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第三十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政治第四次周考试卷 含答案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0 页
  • 大小 32.906 KB
  • 2024-09-0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安徽省亳州市第三十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政治第四次周考试卷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亳州市第三十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政治第四次周考试卷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亳州市第三十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政治第四次周考试卷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7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安徽省亳州市第三十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政治第四次周考试卷 含答案.docx,共(20)页,32.90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8ed395e6c3847f00da7eadfd0a4e0e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亳州市第三十二中学高二第一学期政治学科第四次周测试卷试卷:100分时间:60分钟一、单选题(每题4分,共20题)1.优美、安全的校园环境是一种无声的文化,生动地体现着一个学校的文化品位和精神追求。校园的每个角落

,从教室到餐厅,从体育场到图书馆,再到学生宿舍,都应该布局合理,充满人性,体现深厚的美学意蕴。校园环境是很好的文化教育资源,它对人的作用是润物细无声的,让人们的心灵在不知不觉中感受着愉悦。这告诉我们()①学生对优秀文化的接受是积极主动的②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无形的③特定

的文化环境对人产生特定的影响④特定的纯自然环境也是一种文化环境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为争夺5G领域的领导权,部分西方国家采取了包括政治、经济和法律手段在内的诸多措施打压我国的科技企业。这反映了()①文化霸权主义对我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不

利影响②国际社会中的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③文化竞争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核心内容④西方国家借助文化渗透推行其价值观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虽然落后,但当时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不同学派争芳斗艳

,各种艺术蓬勃发展,有声有色,并且形成了中原文化圈、北方文化圈、吴越文化圈等文化圈。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有①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②文化的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③思想运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④思想运动往往能够促进文化发展

A.①④B.②④C.③④D.①②4.各地以乡土特色资源为依托,创响一批“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的“乡字号”、“土字号”品牌,如四川郫县豆瓣酱、山东潍坊风筝、河北蔚县剪纸等,引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培育“土字号”、“乡字号”产品品牌()①有利于保护传统技艺、传承民

族文化②能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稳定农产品价格③消除了特色产品的市场风险,助力乡村振兴④增加了特色产品附加值,提高当地农民收入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下列能体现“文化对

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的有()①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③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④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A.①②B.②④C.①④D.③④6.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文化。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①2020年5月,“两会”在北京胜利召开②2018年7月3日,梵净山申遗成功③2019年1月15日至2月1日,亚洲杯足球比赛在阿联酋成功举办④2019年1月份,国家

统计局公布我国2018年GDP增速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7.“右玉精神”产生于山西省右玉县人民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的实践历程中,是一种坚持不懈的“种树精神”。2020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牢固树立绿

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扬“右玉精神”。这是因为()①“右玉精神”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②“右玉精神”作为一种物质力量,可以增强综合国力③“右玉精神”作为经济政治的派生物,有自身传承性④“右玉精神”可转化为人们创造美

好生活的物质力量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8.2019年6月,《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草案“境外推广”条款提出,国家支持适合对外传播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作生产、翻译、国际合作制作,综合利用外交、旅游、商务、教育等对外

交流渠道,开展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境外推广、营销活动。依据经济与文化的关系,下列传导顺序合理的是()①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增加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③大量资本涌入文化产业,推动了文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④文化产品生产发展壮大,文化领域出现新兴产

业或部门A.①→②→④→③B.①→③→④→②C.③→④→①→②D.④→①→③→②9.如果把大学和高等学府比作象牙塔的话,那么作为国内屈指可数、堪称世界一流顶尖大学的北大,就是屹立在众塔之尖上的一颗“光华四射”的璀璨明珠!在如此浓厚的学习、学

术、研究风气之中,过去20年间北大保安有500余名成群逆袭,有的考上了研究生,有的还当了大学老师,可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与此中情理一致的是①江山易改,本性难移②蓬生麻中,不扶而直③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④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0

.餐桌礼仪,正是人类用餐和动物解决生理需要区分开来的关键。餐桌礼仪,包括怎么动筷子、使刀叉,衣着打扮是否得当、与宴会主人和同桌的客人如何交谈、如何敬酒、正确的入座和离席,等等。每个细微的肢体语言都向周边的人泄露着你的信息:身

世背景、家教、性格、喜好、人品。在西方,餐桌礼仪一直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可见()①文化素养的形成需要后天培养②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③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④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11.2019

年4月16日,巴黎圣母院失火,800年古迹被毁。上网搜索“巴黎圣母院失火”,六七十条资讯扑面而来。“多希望这种事不要发生”“全世界在哭泣”“美丽、壮观的法国灵魂的一部分灰飞烟灭,让人无比悲痛”“文明不能承受之殇”,无论是否到访过巴黎圣母院,很多人心中都为

这座世界文化遗产留有重要位置。由此可见:()①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②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文化财富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2.2020央视鼠年春晚播出期间,亿万观众通过

电视、网络多台全景观看、参与,真正实现了荧屏内外全球联欢。这表明,大众传媒()①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②已经成为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③是当今时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④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强大功能A.①②B.①④C.①③D.③④13.2020年4月6日,英

国BBC推出最新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BBC第一次以纪录片的方式,将杜甫介绍给西方世界,在全世界引起了关注。这部纪录片()①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②折射出中华文化在西方得到广泛认同③推动中西方文化进一步交流传播④

有助于消除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隔阂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4.筷子上方下圆的造型体现了天圆地方的朴素宇宙观,也体现出“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吃”文化;筷子制作要求“一曰要直,二曰要齐,三曰要和”,蕴含了中国传统为人处事道理;“多一个人多双筷子”体现出中国人民热情好客的民族

性格;中国筷子流传到日本后,日本把筷子誉为国粹,还专门为它成立了一个节日——筷子节。由此看出()①筷子上方下圆的外观造型,显示出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②制筷要求中的“齐”与“和”分别体现了“团结统一”和“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③中国的“吃”文

化与世界的“吃”文化是彼此独立、相互对立的关系④日本设立筷子节,说明日本对待外来传统文化能够全盘吸收,为他所用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敬老者、呵护

幼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2020年初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不分老幼、无论贫富,“生命至上”成为中国战胜疫情防疫的基本准则。正如很多国际分析人士指出的,这种竭尽全力治病救人的举动,包括对高龄老人和困难家庭的不离不弃,在许多国家是很难做到的。

材料表明()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服务当下的实用价值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彰显其力量③文化是世界的,中华优秀文化赢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④文化是民族的,各国不同民族文化决定各国抗疫策略不同A.

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16.分餐制在中国至少有三千年的发展历史,直到唐代后,才逐渐开始转变成合餐制。不过,与现代分餐制不同的是,中国古代的分餐制更多的是考虑礼仪、尊卑、等级等因素,与今天我们强调的“健

康”“卫生”“安全”等理念没有丝毫关系。今天我们倡导的分餐制以及使用公勺、公筷,更符合现代社会的理念,这种饮食方式既有亲情的气氛,又不失卫生与健康,而且弘扬了优秀的饮食文化传统。据此,可以看出()①中国古代分餐制的形成受到当时时代条件的制

约和影响②合餐这一传统饮食文化对于维系家庭和睦具有重要意义③分餐制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具有稳定性和鲜明的时代性④今天我们倡导的分餐制是对中国古代分餐制的辩证否定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7.从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学在中国历史上长期

占据主导地位,今天又将何去何从?众多国学大师认为,儒学必将在“反本(复归本源或根本)开新”中重振辉煌。下列对“反本开新”解读正确的是:①只有先“反本”才能后“开新”①“反本”与“开新”都需要批判精神①“反本”是否定过去,“开新”是创造未

来①“反本”是“开新”基础,“开新”是“反本”要求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18.近年,各地中学举行的成人礼,始于周代的冠(笄)之礼。以下是两位同学的观点:甲同学认为:成人礼应该回归古代已有的冠(笄)

仪式,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乙同学认为: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只要在内容上让学生感受到成人的责任就好,复古式的冠(笄)仪式没有价值。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甲的合理性在于认识到传统礼仪是民族精神的结晶②乙的不足之处在于忽视了传统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③

成人礼仪式演变是社会进步的突出表现和主要标志④中华传统礼仪文化需要因时而变,并注入时代精神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19.教育部发布《关于2019年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通知》,修订了高考各科考试大纲,其中多个考试科目将加大中华传统文化考核的比重一时成为热议

,有人认为通过高考的风向标,可以倒逼中小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孩子更主动接触、了解、学习传统文化。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①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媒介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③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④人们

接受文化的影响是消极被动的A.②③B.①④C.①②D.③④20.“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60多年前,上海交通大学4000多名师生,义无反顾地登上“向科学进军”的西行列车。从黄浦江畔搬到渭水之滨,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到枝叶擎天,一代又一代交大人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为国家输送了27万多各类人才,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孕育和形成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西迁精神”的形成说明()①文化具有继承性,是长期历史发展形成和积淀的②文化具有稳定性,有其固定不变的历史内涵③文化具有时代性,随着时代变

化获得新的发展④文化具有先进性,能够直接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二、材料分析题(每题20分,共2题)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文化差异是国际合作深入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在国

际疫情防控过程中,部分国家因认识理念、文化价值、法律制度都有所不同,而对国际疫情防控工作产生误解,提出异议。只有通过交流合作,才能让各国人民增强相互信任,从而更好地加强合作。当前,我们仍然要加强各国、各领域、各阶层、各宗教信仰的交流交往,消除偏见、

化解歧见、增进共识,早日在全球疫情防控工作中取得胜利。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播”相关知识,分析如何对待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20分)(选做题)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抛弃传统,我们的文化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

的精神命脉”。传统文化中的“和”“仁”“爱国”等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不仅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精髓,更是滋养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提振当代中国人精神力量的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尊重传统文化,就是尊重中华

民族的历史根脉与精神追求,就是尊重中华儿女的勤劳奋斗与实践探索。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本民族的传统文化。(20分)参考答案1.C【解析】【分析】【详解】①:材料强调校园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涉及学生主动接受优秀文化。①不符合题意。②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

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无形的,特定的文化环境对人生产特定的影响。②③正确。④: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特定的纯自然环境不是文化环境。④错误。故本题选C。2.A【解析】【分析】【详解】①①:部分西方国家采取了包括政治、经济和法律手段在内的诸多措施打压我国的科技企业

,以争夺5G领域的领导权,这反映了文化霸权主义对我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国际社会中的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①①正确。①:文化竞争是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而非核心内容,①说法错误。①: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竞争的激烈,该选项在材料中不能得到体现,①排除。故本题

选A。【点睛】3.B【解析】【分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虽然落后,但当时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不同学派争芳斗艳,各种艺术蓬勃发展,有声有色,并且形成了中原文化圈、北方文化圈、吴越文化圈等文化圈。这体现了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思想运动能够促进文化发展,②④适合题意;经济是基础、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①错误;③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4.B【解析】【分析】【详解】①④:培育“土字号”、“乡字号”产品品牌有利于保护传统技艺、传承民族文化,增加了特色产品附加值,提高当地农民收入,

①④正确。②:培育“土字号”、“乡字号”产品品牌能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提升农产品价格,②错误。③:本项中“消除”的说法不符合题意,③错误。本题选B项。5.C【解析】【分析】【详解】①:“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

有潜移默化的特点,①正确。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②不符合题意。③:“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只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不能体现潜

移默化,③不符合题意。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④正确。故本题选C。【点睛】政治选择题做题方法的“一抓一分”抓:审题干,要抓住问题的要点。聚焦问题的落脚点,把握答题重点。分:审材料,划分材料层

次关系。将材料通过缩句或者分层的方式进行拆解,厘清材料内部的关系。6.B【解析】【详解】①:2020年5月,“两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属于政治现象,①不符合题意。①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亚洲杯

足球比赛在阿联酋成功举办、梵净山申遗成功属于文化现象,①①符合题意。①:2019年1月份,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2018年GDP增速属于经济现象,①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点睛】文化的含义:文化是指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

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社会科学)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7.B【解析】【分析】【详解】①④:“右玉精神”产生于山西省右玉县人民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的实践历程中,是一种坚

持不懈的“种树精神”。可见,“右玉精神”作为一种优秀文化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可转化为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物质力量,因此,要发扬“右玉精神”,①④正确。②:“右玉精神”是一种精神力量,而不是一种物质力量,②错误。③: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右玉精神”不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③错误

。故本题选B。【点睛】8.B【解析】【分析】【详解】B: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因此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会增加,从而引导大量资本涌入文化产业,推动了文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文化产品生产发展壮大,文化领域出现新兴产业或部

门,推动经济发展国家实力增强。由此可以看出,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传导顺序合理的是①→③→④→②,B符合题意。ACD:依据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先有经济的发展,才会有文化需求的增长,才会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

综合国力的提高,ACD传导顺序均不合理。故本题选B。【点睛】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1)地位和作用:①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②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

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增强我国综合国力。③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2)怎么办(启示):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

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9.C【解析】【分析】【详解】②④:北大保安的成功逆袭,可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体现了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和“染于

苍则苍,染于黄则黄”都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②④符合题意。①:“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①不符合题意。③:“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强调理想信念的坚定,

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点睛】在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两个特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文化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而往往是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2)潜移默化和深

远持久的指向性不同。潜移默化主要指向文化对人影响的无形性,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深远持久主要指向文化对人影响的长期性,人们所受到的影响一时难以抹去。(3)潜移默化一般强调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非强制的,而不

是有形的或强制的;深远持久强调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长远性,但这种影响不是固定不变,而是相对稳定。10.A【解析】【分析】【详解】①③:餐桌礼仪,正是人类用餐和动物解决生理需要区分开来的关键。餐桌礼仪的每个细微的肢体语言都向周边

的人泄露着你的信息。在西方,餐桌礼仪一直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可见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素养的形成需要后天培养,①③符合题意。②: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②错误。④:材料强调文化素养的形成需要后天培养,不

体现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④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11.D【解析】【分析】【详解】“无论是否到访过巴黎圣母院,很多人心中都为这座世界文化遗产留有重要位置”说明巴黎圣母院不仅是法国的,也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③④正确;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①观点错误,

排除;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②观点错误,排除;本题选D。12.C【解析】【详解】①①:亿万观众通过电视、网络多台全景观看、参与,真正实现了荧屏内外全球联欢表明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界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

,是当今时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①①符合题意。①:报纸、杂志、书籍等传媒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①错误。①:教育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①错误。故本题选C。13.B【解析】【分析

】【详解】①①:BBC第一次以纪录片的方式,将杜甫介绍给西方世界,在全世界引起了关注。这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也说明了这部纪录片推动中西方文化进一步交流传播,①①正确。①:该选项的说法不符合事实,

认同的是本民族文化,尊重的是其他民族的文化,①错误。①:“消除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隔阂”夸大了这部纪录片的作用,①错误。故本题选B。【点睛】14.A【解析】【详解】①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作为一种

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但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筷子上方下圆的外观造型,显示出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齐”与“和”分别体现了“团结统一”和“

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故①②正确。③④: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中国的“吃”文化与世界的“吃”文化不是彼此独立、相互对立的关系,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任何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日本不可能对待外来传统文化

能够全盘吸收。故③④错误。故本题选A。15.A【解析】【分析】【详解】①②:尊敬老者、呵护幼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2020年初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不分老幼、无论贫富,“生命至上”成为中国战胜疫情防疫的基本准则,体现了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彰显其力量,具有服务当下的实用价值,①②正确。③:中华优秀文化赢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说法不科学,因为要认同的是本民族的文化,③排除。④:材料说这在许多国家很难做到。各国的抗疫策略是由各国的国情决定的,不是由文化决定

的,④排除。故本题选A。16.B【解析】【详解】①:分餐制在中国至少有三千年的发展历史,直到唐代后,才逐渐开始转变成合餐制说明中国古代分餐制的形成受到当时时代条件的制约和影响,①正确。②∶材料强调的是分餐制,而不是强调合餐制,②不符合题意。③∶分餐制所体现出的文化内

涵具有相对稳定性,③排除。④:“今天我们倡导的分餐制以及使用公勺、公筷,更符合现代社会的理念,这种饮食方式既有亲情的气氛,又不失卫生与健康,而且弘扬了优秀的饮食文化传统”说明今天我们倡导的分餐制是对中国古代分餐制的辩证否定,④正确。故本题选B。1

7.B【解析】【分析】【详解】“返本”是指文化的继承,“开新”是指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文化在的继承与发展不分先后,故①说法错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都需要有批判的态度,①正确;“返本”是指批判继承儒学,不是指否定过去,①错误;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继承

的要求,①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B。【点睛】18.C【解析】【详解】②④:对于两位同学的观点,乙的不足之处在于忽视了传统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中华传统礼仪文化需要因时而变,并注入时代精神,②④符合题意。①: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甲没有正确认识到对于传统礼仪应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①说法错误。③:成人礼仪式演变是反映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但不是社会进步的突出表现和主要标志,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点睛】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正确的态

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评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辨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

,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19.A【解析】【详解】①: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传播媒介,简称为传媒,因此,传媒(而不是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媒介,①错误。①①:高考多个考试科目将加大中华传统文化考核的比重,中小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孩子更主动接

触、了解、学习传统文化,这说明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也说明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①①符合题意。①: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①

错误。故本题选A。20.C【解析】【详解】①①:一代又一代交大人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孕育和形成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表明文化具有继承性,是长期历史发展形成和积淀的,文化具有时代性,随着时代变化获得新的

发展。①①符合题意。①: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保持基本特征,具体内涵因时而变,①错误。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通过实践活动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不是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①错误。故本题选C。2

1.①坚持正确的态度:既要认同本国文化,同时要尊重他国文化,求同存异,相互借鉴,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进步。(7分)②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7分)③加强文化交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6分)22.(1)对待传统文化要

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态度。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12分)(2)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反对一味

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从根本上否定传统文化倾向的“民族虛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8分)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5225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