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黑龙江省大庆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37 页
  • 大小 2.381 MB
  • 2024-09-0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精准解析】黑龙江省大庆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黑龙江省大庆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黑龙江省大庆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4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3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精准解析】黑龙江省大庆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doc,共(37)页,2.381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6f0c3eb6db6d289add4f81d1a493d8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大庆一中2019级高一年级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细胞物质组成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都以离子的形式存在B.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都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C.所有细胞都含有脂质D.所有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答案

】B【解析】【分析】1、核酸的功能:(1)细胞内携带遗传物质的物质。(2)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细胞中的无机盐存在形式: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叶绿素中的Mg、血红蛋白中的Fe等以化合态。

3、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中心体和核糖体没有膜结构。【详解】A、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都以离子的形式存在,A正确;B、组成细胞的元素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B错误;C、所有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含有脂质,C正确;D、

凡是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2.下列关于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

是()A.高温使某食物蛋白因肽键被破坏而变性,进一步使它的结构变得伸展、松散而易被消化B.溶酶体膜上的蛋白质有可能通过修饰从而不被其中的水解酶水解C.细胞识别与糖蛋白中蛋白质有关,与糖链无关D.运用盐析法分离出的蛋白酶活性丧失【答案】B【解析】【分析】1、变性:蛋白质的变性:受热、酸

碱、重金属盐、某些有机物(乙醇、甲醛等)、紫外线等作用时蛋白质可发生变性,失去其生理活性;变性是不可逆过程,是化学变化过程。2、蛋白质的盐析:盐析为蛋白质在水溶液中溶解度的降低,不影响活性。加水后还可以溶解。3、细胞膜的成分

及其含量和作用成分所占比例在细胞膜构成中作用脂质约50%其中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蛋白质约40%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细胞膜的功能主要由其上的蛋白质来行使糖类约2%~10%与膜蛋白或膜脂结合成糖蛋白或糖脂,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详解】A、高温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破坏肽键,A错

误;B、溶酶体膜上的蛋白质可能通过修饰从而不被其中的水解酶水解,B正确;C、细胞识别与糖蛋白中蛋白质有关,与糖链也有关,C错误;D、盐析不影响蛋白质的活性,运用盐析法分离出的蛋白酶依旧保持活性,D错误。故选B。3.下图

是生物体内几种有机物组成以及它们各自功能的关系图,m1、m2、m3、m4分别是大分子(M2不是大分子)物质M1、M2、M3、M4的组成单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相同质量的M1和M2被彻底氧化分解,则M1的耗氧量多B.细胞中的有的M3具有调节生命活动,

有的M3具有催化化学反应的功能C.m3和m4之间的区别主要是五碳糖和碱基的种类不同D.不同的M4在结构上的区别主要是m4的连接方式不同【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M1是多糖,M2是脂肪,M3是蛋白质,M4是核酸,m1是葡萄糖,m2是甘油和脂肪酸,m3氨基酸

,m4是核苷酸;明确题图信息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详解】A、与糖类相比脂肪含H元素多,因此相同质量的糖和脂肪氧化分解脂肪消耗是氧气多,释放的能量多,A错误;B、M3是蛋白质,具有调节生命活动或者催化化

学反应的功能、免疫等功能,B正确;C、m3氨基酸,m4是核苷酸,五碳糖和碱基的种类不同是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之间的区别,不是氨基酸和核苷酸之间的区别,C错误;D、核酸在结构上的不同是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不同核酸的核苷酸的连接方式是相同的,D错误。故选B。4.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表明,在调控肝脏葡萄糖和脂类代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FAM3A编码的一条含224~235个氨基酸的多肽。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在肝脏中,O2由肝细胞的细胞膜

无糖被一侧扩散到有糖被一侧B.该多肽中的O原子数等于各氨基酸中O原子数-肽键数C.该多肽能促进肝脏细胞中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这一过程中只有水的生成,没有水的消耗D.磷脂和胆固醇是构成肝细胞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均含有C、H、O、N、P【答

案】B【解析】【分析】1、与蛋白质相关的计算(1)关于组成蛋白质相关的肽链、氨基酸、肽键、脱去水分子的数目对应关系表如下:氨基酸数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游离的氨基游离的羧基一条肽链nn﹣1n﹣1至少1个至少1个m条肽链nn﹣mn﹣m至少m个至少m个(2)相关计算公式①脱水数

=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水解需水数②氨基数=肽链数+R基上的氨基数=各氨基酸中氨基的总数﹣肽键数③羧基数=肽链数+R基上的羧基数=各氨基酸中羧基的总数﹣肽键数④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各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18×脱水数⑤N原子数=肽键数+肽链数+R基上的N原子数=各氨基酸中N

的总数⑥O原子数=肽键数+2×肽链数+R基上的O原子数=各氨基酸中O的总数﹣脱水数2、糖被位于细胞膜的外侧。【详解】A、细胞膜无糖被一侧为细胞膜的内侧,有糖被一侧为细胞膜的外侧,肝脏细胞是消耗氧气的场

所,氧气不可能由细胞内扩散到细胞外,A错误;B、据分析可知,O原子数=各氨基酸中O的总数﹣脱水数,而脱去的水分子数=肽键数,因此该多肽中的O原子数等于各氨基酸中O原子数-肽键数,B正确。C、肝脏细胞中葡萄糖有氧呼吸,其第二阶段消耗水,第三阶段产生水,故葡萄糖的彻底氧

化分解过程有水的形成和消耗,C错误;D、磷脂和胆固醇是构成肝细胞的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其中磷脂含有C、H、O、N、P,而胆固醇的组成元素为C、H、O,D错误。故选B。5.下列关于有机分子中的单体和多聚体的叙述,

正确的是()A.磷脂分子是以碳链为骨架形成的多聚体B.淀粉水解产生葡萄糖时会消耗水分子并合成ATPC.RNA的单体是核糖,DNA的单体是脱氧核糖D.相同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结构、功能未必相同【答案】D【解析】

【分析】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中核酸是由核苷酸聚合形成的多聚体,蛋白质是由氨基酸聚合形成的多聚体,多糖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聚体,核苷酸、氨基酸、葡萄糖都是以碳原子为核心元素,因此说,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详

解】A、磷脂是小分子物质,不是由单体构成的多聚体,A错误;B、淀粉水解产生葡萄糖时会消耗水分子,但是没有ATP合成,B错误;C、RNA的单体是核糖核苷酸,DNA的单体是脱氧核糖核苷酸,C错误;D、相同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不一定相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也存在区别,因此蛋白质的结

构、功能未必相同,D正确。故选D。6.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被台盼蓝染液染成蓝色的细胞,其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B.核膜上的核孔是R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自由进出细胞核的通道C.

生物膜系统包括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也包括视网膜、口腔粘膜等D.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与物质运输等有关【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生物膜系统具有选择透过性,大分子的物质不能通过细胞膜;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

息交流,具有选择性;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详解】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大分子的台盼蓝不能通过,因此被台盼蓝染液染成蓝色

的细胞,其细胞膜丧失了选择透过性,A错误;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具有选择性,大分子物质并不能自由通过,B错误;生物膜系统指的是细胞内的所有膜结构,包括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但是不包括视网膜、口

腔粘膜等,C错误;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与物质运输等有关,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特性、核孔的功能等知识点,明确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核孔运输物质也具有选择性。7.下列关于1、2

、3三个框图内所包括生物的共同特征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A.3中生物是异养生物,且都含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染色体B.2中生物不都具有染色质、核仁结构,伞藻和烟草都含叶绿体C.1、2、3都能合成蛋白质,且一定含有DNA和R

NAD.1中生物一定没有中心体,且细胞壁成分都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中蓝藻、肺炎双球菌属于原核生物,其中蓝藻因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酵母菌、伞藻和烟草都属于真核生物,其中伞藻和烟草都

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自养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详解】A、3中的生物是肺炎双球菌和酵母菌,是异养生物,且都含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肺炎双球菌细胞无染色体,A错误;B、2中生物是酵母菌、伞藻和烟草都是真核生物,都具有染色质、核仁结构,B错误

;C、1、2、3都是细胞生物,都能合成蛋白质,且一定含有DNA和RNA,C正确;D、1中生物酵母菌有中心体,蓝藻、肺炎双球菌细胞壁成分是肽聚糖,酵母菌细胞壁成分是葡聚糖和甘露聚糖,D错误。故选C。8.21世纪初,科学家

利用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核糖体,发现催化肽键形成的位点仅由RNA组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相关B.核糖体上的RNA可能具有催化作用C.核糖体完全水解可以得到氨基酸和核糖核苷

酸D.核糖体中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其中形成的肽键可表示为“-CO-NH-”【答案】C【解析】【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还有少量RNA;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的场所是核糖体,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过程中,一个氨基酸的氨基与另一个氨

基酸的氨基发生反应,脱去1分子水,氨基酸残基由肽键连接;核糖体的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RNA;真核细胞中核仁与核糖体形成有关。【详解】A、核仁的功能是与某种RNA和核糖体的形成有关,A正确;B、RNA的功能之一是催化功能,催化肽键形成的位点仅由RNA组成,而没有蛋白质,说明该处的rNA可能具有催化功能

,B正确;C、核糖体的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RNA,蛋白质水解的产物是氨基酸,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由五碳糖、磷酸、碱基组成,因此核糖体完全水解的产物是氨基酸、五碳糖、磷酸和四种碱基,C错误;D、核糖体上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肽链,肽键是由一

个氨基酸的﹣NH2和另一个氨基酸的﹣COOH脱去1分子水形成的,可以表示为﹣CO﹣NH﹣,D正确。故选C。9.红细胞膜中的Na+/K+—APTase(ATP水解酶)的功能是水解ATP吸收K+。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将红细胞细胞质置换成高

浓度的K+溶液,并将其置于极高浓度Na+的环境中,就发生了如下图所示的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实验过程Na+、K+离子跨膜运输应该属于主动运输B.上述生理过程还需要ADP和PiC.该实验过程中离子浓度梯度驱动了ATP的形成D.该实验证明了,不同环境条件下,同一种酶

既可以催化ATP的水解,也可以催化ATP的合成【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和题图可知,ATP水解酶的功能是水解ATP吸收K+,实验过程中钠离子从细胞外运输到细胞内、钾离子从细胞内运输到细胞外都是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需要ATP水解酶作为载体,该过程中伴随A

TP的合成过程,说明ATP水解酶也可以催化ATP的合成。【详解】A、根据题意和题图可知,Na+、K+离子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A错误;B、根据题图可知,Na+、K+离子跨膜运输过程中有ATP生成,需要ADP和Pi,B正确;C、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过程中离子浓度梯度驱动了ATP的形成,

C正确;D、根据题意,ATP水解酶水解ATP吸收K+,而根据题图可知,该酶也可以催化ATP的合成,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对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生物膜系统的功能的综合理

解,分析题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并利用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判断获取结论是解题关键。10.如图为细胞中某些结构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与事实相符的是()A.结构甲的膜上可附着核糖体,并对产生的多肽进行加工B.结构乙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其基质中分布着大量的色素和酶C.

结构丙是细胞的“动力工厂”,且内膜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外膜D.结构丁的选择透过性与物质②的种类和数量有关,与物质③无关【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中甲为高尔基体,乙为叶绿体,丙为线粒体,丁为细胞膜,其中①为糖蛋白,②为蛋白质,③为磷脂双分子层。【详解】A、结构甲为高尔基体,其膜

上没有核糖体附着,A错误;B、结构乙为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其类囊体薄膜上分布着大量的色素和酶,B错误;C、结构丙为线粒体,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与外膜相比,功能复杂,因此蛋白质种类和数量高于外膜,C正确;D、结构丁为细胞膜,其

选择透性与物质②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与物质③磷脂双分子层也有关,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11.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描述,正确的

是()A.检测氨基酸的含量可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测,呈紫色B.向花生种子匀浆样液中滴加3滴苏丹Ⅲ染液,可观察到匀浆呈橙黄色C.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D.在浓硫酸条件下,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与乙醇发生化学反应,

变成蓝绿色【答案】C【解析】【分析】1、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2、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

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蔗糖)。(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

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4)淀粉遇碘液变蓝。【详解】A、氨基酸中不含肽键,不能用双缩脲试剂检测,A错误;B、花生种子匀浆样液中滴加3滴苏丹Ⅲ染液,可观察到匀浆呈橘

黄色,B错误;C、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C正确;D、在浓硫酸条件下,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与乙醇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D错误。故选C。12.如图是植物根尖细胞中发生的某生理活动,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图示过程中有[H]的生成,也有[H]的利用,且都伴随

有能量的释放B.图中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和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C.随着O2浓度的增大,此生理活动不断增强D.如果O2用18O标记,则只有H2O被标记,CO2不会被标记【答案】A【解析】【分析】结合题图分析,C6H12O6产生CO2的过程属于细胞呼吸第一、二阶段,场

所在细胞质基质(或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而O2生成水的过程属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场所在线粒体内膜。【详解】A、图示为有氧呼吸过程,第一阶段生成丙酮酸和[H],并且生成少量的能量,A正确;B、根尖细胞中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故图中ATP质能量

来源于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而不能来源于光能,B错误;C、在一定范围内,随着O2浓度的增加,有氧呼吸增强,但O2浓度增大至一定程度后,有氧呼吸不再增强,C错误;D、如果O2用18O标记,最

初H2O被标记,而后H218O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生成C18O2,D错误。故选A。13.下图是某同学用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做“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细胞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1、2、6组成了细胞原生质层B.图中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此时6处的浓度一定大于7处的

浓度C.图中1是细胞壁,6中充满了蔗糖溶液D.图中7是细胞液,在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过程中,其颜色逐渐变浅【答案】C【解析】【分析】1、据图分析,1表示细胞壁,2表示细胞膜,3表示细胞核,4表示液泡膜,5表示细

胞质,6表示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的外界溶液,7表示液泡。2、成熟的植物细胞有一大液泡.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

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了质壁分离。【详解】A、图中2细胞膜、4液泡膜、细胞膜和液泡膜之间的细胞质构成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A错误;B、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但不是说的正在质壁分离,所以该细胞可能失水,也

可能正在吸水,也可能处于动态平衡,所以不能确定此时细胞是否失水,B错误;C、图中1是细胞壁,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具有全透性,则6中充满了蔗糖溶液,C正确;D、7表示液泡,内有紫色色素,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中的水不断流失从而使颜色逐渐加

深,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特别是图中未标明水的流动方向,所以不能确定此时细胞的状态。14.如图一表示某溶液中甲、乙、丙、丁四种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过程,图中①②③为细胞膜相关组成成分,图二表示组织液中O2含量变化对小肠上皮

细胞吸收K+速率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细胞膜的蛋白质丙是K+离子通道,那么K+运出细胞也可以借助丙进行B.若图一中甲表示葡萄糖,则该动物细胞可为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C.溶液中甲、丙、丁分子数的

多少影响溶液浓度但不影响乙进入细胞的速率D.图二只能说明K+的吸收速率受O2浓度的影响,不能说明该过程需要图一中①的参与【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一分析,①表示蛋白质,②表示糖蛋白,③表示磷脂双分子层;甲表示主动运输进入细胞,乙表示自由扩散,丙和丁表示协助扩

散。分析图二,横坐标是氧气相对含量,纵坐标是钾离子吸收速率,随着氧气浓度增加,钾离子的吸收速率先增加后基本不变,说明钾离子的吸收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详解】A、K+运出细胞是协助扩散,而丙的协助扩散是进入细胞

,A错误;B、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是协助扩散,而甲表示主动运输进入细胞,B错误;C、当溶液有多种溶质共存时,某种物质进入细胞速率仅与该物质的浓度梯度有关,与其它溶质无关,C正确;D、图二说明K+的吸收速率受O2浓度的影响,

另外氧气浓度到达一定范围,钾离子的吸收速率不再增加,说明载体的数量有限,即说明该过程需要图一中①的参与,D错误。故选C。【点睛】题考查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物质跨膜运输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1

5.科学家从大洋深处的某种细菌体内分离出了一种嗜冷性蛋白酶,并在其他反应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进行了温度对该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根据实验所获得的数据(不同温度下反应体系的底物量充足,反应时间相同),绘制出下图中曲线,其中A

、B为实线和虚线的交点,C点为虚线与横轴的交点。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酶活性相对值和反应物剩余量相对值B.A点制约反应物剩余量相对值的主要因素为反应体系中添加的酶的量C.若B点温度条件下升

高反应体系的pH,则反应物剩余量相对值将增加D.C点时反应物剩余量为100%的原因是酶分子的肽链中肽键被破坏【答案】C【解析】【分析】1、影响酶的活性和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的辨析:温度和pH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

酶促反应速率的,而底物浓度和酶浓度是通过影响底物与酶的接触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并不影响酶的活性。2、酶促反应曲线:(1)温度和pH:①低温时,酶分子活性收到抑制,但并未失活,若恢复最适温度,酶的活性也升至最高;高温、过酸、过碱都会导致酶分

子结构被破坏而使酶失活;②温度或pH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③反应溶液pH的变化不影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反应溶液温度的变化也不改变酶作用的最适pH。【详解】A、根据试题分析,该图的虚线表示酶活性相对值,实线表示反应物剩余量相对值,A错误;B、A点,酶活性随着温度的上升而上升

,A点制约反应物剩余量相对值的主要因素为温度,B错误;C、该曲线为最适宜pH值条件下测得的,若B点温度条件下升高反应体系的pH,酶活性降低,则反应物剩余量相对值将增加,C正确;D、C点对该酶为高温条件,高温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不破坏肽键,D错误。故选C。16.下

表是某同学为验证酶的专一性而设计的实验方案,a~d表示4支试管,①~⑦表示实验步骤。对该实验方案的有关评价,错误的是()abcd①淀粉溶液2mL蔗糖溶液2mL唾液淀粉酶溶液2mL唾液淀粉酶溶液2mL②37℃温水中水浴加热10min③将c倒入a,将d倒入b④37℃温水中水浴加热10min⑤加入现

配的本尼迪特试剂溶液2mL⑥37℃恒温水浴2min⑦观察并记录颜色变化A.唾液淀粉酶属于无关变量B.应将本尼迪特试剂改为碘液C.②④⑥的温度设置有一处错误D.第②步操作可以省略【答案】B【解析】【分析】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自变量:想

研究且可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无关变量:在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可变因素,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斐林试剂与还原性

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详解】A、根据表中的实验设计方案可知:该实验以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为底物,通过添加等量的唾液淀粉酶溶液,反应后与相应的试剂发生显色反应来证明酶的专一性,其中加入唾液淀粉酶的量属于无关变量,A正确。

B、碘液只能检验淀粉被水解,不能检验蔗糖是否被水解,所以不能将本尼迪特试剂改为碘液,B错误。C、②④应该是37℃,⑥应该是50~65℃,C正确。D、第②步操可以省略,在溶液混合之前,可以达到温度,也可以不达到温度,这个是不影响实验结果的,D正确

。故选B。17.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有()A.ATP的合成属于放能反应,与细胞内其他吸能反应相联系B.ATP中的“A”代表腺嘌呤,“∽”代表高能磷酸键C.人的心肌细胞中储存的ATP量要远远大于平滑肌细胞中储存的ATP量D.细胞中绝大多数

的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直接提供能量的【答案】D【解析】【分析】ATP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磷酸键,~代表高能磷酸键。ATP为直接能源物质,在体内含量不高,可与A

DP在体内迅速转化,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反应式为:ATP12⎯⎯→⎯⎯酶酶ADP+Pi+能量,反应从左到右时能量代表释放的能量,用于各种生命活动。【详解】A、ATP的合成属于吸能反应,与细胞内其他放能反应

相联系,A错误;B、ATP中的“A”代表腺嘌呤核苷,“~”代表高能磷酸键,B错误;C、细胞中储存的ATP量很少,消耗后可迅速合成,C错误;D、细胞中绝大多数的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直接提供能量的,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ATP和化学组成和特

点、ATP和ADP相互转化的过程,要求考生识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明确其中A为腺嘌呤核苷;识记ATP和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8.下图与下表的分析相对应的有()横轴纵轴①底物浓度酶活性②pH值酶促反应速率

③外界氧气浓度人成熟红细胞吸收氧气的速率④环境温度人体内骨骼肌细胞中呼吸酶的活性A.②④B.①③C.①④D.②③【答案】C【解析】【分析】1、酶的特性:(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2)

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2、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被动运输主

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运输方向高浓度→低浓度高浓度→低浓度低浓度→高浓度是否需要载体不需要需要需要是否消耗能量不消耗不消耗消耗图例举例O2、CO2、H2O、甘油、乙醇、苯等出入细胞红细胞吸收葡萄糖小肠吸收葡萄

糖、氨基酸、无机盐等3、分析题图:纵坐标表示的量不会随着横坐标的改变而改变,据此答题。【详解】①底物浓度不会影响酶活性,①正确;②在一定范围内,酶促反应速率会随着pH值得上升而上升,超过某pH值后,酶促反应速率会随着pH值得上升而下降,②错误;③人成熟红细胞

吸收氧气为自由扩散,动力来自细胞内外氧气的浓度差,外界的氧气浓度上升或下降,会影响人成熟红细胞吸收氧气的速率,③错误;④人为恒温动物,环境温度不会影响人体内的温度,不会影响人体内骨骼肌细胞中呼吸酶的活性,④正确。故选C。19.下图为常见的两套渗透装

置图(图中S1为30%蔗糖溶液、S2为蒸馏水、S3为30%葡萄糖溶液;已知葡萄糖能通过半透膜,但蔗糖不能通过半透膜),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装置A漏斗中溶液液面上升速率逐渐下降B.装置A渗透过程中水分子通过半透膜

的方向是S2→S1C.装置A达到渗透平衡后,则S1溶液浓度仍大于S2溶液浓度D.装置B的现象是S3溶液液面先上升后下降,最终S3和S2溶液液面持平【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渗透装作用是指水分通过半透膜,从溶质浓度低的溶液向溶质浓度高的溶液的转移

现象。图A中S1为30%蔗糖溶液、S2为蒸馏水,所以漏斗内液面上升.图B中S2为蒸馏水、S3为30%葡萄糖溶液,而葡萄糖能通过半透膜,所以右侧液面先上升,后下降。【详解】A、装置A中,S130%蔗糖溶液>S2蒸馏水,所以漏斗中溶液液面上升,但随着液面差Δh的增大,两种溶液的浓度差减小,液面上升速率

逐渐下降,A正确;B、装置A渗透过程中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方向是双向的,但S2→S1的明显多于S1→S2的,B错误;C、装置A达到渗透平衡后,由于漏斗中溶液存在势能,所以S1溶液浓度仍大于S2溶液浓度,C正确;D、由于葡萄糖能通过半透膜,所以装置B的现象是S3溶液液面

先上升后下降,最终S3和S2溶液液面持平,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渗透原理和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了解细胞失水和吸水的过程,明确水分子总是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运输,难度一般。20.将紫色洋葱在完全营养液中浸泡

一段时间,撕取外表皮,先用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处理,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立即将外表皮放入蒸馏水中,直到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增加。若在该实验过程中,蔗糖溶液处理前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为甲,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增加时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为乙,则甲、乙的关系,以及实验过程中水分进出

细胞的方式为A.甲<乙,被动运输B.甲>乙,被动运输C.甲>乙,主动运输D.甲=乙,主动运输【答案】B【解析】【分析】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等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条件是半透膜和浓度差.由于外界溶液浓度等于细胞液浓度,

则细胞液浓度不变;当外表皮细胞放在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中,细胞液浓度先增加,后减少。【详解】水分子的跨膜运输是自由扩散,属于被动运输。用完全培养液培养浸泡紫色洋葱,保持了外表皮细胞的生活状态(细胞液浓度为甲)。用蔗糖溶

液处理时,由于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使细胞失水导致质壁分离,细胞液浓度升高;发生质壁分离后立即放入蒸馏水中,因蒸馏水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导致质壁分离复原,随着细胞吸水,细胞液浓度逐渐降低,逐渐恢复至甲;细胞接着吸收水分,细胞液浓度降低,

此时外表皮细胞液浓度为乙,因此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应为甲浓度大于乙浓度。故选B。21.很多实验中必须先制作玻片标本,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下面的实验步骤错误的是()A.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制片→水解→冲洗→染色→观察B.鉴定脂肪:切取花生子叶薄

片→染色→洗去浮色→制片→观察C.观察线粒体:取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盐酸处理→制片→健那绿染色→观察D.观察质壁分离:撕取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制片→观察→滴加蔗糖溶液观察【答案】C【解析】【分析】高中生物学实验中,有不少需要借助显微镜,这就涉

及到玻片标本的制作,如脂肪鉴定实验、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实验、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等,需要考生掌握相关实验的操作步骤。脂肪鉴定时,切取花生子叶薄片,用苏丹Ⅲ进行染色,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然后制片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的步骤是制片→水解→冲洗涂片→染色→观察。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时,需要观察三次,即正常形态、质壁分离状态和质壁分离复原状态。【详解】A、“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步骤:制片→水解→冲

洗涂片→染色→观察,A正确;B、脂肪的检测和观察:切取花生子叶薄片→染色→去浮色→制片→观察,B正确;C、盐酸会杀死细胞,健那绿能将活细胞内的线粒体染成蓝绿色,观察细胞内的线粒体,需要保持细胞的活性,观察线粒体:滴加健那绿染液于载玻片→取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至于健那绿

染液中→制片→观察,C错误;D、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选择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步骤是:撕取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制片→观察→滴加蔗糖溶液→观察,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检测脂肪的实验、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

、观察质壁分离实验、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材料的选择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意积累。22.下列关于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A.饥饿处

理后,天竺葵叶片曝光部分可向遮光部分运输小分子有机物B.受到均匀光照,好氧菌分布在水绵带状叶绿体所有受光照部位C.改变水中H218O所占的比例,小球藻释放的氧气中18O2所占的比例也随之变化D.供给小球藻14CO2,碳原子的转移途径是:CO2→三碳化合物→五碳化合物→糖类【答案】D【解

析】【分析】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1)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萨克斯的实验也可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2)梅耶根据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换为化学能;(3)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

还有淀粉;(4)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5)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6)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

【详解】A、饥饿处理后,天竺葵叶片曝光部分可向遮光部分运输小分子有机物,但不会运输淀粉,A正确;B、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受到均匀光照,在水绵带状叶绿体周围有氧气释放,所有受光照部位都有好氧菌分布,B正确;C、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的光解,改变水中H218O的所占比

例,小球藻释放的氡气中18O2的所占比例也随之改变,C正确;D、根据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固定过程可知二氧化碳中的碳原子转移到三碳化合物中,然后暗反应进行的是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所以碳原子又转移到到有机物和五碳

化合物中,即14CO2→三碳化合物→糖类+五碳化合物,D错误。故选D。23.如图为某次光合作用色素纸层析的实验结果,样品分别为新鲜菠菜叶和一种蓝藻经液氮冷冻研磨后的乙醇提取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研磨时加入CaCO3过量会破坏叶绿素B

.层析液可采用生理盐水或磷酸盐缓冲液C.在敞开的烧杯中进行层析时,需通风操作D.实验验证了该种蓝藻没有叶绿素b【答案】D【解析】【分析】绿色植物的叶绿体中含有四种色素,纸层析后,形成的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

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由图可知,菠菜含有四种色素,蓝藻(原核生物)只含有叶绿素a和胡萝卜素。【详解】A、研磨时加入碳酸钙是为了保护叶绿素,A错误;B、层析液可以由石油醚、丙酮和苯混合而成,也可以用92号汽油代替,生理盐水或磷酸盐缓冲液起不到层析的效果

,B错误;C、层析时,为了防止层析液挥发,需要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C错误;D、绿色植物的叶绿体中含有四种色素,纸层析后,形成的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由图

可知,菠菜含有四种色素,蓝藻只有两条色素带,不含有叶黄素和叶绿素b,D正确。故选D。24.某同学为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将同一植物相同部位的细胞分别置于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和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后再置于蒸馏水中。实验过程中两组细胞的液泡体积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

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曲线Ⅰ表示蔗糖组细胞的液泡体积的变化B.植物细胞自A点开始从外界溶液中吸收溶质分子C.B点时,水分子进出植物细胞达到动态平衡D.C点时,液泡体积不变,两组实验中细胞的细胞

液浓度相等【答案】C【解析】【分析】1、细胞置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中,细胞将失水而质壁分离,即出现细胞壁与原生质层发生分离;若细胞置于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中会出现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的现象,原因是在细胞失水的同时,K+、NO3﹣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使细胞液的浓度逐

渐增大,细胞由失水转变为吸水,质壁分离自动复原。2、根据曲线图分析,曲线Ⅰ液泡相对体积先增加,说明细胞液浓度增加,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表示KNO3溶液组细胞的液泡体积的变化;曲线Ⅱ放入蒸馏水中,细胞才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表示蔗糖组细胞的液泡体积的变化。【详解】A、

分析题图可知:曲线Ⅰ先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Ⅱ后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说明曲线Ⅰ细胞能够主动吸收溶液中的物质,使得细胞质浓度增加,表示KNO3溶液组细胞的液泡体积的变化,A错误;B、曲线Ⅰ物细胞A点开始发生质壁分离

的复原,说明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即A点之前细胞就从外界溶液中吸收溶质分子,B错误;C、B点前,处于失水状态,B点之后,细胞吸水,说明B点时,水分子进出植物细胞达到动态平衡,C正确;D、置于蒸馏水中后,细胞渗透吸水,但由

于细胞壁的限制,至C点时,液泡体积达到最大,但在A点前有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进入到细胞内,故到达平衡时两组细胞液浓度不相等,D错误。故选C。25.将小鼠的若干皮肤细胞放置于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测定细胞体积和数量,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曲线表明不

同皮肤细胞内的细胞质浓度有所不同B.甲曲线说明,当NaCl溶液浓度大于P时,细胞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量C.当NaCl溶液浓度大于Q点所对应的浓度时,细胞开始渗透失水D.当细胞体积不再发生变化时,说明细胞内外溶液的NaCl浓度相等【答案】A【解析】【分

析】分析题图:小鼠皮肤细胞置于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涨破,或者体有所增大,随着外界NaCl溶液浓度增大,细胞失水,细胞皱缩,体积减小,从图中曲线趋势判断,乙曲线为细胞体积变化,那么甲为细胞数量,据此答题。【详解】A、乙曲线表明当NaCl溶液浓度小于

P时,细胞全部吸水涨破;当NaCl溶液浓度大于P时,有部分细胞吸水涨破,部分细胞未涨破,说明不同细胞内的溶液浓度不一样,A正确;B、甲曲线说明,当NaCl溶液浓度大于P时皮肤细胞数量开始增多,说明在不同浓度下的氯化钠溶液中,细胞存活数量是不一样的,不能说明细

胞开始增殖,B错误;C、甲曲线,超过Q点,随着NaCl溶液浓度增大,细胞数量仍在增加,说明Q点仍有部分细胞吸水涨破,C错误;D、当细胞体积不再发生变化时,可能细胞内外溶液的NaCl浓度相等,也可能是细胞过度失水,已经死亡,D错误。故选A。26.如图甲为某单子叶植

物种子萌发过程中干重的变化曲线,图乙为萌发过程中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种子萌发初期以有氧呼吸为主B.干重减少的原因主要是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C.A点时萌发的种子开始进行光合作用D.图乙两条曲线相交时,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速率相等【答案】B

【解析】【分析】分析甲图,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干重先减小后增加,图乙中种子萌发的初期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大于消耗的氧气量,说明种子萌发初期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随着种子萌发过程中种皮的涨破,种子的无氧呼吸被抑制,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吸收的氧气体积和产生的二

氧化碳体积相等。【详解】根据乙图可知,在种子萌发的初期,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明显大于消耗的氧气量,说明种子萌发初期以无氧呼吸为主,A错误;种子萌发过程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故干重减少的原因主要是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所致,B正确;萌发形成的幼苗刚开始进行光合作用时,

由于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所以干重仍然减少,随着光合速率的增加,A点之后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植株干重增加,故A点时萌发的种子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C错误;图乙两条曲线相交时,表明吸收的氧气的量等于呼吸

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说明此时无氧呼吸被完全抑制,此时只进行有氧呼吸,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把握所学生物学知识要点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27.下图为植物的某个叶肉细胞中的两种膜结构以及发生的生化反应。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乙两

种生物膜分别存在于叶绿体和线粒体中B.乙中的[H]主要来自葡萄糖的分解C.甲、乙两种生物膜除产生上述物质外,还均可产生ATPD.影响甲、乙两种膜上生化反应的主要环境因素分别是光照和温度【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膜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甲由于存在色素分子,并且能发生水的光解,说明是类囊体薄膜,乙

结构发生还原氢的氧化,说明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详解】A、甲膜能发生水的光解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乙膜发生的是还原氢的氧化,发生在线粒体的内膜上,A正确;B、图乙中的[H]也来自于水,B错误;C、甲膜是类囊体薄膜,还能发生ATP的合成,乙膜发生的

是还原氢的氧化,发生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能够形成大量的ATP,C正确;D、甲膜发生光反应,需要光照,乙膜发生还原氢的氧化,需要酶的催化,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所以影响甲、乙两种膜上生化反应的主要环境因素分别是光照和温度;D正确。故

选B。28.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教材中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酵母菌是否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B.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能说明酵母菌一定进行厌氧呼吸C.若向广口瓶中通入空气,瓶内葡萄糖的消耗速率将加快D.实

验时选用的水浴温度为30℃左右,是因为该温度处于酵母菌酒精发酵的适宜温度范围内【答案】D【解析】【分析】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原理:(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2)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

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CO2的产生情况。(3)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在酸性条件下,变成灰绿色。【详解】A、教材中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即探究酵母菌是否进行有氧呼吸和无

氧呼吸,A正确;B、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装置内含有二氧化碳,但不能证明CO2是酵母菌厌氧呼吸的产物,B正确;C、若向广口瓶中通入空气,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有利于酵母菌的繁殖,导致瓶内葡萄糖的消耗速率将加快,

C正确;D、酵母菌酒精发酵的适宜温度是18℃﹣25℃,所以实验时选用的水浴温度为20℃左右,是因为该温度处于酵母菌酒精发酵的最适温度范围内,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结合装置图考查酵母菌的细胞呼吸,要求考生明确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

真菌,有氧条件下可进行有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无氧条件下可将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进而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验、得出正确的判断。29.人体运动强度与氧气消耗量和血液中乳酸含量的关系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运动状态下,肌肉细胞CO2的

产生量等于O2的消耗量B.无氧呼吸时葡萄糖中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散失,其余储存在ATP中C.运动强度为c时,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有氧呼吸的3倍D.若运动强度长时间超过c,肌细胞积累大量乳酸使肌肉有酸痛感【答案】B【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体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及反应式,能正确分析曲线图,并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详解】运动状态下,肌肉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其中有氧呼吸产生的CO2量等于

消耗的O2量,而无氧呼吸既不消化氧气也不产生二氧化碳,A正确;无氧呼吸过程时有机物不彻底的氧化分解过程,大部分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散失,其余的转移到ATP中,B错误;有氧呼吸1分子葡萄糖需要6分子O2,无氧呼吸吸1分子葡萄糖生成2分子乳酸,运动强度为c

时,O2的消耗量=乳酸生成量,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有氧呼吸的3倍,C正确;若运动强度长时间超过c,会因为乳酸增加而使肌肉酸胀乏力,D正确。故选B。30.下列表示正常情况下,某物质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的四种情况。若在X点加入了呼吸作用抑制剂(影响能

量供应),下列曲线中将明显变化的是A.AB.BC.CD.D【答案】D【解析】【分析】1、图A中物质浓度越大,运输速率越快,则物质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2、图B中,在一定物质浓度范围内,随着物质浓度增加,运输速率加

快,而物质浓度到达一定范围后,由于载体的数量是有限的,物质跨膜速率不再增加,则物质跨膜方式是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3、图C中,细胞外浓度增加,则细胞内浓度增加,可能属于自由扩散.4、图D中,在一定氧气浓度范围内,随着氧气浓度增加,运输速率加快,而氧气浓度到达一定范围后,物质跨膜速率不再增

加,则物质跨膜方式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详解】图A中物质浓度越大,运输速率越快,则物质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运输动力是浓度差,不需要消耗能量,加入呼吸作用抑制剂,物质运输速率不变,A错误;图B中,在一定物质浓度范围内,随着物质浓度增加,运输速

率加快,而物质浓度到达一定范围后,由于载体的数量是有限的,物质跨膜速率不再增加,则物质跨膜方式是协助扩散,影响因素是浓度差和载体,与能量无关,加入呼吸作用抑制剂,物质运输速率不变,B错误;图C中,细胞外浓度增加,

则细胞内浓度增加,可能属于自由扩散,加入呼吸作用抑制剂,物质运输速率不变,C错误;图D中,在一定氧气浓度范围内,随着氧气浓度增加,运输速率加快,而氧气浓度到达一定范围后,物质跨膜速率不再增加,则物质跨膜方式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加入呼吸作用抑制剂,物质运输速率减慢,D正确.【点睛】本题以曲线图的形式,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影响因素,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有一定的难度.31.下列有关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的说法,错误的是A.用乳酸菌制酸奶时,应先通气后密封,利于乳酸菌发酵B.手指受伤时,选

择透气的消毒纱布包扎,可以抑制破伤风杆菌的繁殖C.增施农家肥可提高CO2浓度,以增强光合作用强度,提高作物产量D.连续阴雨,白天适当降低大棚内的温度,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答案】A【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

学生对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乳酸菌是厌氧菌,在有氧存在时,会抑制乳酸菌发酵,A错误;由于氧气的存在能抑制破伤风杆菌等厌氧菌的繁殖,所以手指受伤时,选择透气的消毒纱

布包扎,可以抑制破伤风杆菌等厌氧菌的繁殖,有利于伤口的痊愈,B正确;增施农家肥,土壤中的微生物可将农家肥中的有机物分解,产生CO2等无机物,而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所以增施农家肥可提高CO2浓度,以增强光合作用强度,提高作物产量,C正确;连续阴雨

,白天光照不足,光合作用强度较弱,合成的有机物减少,此时适当降低大棚内的温度,可通过降低酶的活性来减少呼吸作用强度,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D正确。32.下图为在最适温度下,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坐标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a点叶肉细胞产生ATP的

细胞器只有线粒体B.b点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强度与细胞呼吸强度相等C.图中c点以后,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此时的外界限制因素可能是CO2浓度D.当植物缺镁时,b点将向右移【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该曲线纵轴的含有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用氧气

的吸收量或释放量表示,为净光合作用强度,横轴是光照强度变化,光照强度为0时,植物氧气的吸收量为a,表示呼吸作用强度,光照强度为b时,植物既不吸收氧气也不消耗氧气,此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b点对应的光照强度是光的补偿点,c点之后光照强度增大,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大,c点

对应的光照强度是光的饱和点。【详解】A、a点不进行光合作用,产生ATP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A正确;B、由题干信息可知,纵轴是植物体光合作用强度,b点对于植物体来说,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由于植

物细胞都进行呼吸作用,但是只有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对于叶肉细胞来说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B错误;C、c点之后,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此时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不再是光合强度,可能是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其他

因素,C正确;D、植物缺Mg,叶绿素含量降低,光合速率降低,而此时呼吸作用不变,因此b点应该右移,D正确。故选B。33.如图所示为研究光照强度和CO2浓度对某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

曲线中A点与B点相比,A点叶绿体中C3浓度高B.曲线中B点与D点相比,D点叶绿体中C5浓度高C.曲线中A点与B点相比,B点叶绿体中C5生成速率低D.A点时,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答案】C【解析】【分

析】1、在相同二氧化碳浓度下,一定的范围内,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达到光的饱和点以后,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不再增强;在相同光照强度下,在不同的二氧化碳浓度下,光合作用强度不同。2、分析图形:需利用单一变量的原则,如B点和D点的光照强度相同,而二氧化碳浓度不同;再如A、B、C三点的二

氧化碳浓度相同,而光照强度不同。并且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光反应,二氧化碳浓度直接影响暗反应。【详解】A、曲线中A点转向B点时,光照强度增强,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增加,促进暗反应中C3还原,导致叶绿体中C3浓度降低,所以A点与B点相比,A点叶绿

体中C3浓度高,A正确;B、曲线中B点与D点相比,D点CO2浓度降低,CO2用与暗反应中和C5固定生成C3的反应减弱,因此叶绿体中C5浓度高,B正确;C、曲线中A点与B点相比,B点的光照强度较强,光反应产生

的[H]和ATP增加,促进暗反应中C3还原,导致叶绿体中C3浓度降低,相对应的C5生成速率升高,C错误;D、A点时,光照强度较低,此时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着重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等相

关知识,考生要能够运用单一变量的原则进行分析,意在考查考生的析图能力和推理能力,难度适中。34.如图表示测定金鱼藻光合作用强度的密闭实验装置,氧气传感器可监测O2量的变化。已知光饱和点是指植物光合速率达到最大时的最小光照强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NaH

CO3溶液可以为金鱼藻光合作用提供CO2B.单色光照射时,相同光照强度下一定时间内用红光比用绿光测到的O2量多C.氧气传感器测到的O2量就是金鱼藻光合作用产生的O2量D.拆去滤光片,改变光照强度,并将所得数据绘制成曲线可推知其光饱和点【答案】C【解析】【分析】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

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

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详解】A、加入NaHCO3

溶液是为了给光合作用提供CO2,A正确;B、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对绿光吸收最少,因此单色光照射时,相同光照强度下一定时间内用红光比用绿光测到的O2量多,B正确;C、氧气传感器测到的O2量就是金鱼藻净光合作用产生的O2量,即总光合作用产生的O2量与呼吸作用消耗的O2量的差值,C错误;

D、拆去滤光片,改变光照强度,并将所得数据绘制成曲线可推知其光饱和点,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结合装置图,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要求学生能够识记色素的吸收光谱,明确装置中NaHCO3溶液的作用,掌握环境因素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同时明确测到的

O2量表示额净光合作用量。35.将某株植物置于CO2浓度适宜、水分充足、光照强度合适的环境中,测定其在不同温度下的光合作用强度和细胞呼吸强度,得到下图的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每天的日照时间相同

,则该植物在15℃的环境中积累有机物的速率最快B.若每天的日照时间少于12h,相比于5℃,该植物在25℃环境中生长更快C.若每天的日照时间为12h,则该植物在35℃环境中无法生存D.由图可知,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对该植物的细胞呼吸几乎没有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15℃时,该植物的净光合作

用强度最大,有机物积累最快,A正确;设日照时间为x,可以列两个方程:5℃时,一天的有机物积累可以用方程:y1=4x-1×24表示;25℃时,一天的有机物积累可以用方程:y2=6x-2×24表示;当x=12时,y1=y2;当x>12时,y1<y2;当x<12时,

y1>y2;B选项中x<12,应当是5℃生长更快,B错误;日照时间为12h,35℃时一天的有机物积累为5×12-3×24<0,该植物无法生长,C正确;在5-15℃范围内,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温度对细胞呼吸几乎没有影响,D正确。【点睛】

注意:判断植物释放能生长的依据是光合强度大于呼吸强度,且大的越多,生长越快。36.下面是某动物细胞的部分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已知该细胞具有分泌抗体的功能。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图中除核糖体外不参与构成生物膜系统的

细胞器是[]________;请依次写出抗体合成与分泌过程中经过的细胞结构:______________(仅填标号),为该过程提供能量的场所主要是[]____________。(2)下表是与抗体合成及分泌有关的三种细胞器的化学成分。细胞器蛋白质(%)脂质(%)核酸(%)甲6

728少量乙59400丙39059据表分析,甲、丙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具有三大功能: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②____________________;③

________________。【答案】(1).6中心体(2).4、3、7、5(3).1线粒体(4).1线粒体(5).4核糖体(6).5细胞膜(7).控制物质进出细胞(8).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细

胞的结构与功能,考查对细胞膜、细胞器、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功能的理解。解答此题,可根据细胞器的形态、表格中细胞器的化学成分判断细胞器的种类。(1)图中6中心体,没有膜结构,不参与构成生物膜系统;抗体在4核糖体上合成,然后依次经过3内质网、7高尔基体的加工、分类、包装,最后通过5细胞膜的胞吐作用

分泌出去,1线粒体为该过程提供能量。(2)甲含有脂质,说明含有膜结构,同时含有核酸,应为线粒体;乙含有脂质,不含有核酸,应为高尔基体,丙不含有脂质,即没有膜结构,应为核糖体。(3)5细胞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同时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点睛】不同细

胞器的分类(1)(2)(3)37.茶叶有降压、提神和保健等功效。某科研人员在晴朗夏季的一天中探究茶树净光合速率和胞间CO2浓度的日变化规律,结果如下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曲线表示净光合速率的是_____

______(填“实线”或“虚线”)。从胞间CO2浓度分析,与12点相比,14点时叶肉细胞中C3含量_________(填“高”或“低”)。(2)茶树在中午时分会出现光合“午休”现象。从图中的曲线分析,主要原因是气温升高,植物为减少水分散失,气孔___________(填“部分关闭”或“全部关闭

”),导致胞间CO2浓度降低。(3)研究C02在植物体内的转移途径时,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法,C02中的氧经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后转移到终产物________中。(3)由于茶树光合“午休”影响产量,为减缓光合“午休”,该科研人员打算间种高茎玉米。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间作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①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须在____________时间进行。③检测净光合速率与胞间CO2浓度,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科研人员的研究达到预期目的。【答案】(1).实线(2).高(3).部分关闭(4

).同位素标记法(5).CO2(6).探究间种高茎玉米能否减缓茶树光合“午休”(7).是否间种高茎玉米(8).晴朗夏季(9).实验组的净光合速率与胞间CO2浓度均高于对照组【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呼吸作用、光合作用,考查对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的理解。解答此题,可根据

植物光合“午休”的机理判断图中两条曲线代表的含义,根据光合作应、呼吸作用反应式分析氧元素的来龙去脉。(1)晴朗夏季的中午,植物会出现光合“午休”现象,导致净光合速率降低,胞间CO2浓度中午后可恢复,图中实线表示净光合

速率。与12点相比,14点时胞间CO2浓度较高,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被固定为C3,叶肉细胞中C3含量高。(2)气孔是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通道,据图可知,中午前后胞间CO2浓度降低,但仍保持一定浓度,气孔应是部分关闭。(3)研究CO2在植物

体内的转移途径时,可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CO2中的氧经光合作用转移到有机物和生成的水中,再经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后转移到终产物二氧化碳中。(3)①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间种高茎玉米能否减缓茶树光合“午休”。②根据实验目的可确定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间种高茎玉米。间种高茎玉米的为

实验组,不间种高茎玉米的为对照组。晴朗夏季的中午,植物会出现光合“午休”现象,该实验须在晴朗夏季中午检测进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净光合速率与胞间CO2浓度。③若间种高茎玉米能减缓茶树光合“午休”,则实验组的净光合速率与胞间CO2浓度均高于对照组。【点睛】环境改变时光合作用各物质含量

的变化分析(1)分析方法:需从物质的生成和消耗两个方向综合分析。示例:CO2供应正常,光照停止时C3的含量变化(2)物质含量变化的比较条件光照由强到弱,CO2供应不变光照由弱到强,CO2供应不变CO2供应由充足到不足,光照不变CO2供应由不足到充足,

光照不变C3含量增加减少减少增加C5含量减少增加增加减少[H]和ATP的含量减少增加增加减少(CH2O)的合成量减少增加减少增加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