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寒假作业训练卷09(原卷版).docx,共(7)页,1021.201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5b334e4fb534755b4eae1fff5b015a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2020-2021学年上学期寒假训练09卷七年级语文(总分60分,考试时间5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27分)班里组织“去故宫看特展”参观学习活动,请完成以下小题1.活动前,学习委员编写了一则介绍材料。阅读这则材料,完成后面
小题(6分)故宫旧称紫禁城,堪称中华文明之瑰宝。中华文明绵()五千多载,①了多民族的多种文化形态,紫禁城正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这种历史悠久、多元一体的特征。紫禁城宫殿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历经六百年的风雨洗礼,
依然屹立于中华大地。六百年间,它曾遭受过雷火之灾,还曾被外国侵略者践踏和掠夺,但它同时也被一代代故宫人潜.心守护、尽力保养修缮着。新中国建立以来,经过几代文物工作者的抢救和修复,而今的紫禁城重新焕发了蓬勃的生机
。为了庆祝紫禁城建成六百年,故宫博物院举办了“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特展”,希望借此让游客领略故宫贯穿六百年“时”“空”的历史文化,增强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本次展览集中呈现了紫禁城宫殿技术之巧与馆藏艺
术之美,展柜里精美珍贵的展品正在②中等待着人们走近它们,倾听它们对中华文明的无言诉说。(1)在材料括号处填入的汉字和给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2分)A.沿潜(qián)B.延潜(qiǎn)C.沿潜(qiǎn)D.延潜(qián
)(2)根据语意,在材料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2分)A.①融合②激荡B.①集合②静默C.①融合②静默D.①集合②激荡(3)学习委员查到,“丹宸”的意思是“宫殿;朝廷”。请根据材料相关内容,给同学们说说故宫特展命名为“丹宸永
固”,表达了怎样的美好祝愿。(2分)____________2.参观前,班长张华给故宫博物院负责本次接待任务的王老师发微信沟通参观事宜,其中有一个词语使用不得体,请指出并帮他修改。(2分)2不得体的词语是_____,应修改为_____。3.观展时,同学们发现了一段太和殿屋顶
脊兽的导览文字。请依据这段文字的内容,在下面的横线上,用简洁的语言补全对“行什”的介绍。(每空不超过5个字)(3分)隔着玻璃窗,从左往右的十件琉璃瓦脊兽分别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suānní)、押鱼、獬豸(xièzhì)、斗牛、行什(hángshí)。从康熙年间起,这些小兽
就一直静静蹲坐在太和殿的屋顶。其中,行什为太和殿独有。它的外形是人身猴脸,酷似《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因此古建行里的老师傅为了方便记忆也称之为“猴”。但是著名古建专家研究发现,这件饰件虽然长得像猴子,却和孙悟空有所不同,它背上有双翼,手里拿着的也不是金箍棒,而是金
刚杵。这个形象很像神话中的雷震子或雷公,传说具有防雷和消灾免祸的功能。(介绍)行什是太和殿屋顶上独有的,_____、_____、_____、形如神话中的雷公的,传说具有防雷和消灾免祸功能的装饰物。4.参观中,故宫博物院文华殿的“苏轼书画特展”受到了同学们
的关注,大家纷纷对自己喜爱的展品加以赏评,其中成语或修辞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同学甲:“《春中帖》是苏轼中年时期的书法佳作。欣赏它时,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B.同学乙:“我觉得《清拓东坡像》与《东坡先生像》中
所绘的苏轼神态相仿,大相径庭。”C.同学丙:“《渔村小雪图》是苏轼好友所画,它营造了如梦境一般的空灵、静寂的氛围。”3D.同学丁:“苏轼收藏的雪浪石,其纹路使人联想到百泉歌唱、浪花飞舞,别有一番趣味。”5.参观时,同学们就与苏轼有关的两幅书法
作品展开讨论,其中对这两幅书法作品字体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寒食帖》(局部)苏轼书《赤壁赋》(局部)文徵明书A.《寒食帖》是草书,《赤壁赋》是篆书。B.《寒食帖》是行书,《赤壁赋》是篆书。C.《寒食帖》是草书,《赤壁赋》是楷书。D.《寒食帖》是行
书,《赤壁赋》是楷书。6.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准备办一期“在故宫感受中华文明”的宣传板报。请仿照画线句,续写其后面的句子。(2分)“百闻不如一见”,这次观展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故宫建筑的壮丽辉煌和中华文明的丰富多彩。故宫的一砖一瓦、一书一画,都让人
留恋回味。忘不了那气势恢宏的宫殿群,彰显着皇家风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名著中也有关于牛的形象。根据要求,完成小题。(6分)(1)《西游记》善于塑造人物。下列属于对“牛魔王”
进行描写的一项是()(2分)A.他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B.你看他公然不惧,东一头,西一头,直挺挺,光耀耀的两只铁
角,往来抵触;南一撞,北一撞,毛森森,筋暴暴的一条硬尾,左右敲摇。众多神四面打,他便就地一滚,复本相,便投芭蕉洞去了。C.那阵狂风过处,只见半空里来了一个妖精,果然生得丑陋:黑脸短毛,长喙大耳,穿一领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直,系一条花布手巾。一边走一边笑道:“我有天罡数的变化,九齿的钉钯,怕
甚么法师、和尚、道士?”(2)《西游记》故事引人人胜。请写出与“牛魔王”有关的一段故事情节。(50字左右)(4分)48.请参照画线部分,再补写两个句子。要求:能从不同角度揭示“关怀”的内涵,表达具体形象。什么是关怀?在我的字典里,关怀是这样的:它有耳朵,听到叹息和悲伤;______
___,_________;它有手,拥抱凄冷与孤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二、阅读。(3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1分)谁关注你的背影(节选)孙道荣①母亲从老家来。从火车站接到母亲,穿过车站广场,向
停车场走去。母亲年纪大了,走得慢,虽然他放慢了脚步,但母亲还是落在了后面。②上了车。母亲心疼地对他说,你的背怎么有点驼了?是不是趴在桌子上太久了?他是做文字工作的,每天都要伏案头十个小时。他点点头,没
关系的。母亲轻声说,可你爸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腰杆还挺直的呢,你要照顾好自己啊!③父亲去世已经八年多了。在生命中的最后时光,他躺在病床上,蜷缩成一团,干瘦,脸色蜡黄。但只要子女来到病榻前看望他,他就会强撑着坐起来,面带笑容。父亲的背影,他还真记不大清了。④父亲的背影,到底是怎样的?他一
边开车,一边努力地回忆。看了一眼后视镜,他与母亲的目光碰到了一起,母亲一直在盯着他看,盯着他的背影看。⑤他的心猛地颤抖了一下。⑥人到中年,他发觉自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时常怀旧,多愁善感了。脑海中突然跳出来一个背影,是儿子的。那是去年秋天,他和妻子送儿子去成都上大学
。在学校门口,儿子转身向校园走去。一辆开往火车站的公交车来了,他喊妻子赶紧上车,妻子却一动不动。他循着妻子的目光看过去,人群中,他一眼就看到了儿子的背影,瘦削,高大。公交车开走了。他和妻子一直目送儿子的背影,消失在尽头的
拐弯处。儿子没有回头。妻子叹了口气,心疼地说,儿子太瘦了,你看他的背影,跟个电线杆似的。⑦儿子不会知道,妈妈和爸爸一直在他的背后,默默地注视着他渐渐远去的背影。⑧从儿子蹒跚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开始,他和妻子就习惯了儿子的背影。儿子学步了,他小心翼翼地跟在儿子的
身后,随时张开双臂;儿子会跑步了,他一路小跑跟在后面;儿子上学了,他目送儿子背着书包走进校园,才放心地离开;儿子高考了,他答应不送孩子,以免给他造成精神压力。可是儿子一走出家门,他和妻子就走到窗前,看着他的背影,直到完全看不见了。⑨他知道,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留给他和妻子
的,将是更多的背影。就像他自己,总是把背影留给了父母双亲。5⑩车开到小区,他打开车门,搀扶着母亲下车。他故意放慢脚步,走在母亲的后面。母亲七十多岁了,腰板还不错,但步履已经有点蹒跚。母亲真的老了。⑪母亲突然回头。他揉揉眼
睛,加快了脚步,和母亲并肩,缓缓向家走去。⑫有时候,人生需要回一回头。回头,你就会看见,默默注视着你的那个人。那个人,一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人。9.文章运用了_______________的记叙顺序,叙事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10.把选文第(12)段最后一句话补充完整。(3分)11.请分析选文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12.文
章标题《谁关注你的背影》能否改为《背影》?为什么?(6分)(二)文言文阅读。(10分)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甲)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乙)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
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节选自《吕氏春秋》)1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宋之.丁氏/夫君子之.行/缓兵之.计B.有
闻而传.之者/传.不习乎/名不虚传.C.问之于.丁氏/其一犬坐于.前/青出于.蓝D.有闻.而传之者/求闻.之若此/天下奇闻.14.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2分)(甲)及其家穿井,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翻译:等到他家挖了一口井后,(丁家人)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理解:联系上下文可以发现,丁家人的话表述得不够清楚,这是让人们产生误解的重要原因。(乙)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翻译:整个国家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理解:宋国人特别乐于接受
离奇的传闻,到处讲述丁家挖井挖出了一个人的事情,以至于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615.寓言是一个奇妙的东西,当它朝你走过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穿井得一人》和下面的《夔有一足》这两则寓言讲述的故事都跟传闻有关,阅读后都能带给我们
思考。请你阅读链接材料,用自己的话将材料后的表格填写完整。(6分)(链接材料一)夔①有一足哀公②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③乎?”曰:“夔,人也,何故④一足?彼其无他异⑤,而独通于声。尧⑥曰:‘夔一而足矣。’使为⑦乐正⑧。故君子曰:‘夔有一足。’
非一足也。”(节选自《韩非子》)注:①[夔(kuí)]我国最早有史料记载的音乐家,以精通音乐著称。②[哀公]鲁国的国君。③[信]真实。④[何故]什么缘故;为什么。⑤[彼其无他异]这个人没有其他不同于常人的地方。⑥[尧]上古帝王名。⑦[为]担任。⑧[乐正]古代官名,乐官之长,掌管贵族子
弟的教育,负责乐舞、祭祀等事宜。(链接材料二)足(zú):①脚;②足够,充足,满足;③值得,配。——《古代汉语词典》传闻事情原貌启示《穿井得一人》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①③《夔有一足》夔这个人只有一只脚。②(三)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2分)16
.下面对《观沧海》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7幸甚至哉,歌以咏志。A.
诗的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B.“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动静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惊人的力量和宏伟气象。C.“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皆为实写,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D.这首诗于苍凉中又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
安风骨”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