K0.60.91.01.72.6(4)氨气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可用于制取化肥和硝酸等。已知H-H键、N-H键、N≡N键的键能分别是436kJ/mol、391kJ/mol、946kJ/mol。写出合成氨的热化学方程式:
。30.(15分)某学生用0.1000mol·L-1盐酸标准溶液测定某烧碱样品的纯度(杂质不与盐酸反应)。实验步骤如下:(1)配制待测液:用2.50g含有少量杂质的固体烧碱样品配制500mL溶液。需用的玻璃仪器除了烧杯
、胶头滴管、玻璃棒外,还需要。(2)滴定:Ⅰ.用蒸馏水洗涤酸式滴定管,并立即注入盐酸标准溶液至“0”刻度线以上。Ⅱ.固定好滴定管并使滴定管尖嘴充满液体,调节液面至“0”或“0”刻度线以下,并记录读数。Ⅲ.移取20.00mL待测液注入洁
净的锥形瓶中,并加入2滴酚酞试液。Ⅳ.用标准液滴定至终点,记录滴定管液面读数。①上述滴定步骤中有错误的是(填编号),该错误操作会导致测定结果(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②步骤Ⅳ中滴定时眼睛应,判断滴定终点的现象是。③若步骤Ⅱ中仰视读数,步骤Ⅳ中俯视读数,则会使测定
结果(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3)按正确操作测得有关数据记录如下:滴定次数待测液体积标准盐酸体积(mL)滴定前读数(mL)滴定后读数(mL)第一次20.000.2020.38第二次20.004.0024.20第三次20.002.38a①a的读数如图所示,则a=;②烧碱
样品的纯度为%。31.(7分)如图表示3H标记的亮氨酸在细胞中参与合成分泌蛋白X的过程,a、b、c、d为四种不同的细胞器。回答下列问题:(1)分离细胞中细胞器的常用方法是。(2)c是;d是。具有双层膜的是。(3)3H-X分泌到细胞外的方式是,这依赖于细胞膜特点。多种具膜结构的细胞器共同参与X的合
成和分泌过程,细胞中所有的膜结构共同构成了细胞的。同心县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高二年级理科综合期末试卷化学答案7.D8.C9.B10.D11.D12.B13.C27.(每空2分,共14分)(1)>升
温促进水的电离,Kw增大(2)碱性1×10-7(3)向右,向右(4)等于28.(除特别注明外,其余每空2分,共14分)(1)①负(1分)②CH3OH—6e-+8OH-=6H2O+CO32-③减小(2)①正(1分)②2H++2e-=H2↑③2NaCl
+2H2O2NaOH+Cl2↑+H2↑④44.81229.(除特别注明外,其余每空2分,共15分)(1)①Na2S2O3+H2SO4=Na2SO4+SO2↑+S↓+H2O②温度0浓度6.0(各1分)(2)①K=②吸热③830(1分)④逆向(1分)(3)<(1分)(4)
N2(g)+3H2(g)2NH3(g)ΔH=-92kJ/mol30.(除特别注明外,其余每空2分,共15分)(1)500mL容量瓶(2)①Ⅰ(1分)偏大②注视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的变化溶液由红色刚好变为无色,且半分钟
内不变色③偏小(3)①22.60②80.8通电222c(CO)c(HO)c(C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