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福建新高考】2021年高三化学全真模拟卷01(解析版).docx,共(16)页,696.107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7f8764fc04092771b6903da9b705c6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1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全真模拟卷(福建新高考)化学试卷0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Na23Al27S32Fe56Cu64Zn65Ag108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4分,共
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防治大气污染、打赢蓝天保卫战,下列做法不.应该提倡的是A.开发使用清洁能源B.田间焚烧秸秆C.积极鼓励植树造林D.养成低碳生活习惯【答案】B【解析】A.开发使用清洁能源,可以减
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从而防治大气污染,应该提倡,A不符合题意;B.田间焚烧秸秆,会增加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物,加重大气污染,不应该提倡,B符合题意;C.大量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等,应该提倡,C不符合题意;D.养成低碳生活习惯可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
放,从而减轻温室效应,应该提倡,D不符合题意;答案选B。2.有机物W在工业上常用作溶剂和香料,其合成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M的一氯代物有3种B.N、W组成上相差一个CH2原子团,互为同系物C.只有N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D.M、N、W均能发
生加成反应和取代反应【答案】D【解析】A.M中甲基上有一种氢原子,苯环上有3种氢原子,所以M的一氯代物有4种,故A错误;B.N的官能团为羧基,W是官能团为酯基,二者结构不相似,不是同系物,故B错误;C.W中含有酯基,也可
以和NaOH溶液反应,故C错误;D.M、N、W均含有苯环,可以发生加成反应,M中甲基可以在光照条件下与氯气等发生取代反应,N中含有羧基,可以发生酯化反应,酯化反应也属于取代反应,W中含有酯基,可以发生水解反应,水
解反应也为取代反应,故D正确;综上所述答案为D。3.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2.8gN2与CO混合气体中含有分子数为0.1NAB.1L0.3mol·L-1NaHCO3溶液中含有3HCO−数目为0.3NAC.含0.4molHCl的浓盐酸与足量MnO2反应,转移电子
数目为0.2NAD.常温常压下,32g甲烷中含有的质子数目为16NA【答案】A【解析】N2与CO的摩尔质量均为28g/mol,则2.8gN2与CO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1mol,故含有分子数为0.1NA,A叙述正确;1L0.3mol/LNaHCO3溶液中,3HCO−在溶液中发生电离和水解,
则含有3HCO−数目小于0.3NA,B项错误;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盐酸浓度逐渐降低,当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变为稀盐酸,稀盐酸和MnO2不反应,C项错误;1个甲烷分子含有10个质子,32g甲烷的物质的量为2mol,
质子数为20NA,D项错误。4.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ABCD收集NO气体检查装置气密性比较乙酸和碳酸的酸性蒸发结晶NaCl【答案】D【解析】A.一氧化氮能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因此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一氧化氮不溶于水,因此用排水法收集,A正确;B.往长颈漏斗里加水至没过漏
斗颈,夹住止水夹,继续加水,一段时间后,水柱稳定不下降,则可证明气密性良好,B正确;C.乙酸滴入到碳酸钠溶液中产生气体,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可证明乙酸的酸性大于碳酸,C正确;D.蒸发结晶应选蒸发皿而不是坩埚,D错误;答案选D。5.某温度下,在一恒容密闭容器
中进行如下两个反应并达到平衡:①2X(g)+Y(g)Z(s)+2Q(g)△H1<0②M(g)+N(g)R(g)+Q(g)△H2>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加入适量Z,①和②平衡均不移动B.通入稀有气体Ar,①平衡正向移动C.降温时无法判断Q浓度的增减D.通入Y,则N的
浓度增大【答案】B【解析】A.Z为固体,加入适量Z不影响反应①的平衡移动,而反应②与Z无关,故加入Z也不影响反应②的平衡移动,A正确;B.通入稀有气体Ar,由于容器体积不变,故气体浓度不发生改变,反应①的平衡不移动,B错
误;C.温度降低,反应①逆向进行,反应②正向进行,但两个反应中反应物的起始浓度未知,故无法判断Q浓度的增减,C正确;D.通入气体Y,反应①平衡正向移动,Q的浓度增大,导致反应②平衡逆向进行,则N的浓度增大,D正确;答案选B。6.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四种元素组成的一种分子簇的球棍模型如图所示。W与X不在同一周期,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核外电子总数之比为3:4,Z的周期数等于族序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化学式为Y2Z2X6W2B.X分别
与Y、Z形成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C.简单离子的半径:X>Y>ZD.Y、Z的简单离子均可抑制水的电离【答案】D【解析】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核外电子总数之比为3:4,由于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
原子只能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6,故X为O元素;Z的周期数等于族序数,其原子序数大于氧,只能处于第三周期,故Z为Al;W、X(氧)位于不同周期,且W的原子半径小于氧的半径,可推知W为H元素;根据图示可知,四种元素组成的分子簇化学式为H2
Al2O6Y2,结合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知,Y的化合价为+2,其原子半径大于Al,则Y为Mg元素,据此分析解答。由图可知,该分子的化学式为Y2Z2X6W2,故A正确;O分别与Mg、Al形成的化合物为MgO、Al2O3,均为离子化合物,故B正确;O2−、Mg2+、Al3+
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则简单离子的半径:O2−>Mg2+>Al3+,故C正确;Mg2+、Al3+均为可水解的弱离子,均可促进水的电离,故D错误;故选D。7.下列指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少量金
属Na加入水中:Na+2H2O=Na++2OH−+H2↑B.氯气与水反应:Cl2+H2O⇌2H++Cl−+ClO−C.向AlCl3溶液中加入足量稀氨水:Al3++4NH3·H2O=-2AlO+4+4NH+2H2OD.Ca(HCO3)2溶液与少量Na
OH溶液反应:Ca2++-3HCO+OH−=CaCO3↓+H2O【答案】D【解析】A.Na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电荷不守恒,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2Na+2H2O=2Na++2OH−+H2↑,故A错误;B.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
,次氯酸为弱酸,不能拆,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Cl2+H2O⇌H++Cl−+HClO,故B错误;C.氢氧化铝不能溶与氨水,向AlCl3溶液中加入足量稀氨水,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Al3++3NH3·H2O=3Al(OH)+3+4NH,故C错误;D.Ca(HCO
3)2溶液与少量NaOH溶液,假设氢氧化钠为1mol,则1mol氢氧根离子消耗1mol碳酸氢根离子生成1mol碳酸根离子和1mol水,1mol碳酸根离子再结合1mol钙离子生成1mol碳酸钙沉淀,反应生成碳酸钙和碳酸氢钠溶液,离子方程式正确,故D正确;故选D。8.研
究发现,在酸性乙醇燃料电池中加入硝酸,可使电池持续大电流放电,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加入HNO3降低了正极反应的活化能B.电池工作时正极区溶液的pH降低C.321molCHCHOH被完全氧化时有23molO被还原D.
负极反应为-+3222CHCHOH+3HO-12e=2CO+12H【答案】B【解析】乙醇燃料电池中,通入乙醇的一极为负极,电极反应式为-+3222CHCHOH+3HO-12e=2CO+12H,通入氧气的一极为正极,由工作原理图可知,正极发生反应-+32HNO+3
e+3H=NO+2HO,2234NO+3O+2HO=4HNO,二者加合可得-+22O+4e+4H=2HO,则HNO3在正极起催化作用,据此分析解答。A.由分析知,HNO3在正极起催化作用,作催化剂,则加入HNO3降低了正极反应的活化能,故A正确;B.电池工作时正极区的总反
应为-+22O+4e+4H=2HO,则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减小,pH增大,故B错误;C.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知,321molCHCHOH被完全氧化时,转移12mol电子,则有23molO被还原,故C正确;D.由分析知,负极反应为-+3222CHCHOH+3HO
-12e=2CO+12H,故D正确;故选B。9.常温下将NaOH溶液滴加到二元酸(H2X)溶液中,混合溶液的pH与离子浓度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Ka1(H2X)的数量级为10−5B.曲线E表示pH与的变化关系-2c(H
X)-lgc(HX)C.NaHX溶液显酸性D.当混合溶液呈中性时,c(Na+)>c(HX−)>c(X2−)>c(OH−)=c(H+)【答案】D【解析】H2X发生电离方程式为H2XH++HX-,HX-H++X2-,Ka1=+-2c(H)c(HX
)c(HX),Ka2=+2--c(H)c(X)c(HX)因为Ka1>Ka2,因此在相同pH时,-2c(HX)c(HX)>2--c(X)c(HX),然后得出E表示pH与−lg-2c(HX)c(HX)的变化关系,F代表pH与−lg2
--c(X)c(HX)的变化关系,据此分析。A.取lg-2c(HX)c(HX)=0,则-2c(HX)c(HX)=1,Ka1=+-2c(H)c(HX)c(HX)=c(H+)≈10-4.6≈10-5,故A正确;B.根据上述分析,曲线E代表pH与−lg-2c(HX)c(HX)的变化关系,故B正确;C
.NaHX中HX-的电离平衡常数Ka2=+2--c(H)c(X)c(HX),取lg2--c(X)c(HX)=0,则2--c(X)c(HX)=1,此时对应的pH约为5.8,即Ka2的数量级约为10-6,HX-的水解平衡常
数Kh=14w5a1K10K10−−==10-9<10-6,说明HX-的电离大于其水解,溶液显酸性,故C正确;D.混合溶液呈中性,c(H+)=c(OH-),混合溶液中的溶质为Na2X和NaHX,X2-的水解平衡常数Kh=14w6a2K10K1
0−−==10-8<Ka2=10-6,说明c(Na2X)>c(NaHX),从而得出离子浓度大小顺序是c(Na+)>c(X2-)>c(HX-)>c(H+)=c(OH-),故D错误;故选D。10.我国科学家研究了活性炭催化条件下煤气
中的H2S和Hg的协同脱除,部分反应机理如图(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物种用*标注)。有关该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产生清洁燃料H2B.H2S脱除率为100%C.H2S既被氧化又被还原D.脱Hg反应为Hg+S=HgS【答案】B【解
析】A.H2S被吸附在催化剂活性炭表面形成H原子,H原子与H原子成键生成H2,A正确;B.由图可知,H2S分解产生的H2和S单质会再次生成H2S,脱除率小于100%,B错误;C.由图可知,H2S生成S单质的过程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H2S生成H2的过程中,H元素化
合价降低,被还原,C正确;D.该过程是H2S和Hg的协同脱除,故生成的S单质与Hg反应生成HgS,D正确;故答案选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11.(13分)硫化铋在光电、催化及储能方面有
着广泛应用,还可用作新型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以浮选过的辉铋矿(主要成分是Bi2S3,还含少量Fe2O3、SiO2等杂质)为原料制备高纯Bi2S3的工艺流程如下:已知:铋单质不溶于盐酸,可溶于硝酸,BiCl3极易水解生成B
iOCl沉淀。回答下列问题:(1)辉铋矿的“浸出液”中铋元素主要以Bi3+形式存在,写出Bi2S3与FeCl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2)“浸出”时加入盐酸,既可提高铋的浸出率,又可_____;滤渣1的主要成分是S和______。(3)“还原”过程中发
生置换反应的离子是___________,过量的铁粉可用___________除去。检验过滤后的铋粉是否洗净的方法是___________。(4)如把铋粉空气氧化后“酸溶”改为直接用浓硝酸氧化铋粉,不足之处是_________
__。(5)用Bi2S3/石墨烯复合材料、高纯锂作电极,LiPF6+EC/EMC作电解液制成的电池如图所示。放电时电池的总反应为:Bi2S3+6Li=3Li2S+2Bi,电极材料中石墨烯的作用是___________。放电时负极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充电时
阳极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答案】(1)Bi2S3+6Fe3+=2Bi3++6Fe2++3S(2)防止Bi3+水解SiO2(3)Bi3+盐酸取最后一次洗涤液于试管中,滴加AgNO3溶液,如溶
液不变浑浊,表明铋粉已洗净(或检验洗涤液中是否存在Fe2+,加入的试剂可以是用氯水和KSCN溶液检验,或铁氰化钾溶液)(4)消耗的硝酸多,成本高,且产生有毒的NO2气体(5)提高电极的导电性Li−e−=Li+2Bi+3Li2S−6e−=Bi2S3+6Li+【解析】
辉铋矿的“浸出液”中铋元素主要以Bi3+形式存在,则辉铋矿中加入氯化铁和盐酸,发生反应:Fe2O3+6H+=2Fe3++3H2O、Bi2S3+6Fe3+=2Bi3++6Fe2++3S,向“浸出液”中加入铁粉发生置换反应生成单质Bi,将Bi在空
气中氧化生成Bi2O3,Bi2O3与浓硝酸发生酸溶生成Bi(NO3)3,再加入CH3CSNH2硫化得到Bi2S3。(1)辉铋矿的“浸出液”中铋元素主要以Bi3+形式存在,则Bi2S3与FeCl3溶液反应时,Fe3+将−2价的硫元素氧化成单质S,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和原子守恒
,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i2S3+6Fe3+=2Bi3++6Fe2++3S;(2)“浸出”时加入盐酸,HCl与Fe2O3发生反应:Fe2O3+6H+=2Fe3++3H2O,生成的Fe3+可以提高铋的浸出率,H
Cl电离出的氢离子又可以防止Bi3+水解;因SiO2不参与反应,所以滤渣1的主要成分是S和SiO2;(3)“还原”过程中加入的铁粉与Bi3+发生置换反应生成Bi,过量的铁粉可用盐酸除去;检验过滤后的铋粉是否洗净,
可通过检验最后一次洗涤液中是否含有氯离子或亚铁离子进行验证,方法是:取最后一次洗涤液于试管中,滴加AgNO3溶液,如溶液不变浑浊,表明铋粉已洗净(或检验洗涤液中是否存在Fe2+,加入的试剂可以是用氯水和KSCN溶液检验,或铁氰化钾
溶液);(4)如果把铋粉空气氧化后“酸溶”改为直接用浓硝酸氧化铋粉,Bi与浓硝酸反应生成Bi(NO3)3时消耗的硝酸多,成本高,且产生有毒的NO2气体;(5)用Bi2S3/石墨烯复合材料、高纯锂作电极,LiP
F6+EC/EMC作电解液制成的电池,放电时电池的总反应为:Bi2S3+6Li=3Li2S+2Bi,由总反应式可知,高纯锂作负极,放电时负极的电极反应为:Li−e−=Li+,Bi2S3/石墨烯复合材料作正极,石墨烯具有优良的导电性,电极材料中石墨烯的作用是提高电极的导
电性,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Bi2S3+6Li++6e−=2Bi+3Li2S,则充电时阳极的电极反应为:2Bi+3Li2S−6e−=Bi2S3+6Li+。12.(14分)己二酸在化工生产、有机合成工业、医药、润滑剂制造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实验室常用环己醇来制备,其反应原理简示如下:4碱
性KMnO⎯⎯⎯⎯⎯⎯→KOOC(CH2)4COOKHCl⎯⎯→HOOC(CH2)4COOHKMnO4在碱性环境中被环已醇还原成MnO2.名称相对分子质量密度/(g‧mL−1)熔点/℃沸点/℃溶解度/(g/100gH2O)环己醇1000.9624161.83.6
己二酸1461.36152300.5分解1.5实验步骤:①在250mL三口烧瓶中加入50mL0.3mol/LKOH溶液和6.0g高锰酸钾,按图所示安装装置。②开电磁搅拌器,水浴升温至35℃使之溶解。控制滴速滴加环己醇
2.1mL,维持反应温度在43℃~47℃。③反应完成后,将混合物用沸水浴加热8min使难溶物凝聚。④趁热过滤,滤渣用少量热水洗涤几次,每次洗涤后都尽量压干水分。⑤滤液倒入100mL烧杯中用浓盐酸酸化至pH为2~4,小火加热蒸发至滤液到20mL左右。冷却析出结晶,抽滤、干燥、称重得产品1.82g。
⑥纯度测定:称取1.500g粗产品,配成100mL乙醇溶液。每次取25.00mL溶液,用0.200mol/L的NaOH标准溶液滴定,三次平均消耗25.00mLNaOH标准溶液。回答下列问题:(1)A的名称是___________。(2)实验时,发现
环己醇的黏性太强,分液漏斗中残留过多从而导致产率较低,可以向环已醇中加入___________(填“水”或“乙醇”)稀释从而降低黏性,不用另一种溶剂稀释的原因是___________。(3)步骤③发现溶液呈浅红色,可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NaHSO3,对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
4)步骤④趁热过滤的目的是___________所得滤渣的主要成分为___________(填化学式),写出该物质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5)本实验制备的己二酸纯度为_______(保留3位有效数值),己二酸的产率最接近________。A.40%B.50%C.60%D.70%
【答案】(1)球形冷凝管(2)水;乙醇会被KMnO4氧化,并且其氧化产物会导致最后制备的己二酸不纯(3)3-3HSO+2-4MnO+OH−=32-4SO+2MnO2↓+2H2O(4)避免降温时己二酸钾结晶析出;MnO2;作催化剂,作氧化剂,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原料等(5)97.3%
;C【解析】(1)由仪器的构造可知A为球形冷凝管。(2)实验时,发现环己醇的黏性太强,分液漏斗中残留过多使环己醇不能充分反应从而导致产率较低,应加一种能溶解环己醇的物质,水和乙醇均能溶解环己醇,但乙醇能被高锰酸钾氧化,其氧化产物会导致最后制得的环己酸中混有乙酸杂质。(3)
步骤③发现溶液呈浅红色,说明溶液中有未反应完的高锰酸钾,加入适量的NaHSO3,高锰酸钾能氧化亚硫酸氢钠,产生硫酸钠,高锰酸钾被还原成二氧化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3HSO+2-4MnO+OH−=32-4SO+2MnO2↓+2H2O。(4)反应完毕后将混合物加入沸
水中使产物己二酸以及未反应完的环己醇溶解,然后过滤除去二氧化锰等难溶物,因己二酸的溶解度不太大,温度低时会析出晶体,为减少己二酸结晶损失,应趁热过滤;过滤后的滤渣为二氧化锰,常作为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也用于实验室制取氯气的氧化剂。(5)设每次滴定消耗的己二酸物质的量xmol,则:()
242NaOH1mol2molmol0.2mHOolOCCHCOO/L0.H025Lxx=0.0025mol,原样品中的己二酸为0.01mol,己二酸纯度=0.01mol146g/mol100%97.3%1.5g。环己醇2.1mL,理论上得到己二酸的质量为-1
146g/mol2.94g100g2.1mL0.96/omLlgm,因此,己二酸的产率=1.8297.3%100%60.2%2.94。13.(13分)乙烯是现代工业的重要原材料。(1)一定条件下,CO2和H
2反应能生成C2H4,实现CO2向能源物质的转化。2CO2(g)+6H2(g)⇌C2H4(g)+4H2O(g)ΔH化学键H−HC−HO−HC=CC=O键能/kJ∙mol−1436413463615750①上述反应的
ΔH=_______kJ∙mol−1。②研究温度和压强对CO2的平衡转化率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X代表的是_______(填“温度”或“压强”)。比较L1与L2对应物理量的大小,并说明理由_______。③二氧化碳催化加氢合成乙
烯反应往往伴随副反应,生成C3H6、C3H8、C4H8等低碳烃。一定温度和压强条件下,为了提高反应速率和乙烯选择性,应当_______。(2)工业上也可用甲烷催化法制取乙烯,反应如下:2CH4(g)⇌C2H4(g)+2H2
(g)ΔH>0。某温度下,向2L的恒容反应器中充入2molCH4,仅发生上述反应,反应过程中CH4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实验测得v正=k正c2(CH4),v逆=k逆c(C2H4)·c2(H2),k正、k逆为速率常数,只与温度有关,该温度下k正与k逆的比值为_______(用含a
的代数式表示);若将温度升高,速率常数增大的倍数:k正_______k逆(填“>”、“=”或“<”)。(3)乙烯可用于制备乙醇:C2H4(g)+H2O(g)⇌C2H5OH(g)。向某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amolC2H4(g)和amolH2O(g),测得C2H4(g)的平衡转化
率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A点时容器中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_______。已知分压=总压×气体物质的量分数,用气体分压代替浓度计算的平衡常数叫压强平衡常数(KP)。测得300℃时,反应达到平衡时该容器内的压强为bMPa,则A点对应温度下的KP=__
_____(MPa)−1(用含b的分数表示)。【答案】(1)①−355②温度L1、L2对应的物理量是压强,L1的压强小于L2的压强,反应2CO2(g)+6H2(g)=C2H4(g)+4H2O(g)是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当温度不变时,增大压强,平衡正向
移动,CO2的平衡转化率增大③选择合适催化剂(2)32(2-a)4a>(3)1.9amol1981b【解析】(1)①根据2CO2(g)+6H2(g)⇌C2H4(g)+4H2O(g)反应方程式,ΔH=(4×750+6×436−615−4×413−8×463)
kJ/mol=−355kJ/mol。②△H<0,升高温度,二氧化碳转化率减小,因此X不是压强,应为温度;该反应正向气体分子数减小,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CO2的平衡转化率增大,即压强越大,CO2的平衡转化率越大,所以L1<L2。③不同催化剂催化效率不同、反应的
选择性也不同,故一定温度和压强条件下,为了提高反应速率和乙烯选择性,应当选择合适催化剂。(2)对反应:2CH4(g)⇌C2H4(g)+2H2(g)ΔH>0。,某温度下,向2L的恒容反应器中充入2molCH4,由图知:4242112242411224242CH(g)CH(g)+2H(g)10012(
)()2()aaaaaa−−−−−起始(mol/L)转化(mol/L)平衡(mol/L),已知:v正=k正c2(CH4),v逆=k逆c(C2H4)·c2(H2),因为平衡时v正=v逆,则得2222k()k()()242aaa−−=正逆,则该温度下k正与k逆的比值为32(2-a)4a
;若将温度升高,平衡朝吸热方向移动,平衡右移v正>v逆,可知速率常数增大的倍数:k正>k逆。(3)对反应:C2H4(g)+H2O(g)⇌C2H5OH(g)。向某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amolC2H4(g)和amolH2O(g),由图知:24225CH(g)+HO(g
)a0.1a0.1a0.1a0.1a0.9a0=CHOH(g.9a0.1)0a起始(mol)转化(mol)平衡(mol),则A点时容器中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1.9amol。则A点对应温度下10.1ab190.9a0
.9a0.1aKpMPa0.9a0.9a81b(b)(b)0.9a0.9a0.1a0.9a0.9a0.1a−++==++++。14.(10分)金属氢化物还原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副反应少以及产率高的优点,常用的有Zn(BH4)2、NaAlH4等。回答下列
问题:(1)基态锌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_____,Na+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有_______种。(2)分解温度NaH>KH的原因是________。(3)NaAlH4晶胞结构如图所示,它由两个正六面体叠加而成。①NaAlH4中三种元素的电负性大小顺序是___________与NaAIH4晶体
中的阴离子空间构型相同,电子总数也相同的分子是___________(填分子式)。②NaAlH4晶体中,与AIH4-紧邻且等距的Na+有_____个。若该晶体的密度为1.28g/cm3,则晶胞底面边长a=_____nm(列出计算式即可)。【答案】(1)[Ar]3d104s2或1s
22s22p63s23p63d104s2;10(2)NaH、KH均为离子晶体,阳离子半径Na+<K+,晶格能NaH>KH(3)①H>Al>Na;SiH4②8;()473A4MNaAlH102Nd=73234541026.02101.28【解析】(1)Zn的原子序数为30,核外电子
排布式为:[Ar]3d104s2或1s22s22p63s23p63d104s2,Na+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核外有10种不同运动状态的电子。(2)NaH和KH均为离子晶体,熔沸点高低取决于离子键的强弱和晶格能的大小,离子键的强弱与离子的半径和离子所带电
荷数有关,因钠离子的半径小于钾离子的半径,所以NaH的离子键比KH的离子键强,晶格能大,熔沸点高。(3)①NaAlH4中三种元素的电负性H>Al>Na,NaAIH4晶体中的阴离子中Al的价电子对数为3+14+1=42,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型,其电子数为18,
与其结构相同且电子数相同的分子为:SiH4。②由晶胞结构可知,与AIH4-紧邻且等距的Na+为面对线的一半的距离,有结构可知紧邻且等距的Na+有8个;晶胞中Na+有8个在顶点,4个在面心,1个在体内,个数=118+4+1=482,AIH4
-有6个在面心,4个棱上,个数=116+4=424,晶胞的质量m=()4A4MNaAlHN=234546.0210,晶胞的体积为V=a3=mρ,a=()473A4MNaAlH102Nd=73234541026.02101.28
。15.【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15分)“海南沉香,一片万钱,冠绝天下。”在《本草纲目》中,明代名医李时珍曾这样盛赞海南沉香。香料的使用,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如下是一种香料H(分子式为C13H14O2)的合成流程,请回答下列问题:已知:①RCHO+R′
CH2Cl21)Zn,苯2)HO,Δ⎯⎯⎯⎯⎯⎯→RCH=CHR②③R1COOR2+R3OH+H→R1COOR3+R2OH(1)A中官能团名称是_______,D→E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2)B→C的化学方
程式为_______。(3)D的名称是_______,G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4)H与足量NaOH溶液共热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答案】(1)羧基取代反应(2)+C2H5OH浓硫酸Δ⎯⎯⎯⎯⎯→+H2O(3
)邻甲基苯酚(4)+2NaOHΔ⎯⎯→+H2O【解析】已知B与乙醇在浓硫酸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C,则B为C水解的产物,其的结构简式为;A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B,则A为丁酸;D生成E发生已知②的反应,且发生在酚羟基的对位上,则E为;G与C发生已知①的反应,则G中含有醛基,
且醛基与酚羟基相邻,故G为;有机物在酸性条件下生成H,H的分子式为C13H14O2,则有机物发生酯的水解反应后,再分子内酯化反应,H为。(1)分析可知,A为丁酸,含有官能团名称为羧基;D→E为发生已知②
的反应,反应类型为取代反应;(2)B→C为与乙醇的酯化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2H5OH浓硫酸Δ⎯⎯⎯⎯⎯→+H2O;(3)D含有酚羟基,属于酚类,甲基与酚羟基相邻,名称为邻甲基苯酚;分析可知,G的结构简式为;(4)H为,含有酯基,水解后生成
的酚羟基也能与NaOH反应,则方程式为+2NaOHΔ⎯⎯→+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