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doc,共(16)页,406.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6ed498585cb4ffa2f30a783332f8b5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A.西周B.春秋战国C.汉代D.唐代【答案】B
【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从题干中“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可知该“突破”正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答案为B;西周时期还没有出现铁犁牛耕,排除A;CD时期已经广泛使
用,不是“突破”,排除。2.明朝中后期,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杭嘉湖、苏松太地区,出现了要从区域外的湖北、江西、安徽等产粮区输入大米的现象,每虽无论丰歉,外省客米来售者,不下数百万石。这反映出A.农业生产呈现区域分工B.新的生产关系雏形初现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传统自然经济开
始瓦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产粮区输入大米的现象”“外省客米来售者,不下数百万石”可得出其反映的是大米的买卖,是农产品商品化的体现,故C正确;区域分工指不同区域生产不同种类的农产品,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新的生产关系指的是资本主义萌芽,材料中没有体现雇佣劳动关系,
没有体现资本主义萌芽,故排除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出现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排除D。3.厉以宁在《资本主义的起源》中指出:明清时期“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是一种私人雇佣关系,它可以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但这种转化至少是有条件的,其一是较高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其二是有适当的制度、体制保证。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A.传统经济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B.明清时期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C.雇佣关系形成不等于资本主义萌芽D.列强侵略中断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
解】本题考查明清经济。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学者认为由私人雇佣关系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保证:较高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而在明清时期的中国现实来说并不符合,故该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私人雇佣关系不等于资本主义萌芽,C项符
合材料;A项中传统经济孕育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不符合材料意思;B项明清时期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正好与材料相反;D项列强侵略中断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未在材料中体现,故排除。4.重农抑商政策是在重视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同时,重官商,遏制农
民经商,打击富贾大商,抑制中小商贩人数过多。这说明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A.便于专制政府与民争利B.维护人民的经济利益C.压抑了社会经济的活力D.推动了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重官商、遏制农民经济,打击富贾大商,抑制中小商贩人数过多”说明重视官府利益,压制民
间商业发展,体现与民争利,故A项正确。重农抑商没有维护人民的经济利益,故B错误。压抑了社会经济活力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推动了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中的”持续发展“表述有误,故D项错误。【点睛】重农抑商的影响。积极性:封建社会初期,该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增长,有助
于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消极性:发展后期,该政策导致地主阶级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烈。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5.“最活跃的是欧洲的商人们,他们把中国的茶叶、丝绸等物品运到欧洲、美洲和非洲等地销售,然后把欧洲、美洲的物产运到世界各地。从公元1500年前
后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材料旨在说明新航路的开辟A.促进了人类文明的汇合交融B.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C.确立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D.使商路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把中国的茶叶、丝绸等物品运到欧洲、美洲和
非洲等地销售,然后把欧洲、美洲的物产运到世界各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不但拓宽了交往渠道,还让世界上许多原本互不相知的国家和地区开始有所来往,使世界逐渐成为了一个整体,材料内容强调的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和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
航路开辟后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但材料内容没有强调加速资本主义原始资本积累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新航路开辟没有确立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欧洲中心地位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文艺复兴等一系列运动,各方面领先世界其他地方而成为世界中心的,故C选项错误;新航路开辟使得商路和贸易
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该内容,故D选项错误。6.1651年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严格限制和打击荷兰的海上运输行业,但是1654年荷兰与英国订立《威斯敏斯特和约》,承认英国的《航海条例》。荷兰承认《航海条例》可以表明英国A.拥有了最广
阔的海外殖民地B.海上贸易优势地位得以确立C.世界工厂地位得以最终确立;D.开始倡导国际贸易自由化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英国颁布«航海条例»,目的是严格限制并打击了荷兰的运输业,却得到了荷兰的认可,说明海上贸易优势转移到英国,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18世纪中期英国成
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与材料时间不符,A错误;据所学可知,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刚刚开始,故C错误;据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开始倡导自由主义,D错误。7.下表摘编自刘宗绪主编的《世界近代史》。由此表可见,当时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B.欧美工业国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C.欧美各国经济发展
趋于平衡D.英国对外贸易增速居于世界首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表格中数据计算可知,1850年、1870年英、法、德、美四国的国际贸易额之和分别为82.6、212.8,分别占当年世界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说明欧美工业国
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故选B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英国在这期间世界贸易额比重最大,不能反映欧美各国的经济发展趋于平衡,排除C项;根据表格信息可知,
英国增速低于法国,排除D项。8.“经济的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
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上述材料说明A.世界市场雏形出现B.世界市场初步形成C.世界市场最终形成D.经济全球化的完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及所学知
识可知资本输出的时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此时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因此选择C项;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时间在新航路开辟的时候,与此材料不符,因此A项错误;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时间在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时间也不符,所以B
项错误;经济全球化仍在发展之中并未完成,所以D项错误。点睛: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的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体现出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随着垄断资本对世界统治的确立和金融资本向全球的扩张,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
基本格局。材料反映的就是劳动分工,可以判断为19世纪末世界市场最终形成。9.如图为1881年开平矿务局发行的股票,股票右侧记载:开平矿务局,为给股票事案奉:……当经本局议定先后招集股银壹百贰拾万两,分作壹万贰仟股,每股津平宝
纹壹百两,……俟见煤之后,所得余利按股均分……”据此可知,开平矿务局A.在经营方式上具有近代特征B.转型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C.推动了中国引进外资的步伐D.实践了晚晴政府自强目标【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1881年开平矿务局发行的股票”“每股津平宝纹壹百两,……
俟见煤之后,所得余利按股均分”,可见开平矿务局发行股票股银,体现了西方股份制经营方式的特征,故A符合题意;开平矿务局属于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并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B不符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开平矿务局面向世界发行股票,故C不符合题意;洋务派打着求富的旗号,创办近代民用企业,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10.“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行国有化。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材料描述的政策A.集中物力财力等保卫新生政权B.恢复了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C.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D.没收地主土地交给农民耕种【答案】A【解析】【详
解】由材料“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行国有化”“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可知,该政策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通过工商业收归国有、强制要求生活必需品交由国家进行分配等方式,将全国有限的物力、财力集中输送到前线
,实现了对新生政权的保卫,故选A。B项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排除;苏俄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完成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但失败了,并由此还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排除C;D项是《土地法令》的内容,不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点睛】本题考查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学生可依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具体内容与材料进行联系,进而再结合选项作出判断。11.苏共领导人布哈林曾指出:“市场关系的存在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中与之相关的举措是A.以固定的粮
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B.苏共推行全面的工业国有化措施C.废除实物分配制,允许自由贸易D.开始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答案】C【解析】【详解】允许自由贸易,发展商品货币关系,体现了“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故C项正确;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不能体现市场关系,故A项错误;苏共推行全面的工业国有化措施恰恰是否定市场关系,故B项错误;开始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是所有制上的变化,不体现市场关系,故D项错误。12.1952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肯定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肯定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要有商品生
产,价值规律也仍然要起作用。这说明斯大林A.意识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B.试图恢复新经济政策C.开始了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D.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肯定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要有商品生产,价值规律也仍然要起作用”可知,斯大林意识
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批评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消灭商品生产的旧观点,故选A。商品生产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并不是恢复资本主义经济,不能得出B项结论,排除;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是在赫鲁晓夫上台执政后开始的,排除
C;材料中对经济规律的肯定、对商品生产的肯定都建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D项说法不符合材料表述,排除。13.勃列日涅夫上台后采取了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这些政策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框架B.动
摇农村公有制经济基础C.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D.说明当时改革重点在农业【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提高农产品价格”等措施可以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进而也就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故选C。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即计划经济体制框架,排除A;改革只
是扩大了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但性质未变,故不可能动摇农村公有制经济基础,排除B;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工业上,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14.下表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期间各国工业生产和失业情况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直接用于说明A.经济危机破坏性大B.危机
爆发的根源C.危机的持续时间长D.危机下的各国矛盾【答案】A【解析】【详解】表格中的数据有三项,“工业下降”“外贸缩减”“失业人数”,综合起来可得出危机的破坏性大,A正确;危机的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格无法体现这种矛盾,排除B;表格里没有时间的描述,无法判断时
间长短,排除C;由于危机各国矛盾激化,只是表格里的一项内容,不能完全反映表格的内容,排除D。15.罗斯福曾打比喻说:“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他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
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A.新政遭到资产阶级的激烈反对B.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C.新
政牺牲了资产阶级的部分利益D.新政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矛盾【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罗斯福新政影响的理解与分析。罗斯福把“老绅士”比喻为资本家,因为新政将他们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中挽救出来,所以“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罗斯福虽挽救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但他
在经济上实行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等一些措施,却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资产阶级的某些利益,因此“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故本题选C。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对资产阶
级的影响【详解】16.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从英国开始,继而西方各国开始竞相削减福利开支。这表明西方A.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B.贫富差距得到解决C.国家财政开始出现危机D.加强政府干预经济【答案】C【
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削减福利开支,主要和其经济进入滞胀阶段有关,说明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开始出现财政困难,C选项符合题意。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属于表面现象,A选项排除。西方国家至今存在贫富差距问题,B选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政府放松对经济的干预,D选
项排除。17.尽管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WB(世界银行)性质不同,但是它们在政策和业务上密切配合、互为补充。其具体表现在A.把资金高利息借给会员国B.保障会员国经济同步发展C.共同支持会员国经济发展D.对落后会员国提供技术援助
【答案】C【解析】【详解】世界银行侧重支持会员国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援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重在保持汇率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两者都有利于会员国的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故选C项;为保障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IMF借给会员国的资金并不是高利息,排除A项;
IMF的宗旨是促进会员国的国际收支平衡,但并不能保证会员国经济同步发展,排除B项;对会员国提供技术援助是世界银行的职责,排除D项。18.1944年7月,《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确认了美国规定的35美元等于1盎司的官价,这实际上抬高了美元的对外价值,压低了黄金的价格。据此可知,布雷顿森林
体系A.导致世界金融市场的混乱B.促进了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C.避免了国与国的货币贬值D.有利于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答案】D【解析】【详解】金融霸权有利于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与材料中“抬高了美元的对外价值,压
低了黄金的价格”相符,D正确;材料中“确认了美国规定的35美元等于1盎司的官价”不是金融混乱,而是金融市场的稳定,排除A;世界贸易体系是1947年成立的关贸总协定,排除B;C表述绝对,这一体系并不能避免国与国之间货币的贬值,排除。19.下图是欧洲一体化发展
简史(部分),以下有关欧洲一体化的表述正确的是A.英国是欧洲一体化的创始成员B.欧洲一体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C.消除了西欧国家间的历史矛盾D.推动了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由欧洲一体化发展简史看出,欧洲一体化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扩大的渐进的过程,故选B;1951年欧
洲一体化开始,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参与欧洲一体化,A错误;C项中“消除了”表述错误,排除;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是一种发展趋势,D项中“形成”表述错误,排除。20.21世纪初,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反全球化”运动愈演愈烈,“反全球化”运动的人是多种多样的,
但主要来自全球化的发源地欧美。“反全球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在于全球化A.导致了南北经济差距扩大B.造成了国际局势日益紧张C.加剧了世界利益分配失衡D.使发达国家处于有利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
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的利益失衡。答案为C。ABD表述正确,但是在材料中表现不出来,排除。21.2018年11月有媒体报道:世界贸易组织(WTO)21日决定成立一个仲裁小组,调解六个国家和欧盟跟美国之间由于美国对钢铝产品加征关税而引起的争端。这说明世贸组织A.消除了美
国贸易保护主义B.是解决贸易争端的唯一机构C.顺应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D.促进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世贸组织调解六个国家和欧盟跟美国之间的贸易争端,这也是它的重要职能。世贸组织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自由化组织,此举当然顺应了世界全球化的
历史发展趋势,故选C项。AB项的表述都过于绝对。材料体现的经济全球化,而不是多极化,故排除D项.22.武汉钢铁公司于1955年3月开始施工。先后有18个省(自治区)、48个城市、1000多家工厂为武钢制造设备和配件。铁道部专门改造车皮,为武钢运输直径为4.8米的高炉炉顶大钟
。以上材料反映了当时我国A.社会主义改造的加速B.工业落后面貌初步改变C.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D.工业总体布局日趋合理【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强调的是各地各个行业都在积极配合武汉钢铁公司的建立,体现了当时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故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主义改造的信息,故A不
正确;工业落后面貌的改变是一五计划的成果,不是武汉钢铁公司的意义,故B不正确;材料不能得出工业布局是否合理的信息,故D不正确。23.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农村改革给城市改革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成功的经验”是指A.多种经济责任制取代公有
制B.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统一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各方面积极性的充分调动【答案】D【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中心环节就是增强企业活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调动工人生产
积极性,D正确;据所学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是坚持土地公有制,A错误;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B错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十四大提出,与材料信息不符,C错误。24.1990年擅长
打桥牌的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十字路口打出了一张“中国王牌”,用实际行动打消了国内外对中国是否继续改革开放的疑虑,也回答了中国将以何种步伐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问题。这张“王牌”是A.设立深圳经济特区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C.开放海南经济特区D.发表“南方谈话”【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
所学知识,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是“中国王牌”,故B正确;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1988年开放海南经济特区,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ACD时间均不符合题意,排除。第II卷(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
料一到19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是一个工业化国家,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世界。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回荡着机器的轰响,高炉前喷发出铁水的光亮。工业已成
为国家的命脉,人们靠工业、而不是农业生存。——据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材料二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仍然关注重工业的发展,试图以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并且还要时刻应对可能爆发的希特勒对共产主义的战争。斯大林所追求的不
仅是单纯的改变私人所有制形式,而是要彻底破除西方市场机制唯利是图的本质。因此,他不依靠价格竞争,而是使用正式的、集中的资源分配来安置设备和物质。——据迈克·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前后英国经济领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苏联工业化道路的不同之处,并分析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影响。【答案】(1)变化: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由手工生产到机器化大生产;由手工工场到工厂制。(2)不同:优先发展重工业;
强调独立自主;以生产资料私(公)有制为基础;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使苏联迅速完成工业化,走上工业化道路;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农民付出代价过大;成为阻碍苏联改革的主要因素【解析】【详解】(1)变化:根据“英国已经是一个工业化国
家,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世界”可得出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根据“工厂里回荡着机器的轰响,高炉前喷发出铁水的光亮”得出由手工生产到机器化大生产、由手工工场到工厂制。(2)不同:根据“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仍然关注重工业的发展”得出优先发展
重工业;根据“试图以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并且还要时刻应对可能爆发的希特勒对共产主义的战争”得出强调独立自主;根据“斯大林所追求的不仅是单纯的改变私人所有制形式,而是要彻底破除西方市场机制唯利是图的本质”得出以生产资料私(公)有制为基础、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结合所学可从
工业化的完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成为阻碍苏联改革的主要因素等角度概括。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750年至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摘编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材料二有学者认为:纵观
来看,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与发展是由生产力要素、市场要素、制度要素,制衡要素、多极化要素等构成,这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标志和基本特征,它同时标志着世界经济正发生着部分质的变化。——摘编自杨亚非《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要素分析》(1)
据材料一指出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总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变化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趋势迅速发展的原因。【答案】(1)总趋势: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前,亚洲国家制造业
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中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居于领先地位,中国仅次于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德迅速发展,美国居于领先地位,亚洲国家继续下降。原因:两次工业革命,使西方诸国生产力迅速提高;而亚洲诸国基本还处于手工工场时期,技术落后。(2)新科技革命
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国际协调机制的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东西方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国际局势趋于缓和,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有力的国际环境【解析】【详解】(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7
50—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西方国家在不断上升,而东方国家不断下降,由此可说明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总趋势是东方从属于西方,亚洲从世界领先地位逐步成为落后的一方。原因主要和西方国家开展工业革命、东方
国家还处于手工工厂时期,技术落后有关。(2)根据“,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与发展是由生产力要素、市场要素、制度要素,制衡要素、多极化要素等构成”可知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趋势迅速发展的原因主要和新科技革命的爆发、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认可、国际协调机制的不断加强、冷战的结束和国
际局势的缓和有关。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据估算,1920年,旧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三种资本所占的比重,外国资本70.4%,官僚资本1.14%,民族资本18.2%,1936年,外国资本78.3%,官僚资本5.4%,民族资本16.3%,1949年,外国资本10%,官
僚资本72%,民族资本18%。也就是说,民族资本始终只占18%左右,未能超过1/5的水平。l956年1月,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民族资本家荣民企业继承人荣毅仁说:“通过我经过的道路,我自己认识到,走这个(
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出路。”——摘编自姜铎《资本主义此路不通——旧中国民族资本发展中的历史教训》根据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史实对该观点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观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必然选择。说明: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了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重重压迫,发展处境困难,无法实现中国的富强。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越来越不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只有加快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解放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才
能适应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题,依据材料中信息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必然选择”等提取观点。第二问论证结合近现代中国经济结构
变化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了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重重压迫,发展处境困难,无法实现中国的富强。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越来越不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等归纳论证,并说明结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