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安徽省涡阳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PDF版.pdf,共(8)页,442.97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98af4662534c57691c9efeaab60ea5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页共8页2021届涡阳一中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试题说明: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至16题,第Ⅱ卷第17至22题。全卷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上规
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班级、座位号。2.答客观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所对应题目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主观题时,必须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
方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制度史是我国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对于政治
制度史,历代史学家都十分关注,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但也要看到,制度史研究长期以来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见物不见人”。许多历史研究工作者习惯于罗列各种典章制度,忽视了制度背后人的能动作用。作为对这种研究倾向的一种纠偏,一些研究者更为关注制度背后的人,但他
们的一些研究又滑向另一个极端——“见人不见物”,忽视了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的强大制约作用。“见人”,要求在制度史研究中关注制度背后的人、制度与人的关系。制度是用来规范社会关系的,而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历史发展中,正是具体的人主导着制度的建构与发展。中国历史上逐步
形成了一整套包括朝廷制度、郡县制度、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科举制度、监察制度、军事制度等在内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其背后都有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起作用,是人基于对各种社会关系的思考形成的制度选择。需要指出的是,制度史研究要见人,还必须牢牢坚持唯物史
观,重视人民群众在制度构建与发展中的作用。一些制度史研究成果并非不关注人,但其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制定制度、执行制度的少数统治者身上,广大人民群众在制度发展中的作用则常常被忽视。在有的研究者看来,人民群众只能
消极被动地接受和适应制度,而统治者在制度制定和执行中则是主动的、决定性的,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的。在唯物史观看来,仅仅从统治者的角度考察制度,忽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对历史上制度的演化、发展就难以有深刻的认识。“见物”,就要研究制度构建与发展的经济社会基础,研究制度超越于人的主观意愿所具有的客观性。
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其构建与发展必定受经济基础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性有机统一的结果。历史上的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处于不断发展演化之中,制度内部是充满矛盾与张力的,这在许多时候体现的就
是人的主观意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客观制约之间的矛盾与张力。因此,研究制度史需要看到制度构建与发展背后的各种客观制约因素,不能将制度想象为人的任意创造。人们在不断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的活动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制度的构建与发展也是如
此。既要见物,又要见人,这要求史学家研究制度史时必须拓宽视野,将制度放在更宏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制度史研究中的制度不是孤立、封闭的,需要将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要素联系起来进行全面考察,与人的各个方面的历史实践结合起来进行考察。这样的全面考察必然要求进行跨学科交叉研第2页共8页究。只有拓宽
视野,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才能反映制度构建与发展的内在逻辑,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摘编自周阳《以宏阔视野研究制度史》)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制度史研究因为对政治制度
史的极度关注一度走入误区,所以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B.研究制度史既要关注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也要关注制度的接受者,这是符合唯物史观的。C.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制度的构建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D.在进行制度史研究时,运
用跨学科的方法进行研究,就能发现制度构建与发展的内在逻辑。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在列举制度史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前,先肯定了史学家在制度史研究中取得了很多成果。B.文章论述“见人”时,先论述
了人在制度中的作用,又论述了“见人”存在的误区。C.文章第三段的论述体现了辩证思维,既强调了客观条件的重要性,又强调了人的活动的影响。D.文章末段指出制度史研究的具体方法,并指出这种方法的现实意义,说服力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要把制度史研究放到更加宏阔的
历史背景下进行,唯有如此才能使研究更加完整。B.研究制度史必须坚持唯物史观,把握人民群众的作用,将关注的焦点主要放在人民群众身上。C.当人的主观意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出现矛盾时,就有可能产生制度上的变化。D.研究历
史制度,不能只停留在对制度条文的分析上,还要深入研究当时的经济活动。(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2020年,《一个都不能少》《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绿水青山带笑颜》等多部扶贫题材电视剧播出,将创作视域置于近年来日益引人关注的“新乡村”
建设与发展上,展现了新乡村、新形象,并呈现出内容表现与艺术传达等诸多方面的新特征,这些电视剧也可归类为“新乡村剧”。这些扶贫剧之“新”首先在于贴合新时代叙写“新乡村”的故事。变化中的“新乡村”,正以《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中的下溪村、《绿水青山带笑颜》中的石坞村等为典型样貌——
农村环境保护所呈现的青山绿水自然生态之美,加之农民居住环境升级改建所带来的美化宜居之貌,共同构建起“美丽乡村”的外在景观;而种植、养殖、农家乐、乡村游等多业态并进的绿色产业链建构,以及传统手工艺发掘、新型民宿建设等乡村综合优势的发
挥,则成为支撑“新乡村”持续发展的内在力量。心态如何随环境同迁,观念如何与时俱进,是当下新乡村建设的迫切命题。在《一个都不能少》中,贫、富两村村民的矛盾冲突,恰似乡村振兴中旧与新博弈的缩影。此外,在环境规划之中注重独特美感,在整体建设中
注入人文关怀,亦是“新乡村剧”着力传达的新理念。扶贫剧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推动乡村发展的“新力量”及其凸显的生力军“新形象”。在电视屏幕上如此集中地呈现“驻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返乡创业青年”等年轻一代自觉投入乡村扶贫振兴与持续
发展大业,应尚属首次。他们充满青春活力,是站在时代前沿的生力军,以其独到的见识、学识与智慧,努力拓展着契合时代需求的发展新思路。随着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国农村将会发生更加翻天覆地的变化
,期待创作者们对新乡村题材有进一步的关注,对新乡村生活有更深入的体验,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扶贫剧以飨观众。(摘编自张洪波《扶贫题材剧要传递支撑“新乡村”持续发展的内在力量》)第3页共8页材料二:为了塑造扶贫英模的先进形象,
不少扶贫戏或自始至终急于凸显主人公的义无反顾、心无旁骛,却对其为何如此坚定交代得不清不楚;或急于将主人公扶贫工作中的各种事迹堆积在一起,却忽略了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意志选择。注重人物“做什么”,而忽视“为什么”这么做,容易导致舞台上常见的事多而戏少的“报告会模式”。扶贫剧作中,“
施动”的扶贫干部与“受动”的贫困群众,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有在舞台上展现的权利。当下的扶贫题材剧作,无一例外都把“施动者”中的先进典型作为主人公,彰显他们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而被帮扶的“受动者”,从未成为被刻画的主体。帮扶对象看似在
场,甚至经常成批出现,但其灵魂深处最真实的生命体验,仍然是被遮蔽的,他们其实更接近于一个群体符号,处于一种隐性的失语状态。只要这一点未被充分揭示,扶贫工作的艰辛与复杂,以及扶贫工作者所遭遇和克服的实际困难,
就仍然有可能被简单化处理。这对扶贫剧作着力塑造的先进典型,又何尝不是一种损害?(摘编自穆海亮《扶贫戏:以“人”为本,方成经典》)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个都不能少》《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等多部扶贫题材电视剧的播出,带来影
视创作视域的改变,人们才开始关注“新乡村”建设与发展。B.“新乡村剧”多以体现农村环境保护所呈现的青山绿水自然生态之美、农民居住环境改建升级所带来的美化宜居之貌的“美丽乡村”为背景地。C.“新乡村剧”揭示出支撑“新乡村”持续发展的多业态并进的绿色产业链建构,以
及传统手工艺发掘、新型民宿建设等乡村综合优势的内在力量。D.乡村振兴中旧与新的博弈、在环境规划之中注重独特美感、在整体建设中注入人文关怀、塑造推动乡村发展的“新形象”等成为“新乡村剧”的亮点。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
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扶贫剧中的“驻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等年轻一代,是推动乡村发展的新力量、新形象,也是扶贫剧中最引人注目之处。B.创作者们想要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扶贫剧,就要进一步关注新乡村题材和农村即将发生的
变化,更深入地体验新乡村生活。C.“新乡村剧”在内容表现和艺术传达上既有自身特点,贴合新时代,也有其缺点,有堆积事迹、呈现“报告会模式”的现象。D.“新乡村剧”中,帮扶对象经常成批出现,造成他们的生命体验被遮蔽,扶
贫工作者所遭遇和克服的实际困难往往被简单化处理。6.如果你是影视剧的导演,让你执导一部“新乡村剧”,你在塑造推动乡村发展的“新形象”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平凡的世界
(节选)路遥快过端阳节了,头上的太阳热烘烘的。山鸡和野鸡清脆的叫唤声,不时打破这梦一般沉寂的世界。大地上的绿色已经很惹眼了。大部分秋庄稼刚锄过一遍草。庄稼地中间的苜蓿盛开着繁密的紫红色的花朵。向阳的山坡上,稀稀拉拉的麦穗开始泛出了黄颜色;路边灰白的苦艾丛中有时猛地会窜出一只
野兔子,吓第4页共8页得田福军出一头冷汗。他一边走,一边揪了一把苦艾,凑得鼻子上去闻。这苦涩而清香的艾叶味,使他不由想起小时候的端阳节,他和福堂哥总要一大早就爬起来,拔好多艾草,别在门上,别在全家人的耳朵上,然后再揭开喷香的粽子锅……唉,从那时
到现在,不觉得几十年就过去了。人啊,有时候觉得日子过得太慢,有时候又觉得太快了,简直来不及做什么!记得文化革命开始时,他刚三十出头,正是风华茂盛之时——结果这美好年华白白地浪费掉了。前几年虽然恢复了工作,但也等于仍然在油锅里受煎熬。直到不久前“
四人帮”被打倒后,他才好像一下子又变年轻了。只要国家有希望,工作就是把人累死也畅快!他多年来一直处在实际工作中,因此非常清楚十年文化革命所带来的灾难性破坏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在朝夕间就消除。他常想,作为一个基层领导干部,必须在他的工作范围内既
要埋头苦干,又要动脑筋想新办法。当然,眼下最重要的仍然是农民的吃饭问题。现在看来,没有大的政策变化,这问题照样解决不了。那么,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最起码先不要把人饿死……临近中午的时候,田福军才走到这个叫土崖凹的小村子。田福军被现在队长引到
家里吃午饭。队长的一孔土窑像个山水洞一般黑暗,大白天进去竟然看不清家里有几个人。他坐在烂席片炕上向生产队长询问村里的情况。队长的老婆在锅灶上做饭。不久他才发现,这家人六个孩子一个比一个大点,都挤在门圪崂里惊恐地
看他。孩子们几乎不穿什么衣服,也分不清男女,一律剃着光头——大概是怕生虱子。午饭端上来后,田福军拿起一个玉米面馍。他刚准备吃,发现这黄馍上沾些黑东西。他一下从炕上站起来,走到后炕头上揭开锅盖。他看见,锅里只有两个玉米面馍,其它都是糠团子。他的喉咙顿时被堵塞了。田福军把自己碗里的玉米面
馍放进锅里,用手去拿糠团子。他手刚一抓,这团子就被他捏成了一把碎渣子。他顺手拿起锅台上的铁铲子,把这堆渣子铲在自己碗里,然后浇了两勺熬锅水,回到炕上埋下头吃起来。队长一家人吓得连一句话也不敢说。两个大
人和六个孩子都眼睁睁地看着他吞咽那碗糠水饭。他还没有把饭碗放下,门里突然闯进来一个老汉。田福军还没有反应过来,这老汉就双膝跪在队长的脚地上,一边向炕上的他磕头,一边嘴里连哭带喊:“青天大老爷!快救救我一家人的性命……”田福军慌得一把掼下
碗,跳下炕来扶起老汉,问他:“什么事?什么事?”老汉连哭带说:“我一家三口人四天都没吃一颗五谷了!快饿死了……”“一颗粮也没了?”田福军问。“就是的……”“口粮哩?”“扣了!”“为什么扣了?”这时,队长开口说:“他家的小子出门盲流了,公社和大队命令要扣口粮。我们也不敢给……”“我娃也是饿得不
行了,才出门的……”老汉哭着说。“走,我到你们家去看看!”田福军立刻扶着老汉出了队长家的门,队长本人也紧撵在后面来了。田福军进了这老汉家,看见炕上睡着一个老婆婆,已经饿得奄奄一息了。他弯下腰问话,这老婆婆连眼皮都抬不起来,更没力气给他回答。在窑墙根下,还有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子,合住眼靠墙坐着
,脸上已经成了青黄色。她见来了生人,勉强用手托着墙站起来,绝望地望着他。田福军目睹这惨状,泪水汹涌般从眼睛里淌出来了。他哽咽着,狠狠揪着队长的肩膀,说:“快去盘粮食!”队长嗫嚅着说:“公社和大队领导不让给他们分粮,我……”“混蛋!”有教养的田福军忍不住破口
大骂。他一把扯住队长的衣服,拉着他即刻就去盘粮食。当田福军和队长一人扛一口袋粮食回来时,这一家三口人都爬着跪在门口,哭成了一堆……三天以后,遵照田福军的指示,后子头公社把二十几个大队书记都召集到了公社来开会。会议一开始,田福军劈头就问:“你们哪个队有断了粮的家户?有多少户?缺多少粮?”他的问话刚
完,许多支部书记都哭开了。他们纷纷叙说各自队里的不幸状况。看来除过个别村,大部第5页共8页分村子都有许多缺粮户,有的只能维持一两个月,有的当下就揭不开锅了。问题相当严重。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后子头公社今年可能要饿死不少人。不是说这些队没
一颗粮食。所有的大队都有“战备粮”,但这些粮食是准备未来打仗吃的。上面规定,任何情况下都不准动用,动用这粮食就等于犯法!此刻,田福军无法顾及个人的后果——他不能看着把人饿死。他当即决定,立即打开各队的粮库,尽快把粮食分发给
缺粮户。战备粮空缺下的数目,以后逐渐再补上——这样就可以看作是借粮,而不是分粮。反正不管怎样,他已经严重违犯了禁令。他想,为此就是把他押到法庭上,他也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
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写快到端阳节时,山鸡和野鸡鸣叫、苜蓿盛开、麦穗泛黄的乡村景色,交代了时间和地点,赋予了人物活动的空间。B.队长一家人吃糠咽菜,生活困难;老汉一家更是饥肠辘辘,家中老人奄奄一息,这些反映了当地百姓生活的普遍状况。C.小说写田福军考察村中百姓生活状况后决定开仓放粮,战
备粮空缺下的数目以后再补,旨在表现他灵活变通的个性。D.小说语言有很高的辨识度,多处语言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和鲜明的时代印记,如“口粮哩?”就是当时典型的生活用语。8.小说第二段的插叙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概括。(6分)答:9.路遥在另一部作品《人生》中曾说过:“人生,其实无非是矛
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请结合这句话的内涵,分析文中田福军这一人物形象。(6分)答: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
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孙思邈①,京兆华原人也。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洛州总管独孤信见而叹曰:“此圣童也。但恨其器大,适小难为用也。”周宣帝时,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
山。隋文帝辅政,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起。尝谓所亲曰:“过五十年,当有圣人出,吾方助之以济人。”及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年已老,而听视聪瞭,将授以爵位,固辞不受。显庆四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上元元年,辞疾请归,特赐良马,及鄱阳公主邑司以居焉。当时知名之
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执师资之礼以事焉。照邻有文云:“邈道合古今,学殚数术。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耳。”照邻有恶疾,医所不能愈,乃问思邈:“名医愈疾,其道何如?”思邈曰:“
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其转运也,和而为雨,怒而为风,凝而为霜雪,张而为虹霓,此天地之常数也。人有四肢五脏,一觉一寐,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荣卫②,彰而为气色,发而为音
声,此人之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③,天人之所同也。及其失也,蒸则生热,否则生寒,结而为瘤赘,陷而为痈疽④,奔而为喘乏,竭而为燃枯。诊发乎面,变动乎形。推此以及天地亦如之。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第6页共8页之灾。”又曰: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至今年九十三矣。”询之乡里,咸云数百岁人。话周、齐间事,历历如眼见。以此参之,不啻百岁人矣。初,魏征等受诏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恐有遗漏,屡访之,思邈口以传授,有如目睹。永淳元年卒.
。遗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无牲.牢。经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就木,犹若空衣,时人异之。(选自《旧唐书•孙思邈传》,有删改)注:①孙思邈:唐代医药学家,人称“药王”,著有《千金要方》。②荣卫:中医学名词,“荣”指血的循环,“卫”指气的周流。③精:实质。④结而为瘤赘,陷而为痈疽:充塞就长
疱疖,匮乏就生脓疮。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B.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C.圣人和之以至
/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D.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弱冠,指刚成年,也指二
十岁。古人二十岁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B.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如《张衡传》中的“游于三辅,因入京师”,现代泛指首都。C.卒,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如“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D.牲,即牺牲,古代供祭祀用的牲畜,
色纯为“牺”,如牛、羊、豕;色杂为“牲”,如鸡、鸭、鹅。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孙思邈博览群书、深受推崇。孙思邈年轻时就喜欢谈论老子、庄子以及诸子百家的学说,卢照邻认为
孙思邈学问渊博,见解高超,就像古代的庄子和当今的维摩诘。B.孙思邈淡泊名利。孙思邈一生大多数时间都在隐逸行医,多次拒绝官职,说明他对功名没有兴趣。C.孙思邈有自己的愈疾之道。他认为治病要从显露的表象,看隐蔽的实质;治病胆要大心要细,考虑要周密行动要坚决。D.孙思邈见识广博
。孙思邈十分了解北周、南齐年间的往事,魏征等人编纂史书曾多次向他询问。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此圣童也。但恨其器大,适小难为用也。(5分)(2)经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就木,犹若空衣,时人异之。(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
读下列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李璋下第王安石浩荡宫门白日开,君王高拱[注]试群材。学如吾子何忧失,命属天公不可猜。意气未直轻感慨,文章尤忌数悲哀。男儿独患无名尔,将相谁云有种哉。[注]高拱:两手相抱,高抬于胸前。安坐时的姿势。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7页
共8页A.首联描写宫门大开、皇帝亲选人才的场景,表明朝廷能够给人才提供机遇。B.诗人认可李璋的学问,劝他不必为落第忧心,这是因为朝廷也很渴求人才。C.诗人认为人命天定,李璋科举落第是上天的安排,应该心甘情愿
认命服输。D.诗人劝诫李璋不要轻易去感慨命运不公,更不要用文章倾诉自己的不如意。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答:(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蜀道难》一文中借景抒情,以“,”以及“子规啼夜
月”的景象,渲染了蜀道空寂苍凉的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2)《赤壁赋》中,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规律的句子是:“,。”(3)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孟子辩证地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指出国家“,”,常常会走向灭亡。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已逾百天,截至2020年7月底,北京市家庭厨余垃圾日均分出量1764吨,然而,社区间落实水平,个别社区改善情况不
明显。针对此情况,北京将全面展开“盯桶战术”,下沉社区参加桶前值守。“盯桶战术”需要专人值守垃圾桶,指导并监督居民正确投放垃圾。采取这种方法的目的是督促居民提前在家做好垃圾分类。这看似是“笨方法”,却是的好方法。有人认为这种带有强制性的方法不太适合推广,但是,如果垃圾分类全凭自觉,可能
一些居民会出于习惯和贪图方便随意投放垃圾,垃圾分类的意识就难以达成。万事开头难,要扭转居民长期以来的习惯,使“蛮劲儿”也得使“巧劲儿”。传统思维是通过处罚来达到的效果,但单一的处罚容易使民众形成抵触情绪,一旦脱离有效监管还可能。监管方如果能辅之以正向激励的机制
,()。17.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参差不齐上行下效三令五申死灰复燃B.良莠不齐行之有效三令五申东山再起C.良莠不齐上行下效令行禁止东山再起D.参差不齐行之有效令行禁止死灰复燃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垃圾分类如果全
凭自觉,可能一些居民会出于习惯和贪图方便随意投放垃圾,垃圾分类的意识就难以养成。B.如果垃圾分类全凭自觉,可能一些居民会因为习惯和贪图方便随意投放垃圾,垃圾分类的意识就难以树立。C.垃圾分类如果全凭自觉,一些居民可能会出于习惯和贪图方便随意投放垃圾,垃
圾分类的意识就难以达成。D.如果垃圾分类全凭自觉,一些居民可能会出于习惯和贪图方便随意投放垃圾,垃圾分类的意识就难以养成。第8页共8页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居民
或许更能感受到行为的价值,并形成自觉行动的意识B.或许更能让居民形成自觉行动的意识,并感受到行为的价值C.或许更能让居民感受到行为的价值,并形成自觉行动的意识D.居民或许更能形成自觉行动的意识,并感受到行为的价
值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文明往往是内聚力和外引力的统一体。一方面,它通过内聚力来维系自身的特质,使自身得以传承和延续。另一方面,①,使自身得以开放发展
。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②,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就会走向衰落。只有保持开放,通过交流对话,积极同其他文明进行交流互鉴,才能更好地获得外部参照,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多年来,世界格局不断变化,人们对不同文明共生共存
规律的认识逐渐深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③,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2020年7月24日,由中国外文局
主办、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3D虚拟展馆“中国国际云书馆”正式上线运行。截至目前,云书馆已吸引了来自全世界五大洲24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出版集团和大型出版机构参与,共展出33个语种的图书约16万种。“云书馆”运用互联网新技术新理念,通过构建3D虚拟展厅,最大限度还原
线下展馆真实场景,是国内首座以海量图书为主体的“云书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①凡得到以修己为本,而修己之道,又以体育为本。(蔡元培)②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毛泽东)③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习近平)④不会
游泳,不能毕业。(清华大学)⑤有关高校于7月4日前完成对入围考生组织高校考核(含笔试、面试)和体育测试,其中体育测试结果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2020年,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也称强基计划)⑥体育能够轻松打破人与人之
间的壁垒,是世界通行的语言。(第67届联大主席耶雷米奇)⑦良好的体魄是我们抵御一切的前提。(2020年已84岁高龄逆行抗疫的钟南山)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