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试题(新高考新教材) 第4讲 明清(鸦片战争前)——中华文明的鼎盛与危机 Word版含答案

DOC
  • 阅读 6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6 页
  • 大小 35.748 KB
  • 2024-09-3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试题(新高考新教材) 第4讲 明清(鸦片战争前)——中华文明的鼎盛与危机 Word版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试题(新高考新教材) 第4讲 明清(鸦片战争前)——中华文明的鼎盛与危机 Word版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试题(新高考新教材) 第4讲 明清(鸦片战争前)——中华文明的鼎盛与危机 Word版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 已有6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试题(新高考新教材) 第4讲 明清(鸦片战争前)——中华文明的鼎盛与危机 Word版含答案.docx,共(6)页,35.74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6516b7d961498111458075c714cc67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四讲明清(鸦片战争前)——中华文明的鼎盛与危机一、选择题1.明成祖朱棣反对建文帝“削藩”,起兵夺取政权。明代人在记述朱棣攻入应天的场景时说:“建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内侍数人而已,乃叹曰:‘我何面目相见耶!’遂阖宫之焚。”这一记述()A.描绘了真实的历史场景B.反映了历

史记述的客观性C.体现了鲜明的政治倾向D.否定了兵变夺权的合法性2.(2023安徽淮北一模)明英宗天顺年间,司礼监的宦官到内阁,阁臣只需常服接见;到彭时任首辅时,则要衣冠整齐接见宦官,阁臣与宦官相向而坐。这一变化表明()A.封建等级制度受到了冲击B.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C

.中枢机构实现了良性运作D.宦官与内阁的权力对等3.(2023安徽黄山一模)明太祖在开科举的同时,又通过荐举途径选官,时称“三途并用”,以学校、荐举为盛,相比之下科举地位并不重要。因实行荐举,“以故山林岩穴,草

茅穷居,无不获自达于上,由布衣而登大僚者不可胜数”。由此可知,“三途”用人()A.举荐是主要的选官方式B.解决了吏治腐败的现象C.实现了阶层的自由流动D.有利于政府选官多元化4.(2023山东日照一模)明清时期,政府

非常重视对“乡贤”的祭祀。在山东,明代乡贤都是政绩卓著、清正廉洁的官员,且“生于斯”;清代乡贤发展到包括官员、孝子和其他善行义举之人在内的社会贤达,重视“生于斯”也重视贡献于斯。这样的变化意在()A.强化儒学的政治主导地位B.凸显地方

治理的民本理念C.充分发挥乡贤的教化功能D.提高社会的精神文化认同5.(2023湖南益阳期末)据下表可知()亚非地区来中国朝贡的国家数量变化时间(年)1415141914211423国家数量(个)817

1616A.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影响深远B.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非洲各国的交往C.明朝国际影响力一度得以扩大D.明朝通过航海扩大了手工产品的国际市场6.(2023湖南名校联盟联考)明朝在长城沿线的军镇

辽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展开贸易。同时,明朝还通过贡赐、茶马贸易与西藏进行经济交流。由此可知()A.明朝为了获取优良战马开放马市B.明朝民族交融的方式以战争为主C.经济互补是民族交流的重要原因D.游牧民族在贸易中处于被动地位7.(2023重庆主城区一模)清代史学家

赵翼谈及南书房时说:“(康熙)时尚未有军机处,凡撰述谕旨,多属南书房诸臣,非特供奉书画、赓和诗句而已,地既亲切,权势日益崇。”由此可知,南书房的设立旨在()A.加强君主专制B.发展皇族教育C.强化中央集权D.笼络王公贵族8.(2023安徽蚌埠二模)雍正即位之初察觉督抚利用密折之机渐侵六部

之权的倾向,采取两种处理办法:一是凭借自己在奏折运行中的主导地位,对督抚在奏折中提出的非分要求不予理会;二是顺水推舟,通过奏折使督抚对六部形成牵制。这反映出奏折制()A.导致内轻外重局面出现B.便于操纵官僚平衡内外C.提高了督抚的行政效率D.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9.

(2023山西太原高三期末)清代的财政制度中,有两个术语,即“存留”和“起运”。存留指的是各省留下一部分财赋用于正常的办公行政,而起运部分就是解送中央户部的。“顺治初,钱粮起存相半,考成之例尚宽”,到康熙时期“存留款项尽行裁减”,除了很少部分项目在以后“奉复”

外,大部分项目均裁而不复。这说明清代()A.官员考核日趋严密规范B.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C.赋税分配坚持中央集权D.财政制度逐渐发展完善10.雍正皇帝曾下谕礼部,指出“祈求晴雨一事,甚不合礼……嗣后除奉旨外,或在寺庙诵经求雨尚可,如私自设坛,借求雨之名,妄作法术,即以妖言惑

众治罪”。这反映了()A.政府强化赈灾事务主导权B.祈雨行为缺乏科学依据C.佛教寺庙已成为赈灾主体D.民间救济不利于社会稳定11.(2023辽宁名校联考)据记载,清廷在处理与蒙古各部关系时,根据八旗制度组织原则,结合蒙古原有社会制度,逐步建立起盟旗

制度。盟旗的重大军政事宜由朝廷的理藩院裁决,地方性重大事件则报有关地区将军、都统和办事大臣会办。可见,盟旗制度()A.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B.扩大了地方上的行政权力C.使民族平等原则得到贯彻落实D.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12.(2023福建漳州二模)下面是清朝不同时

期耕地与人口数据比例变化表。依据下表可以推知,清朝()年代耕地面积(顷)人口(人)每人实得耕地(亩/人)乾隆十八年(1753年)78011421836782584.25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78071562080957963.75嘉庆十七年(1812年)7913

9393616000002.19A.垦荒拓耕效果显著B.外来人口流入剧增C.人地矛盾日益激化D.农业经济发展迅速13.(2023吉林长白山一模)明清时期,徽州、洞庭等地的棉布商人在一些著名的棉织业市镇开设商号,他们不但按照一定的规格收购成品布匹,还筹办原料,以统一的要求组织市镇工匠进行踹染

加工,再按照各地市场的具体要求分类批发销售。这一现象反映了()A.市场需要主导国内棉布生产B.商业资本向生产领域渗透C.商帮成为长途贩运的主力军D.江南市镇经济高度专业化14.明末清初,在苏杭丝织业、广

东佛山铸铁业、四川煮盐业等行业中,从业者大多可以与作坊主“同坐共食”,并无主仆名分。由此可知,这些行业()A.人身依附关系松弛B.生产规模扩大C.经营形式得到创新D.经济效益提升15.(2023安徽合肥一模)明清君臣、官民关系与父

子关系纠缠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类似于法律上的拟制血亲关系。但黄宗羲从“父子一气”而“君臣不同气”的气本论哲学层面否定了君臣之间的天然血缘联系,王夫之同样也认识到了君臣关系的非血缘属性。他们的认识()A.推动传统伦理秩序的崩解

B.体现了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C.缘于中央集权制度的衰落D.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16.(2023广东名校一模)明清时期在画作交易领域存在“中间人”或“代理人”,他们在画家和主顾之间充当中介和担保人的角色,晚明书画家詹景凤曾记载,当时中间人一般收取画作售价的百分之十作为酬金,类似盐商这类

主顾可能给得更高一些。这反映了当时()A.画家社会地位显著提高B.文化世俗化的不断发展C.社会结构受到严重冲击D.政府文化政策相对宽松二、非选择题17.(2023山东枣庄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明代的通货与赋税制度变革材料一洪武年间,朝廷规定赋税征收及民间交易只能使用宝钞,但是学者研究统计明

代前期徽州祁门部分土地买卖契约中使用通货的情况如下:时间契约张数使用通货类别和数量洪武年间8宝钞7,银1建文年间1宝钞1永乐年间16宝钞15,布1宣德年间17宝钞4,布11,稻谷2正统年间48布29,稻谷2,银17景泰年间12布2,银10天顺年

间7银6,稻谷1成化年间32银32弘治年间14银14——摘自傅衣凌《明代前期徽州土地买卖契约中的通货》材料二穆宗隆庆四年(1570年),户部奏准:江南布政司所属府州县各项差役,逐一较量轻重,系力差者,则计其代当工食之费,量为增减;系银差者,则计其扛解交纳之费

,加以增耗。通计一岁共用银若干,照依丁粮编派。如有丁无粮者,编为下户,仍纳丁银;有丁粮者,编为中户;及粮多丁少,与丁粮俱多者,编为上户,俱照丁粮并纳。著为定例(此惟限于江南布政司所属之地)。——据《续文献通考》作为历史观察者,结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

以“明代的通货与赋税制度变革”为题写一份简要的观察报告。(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层次分明。)18.(2022广东梅州期末)中国古代官僚制是皇权的体现,官僚制中最基层的行政单位是县,因此有学者提出“皇权不下县”的观点。但也有一些

学者对此观点持不同看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大爷同二爷道:‘我们同你家老爷虽是乡亲,但这失贼的事,该地方官管,你们须是到地方官衙门递呈纸去。’朝奉们无法,只得依言,具了呈纸,到彭泽县去告。那知县接了呈词,

即刻升堂。”小说中的描写体现了县权对于乡村一级的直接管理,也体现了县官在处理民事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摘编自王印红、朱玉洁《从明清小说管窥传统乡村治理中的“皇权”下县》材料二将民众安置、稳定在土地上,使之劳作不息,

生产自存并供应王朝国家。《汉书·食货志》云:理民之道,地著为本。故必建步立亩,正其经界。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齐同,力役

生产可得而平也。——摘编自鲁西奇《“下县的皇权”:中国古代乡里制度及其实质》材料三康熙年间修的《宛平县志》明确记载了巡检司所统村落,共分为捕卫南乡、卢沟桥巡检司、石港口巡检司、王平口巡检司、齐家庄巡检司。至此,巡检

司与村落之间的统辖关系得以证实。——摘编自胡恒《皇权不下县——清代县辖政区与基层社会治理》(1)判断上述三个材料所依据的文献史料的类型,并辨析其价值。(2)分别指出上述三则材料各自的论述角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

个新角度,说明古代皇权对基层社会的影响。第四讲明清(鸦片战争前)——中华文明的鼎盛与危机一、选择题1.C根据材料可知,这一记述描写建文帝在兵败时左右随从皆弃他而去,随后建文帝自觉无颜见朱棣而自焚而死,这一记述肯定了朱棣兵变夺权的合法性,体现了鲜明的政治倾向,

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这一记述描绘了真实的历史场景,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这一记述反映了历史记述的客观性,排除B项;材料肯定了朱棣兵变夺权的合法性,排除D项。2.B据材料可知,内阁大臣对宦官越来越客气。宦官是皇权的延伸,宦官地位的提高本质上是君主专制统治

逐渐加强,故选B项;材料中的变化体现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排除A项;宦官对内阁的干预,说明中枢机构非良性运作,排除C项;材料只能说明宦官代表皇帝,君主专制加强,而不能说宦官与内阁权力对等,排除D项。3.D据题干可知,明太祖时官员选拔有学校、荐举、科举

等多种途径,故选D项;由材料的“三途并用”可知,举荐仅是三种途径之一,“主要”表述错误,排除A项;“解决了”夸大化,明朝吏治腐败现象严重,排除B项;“自由流动”不符合逻辑,题干只提及官员选拔有三种途径而已,未见其他阶层的“自由”流动,排除

C项。4.C据材料可知,明清政府借与本地有关的乡贤宣扬清正廉洁、善行义举等美德,体现了政府借助乡贤教化百姓的目的,故选C项;中国古代政治的主导思想是“外儒内法”,本质在于维护君主专制,排除A项;对先贤重视的目的是教化民众,而非以民为本,排除B项;政府对先贤的宣

扬有助于提高社会对“统治”思想的文化认同,D项错误。5.C据材料可知,明朝郑和下西洋时期亚非来华国家数量有所增加,说明郑和下西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多国的交流,故选C项;“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无法

长久维持,“影响深远”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非洲各国”不符合逻辑,郑和下西洋并未到达南非、西非,排除B项;明朝的航海是为了宣扬国威,并非开拓国际市场,排除D项。6.C材料信息提及明朝在北方、西南边界进行形式不同的贸易交流,可满足明朝与各民族

的经济需要,促进了民族交融,故选C项;“开放马市”不能涵盖材料的全部信息,A项片面,排除;材料说明商贸是明朝民族交融的重要方式,排除B项;“处于被动地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7.A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康熙时期设立南书房,负责谕旨的撰述,地位较高,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书房的设立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选A项;南书房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并不是为了发展皇族教育,排除B项;中央集权指的是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而材料涉及的是君主专制,排除C项;南书房是御用秘书机

构,并不是为了笼络王公贵族,排除D项。8.B由材料可知,皇帝为了防止“督抚利用密折之机渐侵六部之权”采取了两种办法,这反映出皇帝利用奏折制度操纵官僚平衡内外,故选B项;材料没有强调内外局面的情况,排除A项;奏折制度提高了中

央的行政效率,而不是督抚,排除C项;奏折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地方稳定,排除D项。9.C据材料可知,清朝大量缩减地方的办公财政,地方财政收入大半送入中央,说明赋税分配坚持中央集权,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清代的财政制度,不能说明官员考核问题,排除A项;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的标志是

军机处的设立,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了地方财政的分配问题,不能全面反映财政制度,排除D项。10.A据材料可知,雍正帝限定了祈雨活动的条件和场所,除奉旨外不允许私自设坛祈雨,这显然强化了政府在赈灾事务中的主

导权,故选A项;材料中雍正限定了祈雨的条件和场所,并非禁止,排除B项;佛教寺庙只是祈雨活动的场所,而非赈灾的主体,排除C项;民间救济活动有利于社会稳定,排除D项。11.A材料表明盟旗制度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故选A项;盟旗制度加强了清朝对蒙

古地区的统治,也尊重了蒙古族的习俗,排除B、D两项;清朝时民族并不平等,排除C项。12.C据表格信息,乾隆至嘉庆年间,耕地面积增长缓慢,人口则大幅度增长,导致人均耕地逐渐下降,反映了当时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故选C项;材料中耕地面积的增长并不明显,说明垦荒拓耕

效果并不明显,排除A项;清朝前期的人口增长主要是自然增长的结果,与外来人口流入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农业的发展状态,排除D项。13.B棉布商人开设商号,属于商业资本运作,但是他们涉足生产领域,所以

属于商业资本向生产领域渗透,故选B项;材料仅涉及长江部分省份的棉纺织业,不能得出“国内”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中的商人并不一定属于商帮,排除C项;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市镇经济发展,而是市镇中商人经营范围的扩大,排除D项。14.

A据材料可知,从业者和作坊主在身份地位上相对来说是平等的,说明作坊主和从业者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故选A项;材料只论述了从业者和作坊主的身份关系,并没有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的信息,排除B、D两项;所谓的经营形式的创新是指工场的出现,材料并未涉及,排除C

项。15.D黄宗羲和王夫之主张君臣关系并非血缘关系,也就否定了君主驾驭臣子的合法性,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故选D项;传统伦理的内涵更为丰富,也包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君臣父子之辩无关,排除A项;题干所述为君臣关系,而不是政府与

社会的关系,排除B项;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并未衰落,排除C项。16.B据材料可知,当时部分画家积极通过“代理人”促成画作买卖,反映了市民阶级的价值诉求,促进了文化世俗化发展的趋势,故选B项;在传统重义轻利的观念中,文人画作买卖是自降身份的体现,排除A项;画

作买卖的现象对传统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影响有限,排除C项;明清时期厉行八股取士,文化政策比较严厉,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参考答案(一)信息提取①明初朝廷的制度信息:规定流通货币是纸币;②民间通货使用的信息:民间交易实物、纸币与白

银并用;通货逐渐以白银交易为主等;③明朝中后期赋税制度变革信息:一条鞭法的推行,赋役和杂征合一,征收银两。(若能提取其他信息,合理即可)层次要求:层次1:提取信息不够完整,只能从材料中获取部分零散的有效信息;层次2:提取

材料信息比较全面,并能对信息进行合理的分类归纳。(二)历史阐释阐述角度:背景:从纸钞滥发失去信用的角度作答;从明朝经济发展的角度作答,如商品经济的发展;从对外贸易白银大量流入的角度作答;从朝廷适应现实、征收赋税的便利性角度作答。朝廷税制改革及内容:从一条鞭法的特点角度

作答。影响:积极方面:如从税制变革的意义角度作答;从法定货币变革的角度作答,如白银成为通用法定货币;从对商品经济影响的角度作答;从对社会关系影响的角度作答等。局限性:如从百姓负担依然沉重角度作答,从没有体制突破的角度作答等。启示:社会经济变化推动通货和赋税制度变革,

政府的政策又会影响社会经济发展。18.参考答案(1)材料一中的《儒林外史》是小说(文学作品),成书于清代,能反映清代的社会生活,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使用时须与其他类型史料相参证。材料二中的《汉书》属于官方史书,较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史料价值很大。材料

三中的《宛平县志》属于地方志,清代官修,真实反映清代机构管理情况,史料价值很大。(2)材料一论述角度:县政府对地方事务的管理。材料二论述角度:基层土地的分配与赋税征派。材料三论述角度:县下属的管理机构。补充1:古代基层的乡、里、亭等组织的设立,虽然不是国家正规行政机构,其

社会治理的功能却体现了皇权的要求。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