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3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断句技巧 课件32张.pptx,共(32)页,2.818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7a1a9d7ed2029fb5a500f0e2d28cf6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文言文断句给“断句”做个了断高考考察形式高考文言文断句,需要学生把原文的结构、停顿、语气清晰而准确地再现出来。文言文断句需要学生综合掌握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常识,同时还要求学生对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近几年全国卷对文言文断句的考查一直采用四选一的形式。
该题型难度一般,一是近几年文言文断句采用的材料相对浅显,二是文言文断句的规律性较强。——先语感后方法速判断壹明标志,断得准01利用对话标志断句•1.解析•文言文常以“曰”“云”“言”为标志写人物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
者,明辨句读。•文言文中,对话最易被发现,因为这里涉及到一些表示对话的标志性字词,如“曰、云、言”。但在这里我们需注意两点: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情况。•2.案例分析•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
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分析:这一段中,有表对话的标志性词“曰”,但中间有两句省略了说话人和“曰”,就要特别注意了。•答案: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
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02借助文言虚词断句•1.解析•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它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常见可以帮
助断句的虚词如下:•①【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嗟夫、嗟乎、呜呼”表示感叹,前后都要断开。②【句尾语气词】“
者、也、矣、兮、焉、耳、而已”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或判断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③【疑问语气词】“何、曷、盍、胡、安、奚、焉、孰
、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一般在词前断句,也有在词后断句)④【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如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
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是以、无论、岂、岂非”等词,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⑤【句首时间词】“今、顷之、久之、少顷、未几、已而、一时、是时、既而、俄顷、俄而、忽、忽然”等时间词,前面一般可断句。⑥【居中连词】
“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2.案例分析•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翻译: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
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03借助名词或代词断句•1.解析•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
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如《孙权劝学》中“及鲁肃过寻阳”,先用全称,以下“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就不
再提姓了。•2.常见人称代词•人称代词做主语其前断句,做宾语其后断句。•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在下。•第二人称代词: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卿。•第三人称代词
:之、其、彼。•特殊词语:“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其前断句。04通过找动词来断句•1.解析•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关键是抓住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以其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整体把握句意,进而可以正确断句。•2
.案例分析•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分析:句中动词有“期行、期、不至、舍去、乃至”,因此可区分出五个句子,其中有三个句子省略主语或者是承前主语。05借助语法结构断句•1.解析•文言文中涉及到
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及一些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这些句式往往用虚词来达成,因而不少地方可以参考上文找虚词判断法
。•2.案例分析•①表示判断:……者……也、……者也、……也(注意“者”“也”两词分开与不分开的情况)。•例句:•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环滁皆山也。•②表示疑问或反问:奈(若,如)……何、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其(何)……乎
、安……哉(也)、岂……哉(邪)、何……为、况……乎•例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06借助修辞手法断句•1.解析•文言文中往往会用到排比、对偶、对比、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形成对偶句、排比句,句式
整齐,四六句多,这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触类旁通断开几处的效果。•2.案例分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分析:这段文字之中,句式整齐,多运用四六句,穿插运用五字句,有序而灵动;多运用对偶、对比手法。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断句也就容易多了。贰遇特殊,需注意一·这些是“捷径”,但也不一定•1·“语气词”一定是断句
的标志吗?(乎、诸、夫······)•2·这个名词到底属哪家?•3·这个“之”字较麻烦•4·这两字也要断开吗?二·设个小“雷阵”,见见真本领•(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某之于牧焉不尽心力往昔初阳有民之货殖者二固父子之伦夫唯利是图而相经营蝇利之爱孝友之弃相
讼于曹衙不胜捶楚之鞫子逆天性诬其父以佐证其实故令了然乎委曲特纳子贿而以为实据论以迁徙诸蛮荒之鄙人莫不之知也举郡喧沸竟如其论而惘闻余虽不佞于黎庶丰足然工平正廉洽下车覆其疑狱卒明其状再按其始末雪之三·一起想想想,释疑抓“基本”•1·“语气词”一定是断句的标志吗?(乎、诸、夫······)•---不
一定,例如“乎”,它就只有语气词这种用法吗?非也,它还是个文言字词中的特殊分子---可做介词“于”,位于动词谓语之后,其后还跟宾语---这时候,“见了‘乎’,马上断”岂不大错特错了?如《师说》一文中“生乎吾
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此一句之中两个“乎”,均不可断开也;如上文“雷阵”中的“故令了然乎委曲”(上任县令对事情的经过了然于心),此“乎”处不可断。•徒见其形而决然定论,有悖于实事求是之科学精神也。•2·这个名词到底属哪家?•----往往遇到这种情况---一个名词,它到底是做前句
动词的宾语呢,还是后一句谓语动词的主语呢?真是叫人纠结,怎么办?好办。联系上下文,理解清文意,就可以裁定它是“谁家”的了。•如上文中“夫唯利是图而相经营蝇利之爱诚悫之弃”,“蝇利”是跟着“经营(这里是“算计”
义)”走呢,还是当“爱(这里是“吝惜”义)”的主语呢?联系上下文来看,应是后者。•举个硬例子:2020年高考全国二卷断句题:•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
即出民抵吏罪。•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
出民/抵吏罪/•B.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C.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
/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D.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康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试试看,蓝字那块:选A,还是B?关键有二:其
一,“胜”何义?其二,上下文联系,理解段意。(附:(1)胜:承受,禁得住;(2)参考答案A)•3·这个“之”字较麻烦•---“之”所以麻烦,因其多义多用,如果做代词,充当宾语,那在其后断开的几率很大;但是,如果它表示“取独”呢?或者做标志词呢?•如上文“蝇
利之爱孝友之弃”(吝惜蝇头小利,抛弃孝顺之义),岂可断开?故只能这样断---蝇利之爱,孝友之弃。当然,“之”还可以做动词“到、往”,那就更不能在其后直接断开了。•4·就这两字也要断开吗?•----这是个幼稚的问题,断句之断,与字数多少没有必然的关联,即使一个字,也可以独立成
句。•例如:“王曰:诺,卿但说无妨。”四·“基本”是大道,辅之以“技巧”•基本大法:•1·联系上下文,理解是根本;句意不理解,断句岂能成?•先翻译,后断句;翻译不顺,断句无据。广积累,读懂文,乃断句之根本。•2·句子结构在,结构当完整;常式结构是,完整主谓宾。•问题稍复杂,省略需补进(文言表达,
句子主语、宾语多省略,根据上下文意思,可推析而正确补充进去),如此,结构完整处,句子需断开。•3·主语换,句要断;谓宾一家,不得分家。•所谓“技巧”,如“语气词标志”“发语词标志”等,众所周知,不再赘述。•附:“雷阵”断句•某之于牧,焉不尽心力?往昔初阳,
有民之货殖者二,固父子之伦。夫唯利是图而相经营,蝇利之爱,孝友之弃,相讼于曹衙。不胜捶楚之鞫,子逆天性诬其父以佐证。其实故令了然乎委曲,特纳子贿而以为实据,论以迁徙诸蛮荒之鄙。人莫不之知也,举郡喧沸,竟如其论而惘
闻。余虽不佞于黎庶丰足,然工平正廉洽。下车,覆其疑狱,卒明其状,再按其始末,雪之。叁做真题,试本领(节选)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
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
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下对文中划线都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A.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B.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C.不榖不烦一兵/
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D.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凭借词性】“不榖”“寡人”“子”是人称代词,“何”是疑问代词,做主语。“兵”“人”是名词,做宾语。B示例:20
22年高考甲卷四、总结高考卷断句题不是让考生自主断句的主观题,而是选择一个断句正确的选项的选择题。四个选项中,断法大多一致,只是个别相异,断得一致的地方很显然是正确的,错误就设在选项断句“相异处”,所以做题时抓住选项中不一致的地方,比较分析后运用排除法就能快速准确地得出正确答案。谢谢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