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专项训练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4 页
  • 大小 3.240 MB
  • 2025-02-2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专项训练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专项训练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专项训练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5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专项训练.doc,共(24)页,3.240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af39a27fff2eb86f15a8c15829b8aa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第一部分考点一隋朝大运河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达江都之传输,其利也博哉。⑴材料一中的“河”是指什么河?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答:河:大运河人物:隋炀帝⑵为什么要开通此河?它的开通有什么历史作用?答:原因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与发展。⑶此河自北向南分别是哪四段?答: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⑷材料二中的涿郡、江都、余杭各指现在的什么地方?这条河的中心点在哪里?答:涿郡今北京、江

都今扬州、余杭今杭州;中心:洛阳(5)这条河具有怎样的地位?今天我们如何评价这条河?答:地位: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评价:大运河的开通,一方面,造福人民,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另一方面滥用民力,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

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之一。考点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2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材料三: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1)这几句话出自哪一位皇帝之口?答:唐太宗(李世民)(2)材料一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他认识到什么问题?他说这些话的意图是什么?答:含义:国家君主就像船,老百姓像水,老百姓可以支持君主统治,也可以推翻君主统治

;问题:说明他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意图:吸取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缓和阶级矛盾。(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这种政策具体体现是什么?答:政策: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体现: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出嫁吐蕃。(4)材料三中的镜子

是谁?他重用的人才还有哪些?答:镜子:魏征;还有:房玄龄和杜如晦。(5)在他执政之后,出现了怎样的统治局面?请你简要写出出现这一局面的政治方面的原因。答:局面:贞观之治;政治原因: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

中央集权;②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③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端;④任用贤才,重视纳谏;⑤扩充国学规模,完善科举制3考点三:科举制材料一:唐太宗曾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对此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

尽白头!”材料二:“我们所知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英国大百科全书材料三:“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顾炎武(1)材料一中“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是什么意思?“长策”是指什么制度?中国什么时候正式形

成?唐朝时最重要的考试科目有哪些?答:意思:“天下有才之士,都被我收罗了”。长策:科举制;正式形成:隋炀帝时;最重要:明经和进士两科。(2)举例说明唐朝完善这一制度的措施?(至少两例)答:唐太宗时,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武则天

开创了殿试、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3)材料二告诉我们什么信息?答: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4)科举制发展到明朝出现了什么变化?根据材料三,说说这一变化有何影响?4答:变化:实行八股取士;

影响:使考试走向标准化、规范化,但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许多读书人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5)以上两种考试制度共同目的是什么?有什么共同考试内容?答:目的:选拔人才,以巩固封建统治;共同考试内容

:儒家经典。(6)根据以上材料,说说中国古代教育制度有什么发展趋势?答:考试不断标准化、规范化,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越来越加强。考点四:遣唐使、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材料一:鉴真盲目航东海,材料二: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1)材料一中“鉴真盲目航东海”的最终目的地是哪

里?当时的帝王是谁?答:目的地:日本;当时帝王:唐玄宗。(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鉴真在中外交往中的贡献。答:鉴真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他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3)材料二中的人物是谁?当

时的帝王又是谁?他的出发地和目的地分别是哪里?答:人物:玄奘;当时帝王:唐太宗;出发地:唐都长安;目的地:天竺(那烂陀寺)。5(4)材料二中人物根据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什么著作?这部书有何价值?答:著作:《大唐西域记》价值: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

籍。(5)材料中的两个人都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答:品质: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不辱使命、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顽强精神和毅力。启示:任何理想的实现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要吃苦,要有耐心和恒心。(6)两

人的事迹反映了唐朝对外交流的什么特点?说明此时中国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答:对外开放,双向交流,海陆并举,兼收并蓄。对外政策:对外开放。考点五:四大发明材料一: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韩非子.有度》初次材料二:舟师识地

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北宋朱彧《萍州可谈》材料三:“渺茫无际,天水一色,惟以指南针为则,尽夜守视唯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南宋赵汝适《诸蕃志》(1)从上述三则材料中,你分别能得到怎样的历史信息?答:材料一:我国在战国时期就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材料二:北宋

时,我国发明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材料三: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6(2)指南针是经何人之手传入欧洲的?有什么重要影响?答:传播者:阿拉伯人;影响: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3)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除此以外,另外三项是什么?

它们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答:另外三项: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影响: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降低了纸的成本,便于推广,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印刷术的发明和改进,大大增加了书籍的种类和数量,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火药的发明,改变了

战争的面貌,作战方法发生了重大变革。考点六:经济重心的南移1、两宋时期,人们普遍称赞江南的富庶,南宋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手工业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商业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海外贸易兴盛。(1)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答: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②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③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④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⑤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2)宋代手工业取得了巨大进步,请你举出手工业发展的领域有哪些?(3分)答:丝织业,棉纺织业发达;制瓷业繁荣;造船业非常发达。7(3)世界上最早的纸

币出现在哪里?宋代专门负责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2分)答:地点:四川;机构:市舶司。(4)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市民的文化生活也日趋繁荣,大城市中出现的娱乐活动与商业活动同时进行的场所是什么?答:瓦子2、宋代的

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得到了高度发展,使得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完成了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何时完成?答:南宋(2)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并简述各个阶段的特点。第一阶段三国以

前,特点:北方经济的发展远远超过南方,政治重心、经济重心都在北方;第二阶段西晋到隋唐五代,特点:南方经济得到发展,并开始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第三阶段北宋到南宋,特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并不断巩固和发展。(3)“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哪一地区成为全国的重要粮仓?答:太湖流域的

苏州和湖州(4)请说出两宋时期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答:①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地区推广。②太湖流域的苏州和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③南方的水稻跃居宋朝粮食产量首位。④棉花的种植范围也扩大到长江流域⑤江南丘陵新辟许多茶园。83、材料一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户)占全国人口比例人口(户)占全国人

口比例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材料二:杜甫《忆昔》:“忆昔开元全盛目,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材料三:《宋史》: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材料四:“苏湖熟,天下足。”——民谚请回答:(1)历史上称材料二中的“全盛日”是什么?杜甫被后人称为什么?答:“全盛日”:开元盛世、杜甫:诗圣(2)材料三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该现象最终完

成于什么时候?为什么会出现?答:现象:经济重心南移。时间:南宋。原因: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②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③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④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⑤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3)材料四中“苏湖熟”的“苏”是指哪里?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

答:苏:苏州,原因:苏州和湖州在宋朝成为重要的粮仓。(4)由材料一,看北宋时期南北方人口数发生了什么变化?9答:北宋时期南方人口数远远超过北方。4、材料一:“宋真宗时,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材料二:……货币同为一色纸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

号,以为私记。”⑴以上两则材料中的货币分别叫什么?答:材料一交子、材料二会子⑵材料一中的货币具有怎样的地位?最早出现在什么地区?答:地位: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地区:四川⑶这些货币的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它们的出现说明了什么?有什么意义?答:原因:那时,市场上流通

的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说明:宋代商业的繁荣。意义: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第二部分(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材料,注意资料中问题的黑体关键字及答案,必须背一背)1.材料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

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汴河怀古》材料三:“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防此三镜子,以防己过。今魏征殂

逝,遂亡一镜矣!”—10—《贞观政要》⑴分别写出材料一中的唐宗宋祖的姓名。“一代天骄”的主要功绩是什么?答:①李世民、赵匡胤②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绩是统一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⑵材料二中提到的“河”是指什么?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写出此河

的南北两端的古今名称?此河的地位和作用?答:①隋朝南北大运河。②隋炀帝③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浙江杭州)④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⑶材料三中的皇帝在位时除了魏征以外还有哪两位重臣,被称

为?答:①房玄龄和杜如晦。②房谋杜断⑷材料三中的皇帝采用了怎样的统治措施?答:①经济上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②政治上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⑸材料三中的皇帝统治时期被称为?答:贞观之治⑹

他在位期间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事例是?答:文成公主入藏。2.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谁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材料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11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1)几句话出自哪一位皇帝之口答:唐太宗(2材料一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他认识到什么问题?答: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载船行走,也能把船掀翻.他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⑶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这种政策具体体

现是什么?答:反映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这种政策具体体现是:在北方各族尊奉他为"天可汗".⑷材料三中的镜子是谁?他重用的人才还有哪些?答:镜子指魏征,他重用的人才还有房玄龄,杜如晦.3、材料一:贞观之风,一朝复振。──《旧唐书•玄宗下》材料二:上(唐宪宗)顾谓宰臣曰:“

朕读《玄宗实录》,见开元初锐意求理,至十六年已后,稍似懈倦,开元末又不及中年,何也?”崔群对曰:“玄宗少历民间,身经迍(不得志)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加之姚崇、宋璟、苏颋、卢怀慎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故致治平。及后承平日久,安于逸乐,渐远端士,而近小人。──《旧唐书•宪宗下》

⑴材料一反映的是唐玄宗统治的哪一时期?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什么?答:①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时期)②、开元之治。⑵唐玄宗的哪些统治措施体现了“贞观之风”的复振?12答:①任用贤臣(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当宰相),②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

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③注意节约(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侈品),④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改进农耕技术)。⑶请写出材料二中,与材料一有因果关系的语句。答:锐意求理;知人疾苦,躬勤庶

政。加之姚崇、宋璟、苏颋、卢怀慎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⑷假如你是唐宪宗,你听了崔群的一番分析后,你应该怎样做?(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答:体察民情、重用人才、励精图治。4、材料一长安城简图材料二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

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小商贩也不限在特定的市区之内,城厢内外均可沿门叫卖,商品可以在白天、夜交易,三鼓以后还可夜市,通晓不绝。城内还有饮食街、马行街、衣料铺、药铺等。⑴据上面

城市平面图,判断该都市的名称及所属朝代。答:唐朝的都城长安。⑵假如你是这座城市的居民,正好有一批外地来的小朋友前来参观,你能给他们做一次导游,带领他们游览一遍吗(主要是介绍这座城市的13建筑特点及地位)?答:长安城宏伟富丽,布

局整齐(街道整齐,树木成行),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区,市为商业区。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⑶在游览过程中,特别是经过集市时,你会向小朋友们推荐那些工艺品呢?请你至少举出两件精美物品并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好吗?答:①唐三彩:造型美观,釉色绚丽,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②越窑的青瓷:类玉、类冰;邢窑的白瓷:类雪、类银。⑷材料二反映了北宋东京怎样的经济景象?答:商业繁荣(经济繁荣)。⑸材料二的经济景象对市民的娱乐生活有何影响?举一例说明。答:①影响: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市民娱乐生活的发展。举一例②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瓦子”或有耍杂技、踢球

、武术表演等活动的地方。5、材料一:“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材料三:“政启开元,治宏贞观”——郭沫若材料四:“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

仓廪俱丰实。”⑴材料一、二的话是谁说的?请分别说明他是怎样做的。答:①唐太宗②重视科举,扩充国学③文成公主入吐蕃。⑵读材料二说出民族关系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4答:统治者的重视和恰当的民族政策。⑶材料三、四分别描绘了谁当政时的怎样局面?答:①武则天时

期的“政启开元,治宏贞观”②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⑷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你概括出三条唐朝繁盛的原因。答: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统治者大都重视发展生产③科举制为唐朝选拔了大量人才(或统治者大都重用人

才)④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友好⑤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友好往来。6、科举制是选拔官吏的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存在了一千多年。(1)写出科举制创立、完善、废除的朝代。常设的主要科目有哪些?答:①隋朝,唐朝,清朝②明经科和进

士科。⑵写出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对科举制度的贡献?答:①唐太宗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②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③唐玄宗将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⑶科举制的影响?答:①改善了用人制度。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⑷唐朝的用人制度对今天我国科教兴国战略有何启示?答:重用人才

是兴邦安国的重要前提,要重视人才;通过考试制度选拔政府工作人员,提高政府部门的效能,赋予社会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7、材料一唐宋都是我国历史上对外交往频繁的年代,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5材料二宋代时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时海外贸易兴盛,政府在主要港口设市舶司加以管理,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

宗说:“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1)材料一中数字所表示的国家是与唐朝交流比较频繁的国家,它们分别是哪三个国家?请你任选其中的一个国家,用史实说明中外的友好交往。答:⑴三个国家分别是①天竺②新罗③日本⑵史实:①天竺:玄奘西游“

取经”。②新罗:派遣使者和留学生到唐学习中国文化(仿唐制建政治制度、科举制、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朝鲜音乐传入中国。③日本:鉴真东渡,传播唐文化;日本派遣使者和留学生到唐学习中国文化(仿唐制进行政治改革、参照汉字创日本文字、生活习俗汉化等)。(2)材料二反映出外贸所得在宋代的财

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时海外贸易兴盛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答:政治经济中心南移;造船业发达;指南针的应用;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阻碍及战乱。8、填表政权建立民族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辽契丹10世纪初辽太祖阿保机上京北宋汉族960年宋太祖赵匡胤东京(今开封)西夏党项1

1世纪前期元昊兴庆16金女真12世纪初期金太祖阿骨打会宁,后迁到中都南宋汉族1127年宋高宗赵构临安(今杭州)元蒙古族1271年忽必烈大都(今北京)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汉、唐朝和北宋时期南北经济发展情况材料二朝迁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

“苏湖熟(丰收),天下足”。请回答:⑴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从西汉到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答:①自西汉到北宋,南方人口逐渐增加,至宋代大大超过北方。②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③国家财富主要来自东南地区。⑵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从什么

时候开始,最终又在什么时候完成?答:①经济重心逐渐南移。②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⑶说明促使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答:①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

的17生活方式③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努力⑤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⑷你认为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答:①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发展生产。②积极引进技术和人才。③创造

安定的社会环境。10、农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的发展是国家强盛的重要保证。据此回答问题:⑴唐朝的繁盛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请写出唐朝走向全盛的三个时期。答:①唐太宗时,“贞观之治”;武则天时,人称“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前期,“开元盛世”⑵唐朝时期为提高农业产量

改进的生产工具有哪两项?两宋时期为提高粮食产量,引进的优良品种是什么?答:①曲辕犁、筒车②占城稻。⑶南宋诗人陆游在一篇文章中说: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你认为诗人所说的国家财政收入依靠“东南财赋”,说明了什么?答: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那

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⑷元世祖重视农业发展的措施有哪些?答: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⑸以史为鉴,综合上述问题及你所了解的历史知识,思考要想取得经济的发展应具备哪些因素?谈谈你的认识。18答:社会稳定,政治清明,政策的支持,科学

技术及自然条件等。11、在我国历史上统一是主流,即使在分裂的时期也有统一的趋势,各统治者都采取有效的措施巩固国家。⑴结束东汉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局面,再次统一全国是哪一朝代?答:隋朝⑵唐朝时期的前几位皇帝在治理国家方面共同的地方在哪里?唐朝

统治者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答:①重用人才②开明的民族政策⑶和两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有那几个?它们与两宋的关系呈现出什么特点?答:①辽、西夏、金;②与两宋之间有战有和,和为主流⑷元朝为巩固统治建立了什么制度?当时在中央设立的机构是什么?地方设立的机构是什么?山东属于?哪里

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答:①行省制度②中书省③行中书省④中书省⑤西藏。12.材料:"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户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问题:⑴这是谁的诗?答:王安石⑵反映了什么节日,有什么习俗?答:春节;习俗有:祭祀

祖先,挂年画,贴桃符,喝屠苏酒,守岁,燃放鞭炮,穿新衣,拜年⑶宋代时还有什么传统节日19答: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⑷今天的春节在宋代的时被称为什么?答:元旦13.材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

青."——《过零丁洋》问题:⑴这是谁的诗句?它有什么英雄事迹?答:文天祥,他被元军俘虏后仍然坚贞不屈,拒绝投降⑵诗的意思是什么?答: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要死得有价值,有意义,要名垂青史.⑶我们要学习他什么样的精神?答: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的高尚气节.第三部

分地图强化训练1.古代,中央政府历来重视对地方的管理,并逐步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管理制度,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读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1)图一表示的是哪个时期的疆域?该时期建立了什么地方管理制度?______正确答案:1.秦时

期。秦全面推行郡县制度。202.(1)观察图二,西藏在唐时期被称为什么?它和唐的关系怎样?______1.吐蕃。“和同为一家”。3.(1)结合图三和所学知识回答,元时期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___

___(2)图三的地方管理制度的职能有哪些?它的确立又有何意义?______正确答案:211.行省制度。2.职能:管理行省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类事务;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所需。意义: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制度的开端,一直沿用至今,影响深远

;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元朝对边疆的管辖;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等。4.(1)图四表示的是哪个时期的疆域?该时期的中央政府是如何管理西藏的?_____(2)我国自三国时期起,就和四图中的A地发生了联系。A地的名称是什么(答岛名)?三国时期以及

图二、图三、图四对应的历史时期A地的名称分别是什么?举例说明中央政府是如何对它进行管辖的(列举两个朝代即可)。______221.清时期。清朝时期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2.台湾岛。三国时期称夷洲,唐时期称流求,元时期称琉球

,清时期称台湾。元朝时期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清时期收复台湾后,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5.开放是一个国家的姿态,也是一个文明的气度。我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了世界文明的

发展。材料一见下图(1).材料一地图中A、B分别代表什么地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作用。23材料二见下图(2).观察材料二中的图片,说出与图片有关的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这反映出唐朝实行的是怎样的对外政策?材料

三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元代又开创了对外交通的新局面,达到了“古代中西交通史之极”的地步。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影响最大的,要数15世纪的郑和下西洋。——王介南《中外

文化交流史》(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朝时中国的对外交通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原因。(4).从材料三我们可以得知,明朝对外交往最大的壮举是什么?它发生于明朝哪位皇帝统治时期?材料四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函(5).根据材料四,清朝推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能够推行这一政策的经济基础是什么?该政策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最重大影响是什么?(6).综上所述,谈谈你对中外开放交流的认识正确答案:(1)A

为长安,B为大秦。作用:打通了中西方的交通要道;促进了中西方的友好关系;推动了中西方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与发展。(2)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开放的对外政策。24(3)变化: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发展为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原因: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科

展,造船工艺进步;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北方民族政权并立,战事纷争,阻碍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4)郑和下西洋。明成祖。(5)闭关锁国。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影响:导致国家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

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6)认识:闭关自守导致落后,对外开放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言之有理即可)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85618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