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北省荆州中学等四校2022届高三模拟联考(三)生物试题答案.pdf,共(9)页,314.907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826b390abc7815109273a630fa774f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2届高三模拟联考(三)生物答案1.C【详解】A、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及其单体都以碳链为骨架,故FtsZ蛋白与其他15种分裂蛋白的单体都以碳链为骨架,A正确;B、FtsZ蛋白在细菌中广泛存在,因此可作为抗菌药物研发的新靶标,
通过抑制该蛋白的合成或破坏其空间结构从而抑制细菌二分裂,B正确;C、细菌虽没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但其蛋白质也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因此FtsZ蛋白的功能由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多肽的空间结构有关,C错误;
D、FtsZ蛋白与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微管蛋白类似,因此在研发针对于细菌的FtsZ蛋白抑制剂时,应考虑其对动物微管蛋白的抑制作用,D正确。2.D【详解】A、将有机肥施加到果园中,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密度增加,A错误;B、将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实现了
果树对废弃物能量的多级利用,B错误;C、果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低,自我调节能力弱,稳定性通常高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C错误。D、根据题意分析,“将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后施加到果园土壤中”,说明促进了果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减轻污染,D正确;3
.C【详解】A、若子代雄果蝇(XY)有某突变性状,而雌果蝇(XXY)没有,则该突变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A错误;B、若子代雌果蝇有某突变性状而雄果蝇没有,则该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B错误;C、由分析可知,子代雌果蝇(XXY)都带有并联X染色体,子代雄果蝇(XY)的X染色体来自亲代雄果
蝇,Y染色体来自亲代雌果蝇,C正确;D、若子代果蝇都出现了某突变性状,则该突变基因最有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D错误。4.C【详解】A、中心体由中心粒及周围的一些蛋白质构成,每个中心粒是由9组微管组成,微管属于细胞骨
架,是由蛋白质构成,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A正确;B、中心体在分裂间期复制,结果每个子代中心粒与原中心粒成为一组新的中心体,B正确;C、白细胞分解病原体的过程与溶酶体有关,中心粒能使细胞产生纤毛和鞭毛
,并影响其运动能力,白细胞的运动与中心体有关,C错误;D、中心体异常会造成纤毛运动能力过弱,会使气管的病原体不易被清除,从而易患慢性支气管炎,D正确。5.B【详解】A、通过题图可知,Fe2+从小肠上皮细胞进入组织液时,是顺浓度梯度且需要载体,但不
需要能量,属于协助扩散,A正确;B、转铁蛋白(TF)是血液中运载Fe3+的蛋白,不在细胞膜上,B错误;C、由题图知细胞膜上的转铁蛋白受体(TfR)具有识别作用,与Tf-Fe识别并结合后通过胞吞进入细胞,C正确;D、由图可知H进入
囊泡是通过质子泵逆浓度梯度进行的,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6.C【详解】A、基因库是指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所以全部B和b的总和不能构成腹裂籽雀种群的基因库,A正确;B、黑腹裂籽雀这种喙长度的差异是食物差异经过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C、种群B基因频率为6
0%,b基因频率为40%,所以BB为36%,Bb为48%,所以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雌黑腹裂籽雀概率为48%÷(36%+48%)÷2=28.6%,C错误;D、根据题干,黑腹裂籽雀种群,雌雄之间可自由交配产生可育后代。故黑腹裂籽雀宽喙鸟和窄喙鸟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7.B【详解】A、肺炎患者肺部
血管通透性增大,可导致血浆蛋白渗出,从而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肺水肿,A正确;B、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是由钾离子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外流引起的,将药物溶解在氯化钾溶液中静脉滴注,将导致血浆钾离子浓度过高
,会导致神经细胞钾离子外流减少,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B错误;C、肺水肿时,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容易出现呼吸肌肉疲劳,当呼吸肌收缩时,其肺部扩张不足,氧气难以入肺,进而使身体得到的氧气减少,同时肺泡内渗出液增多,使得肺泡壁增厚,影响了肺泡与周围毛细血管的气体
交换,会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和酸碱平衡失调,C正确;D、血浆肝酶含量高于正常值说明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肝细胞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D正确。8.D【详解】A、PCR过程中要使用到Taq酶,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包括细胞融合和细胞培养,该过程中不需要使用Taq酶,A错误;B、ADC
进入肿瘤细胞是胞吐的方式,不需要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B错误;C、细胞毒素杀伤肿瘤细胞没有特异性,能与肿瘤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是抗体,C错误;D、溶酶体破裂使其中的蛋白酶等多种水解酶释放出来,破坏细胞结构,加速肿瘤细胞凋亡,D正确。9.B【详解】A、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碳中
和”是全球性的,不是单独的生态系统,A正确;B、碳循环是指C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B错误;C、实现“碳中和”,可以增加生产者的数量,提高生产者对二氧化碳的消耗
,C正确;D、过度的人工碳排放可能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温室效应的产生导致海平面的上升,D正确。10.A【详解】A、由于不同作物对各种营养元素需要量不同,合理轮作,避免重茬能均衡地利用土壤养分,A错误;B、施肥结合松土,能提高土壤的含氧量,促进根部
细胞的有氧呼吸,为矿质元素的主动运输提供足够的能量,促进微生物或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肥效,B正确;C、对土壤进行合理深耕,能提高土壤的含氧量,加厚耕层可提高土壤肥力,消除杂草,C正确;D、水稻生长中
后期进行不定期烤田(烤田指排水和曝晒田块)增加土壤含氧量,促进根系发达,D正确。11.D【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两条X染色体中的一条会随机失活”,而不是巴氏小体上的基因丢失,A错误;B、据分析可知,Ⅱ
-3个体的基因型是XAXa,据题可知其父方Ⅰ-2基因型为XAY,故其XA来自其父亲,Xa来自母亲,但含XA的Ⅱ-3依然表现为患病,故推测其患ALD的原因可能是来自父方的X染色体失活,Xa正常表达,B错误;C、Ⅱ-1基因
型为XaY,和一个与Ⅱ-4基因型(XAXA)相同的女性婚配,后代女儿基因型为XAXa,儿子基因型为XAY,可知所生男孩均不含致病基因,都正常,所生女孩均为杂合子,由于女性杂合子中有5%的个体会患病,因此后代患ALD的概率为1/2×5%=2.5%,C错误。D、a基因新增了一个酶切位
点后应该得到三个DNA片段,对照Ⅱ-4可以判断另外的两个条带长度分别为217bp和93bp,长度之和为310bp,与A基因酶切的片段之一310bp长度相同,故新增的酶切位点位于310bpDNA片段中,也说明A基因多一个酶切位点是因为发生了碱基的替换,DNA中碱基总数没变,D正
确;12.C【详解】A、细菌体内发生图中的①过程为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需要提供核糖体(翻译场所)、细菌DNA(转录模板)、转移RNA(运输氨基酸)、核糖核苷酸(转录原料)、氨基酸(翻译原料)、ATP(供能),A正确;B、由图可知:当细菌再次遭遇同种
噬菌体时,由CRISPR位点转录产生的crRNA便会将另一种核酸内切酶准确带到入侵者DNA处,涉及RNA与DNA的结合,与mRNA与DNA模板链的结合的机理类似,利用的是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B正确;C、根据题干信息可知:Cas2核酸内切酶能随机低效切断入侵的噬菌体DNA双链,并
没有特异性的识别,C错误;D、细菌利用如图所示的CRISPR/Cas分子装置剿灭入侵噬菌体的过程,是后天形成的,则相当于高等动物的特异性免疫,D正确。13.B【详解】A、根据增强子的作用可推测,其中的核苷酸序列与其周围的核苷酸序列应该有明显的差别,A正确;B、增强子的核苷酸序列改
变不会引起A蛋白空间结构的改变,因为增强子是位于基因上游的能够增强基因表达的DNA序列,B错误;C、图中显示,增强子发挥作用的过程中需要依靠激活因子、介导因子和转录因子,C正确;D、增强子由增强基因表达的作用,基因表达的第一步是转录,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据
此分析,图中?处代表RNA聚合酶,增强子可以增强其与启动子的结合,D正确;14.A【详解】A、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不进入突触后膜,A错误;B、由图可知,该调节过程中产生的NO作为信号再次刺激突触小泡释放递质,故是正反
馈调节,B正确;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化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C正确;D、由图可知,N受体和A受体既可以识别结合谷氨酸,又可以运输钙离子,D正确。15.C【详解】A、平
板划线无法得知稀释倍数,不能用于活菌计数,故统计洗手前手部细菌的数量,选择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A正确;B、除图中操作外,还需要设置一组未接种的空白培养基进行培养,以验证培养基是否被杂菌污染,B正确;C、由于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
,平板上显示的只是一个菌落,故培养基上的一个菌落可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甚至几个活菌,C错误;D、由于菌落肉眼可见,故初步判断培养基上菌种的类型,可用肉眼观察菌落的形态特征,D正确16.C【详解】A、
兔子卵母细胞质中有使大熊猫细胞核表达全能性的物质,故可用去核后的兔子卵母细胞作为受体细胞,A正确;B、去核的卵母细胞与供体细胞通过电刺激后融合,供体核进入受体卵母细胞,构建成重组胚胎,融合后的重组胚胎,需要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进行激活,使其完成细胞分裂和发育进程
,B正确;C、由于动物胚胎细胞分化程度低,恢复其全能性相对容易,而动物体细胞分化程度高,恢复其全能性十分困难,因此动物体细胞核移植的难度也就明显高于胚胎细胞核移植,C错误;D、胚胎发育过程中早期胚胎具有全能性,还没分化,囊胚期开始出现
细胞分化,D正确。17.D【详解】A、图甲表示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的交叉互换,交叉后断裂重接的片段是对应的联会部位,故互换片段含有的基因数相同,A正确;B、图乙所示两条染色体为非同源染色体,图乙断裂后的短片段丢失后,该生物体的细胞中会存在易位(染色体
结构变异),还缺少一条染色体,即存在染色体数目变异,B正确;C、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丙的断裂重接发生在同源染色体间,左侧染色体出现基因重复,右侧染色体出现基因缺失,C正确;D、三种断裂和重接中,图甲发生了基因重组,图乙发生了染色体变异,图丙发生了基因重组和染
色体变异,这些变异都是可遗传变异,都可作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但并不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进化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D错误。18.B【详解】A、图中显示,去甲肾上腺素与BAT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导致cAMP增加,促进脂肪水解产生甘油和脂肪酸,A正确;B、持续寒冷刺激下机体BAT细胞UCP﹣1增
加会导致ATP合成减少,B错误。C、据图分析可知,甲状腺激素进入BAT细胞后,通过调节细胞核中的UCP-1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产热,C正确;D、据图可知,持续寒冷环境中的布氏田鼠增加产热量的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D正确;19.C【详
解】A、根据曲线图一分析可知,随着PAC浓度的增加,三种水稻地上部分生长长度都减少,说明三种水稻地上部分的生长均随PAC浓度增加而受到抑制,A正确;B、根据曲线图二分析可知,浓度为10-5mol/L的PAC对三种水稻主根生长都比初始值高,说明对主根生长起促进作用,只是促
进作用较弱而已,B正确;C、根据曲线图二分析可知,光敏色素B的突变体的水稻种子比其他两组主根生长长度较大,说明没有光敏色素B,主根生长更快,也就是光敏色素B对主根生长起抑制作用,C错误。D、根据曲线图一分析可知,光敏色素A的突变体和野生型的水稻种子地上部分生长长度减少的变化一致,说明色素A对
地上部分的生长几乎无影响,D正确;20.C【详解】A、据图可知,丽蝇和家蝇之间随时间呈现此消彼长交替增减的趋势,家蝇数量较多时,丽蝇数量较少,当丽蝇数量急剧上升时,家蝇数量急剧减少,故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A错误;B、由于环境资源和空间有限,将丽蝇种群单独培养,其种群将不能呈现J型增长,B错误;C
、约40周时,丽蝇数量开始急剧上升,在竞争中从劣势地位转变为优势地位,可能是发生了利于其生存的可遗传变异,C正确;D、由分析可知,丽蝇和家蝇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故食物和空间充足时,丽蝇和家蝇种群能长期共存,D错误。21.(14分)(1)D(2)2④(3)减少钠离子内流(4)生物膜蛋白质的种类
(和数量)不同【详解】(1)刺激轴突1后,兴奋通过突触传向神经元3,引起神经元3兴奋,神经元3轴突膜电位变化情况的是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故应选D。(2)观察图甲可知,图中有2个突触。在③中给予某药物后再刺激轴突1,发现神经冲动的传
递被阻断,但检测到③中神经递质的量和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说明这是由于该药物抑制了④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的功能。(3)由图乙可知,B的电位差值小于A,所以B情况下轴突1释放的神经递质量减少,导致钠离子内流减少,电
位差变化小,兴奋性降低。(4)①是突触小泡,②是突触前膜,④是突触后膜,①②④都属于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但它们执行不同的功能,从组成成分上分析,原因是其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22、(16分)(1)不能火星上没有充足的
氧气供植物(在夜晚)进行呼吸作用(或有氧呼吸)(或者火星上没有充足的氧气,CO2含量又很高,植物无法进行有氧呼吸)(必须答到氧气不充足,只答CO2含量高不给分)(2)生产者的同化量(或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量)(3)无呼吸作用能够利用更少的ATP进行有机物合成(
或该系统能正常合成有机物且ATP增加)(4)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或组1起对照作用,证明NADPH的变化是因为加入G酶而引起的(增加信度)(与组1对照)表明NADPH的产生需要TEM,和组3、组4对照,观察加入G酶对NADPH变化的影响(在光照条
件下)TEM可以驱动G酶所催化的反应(或G酶能够在TEM存在的情况下催化反应进行),一定范围内,G酶含量越大,催化反应效果越好(不做为得分点)【详解】(1)分析题干可知火星上含有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不含有充足的氧气,因此无法保证植物(在夜晚)进行呼吸作用(或有氧呼吸),自然条件下火星上不可以种
菜。(2)流经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身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3)分析题图干可知人工光合系统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而不能进行呼吸作用,与叶肉细胞相比其优点为无呼吸作用,能够更有效的积累有机物,能够利用更少的ATP进行有机物合成。(4)分析题
图可知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通过观察中间产物NADPH的浓度变化,从而间接地检测TEM驱动16种酶中的G酶所催化的反应的有效性,由此可见组1组起对照作用,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或证明NADPH的变化是因
为加入G酶而引起的(增加信度)与组1对照,表明NADPH的产生需要TEM,和组3、组4对照,观察加入G酶对NADPH变化的影响。分析曲线可知组3和组4的中间产物NADPH的浓度较低,由此说明(在光照条件下)TEM可以驱动G酶所催化的反应(或G酶能够在TEM存在的情况下催化反应进行),且一
定范围内,G酶含量越大,催化反应效果越好。23.(14分)(1)叶绿体基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2)间接不能(3)某种浮游植物(藻类\植物\生产者)→浮游动物→鱼A(a×b)/c(4)“牧食食物链”中,营养级Ⅰ→Ⅱ、营养级Ⅱ→Ⅲ的能量传递效率较低,产
生了较多有机碎屑(2分);“碎屑食物链”中营养级Ⅰ→Ⅱ的能量传递效率较低,有机碎屑消耗少(2分),故有机碎屑积累较多【详解】(1)CO2被植物吸收后,碳元素经光合作用转化成有机物并储存于植物中。光合作用分为光
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上述过程中[H]是在光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在叶绿体基质发挥作用。除光合作用外,森林碳汇还受植物呼吸作用的影响,细胞呼吸过程中也会产生[H],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会产生[H],其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2)海洋在
森林碳汇中所起着的巨大作用,直接影响着全球气候变化,这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即间接价值。“牧食食物链”中消费者的粪便作为有机碎屑经“碎屑食物链”被其他生物利用,据此不能认为能量被循环利用了,因为
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能被再利用。(3)已知鱼A是一种以浮游动物为食的海洋鱼类,则以鱼A为最高营养级的“牧食食物链”可表述为:某种浮游植物(藻类\植物\生产者)→浮游动物→鱼A。研究人员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海洋中鱼A的种群数量,若他们首次捕获了a条,第二次捕获b条,其中带有标
记的有c条,则设鱼A种群个体总数N,相关等式为a/N=c/b,故N=(a×b)/c条。(4)分析该海域“牧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知该海域中积累了大量的有机碎屑,可能的原因是
:“牧食食物链”中,营养级Ⅰ→Ⅱ、营养级Ⅱ→Ⅲ的能量传递效率较低,产生了较多的有机碎屑;“碎屑食物链”中营养级Ⅰ→Ⅱ的能量传递效率较低,有机碎屑消耗少,故有机碎屑积累较多。24、(16分)(1)人工去雄、套袋(2)环境(3)(根尖)分生区水稻和高粱的染色体(组型)(4)①因为RS和S都有条
带III,R没有,表明RS产生了高粱特有的蛋白质,所以可以说明RS的基因组中存在来自高粱的基因②水稻和高粱有共同的祖先(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③思路1:提取R、S、RS的DNA、酶切、电泳、变性(不做要求),用带标记的高粱H基因(单链)做
探针(1分),对R、S、RS进行DNA分子杂交检测(1分),观察杂交带的出现情况(1分)。思路2:提取R、S、RS的DNA(不做要求),用高粱H基因序列设计引物(1分),对R、S、RS的DNA进行PCR(1分),电泳后观察电泳
条带的出现情况(1分)。预期结果:只有RS和S会出现杂交带,R不出现杂交带(只有RS和S会出现电泳条带,R不出现电泳条带)【详解】(1)水稻属于两性花,要将高粱的花粉授予到水稻雌蕊的柱头上,应在水稻花粉未成熟时进行人工去雄、套袋处理。(2
)连续三年在不同地方种植,RS125均呈现同样的特征,说明受遗传物质的影响,由此排除了环境因素对基因表达的影响。(3)变异的类型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进行染色体的观察,需要制作临时装片,一般选择根尖分生区细胞进行实验材料,具
体操作是取RS125的根尖进行解离、漂洗、染色、制片,显微摄影后与水稻和高粱的染色体组型进行比对,进而可发现RS125并不携带高粱的染色体片段。(4)假设RS125的形成是基因重组的结果,可进行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电泳观察,由图中结果显示,RS和S都有条带III,R没有,表明RS产生
了高粱特有的蛋白质,所以可以说明RS的基因组中存在来自高粱的基因;三组实验结果都有条带I和II,说明水稻和高粱有共同的祖先;若想从分子水平直接验证RS125的形成是来自高粱花粉中H基因所在的DNA片段断裂后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的结果,可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具
体思路是提取R、S、RS的DNA、酶切后电泳、变性,用带标记的高粱H基因做探针,对R、S、RS进行DNA分子杂交检测,观察杂交带的出现情况或者提取R、S、RS的DNA,用高粱的H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对R、S、RS的DNA进行PCR,电泳后观察电泳条带的出现情况。预期的实验结果是只有RS和S会出现
杂交带,R不出现杂交带(只有RS和S会出现电泳条带,R不出现电泳条带)。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