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单元检测历史试卷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8 页
  • 大小 309.082 KB
  • 2025-01-0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单元检测历史试卷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单元检测历史试卷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单元检测历史试卷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单元检测历史试卷.docx,共(8)页,309.082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ada342e6bc0e1012212438c3262807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测试历史试题2024.12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3.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mm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图1所示为安徽凌家滩遗址中的文物(部分),该遗址总面积160万平方米。在这个遗址里,有大型的祭坛、氏族墓地、祭祀坑,还出土了很多精美的玉礼器和只有上层才能使用的鼍鼓。这反映出()A.社会分工的初步发展状况B.社会等

级分化的明显迹象C.氏族成员的平等协作关系D.早期国家形态的基本特征2.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西周的国家管理实行分封制。由内外服制到分封制体现了()A.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增强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增强D.直接统治取代间接统治3.春秋时期,

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私田数量增加。一些贵族为了增加收入,开始改变剥削方式,将土地出租给劳动者耕种。这一变化()A.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确立B.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C.导致了自耕农经济衰退D.加剧了诸侯间

的纷争4.《史记·蒙恬列传》中记载秦始皇“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万里长城的修建主要得益于()A.蒙恬的军事能力和领导力B.秦朝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C

.凭借着对地形的巧妙利用D.组织调配了大量的劳动力5.汉朝把在边疆地区新设的郡称为边郡。《汉书·地理志》中提到:“自武帝推恩,分封子弟,而边郡益广,民物渐盛。”据此可知,汉武帝此举()A.导致了汉朝的边防形势更加严峻复杂B.解决了内地诸侯王国势力过大的问题C.

缓和了汉朝皇室子弟权力争夺的矛盾D.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6.西汉开国功臣之一的曹参,在担任相国期间深受天下人称赞,其执政风格被描述为“清静极言合道”。这种执政风格反映了()A.西汉初文化繁荣发展B.统治者大力推行改革C.休养生息的政治政策D.强调对百姓思想控制7.西

汉时期,平准是“坐商”的性质,是在物价波动的时候来调节商品的价格;均输是“行商”的性质,在地区之间调剂物资余缺。两者都归国家管理,这意味着国家既掌握着零售市场,又掌握着批发环节。可见,该政策()A.体现了工商

皆本的思想B.目的在于削弱王国实力C.加剧了百姓的生活负担D.有利于服务国计民生8.如图为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示意图,对该图解读合理的是()A.休养生息促成文景之治B.郡国并行制隐患渐显C.西汉王朝国力日趋强盛D.大一统制度优势初显9.据史书和画像砖记载,汉代尤其是汉武帝时期,

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从事的娱乐活动不仅有斗牛、斗猪等,还有格熊、猎虎(见下图汉代“猎虎”画像砖),汉武帝就曾“手格熊黑”。这表明,汉代()A.娱乐活动大众化趋势B.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C.尚武的社会风

貌D.斗兽活动彰显了皇权的强大10.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诏令:“及学业才能,一艺可取,咸宜访采,将身入朝”“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四海之中,岂无奇秀!”隋炀帝这些诏令()A.是为了抑制门阀势力B.开启了科举制度第一步C.旨在宣扬儒学优越性D.意在招

揽各类有才之人11.唐代,尚书省分掌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掌握行政、财政、司法、仪礼等大权。至宋代,对于官吏的选用,另设审官院,“注授皆出中书,不复由吏部”,户部则归于三司。这样,行政权归于政事堂,财政权移归三司。

这些变化表明,宋代()A.强化集权有利无害B.机构臃肿效率低下C.权力分散皇权加强D.官制混乱国力衰退12.历代汉族统治者奉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而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和同为一家。”由此可知,唐朝()A.多元开放的外交理念B.民族歧视观念消除C

.民族大一统意识增强D.尊崇儒学以德治国13.唐代,尚书省分掌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掌握行政、财政、司法、仪礼等大权。至宋代,对于官吏的选用,另设审官院,“注授皆出中书,不复由吏部”,户部则归于三司。这样,行政权归于政事堂,财政权移归三司。这些变化表明,宋代()A

.强化集权有利无害B.机构臃肿效率低下C.权力分散皇权加强D.官制混乱国力衰退14.784年,关中因为战乱、米价上涨,导致长安地区经济困难。786年,京城禁军军粮无法保证,出现兵变危险。浙江东西道节度使韩滉运米三万斛供给朝廷,解除了唐德宗的燃眉之急。此事反映出当时的唐朝()A.藩镇割据并未影

响到中央集权B.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东南藩镇C.各地藩镇积极支持拱卫唐朝廷D.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了江南地区15.最近考古工作者在新疆焉耆县境内发掘出一座唐代屯戍城堡。在城堡的窖藏里,发现小米、高粱、面粉和胡麻等,同时发现了石碾、铁犁、镰柄等生产工具。据此可知,唐代()A.中原与边疆地区生

产方式一致B.先进农耕技术推广到边疆地区C.精耕细作农业已走向全面成熟D.农业技术推广巩固了国家统一16.“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寡的格局也已定型。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A.北方地区战乱频繁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C.政治

中心逐渐南移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17.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在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在强兵方面,实行保甲法,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这体现了王安石变法()A.

触犯官僚集团利益导致分裂B.成功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C.头绪过多操之过急导致失败D.加强国家管控以图富国强兵18.下图反映了某一时期边境贸易的分布情况。该时期应为()A.东晋B.唐朝C.北宋D.南宋19.《宋史·食货志》记载,茶

盐榷酤,岁入缗钱可达七百八十一万三千一百,而茶税可达四十九万八千六百。这可用于说明,当时()A.茶税成为政府财政重要来源B.盐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下降C.商业繁荣导致税收种类繁多D.榷酤的收入超过茶盐总和20.有学者曾写道:“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

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宋朝科技繁荣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经济的发展B.统治者的大力支持C.中外交流的推动D.崇尚科技

的社会风气21.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地方。元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完善官员监察制度B.分化丞相政

治权力C.确立中央集权体制D.巩固大一统的局面22.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A.汉代的“中朝”制B.唐代的三

省制C.明代的内阁制D.清代的奏折制23.晚明时期,由于玉米和番薯等新的粮食作物的引进和推广,粮食生产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玉米价格远远低于稻米,农民多以杂粮自食,以谷物售人。据此可知,当时()A.传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农业生产技术取得突破C.物种交流促进农业发展D.政府积极推动对外交往24.某校高一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搜集了如下史料,由此推断,该校学生正在探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总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3,对外贸易长期出超。1741年,

统计全国人口达到1.4亿,到1840年已增至4.1亿。1792年,马嘎尔尼访华,提出于舟山附近划一未设防的小岛让给英国人使用等要求,遭拒。A.内外交困下的艰难转型B.中西交往中的民族自信C.时代危局中的历史抉择D.

盛世繁华下的潜在危机25.如表为1840—1913年中国的洋纱使用和洋布消费比重表。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年份1840年1860年1894年1913年中国土布生产中使用机制洋纱(比重%)0.400.5623.4272.33中

国棉布消费中机织洋布(比重%)0.463.1814.1534.83A.英国对华贸易开始出现逆差B.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C.中国传统经济结构逐渐解体D.中国完全融入世界市场26.如表为晚清时期清政府设立的部分机

构或官职。据此可知()时间机构或官职职能1844年五口通商大臣办理各国通商事务,处置中外新关系。1861年总理衙门掌管与各国订约,负责清政府遵守条约应办之事,负责通商、关税、外人在华传教、海防水师、购置军火等事宜。

1898年矿务铁路总局负责矿山开发和铁路建设。1903年商部掌商务及铁路矿务等事。1910年海军部管理海军军政之总机构。A.中体西用思想被广泛应用B.清政府受到时代变局影响C.近代阶级结构出现新变化D.传统华夷观念已完全扭转27.下图为近代某运动的形势

图。该运动()A.缘于洋教与当地民众的冲突B.引起了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化C.冲破了封建秩序和思想束缚D.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28.徐继畲在《瀛寰志略》中描绘的世界地图,所勾勒之地的大致形状和位置都比较准确,并辅之以生动的语言对各地的地理信息和历史发展过程进行描述。该著作表明()A.清廷

放弃了传统天朝上国观念B.西学知识在中国广泛传播C.有识之士积极地了解世界知识D.国人革新政治的强烈要求29.有学者认为:“19世纪最后十年……被迫向竞争对手或侵略者学习的选择,也带来深层次的心态紧张,进而促生一种集焦虑和激情于一体的急迫情绪,总想完全彻底地一次性解决中国

的问题,并不惜借助非常规的方式。”这可以用来说明()A.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B.戊戌维新变法的特点C.义和团运动兴起过程D.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30.《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的消息在海峡两岸引起极大震动。在台湾

,人民奔走相告,誓死抗日保台;在北京,群情激愤,其中参加应试的81位广东举人上书疾呼“台湾怎可拱手让与侵略者”。这表明()A.民族危机激起民众的爱国救亡运动B.甲午战后清廷沦为列强傀儡C.清政府积极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理D.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31.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提出“驱除鞑

虏,恢复中华”的纲领;1912年,孙中山发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第一次提出了“五族共和”论,即“合汉、满、蒙、回、藏诸地方为一国”。这一变化反映了()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社会性质的变化C.辛亥革命取得完全胜利D.民族观

念的进步32.据统计1912年和1913年,中国新成立的工厂数就分别达到2001家和1249家。1913年至1915年,全国平均每年注册工厂为41.3家,到1916年全国的工厂数达16957家。1918年,全国工厂资本数达1.5亿元以上。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施B.民族资产阶级逐步壮大C.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D.北洋政府对实业的重视33.陈独秀1917年在其著作中曾说:“(张勋、康有为)其提倡孔教必掊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盖以孔

子之道治国家,非立君不足以言治。”该观点()A.推动了思想解放和政治民主化的发展B.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C.加速了袁世凯尊孔复古运动的破产D.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34.1919年4月,《新青年》刊文指出当时社会的怪现象:他们用做过《圣谕广训直解》的办法,拿支离的白话来讲古怪的纲常名教。

又或仍讲复辟,却叫做“皇帝回任”。这表明当时()A.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B.各阶层反对白话文运动C.坚持思想革命的必要性D.反思辛亥革命失败原因35.据统计1912年和1913年,中国新成立的工厂数就分别达到2

001家和1249家。1913年至1915年,全国平均每年注册工厂为41.3家,到1916年全国的工厂数达16957家。1918年,全国工厂资本数达1.5亿元以上。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施B.民族资产阶级逐步壮大C.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D

.北洋政府对实业的重视36.图2为1914—1922年我国面粉进出口统计图(单位:万担),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得到缓解B.列强放弃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中国民族工业在曲折中发展D.国内经济环境得到

根本改善37.1940年下半年,美国记者西奥多·怀特写道:在抗日根据地,农民们成立乡县参议会,第一次进入政府机构,发现自己具有不容置疑的管理能力和从未显露的才华。由他们自己来分配个人在战争中所应承担的义务是最适宜的。这反映了()A.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艰难局面B.抗日根据地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动C.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扩大D.抗日民主政权引导广大农民参政38.如图为抗日战争时期某次战役。该战役()A.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的计划B.是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C.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D.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39.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陆军51个师团中有35个陷在中国战场

上。日本只能动用11个师团到太平洋配合海军作战。抗日战争结束时,日军在中国境内仍达199万人,占海外日军总数的近二分之一。这表明()A.太平洋战场美军力量较中国弱小B.中国是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C.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D.国共两党共同抵抗了日本侵华40.1948

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全国劳动人民团结起来……为着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5日,各民主党派代表联名致电毛泽东,响应中共号召。据此推断,“五一”号召旨在()A.成立民主联合政府B.召

开政治协商会议C.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D.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二、非选择题41.中国的制度文明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周秦之变”虽然实现了从“周制”到“秦制”的转换,但二

者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分野。事实上,秦制也继承了周制中的王权世袭、家天下、大一统等内涵。不仅如此,秦汉以降的政治实践并非“秦制”对“周制”的完全替代,而呈现出二者相“混融”的特征。——彭新武《“百代皆秦政”的历史逻辑辨析》材料二今天大多数的历史学家都

相信,大约在11世纪发生了一场“唐宋变革”:中国历史从中世纪的黄昏转入近代的拂晓时刻。“唐宋变革”并不是断裂式的突变。不管宋代与唐代之间看起来有多么大的差异,宋代的近代性同样是前代文明冲积的结果。——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材料

三戊戌到辛亥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移植西方制度与制度创新的重要阶段,结果是移植虽多而创新不足。移植的西方制度往往徒具“外在形式”。民主政治本应建立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之上,自由、平等远比“国会”这一“外在形

式”更为重要。而自由、平等又只有通过完善的制度和法律才能真正实现。——谢放《制度创新与中国现代化——从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秦制”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混融”秦制与周制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一措施产生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概

括学者对唐宋历史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从中央行政制度和选官制度的角度阐述宋朝在唐朝“文明冲积”下变革的表现。(5分)(3)根据材料三,概述近代中国“移植西方制度”的努力。结合所学,指出革命派为维护民主政治颁布的重要法律及其地位,分析革命派“制度创新”的不足之处。(9分)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375082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