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Word含解析.docx,共(21)页,2.019 M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ab4ecde74f9e253aa6fc0633c32d90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地理期中质量调研试卷第I卷(单项选择题,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70分)2017年2月23日,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宣布,在距离地球40光年的TRAPPIST-1超冷红矮星系统内发现了7颗与地球大小相当的
类地行星,其中三颗星位于宜居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TRAPPIST-1超冷红矮星属于()A.星云B.恒星C.卫星D.彗星2.图示天体位于()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3.所谓“宜居区”主要是指()A.与太阳距离适中B.恰
到好处的大气成分C.天体表面温度适中D.适宜的体积和质量【答案】1.B2.C3.C【解析】【分析】【1题详解】根据材料“在距离地球40光年···类地行星”可知,TRAPPIST-1超冷红矮星属于恒星,和太阳属同一类天体,周围都有行星围绕其旋转,B正
确。星云是稀薄的气体或尘埃构成的天体之一,A错误。卫星是围绕行星旋转,C错误。彗星是指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D错误。选择B。【2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天体在距离地球40光年,太阳系直径约0.0003光年,银河系的直径约8万亿光年,所
以该距离超出了太阳系,属银河系范围,所以图示天体位于银河系,C正确。排除A、B、D选项。【3题详解】现在所谓的宜居带一般都是用模型估算的,最主要的参量是宿主恒星的大小温度以及行星与恒星的距离,用这些数据可以大体估算
行星表面的温度,当这个温度落在一个范围内,我们就说他是宜居的,故选C。材料中没有明确是太阳系,所以A错误。大气成分和行星适宜的体积和质量,是行星自身的条件,B、D错误。【点睛】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有:(1)外部条件:①太阳光照稳定(太阳没有明显变化);②运行轨道
安全(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2)内部条件:③地表温度适宜(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④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⑤有液态水(地球内部热量产生水汽,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读下图
,完成下面小题4.图中共有几级天体系统()A.3B.4C.5D.65.地球是中心天体的天体系统是()A.总星系B.太阳系C.银河系D.地月系6.与地球上存在生命无关的因素是()A.日地距离适中B.因为地球
只有一个卫星C.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D.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答案】4.B5.D6.B【解析】【分析】【4题详解】结合天体系统层次图可知,河外星系与银河星为同一级别天体系统,因此图中共有4级天体系统,分别是
总星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故B正确。【5题详解】地球质量远远大于月球,因此吸引月球绕其运行,二者构成地月系,D正确。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的中心天体都不是地球,ABC错误。故选D。【6题详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
部条件:①太阳稳定的光照条件--提供光和热;②安全的行星际空间--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①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宜的温度;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地球形成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成分;③液态水。由此可知,地球上存在生命与地球
只有一个卫星无关,B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地球的特殊性体现在地球有生命存在,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包括:外部条件①太阳稳定的光照条件--提供光和热;②安全的行星际空间--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①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宜的温度;②地球的
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地球形成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成分;③液态水。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它对地球的地理环境和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7.太阳辐射()A.也被称为长波辐射B.能量来自太阳内部核裂变反应C.以电磁波的形式向空间释放能量D.为地球上的生物活动、大
气运动、地壳运动等提供能量8.下列人类活动中,所利用的能源最终不是来自太阳辐射的是()A.B.C.D.【答案】7.C8.D【解析】【7题详解】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A错误;能量来自太阳内部核聚变反应,B错误
;太阳辐射是太阳以辐射的形式向四周放射的能量,C正确;太阳辐射能是生物活动、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但地壳运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不来源于太阳辐射,D错误。故选C。【8题详解】图A中行进中的赛车能量
直接来源于汽油,汽油是石油产品,图B中煤球炉能量来自煤炭,石油和煤炭是地质时期生物能转化而来,生物能是利用太阳辐射进行光合作用而来,因此行进中的赛车和煤球炉的能源最终来自太阳辐射,A、B不符合题意;图C中太阳能电池直接利用太阳辐射能发电,C不
符合题意;图D中,地热发电站利用的地热来自地球内部,不是来自太阳辐射,D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太阳辐射是太阳以辐射的形式向四周放射的能量。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是0.15~4微米。由可见光、紫外光和红外光构成。太阳辐射能量最集中部分是波长较短的可见光,太阳辐射属于短
波辐射。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太阳辐射能是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如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以及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太阳能资源受昼夜、季节、地理纬度和海
拔高度等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及晴、阴、云、雨等随机因素的影响。下图为某省区年降水量和城市分布图,太阳能热水器在该省区得到广泛推广。据此回答以下问题。9.图中①、②、③、④地,太阳能资源最丰富是A①B.②C.③D.④10.推测图中①、②、③、④地,太阳能热水
器安装量最多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9.A10.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9题详解】太阳辐射能主要取决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地形地势等。据图可知:图示区域为我国内蒙古自治区,该省级行政区东西方向狭长,因此随着距海远近不同,降水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总体来说,降水量自东向西减少,则自东向西晴天日数越来越多。晴天日数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较小,因此太阳能资源自东向西越来越丰富,因此最西部的①地太阳能资源最丰的.富,所以A正确。【10题详解】太阳能热水器
安装一个方面要求具有较好的太阳辐射条件,另一方面要求这个地区人口众多,城市密集。据图可知①到④太阳辐射条件越来越差;同时可以看到①地城市数目少,②地城市密集,因此②地太阳能热水器安装量最多,所以本题选B。考点:太
阳对地球的影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证实,太阳在2017年9月6日晚连续爆发两次“闪焰”(太阳耀斑大爆炸),其爆炸等级打破12年来的观测纪录,并伴随着高能带电粒子流抛射(CME)。专家表示此次CME抛射的粒子流会抵达地球并造成较大影响。完成下面小题。11.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CME发生于色
球层B.CME发生地温度低于“闪焰”发生地C.“闪焰”发生于光球层D.“闪焰”发生时,CME格外强烈12.“闪焰”对地球带来的影响包括()A.我国北方极光绚烂B.许多地区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C.国内有线
电视信号中断D.全球多地出现降水高峰【答案】11.D12.B【解析】【分析】【11题详解】根据材料,连续爆发两次“闪焰”指的是太阳耀斑活动,“闪焰”发生于色球层,C错;CME发生于日冕层,A错;CME发生地温度约200万C,远高于“闪焰”发生地,B错;CME
是高能带电粒子流拋射,“闪焰”发生时,CME格外强烈,D对。故选D。【12题详解】结合材料可知,“闪焰”是太阳爆发的耀斑活动,对地球带来的影响包括干扰地球的电离层,使许多地区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B对。我国北方不在极圈
范围内,没有极光现象,A错。太阳活动不影响有线电视的信号,C错。全球多地出现降水高峰是黑子活动影响,D错。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闪焰’指的是太阳耀斑活动,"闪焰"发生于色球层。CME是高能带电粒子流拋射,“闪焰”发生时,CM
E格外强烈。太阳活动的周期为11年。耀斑活动干扰地球的电离层,使许多地区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读某地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3.图中地层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水生脊椎动物B.海生无脊椎动物-水生脊椎动
物-爬行动物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水生脊椎动物D.爬行动物-水生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14.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A干燥,冷热多变B.全球气候分带明显C.湿润,森林茂密D.寒冷,冰雪广布【答案】13.B14.C【解析】【分析】【13题详解】
据图可知,该地层含有化石,属于沉积岩。图中①含有恐龙化石,恐龙属于爬行动物,②含有裸子植物化石煤层,③含有鱼类化石,鱼类属于脊椎动物,④含有三叶虫化石,三叶虫属于海生无脊椎动物。一般情况下,底层的岩层形成较早,上层的岩层形成较晚
,地层的形成由早到晚为④③②①,因此可以推测,地层①~④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因此选项B正确,ACD错误。【14题详解】古代的植物压埋在地底下,在不透空气或空气不足的条件下,受到地下的高温和高压年久变质而形
成的黑色或黑褐色矿物—煤矿。因此成煤时期的环境特点为湿润,森林茂密。因此选项C正确,ABD错误。【点睛】生物演化规律:①生物演化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②分布空间上经历了由海洋向陆地扩展的过程。③生物演化过程中,伴随着一些生物的衰
退和灭亡,是另一些生物的诞生和兴盛。读图a“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的CO2、O2含量变化示意图”和图b“地质年代表示.意”,完成下面小题。15.在地质历史时期,出现最早的生物是()A蓝藻B.蕨类植物C.裸子植物D.被子植物16.地球上生物出现后()A.O2的含量先升高,后降低B.CO2的含
量呈波动性上升C.植物的进化与O2含量成正相关D.寒武纪时O2含量达到顶峰【答案】15.A16.C【解析】【分析】【15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蓝藻出现的时间最早,A正确。蕨类植物出现晚于蓝藻,裸子植物出现晚于蕨类植物,被子植物
出现晚于裸子植物。故选A。【16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地球上生物出现后,氧气的含量先呈现上升,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后期稳定,略有增长),A错。二氧化碳的含量呈现波动性下降的趋势,B错。随着植物由低等级
向高等级进化,氧气的含量呈现增长的趋势(后期稳定,略有增长),植物的进化与氧气的含量呈正相关,C正确。寒武纪时氧气含量低,D错。故选C。【点睛】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的三条线索:1、地质年代变化: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记忆)。2、动物演化
: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3、植物演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2020年1月25日01时55分土耳其东部(北纬38.35°,
东经39.12°)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7.此次地震的震源最有可能位于()A.莫霍面以上B.软流层以下C.莫霍面以下D.古登堡面以下18.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会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
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还是逃。“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A.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存在差异B.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存在差异C.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答案】17.A18.B【解析】【分析】【17题详解】陆地地下莫霍面的平均深度3
3千米,软流层一般在地下100千米以下,古登堡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左右。材料信息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土耳其东部,属于陆地区域,而震源深度仅为10千米,因此震源应该位于莫霍面以上,不可能位于软流层以下、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以下,A正确,B、C、D错误。故选A。【18题详解】地
震波中横波传播速度较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地震发生后先出现上下颠簸后出现左右摇晃,横波到达,建筑物左右摇晃时容易倒塌,由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B符合题意;“黄金12秒”,与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存在差异、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建筑物的抗震系数等关联度
不大,故排除A、C、D。故选B。【点睛】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种类型,其中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传播,而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传播,纵波到达地表时会
使物体上下颠簸,横波到达地表时会使物体左右摇摆。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物质交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9.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圈层依次是()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C.水圈、岩石
圈、生物圈、大气圈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20.下列关于各圈层间相互联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参与了岩浆的形成过程B.水循环是围绕生物圈进行的C.地球内能决定大气厚度D.由海洋吹向大陆的季风(大气运动)影响水圈【答案】19.C2
0.D【解析】【分析】【19题详解】读图分析,①向③供水,说明①为水圈;③向④供氧,说明③为生物圈(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④为大气圈;大气圈产生降水,降落到②圈层,②为岩石圈,水圈的水也可以渗透至岩石
圈,所以①②③④代表的圈层依次是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故选C。【20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物无法参与岩浆的形成,A错;水循环涉及多个圈层,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等,B错;地球内能
和大气厚度没有关系,C错;季风环流中的夏季风把海上水汽带到陆地,参与了海陆间水循环运动,D正确。故选D。【点睛】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其中,水圈连续但不规则,大气圈厚度最大,生
物圈最为活跃,占据大气圈的下部,水圈的全部以及岩石圈的上部。下图为青岛—拉萨海拔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1.图中甲为()A.地表B.软流层C.莫霍界面D.古登堡界面2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距离海洋越远,地壳厚度越薄B.地壳厚度与距大
陆中心远近呈正比C.山地、丘陵的地壳比高原的地壳厚D.海拔高度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答案】21.C22.D【解析】【分析】【21题详解】从莫霍界面至地表为地壳,一般而言,大陆厚,大洋薄。故甲为莫霍界面,A错误,C正确。软流层在上地幔的顶部,故B错误。古登堡界面平均深度为2900千米,故D错
误。所以,选C。【22题详解】地壳厚度厚薄不一,从图中可以看出,离海洋越近,地壳厚度越薄,故A错误。地壳厚度大致从高山高原地区向沿海平原变薄,故B、C错误。海拔越高,一般地壳厚度越厚,基本呈正相关,D正确。故选D。【点睛】地壳厚度不一,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4
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23.人类排放的氟氯烃,对人类生存环境破坏最大的是()A.A层B.B层C.C层D.D层2
4.平流层大气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这部分热量主要来自()A.太阳红外线辐射B.太阳辐射C.大气逆辐射D.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答案】23.B24.D【解析】【23题详解】人类排放的氟氯烃对臭氧层造成严重的破坏,臭氧层会吸收大量的紫外线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繁衍,臭氧层的破坏会导致大量紫
外线到达地表,从而破坏人类生存环境,而臭氧层的高度大约为20-25千米,从图中可以看出,A层层顶的平均高度约为18千米,A不符合题意;B层的平均高度约为18-50千米,臭氧层在这个范围内,B符合题意;C层和D层均在5
0千米以上,C和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24题详解】结合学过的知识和此题示意图,平流层大气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原因是因为平流层大气在30千米以上臭氧的含量高,臭氧会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进
而增温,故D答案符合题意;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红外线辐射,而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集中在对流层大气中,故A不符合题意;因为太阳辐射主要是短波辐射,大气对短波辐射吸收能力弱,因此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小,故B不符合题意;大气逆辐射主要对
近地面起到保温作用,与平流层大气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点睛】地球大气层按照海拔高度由低到高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对流现象显著,天气现象发生于此;平流层下冷上热,大气平流运动,适合飞机飞行,其中的臭氧层能吸收大部分的太阳紫外线;高层大气中有电离层,和地球上的无线短波
通信有关。川航3U8633:“我现在有点故障,我申请下高度,我要返航,我现在风挡裂了…”读图回答下列小题。25.飞机下降返航后位于()A.平流层B.对流层C.中间层D.散逸层26.该层大气有云雨的原因是()A.大气能见度高B.平流运动为主C.水汽与固体杂质多D.上热下冷【答案】25.B
26.C【解析】【25题详解】飞机一般在平流层飞,下降高度后返航时会进入对流层,赤道地区热量充足,对流旺盛,所以对流层的厚度大约有17-18千米,极地全年低温,对流弱,对流层的厚度大约8-9千米,中纬度对流层的厚度平均为12千米,图中下降高度为7.3千米,应该是进入了对流层,
B正确。故选B。【26题详解】对流层由于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且上冷下热,对流运动旺盛,故空气上升过程中,气温降低,水蒸气容易凝结成雨,大气能见度比平流层低。C正确,ABD错误。故选C。读南北
半球经纬网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7.图中各点位于南半球、东半球的是()A.③④B.①②C.⑤⑥D.⑦⑧28.图中④点位于⑧点的()A.东北方向B.西北方向C.东南方向D.西南方向【答案】27.D28.A【解析】【27题详解】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据图可知,左图地球逆时针自转为北半球,即①
②③④都位于北半球,故排除AB;右图地球顺时针自转为南半球,即⑤⑥⑦⑧都位于南半球。地球自西向东自转,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度数增大的为东经,度数减小的为西经。图中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差为20°,结合图示0°经线和180°经线信息可知,⑧西侧紧邻的经线为20°W,⑤西侧
紧邻的经线为160°E,东半球的范围为20°W向东至160°E,其余范围为西半球,因此可知⑦⑧位于东半球,⑤⑥位于西半球。综上所述,各点位于南半球、东半球的是⑦⑧,故选D。【28题详解】⑧点位于南半球,④点位干北半球,所以就南北
方向而言,④点位干⑧点的北方。结合图中0°经线以及地球地转的方向可知,⑧点位于0°经线的西侧,④点位于0°经线的东侧,所以就东西方向而言,④点位于⑧点的东方。所以④点位于⑧点的西南方,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通过经纬度判断两地的相对方向:先判断南北方向(纬度越靠近北
极,南北方向越靠近北方;纬度越靠近南极,其南北方向越靠近南方);后判断东西方向(①若两地均为东经,则度数大的在东方;②若两地均为西经,则度数小的在东方;③若一地为东经,一地为西经,则将两地经度数值相加,若度
数之和小于180°,则东经度数所在地在东方,西经度数所在地在西方;若度数之和大于180°,则东经度数所在地在西方,西经度数所在地在东方)。读某区域经纬网图,回答下列各题。29.②地的地理坐标是()A.(40°N,20
°W)B.(40°S,20°E)C.(40°S,20°W)D.(40°N,20°E)30.关于图中各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地位于中纬度B.③地位于东半球C.④地位于⑤地的东北方D.①②两点间距离等于②③两点间距离【答案】29.B30.
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经纬网及时间计算。【29题详解】图示自转方向是顺时针的,为南半球,;可判断图示各点是在东经度,②地的地理坐标是(40°S,20°E)。选B正确。【30题详解】图中赤道到30°S
是低纬度,30°S到60°S是中纬度,60°S到90°S是高纬度。①(20°S,20°E)位于低纬度,A错;③地(40°S,40°E)位于东半球,B对;④(60°S,60°E)位于⑤(40°S,80°E)位于西南方,C错;地球是一球体,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①、②两点间的20
°的纬距大于②、③两点间的20°经距,D错。选B正确。【点睛】经纬网地图的坐标判读,首先要判断所属南北半球和东西经度;图示是变式经纬网图,即取了其中的一部分;题目已给出南半球,所以可画出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
针的,以此判断东西经;要注意:东西经是以0度经线为基准划分的,顺着自转方向0度经线以东是东经度,以西是西经度。31.下面4幅图中的A、B、C、D四点,处于黄昏时分的是()A.B.C.D.【答案】B【解析】【详解】读图可知,过A点所在线自西向东进入昼半球,因此为晨线,A点处于清晨时
分,A错误;B图为南极点俯视图,自转方向为顺时针,过B点所在线自西向东进入夜半球,B点处于黄昏时分,B正确;过C点所在线自西向东进入昼半球,因此为晨线,C点处于清晨时分,C错误;D图为北极点俯视图,自转方向为逆时针,过D点所在线自西向东进入昼半球,因
此为晨线,D点处于清晨时分,D错误。故选B。2017年12月,湖南某大学请英国牛津大学戴维斯仁成组斯教授来湘讲学,下图为戴维斯教授通过微信与马教授联系接机事宣的截图.完成下面小题32.根据戴维斯教授与马教授的徵信聊天信息可推知
,戴维斯教授飞抵长沙黄花机场的时间(北京时间)约为A.13日08:00B.13日22:00C.14日10:00D.14日12:0033.伦敦和长沙两地相比A.角速度线速度都相同B.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同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长沙大于伦敦D.角速度相同,线速度长沙小于伦敦【答
案】32.D33.C【解析】【32题详解】从图中看戴维斯教授起飞时间为伦敦时间13日13时,此时北京时间为13日21时,再加上飞行15小时,戴维斯教授飞抵长沙时间为14日12时,D正确。【33题详解】地球自
转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各地相同,伦敦和长沙两地角速度相同;地球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长沙纬度较伦敦低,自转线速度较大,C正确。面向河流下游,左手方视为河流左岸,右手方视为河流右岸。读某一平直河流剖面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34.若该河为平直河道,剖
面是由于自然力的影响,则该河位于()A.赤道上B.回归线上C.南半球D.北半球35.若该河自南向北流动,建港口最适合的是()A.东岸B.南岸C.西岸D.北岸【答案】34.D35.A【解析】【34题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河流的右岸受到侵蚀,说明地转偏
向力偏向右侧。哟此判断该河流位于北半球。回归线上,可能是南半球也可能是北半球,表述不准确。故选D。【35题详解】建港口应该布局在河流的侵蚀岸,即图中的右岸。根据题干的方向信息,判断应该属于东岸。故选A。【点睛】地转偏向力:南左北
右(左右手“要求会判断”)应用:河岸侵蚀与堆积;铁轨轨道的磨损第II卷(非选择题,共30分)二、综合题36.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该图反映的是____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理由是什么____?(2)A层大
气为____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____,该层大气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原因是:____,____。(3)补绘B层气温变化曲线____。该层大气22~27km高度形成____层,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____,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4)某飞机起
飞时,机场风雨交加,飞机起飞后,迅速作爬升运动。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这是为什么?____。(5)ABC层大气密度变化的趋势是____。【答案】(1)①.中②.对流层厚度为12km(2)①.对流②.递减③.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④.空气对流显著(3)①.②.
臭氧③.臭氧(4)平流层水汽和固体杂质少,天气晴朗,大气稳定,有利于高空飞行,飞机升至平流层比较安全。(5)逐渐变小【解析】【分析】本大题以温度随海拔高度变化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大气垂直分层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
具有一定的图文分析及知识迁移能力。【小问1详解】对流层的厚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为17-18千米。中纬度为10-12千米,高纬度为8-9千米。图中对流层的高度为12千米,可知该图反映的是中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小问2详解】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
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而地面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红外部分,所以对流层的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地面辐射。该层大气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是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且空气的对流运动显著,气流上升时,气温下降,容易成云致雨。【小问3详解】B层气温变化曲线补绘方
法:B层为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上升,如图:;在平流层22~27km处臭氧含量达到了最大值,形成了臭氧层,其能够大量吸收紫外线,使射向地面的紫外线大大减少,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因而被形象的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小问4详解】平流层中水汽和固体杂质含量极少,天气晴朗,
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大气稳定,有利于高空飞行,因此某飞机起飞时,机场风雨交加,飞机起飞后,迅速作爬升运动,爬升到了平流层。小问5详解】大气层越高距地心越远,地球的吸引力越小,故大气密度越来越小。37.地球上生物的进化一直是人类关注的热点问题
。目前科学家已经发现了地球上的几个生物繁盛期,而繁盛期的结束往往是生物的大灭绝。读“地质年代表”和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有密切关系。一方面,生物进化在地理环境的演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地理环境
的发展中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另一方面,环境的演化又促使生物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在中生代末期的地层内,铱元素含量异常,比相邻岩层平均值高出30倍左右,而铱是陨石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这说明可能曾有一颗富含铱的小行星撞击过地球。(1)晚古生代早期,鱼类
大量繁衍;随着海洋面积缩小,中期进化出能适应陆地环境的____动物,____植物繁盛;晚期,气候变得干旱,进化出能适应干燥气候的____动物,____植物开始出现。(2)恐龙生活在显生宙的代,该时期包括三叠纪、侏罗纪、____纪,联合古陆由于板块运动剧烈而____,
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这一时期裸子植物极度兴盛,也是重要的____期。(3)早古生代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温暖的海水里出现多种动物,如____。【答案】(1)①.两栖类②.蕨类③.爬行④.裸子(2)①.白垩②.开始解体③.成煤(3)三叶
虫、笔石、鹦鹉螺等。【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地质年代表和生物进化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生物演化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知识记忆能力,分析运用能力。【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环境的演化又促使生物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晚古生代早期,海洋面积缩小,为适应地球环境的变化
,生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一些鱼类进化为两栖类,蕨类植物大量繁殖;晚古生代晚期,气候干旱,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出现了适应气候变化的爬行动物,此时裸子植物开始出现。【小问2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恐龙出现在中生
代,中生代包含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侏罗纪以后联合古陆由干板块运动剧烈而开始解体,各大陆开始漂移。这一时期裸子植物极度兴盛,也是重要的成煤期。【小问3详解】早期地球上海洋面积远大于现在,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温暖的海水里出现了多种动物,如三叶虫、笔石、鹦鹉螺等。到了后期,海洋面积
缩小,陆地上开始出现低等的植物,但海洋仍是无脊椎动物的世界。38.读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完成下列各题。(1)根据图示信息判断此图是____半球。(2)图中的晨线为____,昏线为____。(3)假设有一发炮弹从D点射向乙点,炮弹最后的落地位置很可能位于乙地所在经线的偏_
___方向。(4)将图中ABDF四点按线速度从大到小排列____。(5)图示时刻北京时间是____时,E点的地方时为____时。(6)此时全球与E点属于同一天的地区所占的范围()A.等于1/2B.等于1/3C.小于1/2D.大于1/2【答案】(1)南(2)①.AB②.BC(3)东(4)A>D
>F>B(5)①.2②.12(6)D【解析】【分析】本题以光照图为材料,设置六道小题,涉及地球运动、地球自转、晨昏线的判读、地转偏向力、时间计算以及日期界线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相关知识的灵活运用与调动能力。【小问1详解】图中地球自转的方向呈顺时针,故该图
为以南极为中心的俯视图,故该图代表南半球。【小问2详解】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经过AB线,由夜晚进入白天,故AB为晨线;自西向东经过BC线,由白天进入夜晚,故BC为昏线。【小问3详解】图示为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
的偏移向左偏,从D点射向乙点方向,炮弹的落地位置将位于D、乙所在经线的左侧,即东侧。【小问4详解】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为零。因此,图中ABDF四点线速度从大到小排列为ADFB。【小问5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