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吉林省松原市五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3)页,43.697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93af00529ce9f15897bba8efb840da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末五校联考高二语文试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
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武术发源于军事战争,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经有“武”字,上戈下止。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指出,“武”字其“本义为征伐示威。征伐者必有行,止即示行也;征伐者必以武器,戈即武
器也”。“武”在进入西周之后被迅速赋予“德”的内涵,成为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内容,并且延续千年不衰,成为中国军事思想和中华武术思想的核心内容。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97年,晋楚展开“邲之战”,楚军获胜,楚庄王
在战后并未因此得意忘形,他将“武”之含义解释为“止戈为武”,即能够停止战争才是真正的“武”。这种观念可以说吸收了《诗经》中歌颂周武王用武功平定天下、恢复和平的诗篇所宣扬的内容,亦继承了《尚书》中“明德慎罚”“义刑义杀”的理念,
并且影响到后世“刑期无刑”“以杀止杀”“以战止战”之观念,也由此开始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又勇于捍卫正义的精神品质塑造之路。除此之外,楚庄王还提出了“武有七德”的观念,即:“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
“和乐”“丰财”。如果我们略作引申,则楚庄王所说的“武之七德”可以进一步理解为制止暴力、消灭战争、施行德政、传承功业、安定人民、团结友邦、充盈财富。楚庄王提出的“武之七德”,不仅包含了悲天悯人、天命所
归的和平理想,而且还具有追求德政的政治理念,更强调安居乐业、增加财富的现实意义,一个立体的“武德”观念从此树立起来,并且被代代传承,不断丰富,成为中华武术的道德核心。如果说“武德”是中国武术历史传承的精神内核,那么中国武术得以生生不息的源泉与动力就是“兼容并包”和“求真务实
”。在明代抗倭战争中,明朝曾从广西调遣壮族“狼兵”参与抗倭,其中一支“狼兵”由田州土官岑猛的妻子瓦氏夫人率领,取得了辉煌的战绩。瓦氏夫人所率领的“狼兵”有所谓的“岑家兵法”,擅长小队作战。在抗倭战争中起到决定作用的戚继光的“鸳鸯阵”,当年可能就借鉴过“岑
家兵法”。瓦氏夫人擅使双刀,并将刀法传授给了项元池,项元池又将双刀法传授给吴殳,吴殳在他的武学名著《手臂录》中作《双刀歌》以记录此事,他还将自己从河北“渔阳老人”处学得的剑法融入瓦氏双刀法,并且将瓦氏双刀法进一步演化为枪法。正是吴殳的学习与改造,使得广西壮族的武术与中原武术互相交流融合,形成
了新的武术招式与技术理念。戚继光在抗倭战争中发现倭寇刀法凌厉,于是他在所获日本刀法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著成《辛酉刀法》,以此教练士卒对抗敌人。后来,程宗猷和吴殳都钻研日本刀法,并将心得记录在各自的著作中。这种
双手刀法在中国一直流传不辍,到清末民国时期,一派由河北黄林彪传给马凤图,马凤图曾将该刀法改编成“破锋八刀”;另一派由吴桥谢德恒兄弟传给刘玉春等人。1928年“中央国术馆”成立,马凤图传人马英图和刘玉春传人郭长生将各自所传加以整合,称之为“二趟苗刀”。今天所谓的“苗
刀”即源流于此。中国武术之所以能够做到“兼容并包”,与其一贯的“求真务实”追求是密不可分的。为什么瓦氏双刀、岑家兵法甚至日本刀法等能够被古代武术家借鉴,就是因为它们都经过实践,曾经被证明是有效果的武艺技
巧。可以说,“兼容并包”本身也是“求真务实”的一种体现。(摘编自吴洋《止戈为武:文献中记录的中华武术观》)材料二:“止戈为武”的原始赋义代表了中国古人对于武事也即暴力工具或暴力行为的最初态度和看法,也内在地生发出中华武德的核心命题——“止戈”。戈为战争杀伐之器,是暴力的符
号象征,“止戈”暗含对于暴力的合理运用、规训与控制——这意味着,“止戈”的命题“两位一体”地生发天然具备“武德”内涵规定的中华武文化。在这个层面上,“止戈”构成中华武德之本体依据与意义根源。中华武德在“止戈”的意义前置基础上,沿着人们
对于“暴力”规训的逻辑,而逐渐开显和确立。而在“止戈”的情境解读中,总体无非存在这三种可推演的情形。其一,“以暴制暴”的“止戈”:面对侵袭,如“以战止战,以杀止杀”,不得已运用暴力而制止暴力,有“持戈而杀,止人之
戈”的指向。其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止戈”:处于矛盾冲突中的一方,为减少暴力冲突可能带来对人、对物的戕害及损失,通过智谋博弈而非刀兵相见的方式,取得胜利或利益最大化,有“戈无所用,兵不血刃”的指向。其三,“有戈不杀”的“止戈”:在己方掌握暴力主动权的情况之下,而能存有仁人爱物之心,
不滥欺凌和杀伤,主动停止暴力输出的“止戈”,有“止我之戈,罢战休兵”的指向。当然,值得特别提出的是,还有一种极具迷惑性的“伪止戈”,也即无论处于何种情境下,己方主动放弃兵器和暴力所有权的所谓“止戈”。这种类似“投降”的情境虽有“止戈”的表象,但从其本质看,是对于“武”的彻底反动和否定,这种性
质的“止戈”,客观上根本上不能阻止“暴力”的进一步侵害。因而,该情形不可计入“止戈”的情境诠释范畴。(摘编自岳涛等《“止戈为武”考辩及中华武德核心结构探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武
”本义为征伐示威,被赋予“德”之内涵后,成为中国军事思想和中华武术思想的核心内容。B.楚庄王认为“止戈”才是“武”,既与前人正当用武理念一脉相承,也影响到后世“刑期无刑”观念。C.“武”解读为“示行”和“止
戈”,是置于武德观和字源学两种不同视角,且这两种视角并非对立。D.戚继光的“辛酉刀法”、马凤图的“破锋八刀”以及“二趟苗刀”都体现了中华武术求真务实的特点。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武”的
理解及“武有七德”的提出,体现了楚庄王对国计民生的关注,对以德治国的追求,对长治久安的向往。B.中国武术能够做到“兼容并包”,与“求真务实”密不可分,“兼容并包”本身也是“求真务实”的一种体现。C.瓦氏夫人将剑法融入瓦氏双刀法,并继续演化出枪法,使得广西壮族的武术形
成了新的武术招式和技术理念。D.“止戈”暗含对于暴力的合理运用、规训与控制,契合中华武文化内涵,是中华武德的逻辑生长点。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二中对“止戈”的情境解读的一项是(3分)()A.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
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B.昔者宋襄公尝为仁义矣,楚人尚诈我必信,彼兵尚奇我必正……一战而为敌所执,再战而身死国削,为天下笑。C.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D.
迨闽中告急,势在燃眉,(戚)继光提偏师入闽,累战俱捷,所捕斩首级,见于奏报、载在实录者,殆将二万。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以“武”为论述核心,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4分)5.生活中从来不乏暴力,大到俄乌战争、巴以冲突,小到校园霸凌、邻里矛盾……该如何面对、解决这些暴力冲
突呢?请概括你从材料中得到的启示。(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等一朵雪莲盛开李玫新来的小战士今年18岁,他从没想过有一天能见到雪山。他的家乡远在福建,那里有一年四季苍翠欲滴的翠屏山、
亚热带季风带来的充沛雨水,还有大量的氧气。他来到这个哨所还不到10天,每当休息时,他最喜欢站在哨所前,凝视不远处的雪山。天气好的时候空气格外干净,湛蓝的天,没有一丝云彩,像平静的海面。山看起来很近,似乎只要一伸手就能抓一把山顶的积雪。可他头痛欲裂,连伸手这么简单的动
作都做不了。他从海拔几十米的家乡来到海拔5000多米的连队,青灰的脸色和干裂的嘴唇都表明他的不适应。然而他并不颓废,他眼睛雪亮,盯着雪线喃喃自语:“那里会不会有雪莲?”从新兵连选了他的营长摸了摸他的头,把棉帽给他戴好:“头疼也不能把帽子摘了,零下20多摄氏度,
你图一时痛快,留下病根怎么办!”营长不过30多岁,看上去却比小战士年近50的父亲还苍老。早已没有了高原红,有的只是黝黑的脸庞和干裂得脱皮的面颊。看着他,小战士不由得想到翠屏山上那些百年松柏的树皮。因为
紫外线的攻击和缺氧,小战士也很黑,有时干冷的空气让他的肺泡似要炸裂。营长教他用鼻腔深呼吸,数五下,深深地吸进去,再数三下,慢慢地呼出来。营长说人的肺也得锻炼,高原上的人肺部都会变大,等适应了高原缺氧的环境,再到内地还会醉氧。“晕乎乎的,像喝多了酒,老想睡,睡得死沉死沉。”营长描述着醉氧的状态。
小战士也想醉氧,自从来到哨所,他整宿整宿睡不着,头疼,疼得他真想拿脑袋撞墙。刚开始营长还叫他吸几口氧,吸了氧就不那么疼了,可慢慢地营长让他吸氧的次数越来越少。营长说得让身体适应,不能老指望别的东西,要不然哪来的意志力和战斗力。毕竟还是个孩子,心里总有些奇怪
的念头让他莫名高兴起来,小战士突然咧着嘴笑了起来,问道:“营长,您在这里这么多年,巡逻的时候见过雪莲花吗?”“见过,等过些天我带你去前哨班,那里有雪莲。”“雪莲真有那么神奇,像武侠小说里写的那样能让人起死回生?”“那谁知道,咱也没研究过啊。不过说起来还真神奇,咱这里算是生命的禁
区,年平均温度达到零下20摄氏度,能活下来的恐怕只有雪莲和天上的老鹰了。”“真想看看这么神奇的植物。营长,等您带我巡逻的时候如果遇见了开花的雪莲能不能帮我拍张照,我想给我妈看看。”“开花的雪莲可不好找,5年以上的雪莲才能开花,哪有那么容易遇到?”
“不怕,营长,我要像您一样扎根在这里呢,总有一天我能遇到开花的雪莲。”小战士笑着,白白的牙齿闪着雪峰的光泽。“有志气是好的,先把今天的饭吃了。今天的吃饭大比武你可不能再当老末,身体素质不过关,我照样把你退回去。听见吃饭,小战士孩子气的脸一瞬间皱成一团:“营长,我真吃不下,嘴里一点滋味都没有。
”“傻小子,吃不下就没有好的身体素质,没有好的身体素质连边境线都走不到,怎么保家卫国?怎么,这点苦都吃不了?”“吃!苦能吃,当兵怕吃苦还当什么兵!”小战士像宣誓一样大声说着,有些气喘,却回声阵阵。营长笑得像个慈祥的老父亲,伸手拍了拍他厚厚的军帽说:“人不大,口气挺大。”小战士急了,梗着脖
子说:“营长您别不信,您走着瞧,看我到底能不能吃苦。”营长笑着和他一起往营房走去,掀开厚重的军大衣,从军常服口袋里掏出个橘子,塞到小战士的手里。橘子带着营长的体温。虽然这温度只存在片刻,但小战士真的感觉到了。“橘子!”他惊喜地叫道。一把摘了手套,把那颗有点儿蔫巴的橘子
捧到嘴边,深深地嗅着橘皮特有的清香。他不由自主地舔了舔嘴皮,嘴唇上干裂翘起的死皮像一把把小锉刀,让舌尖麻酥酥地疼。“营长,这是昨天午餐配发的水果吧?我吃过了,您留着自己吃。”橘子小小的,在他掌心里闪着橙
色的光芒。“把它吃了,这是命令!你才来,身体不适应,多吃点水果补补维生素。你们南方人吃惯了水果,咱们条件艰苦,运输不易,水果蔬菜只能数着个儿计划着分配,没法叫你敞开吃。我不一样,我们西北人不爱吃水果,有萝卜土豆就够了。”小战士的眼眶有些湿润,他想起了家乡的父亲:“营长,您怎么跟我爸一样啊。我爸也是
,有好吃的总说自己不喜欢吃,就要我吃,我要不吃他还训我……”他有些哽咽。“想家了?”“没,没有,部队挺好,和家一样。”“这有啥嘴硬的。想家不丢人,我也想家,想你嫂子,我不觉得丢人。”“营长您给我说说嫂子呗,我以后也找个像嫂子那么好的媳妇!”小战士仔细地、小心翼翼地把橘子皮剥开,闻了又闻,就是舍
不得送进嘴里。营长看着他孩子气的样子,心底一软,慢慢地说:“我要是结婚早点,孩子怕是也要上学了。我现在都30多了,终于要做爸爸了!”“这么重要的事营长您怎么不早点休假去陪陪嫂子啊?”“你嫂子是最好的女人。她一个人要照顾老人又要照顾肚子里的孩子,聚少离多不容易啊,可她从来没抱怨过。我欠她太
多,可咱们假期有限,我想等孩子快出生了再休假,好好照顾她娘儿俩。”小战士把橘子瓣含在嘴里,清凉甘甜。“等我休假了也去看看嫂子和侄子。……营长,您说那时候雪莲该开花了吧?”“傻小子,等你能上到雪线再说。走
,先吃馒头去,今天至少得把一个馒头吃完,不许剩!”是!”小战士响亮地回答道。(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战士看着只有30多岁,看上去却比自己年近50的父亲还苍老的营长,他必然会联想到值班的哨所旁那些
百年松柏。B.营长帮小战士戴好棉帽、教他呼吸方法、渐次减少他吸氧次数,这些描写,表现了营长对战士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呵护。C.营长掏给小战士的那颗橘子“有点儿蔫巴”,小战士却感到“清凉甘甜”的反差,突出作为南方人的小战士对水果的酷爱。D.小战士对吃饭由“真吃不下,嘴
里一点滋味都没有”到用“响亮”的声音应答营长的要求,表明他已成长为合格的战士。7.关于文本画横线处营长与小战士的对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想家不丢人,我也想家,想你嫂子”,表现了营长对家人的牵挂,对妻子的思念
,丰富了戍边军人的形象。B.“你嫂子是最好的女人,……从来没抱怨过”,借营长之口侧面描写营长的妻子,礼赞军嫂的无私奉献。C.小战士表示等自己休假会带上盛开的雪莲花,“去看看嫂子和侄子”,主要表现其对“嫂子”的敬重且好奇心十足。D.这部分文字起于营长看出小战士想家,终于结尾小战士对雪莲
花开的期待,严丝合缝地楔入情节链条之中,自然圆合。8.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请比较下面的文字与本文第一、二段的环境描写,简要分析其在内容、写法、作用方面的不同之处。(4分)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
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9.请结
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标题“等一朵雪莲盛开”的丰富情感内涵。(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耿恭字伯宗,少孤。慷慨多大略,有将帅才。永平十七年冬,骑都尉刘张出击车师,请恭为司马,与奉车都尉
窦固破降之。乃以恭为戊己校尉,屯后王部金蒲城。恭至部,移檄乌孙,示汉威德。大昆弥以下皆欢喜,遣使献名马,愿遣子入侍。恭乃发使赍金帛,迎其侍子。明年三月,北单于遣二万骑击车师,遂破杀后王安得,而攻金蒲城。恭乘城搏战,以毒药傅矢,因发强弩射之。虏中矢者,视创皆沸,遂大惊。会
天暴风雨,随雨击之,杀伤甚众。匈奴震怖,相谓曰:“汉兵神,真可畏也!”遂解去。恭以疏勒城傍有涧水可固,五月,乃引兵据之。七月,匈奴复来攻恭,恭募先登数千人直驰之,胡骑散走。匈奴遂于城下拥绝涧水。恭于城
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马粪汁而饮之。恭仰叹曰:“闻昔贰师将军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乃整衣服向井再拜,为吏士祷。有顷,水泉奔出。乃令吏士扬水以示虏。虏出不意,以为神明,遂引去。会显宗崩,车师复畔,与匈奴共攻恭。恭厉士众击走之。数月,食尽穷困,乃煮铠
弩,食其筋革。恭与士推诚同死生,故皆无二心,而稍稍死亡,余数十人。单于知恭已困,欲必降之。复遣使召恭曰:“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以女子。”恭乃诱其使上城,手击杀之,虏官属望见,号哭而去。单于大怒,更
益兵围恭,不能下。先是,恭遣军吏范羌至敦煌迎兵士寒服,羌因随王蒙军俱出塞。羌固请迎恭,诸将不敢前,乃分兵二千人与羌,从山北迎恭,遇大雪丈余,军仅能至。城中夜闻兵马声,以为虏来,大惊。羌乃遥呼曰:“我范羌也,
汉遣军迎校尉耳。”城中皆称万岁。开门,共相持涕泣。明日,遂相随俱归。虏兵追之,且战且行。吏士素饥困,发疏勒时尚有二十六人,随路死殁,至玉门唯余十三人。衣屦穿决,形容枯槁。中郎将邓众为恭已下洗沐易衣冠。及恭至洛阳,鲍昱奏恭节过苏武,宜蒙爵赏。于是拜为骑都尉。论曰:余初读《苏武传
》,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后览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觉涕之无从。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节选自范晔《后汉书》)材料二:耿恭以疏勒城傍有涧水可固,引兵据之。秋,七月,匈奴复来攻,拥绝涧水;恭于城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至笮马粪汁而饮之。恭身自率士挽笼,有顷,水泉奔出,众皆称万岁。
乃令吏士扬水以示虏,虏出不意,以为神明,遂引去。(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感其
茹毛A穷海B不为大汉羞C后D览耿恭E疏勒之事F喟然不觉G涕之H无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乘,登上。与《过秦论》中“因利乘便”的“乘”意义不同。B.再拜,指拜了两次,表示恭敬,与《鸿门宴》
“再拜献大王足下”中的“再拜”含义相同。C.手,名词用作状语,与《苏武传》“单于壮其节”中的“壮”活用类型相同。D.论曰,如《史记》中“太史公曰”,《聊斋志异》的“异史氏曰”,这种手法,叫“论赞”,用于引出作者的议论。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耿恭为人慷慨,多有谋略,担任戊己校尉时,一到任就发布文告晓示乌孙,宣扬汉室威德。乌孙派使者向朝廷献名马,并愿派王子入侍皇帝。B.耿恭作战勇猛有智谋,据守疏勒城时,耿恭临危不乱,亲自出战,以毒药涂抹箭头,震
慑敌军,得以解围。C.耿恭与士兵同生死共患难,于食尽粮绝之际,煮铠甲弓弩,吃皮革牛筋,士兵都无二心。D.耿恭有气节、有节操,面对单于用名利美色诱降,他不为所动,还亲手击杀使者,鲍昱认为他的节操超过了苏武。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闻昔贰师将军拔
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2)衣屦穿决,形容枯槁。中郎将邓众为恭已下洗沐易衣冠。14.《后汉书》和《资治通鉴》都记载了耿恭掘井的故事,而撰史者取材的角度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
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关山月①陆游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注】①宋孝宗在隆兴元年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至诗人作此诗时,已近十五年。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一、二句中“和戎诏下”总领全文,与下文的诸种场景形成直接的因果关系,“和戎”作为线
索贯穿全诗,批判所指,十分明确。B.全诗可分为三个场景,选取同一月夜下三种人物的不同境遇和态度,在鲜明的对比中达到深刻揭露和猛烈抨击统治者的效果。C.诗歌三、四句中“沉沉”既可指豪门深邃,也可指人沉醉得很深,和“按”一样都是通过对人物的神态描写来揭露
统治者终日醉生梦死的现状。D.诗歌最后两句中“忍死望恢复”写出沦陷区的百姓在敌人的铁蹄下艰难生存,满心期盼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急切心情。16.诗人无一字直接抒情却又饱含深情,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的情感。(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高适《燕歌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边塞黄昏时衰草连天、孤城落日的景象,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渲染了
一种悲凉的气氛。(2)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有永不懈怠的精神品质,这里我们可以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警醒自己。(3)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
一。因其啼声甚哀,往往用来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如唐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
~20题。在一些医美整形机构的描述中,不同部位的整形“明码标价”,“成功案例”在手术前后的鲜明对比似乎也暗示着,顾客只要支付相应金钱,就能迅速收获美貌、开启崭新人生;相比之下,手术前后伴随的痛苦与风险却往往被①,甚至
置后再提。医美机构的这类宣传侧重于将价格与效果挂钩,如同“回音壁”般强化着有整形意向群体的客观需求,某种程度上催生、助长了社会中的“容貌焦虑”,这种焦虑与压力的“魔咒”还愈发盘踞于年轻群体。某些医美机构
恰恰利用部分年轻消费者的专业认知不足与跟风冲动心理,借机达到牟取暴利的目的。每个人都有追寻外在美的权利,但需要认识到,不惜“②”或许能购得一次外形改变,却不能应允任何凭靠外貌的“开挂”人生。抓住“医美乱象”的症结需要在追责那些无良机构
对容貌焦虑的过度渲染、手术台上的违规操作之外更注重时常促动大众斟酌反思社会对个体外形的评判标准。殊不知,在社会发展③、“时代审美”迭代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自身的“价值观整形”显得更为重要。18.请在文中①②③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两处使用比喻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与表达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21~22题。有人说,如果你喜欢足球,①;这里有热情的观众,观众席上,人山人海、锣鼓喧天,欢呼声与加油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激荡人心,甭管是坐着轮椅的老人还是两三岁的娃娃,看球时都血脉贲张;②,不时奉上马赛回旋、倒挂金钩的绝技,每一次进攻、每一次防守都充
满了为热爱而拼搏的执着与激情。满场的欢乐、满屏的喝彩,生动呈现着“村超”赛事之火热,快乐之纯粹。“村超”不仅仅是一场体育赛事,③。在比赛的间隙,包括芦笙表演、木鼓表演、侗族大歌等各种民俗表演轮番上阵,体现出贵州多彩文化的各种元素,而且场内场外随处
可见身着民族服装的群众载歌载舞,比赛奖品也是土特产,整个比赛过程融入了很多的民族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也点赞“村超”。透过“村超”这一窗口所体验的幸福生活图景,让人们看见了中国式现代化在一地一域的生动实践。这是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落地开花,是党
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精彩缩影。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
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崔道融《田上》材料二: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
于完善的源泉。——乌申斯基材料三:你在苏联的大学毕业了,这很好,但学的是书本上的知识,可以说这只是知识的一半。你还需要上一个大学,就是劳动大学。——毛泽东与毛岸英的谈话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
中,每一个人都要通过劳动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
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末五校联考高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1.D解析:“都体现了中华武术求真务实的特点"说法有误。2.C解析:“瓦氏夫人”错,根据材料一可知,是吴爻;另,“使得广西壮族的武术形成了新的武术招式和
技术理念”张冠李戴。材料一说的是“使得广西壮族的武术与中原武术互相交流融合,形成了新的武术招式与技术理念”,指形成了区别于原有壮族武术和中原武术的另一种全新的武术招式和理念。3.B解析: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其一,‘以暴制暴’的‘止戈’……有‘止我之戈,罢战休兵’的指向”可知,
“止戈”的三种情形是“以暴制暴”“不战而屈人之兵”“有戈不杀”。A.强调以保全对方替代攻破对方,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符合材料二中对“止戈”的情境解读。B.根据“一战而为敌所执,再战而身死国削,为天下笑”可知,宋襄公没有采用“以暴制暴”“不战而屈人之兵”“有戈不杀”等策略,而是主动放弃兵器和暴
力所有权,被敌人俘虏,被天下人耻笑,不符合材料二中对“止戈”的情境解读。C.“不以兵强天下”“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符合材料二中对“止戈”的情境解读。D.“累战俱捷,所捕斩首级”,这是“
以暴制暴”,符合材料二中对“止戈”的情境解读。4.①材料一侧重介绍“武”的内涵及中国武术得以生生不息的源泉与动力。②材料二侧重解读“止戈”的内涵及具体情形。(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5.①面对国际冲突,一方面要坚决捍卫自
己的利益,另一方面也要尽可能减少暴力冲突可能带来的对人、对物的泼害及损失,还可以通过外交手段,取得胜利或利益最大化。②树立“武德”观念,以德为先、爱好和平,用“武德”观念指导自己的行为。③具有“兼容并包”“求真务实"的态度,学会借鉴有益
经验来找到有效的解决思路。(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6.B解析:A.“必然”“值班的哨所旁”错误,“必然”的说法过于绝对;那些百年松柏是小战士的家乡翠屏山上的。C.“突出作为南方人的小战士对水
果的酷爱”的说法不准确,可理解为:从物性角度看,橘子虽因失去水分而“有点儿蔫巴”,但果肉还是“清凉甘甜”;从寓意角度看,小战士从营长故事中受到感染,感觉橘子吃起来格外可口,但并不是对水果的酷爱。D.“表明他已成长为合格的战士”的判断过于绝对,小战士只是态度有变,但不能就此表明
他已成为合格的战士。7.C解析:不当有二:一是去看嫂子时,“带上盛开的雪莲花”,于文无据;二是“主要表现”“好奇心十足”,理解不当,可理解为对营长家人的敬重以及关心,而不是表现好奇心十足。8.①内容方面:本文第一、二段描写的是小战士家乡的环境、哨所周边的雪山
环境,展现出自然环境的壮美。而《百合花》这段描写的是我军对敌人发起总攻前的战场环境,呈现出残酷的战争氛围。②写法方面:本文第一、二段运用了对比、比喻的手法,从视觉角度描写环境。而《百合花》这段还运用了夸张等手法,从心理感受角度描写。③作用方面:本文第一、二段环境描写
为后文表现小战士对环境的不适应以及对雪莲的期待做铺垫,暗示小战士成长为合格的边防军人所要面临的严峻考验。而《百合花》这段的环境描写渲染了紧张危险的战争气氛,为下文叙写通讯员壮烈牺牲埋下伏笔。(每点1分,答出三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
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9.①在“小战士”心中,雪莲似乎具有神奇的功能,“等一朵雪莲盛开”寄寓着“小战士”消除头痛、战胜高原反应的美好心愿。②雪莲顽强生长在生命的禁区,五年才开花,“等一朵雪莲盛开
”寄寓着营长对小战士挑战自我、成长为真正的边防军人的期待。③雪莲生长在生命禁区,代表着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等一朵雪莲盛开”表达了对戍边军人坚守边疆、不畏艰难的赞美之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
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10.BCF(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解析:句意:对苏武茹毛饮血于北海之地,而不使大汉朝蒙受羞辱的事迹非常感动。后来读到耿恭固守疏勒城的事迹,不禁叹息不知道我的眼泪是从哪里来的。11.C解析:A.正确。“乘”,登上/趁
着。B.正确。“再拜”,都指拜了两次,表示恭敬。C.“活用类型相同”错。“手”,名词用做状语,亲手/“壮”为意动用法,认为……豪壮。D.正确。12.B解析:“据守疏勒城时,耿恭临危不乱,亲自出战,以毒药涂抹箭头,震慑敌军,得以解围”错,依据材料一第二段“恭乘城搏战,以毒药傅矢,因发强弩射
之。虏中矢者,视创皆沸,遂大惊。会天暴风雨,随雨击之,杀伤甚众。匈奴震怖,相谓曰:‘汉兵神,真可畏也!’遂解去”可知,耿恭临危不乱,亲自出战,以毒药涂抹箭头,震慑敌军,得以解围是在借涧水据守疏勒城之前。13.(1)听说从前贰师将军拔出佩
刀刺山,泉水就从刀眼里飞涌出来;如今大汉的恩德神圣高超,怎么会走投无路呢?(“闻”“岂”“穷”各1分,句意1分)(2)衣服鞋子都穿破了,身体瘦弱面色憔悴。中郎将邓众安排耿恭及部下等人洗浴更换衣帽。(“形容”“洗沐”“易”各1分,句意1分)14.①《
后汉书》侧重于描绘耿恭面对困境时的勇毅和对汉朝神明的信仰,通过祷告后井中涌水,侧重表现耿恭视为神明感应的化解危难。②《资治通鉴》则更注重叙述耿恭亲自带领士兵在井中挖掘,最终通过自身努力得到水源,突出其身先士卒、不屈
不挠的精神。(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耿恭字伯宗,从小就死了父亲。他为人慷慨,多有远大的谋略,具备将帅的才能。永平十七年冬季,骑都尉刘张带兵去攻打车师国,请耿恭担任他的司马,与奉车都尉窦固一起打败了车师国并使他们投降
。于是任命耿恭为戊己校尉,屯驻在车师国后王部的金蒲城。耿恭来到驻地,写了一封公文送到乌孙国,宣示大汉的威严和恩德。乌孙国王大昆弥以下的人都很高兴,派使者贡献名马,希望派儿子到长安侍奉皇帝。耿恭就派使者携带着金银布帛,迎接其王子入侍汉朝皇帝。第二年三月,匈奴北
单于派遣两万骑兵攻打车师,终于打败并杀了车师后王安得,接着进攻金蒲城。耿恭登上城墙与敌人搏战,他用毒药涂抹在箭头上,于是拉开强弓射向匈奴。敌人中了箭的,察看伤口,流出的血都沸腾了,于是大惊。恰巧这时刮起了暴
风,下起了大雨,耿恭趁着风雨反击匈奴,杀伤了很多敌人。匈奴人很震惊害怕,互相说:“汉朝的军队是神灵,实在是可怕啊!”就解围离去了。耿恭认为疏勒城旁边有涧水可以固守,就在五月带兵去占据了它。七月,匈奴又来攻打耿恭,耿恭募聚了数千勇士骑马向敌人直冲,敌人的骑
兵四散逃走。匈奴就在城下断绝了涧水。耿恭在城内挖井到十五丈深仍然不见水,官吏士兵又渴又乏,只好榨马粪汁来喝。耿恭仰天叹息说:“听说从前贰师将军拔出佩刀刺山,泉水就从刀眼里飞涌出来;如今大汉的恩德神圣高超,怎么会走投无路呢?”于是整理好衣服向着挖的井拜了两拜,替将士们祷告。过了一会儿,井里的
泉水奔涌而出。耿恭就让将士们扬水给匈奴人看。匈奴人没有想到城内会有水,认为是神灵护佑,就带兵离去了。正巧这时显宗皇帝逝世,车师国又背叛汉朝,与匈奴一起攻打耿恭。耿恭激励士卒打退了他们。过了几个月,城中粮食吃光了,穷困不堪,就煮铠甲
弓弩,吃上面的皮革和弦筋。耿恭一向与将士们坦诚相待,同生共死,所以大家都无二心,但是人却不断地死去,只剩下几十人。匈奴单于探知耿恭已陷入困境,一心要招降他。就派人来诱降耿恭说:“如果投降的话,当封你为白屋王
,并且配美女给你做妻子。”耿恭就诱骗匈奴使者上城,亲手砍死他,匈奴使者的手下人望见了,大声哭号着离开了。单于听说了大怒,进一步增兵包围耿恭,但未能攻下疏勒城。先前,耿恭曾遣军吏范羌回敦煌领取军士寒衣,范羌于是随王蒙军队一起出塞。范羌
坚决请求去营救耿恭,诸将不敢前进,于是只得分兵两千给范羌,范羌从天山北道去营救耿恭,遭遇深一丈多的大雪,军队勉强到达疏勒城下。城中在夜里听到兵马声,以为匈奴来攻城,非常吃惊。范羌于是远远地大呼:“我是范羌,朝廷派遣军队来营救校尉了。”城中人都
呼万岁。打开城门,互相痛哭。第二天,耿恭等一起东归。敌兵追赶骚扰,汉军一边作战一边前行。耿恭的将士一直饥饿困顿,从疏勒出发时尚且有二十六人,一路上多有伤亡,到玉门关时仅剩了十三人。衣服鞋子都穿破了,身体瘦弱面色憔悴。中郎将邓众安排耿恭及部下等人洗浴更换衣帽。等到耿恭回到洛阳
,鲍昱上奏皇帝说耿恭的节义超过了苏武,应该赐予爵赏。于是朝廷任命耿恭为骑都尉。评论说:我当初读《苏武传》,对苏武茹毛饮血于北海之地而不使大汉朝蒙受羞辱的事迹非常感动。后来读到耿恭固守疏勒城的事迹,不禁叹息,不知道我的眼泪是从哪里来的。唉,道义重于生命,竟然达到这种地步
吗?材料二:耿恭因疏勒城边有涧水可以固守,便率军占据该城。秋季,七月,匈奴再次前来进攻,堵绝了涧水;耿恭在城中掘井十五丈,仍不出水,官兵焦渴困乏,甚至挤榨马粪汁来饮用。耿恭亲自带领士兵挖井运土,不久,泉水涌出,众人齐呼万岁。耿恭便命官兵在城上泼水给匈奴人看,匈奴人感到意外,以为有神明在帮
助汉军,便撤走了。15.C解析:“和‘按’一样都是通过对人物的神态描写”错,“沉沉”可理解为酒喝得多,人沉醉得很深的样子,是神态描写;“按"是击打节拍的意思,属于动作描写。16.①对将军权贵的不满。将军临边本应抗击金兵却没有仗打,权贵们本应谋划收复失地却整日醉生梦死,以致
战马肥死马厩,弓弦腐烂断绝,抒发了诗人对权贵不思收复失地的不满。②对戍边战士的同情。战士戍边只想建功沙场或者功成早日回家,但报国的心思无人理解;刁斗本应用于战场,现在却只能用来报更,抒发了诗人对戍边战士报国无门、百无聊赖的同情。③对中原百姓的同情及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中原百姓本
应在故土上安居乐业,如今却在外族的统治下忍辱偷生,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百姓渴望宋军挥戈北上,收复失地,但统治者却偏安一隅,不思收复,百姓只能伤心落泪,抒发了诗人对中原百姓的同情及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7.(1)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3)杜鹃啼血猿哀鸣望帝春心托杜鹃(每句1分)18.①轻描淡写②一掷千金/挥金如土③日新月异/与日俱进/一日千里(每词1分,符合语境
的成语均可)19.抓住“医美乱象”的症结,需要追责那些无良机构对容貌焦虑的过度渲染,还要追责他们在手术台上的违规操作,更要注重时常促动大众斟酌反思社会对个体外形的评判标准。(3分,符合要求即可)20.(1)第
一处比喻:①构成:将“医美机构的这类宣传”比喻成“回音壁”。②表达效果:表现了商家将价格与效果挂钩的宣传行为,生动贴切。(2)第二处比喻:①构成:将“焦虑与压力”比作“魔咒”。②表达效果:强调了焦虑与压力之大,形象鲜明。(每处2分,构成与表达效果各1分)21.①那么要
来看“村超”②这里有技术精湛的球员③更是一场文化盛宴(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22.透过“村超”这一窗口所展现的幸福生活图景,人们看见了中国式现代化在一地一域的生动实践。(或:“村超”这一窗口所展现的幸福生活图景,让人们看见了中国式现代化在一地一域的生动实践。)(每改对一处得2分)解析:画线句语病有
:①成分残缺。“透过……”和“让……”导致句子缺主语,可以去掉“透过”或“让”。②搭配不当。“体验”的主语是人,而此句中的主语是“窗口”,所以应用“展现”与“幸福生活图景”搭配。23.【写作指导】分析三则
材料的内容可知,材料一诗句意思是春雨已下得很充足了,以致连高处的田里也存满了一片白茫茫的水,为了抢种,农民披着蓑衣冒着雨,半夜就来田里耕作。此句描写了农民在雨天半夜就辛劳耕作的情形,反映了农民早出晚归、不知疲倦的辛苦劳动
生活。材料二从体格、智慧、道德等多角度,强调了劳动对人的意义,指明这是人在内外各方面趋于完善的源泉。材料三借毛泽东对儿子的寄语,说明人需要在劳动中获取书本之外的知识,也就是强调了书本知识和劳动实践的关联,突出强调了知行合一。三则材料都写出了劳动之于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虽时代不同、国籍有
别,但都是以“劳动”为核心。阐发了劳动行为、劳动与知识、劳动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因此立意需围绕此进行。另外写作要求中设置了具体情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这提示我们在写作中应联系当代现实生活,写出时代感。写作时,开篇可引用名人名言,引出劳动对于个人成
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然后提出论点:劳动不仅是生存的基础,更是教育的重要手段。对此,首先可以结合我们自身,分析劳动与学习的关系,劳动是实践,对于学习是有促进作用的,劳动培养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也是学习需要的品质等;再展开论述劳动
的教育意义:一是能够培养我们的责任感和自律性,让我们体验到付出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从而更加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二是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三是通过劳动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品德。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劳动是最好的
教育,呼吁大家关注和支持劳动教育的发展,为青少年创造更加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条件。参考立意:①劳动创造人生价值。②“中国梦"需要每个人的劳动创造。③各劳其事,共建强国。④生命在于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