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安徽省泗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共(8)页,53.461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8fddeee787ec367c02981c88218e6d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泗县一中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试卷(2021年10月)范围第一单元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每个选项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在北京人遗址里,由上到下有四层面积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这说明当时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是()A种植水稻B已学会用火C烧
制彩陶D铸造青铜器2.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各种小吃,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米饭,永远是江南餐桌上最后的主角。有可能最早食用稻米的古人类是()A元谋人B山顶洞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3.“
(中国文明起源的)这些遗迹遗物的时代不限于夏商,分布地域不限于中原,而是北至长城地带,南至长江以南水乡,东至黄海之滨,西至秦晋黄土高原”。这一现象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A在夏商之前B呈现多元化C具有统一性D集中在中原4.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良渚聚落群中既有普通村落,也有大型宫殿式建筑区;既有埋葬一般人和中小贵族的墓地,也有最高贵族的专用墓地。这表明良渚文化()A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B正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C已形成君主专制国家D已存在社会不平等现象5.古史传说中关于炎帝、黄帝等英雄的丰功伟业,反映了我
国从人类起源到迈向文明的巨大飞跃。下列最能为这些传说的真实性提供证据的是()A元谋人牙齿化石B半坡聚落的遗址C司母戊青铜方鼎D司马迁的《史记》6.夏、商、周三族始祖与祖先崇拜各异,但都是在黄帝建立的大部落联盟中发展起来
,他们已初步把不同来源的祖先汇聚成以黄帝为始祖的系统,自认为是黄帝后裔。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C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7.有扈氏极力反对启袭位,最终为启所败。
对此,《淮南子·齐俗训》云:“昔有扈氏为义而亡,知义而不知宜也。”由此可知,启的成功在于()A代表了民族大义B敌对势力的弱小C顺应了历史潮流D政治谋略的成功8.“甲骨文的美术性格使书写者和读者都能发挥其想象力,创造新的审美享受和思想境界,能使同一文字互相会意,正好弥补了
中国地大、方言甚多这种语音上的缺陷。”该观点意在说明甲骨文()A有利于统一文化的形成B加速了周边民族的汉化C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D消除了区域交流的障碍9.在殷墟考古发掘中,曾经有一个坑内集中出土了一千多把石刀,另有坑内出土440把石镰和78件蚌器。由此可
推测商朝()A尚未进入青铜时代B家庭手工业很发达C农业采取集体劳作D开始出现贫富分化10.“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这充分表明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等级关系严格B世卿世禄C神化专制王权D家国一体11.宗法制中嫡庶
尊卑关系的区分,不仅决定着王位继承者,也决定着主持家族事务的最终裁决者。据此可知,宗法制中政治权力分配的依据是()A财产多寡B血缘亲疏C辈分尊卑D事务大小12.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
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13.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A社会转型B文明起源C政权分立D国家产生14.尊王攘夷践土会盟独霸西戎问鼎中原等历史现象
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基本特征。与这些现象的产生具有直接关系的是()A百家争鸣的出现B铁犁牛耕的使用C分封制度的瓦解D阶级关系的变动15.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因社会发展较周边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华夏,进入战国之后,內迁的各族逐渐与华夏族
交融而不再被视为蛮夷。这一变化()A加速了社会转型B冲击了贵族政治C促进了民族认同D推动了战国变法16.《吕氏春秋》说:“东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除早获。”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A
注重农业时令B尊重自然规律C重视历法指导D强调精耕细作17.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春秋战国之际,先进生产力的标志是()A铁器和牛耕的使用B农业和工商业繁荣C中心城市人口众
多D货币流通十分广泛18.战国时代的手工业,有作为农业副业的家庭手工业,有独立经营的个体手工业,有“豪民”经营的大手工业,也有各国政府经营的官营手工业。这说明当时手工业()A种类多样B分工协作C竞争激烈D规模庞大19.商鞅在变法期间两次颁行“分异令
”,强调“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一措施旨在()A鼓励发展小农经济B剥夺旧贵族的特权C培植新兴地主阶级D强化对地方的控制20.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
尸体把车裂示众。这些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吴起、商鞅推行新法不得民心B社会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C战国时期旧贵族仍有较大势力D吴起、商鞅变法时机还不成熟21.在孔子看来,要纠正春秋时代的社会弊端,最可靠的手段是()A道法自然,无为而治B
礼法兼治,王霸并用C以民为本,推行仁政D恢复周礼,倡导仁义22.有学者指出:“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不是战国之后历代专制主义者所能泯灭的,它所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两千多年来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更有难以估量的现实价
值。”这说明()A历代以百家思想为官方思想B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C百家思想符合现实社会需要D历代君主企图扼杀各家思想23.《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秦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的制度设计是()A
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度D郡国并行制24.秦灭六国后废止六国旧钱,通行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从社会发展角度看,该措施有利于()A秦国最终完成统一B彻底消灭六国势力C加强经济交流联系D鼓励商品经济发展25.秦代以
前,卿大夫以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变化主要说明了()A皇帝独尊的至上地位B秦以前皇权被僭越C秦王嬴政的巨大功绩D皇位世袭不可转移26.“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诗
中提到的秦朝的历史事件是()A政治改革,平定山东B统一六国,焚书坑儒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D农民起义,刘项文盲27.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了大量秦代的简牍,其中主要记载了秦代施行的20多个单行法规的条款原文,共记载法条600条,其中多有残酷的死刑、肉刑等。由此可以看出秦代()A法律细密,
社会秩序稳定B宽严相济,律法深入人心C以法治国,统治基础牢固D刑罚众多,隐含统治危机28.有学者援引“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也,而无不治也”以总结汉初统治思想。据此判断,汉初统治者吸取了先秦时期()A法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
思想D儒家思想29.《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A全面推行郡县制B独尊儒家学说C实行郡国并行制D实行察举制度30.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业,大量阅读朝廷金匮石室
之书,还到各处实地探访,搜集遗闻,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由此可见,司马迁()A侧重口述史料收集B具有史料考证意识C注重史学文学价值D秉承朝廷旨意著史二非选择题(共三大题40分,41题14分,42题12分,43题14分)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在以武力夺来的广袤土地上普遍建立郡县,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行政统治机构。然而,郡县制对于专制统治者个人来说也有不利的一面。异姓的地方官吏多数是些见风使舵的势利之徒,他们往往在
王朝危难之时为自己着想,不全力去拱卫主子濒危的社稷。“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西汉各侯国的权力较大,但经汉景帝和武帝的努力,诸侯国势力大为削弱。——摘编自万昌华《论郡县制度的嬗变与实质》材料二中央集权解决的是
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价值取向问题,以中央集权为主导,以皇权为最高象征,自秦朝始延续两千年基本稳定。中央集权的政治功能,其根本在于保障国家的版图统一,而国家的统一对百姓而言是安居乐业的前提条件,否则分裂必然导致内战,内战则导致百姓生灵涂炭。对于大版图、人口众、多民族、区域差异大的大国而
言,维持统一无疑具有政治上压倒一切的优先性,也是任何执政集团先进与否的关键指标。对中华民族而言,郡县制的这一灵魂至今并不过时。——摘编自曹锦清等《郡县国家: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传统及其当代挑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到汉初地方行政制
度的变化并分别说明两个时期实行不同制度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朝确立的地方行政制度有何意义。(6分)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中国古代农业……有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它以劳动集约为主……(通过)提高劳动强度,实行精耕细作,充分挖掘土地增产潜力
,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具体措施是把充分用地和积极养地紧密相结合。即以合理的耕作、轮作、施肥和灌溉(有条件的地方)来改良土壤,提高地力,从而保证连种、复种、间作、套种相结合的高复种指数的用地体系的实现。材料二增加粮食产量的一个重要办法是扩大耕地。为此,中国古代开展了“向山
争地”“向水夺田”的斗争……战国时期,对丘陵、平地、低洼地三种类型的土地已有所利用。到汉代,种植业比较发达的中原地区,沼泽地已基本上垦辟治理为农田。汉以后,北方人口不断向南方迁移,加上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使南方地区农田的垦辟扩大也出现了新形势。——材料一、二摘编自《中国
古代农业生产成就》(1)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经营的特点。(6分)(2)简述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并分析此现象出现的原因。(6分)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初,匈奴越过阴山,夺取河套等地,迫使汉界退至
陕北、陇东一线。统治者不得不以防御姿态应对西北边疆。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增强,地方王侯势力被严重削弱。面对匈奴的强大和不断袭扰,崇尚积极有为的汉武帝实施了有力的回击,重新占据了对北方和西北方的统治权,通过修筑边塞,派兵戍守
,对当地进行了有效的经营。—摘编自郑承燕《汉武帝对北方地区的经营及其影响》材料二通过三次大规模战争,汉武帝先后收复河南地、河西走廊和漠南地区,解除了匈奴对汉朝长期以来的威胁。西汉加强边塞建设,构建了多层次的防御体系。与之相配合,朝廷组织田和徙民实边,“皆与犁牛”,调发数万
人至西北挖渠饮水,兴修水利灌溉工程。还设置使者校尉等官职保护商旅往来和为过往使节提供食宿,由此架起了西北地区对内对外的桥梁。西汉经营西北的方针为以后历代政权开发边疆提供了基本模式。—摘编自钟银梅《论汉武帝时期的西北开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略西
北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略西北的影响。(8分)高一历史月考答题卷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
答案二、材料分析题31、(14分)(1)(8分)(2)(6分)32、(12分)(1)(6分)(2)(6分)33、(14分)(1)(6分)(2)(8分)高一月考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31.(1)变化:由秦朝的郡县制到汉
初郡国并行制,原因:秦朝:吸取分封制教训,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初:统治者认为秦朝郡县制存在缺陷,巩固刘氏家族统治地位的需要。(8分)(2)意义:奠定了中央集权统治的基础;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民生的安定;为后世地方行政制度提供了借
鉴。(6分)32.(1)特点:精耕细作,充分挖掘土地增产潜力;用地和养地相结合,形成完整的用地体系。(4分)(2)现象:出现与山、水争地的现象。(2分)原因:中国古代人口增长加剧了人地矛盾;生产工具的改进为开垦土地创造了条件;中国古
代增加粮食产量的传统方法是扩大耕地面积。(6分)33.(1)原因:社会经济的恢复与繁荣;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加强;匈奴对西汉构成严重威胁。(6分)(2)影响:巩固西北边防,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开发;推动边疆各族的发展与融合;沟通了中外联系,加强了中外交流;对后世影响深远。(8
分)(答出四点即可)12345678910BDBDBACACA11121314151617181920BDACCDAAAC21222324252627282930DBCCACDB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