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化学试题 Word版.docx,共(11)页,779.38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626bd91d194a598acef1407deebaec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北京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上)10月月考高二化学一、选择题(共25道小题,共75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设备工作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是A.硅太阳能电池B.铅蓄电池C.燃气灶D.电烤箱2.下列属于弱电解质的物质是A.COOHCH3B.NaOHC.24HSO
D.ClNH43.化学用语-+2-33HCOH+CO表示的是A.置换反应B.电离过程C.中和反应D.水解反应4.下列关于化学反应方向说法正确的是A.凡是放热反应都是自发反应B.凡是熵增大的反应都是自发反应C.凡是吸热反应都不是自发反应D.反应是否自发,不只与反
应热有关5.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SO2(g)+O2(g)2SO3(g),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SO2、O2、SO3的浓度分别为0.2mol·L-1、0.1mol·L-1、0.2mol·L-1,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据是A.S
O2为0.4mol·L-1,O2为0.2mol·L-1B.SO2为0.25mol·L-1C.SO2、SO3均为0.15mol·L-1D.SO3为0.4mol·L-16.以TiO2为催化剂的光热化学循环分解CO2反应为温室气体减
排提供了一个新途径,该反应的机理及各分子化学键完全断裂时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过程①中钛氧键断裂会释放能量B.该反应中,光能和热能转化为化学能C.使用TiO2作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的焓变,从
而提高化学反应速率D.CO2分解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CO2(g)=2CO(g)+O2(g)△H=+30kJ/mol7.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三种溶液:①HCl、②H2SO4、③CH3COOH,导电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①=②>③B.①>②>③C.②>①>③D.①
=②=③8.对于处于化学平衡状态的反应CO(g)+H2O(g)CO2(g)+H2(g)△H<0,若要提高CO的转化率,下列措施中可行的是()A.升温B.增大H2O(g)的浓度C.增大压强D.使用合适催化剂9.
在一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化学反应:2X(g)+Y(s)Z(g)+W(g),若其化学平衡常数(K)与温度(℃)的关系如下表:t/℃70080090010001200K0.60.91.31.82.7对该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K越大,
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大B.该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C.达平衡后,加入催化剂,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D.温度不变,增加X的用量,K增大10.H2O2是重要的消毒剂、氧化剂,研究其分解反应有重要意义。KI能催化H2O2的分解。①不加KI:2H2O2
=2H2O+O2↑;②加入KI:H2O2+I−=H2O+IO−;H2O2+IO−=H2O+O2↑+I−;H2O2分解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加入KI后改变了反应的历程B.加入
KI后改变了反应2H2O2=2H2O+O2↑的反应热C.H2O2+I−=H2O+IO−吸热反应D.KI降低了反应2H2O2=2H2O+O2↑的活化能11.铝片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较慢,为了加快该反
应速率,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A.将溶液适当加热B.将铝片更换为铝粉C.将稀硫酸改为98%浓硫酸D.向溶液中滴入少量硫酸铜溶液12.在pH相同,体积相等的盐酸A和醋酸溶液B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锌,若反应停止后,有一份溶液中锌有剩余,则正确的判断是①生成等量H2时反应所需时间B>A②
开始时反应速度A>B③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B>A④整个反应阶段平均速度B>A⑤盐酸中锌有剩余⑥醋酸溶液中锌有剩余⑦盐酸中放氢气多⑧醋酸溶液中放氢气多A.③④⑤⑧B.①③⑥⑦C.①②③⑥D.②③④⑤13.如图所示为某基元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E1、E2、E3均大于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
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B.E1+E3为该反应的活化能是C.图中对应的该反应的焓变△H=-E2D.NO2和CO分子发生有效碰撞才能形成过渡状态分子14.在一定温度下,10mL0.40mol/LH2O2发生催化分解。不同时刻测定生成O2的体积(已折算为标准状况)如下
表。t/min0246810V(O2)/mL0.09.917.222.426.529.9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A.0~6min的平均反应速率:v(H2O2)-23.310mol/(L·min)B.6~10min的平均反应速率:v(H2O
2)<-23.310mol/(L·min)C.反应至6min时,c(H2O2)=0.3mol/LD.反应至6min时,H2O2分解了50%15.已知反应X(g)+Y(g)nZ(g)+Q(Q<0),将X和Y以一定比例混
合通入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各物质的浓度随时间的改变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反应方程式中n=1B.10min时,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升高温度C.10min时,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增大压强D.0~5min内,用X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v(X)=0.08mol/(L·min)16.已知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其氧化性随着溶液pH增大而减弱。其在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222724CrO()HO2CrO2H()−−+++橙色黄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上述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2-27CrO氧化性强于2-4CrOC.加水稀释重铬酸钾溶液时,上述平衡向左移动D.用浓盐酸酸化重铬酸钾溶液时,溶液的橙色会加深的17.已知反应:2NO2(红棕色)N2O4(无色)ΔH<0,将一定量的NO2充入注
射器后封口,如图是在拉伸和压缩注射器的过程中气体透光率随时间的变化(气体颜色越深,透光率越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点的操作为拉伸注射器B.c点与a点相比,c(NO2)增大,c(N2O4)减小C.d点正<逆D.若不忽略体系温度变化,且没有能量损失,则T(b)>T(c)18.FeCl3溶液与K
SCN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Fe3++3SCN-Fe(SCN)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滴加FeCl3溶液达平衡后,c(SCN-)降低B.滴加FeCl3溶液达平衡后,观察到溶液红色加深C.滴加FeCl3溶液,平衡正向移动,体系中c(
Fe3+)降低D.若改为滴加5滴1mol/LKSCN溶液,“溶液红色加深”不能证明平衡发生移动19.一定温度下,将不同物质的量的()2HOg和()COg分别通入容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22HOgCOgCOgHg++,得到下表所示的三组数据:实验温度/℃起
始量/mol平衡量/mol达到平衡时间/min()2HOg()COg()COg()2Hg16502.04.03.01.0529001.02.01.843900ab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5min内,实验1中()112vCO=0.2molLmin−−B
.若a2.0=,b1.0=,则平衡时实验2中()2HOg的转化率和实验3中()COg的转化率相同C.该反应的H0D.900℃时,若充入()21.0molHOg、()1.0molCOg、()21.0m
olCOg和()21.0molHg,平衡正向移动20.2CO催化加氢制甲醇,在减少2CO排放的同时实现了2CO的资源化,该反应可表示为:2232CO(g)+3H(g)CHOH(g)+HO(g)。保持起始反应物()()22H:CO=3:1nn,=250CT时()3CHOHx
随压强变化的曲线和p=5510Pa时()3CHOHx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已知:()3CHOHx表示平衡体系中甲醇的物质的量分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H0>B.a、b交点处化学平衡常数值相同C.当5C=510Pa=230pT,时,达平衡后()3C
HOH<0.05xD.当()3CHOH=0.10x时,2H的平衡转化率约为33%21.N2O5是一种新型硝化剂,在一定温度下可发生以下反应:2N2O5(g)⇌4NO2(g)+O2(g)ΔH>0T1温度时,向密闭容器中通入N2O5,部分实验数据见下表:时间/s050010001500c(N2O
5)/mol·L-15.003.522.502.5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500s内N2O5分解速率为2.96×10-3mol·L-1·s-1B.T1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为K1=125,平衡时N2O5的转化率为50%C.T1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为K1,
T2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为K2,若T1>T2,则K1<K2D.达平衡后其他条件不变,将容器的体积压缩到原来的12,则再次平衡时c(N2O5)>5.00mol·L-122.工业上利用CO和H2合成二甲醚:3CO(g)+3H2(g)⇌CH3OCH3(g)+CO2(g)ΔH。其它条件不变时,相同时间
内CO的转化率随温度T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ΔH<0B.状态X时,v消耗(CO)=v生成(CO)C.相同温度时,增大压强,可以提高CO转化率D.状态X时,选择合适催化剂,可以提高相同时间内CO的转化率23.25℃时,pH=2的盐酸和醋酸各
1mL分别加水稀释,pH随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曲线Ⅰ代表盐酸的稀释过程B.a溶液的导电性比c溶液的导电性强C.a溶液中和氢氧化钠的能力强于b溶液D.将a、b两溶液加热至30℃,()()3cClcCHCOO−−变小24.2CO加氢合
成低碳烯烃技术在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合成24CH为例,该转化分为两步进行:的第一步:222CO(g)+H(g)CO(g)+HO(g)ΔH=+41.3kJ/mol第二步:22422CO(g)+4H(g)CH(g)+2HO(g)ƒΔH=-21
0.5kJ/mol如图是其他条件一定时,反应温度对CO平衡转化率影响的曲线(已知:多步递进反应中,条件不同时,反应物转化率可能由不同步骤的反应决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第一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
()222c(CO)cHOK=cCOcHB.2CO加氢合成乙烯的热化学方程式是322422CO+6H(g)=CH(g)+4HO(g)ΔH=-127.9kJ/molC.一定条件下的密闭容器中,总反应达到平衡,要提高2CO的转化
率,可以加入适当催化剂D.在温度高于约650C时,2CO的平衡转化率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的原因是此时以第一步反应为主25.中国科学家在淀粉人工光合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该实验方法首先将CO2催化还原为C
H3OH。已知CO2催化加氢的主要反应有:①CO2(g)+3H2(g)CH3OH(g)+H2O(g)ΔH1=-49.4kJ/mol②CO2(g)+H2(g)CO(g)+H2O(g)ΔH2=+41.2kJ/mol其他条件不变时,在相同
时间内温度对CO2催化加氢的影响如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注】CH3OH的选择性=100322n(生成CHOH消耗的CO)%n(反应消耗的CO)A.CO(g)+2H2(g)CH3OH(g)ΔH=-90.6kJ/m
olB.使用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C.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压强,有利于反应向生成CH3OH的方向进行D.220~240℃,升高温度,对反应②速率的影响比对反应①的小26.I.合成氨是人类科技发展史上一项
重大突破。(1)已知:在一定条件下,理论上消耗21molN和23molH生成32molNH放出92.4kJ的热量,请书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2)在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合成氨的反应,下列能说明该反应已达
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A.容器内223NHNH、、的浓度之比为1:3:2B.()()223vN=vH正逆C.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D.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3)将1mol2N和3mol2H通入体积为2L的恒温恒容密闭
容器中,5min后达到化学平衡,测得3NH的浓度为0.2mol/L,这段时间内用2N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_____mol/(Lmin)。Ⅱ.某科研小组研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起始物氢气的物
质的量对工业合成氨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图中T表示温度,n表示H2物质的量)。(4)图象中T2和T1的关系是:T2_____T1(填“>”、“<”或“=”)(5)a、b、c、d四点所处的平衡状态中
,反应物N2的转化率最高的是_____(填字母)。Ⅲ.如图是某压强下,密闭容器中,N2和H2按物质的量浓度分别1mo/L和3mo/L投料进行反应,反应混合物中NH3的物质的量分数随温度的变化曲线。I是平衡时的曲线,Ⅱ是不同温度下反应经过相同时间测得的曲线。的(6)图中a点,容器内()(
)23nN:nNH=______。(7)此条件下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______。(用分数表示)(8)图中b点,v正_____v逆(填“>”、“<”或“=”)(9)400~530C,Ⅱ中NH3的物质的量分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主要原因是______。27.研究弱电解质的电离,有
重要的实际意义。Ⅰ.醋酸是一种常见的有机酸。(1)醋酸的电离方程式为_____。(2)保持温度不变,向醋酸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氨气,下列量将变小的是_______。A.()-3cCHCOOB.()+cHC.()-cOHD.3CHCOOH电离平衡常数(3)将-130.1mol
LCHCOOH溶液中加水稀释,-33c(CHCOO)c(CHCOOH)的比值将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4)下列事实不能..说明3CHCOOH是弱电解质的是______(填字母)。A.相同温度下,浓度均为-11molL的盐酸和醋酸的导电性对比:盐酸>醋酸B.25
C时,-131molLCHCOOH溶液的pH约为2C.-110mL1molL的3CHCOOH溶液恰好与-110mL1molLNaOH溶液完全反应Ⅱ.对比酸性的相对强弱(5)某些弱酸在25℃时的电离常数如表所示:化学式3CHCOOHHSCNHCNHClO23
HCO电离常数-51.810-11.310-104.910-83.010-71K=4.410-112K=4.710下列反应可以发生的是______(填字母)。A.32333CHCOOH+NaCO=Na
HCO+CHCOONaB.33CHCOOH+NaCN=CHCOONa+HCNC.2223CO+HO+2NaClO=NaCO+2HClOD.322NaHCO+HCN=NaCN+HO+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