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单元检测五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含解析.docx,共(9)页,429.49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745fe4157fae821f7318844960a8e7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单元练习五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一、选择题1.(2022·东北三省四市高三二模)长期以来,除人参、茶叶、大黄等,大量的中国植物和中草药仍然未被英国认识,被视为奇异的事物。19世纪中叶,英国的植物标
本网络逐渐扩展并覆盖了中国全境,最终成为英国中药研究的支柱,使中药脱离了神秘色彩。这一变化的出现是由于()A.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传播B.英国政治经济占据优势C.中国传统医学独特神秘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2.(202
2·太原三模)下图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白银外流变化情况(单位:两)。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A.政府未有实际措施应对B.国际收支处于出超地位C.银贵钱贱民众负担加重D.西方商品倾销势如破竹3.(2022·西安临潼区二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在广州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办理通商、交涉
事务,由两广总督兼任,地方督抚参与外交事务。这说明()A.鸦片战争迫使中国社会转型B.晚清的传统外交遭到冲击C.晚清中央决策机构发生异变D.传统的华夷秩序崩溃瓦解4.1858年,清廷派钦差大臣与英法谈判,希望通过
减免关税来消弭《天津条约》的某些条款,如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等条款。这表明当时的清政府()A.利用国际规则维护权益B.固守天朝观念昧于世界大势C.逐渐实现了外交近代化D.已沦为列强控制中国的工具5.(2022·德州三模)徐继畬认为西方并非“但知贸易,无他技能”,而是科学昌明、繁荣富强
且自有一套良法美意、文明有序的教化之国,西方不仅经济繁荣,且文教制度完备。这表明他()A.要求全面接受西方文明B.认识到洋务运动的不足C.主张变革中国政治制度D.初步摒弃传统华夷观念6.鸦片战争以后,国人先后提出了建立海军抵抗侵略的海防思想、“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和“中体西
用”的思想。这些思想的提出()A.顺应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需要B.推动了近代中国国家出路的探索C.标志着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D.基于国人对世界形势的深刻认识7.(2022·滨州高三上期末)下图为英国驻华公使普鲁斯致英外交大臣罗素信函
内容节选。这封信应写于()在过去十二个月中,造成了一个倾心于并相信同外国友好交往可能性的派别,有效地帮助这一派人掌权,这是一个非同小可的成就。我们在北京建立了令人满意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这个政府的顾问。A.19世纪40年代.1
9世纪60年代C.19世纪末.20世纪初8.(2022·海口二模)如图为洋务派创办的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数量变化曲线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B.追求利润渐成洋务运动的宗旨C.洋务派创办的企
业由军用转变为民用D.民用企业应军用企业需要而生9.(2023·聊城一模)在1871年至1874年处理台湾琉球漂民案期间,不少知识分子和闽台官员明确提出要以国际法处理中日冲突,申明中国在台湾全境的主权,要求日本退兵。在此后的马嘉理案、曾纪泽
伊犁谈判和中法战争中的“台湾封锁问题”等涉外交涉中,中国均援用了国际法。这些活动()A.说明西学成为社会主要思潮B.反映了晚清外交的近代化趋势C.引起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D.扭转了对外交往中的不利局面10.“《南京条约》并未结束中国人和欧洲人之间的摩擦……
因此1856年再次爆发战争就不奇怪了……中国遭受的第三次失败是最为耻辱的,因为这次是败在邻近小国的手下……两支军队发生冲突,8月,双方正式宣战,中国军队又轻易被击溃。”其中“第三次失败”使得中国()A.丧失了领事裁判权、居住及租地权等特权B.被迫
允许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巡查贸易”C.签订《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等商埠D.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11.(2023·北京东城区一模)有学者在研究晚清困局原因时指出:国际形势演变,甲午战争失败,清廷内部派系之争,但根本点则是因为中国此前三十年所谓
“自强运动”实际上并没有获得预期效果。该学者意在表明()A.洋务运动失败的必然性B.晚清政局变化的突发性C.国家出路探索的复杂性D.西方列强侵略的破坏性12.(2023·天津和平区一模)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
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的“要求”是指()A.实施“以华治华”策略B.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C.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13.(2022·临沂二模)严复被誉为国内最懂西学之人,自英国留学
归国之后任天津水师学堂教习,却一直要为一个举人的名义,在福建和京师两地奔波参加考试,直到科举被废也没有考上。这表明()A.严复的政治主张发生变化B.近代教育呈现新陈代谢特征C.近代教育转型的曲折渐进D.严复受“
中体西用”观的影响14.1896年,梁启超发表《古议院考》,提出“议院之名,古虽无之,若其意则在昔哲王所恃以均天下也”,同时认为汉代有与议会相似的制度,“汉制议员之职有三:一曰谏大夫,二曰博士,三曰议郎。”这表明()A.梁启超为变法寻找历史依据B.中国汉代制度
尚有民主遗风C.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D.汉制为议会的实施提供基础15.(2022·天津河西区高三上期中)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担心波及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遂策动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等与列强合作。后来,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保护
东南章程九款”。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后,南方更多督抚加入进来,和各参战国形成“东南互保”协议,虽未签字,但是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A.进一步巩固清政府的统治根基B.导致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日益尖锐C.激发义和
团反抗西方列强的爱国热情D.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16.1904年,美国拒绝修订《限禁来美华工保护寓美华人条约》。在此背景下漫画《龟仔抬美人》问世(见下图),漫画中四个乌龟抬轿子,轿子里面坐
着一个洋小姐。当时,广州的出行工具是轿子,漫画告诫轿夫谁也不要抬她。这幅漫画有助于()A.塑造积极进取的国民精神B.鼓舞广大民众反帝斗志C.深化西方民主的理性认知D.促使清廷转变外交策略二、非选择题17.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
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英国遣使来华,清朝皇帝的回信)尔国距中华过远,遣使远涉,良非易事;且来使于中国礼仪不能谙习,重劳唇舌,非所乐闻。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尔国王其辑和尔人民,慎固尔疆土,无间远迩,朕实嘉之。嗣后毋庸遣使
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俾尔永遵,故兹敕谕!——摘编自《清仁宗实录》材料二以下是英国使臣给乾隆皇帝祝寿的“礼单”和中国回赠给英国的“礼单”。英国礼单:天体运行仪和望远镜;座钟一架;天体仪;地球仪;奇巧椅子一对(能随意转动);毛瑟枪、连珠枪;铜炮、榴弹炮数门;军舰
模型;英国的土特产若干。中国礼单: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摘编自《1793年乾隆英使觐见记》材料三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
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睹面接仗。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使者,未之前闻。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摘编自林则徐谪戍伊犁途中致友人的信函(1)阅读材料一,指出在发展两国
关系方面,中国皇帝回信与英方要求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2)材料二中“两张礼单”中的礼品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看出中英两个国家有怎样的不同?(3)根据材料三,指出林则徐的信关注到什么问题。以此为视角,结合所学阐述林则徐、魏源揭开“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的序幕。18.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了一系列
侵华战争,这是民族之殇,也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民主意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
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东方的
胜利。——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
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1)材料一中“界碑”“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含义分别是什么?(2)材料二中“咸丰庚申中英之战”指的是什么,该侵华战争对近代中国民主
革命产生了什么不利影响?(3)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官制、财政、宪法、海陆军、经营新疆、合满汉、教男女、改元迁都,农工商矿各事,上皆深然之。新政之旨,有自上特出者,每一旨下,多出奏折
之外,枢臣及朝士皆茫然不知所自来,于是疑上谕皆我所议拟,然本朝安有是事?——《康南海自编年谱》,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材料二(康有为)说一个国家只要能立宪,皇帝有无是无关紧要的。当时英国有皇帝,德国、日本、意大
利也都有皇帝,我们不必定要革命废皇帝,我们尽可一意推行宪法,让满洲人仍做皇帝也要得。……康有为实在没有看清楚,他以为只要光绪皇帝听他话,变法就变得成,这是他的大错误。——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
戊戌政变之后)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他们在维新运动中种种实践活动,为后来的改革留下了
历史的起点。——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的变法主张。如何理解“疑上谕皆我所议拟,然本朝安有是事”?(2)材料二中钱穆认为康有为的大错误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变法失败的原因还有哪些?(3)立足现代化视角,如何理解材料三中的“历史的起点”?20.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晚清的教育改革时间内容1866年奕提出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规定原来读儒家经典的科举人员入洋务学堂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接受洋教习的传授1885年清政府三次派遣留学生赴欧洲诸国留学,主要学习造船、驾驶、兵技等。
学生出洋后,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还要集中学习圣谕广训1887年江南御使陈璜莹上奏建议将数学科列为科举考试科目,明习算学人员可以量予科甲出身。清政府采纳了这一建议,第一次将“西学”与“中学”同考1898年总理衙门上奏
《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学堂课程分“溥通学”和“专门学”两类,其中以经学、理学、诸子学、初级算学、初级格致学、体操学等为“溥通学”;“专门学”包括卫生学(含医学)、高等算学、高等格致学、高等政治学(含法学)、高等地理学(含测绘学)、商
学等十五门1901年清政府发布上谕: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为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为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为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教法规定以四书五经、纲常大义为主,以历代史鉴及中外政治艺学为辅依据
材料,谈谈你对晚清教育改革的理解。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英国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对中国的殖民扩张使得中国植物和中草药成为英国中药研究的支柱,结合这一时期中英之间的差距,说明英国政治经济占据优势,故选B项;达尔
文《物种起源》发表于1859年,传入中国已经在19世纪中后期,排除A项;英国对中药的研究不是因为中药的神秘独特,而是对外扩张发展自我的需要,排除C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排除D项。2.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1840年前后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致使白银升值,出现银贵钱贱的现象,加重了民众的负担,故选C项;材料中只有白银外流变化情况,无法体现出政府的政策,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国际收支的对比情况,不能得出“出
超”的结论,排除B项;西方商品受到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抵制,“势如破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3.答案B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主权受到西方国家的挑战,材料中中国设置了外交机构专司外国事务,是在列强入侵的情况下
被迫进行的调整,中国传统的外交政策也逐渐瓦解,故选B项;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确实有转型,但是和材料中外交机构的设置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项;外交机构并非中央决策机构,排除C项;列强入侵使传统的华夷秩序受到挑战
,但此时还未彻底崩溃,排除D项。4.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希望通过减免关税阻止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完全与国际外交脱离,说明其固守天朝观念昧于世界大势,故选B项;清政府不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说明其不熟悉国际规则,排除A项;清政府用关税自主换取外国
公使不进驻北京,说明其外交还未实现近代化,排除C项;《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列强控制中国的工具,排除D项。5.答案D解析“西方并非‘但知贸易,无他技能’”说明徐继畬认为西方社会不仅仅贸易发达,而且是有一套良法美意、文明有序的教化之国,这说明他开始摒弃传统华夷观念,故选D项;“西
方不仅经济繁荣,且文教制度完备”这是他对西方的看法,并不能说明他要以此来改造中国,排除A项;徐继畬是洋务运动之前的人物,排除B项;徐继畬并未明确主张变革中国政治制度,排除C项。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鸦片战争以后,国人先后提出了建立海军抵抗侵略的海防思想、‘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和
‘中体西用’的思想”可知,鸦片战争的战败已经让部分开明知识分子觉醒,意图强化海防、学习西方来增强国力,故选B项。7.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英国人在北京获取了更多的信任和权力,成为清政府的顾问,结合所学,19世纪60年代,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共同镇
压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为了获得列强的支持,给予英国人更多的权益,故选B项。8.答案D解析据图可知,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晚于军用企业,而且数量多于军用企业,这是因为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用企业遇到的资金困难,洋务派开办了一批
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即民用企业应军用企业需要而生,故选D项;材料是洋务派创办的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数量变化,而非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排除A项;洋务运动的宗旨是“自强”“求富”,以挽救国家的颓势,而非追求利润,排除B项;“转变”的说法与图中“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
长期并存的现象不符,排除C项。9.答案B解析晚清时期中国政府在处理台湾琉球漂民案、马嘉理案、曾纪泽伊犁谈判等涉外交涉时,都援用了国际法,这是清政府的外交与国际接轨的表现,反映了晚清外交近代化的趋势,故选B项;题干内容属于晚清外交近代化的表现,不能扩大为“西学成为社会主要思潮”,排除A项;题干
内容述及的是晚清政府外交理念的变化,而不是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晚清时期,清政府并没有扭转与西方列强外交交涉中的不利局面,排除D项。10.答案C解析根据“因为这次是败在邻近小国的手下”及所学可知此战役是甲午中日战争,战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开放沙市
、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因此C正确;A错误,丧失了领事裁判权、居住及租地权等特权是在鸦片战争后;B错误,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巡查贸易”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D错误,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1
.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该学者分析晚清困局的原因在于国际形势、甲午中日战争、内部派系斗争,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洋务运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晚清时期探索国家出路具有复杂性,故选C项。12.答案B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
入帝国主义阶段,其侵略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即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据此可知,题干中所述及的“要求”是指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故选B项;八国联军侵华之后,西方列强开始实施“以华治华”的策略,排除A项;题干内容与“英国势力独霸中国”无关,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而不仅仅局限于对长江流域的争夺,排除D项。13.答案C解析严复对西方思想接受比较多,但是他仍然固守传统的“科举入仕”观念,说明近代教育要实现转型,其难度比较大,其过程呈现“曲折渐进”特点,故选C项。14.答案A解析据材
料梁启超“认为汉代有与议会相似的制度”,这有利于为变法减少阻力,故选A项;汉代是君主专制制度,谏大夫、博士等职都是为皇权服务的,不能体现民主遗风,排除B项;C项所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汉制为君主专制,无法为议会的实施提供基础,排除D项。15.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指的是
义和团运动期间,列强与东南督抚之间达成的“东南互保”,地方督抚拒绝执行慈禧太后宣战诏书,这说明晚清时期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日渐激化,故选B项;东南互保是清朝中央集权统治发生动摇的体现,排除A项;东南互保是南方
地区的地方督抚与列强之间达成的协议,不利于激发人们的反侵略意识,排除C项;《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D项。16.答案B解析1904年美国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的《限禁来美华工保护寓美华人条约》到期,清政府向美国提出废约另订新约,遭到拒绝
,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美爱国运动。《龟仔抬美人》助推了“反美拒约”运动,有助于鼓舞广大民众反帝斗志,故B项正确。“积极进取”不符合漫画主旨,排除A项;漫画不涉及西方民主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漫画不足以促使清廷转变外交
策略,排除D项。17.答案(1)不同:英方要求建立两国邦交,发展两国的通商关系;“中国皇帝回信”:中国是天朝,肯定英方有“倾心效顺”和“向化”之心,拒绝英方要求。原因:英国进入工业文明时期,急需把中国纳入它的市场体系,建立近代国与国之间的邦交和商业关系。清朝传统经济结构和
专制体制的束缚,以天朝自居,闭关自守。(2)特点:中国的礼品以传统手工制品为主;英国的礼品以工业品为主。不同: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英国进入工业文明时代。(3)问题:中国的技术(器物)落后。阐述:林则徐收集西洋各国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汇译成《四洲志》。魏源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并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该书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林则徐、魏源等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18.答案(1)“界碑”含义:《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胜利”含义:是资本主
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或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胜利)。(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3)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19.答案(1)主张:君主立宪,发展
资本主义,建设海陆军,改元迁都。理解:君主专制,君权至上。(2)错误: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薄弱;顽固势力强大。(3)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唤醒了民族意识;促进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20.答案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侵略不断加
深;西学不断传入;近代企业的发展;有识之士的推动等等,清政府先后进行一系列教育改革。教育改革主要涉及兴办新式学堂,增开天文、数学、商学等实用科目;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改革科举考试制度。但改革
的同时注重儒学纲常礼教的学习。清政府主导的晚清教育改革呈现中学为体、新旧并存的特点。改革冲击了传统观念,培养了新式人才,促进了西学的进一步传播,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顺应了近代化的趋势。但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教育改革无法挽救其统治。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
.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