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二语文期中模拟卷(全解全析)(新高考八省专用).docx,共(20)页,58.54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73099cc1c99c9a9231d8ba39eb7dd3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卷(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适用地区:山西、内蒙古、河南、四川、云南、陕西、青海、宁夏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
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
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测试范围:统编版选必上册第1-4单元。5.难度系数:0.7。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崇高的书写向来是与宏大叙事紧密联系的。书写崇高,需要宏观思维和整体视野。只有在对历史、现在、未来史诗般的全景观照中,在对时代、国家、社会宏大脉动的整体把握中,崇高的意义才能得到有效凸显。事实上,宏大叙事与细节叙事之间不是有你无我、水
火不容,而往往是相互交融、并行不悖。一些凸显崇高的宏大叙事作品,如《平凡的世界》《额尔古纳河右岸》《三体》之所以屡屡掀起阅读热潮,与其丰富的内容、真实生动的细节是分不开的。细节叙事具有凸显崇高的独特作用,可以与宏大叙事相辅相成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细节叙事本身所具有的超清视野和常人视角。细节饱含着现实生活的汁液,连接着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细节叙事从人物的心理和生活等平常细节入手,塑造有血有肉的常人形象,展现普通的个体在面对矛盾冲突时所爆发的伟大力量。在这种平常与伟大的对比中,崇高故事已经从人们的日常生活记忆和经验中唤
醒了巨大的力量,因而更能够冲击人的心灵。西方现代文学理论家利奥塔强调:“崇高不是简单的满足,而是因努力而满足。”细节叙事可以展现这种努力的过程,因而更能够凸显崇高。正如康德所说,崇高“是通过对生命力的瞬间阻碍及
紧跟而来的生命力的更为强烈的涌流之感而产生的”。这意味着,对生命力的阻碍矛盾越激烈,紧跟而来的生命力涌流越强烈。正是故事中贯穿着的深刻矛盾,使读者因为感受矛盾冲突积累了深深的痛感,当故事人物做出选择、完成转变或者取得胜利之后,这种痛感才能瞬间释放转化成崇高的精神愉悦。因此,作者对矛盾的
刻画越逼真,读者的痛感越强,对崇高的感受就越充分。在这方面,细节叙事常常更具有独特的作用。微小细节的精致点缀,调动着读者的感官,点滴间氤氲着真实的氛围,在读者的脑海中投射下清晰的形象,并可以将这种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魏巍就善用细节刻画矛盾。如在讲到一支志愿军部队的战斗时,他描
写道:“敌人为了逃命,用了32架飞机、10多辆坦克发起集团冲锋,向这个连的阵地汹涌卷来,整个山顶的土都被打翻了,汽油弹的火焰把这个阵地烧红了。”精确的数字细节、形象的情景细节使人身临其境,直观感受到志愿军战士
所面对敌我矛盾之激烈,为凸显其后战士们英勇斗争的崇高意义蓄足了劲。在用什么样的细节方面,作家需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在如何用好细节方面,作家需要掌握好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分清历史发展的主流与支流、整体
与局部,正确对待历史中的成功与失误、经验与教训。作家需要真诚观照人民的现实生活,用光明的细节帮助人们驱散黑暗,用美善的细节鼓励人们战胜丑恶。(摘编自沈壮海、蒋从斌《细节何以彰显崇高》)材料二:有时作品中的
几句话,就可能构成一个绝妙的细部。余华的小说《活着》里,福贵从儿子有庆的坟前来到村口,悲伤难掩。余华在这里只写了一句话:“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在这里,仅一个“盐”字,便足以构成隐喻,内心的伤
口被盐渍涂抹而产生的疼痛感与撕裂感被书写殆尽。没有伤痛欲绝,却悲凉彻骨。这样的细部深描,令人叹服不已。所以,细部是生活的纹理。好的细部描摹,蕴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洞悉岁月的沧桑和人情的幽微。透过细部、细节,人物细腻的情感与事物
、背景之间暗含的隐秘关系若隐若现。细部不仅仅是一种叙述修辞,也是作家个人经验的升华,更是作家情感在文字中的延展和外化。细部修辞的力量,可能来自一个小说人物的表情或动作,来自一个有着特别氛围的场景,来自生活中的一件琐碎小事,来自一段充满浓郁的日常性、哲理性话语。或许它就是一段类似“闲笔”的不经意叙
述。细节也好,细部也罢,都必然是文学叙事的精要所在,是触动心灵的切实要素或原点。一个好的叙述,精华之处一定在细部。仔细想想,任何一部杰出的作品,都是无数个精彩细部浑然天成的组合。当然,细节、细部都经历过精心打磨和设计,细部所产生的力量覆盖人物、情节、故事本身,而且它所提供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和艺术
含量,彰显出一个杰出作家的美学理想和写作抱负,也能够体现出一个作家的哲学涵养和生活态度。平凡、平实、平淡,朴素、诚挚、温情,才可能是一部作品熠熠生辉的根本和底色。从基本、普通、细致的生活着眼,进入实实在在的生活之中的文字才更加令人信服,不故弄玄虚、掩人耳目地制造悬疑的叙述才
更加耐人咀嚼。这样的文学,才会有绵延不绝的艺术力量。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一个艺术、技术层面的问题,也是一个作家价值观、生活观、美学观的问题。对细部的迷恋和重视,至少说明这个作家回到了具体的事物,回到了事物的本体,回到生活的原点,没有凌空蹈虚般凌驾在基本的
“生活流”之上。从一定程度上讲,细节也是作家聚焦生活和人心不可或缺、意味深长的重要元素。虽然在文学叙事中,细节也常常被一些作家忽视,代之以“心理流”“意识流”,但是这些同样离不开人性、人情外化时的心理场景。只要有情景和情境,
便无法离开细节的存在。发现生活的细节,书写精彩的细节,需要的是一个作家的平常心和朴素的审美情怀。发掘或提炼细部的光芒,平常心是一种大境界。那是一种不刻意的叙述心境或者写作心态,修炼出阅尽人间生命万象之
后的坦然、坦荡和虔诚。可以相信,任何好的细部书写和叙述,都是从这样的叙事心态出发的。其实,这也是考验每一位作家、艺术家的哲学问题。无论是叙事性文本,还是影视创作,莫不如此。(摘编自张学昕《好的叙述,精华之处在细部》)1.下列对材
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只有观照历史、现在、未来的全景,从整体上把握时代、国家、社会的宏大脉动,才能有效凸显崇高的意义。B.细节叙事从细节入手,塑造常人形象,展现普通个体的伟大力量,将平常与伟大形成对比,更能够凸显崇高。C.细部是生活的纹理,是触动心灵的切实要素或原点
,好的细部描摹能让人领悟生命的意义,使人心灵纯净。D.细部或许是一段类似“闲笔”的不经意叙述,但它是文学叙事的精要所在,好的作品是由无数个精彩细部组成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细节叙事将矛盾刻画得越激烈,读者从矛盾冲突中感受到的痛感越强烈,痛感释放后读者的精神越满足,崇高感越充分。B.精确的数字,形象的情景,都是细节叙事。恰到好处的微小细节能够调动作者的感官,在作者的脑海中投射下清晰的
形象。C.细节经过精心打磨和设计,是作家叙事的炫技,彰显出作家的美学理想和写作抱负,体现出作家的哲学涵养和生活态度。D.没有平常心和朴素的审美情怀,无论是作家还是艺术家,无论是创作叙事性文本还是影视文本,都不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来。3.下列选项对《大战中的插曲》的细节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我……把那个稍大些的孩子拉在怀里,用小勺喂她”的细节描写,体现了“我”对日本小女孩的细心呵护。B.“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我走到哪里,她跟到哪里”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小女孩对“我”的亲近和依赖。C.“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我”对小女孩的照顾
,体现了“我”的大爱之心。D.“日本旧军人的一个组织也送来了信和礼物”这一细节,体现了“我”深明大义,富有正义感,受人欢迎。4.作家如何才能打造出精彩的细节?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4分)5.课文《县委书记的
榜样——焦裕禄》中有很多细节描写,如“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30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10万亩禾苗碱死”“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等。请结合材料一对课文中的细节简要分析。(6分)【答案】1.C2.A3.D4.①要重
视细节,精心打磨和设计细节。②要从基本、普通、细致的生活着眼,进入实实在在的生活之中,不故弄玄虚、掩人耳目地制造悬疑。③要有平常心和朴素的审美情怀。5.①这些细节内容丰富、真实生动,饱含着现实生活的汁液,连接着普通人的
日常生活。②这些细节形象地刻画了生存环境的恶劣与人们改造环境的艰辛之间的激烈矛盾,更能凸显改造者崇高的形象。③细节叙事与宏大叙事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这些细节体现了作者的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千年
巨变。【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好的细部描摹能让人领悟生命的意义,使人心灵纯净”错误,于文无据。材料二第一段“好的细部描摹,蕴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洞悉岁月的沧桑和人情的幽微。透过细部、细节,人物细腻的情感与事物、背景之间暗含的隐秘关
系若隐若现”,由此看出,并未提到“让人领悟生命的意义,使人心灵纯净”。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能够调动作者的感官,在作者的脑海中投射下清晰的形象”错误,材料一第四段“微小细节的精致点缀,调动着读者的感官,点滴间氤氲着真实的氛围,在读者的脑海中投射下清晰的形
象,并可以将这种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可看出原文是“调动着读者的感官”“在读者的脑海中投射下清晰的形象”。C.“是作家叙事的炫技”错误,材料二第三段“从基本、普通、细致的生活着眼,进入实实在在的生活之中的文字才更加令人信服,不故弄玄虚、掩人耳目地制造悬
疑的叙述才更加耐人咀嚼。这样的文学,才会有绵延不绝的艺术力量”,可看出原文是“不故弄玄虚、掩人耳目地制造悬疑的叙述才更加耐人咀嚼”,细节不是作家叙事的炫技。D.“都不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来”错误,说法太绝对。材料二末段“发现生活的细节,书写精彩的细节,需要的是一个作家的平常心和朴素
的审美情怀。发掘或提炼细部的光芒,平常心是一种大境界。……任何好的细部书写和叙述,都是从这样的叙事心态出发的。其实,这也是考验每一位作家、艺术家的哲学问题。无论是叙事性文本,还是影视创作,莫不如此”,可看出原文是说
任何好的细部书写和叙述都是从平常心的叙事心态出发去写,并未说“都不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来”。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D.“体现了‘我’深明大义,富有正义感,受人欢迎”错误。文中“
日本旧军人的一个组织也送来了信和礼物,还称我是什么‘活菩萨’”,写出日本军人也被中国军人的做法感动。因此应是体现了八路军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及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
能力。①材料二第三段“细节、细部都经历过精心打磨和设计,细部所产生的力量覆盖人物、情节、故事本身,而且它所提供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和艺术含量,彰显出一个杰出作家的美学理想和写作抱负,也能够体现出一个作家的哲学涵养和生活态度”,由此看出,
要重视细节,精心打磨和设计细节。②材料二第三段“从基本、普通、细致的生活着眼,进入实实在在的生活之中的文字才更加令人信服,不故弄玄虚、掩人耳目地制造悬疑的叙述才更加耐人咀嚼”,由此看出,要从基本、普通、细致的生活着眼
,进入实实在在的生活之中,不故弄玄虚、掩人耳目地制造悬疑。③材料二末段“发现生活的细节,书写精彩的细节,需要的是一个作家的平常心和朴素的审美情怀”,由此看出,要有平常心和朴素的审美情怀。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材料一第三段“细节饱含着现实生活的汁液
,连接着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由此看出这些细节内容丰富、真实生动,饱含着现实生活的汁液,连接着普通人的日常生活。②材料一第三段“细节叙事从人物的心理和生活等平常细节入手,塑造有血有肉的常人形象,展现普通的个体在面对矛盾冲突时所爆发
的伟大力量”“细节叙事可以展现这种努力的过程,因而更能够凸显崇高”,可看出课文细节形象地刻画了生存环境的恶劣与人们改造环境的艰辛之间的激烈矛盾,更能凸显改造者崇高的形象。③材料一第二段“细节叙事具有凸显崇高的独特作用,可以与宏
大叙事相辅相成”,末段“在用什么样的细节方面,作家需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由此看出,细节叙事与宏大叙事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课文细节体现了作者的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孩子的力量[俄]列夫·托尔斯泰“打死他!……枪毙他!……把这个坏蛋立刻枪毙!……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个人的身材高大,腰板挺直
,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这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他被抓获,现在押去处决。“有什么办法呢!力量总不在我们一边。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他们的天下。死就死吧,看来只能这样了。”他想,耸耸肩膀,对人群不断
的叫嚷报以冷冷的一笑。“他是警察,今天早晨还向我们开过枪!”人群嚷道。但人群并没有停下来,仍押着他往前走。当他们来到那条横着昨天在军警枪下遇难者尸体的街上时,人群狂怒了。“不要再拖延时间!就在这儿枪毙那无赖,还把他押到哪儿去?”人群嚷道。被俘的人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但领头
的人决定把他押到广场上去,去那里解决他。离广场已经不远,在一片肃静中,人群后传来一个孩子的哭叫声。“爸爸!爸爸!”一个六岁的男孩边哭边叫,推开人群往俘虏那边挤去,“爸爸!他们要把你怎么样?等一等,等一等,把我也带去,带去
!……”孩子旁边的人群停止了叫喊,他们仿佛受到强大的冲击,人群分开来,让孩子往父亲那边去。“瞧这孩子多可爱啊!”一个女人说。“你要找谁呀?”另一个女人向男孩俯下身去,问。“我要爸爸!放我到爸爸那儿去!”
男孩尖声回答。“你几岁啊,孩子?”“你们想把爸爸怎样?”男孩问。“回家去,孩子,回到妈妈那儿去。”一个男人对孩子说。俘虏已听见孩子的声音,也听见人家对他说的话。他的脸色越发阴沉了.......。“他没有母亲!”他
对那叫孩子去找母亲的人说。男孩在人群里一直往前挤,挤到父亲身边,爬到他身上去。人群一直叫着;“打死他!吊死他!枪毙坏蛋!”“你干嘛从家里跑出来?”父亲对孩子说。“他们要拿你怎么样?”孩子问。“你这么办。”父亲说。“什么?”“你认识卡秋莎吗?”“那
个邻居阿姨吗?怎么不认识。”“好吧,你先到她那儿去,待在那里。我……我就来。”“你不去,我也不去。”男孩说着哭起来。“你为什么不去?”“他们会打你的。”“不会,他们不会的,他们就是这样。”俘虏放下男孩,走到人群中那个发号施令的人跟前。“听我说,”
他说,“你们要打死我,不论怎样都行,也不论在什么地方,但就是不要当着他的面。”他指指男孩,“你们放开我两分钟,抓住我的一只手:我就对他说,我跟您一起去溜达溜达,您是我的朋友,这样他就会走了。到那时……到那时你们要怎么打死我,就随你们
。”领头的人同意了。然后俘虏又抱起孩子说:“乖孩子,到卡秋莎阿姨那儿去。”“你呢?”“你瞧,我同这位朋友一起溜达溜达,我们再溜达一会儿,你先去,我就来。你去吧,乖孩子。”男孩盯住父亲,头一会儿转向这边,一会儿转向那边,
接着思索起来。“去吧,好孩子,我就来。”“你一定来吗?”男孩听从父亲的话。一个女人把他从人群带出去。等孩子看不见了,俘虏说:“现在我准备好了,你们打死我吧。”这时候发生了完全意想不到和难以理解的事情。在所有这些一时变得残酷,对人充满仇恨的人身上,同一个神灵..
...觉醒了。一个女人说:“我说,把他放了吧。”“上帝保佑,”又一个人说,“放了他。”“放了他,放了他!”人群叫喊起来。刚才还在憎恨群众的他,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他是个有罪的人,但从人群跑出去,却没人拦住他。(选自《哈吉穆拉特》)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写人群大声叫嚷的情景,暗含了作者对围观人们亢奋情绪的批判态度,与鲁迅在《祝福》中批判那些围观祥林嫂的鲁镇人们相类。B.“这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
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句,点明了“被捆绑的人”的身份,又揭示了历史背景——群众推翻了沙俄政府。C.“同一个神灵”指“上帝”所代表的亲情、怜悯等,孩子对父亲的爱也使人们改变了先前的态度,唤醒了人们内心的善良与博爱。D.孩子的出现,使事态发生变化,不仅让警察在内心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过错,
而且也使得愤怒的围观群众生发悲悯情怀。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等动作和神态描写,极其简洁而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的支持政府的警察形象。B.“脸色越发阴沉了”表现了警察内心对
儿子的担心,“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表现了他被谅解后内心的愧疚悔恨以及惊喜之情。C.本文对比手法运用非常成功:警察从起初的动作、神态与最后的表现,群众从叫嚷“打死他”到“没人拦住他”,孩子从啼哭到感激。D.本文故事场景变换不大,情节相对集中,大量使用人物对话展开,
开头与结尾人们的表现形成的反差突出了小说弘扬人道主义的主旨。8.小说中的警察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4分)9.请结合文章从结构安排和主题思想两个方面探究“孩子”出场的作用。(6分)【答案】6.D7.C8.①仇恨群众,冷漠、固执、高傲;②维护孩
子的尊严,充满父爱温情;③尚未泯灭人性,最终被感化。9.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孩子的出场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孩子的出现打破了双方的对立,使文章情节从起初的剑拔弩张逆转为后来的充满温情,情节跌宕起伏,悬念迭出,吸引读者。②从主题思想上看:孩子的出场有利于展现文章主题
。孩子的出现促成仇恨双方再次审视自己,改变了先前的态度,尤其是人们从起初的愤怒仇恨到最后的宽恕谅解,前后态度的反差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放弃残酷仇恨,回归友善纯真。【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
力。A.“暗含了作者对围观人们亢奋情绪的批判态度,与鲁迅在《祝福》中批判那些围观祥林嫂的鲁镇人们相类”有误,“他”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向人民开枪的人,所以作者没有对围观人们持批判的态度,而《祝福》中那些围观祥林嫂的鲁镇人们是冷漠麻木的,鲁迅是持批判态度,二者体现出的
作者的态度是不一样的。B.“又揭示了历史背景——群众推翻了沙俄政府”于文无据,文中只说发生了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没有说最终群众是否推翻了沙俄政府。C.“上帝”错误,“神灵”并非指“上帝”,就是指同情与怜悯,亲情与爱;“孩子对父亲的爱也使人们改变了先
前的态度,唤醒了人们内心的善良与博爱”理解有误,唤醒了人们内心的善良与博爱的不仅有孩子对父亲的爱,更有父亲对孩子的温情。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孩子从啼哭到感激”错误,孩子最后听从父亲的话走了,他并不知道人们对待父亲的态度转变
,所以也就谈不上感激。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警察其人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本文所写警察曾经打死过无辜民众,即使被
捉住,也“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表现出他的冷漠、固执和对群众的仇恨;“你们要打死我,不论怎样都行,也不论在什么地方,但就是不要当着他的面”“你们放开我两分钟,抓住我的一只手:我就对他说,我跟您一起去溜达溜达,您是我的朋友,这样他
就会走了。到那时……到那时你们要怎么打死我,就随你们”,在孩子面前,他却要求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处死分,表现出其温情父爱的一面;最后当大家决定放了他时,“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以及他对儿子的温情,表明他并没有完全泯灭人性,最终被感化了。9.本题考
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本题题干要求比较明确,从结构安排和主题思想两个方面探究。从情节结构来看,孩子的出场才有下文父亲说的话,“你们要打死我,不论怎样都行,也不论在什么地方,但就是不要当着他的面”“你们放开我两分钟
,到那时你们要怎么打死我,就随你们”,最终人们受到触动进而原谅了警察。没有孩子的出现,就不会有后面情节的发展,所以孩子的现出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从表现主题的角度看,孩子的出现使愤怒的群众受到了触动,人们纷纷喊着“我说,把他
放了吧”“放了他,放了他”,有了原谅警察的意愿,“刚才还在憎恨群众的他,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而警察也被群众所感化,唤醒了内心的人性。人们和警察前后态度的反差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放弃残酷仇恨,回归友善纯真。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
0分)材料一: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患之,智若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若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
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
“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
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
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
则叔瞻、宫之奇亦郑、虞之扁鹊也,而二君不听,故郑以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节选自《韩非子·喻老》②有删改)材料二: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
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第二十四章)【注】①庄蹻(qiá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②《韩非子·喻老》出自《韩非子》,韩非子用二十五则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解释了《老子》,使《老子》抽象的哲学思想有了具体可感的呈现,在中国哲学史和训诂
学史上起着发凡起例的作用。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对应的标号写在答题卡上。(3分)爱[A]其璧[B]而假之道[C]晋[D]已取[E]虢[F]还[G]反[H]灭虞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
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的谦称。B.“过”与《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中的“过”意思相同。C.“假”,意思为“借”,与《
劝学》“假舟楫者”中的“假”意思相同。D.材料二中的“伐”与材料一“举兵伐郑”中的“伐”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楚庄王没有认识到楚国兵弱政乱的状况,而认为越国“政乱兵弱”,想要讨伐越国,在杜
子进谏后,放弃了自己的想法。B.扁鹊认为,病在肠胃用火剂汤可治好,病在骨髓,大夫是无法医治的,蔡桓公的病已入骨髓,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C.郑君不听叔瞻的建议,最终被晋攻取了八座城池;虞君不听宫之奇谏言,最终被晋所灭。说明做事只争于腠理没
有意义。D.用“道”的观点看,踮脚、跨大步、自以为是、自我夸耀等行为就是剩饭、赘瘤,会遭人们厌恶,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2)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14.《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与《
老子》中“自见者不明”,是否矛盾?请分析。(3分)【答案】10.CFG11.B12.C13.(1)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蔡桓公特意派人问他。(2)所以说:“事情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14.不矛盾。《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的“见”
应解释为看见、认识,句意为:能够自我认知的人是明智的(显明的);而《老子》中“自见者不明”的“见”应该通假为“现”,解释为自我彰显、自我夸耀。这两句是分别从内在的自我认知与外在的自我表现两个角度谈“为人”的,所以不矛盾。【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
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吝惜璧玉而借道给晋国,晋国攻取虢国以后,回来的时候,反过来灭了虞国。根据前文可知,“爱其璧而假之道”的主语是“虞君”,“爱其璧”“假之道”之间是因果关系,不断开,故应在“道”后断开,即C处;“晋已取虢”中,“晋”是主语,“取”是谓语,“虢”是宾语,结构
完整,故应在“虢”后断开,即F处;“还”的主语应为“晋”,二者组成主谓句;“反”作“灭”的状语,应在“反”前断开,即G处。故选CF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错误。经过;责备。句意:
经过郑国。/听说大王有意责备他。C.正确。句意:晋献公用珍贵的璧玉向虞国借道去攻打虢国。/借助船只的人。D.正确。讨伐;夸耀。句意:举兵讨伐郑国。/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做事只争于腠理没有意义”错误,文章中说二位臣子
在小处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但国君并未重视,才导致灭国。由此可见应当“争于腠理”。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居”,停留,过了;“还”,同“旋”回转,调转;“走”,跑;“故”,特意(2)“安”,安定、安然;“持”,持守、维持;“兆”,显露迹象;
“谋”,解决【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不矛盾。《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的“见”应解释为看见、认识,句意为:能够自我认知的人是明智的(显明的),由原文“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也可知,了解人的难处不在于看清别人,在于自我认知;而《老子》中“自见者不
明”的“见”应该通假为“现”,解释为自我彰显、自我夸耀,句意为: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所以这两句是分别从内在的自我认知与外在的自我表现两个角度谈“为人”的,所以不矛盾。参考译文:材料一:楚庄王想要讨伐越国,杜子进谏说:“大王为什么讨伐越国呢?”楚王说:“因为越国政治混乱军事
实力衰弱。”杜子说:“我为您这样的想法感到担忧,人的智慧就像是眼睛,能看见百里之外的事物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在与秦晋战争中被打败,丢失了数百里的土地,这就是军事实力衰弱的表现。庄蹻在国境内做盗贼,官吏们不能禁止他,这
是政治混乱的表现。我们国家的政治混乱、军事衰弱,并不在越国之下,却想要讨伐越国,这就是智慧就像眼睛的体现。”楚王就放弃了讨伐越国的想法。所以,了解人的难处不在于看清别人,在于自我认知。所以说:“能自知的人是明智的。”扁鹊进见蔡桓公,在
蔡桓公面前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的肌肤纹理之间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蔡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蔡桓公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恐将会更加严重。”蔡桓公
不理睬他。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蔡桓公又没有理睬。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蔡桓公特意派人问他。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之间,汤熨所能达到的;病在
肌肉和皮肤里面,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里,用火剂汤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辖的事情了,大夫是没有办法医治的。现在病在骨髓里面,因此我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过了五天,蔡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这时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蔡桓公于是病死了。所以好的医生治病注重于在表面解
决问题,这就是在小处争事功。事情的福祸也在小处,所以说:“圣人处理事务要趁早。”过去,晋公子重耳出逃,经过郑国,郑君不礼待他。叔瞻进谏说:“重耳是贤明的公子,您应该好好地对待他,可以用这种方式积累德义。”郑君不听从他的建议。叔瞻又进谏说:“如果不厚待他,不如
杀了他,不要留有后患。”郑君又不听。等到公子重耳返回晋国,举兵讨伐郑国,打败了郑国,夺取了郑国八座城池。晋献公用珍贵的璧玉向虞国借道去攻打虢国,大夫宫之奇进谏说:“不可以借道给晋国,唇亡齿寒,虞国、虢国两国相帮,不是
互相给予恩德。今天晋国灭了虢国,明天虞国必定会随之而亡。”虞君不听,吝惜璧玉而借道给晋国,晋国攻取虢国以后,回来的时候,反过来灭了虞国。这是二人在小处争事功,然而两国君主不能采纳。这样看,叔瞻、宫之奇也就是郑国、虞国的扁鹊,而二位国君不采纳,所以郑国、虞国都灭亡了。所以说:“事物安然未
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材料二: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
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代答闺梦还张若虚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妆
洗朝相待,风花瞑不归。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首句点题,为戍守关塞,年轻的丈夫与妻子离别。场景凄清动人,但诗人仅仅是一笔带过,给读者以无穷
的想象空间。这是送别的开始,也是全诗的开始。B.“试衫”句写离别之后,这位女主人公就陷入了漫长的苦思中,但也要强打精神来梳妆打扮。C.“蜂来上画衣”,诗人在此巧用生花妙笔,画衣上绣的花竟然能把蜜蜂引来,可见其逼真生动,又可见思妇对这画衣是何等的用心
。D.“梦魂”句写思妇进入了梦乡,却陷入了“唯梦闲人不梦君”的新的苦恼中,在寂静的夜里醒来,长叹一声,她无奈地把大门关上。16.这首诗与《春江花月夜》相比,在意境营造方面有什么不同?(6分)【答案】15.A16.示
例一:本诗通过试衫、开镜、妆洗、入梦、掩扉等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表达女主人公对远征丈夫的思念之情,意境孤寂冷清;而《春江花月夜》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在描绘月下奇景的同时融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抒写游子、思妇的月下相思之情,意境优美深邃。示例二:本诗
借助对乐景与哀景的不同描绘,不断深化女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以景物作结,意境看似凄凉,但感情含蓄深沉,哀而不伤。《春江花月夜》通过对春江潮水、江畔明月、江中孤舟等画面的描绘,将游子漂泊、两地相思的个人情感升华为对人生、对宇宙的深沉
思索,拓展了诗歌的意境。【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这是送别的开始”错,应该是送别的结束。诗句只是描绘了送别的尾声:妻子立于楼台之上,遥望着频频回头的丈夫,一直到再也看不见他的身影。故选A。16.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古
代诗歌思想感情及意境的能力。《代答闺梦还》描写了春闺女子的相思离愁。前两句写的是女子和丈夫的分别,后面通过描写女子的动作、心理表现她的心境。如离别之后,女主人陷入了漫长的相思之中,就算这样也要坚持每天梳洗装扮。穿上新衫,才感觉到春天的温暖。梳洗装扮后,她想着丈夫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回来,于是盛装打
扮,等待着离人归来。而春去秋来,花开花落,盼望的人还是没有回来。夜渐渐深了,她进入了梦乡。但她却陷入了“惟梦闲人不梦君”的新的苦恼中。最后她醒了,重重的长叹一声,“唉——”在寂静的夜里,这一声长叹竟是回声重重。在重重的回声中,她无奈的再次把大
门关上了。通过试衫、开镜、妆洗、入梦、掩扉等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表达女主人公对远征丈夫的思念之情,意境孤寂冷清;诗歌还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暖气”“春晖”“燕入”“蜂来”“桃李艳”等词语点明这是个春意盎然、万物欢欣的季节。在诗中,“春晖”“燕子”“蜜蜂”“浓艳的桃李”等是乐
景,“风花”“重扉”为哀景,既以乐衬哀,也有哀景哀情,春天的热闹反衬了女子的孤独期盼、相思离愁。但是因为诗歌没有正面描写女主人公的心境,都是借景物和人物的动作来体现心境的,因此并未使人感到相思不得的哀伤,感情含蓄蕴藉。《春江花月夜》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
,而又以月为主体,先描写春江潮水、江畔明月之景,接着说理,再转到明月高楼、江中孤舟等画面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抒写游子的离情别绪和亲人的相思之苦,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
、理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空灵而曼妙。大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了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
是:,。(3)“月”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成为古人寄托情感的最佳载体,如,。【答案】(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3)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解析】本题考
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贤”“省”“庶”“壹”“等。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随着巴黎奥运会的圆满落幕,全球的目光不仅聚焦于那一枚枚闪耀的
金牌,更被赛场上那些A的“幕后英雄”——中医疗法深深吸引。神奇的中医疗法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显著的疗效,成为了众多运动健儿信赖的“秘密武器”,助力他们在赛场上屡创佳绩。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医的世界,感受这份来自东方的
神秘力量,为健康加油,为梦想助力!还记得中国游泳健将们身上的那些“火罐印”吗?它们不仅是努力的印记,更是中医智慧的展现。拔火罐可以帮助身体排出湿气和寒气,改善体质,增强抵抗力。此外,游泳运动员高强度的训练,容易导致肩关节肌腱损伤,从而诱发肩部疼痛。①拔罐治疗还可以帮助增强软组织的修复能力,②对于肌
肉损伤有一定的辅助作用,③在负压的作用下,④能够促进血液循环,⑤放松肌肉张力,⑥进而缓解肩膀疼痛。巴黎奥运会田径女子20公里竞走项目中国选手杨家玉肚脐上的脐贴,不仅是金牌背后的“幸运符”,(甲)。中医的敷脐疗法,是一种使用中药
敷料贴敷于肚脐上(“神阙穴”)的外治法,以达到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目的。其使用形式和最近热门的三伏天灸B。通过脐贴,温阳固本,调理气血,有效预防肠胃受寒引起的痉挛与不适,为运动员提供坚实的健康保障。潘展乐在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中以打破世界纪录的成绩强势夺金,背后离不开(乙)。面对高强度
的训练和伤病的困扰,针灸以其“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的功效,直击病灶,缓解疼痛;推拿则通过手法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肌肉恢复,帮助运动员在短时间内以最佳身体状态在赛场上精彩发挥。18.文中第一段用“秘密武器”比喻中医疗法,
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请以“运动”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暗喻;暗喻贴切,表达流畅。(2分)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
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2.“加油”一词来源于清朝嘉庆年间张瑛为夜间读书的贫穷书生加上两勺灯油的故事,假如由你来编写词典,请结合画波浪线的句子,给“加油”编写词条,对其作出注释。(6分)【答案
】18.运动是生命的河流,不息地流淌在每个人的血脉中。19.A不为人知B大同小异20.②对于肌肉损伤的恢复有一定的辅助作用;⑤减轻肌肉张力;⑥从而缓解肩膀疼痛。21.甲:更是中医敷脐疗法的生动诠释乙:中医针灸与推拿的健康守护22.“加油”在词典中的注释为:①历史典故,此词源于清朝嘉庆年间张瑛为贫
穷书生加灯油的故事,现常用于鼓励人们为达成目标而持续努力。②动词,意指给予支持和鼓励,使某人更有动力去完成任务或挑战。【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此题要求以“运动”为本体,使用暗喻修辞手法写句子。本体是“运动”,暗喻的比喻词是“是”“成了
”等,考生要抓住喻体与本体“运动”的相似性,找到恰当的喻体,然后连缀成句。比如,抓住运动和河流都具有持续流动、充满活力的相似点,将运动比作生命的河流,由此写出暗喻的句子为:运动是生命的河流,不息地流淌在每个人的血脉中。【19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语境说的“幕后英雄”可知,此处是强调“幕后英雄”不被众人知道,故提携“不为人知”。不为人知:为不被人所知道了解。第二空,语境说的是中医的敷脐疗法和三伏天灸疗的形式十分类似,故选用“大同小异
”。大同小异:大体相同,略有差异。【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句②,“对于肌肉损伤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成分残缺,应在“损伤”后加上“的恢复”。句⑤,“放松肌肉张力”搭配不当,把“放松”改为
“减轻”。改为:减轻肌肉张力。句⑥,“进而减轻肌肉张力”中“进而”不合逻辑,“进而”表示递进关系,“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肌肉张力”是缓解肩膀疼痛的原因,把“进而”改为“从而”。【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前句中的“
不仅”可知补写句与前句是递进关系;再根据后句“中医的敷脐疗法,是一种使用中药敷料贴敷于肚脐上(‘神阙穴’)的外治法,以达到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目的”分析,此处是说中医敷脐疗法的内容和作用,故补写内容是“更是中医敷脐疗法的生
动诠释”。第二空,根据后文“面对高强度的训练和伤病的困扰,针灸以其‘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的功效,直击病灶,缓解疼痛;推拿则通过手法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肌肉恢复,帮助运动员在短时间内以最佳身体状态在赛场上精彩发挥”分析,此处是说潘展乐强势夺金与中医针灸与推拿有密切的
关系,故补写内容是“中医针灸与推拿的健康守护”。【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释重要词语意义的能力。结合第一段中“中医……这份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为健康加油,为梦想助力”可知,“加油”的意思与“助力”相同,意为给予支持和鼓励,使对方更加努力或更有动力去完成某项任务或挑战。由此释义为:
动词,指给予某人某事支持和鼓励,使其更有动力去完成任务或挑战。结合题干中“加油’一词来源于清朝嘉庆年间张瑛为夜间读书的贫穷书生加上两勺灯油的故事”给“加油”释义为:历史典故,源自清朝嘉庆年间,张瑛为夜间读书的贫穷书生加上两勺灯油,以示鼓励和支持。后引
申为鼓励他人的意思。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加速发展,为新时代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新的资源,也带来了新的挑战。2023年某短视频平台日活跃用户就达到6亿,其中绝大多数用户为24岁以下人群。的确,短视频内
容涵盖领域丰富,但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深深的焦虑:因为在刷完短视频之后,过度仰望短视频中的“高质量”生活。却忘记了普通人原本生活的样子。面对网络引发的价值判断的变化,身处其中的我们应如何看待呢?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
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例文】拨开迷雾,拥抱真实手机屏幕上,精致妆容的博主展示着米其林盛宴,光鲜亮丽的网红打卡着奢华酒店,豪车别墅、环球旅行充斥着精心剪辑的短视频。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认知,似乎被这些画面所定义。然而,这真
的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吗?我们是否正被这虚拟的“美好”所蒙蔽,忽略了真实生活中的点滴幸福?事实上,网络“高质量”生活并非生活的全部真相,而是一个精心构建的幻象。那些光鲜亮丽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策划和拍摄,是滤镜和美颜的极
致运用,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就像纪录片《虚构安娜》中,一个出身平凡的女孩,凭借着对“上流社会”的精心伪造,骗取了无数名流巨贾的信任和金钱。网络世界亦是如此,我们看到的只是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而那些被隐藏在镜头之外的真实,才是生活的常态。然而,真正的幸福感并非源于物质的丰裕,
而是源于内心的充实和精神的富足。过度追求物质享受,为奢侈品一掷千金,为网红打卡地挤破脑袋,只会让我们迷失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和追求。反观著名作家史铁生,在遭遇不幸瘫痪后,并没有消沉放弃,而是选择用文字记录生命,思考人生的意义。他曾在《我与地坛》中写道:“死是
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用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激励了无数人。史铁生的故事,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启迪:与其在虚拟世界中追逐虚无缥缈的“高质量”,不如立足现实,用心感受生活,寻找精神的富足。梭罗在瓦
尔登湖畔,用最简单的生活方式,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和自由;袁隆平院士扎根田野,用毕生的精力研制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真正的“高质量”生活,并非物质的堆砌,而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与其艳羡他人的“诗和远方”,不如积极行动,
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美好,用心经营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我曾经因为学习压力而感到焦虑,后来开始学习书法,在临摹碑帖、挥毫泼墨的过程中,我逐渐找到了平静和快乐,也提升了自身的审美素养。生活中的美好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用
心去发现,去体验。网络“高质量”生活只是一片虚幻的泡影,我们不能被其蒙蔽双眼,迷失方向。只有保持理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行动,才能拨开迷雾,拥抱真实的生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让我们从放下手机,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开始,用心感受生活的温度,发现平凡中的
美好,活出真实的自我。【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主要呈现了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短视频平台等新兴媒介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新的资源和渠道;另一
方面,短视频内容良莠不齐,部分内容过度渲染“高质量”生活,导致青少年价值观扭曲,产生焦虑情绪。材料重点关注的是短视频对青少年价值判断的影响,并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应对这一变化。本次作文材料的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技术”点明时代背景,暗示技术发展对价
值观培育的影响;“新的资源”指移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正面影响;“新的挑战”指移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价值判断的变化”指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下价值观的改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引导。就材料而言,文章可以分析短视频平台等新兴媒介对青少年价值观
的影响,呼吁社会各界加强网络内容监管,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也可以探讨家庭、学校、社会在引导青少年健康使用网络方面的责任,提出具体可行的措施建议。行文思路上,文章开篇可以概述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双面性,尤其指出短视频平台对青少年价值观形
成的复杂影响,设置问题框架。在论述过程中,采用举例论证,通过具体案例展示短视频内容如何误导青少年,如过度追求“高质量”生活,导致价值观扭曲;接着探讨算法推荐机制如何加剧信息偏食,形成“信息茧房”效应。然后运用对比论证,比较不同应对策略的优劣,如强化网络内容监管与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通过权威引用,如专家观点或研究报告,支撑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引导的必要性,以促进青少年理性使用网络。文章结尾,强调青少年需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保持清醒,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呼吁行动,鼓励青少年主动拥抱真实生活,同时呼吁社会各界共同构建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
立意】1.坚守本心,追求真实价值。2.提升媒介素养,增强网络辨识能力。3.构建清朗网络空间,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