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6 页
  • 大小 1.310 MB
  • 2024-09-2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安徽省安庆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安庆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安庆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3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安徽省安庆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含解析.docx,共(26)页,1.310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8d018152e5b9a0a4da81c0ad16ba0a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安庆二中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生物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甲图表

示将杀死的S型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后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乙图为用同位素标记技术完成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甲图中小鼠体内能分离出活的S型菌和R型菌B.甲图中小鼠体内的S型菌是由R型菌转化而来的C.乙图中如果噬菌体和细菌混合后

不经过搅拌,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减弱D.乙图中噬菌体被标记的成分是蛋白质,所以沉淀物中没有放射性【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分析:甲图中ab段由于细菌刚进入小鼠体内,小鼠还没有产生相应的抗体,所以R型细菌会增多,该实验中部分R型菌转化成了S型菌,然后大量增殖;从理论上讲,乙图

中的放射性只会出现在上清液中,但在实际操作中沉淀物中也会出现部分放射性,乙图中的实验如果没经过搅拌过程,则很多噬菌体会附着在细菌表面,经过离心后会进入沉淀物中,使得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增强。【详解】A、甲图中小鼠最终因为S型细菌患病而死亡,小鼠体内发生了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从小鼠体内能分

离出活的S型菌和R型菌,A正确;B、甲图表示将杀死的S型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后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由于是将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所以甲图中的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来的,B正确;C、乙图中如果噬菌体和细菌混合后不经过搅拌,则多数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仍吸附在细菌表面

,离心后分布在沉淀物中,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减弱,C正确;D、乙图中噬菌体被标记的成分是蛋白质(即噬菌体的外壳蛋白质,不会进入细胞内),但如果离心不充分,有少量噬菌体仍吸附在细菌表面,则沉淀物中也可能有放射性,D错误。故选D。2.

DNA分子的稳定性与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数目有关。下列关于生物体内DNA分子中(A+T)/(G+C)与(A+C)/(G+T)两个比值的叙述,错误的是()A.碱基序列不同的双链DNA分子,前一比值可不同B.碱基

序列不同的双链DNA分子,后一比值都相同C.前一个比值越小,双链DNA分子的稳定性就越高D.经半保留复制得到的DNA分子,后一比值将改变【答案】D【解析】【分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则A+G=C+T

,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2)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与(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3)DNA分子一条链中(A+G)与(T+C)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

整个双链中该比值等于1。【详解】AB、由于双链DNA碱基A数目等于T数目,G数目等于C数目,故碱基序列不同的双链DNA分子中(A+C)/(G+T)为恒值1,但(A+T)/(G+C)不为1,AB正确;C、A和T

碱基对含2个氢键,C和G含3个氢键,故(A+T)/(G+C)中,(G+C)数目越多,氢键数越多,双链DNA分子的稳定性越高,C正确;D、经半保留复制得到的DNA分子,是双链DNA,(A+C)/(G+T)=1,D错误。故选D。3.如图为DNA分子片段结构示意图,对该图

的正确描述是()A.图中⑨为氢键,形成时需要DNA聚合酶催化B.图中①、②和③构成了一分子胞嘧啶脱氧核苷酸C.每个脱氧核糖分子均与两个磷酸基团相连D.DNA单链中相邻的两个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

示为DNA分子片段结构示意图,其中①是磷酸;②是脱氧核糖;③是含氮碱基;④是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胞嘧啶,但不是胞嘧啶脱氧核苷酸;⑤、⑥、⑦、⑧都表示含氮碱基(⑤是腺嘌呤、⑥是鸟嘌呤、⑦是胞嘧啶、

⑧是胸腺嘧啶);⑨是氢键【详解】A、图中⑨为氢键,形成时不需要酶的催化作用,A错误;B、图中①、②和③不能表示胞嘧啶脱氧核苷酸,②、③和下一个磷酸才能构成胞嘧啶脱氧核苷酸,B错误;C、每条链的一端都有一个脱氧核糖只与1个磷酸基团相连,C错误;D、DNA单链中相邻的两

个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D正确。故选D。4.假设噬菌体DNA有1000个碱基对,其中有腺嘌呤200个。用一个DNA双链均被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一段时间后,释放出64个子代噬菌体。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噬菌体DNA在细胞内至少复制了6次B

.释放的子代噬菌体中有2个噬菌体的DNA双链含有32PC.上述侵染过程一定有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参与噬菌体蛋白质的合成D.该噬菌体产生64个子代噬菌体共消耗了5.04×104个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答案】B【解析】【分析】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和蛋白质外

壳的合成。并且本题关键利用了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的特点,亲代的两条母链始终会存在于子代DNA分子中,新形成的子链就会带有宿主细胞的放射性标记。【详解】A、共释放了64个子代噬菌体,DNA复制n次,可以得到2n个子代,26=64,所以该

噬菌体DNA在细胞内至少复制了6次,A正确;B、DNA分子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最初标记32P的只有一个噬菌体的DNA双链,这两条链会做模板分别进入两个子代噬菌体,所以释放的子代噬菌体中有2个噬菌体DNA的其中一条链含有32P,B错误;C、噬菌体的蛋白

质外壳是在宿主细胞内合成的,有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参与,C正确;D、由题意,该噬菌体DNA共有2000个碱基,腺嘌呤200个,所以一个DNA中有胞嘧啶2000/2-200=800个,64个子代噬菌体中,有两条链是最初的模板链,所以共消耗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量是(64-

1)×800=5.04×104个,D正确。故选B。【点睛】5.用15N标记的DNA分子(第一代),放入只含14N的环境条件下复制两次得到第二代、第三代DNA,将这三代DNA进行如下操作:a.密度梯度离心;b.将DNA分子双螺旋解开后再进行密度梯度离心

。a、b两次离心的结果不可能...是下图中的()A.③⑤B.③④⑤C.③⑥D.③④⑥【答案】C【解析】【分析】1、DNA复制是指以亲代DNA的两条链为模板,以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DNA的过程。2、DNA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经过复制后,形成的2

个子代DNA分子,各保留了一条亲代DNA分子的模板母链。【详解】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特点,用15N标记的DNA分子(第一代),放入只含14N的环境条件下复制一次,得到的第二代DNA分子的一条链是14N,另一条链是15N,a密度梯度离心后分布在试管中部,

如图②;将DNA分子双螺旋解开后再进行密度梯度离心,由于1/2的链含15N,1/2的链含14N,离心后如图⑤;复制2次,得到的第三代DNA分子,1/2的DNA分子的一条链是14N,另一条链是15N,1/2的DNA分子的两条链都是14N,a密度梯度离心后1/

2分布在试管中部,1/2分布在试管上部,如图④;b将DNA分子双螺旋解开后再进行密度梯度离心,由于1/4的链含15N,3/4的链含14N,离心后如图⑤,综上所述,a、b两次离心的结果不可能是图中的③⑥。

A、B、D错误,C正确。故选C。6.将某哺乳动物(2n=16)1个精原细胞中所有染色体上的DNA均用15N标记。现给此精原细胞提供含14N的原料让其连续进行两次分裂,产生四个子细胞,分裂过程中无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发生。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若四个子细胞中的核DN

A均含15N,则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有4个染色体组B.若四个子细胞中有一半核DNA均含15N,则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有2个染色体组C.若四个子细胞中均含16条染色体,则含有标记的子细胞数目为2个D.若四个子细胞中均含8条染色体,则含有标记的子细胞

数目为4个【答案】D【解析】【分析】1、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2、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由于细胞经过两次连续分裂产生四个子细胞,如果进行有丝分裂,则DNA复制2次;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则DNA复制1次。【详解】A、若四个子细胞中的核DNA均含15N,则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

或有丝分裂,若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则第二次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有2个染色体组,A错误;B、若四个子细胞中有一半核DNA含15N,则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有4个染色体组,B错误;C、若

四个子细胞中均含16条染色体,则细胞进行是有丝分裂,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在第一次有丝分裂完成后,细胞中的染色体DNA都只有一条链被标记;再进行一次复制后,被标记的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后期随机组合,则含有标记的子细胞数目为2个、3个或4个,C错误;D、若

四个子细胞中均含8条染色体,说明进行的是减数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则含有标记的子细胞数目为4个,D正确。故选D。7.蜜蜂受精卵(2n=32)发育成的幼虫若持续食用蜂王浆则发育为蜂王,否则发育为工蜂,未受精的卵细。的胞发育成雄蜂。如

图为雄蜂产生精细胞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初级精母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8个四分体B.减数第一次分裂染色体数目未减半的原因可能与细胞未产生正常的纺锤体有关C.产生基因型为Aabb的次级精母细胞的原因

是该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D.蜂王与工蜂发育过程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基因在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受到了环境影响【答案】A【解析】【分析】由题图信息可知,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因此它的体细胞(包括其体内的精原细胞)都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但雄蜂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时,第一次分

裂时出现了单极纺锤体(即只在细胞的一极发出星射线构成纺锤体,另一极没有相关结构),这样在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均移向一极,保留有完整的细胞核,另一极无染色体,最后形成的两个子细胞的情况就是:一个无核的细胞质芽体,一个含有完整的细胞核(内含16个染色体)的子细胞,并不发生染色体

数目的变化。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则是按正常的方式进行,这次分裂实质上相当于一般的有丝分裂,但是其细胞质进行不均等的分离——含细胞质多的那部分(内含16个染色体)进一步发育成精子,含细胞质少的那部分(也含16个染色体)则

逐渐退化。这样,雄蜂的一个精母细胞,通过这种减数分裂,只产生出一个精子。这种特殊的减数分裂叫做“假减数分裂”。【详解】A、雄蜂的精原细胞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无同源染色体,因此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是没有同源染色体联会的发生,也就不存在四分体了,A错误;B、正常减数第一次

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的两侧各有纺锤丝相连,这样在两极纺锤丝的作用下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最终导致形成同源染色体分开,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由分析可知:①雄蜂的精原细胞无同源染色体,②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并未减半,

结合上述分析可以推测,减数第一次分裂染色体数目未减半的原因可能与细胞未产生正常的纺锤体有关(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是单极纺锤体),B正确;C、假设该精原细胞的基因型是Ab(雄蜂是单倍体),则间期发生染色体复制后,基因型变为AAbb,由于精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数目不

变,则次级精母细胞的基因型还是AAbb(比如图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若基因型变为Aabb,则一定是由于发生了基因突变,不可能是交叉互换(因为该精原细胞无同源染色体,不存在发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的可能性),C正确;D、由题可知

,同样是受精卵发育成的幼虫,如果持续食用蜂王浆则幼虫发育为蜂王,否则发育为工蜂。蜂王是生殖器官发育完全的蜜蜂,工蜂是没有完成生殖器官发育而不具有生殖能力的蜜蜂,据此可以推测,蜂王和工蜂在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受到了食物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

它们的性状和功能都发生了较大的差异,D正确。故选A。8.基因在表达过程中如有异常mRNA产生,则异常mRNA会被细胞分解,下图是S基因的表达过程,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S基因中部分DNA片段不能被翻译为多肽链的片段B.产生该异常mRNA是基因突变的结果C.①过程需要RNA聚合酶和解旋酶参

与D.④过程需要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答案】A【解析】【分析】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中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2、转录:在细胞核中,以DNA的1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详解】A、S基因中部

分DNA片段,转录成RNA片段后,会被剪切掉,故基因片段不能被翻译为多肽链的片段,A正确;B、据图分析,RNA前体,经过剪切之后,产生异常mRNA,但是S基因的结构没有发生改变,故不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需要碱基对发生

增添、替换、缺失,导致基因的结构发生改变,B错误;C、①过程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前体RNA的过程,故①过程为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不需要解旋酶,C错误;D、④过程,是指异常的mRNA被酶分解的过程,而限

制性核酸内切酶是识别双链DNA分子中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故不能识别RNA序列,D错误。故选A。【点睛】9.已知某DNA中C占16%,如图为该DNA遗传信息传递的部分途径示意图,图中过程I所合成的RNA链不易与模板分开,形成子R环(由一条RNA链与双链DNA中的一条链杂

交并与非模板链共同组成的三链核酸结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R环结构的形成可能是DNA分子中含有较多的碱基对A-T,导致RNA不易脱离模板链B.该图表示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发生在原核细胞中,核糖体沿RNA移动方向是从左到右C.R环的形成会降低DNA的

稳定性,若非模板链上胞嘧啶被替换为尿嘧啶且能作为模板进行复制,则经两次复制后,子代DNA中该位点上可形成的新碱基对是U-A,A-TD.该DNA转录形成的mRNA中A占34%【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过程Ⅰ表示转录;过程Ⅱ表示翻译,酶A表示RNA聚合酶。由于DNA分子中含有

较多的碱基对G-C,氢键数目多结构稳定导致RNA不易脱离模板链,形成了R环。由于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该图表示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发生在原核细胞中。【详解】A、R环结构的形成可能是DNA分子中含有较多的碱基对G-C,氢键数目多结构稳定导致RNA不易脱离模板链,A

错误;B、由于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该图表示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发生在原核细胞中,根据肽链长短判断,核糖体沿RNA移动方向是从右到左,B错误;C、R环的形成会降低DNA的稳定性,若非模板链上胞嘧啶被替换为尿嘧啶且能作为模板进行复制,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U与A配对,A与T配对,第一次复制形成U-A,再次复制形成A-T,即经2次DNA复制后,子代DNA中该位点上可形成的新碱基对是U-A,A-T,C正确;D、在该DNA分子中C占16%,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G=16%,A+

T=68%,则其转录的mRNA中A+U=68%,而A不一定等于34%,D错误。故选C。10.下列关于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B.囊性纤维病症状是基因通过控制CFTR蛋白酶的合成间接控制生物性状来实现的C.生物体的性状只受到基因

的控制D.基因的结构不发生改变就不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

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详解】A、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种性状可能会由多个基因控制,或一个基因可能会控制多个性状,A正确;B、囊性纤维病症状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

制生物体的性状来实现的,相关基因控制合成的CFTR蛋白为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B错误;C、生物体的性状不只受到基因的控制,还会受到环境的影响,C错误;D、基因的结构不发生改变也可能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如表观遗传现象,D错误。故选A。11.糖原积累病是酶缺陷所致的一组先天性糖代谢紊乱性疾病,多数

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少数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该病多发生于婴儿时期,在少年时期即可缓解或消失。患者不能正常代谢糖原,使糖原分解发生障碍,因此糖原大量沉积于组织中而致病。根据上述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A.糖原积累病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而直接导致疾病B.糖原积累病隐性纯合子一定表现该病症状C.该疾病的发生说明一个基因控制一个性状D.该病症状首先表现为肝脏或肌肉受损【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

的性状;二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详解】A、题意显示,糖原积累病是酶缺陷所致的遗传病,即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A错误;的B、根据题意可知,在少年时期该病的症状就可以缓解或消失,因此隐性纯合子的成年人不会表现该病症状,B错误;C、该病多数属于常

染色体隐性遗传,少数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该疾病的发生说明多个基因可控制同一个性状,C错误;D、糖原主要储存在肝脏和骨骼肌中,糖原分解障碍最先影响肝脏和肌肉功能,D正确。故选D。12.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真核细胞

中染色体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而染色质不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B.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都有DNA-蛋白质复合物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答

案】A【解析】【分析】1、染色质是指细胞核内易被醋酸洋红或龙胆紫等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染色质呈细长丝状且交织成网状;在细胞有丝分裂的分裂期,染色质细丝高度螺旋、缩短变粗成圆柱状

或杆状的染色体。2、真核细胞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细胞核中有呈极细的丝状物状态的染色质;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其DNA裸露,不和蛋白质结合,没有染色体或染色质结构。【详解】A、真核细胞的染色体和染色质都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都存在DNA-蛋白

质复合物,A错误;B、原核细胞无成形的细胞核,DNA裸露存在,不含染色体(质),但是其DNA会在相关酶的催化下发生复制,DNA分子复制时会出现DNA-蛋白质复合物,B正确;C、DNA复制需要DNA聚合酶,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DNA聚合酶,C正确;D、在DNA转录合成RN

A时,需要有RNA聚合酶的参与,故该DNA-蛋白质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D正确。故选A。【点睛】13.果蝇的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但是,当长翅品系的幼虫在35℃温度条件下培养(正常培养温度为25℃)时,长成的成体果蝇是残翅的,这种

现象称为“表型模拟”。现有一只残翅果蝇,要判断它是纯合残翅(vv),还是“表型模拟”,则应选用的交配对象和培养温度条件分别是()A.25℃成长的残翅果蝇、35℃B.25℃成长的长翅果蝇、35℃C.25℃成长的残翅果蝇、25℃D.35℃成长的残翅果蝇

、25℃【答案】C【解析】【分析】1、判断某动物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一般选择测交的方法,纯合子测交后代只有一种表现型,杂合子测交后代会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2、要理解题干中“表型模拟”含义,即基因型为VV的个体在35℃温度条件下培养长

成的残翅。3、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根据题意可知,该残翅果蝇可能属于纯合残翅(

vv),也可能是“表型模拟”,即基因型为VV的个体在35℃温度条件下培养长成的残翅,因此要确定其基因型,可选用该残翅果蝇与异性残翅果蝇(vv)交配并将子代在25℃条件下培养;若该残翅果蝇属于纯合残翅(vv),则25℃条件下培养出的子代

全部为残翅;若该残翅果蝇属于“表型模拟”(即基因型为VV),则25℃条件下培养出的子代全部为长翅,所以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14.蜂王和工蜂均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以蜂王浆为食的幼虫发育成蜂王,以花粉、花蜜为食的幼虫发育成工蜂。幼虫发育成蜂王的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

正确的是()A.蜂王和工蜂都不是单倍体生物B.推测花粉、花蜜中的物质会抑制Dnmt3的活性C.DNA甲基化水平是发育成蜂王的关键要素D.食物可通过影响基因的表达而引起表现型的改变【答案】B【解析】【分析】1

、由图可知,蜂王浆促进受精卵发育成蜂王的机理是:抑制Dnmt3基因表达,使DNA甲基化的减少,发育成蜂王。2、单倍体生物是指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详解】A、蜂王和工蜂都是受精卵发育而来,都不是单倍体生物,A正确;B、图示可

知,蜂王浆可通过抑制幼虫Dmmt3基因表达使其发育成蜂王,以花粉、花蜜为食的幼虫发育成工蜂而不是蜂王,即花粉、花蜜中物质不会抑制Dmmt3的活性,B错误;C、由图示可看出,幼虫DNA甲基化减少而发育成蜂王,故DNA甲基化水平是发育成蜂王的关键要素,C正确;D、蜂王浆是食

物,通过抑制Dnmt3基因表达,使受精卵发育成蜂王,即食物可通过影响基因的表达而引起表现型的改变,D正确。故选B。15.在减数分裂中每对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会发生交换。实验表明,交换也可以发生在某些生物体的有丝分裂中,这种现象称为有丝分裂交

换。图甲表示某二倍体雄性动物的一突变基因杂合的细胞在分裂时出现了交叉互换,图乙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某结构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若图甲发生在减数分裂中,则其交叉互换过程发生在图乙的AB段B.图乙B点以后的

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精细胞,此时细胞中有1个染色体组C.若图甲发生在减数分裂中,产生含正常基因和突变基因的配子比例为1:1D.若图甲发生在有丝分裂中,可能产生只含正常基因或只含突变基因的子细胞【答案】B【解析】【分析】1、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易位、倒位,其中易位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

之间。2、基因重组的类型:(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详解】A、若图甲发生在减数分裂中,应该是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图乙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交叉互换过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位于AB段,A正确;B、图乙B点以后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其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精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此时细胞中有

2个染色体组,B错误;C、若图示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则减数分裂形成的4个子细胞中有2个含有正常基因,还有2个含有突变基因,即产生含正常基因和突变基因配子比例为1:1,C正确;D、若图示交叉互换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由于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随机移向两极,因此可能产生同时含有正常基因

和突变基因的子细胞,也可能产生只含正常基因或只含突变基因的子细胞,D正确。故选B。【点睛】16.一只杂合长翅雄果蝇(Aa)与一只残翅雌果蝇(aa)杂交,一方减数分裂异常导致产生一只A/a所在染色体三体长翅雄果蝇。已知三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三条染色体

中随机两条配对,剩余一条染色体随机分配至细胞一极。为确定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不考虑基因突变),让其与残翅雌果蝇测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三体长翅雄果蝇的产生可能是精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导致的B.三

体长翅雄果蝇的产生可能是卵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导致的C.如果测交后代中长翅:残翅=3:1,则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为AAaD.如果测交后代中长翅:残翅=1:1,则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为Aaa【答案】C【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一只杂合长翅雄果蝇(Aa)与一只残翅雌果蝇杂交,因一方减数分裂异常导致产生一只三体长翅雄果蝇,则该三体长翅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a或Aaa。【详解】A、三体果蝇基因型为AAa或Aaa,基因型为AAa的三体产生的原因是杂合长翅

雄果蝇Aa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发生变异,含A基因的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产生了含AA的精子,基因型为Aaa可能是由含有a基因的卵细胞和含有Aa基因的精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来,含有Aa基因的精子产生的

原因是父本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含有A、a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正常),A正确;B、基因型为Aaa的三体除了上述原因,还可能是含有aa基因的卵细胞和含有A基因的精子发育而来,含有aa基因的卵细胞产生的原因是母本减数第

一次分裂时含a、a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或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B正确;C、如果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为AAa,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是AA:a:Aa:A=1:1:2:2,与残翅雌果蝇(aa)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aa:Aa

=1:1:2:2,则长翅:残翅=5:1,C错误;D、如果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为Aaa,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是A:aa:Aa:a=1:1:2:2,与残翅雌果蝇(aa)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aa:aa=1:1:2:2,则长翅:残翅=1:1,

D正确。故选C。17.下图为某家系甲病和乙病的系谱图,其中甲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Ⅱ3同时患两病的概率为18C.Ⅱ3为只患甲病的男孩的概率是14D.群体中女性甲病的发病率高于男性【答案】C【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I1和I2不患乙病,而其女儿II2患病,则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题意可知,甲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设甲病致病基因为A、a,乙病致病基因为B、b,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B、因II2患乙病,基因型为bb

,则I1和I2基因型均为Bb,II2不患甲病,则可推知I1和I2基因型分别为XaY、XAXa,则II3患乙病的概率为1/4,患甲病的概率为1/2,故Ⅱ3同时患两病的概率为1/4×1/2=1/8,B正确;C、结合B选项分析可知,I1和I2基因型分

别为BbXaY、BbXAXa,Ⅱ3为只患甲病的男孩的概率是3/4×1/4=3/16,C错误;D、甲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该遗传病的特点是群体中女性甲病的发病率高于男性,D正确。故选C。18.关于生物变异的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A.联会时的交叉互换实现了染色单体上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B.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后得到的一定是纯合子C.基因重组导致生物性状多样性,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D.育种可以培育出新品种,也可能得到新物种【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重组指的是有性生殖

的生物在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其类型有:(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换而发生重组

。【详解】A、联会时的交叉互换实现了染色单体上非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A错误;B、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后得到的不一定是纯合子,如单倍体植株的基因型为Aa,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AAaa,由于存在等位基因,则为杂合子,B错误;C、基因重组导致生物性状多样性,但

不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C错误;D、育种可以培育出新品种,也可以得到新物种,如多倍体育种时可形成新物种,D正确。故选D。19.芦笋是雌雄异株植物,雄株性染色体为XY,雌株为XX;其幼茎可食用,

雄株产量高。以下为两种培育雄株的技术路线。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形成愈伤组织可通过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诱导B.幼苗乙和丙的形成均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C.雄株丁的亲本的性染色体组成分别为XY、XXD.与雄株甲不同,

雄株丁培育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问题。在高中生物试题中常见的育种方式有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细胞工程育种等。学生应掌握各种育种方式的原理、方法

、优点。【详解】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使用比例影响植物细胞的发育方向,当二者比值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比值低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比例适中时,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因为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相对应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也有相应的效果

,所以可以通过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诱导,A正确;幼苗乙与幼苗丙的形成是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植株的过程,此过程的原理是植物组织培养,因此需要经过脱分化与再分化的过程,B正确;花粉是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其配子含有X染色体或Y染色体,经过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再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的

植株乙与丙的基因型为XX或YY,因此雄株丁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XX、YY,C错误;雄株甲是通过无性繁殖形成的,形成过程中不会进行减数分裂,因此也不会发生基因重组;雄株乙是通过有性生殖形成的,形成过程中经过了减数分裂

,因此会发生基因重组,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常见的几种育种方式及其所遵循的原理,要注意雄株甲是通过无性繁殖的方式进行育种,此过程不会发生基因重组,另外需要明确单倍体育种需要经过植物的组织培养过程。20.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A.先天就有的疾病不一定是遗

传病,但遗传病大多都是先天的B.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患遗传病C.多基因遗传病的相关基因均遵循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D.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高【答案】C【解析】【分析】1、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单基因遗传病包

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

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2、人类遗传病≠先天性疾病、人类遗传病≠家族性疾病。【详解】A、先天性疾病可能是遗传病,也可能不是遗传病,但是遗传病大多都是先

天性的,A正确;B、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可能没有致病基因,B正确;C、多基因间通常不存在显隐性,一般不符合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D、多基因遗传病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群体中发率较高,常表现为家族聚集,D正确。故选C。21.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共同进化就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B.新物种形成必须经历的三个环节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C.害虫抗药性的出现是不断施用农药的结果D.一个种群

中的个体可能属于同一物种也可能属于不同物种【答案】A【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

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共同进化(协同进化)就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该过程与生物多样性有关,A正确;B、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B错误;C、害虫抗药性

个体属于变异,在施用农药之前就存在着,喷施农药对抗药性个体起了选择作用,C错误;D、种群是一定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一个种群中的个体是同一物种,D错误。故选A。22.下图中乙、丙、丁为某二倍体生物甲

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变异的细胞,每个细胞只发生一种类型的变异。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乙、丙、丁中依次可能发生的是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基因重组B.乙细胞有4个染色体组,该过程中可能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C.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

单体之间发生了易位D.丁细胞出现了异常的联会,减数分裂结束后产生的子细胞全部异常【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甲细胞为体细胞或原始生殖细胞;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且发生了交叉互换;丁细胞发生了染色体易位。【详解】A、乙细

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丙细胞发生了交叉互换,发生了基因重组;丁细胞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A错误;B、乙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若该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导致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了等位基因,则在有丝分裂后期会出现等位基因分离的现象,B正

确;C、丙细胞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C错误;D、一个丁细胞由于易位导致联会异常,一个丁细胞因发生易位,可能产生AHBh、AHBh、ab、ab四个精子,其中异常精子占1/2,D错误。故选B。23.下列对a~h所

示的生物体细胞中各含有几个染色体组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是h,其对应个体是单倍体B.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是e、g,其对应个体是二倍体C.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是a、b,但其对应个体未必是三倍体D.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的是c、f

,其对应个体一定是四倍体【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其形态结构、功能各不相同,包含了该种生物的一整套遗传物质,这样的一组染色体为一个染色体组。a、b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c、h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d、g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e、f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确认是否

为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时,应先看发育起点——若由配子发育而来,则无论有几个染色体组均属于单倍体;若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则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详解】A、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是d、g,A错误;B、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是c、h,B错误;C、细胞中含有三个染

色体组的是a、b,但其对应个体如果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是三倍体,如果是由配子发育来的是单倍体,C正确;D、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的是e、f,其对应个体不一定是四倍体,D错误。故选C。24.甲海岛上的某种鸟一部分迁徙到乙、丙两个海

岛(三个岛屿相互隔绝),下图所示为刚迁入时和迁入多年后决定羽毛颜色的相关基因的调查结果(B-黑色、b-色、B1-黄色)。下列推测正确的是()A.三个海岛上的这种鸟既存在地理隔离,又存在生殖隔离B.鸟类迁入新海岛会与其食物、天敌和

无机环境共同进化C.甲、丙两个海岛的相同环境决定羽毛颜色朝着相同方向进化D.乙海岛的环境促进羽毛颜色基因发生定向突变,产生B1基因【答案】B【解析】【分析】1、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不同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2、生物的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选择、协同进化,通过生物的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3、分析题图可知,甲岛的鸟类迁到乙、丙两岛后,存在地理隔离,

但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在若干年后,甲岛上B基因频率逐渐升高,b基因频率逐渐降低;丙种群在进化过程中B基因频率逐渐降低,b基因频率逐渐升高;乙种群在进化过程中B基因频率逐渐降低,b基因频率逐渐升高,且产生新的等位基因B1。【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甲岛的鸟迁到

乙、丙两岛后,产生了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B、生物的进化是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因此鸟类迁入新岛屿后会与其食物、天敌和无机环境共同进化,B正确;C、分析题图可知,甲岛进化过程中B基因

频率逐渐升高,b基因频率逐渐降低,丙种群在进化过程中B基因频率逐渐降低,b基因频率逐渐升高,二者进化的方向不同,因此生存的环境不同,C错误;D、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D错误。故选B。25.某动物毛色受一对基因(B、b)控制,基因型BB

为黑色,基因型bb为灰色,基因型为Bb雄性为黑色,雌性为灰色。现有该动物某个自然种群,性比率为1∶1,种群达到遗传平衡,B基因频率为3/4.该动物种群中灰毛雌性个体占()A.1/16B.6/16C.6/32D.7/32【答案】D【解析】【分析】

遗传平衡定律是指在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的种群里,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没有迁移、突变、选择的情况下,世代相传不发生变化,也称哈迪一温伯格定律。p代表A的基因频率,q代表a的基因频率,则有p+q=1,即(p+q)2=1,可得p2+

2pq+q2=1,其中p2表示AA的基因型频率,2pq表示Aa的基因型频率,q2表示aa的基因型频率。【详解】根据题意可知,B基因频率为3/4,b基因频率为1-3/4=1/4。根据分析可知,BB、Bb、bb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4×3

/4=9/16、2×3/4×1/4=3/8、1/4×1/4=1/16。因该种群性比率为1∶1,故该动物种群中灰毛雌性个体所占比例为1/2×1/16+1/2×3/8=7/32,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第Ⅱ卷二

、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26.某人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某个噬菌体和细菌的有关物质如下表。产生的100个子代噬菌体与亲代噬菌体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试结合题中元素回答:噬菌体细菌核苷酸32P标记31P氨基酸32S35S标记(1)子代噬菌体中,只含

有32P的有______个,只含有31P的有______个。(2)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都没有______元素,由此说明______;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都含有______元素,这是因为______。【答案】(1)①.0②.98(2)①.32S②.噬菌体侵染

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③.35S④.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在细菌体内用35S标记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的【解析】【分析】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

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的结论: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小问1详解】一个噬菌体中含有1个双链DNA,增殖时DNA为半保留复制,亲代DNA的两条含32P标记

链解旋后作为模板经复制后分别到2个子代DNA中,得到的n个子代中不再有只含32P标记DNA,同时含有32P、31P的有2个,只含31P的有98个。【小问2详解】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且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在细菌体内用35S标记的氨基

酸为原料合成的,所以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含有32S而不含有35S。27.如图甲、乙表示水稻两个品种,A、a和B、b表示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①~⑧表示培育水稻新品种的过程,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过程③常用的方法为_

_____,利用的生物学原理为______,过程④中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为______。(2)若过程⑦得到的品种作母本可以产生______种基因型的卵细胞,若其接受了甲的花粉,可获得______(填“有子”或“无子”)果实。若利用过程①产生的AaBb自交,以其后代A

_B_作父本,A_bb作母本,则杂交所得子代中纯合的AAbb的植株所占比例为______。【答案】(1)①.花药离体培养②.植物细胞的全能性③.有丝分裂前期时抑制纺锤体的形成(2)①.9②.有子③.4/27【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题图分析:①②为杂交育种,①⑦为多

倍体育种,①③④为单倍体育种,⑤为诱变育种,⑧为基因工程育种。【小问1详解】过程③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法,其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由于单倍体不育,因此过程④秋水仙素处理的对象为单倍体幼苗,其作用

原理为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进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小问2详解】经过过程⑦得到了基因型为AAaaBBbb的四倍体,其减数分裂过程会产生基因型为3(AA、Aa、aa)×3(BB、Bb、bb)=9种的卵细胞,甲的基因型为aabb,若其接受了甲的花粉,即四倍体与二倍

体杂交可得到三倍体有子果实,若利用过程①产生的AaBb自交,以其后代A_B_作父本(1/9AABB、2/9AABb、2/9AaBB、4/9AaBb),A_bb(1/3AAbb、2/3Aabb)作母本,则杂交所得子代中纯合的A

Abb的植株所占比例为2/9×1/3×1/2+2/9×2/3×1/2×1/2+4/9×1/3×1/2×1/2+4/9×2/3×1/4×1/2=4/27。28.基因什么时候表达、在哪种细胞中表达以及表达水平的高

低是受到调控的,如图表示某生物细胞中miRNA基因调控Survivin基因(凋亡抑制基因)表达的相关作用机制,图中A、B、C表示过程,①、②、③表示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表示转录过程的是______(填字母);图中C为

翻译过程,核糖体沿着①滑动,其滑动方向是______(填“→”或“←”)。(2)DNA复制与转录过程不同:从氢键的断裂和形成角度分析,______;从模板链的角度分析,______。(3)基因表达的产物不一定都是多肽或蛋白质,请结合图示

说明:______。(4)根据图示miRNA基因抑制了Survivin基因的表达,其抑制机理是______。【答案】(1)①.A、B②.←(2)①.DNA的复制与转录过程均有氢键的断裂和形成②.DNA复制时两条链都是模板链,转录时只有一条链是模板链(3)图中miRNA基因表达的产物

就是Pre-miRNA(4)miRNA与survivin基因转录出的mR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形成双链RNA,从而抑制survivin基因表达过程中的翻译过程【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中AB是转录过程,C是翻

译过程,①是转录形成的mRNA,作为翻译的模板;②和③都是翻译形成的肽链。【小问1详解】根据图示,A和B在细胞核中进行,以DNA为模板合成RNA,是转录过程;图中C为翻译过程,核糖体沿着①mRNA滑动,图中肽链的长度②

长于③,所以核糖体沿着①向(左侧←)滑动。的【小问2详解】转录和复制不同,DNA的复制是以DNA为模板合成DNA,所以原料是脱氧核苷酸,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而转录是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原料是核糖核苷酸,需要RNA聚合酶;DNA复制过

程中模板链是解开的两条DNA单链分别为模板,该过程中有氢键的断裂和形成过程;转录过程中的模板链是DNA中发生部分解旋的一条链为模板,该过程中也存在氢键的断裂和形成过程。【小问3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经过B转录过程,miRNA转录形成了Pre-miRNA,从核孔进入细胞质中

也没有翻译形成蛋白质,所以基因表达的产物不一定都是多肽或蛋白质。【小问4详解】图中显示,miRNA基因表达的产物Pre-miRNA经过酶切割和组装形成RISC-miRNA复合物,然后与Survivin基因表达的mRNA经过碱基互补配对形成双链RNA,从而抑

制Survivin基因表达中的翻译过程。29.果蝇的黑身、灰身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R、r)会影响黑身果蝇的体色深度。实验一:黑身雌蝇甲与灰身雄蝇乙杂交,F1全为灰身,F1随机交配,F2雌雄果蝇表型比均为灰身∶黑身=3∶1。实验二:黑身雌

蝇丙(基因型同甲)与灰身雄蝇丁杂交,F1全为灰身,F1随机交配,F2表型比为:雌蝇中灰身∶黑身=3∶1;雄蝇中灰身∶黑身∶深黑身=6∶1∶1。(1)R、r基因位于______染色体上,雄蝇乙的基因型为______,实验2的F2中,黑身雌蝇共______种基因型,深黑色雄蝇基因

型为______。(2)现有一只黑身雌蝇(基因型同丙),其细胞(2n=8)中Ⅰ、Ⅱ号染色体发生如图所示变异。变异细胞在减数分裂时,所有染色体同源区段须联会且均相互分离,才能形成可育配子。则该雌蝇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有______条染色体,重复实验二,则F2的雄

蝇中深黑身个体占______。【答案】(1)①.X②.BBXRY③.2④.bbXrY(2)①.8或者6②.1/32【解析】【分析】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

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小问1详解】实验一中黑身雌蝇甲与灰身雄蝇乙杂交,F1全为灰身,说明灰身是显性性状,F1随机交配,F2雌雄果蝇表型比均为灰身∶黑身=3∶1,说明对等位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且F1是杂合子Bb,则亲本是BB和bb;

实验二:黑身雌蝇丙(基因型同甲bb)与灰身雄蝇丁(BB)杂交,F1全为灰身(Bb),F1随机交配,F2后代表现型与性别相关联,说明R、r位于X染色体上,根据雄果蝇的比例可知子一代雌性是BbXRXr,根据后代雌果蝇的比例可知子一代雄果蝇是BbXRY,即F2中雄

果蝇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对应关系为:灰身(B_XRY、B_XrY)∶黑身(bbXRY)∶深黑身(bbXrY)=6∶1∶1,雌蝇中黑身个体的基因型为bbXRXr和bbXRXR共两种;因此亲本雄果蝇丁的基因型为BBXrY,黑身雌蝇丙的基因型为bbXRXR,实验一中灰身雄

果蝇乙的基因型为BBXRY。【小问2详解】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