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学案(新教材人教版)第四部分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第二章 课时73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 Word版.docx,共(7)页,915.73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8cbf6047ca07cf9fa983ca79657ef4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课时73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1.海洋空间资源开发(1)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空间资源分类开发应用举例海岸和海岛用于运输、工农业、城镇、旅游、科技等海面可建设人工岛屿、海上机场、工厂和城市等水体水下交通工具运行空间、观光旅游、体育运动和人工渔场等海底海底隧道、海
底居住、通信线缆、运输管道、倾废和储存场所(2)面临的困难海面上活动要抗御多变的海洋______状况和海水的运动;深海活动要适应黑暗、________、低温、缺氧的环境;海水的________强,海冰的破坏性大,对工程设备材料和结构有严格的要求,使得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技术难度大
,______投入大,风险大。(3)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思考如何理解“海洋空间资源”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国家资源安全的影响(1)可以拓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______,改善岛屿与陆地的________。(2)开发与利用海洋资源,可以丰富资源__________,缓解
陆地上资源紧缺的局面。(3)______可为易燃、有毒、有放射性的资源提供储藏场所,可以节省日益紧缺的陆上土地资源,减少这些资源对陆上环境的潜在威胁。3.对国家海洋国土安全的影响(1)海洋国土①概念:指在国家主权管辖下的特定的海域及其
上空和底土,不仅包括一国的______和领海,还包括该国管辖的__________和大陆架,是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所有管辖海域的总称。②权益(2)影响:开发和利用海洋空间资源是宣示国土______、体现和行使海洋__
____的途径和手段,维护国家领土安全;在争议海域的开发和利用活动,可能导致国家间的______和摩擦,影响国家安全。特别提醒《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意义(1)规定了12海里的领海制度,打破发达国家长期只承认3海里的旧法律制度,有利于沿海国家扩大领海主权。(2)
建立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否定了“领海之外即公海”的旧制度,有助于广大沿海国家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3)确立了国家管辖海域以外的国际海底及其资源是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原则,打破了大国对深海大洋的垄断,有利于所有国家,特别是内陆
国家分享相应权利。1.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资源安全的影响影响开发利用途径拓展陆地空间,改善陆地空间通达性围海造地、填海造陆、建造人工岛屿或海上城市,可以拓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空间,缓解陆上特别是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紧张的局面;在海岸、海上或海底修建桥梁、隧道、机场、港口和管线等设施,可以改善岛屿与
陆地的通达性提供丰富的资源,缓解陆上资源紧张海洋空间是所有其他海洋资源赋存的场所,拥有海洋空间就拥有了对其他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权利;开发与利用海洋资源,可以丰富资源类型,缓解陆地上资源紧缺的局面,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意义重大提供危险资源储藏场所,减少对陆地的威胁海底可为易
燃、有毒、有放射性的资源提供储藏场所;海底水温低且变化平缓、压力稳定,用以储存石油、矿石、化工原料、核废料等,既节省日益紧缺的陆上土地资源,又减少这些资源对陆上环境的潜在威胁2.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海洋国土安全的影响保障海
洋国土安全的途径对海洋国土安全的影响宣示主权、行使权益、提高管控提高国家对海洋国土的管控能力;保障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确保海上通道安全;扩展战略纵深;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处理争端在有争议的海域进行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能引发国家间的冲突和摩擦,要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相关法律框架
下,通过对话协商、和平处理争端,保障国家安全拓展延伸不同海洋资源开发类型选址的分析思路开发类型选址条件分析海水制盐滩面宽阔,坡度小;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光照强,平均风速大;附近无大河注入,海水盐度较高的区域砂矿开采资源蕴藏量大,品位高;水深较小或矿床埋藏深度浅,开发限制条件少,
后方基地近的区域海水养殖增殖水质好,含沙量小,营养盐丰富;水体交换畅通且波浪较小的区域滨海工业矿产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工业基础好;科技发达;市场广阔,有大城市作为依托,接近消费市场;交通便利;有政策支持的区域海港地质构造稳定,底质坚
硬;潮差较小,含沙量小;水深适宜,能满足港池及航道建设需要;风小或避风条件好;雾少;冬季结冰期短;陆域较宽阔,交通便利的区域海洋油气田区位条件好,陆域面积大;水深适宜的区域旅游区区位条件好,交通便利,客源丰富,环境容量大;地质地貌类型丰富,自然景观奇异多姿;人文旅游资源内涵丰富,资
源组合状况好的区域港口城有深水港;淡水资源丰富;尽可能靠近大型矿区;拥有发达的沿海工业、旅市建设游业和便利交通的区域(2021·山东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荷兰北部的马肯湖是围海造陆工
程的遗留物,由人工堤坝与相邻水域隔开,水深仅2~4m,风浪较小(图1)。长期以来,马肯湖淤积严重,水体浑浊,生态系统受到损害。2015年,荷兰政府决定采用人工群岛方案对湖泊进行治理。该方案提出利用疏浚淤泥、人工抛沙等技术,构建由沙坝、沼泽、
浅滩、沟渠和植物组成的人工岛(图2)。其中,沙坝是抵挡盛行风引起的风浪的主要屏障,沼泽是由湖底淤泥堆积而成。在风、波浪、地势高差和水流等自然力量驱动下,人工岛内外形成了弱环流。(1)从图2中找出人工岛周边建造沙坝的合理位置,并在相应虚线框内填涂阴影。
(3分)(2)从抵御风浪的角度,分析与石质堤坝相比,沙坝所具有的优势。(4分)(3)说明人工岛是如何实现马肯湖水环境质量改善的。(8分)[关键信息点拨]荷兰位于西欧沿海,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盛行______,温和多雨,为净化马肯湖提供了清洁
的______资源。马肯湖封闭,水浅,湖水流动______,淤积严重,水质差。图文结合,人工岛有从湖底清淤培高形成的________沼泽地,有地势较低的低沼泽地,西侧有低洼的雨水蓄积区,中高周低的微观地形有利于雨水______,形成淡水区;岛上建有可流水的沟渠,还
有种植的植物,为生物净化湖水提供了条件。“沙坝是抵挡盛行风引起的风浪的主要屏障”,可以阻挡盛行风的沙坝应该在______风向,即人工岛群的______侧。水质的净化可以有多种途径:物理净化,即低流速下的粗颗粒物______;化学净化,水中离
子结合形成沉淀或者化学反应中和某些性质;生物净化,水生生物的吸附、吸收,减少水中某些元素的含量。人工岛对湖水的净化,必然依靠岛与湖的水交换,污水流入岛内,经过净化后的优质水返回湖泊。答案(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考向1通过“海洋空间资源开发”考查“人地协调观”迪拜杰贝阿里人工岛以棕榈树为设计原型,跨度达15千米,增加海岸线720千米,建有65个港口泊位,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港。岛上建设有私人住宅、公寓、摩天大楼和酒店以及主题公园。下
图为“杰贝阿里人工港设计图”。据此完成1~3题。1.棕榈树型的人工岛设计可以()A.增加湿地面积B.提高港口吞吐量C.延长海运线路D.增加航空运输压力2.材料显示人工岛人居环境的特征是()A.旅游功能突出B.以商业功能为主C.绿化率高D.高档住
宅占比大3.杰贝阿里人工港对沿海生态的影响是()A.海洋生物种类增多B.海洋生态环境改善C.天然沙滩范围扩大D.自然海流运动改变考向2通过“对国家资源安全的影响”考查“综合思维”(2023·江苏常州市模拟)现代海洋牧场
是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生态工程建设,修复或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并对生态、生物及渔业生产进行科学管理,实现海洋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下图示意国家级海洋牧场建设规划及某海洋牧场景观。据此完成4~5题。4.保障国家级海洋牧场建设的重要因素是()A.市场需求B.科学技术C.经济效益D.环境承
载力5.推进现代海洋牧场建设对国家安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①实现粮食供给多元化,保障粮食安全②修复海洋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③缓解耕地资源紧张,保障粮食安全④减轻海洋自然灾害,维护生态安全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