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试题.docx,共(8)页,64.42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b1fee11a1b72c27bd082289ebd5059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
内项目填写清楚。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3.本试卷主要命题范围: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
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遗址,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据此可知,
当时可能()A.青铜铸造技术成熟B.形成礼乐制度C.氏族制度不复存在D.出现早期国家2.据考古新成果,用“满天星斗”来形容中国远古文明的“多元发生”是无可非议的,但持“满天星斗”论者难以解释中国古代各族政权“千古共谱、万姓同宗”等复杂现象。这表明A.考古证实中华远古文明由一
处发源B.中华远古各文明之间缺乏相互交流C.中华远古传说影响原始文明的研究D.中华远古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点3.《墨子·尚贤》中说:“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任之以事,断予之令”。这反映了墨子A.主张为政之本在于尚贤B.反对宗法世卿世禄制度C.代表下层手工业者利益D.强调构建政治和谐社会4.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期所确立皇权主义秩序,把“天高皇帝远”的制度现实变为“天高皇帝
近”的观念实存。该观点可以用来说明秦汉皇权主义秩序的确立的A.加强了对人的思想控制B.彰显了帝王的丰功伟业C.固化了君臣的等级秩序D.揭示了治国思想的演变5.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根据《汉书》记载,张汤、桑弘羊等法家人物也受到重用。这体现了汉朝
A.思想统一不足以巩固政权B.儒家思想实践中名存实亡C.兼采百家之长的治国理念D.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6.东晋南朝以来,南迁士人非常重视自己的祖籍。唐代中叶以后,南迁士人乐于把新居住的州县当成自己的籍贯。这一变化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发展B.世族门
阀的衰落C.经济重心的南移D.宗法制度的瓦解7.唐太宗总结隋朝覆灭的教训时指出:“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材料所反映的唐太宗的治国理念是A.民为邦本,本固邦宁B.文德治国,崇儒尊孔C.用法宽简,完善法制D.内举不避亲,外
举不避仇8.南宋初期,宋高宗给予宰相重权,通过与宰相共同分配权力的方式建立高速运行的中央决策系统,使得“原本分享的权力逐渐被皇帝和权相集中起来”。这说明当时()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步缓和B.封建官僚体系面临严重危机C.
中央权力运行方式有所调整D.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9.有学者指出:“在宋神宗的强力支持下,王安石以经济为中心的变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当改革向纵深发展时,这场缺乏政治支持的经济改革开始举步维艰,趋向失败,而且前期的改革成果也难以维持。”该学者意在强调
A.统筹规划决定王安石变法的成败B.王安石变法仅限于经济领域C.统治者支持是变法成功的关键D.变法必须先从政治领域启动10.中国的主要山川都呈东西走向,对比唐代的道和元代的省,我们就会发现,唐道的分划是以横向为主,元省的分划却以纵向为重。这种区别A.消除地方产生割据的
地理基础B.说明唐道和元省的职能不同C.调动了地方发展的积极性D.体现南北经济文化密切11.辽宋夏金时期,大体上可以把淮水、大散关连成一条线,全国的经济区可以此线为对称轴,南北经济的发展是北不如南;从走向看.南与北
的经济发达区,大多靠近这条轴线:离这条对称轴越远.经济则越落后。这表明A.政治中心开始北移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区域经济差异较大D.少数民族经济发展12.关羽崇拜作为一种全国性的文化现象始于北宋中叶以后。在宋代的讲史和戏剧中,关在羽被重塑成一位秉烛夜读《春秋》,深明尊王诛贼大义的人物。他
投降敌对阵营被解释成“降汉不降曹”,为关羽的人格添加了“义”的成分。据此可知,关羽崇拜的普遍化主要源于宋代A.科举取士兴盛B.儒家传统价值的复兴C.通俗文学的繁荣D.民众渴望统一的愿望13.据学者研究,杜甫在唐代诗坛的地位不高,其诗歌在当时流传也不广泛。北宋中期,以王安石、苏轼为代表
的一大批文人推崇杜甫,认为其诗寄托着深痛沉郁、忧国忧民的意志,蕴含着义理和法度。因此,杜甫的地位迅速提高,被誉为“诗圣”。这反映了北宋中期A.文学艺术繁荣B.理学成为官方哲学C.社会矛盾尖锐D.崇文抑武风气浓厚14.永乐三年,郑和开始远航。据不完全统计,在永乐年间,有6
0个国家245次访问中国,其中尼八剌(今尼泊尔)苏禄(今菲律宾苏禄群岛)等6个国家的国王多次访问中国。材料说明,明朝在郑和开始远航后A.注重平等外交B.中外交往非常频繁C.废除“海禁”政策D.形成朝贡外交体系1
5.魏源在《海国图志》中系统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先进的西方战舰、火器术,如火轮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用,还介绍了外国教会、中西历法和纪年的情况。这些内容的介绍A.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B.使中国摆脱了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C.有利于开阔中国
人的眼界D.推动工业文明迅速在中国传播16.1846年,中国由上海出口的大宗茶叶占全国出口的1/7,1851年增长到1/3,紧接着在1852年超过全国出口茶叶的一半,1853年又进一步几乎达到70%。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中国对外贸易中
心的转移B.出口商品结构的不断变化C.通商口岸近代工业的发展D.传统经济结构的逐步解体17.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内军械所,于1863年1月28日制成中国第一艘木壳小火轮“黄鹄号”。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生产出了中国第一艘自造的汽船“惠吉号”。这得益于A.洋务派采用官督
商办的管理模式B.利用了西方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C.中国传统手工业长期的技术积淀D.自强不息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18.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中国南方五省"东南互保",免除了列强的南顾之忧。不久浙江、福建、两广、山东、四川、山西、河南相继参加,
互保区域扩大到13省。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而且事后也未被追究。由此可知A.清政府已经土崩瓦解了B.清政府地方已实行自治C.南方与清政府分庭抗礼D.清政府中央权威已下降19.武昌起义后,湖南首先响应独立,时任湖南都督的谭延阎既驰电又派人到南方各省运作,各省立宪派同声响应,纷纷独立。据此可知
,当时A.民主共和成为社会共识B.孙中山凝聚了革命力量C.清政府统治已完全崩溃D.民主政治成为时代呼声20.学者杨天石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这个看法未必准确,因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最要紧的任务是救亡,而不是为了发
展资本主义;同时,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后会马上和工人阶级产生矛盾冲突,而孙中山特别讲到要让中国工人阶级避免受剥削的痛苦。作者意在A.否定辛亥革命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B.揭示辛亥革命的性质取决于其目标C.反映孙中山反对西方资产阶级侵
略D.说明孙中山代表中国工人阶级利益21.如表是民国初年部分大事记,表中大事集中反映的是时间大事1914年民族工业新设企业102家,新增资本14868000元。1915年上海工人参加国民大会,到会约4万人,会上议决反
对“二十一条”,要北洋政府终止与日谈判。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高举社会主义大旗。A.中国早期近代化起步B.北洋军阀的统治黑暗C.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D.民主革命孕育新转机22.相对于五四时期“胡适们”对西方资产阶级自由观所持的固守倾向,“李大钊们”却能够自觉
地与时俱进,即密切联系这种自由观在当时国内外不成功的实践效果,以及苏俄十月革命的世界性意义来进行反思性调整。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A.赞同西方式的自由主义B.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C.照搬苏俄十月革命道路D.反思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23
.如表所示为1920年《新青年》刊发的关于各地工人状况的部分调查报告。这说明当时()作者篇名陈独秀《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莫如《南京劳动状况》高君字《山西劳动状况》铁民《江苏江都劳动调查表》李庭《无锡各工厂劳动调查表》李幽影《北京劳动状况》马伯援《湖北河南的
风俗》刘云生《汉口苦力状况》A.中国共产党重视工农联合B.全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C.国民的参政意识日益增强D.知识分子注重社会实践24.毛泽东在某一时期说∶"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
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据此可知当时A.中国的革命形势转危为安B.军阀混战削弱了国民党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已建立D.国共两党处于对峙状态25.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30年代农村革命与20世纪20年代的农民运动有所不同。30年代主要是在根据地进行“打土豪、分田地
”,开展群众运动;20年代则是成立农民协会....并配合北伐。这一变化折射出A.中国革命性质逐渐转变B.共产党在革命中的地位变化C.中国革命形势不断高涨D.农民问题是革命的中心问题26.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
国示威街行,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各地学生、工人和群众纷纷予以支持。宋庆龄、鲁迅、陶行知等各界爱国进步人士也纷纷支持。这说明A.中共开始领导全面抗战B.全国抗战局面已经形成C.抗日救亡成为大势所趋D.全国抗日救国风潮兴起27.下表
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重要活动,对以下信息解读合理的是的时间会议主要内容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1935年12
月17日瓦窑堡会议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战线的策略方针。1937年2月9日《中共中央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停止一切内战,集中国力,一致对外。A.中共不断纠正党内的右倾和“左”倾错误B.中共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作出政策调整C.民族危机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D
.中共在民族危机关头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28.毛泽东说:“我刘邓、陈粟、陈谢三路野战大军……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歼灭大量敌人,……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该军事行动的“战略作用”是()A.迫使国民党军队停止全面进攻B.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C.开始同国民党军队进
行战略决战D.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29.英国比较早地表示承认新中国,经过较长时间谈判,在1954年6月17日与中国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同年有挪威、荷兰,1955年有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1956年有埃及、叙利亚、也门同中国建交。这些成就有利于
当时()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B.“一边倒”政策的实现C.保障国内经济建设的进行D.缓和美苏冷战的局势30.在合作化运动初期,由于中国共产党在土改中已经逐渐在农村中树立起了政治权威,并且各级领导干部都对合作化道路的优越性进行了积极宣传,因此,广大农民对走合作化道路的政策还是积极响应且拥
护的。材料反映了A.农业合作化运动完成B.农民一贯支持合作化运动C.党的工作注重群众路线D.农业合作化推动了工业化31.据统计,1954年宪法在起草讨论的时候,参加初步讨论的各界人民有103万余人,共提出118万多
条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根据人民群众提出的意见,对宪法草案作了若干改动。这一过程A.体现了人民政协的职能B.反映出人大制度的优势C.彰显出人民民主的原则D.凸显了依法治国的国策的32.下表为1956~1961年毛泽东对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反思与突破。这些反思与突破时间反思与突破1956年提出应在
大力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基础上去发展重工业1958年提出“两条腿走路”:工业和农业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1959年提出安排国民经济要以农、轻、重为序的思想1961年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A.优化了工业发展方针B.调整了国民经济比例C
.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D.解决了三年经济困难33.1978年底,四川省总结了试点企业的经验.制定了责、权、利相结合的14条扩权试点办法,允许企业在不需上级批准的情况下提拔中层干部;折旧基金留归企业部分由40%提高到60%.流动资金试行全额信贷。这反映出当时A.国企改革
正在全面展开B.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有所扩大C.市场经济改革卓有成效D.政企职责不分弊喘得制解决34.1993年至1997年,我国制定的近百部法律及法律规定中有2/3是有关经济方面的,涵盖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振兴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促进对外开放等诸多方面。这说明我国A.传统经济体
制彻底打破B.立法方向的结构性失调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D.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发展35.1979年,邓小平说∶"我们始终考虑到台湾的特殊地位,不改变那里的社会制度,不影响那里人民的生活水平,甚至作为一个地方政府可以拥有广泛的自治权,拥有自卫武
装力量。当然不能有两个中国,也不能有一个半中国。"材料表明邓小平A.允许台湾保持独立B.坚持和平统一的方针C.维持两岸关系现状D.萌发"一国两制"思想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
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
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
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3)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37.阅读材
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中各行业所占比例示意图。材料二利用外资是新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之一。中国大规模利用外资开始于1979年。随着有关利用外资的法律、法规及各项投资政策的不断出台和完善,外商投资不断发展、扩大。从1993年起,中国
已连续5年成为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年来,外商投资项目规模不断扩大,投资区域由基本集中在较发达的东部地区逐渐向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扩展,投资领域由最初仅限于工业和建筑业发展到覆盖了农业、工业、交通、邮电、商品零售、饮食娱乐、金融
保险等国民经济主要行业和部门,投资的产业结构已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移。在直接引进外资的同时,吸收间接投资方式也呈多样化。中国与国际金融资本和跨国公司的合作健康发展,被世界投资者、金融界评为投资环境最好的国家之一。——摘编自武斌《世纪中国:光荣与梦想》(1)根据材
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的变化情况,并简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利用外资的特点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