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期末精准预测模拟卷(中外历史纲要下)(解析版)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8 页
  • 大小 255.031 KB
  • 2025-02-2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06 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期末精准预测模拟卷(中外历史纲要下)(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06 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期末精准预测模拟卷(中外历史纲要下)(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06 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期末精准预测模拟卷(中外历史纲要下)(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06 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期末精准预测模拟卷(中外历史纲要下)(解析版).docx,共(18)页,255.031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478e41ec9e2ca88e835bf8780ed3eb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2020-2021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精准预测模拟卷06历史试题考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考试时间:10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

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阅读下图,该图反映出A.腓尼基人最早使用文字B.西亚文明对人类的贡献C.人

类文字具有共同的源头D.字母文字是人类使用最多的文字【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腓尼基文明属于西亚文明,由题干图片看出,腓尼基字母文字促进了其他字母文字的发展,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故选B;图片表明腓尼基人最早使用字母文字,并非腓尼基人

最早使用文字,排除A;图片只是反映了字母文字的传播历程,无法体现其他文字的传播过程,排除C;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点睛】2.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

果”。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2通过A.中国商人B.阿拉伯人C.马可波罗等欧洲人D.奥斯曼土耳其人【答案】B【详解】试题分析:在中国古代,世界各大洲长期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中国与欧洲的直接往来较少,因此不可能主要通过中国商人,故A错

误;根据所学知识,四大发明从中国传到欧洲,阿拉伯人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据此类推,题干中所述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也是通过阿拉伯人,故选B;马可·波罗来华是在元朝时期,此时四大发明已经基本传入欧洲,因此不可能主要通过马可·波罗等人,故C错误;奥斯曼土耳其人

崛起后阻碍了传统的东西方商路,故D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四大发明·四大发明外传。【名师点睛】阿拉伯人把中国的古代发明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可以说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3.罗马帝国亚洲行省的叙利亚、小亚细亚,北非行省的埃及经济都很繁荣,罗马向行省输出陶器、橄榄油、葡萄酒等产品,从行省输入粮食、纺织品、金属制品和奢侈品。为了巩固统治,罗马统治者和法学家制定了A.规范商品交易活动的法律B.维

护公民政治权利的法律C.调整平民贵族关系的法律D.强化维护奴隶制度的法律【答案】A【详解】材料强调罗马帝国经济发展、贸易往来与立法的关系,罗马法为保障商业发展而设立,故A符合题意;材料的时间为罗马帝国时期,法律由公民法调整为万民法,从保

障罗马公民的权利发展为保护帝国各族人民的权利,故B不符合题意;调整贵族和平民关系的法律为《十二铜表法》,属于罗马共和国时期,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经济与法律的关系,而强化奴隶制度是强调制度与法律的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4.

17世纪,西属美洲殖民地的上层社会中,女士以穿着中国丝绸为时尚,官员和富裕人家热衷于收集中国式的家具,来自中国的饮茶习惯也颇为风行。这反映了当时3A.西欧殖民扩张加快了美洲经济的发展B.新航路的开辟丰富了美洲民众的生活C.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传统海上丝

绸之路推动了中西方贸易【答案】C【详解】西属美洲殖民地的上层社会中,中国丝绸、中国式的家具、中国的饮茶习惯颇为风行,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因为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故选C;材料无法体现西欧殖民扩张加快

美洲经济的发展,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西属美洲殖民地的上层社会的生活,并非美洲民众众的生活,排除B;材料现象是“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结果,并非传统海上丝绸之路,排除D。【点睛】5.下表是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

之间的事物扩散和交流,对此理解正确的有类型人口动植物疾病动物植物举例美洲族群混合牛玉米天花影响民族融合、新民族形成农耕技术的传播有利于人口增长,贫瘠地区得到开发造成大量美洲和大洋洲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解

体①美洲族群混合现象主要是殖民活动的产物②人口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向美洲的迁移③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导致各种疾病传播④全球物种大交换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详解】通过观察表格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屠杀、4掠夺印第安人,加上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导致各种疾病传播,印第安人锐减,为解决劳动力问题,欧洲人又将上亿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不同人种融合发展成了新民

族,即美洲族群混合现象主要是殖民活动的产物,说法①③正确,B项符合题意;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动植物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并非中仅流向了美洲,全球物种大交换改变了国际经济而非政治格局,说法②④错误,与之组合的ACD三项不符合题意。6.16世纪的欧洲,骑士的

城堡在被新式火炮轰开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就已经被货币破坏了。法国除“旧佩剑贵族”外,出现了借由资本转换身份的“穿袍贵族”,英国出现了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材料体现出A.阶级变动是价格革命的根源B.商业革命加速了社会转型C.货币的破坏力超过政治斗争D.资产阶级已成为统治

阶级【答案】B【详解】材料体现的16世纪法国和英国的阶级关系出现变动,新的阶级萌生,这有利于当时的社会转型,这主要和当时新航路开辟有关,B正确;价格革命出现的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A排除;材料与货币的破坏力超过政治斗争的说法无关,C排除;当时资产阶级尚未成为统治阶级,D排除。故选B

。7.早期西方史学家常谴责别国的殖民行为却将本国的侵略视为传播文明的义举,后来西方史学家们承认殖民者在推动殖民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摧残,但很少使用“世界殖民体系”一词,材料表明西方史学家A.一直固守“欧洲中心论”立

场,美化殖民扩张B.对殖民活动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但仍不够客观C.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客观辩证地评价殖民活动D.研究视角的转变与西欧中心地位的动摇有关系【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早期西方史学家常谴责别国的殖民行为却将本国的侵略视为传播文明的义举,后来西方史学家们承认殖民者在推动殖民地经济、

社会、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摧残”可知,表明西方史学家对殖民活动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根据材料“但很少使用'世界殖民体系'一词”可知,表明西方史学家的评价仍不够客观,所以B正确;“一直固守'欧洲中心论'立场,美化殖民扩张”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A错误;材料中西方史学家对殖5民行为的

评价仍不够客观,所以C错误;材料内容无法得出“研究视角的转变与西欧中心地位的动摇有关系”,所以D错误。8.美国人安东尼·M·阿里奥托编写的《西方科学史》一书,其第三部分目录如下。对此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肯定了近代科学革命对思想解放的积极引领B.忽视了思想解放

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反作用力C.认识到了科学革命与思想解放内在的交互性D.全面解释了人类文明发展多层面之间的关系【答案】C【详解】根据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科学革命发端于文艺复兴过程中,由于人和人性从天主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人们相信“人们能够做他想做的一切事情”,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而自然科学的发展,进一步打破了天主教神学的世界观,促进了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启蒙运动应运而生。因此,科学发展和思想解放相互作用,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所以C正确;“肯定了近代科学革命对思想解放的积极引领”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所以A错误;“忽视了思想解放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反作用力”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所

以B错误;材料只涉及科学革命与思想解放的相互作用,“全面解释了人类文明发展多层面之间的关系”说法不恰当,所以D错误。9.文艺复兴的杰出代表但丁曾担任佛罗伦萨执政官,因为政治斗争被驱逐。当政者提出,如果但丁缴纳罚金并认罪,就可以回到佛罗伦萨。但丁拒绝了:“难道我在别处就

不能享受日月星辰的光明么?难道我不再佛罗伦萨和人们面前屈身辱节,我便不能思索宝贵的真理吗?”材料反映出的时代趋势是6A.世俗王权在与教权的斗争中取得了优势B.关注人的尊严、价值、个性和理性思考C.文艺复兴推动了意大利商品经济的兴起D.商品经济的发展降低了人口流动的阻力【答案】B【详解】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作为文艺复兴的杰出代表,但丁拒绝政敌提出的缴纳罚金、认罪要求,宁肯流浪在外,也不肯回到佛罗伦萨受辱,反映出当时关注人的尊严、价值、个性和理性思考的时代趋势,B项正确;佛罗伦萨是城市共和国,没有世俗王权,但丁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不是宗教改革的领袖,A项错误;意大利

商品经济的兴起是文艺复兴的条件不是结果,C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降低了人口流动的阻力与“(但丁)因为政治斗争被驱逐”等不符,D项错误。10.18世纪以来,弹劾曾是英国议会掌握的重要监督方式。凡内阁阁员、各部大臣

等高级官员或议员职务上或非职务上的非法行为,均可构成议会的弹劾案。从1864年起,议会以不信任投票程序代替了这种较为繁琐的监督形式。这一转变A.提升了议会监督内阁的实效性B.反映了国王游离于政权之外的象征性C.体现了民主政治进程的曲折性D.凸显了议会与内阁之间的相互制衡性【答案】A【详解】英国议

会以不信任投票程序代替了监督形式繁琐的弹劾,由此可知能够提高行政效率,提升议会监督内阁的实效性,故选A;这一转变是提升了议会监督内阁的实效性,并不能反映国王游离于政权之外的象征性和英国民主政治进程的曲折性,排除BC;英国的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和内阁之间并不是相互制衡的,排除D。11

.如图为16世纪德国画家丢勒创作的《圣希罗尼穆斯·霍尔茨舒尔像》。画中人物的每一部分都画得十分细致:炯炯有神的双眼,棕色毛皮大衣,头上闪光的金发。该作品7A.展现出浓郁的人文气息B.体现了市民阶层的诉求C.具有现代主义艺术特点D.冲击了宗教

神学的枷锁【答案】A【详解】16世纪是文艺复兴时期,根据“画中人物的每一部分都画得非常细致”可知该绘画侧重对人的描绘,体现了对人的重视和肯定,是人文主义精神的表现,故选A;通过绘画内容无法得出画作的阶级属性,排除B;现代艺术的特点多具有批判性,反传统特征,与题干中的写实画作

不符,排除C;题干中没有体现出画作对宗教神学的冲击作用,排除D。12.1748年出版的《论法的精神》,到1751年仅法语就印刷了22版,同年在匈牙利推出了拉丁语版,到1773年已经出现了十种不同的英译本,荷兰语、波兰语和意大利语版先后在70年代出版,德语和

俄语版分别于1789年和1801年推出。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语言文化教育发达B.欧洲的印刷业已经领先世界C.民主成为时代潮流D.分权思想得到欧洲各国认可【答案】C【详解】《论法的精神》中,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的主张,这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反对,所以该书的广泛传播说明民主成为时代潮流

,故选C;《论法的精神》不是语言文化教育的著作,排除A;材料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欧洲的印刷业领先世界,排除B;“得到欧洲各国认可”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13.19世纪中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占领殖民地的面积和人口如下表:出现表中现象的主要原因年份面积

(百万平方公里)人口(百万人)18602.5145.1818807.7267.918999.3309.0191412.9393.5A.工业优势的垄断B.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C.军事实力的强大D.世界市场

的基本确立【答案】C【详解】根据表格19世纪中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殖民地面积和人口逐渐增加,这可见实力增强,推断出军事实力强大,故C正确;通过土地面积和人口的增加无关判断工业优势的垄断,故A错误;英国在1689年确立资本主

义制度,故B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着世界市场基本确立,故D排除。14.斯文·贝克特在其著作《棉花帝国》中指出,自1809年利物浦棉花交易所正式成立后,“利物浦价格”成为全球棉花贸易的晴雨表,英国成为了世界棉织品贸易的领头羊,而印度、中国和奥斯

曼帝国从全球的生产国转变为欧洲棉纺织品的购买国。这反映了A.技术力量改变经济格局B.国际贸易开始出现制度化趋势C.棉纺织业推动工业革命D.自由贸易政策的效果颇为显著【答案】A【详解】根据“英国成为了世界棉织品贸易的领头羊,而印度、中国和奥斯曼帝国从全球的生产国转变为欧洲棉纺织品的购

买国”可得出这要得益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棉纺织业的快速发展,说明技术力量改变经济格局,A正确;“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棉纺织业与工业革命的关系,排除C;此时还是重商主义,排除D。15.相对于之前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国家社会经济状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A.亚洲

少数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B.亚洲地区成为列强的原料掠夺地和商品倾销市场C.亚洲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的发展9D.亚洲国家传统的自然经济遭到了破坏【答案】C【详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

到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故选C;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多数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排除A;B项“亚洲地区”表述太绝对,日本没有成为列强的原料掠夺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排除;19世纪中期亚洲国家传统的自然经济已经遭到了破坏,排除

D。【点睛】16.在18世纪中期之前,北美各殖民地存在以下状况,如表。据此可知A.殖民地延续了本国政治传统B.殖民方式不同影响当地政治发展C.分权制衡的理念得到了贯彻D.资本原始积累促进当地民主进程【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北美英属殖民

地在立法机构和行政运行规则与英国相同,北美法属殖民地的立法机构和行政运行规则与法国相同,可知殖民地延续了各自国家的政治传统,故A正确;根据材料得不出殖民方式影响当地政治发展,故B错误;材料与分权制衡无关,故C错误;材料与资本

原始积累无关,故D错误。17.19世纪末的最后几年,英俄两国在中东和远东的“大角逐”使两国关系高度紧张,以至于欧洲普遍认为下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将是英俄间的最后摊牌。这一状态A.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B.导致了俄国无产者革命C.体现了世界一体化趋势D.阻碍了世界体系的形成【答

案】C10【详解】根据材料“英俄两国在中东和远东的‘大角逐’使两国关系高度紧张,以至于欧洲普遍认为下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将是英俄间的最后摊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俄两国的竞争与矛盾涉及到中东和远东地区,这体现了世界一体化趋势,所以C正确;材

料没有体现“瓜分世界的狂潮”,所以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俄间的矛盾和冲突与“导致了俄国无产者革命”无关,所以B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指的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政

治经济体系,英俄间的矛盾和冲突没有阻碍它的形成,所以D错误。18.1921年7月,苏俄政府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公民、合作社和其他联合组织。到1924年,国家共租出6488个企业,它们多是磨粉厂、碾米厂、榨

油厂等。这做法A.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局限性B.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延续C.有利于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D.刺激了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答案】C【详解】材料中出租的多是磨粉厂、辗米厂、榨油厂等,这些都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故C项正确;新

经济政策发展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这不是局限性,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无关,故B项错误;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受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国内工业落后等因素影响,与“磨粉厂、碾米厂、榨油厂”等轻工业无关,故D项错误。【点睛】19.下表为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几项重要产品指标完成情

况。结合所学判断,相关解读错误的是产品1913年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步方案第一个五年计划最佳方案1930年联共(布)十六大报告追加数实际完成数(1932年)煤(万吨)2910355068007500—644011生铁(万吨)42033880010001700616汽车(万

辆)—0.07—10202.39棉织品(亿米)25.8226.785762—26.94A.一五计划建立在新经济政策成功实施的基础之上B.一五计划完成时苏联工业总产值已位居欧洲第一C.苏联的工业化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D.苏联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有急于求成的倾向【答案】B【详解】193

7年苏联第二个五计划完成时苏联工业总产值已位居欧洲第一,B符合题意,故选B;一五计划1928年开始实施,是建立在新经济政策成功实施的基础之上的,A解读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从表格数据看出,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棉织品完成情况几乎与1928年持平,没有大的发展,而煤

、生铁、汽车产量远远超出1928年,说明苏联的工业化存在经济结构比例失调问题,C解读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步方案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最佳方案,以及实际完成数看出,苏联的计划指标很高,存在急于求成倾向,D解读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20

.下表为战后美国的出口额和占GDP比重的表格。据此可知美国A.已经成为世界经济霸主B.面临战后经济转型压力C.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代D.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答案】C【详解】12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在50年代出口额大幅增加,占GDP的比重有所减少,说明美国DGP的总量也大幅增加,美国经济发展较为

迅速,故C项正确;没有与其他国家的对比数据,无法得出已经成为世界经济霸主的结论,故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中的数据不符合,故排除;D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缺乏相关信息支撑,排除。【点睛】21.二战后,苏联把计算机、原子能的研发和综合利用以及航天领域纳入优先发展战略领域,打造了

“政一一军一一工一一科一一教”五位一体化、具有刚性结构的国家化科技体制。据此可知,苏联的科技体制A.是实现科技强国的重要保障B.建构了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C.推动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D.巩固了苏攻美守的优势地位【答案】A【详解】苏联把计算机、原子能的研发

和综合利用和航天领域纳入有限发展战略领域,打造了具有刚性结构的国家化的科技体制,由此可知通过发展科技实现了国防实力的增强,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主要反映了科技发展对国防事业发展的影响,和创新环境无关,排除B;材料

中仅有苏联的信息,不能体现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排除C;材料内容不能说明是苏攻美守,没有体现美苏间的关系,排除D。22.如表数据来源于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影响四国经济数据走势的共同因素是如表西欧四国部分年份的GDP估值年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单位:百万1

990年国际元。国际元是多边购买力平价比较中将不同国家货币转换为统一货币的方法。195123407428967917727249874195831296648159926519558316196850179971

76104452328669519891000286130221290605316639613A.都实行了政府主导的“统制经济体制”B.欧洲国家走向联合促成区域“内循环”C.在冷战和热战中获得了大量军事订货D.欧盟市场的扩大和欧元的发行及流通【

答案】B【详解】据表格信息可知,西欧国家的GDP估值都在上升,说明西欧国家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与欧洲的联合有关,故选B;这四个国家并非是都实行“统制经济,排除A;西欧国家并没有获得大量的军事订货,排除C;截止1989年,欧盟尚未成立,排除D。23.19世纪以来,专业史家倾向于

将世界历史划分为不同国家来考察。近年来,更多史家改采以跨区域、大陆、半球、大洋和全球为单位的历史研究法,这被看作是当前史学的全球转向。这一变化A.推动了历史研究的合作趋势加强B.反映了全球化下国家意识的衰微C.体现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D.基于世界文明交

往和互动的深入【答案】D【详解】近年来,史学的全球转向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基于世界文明交往和互动的深入而产生的,故选D;材料无法体现历史研究的合作趋势,排除A;当前史学的全球转向,与国家意识的衰微不存在必然因果联系,排除B;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当今努力的方向,排除C。【点睛】

24.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传染病的横行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之一。如SARS(非典)H7N9禽流感、登革热、埃博拉病毒及时下流行的新冠肺炎,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影响着全人类的根本利益。为有效应付类似日益突出的

问题,世界更需要A.扭转当今世界经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B.改变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不平衡发展的局面C.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D.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为了有效应付类似日益突出的问题,世界更

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协作,推14进全球治理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故选D;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应该被扭转,排除A;改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平衡发展的局面并不足以应对全球日益突出的问题,排除B;应对全球突出的问题更应该加强全球协作,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并不符合题意主

旨,排除C。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材料题(共4小题共52分)25.(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古代农业作物种植情况简表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黍、粟、稷、稻、粱、菽(大:豆)等后世俗称“五谷”都己种植。

黄河流城种植黍和粟,江淮以南地区主要种植水稻。(粟、水稻和大豆的最早种植地)北方地区小麦的推广和南方水稻品种不断优化;胡瓜(西瓜)胡萝卜、核桃、芝麻、石榴、葡萄等作物种植。形成南稻北麦种植格局;南方地区大规模种植茶树,西北地区种植棉花。占城(越南)?的稻种植,经济作物茶叶、棉花种植区域不断

扩大高产农作物甘署玉米、土豆和经济作物烟草、花生、茶叶、棉花广泛种植,形成专业生产区城。——摘编整理自周跃《试谈中国古代农作物种类及其历史演变》从表格中要取至少两项信息,围绕中国古代农业发展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分析说明,(明确写出论题,分析史论结合,逻辑清楚)(12

分)【答案】论题:对外交流促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论述示例:对外交流促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沟通中原与西域、中亚各国乃至欧洲联系,从而促进中外的经济交流。西瓜、核桃、胡萝卜等农作物品种传人中原地区,并推广种植,丰富了中国的农

作物品种资源,也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16世纪伴随新航路的开辟,原产自美洲的高产农作物土豆、玉米、番薯、辣椒等作物传入中国并广泛种植,促进中国农业发展。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促进清代人口的大幅增长,改变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和饮食习惯。经济作物的种植促进农产品的

商品化,促进手工业和商业发展。15总结:物种的交流是文明交流的重要形式,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详解】根据表格中列举的不同时期新增加的农作物品种可以得出观点:对外交流促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列举从汉代至明清时期外来物种传入中国的原因以及其对

中国农业产生的影响。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升华,得出物种的交流是文明交流的重要形式,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另外还可从中国古代农作物种植的品种不断增加、中国农业文明对世界的贡献、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与商业手工业关系、经济作物的种植不断扩大等方面确立论题,论证需史论结

合,持论有据,逻辑清晰。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15、16世纪,欧洲各国都怀着目的去找寻新的未知世界,有些君主想藉找寻新世界去扩张领土。大部分的君主、探险家都希望能找到金、银、香料和一些特别同有价值的东西。一些银行家、商人则希望能找出新的

贸易航线……由于两条通往东方的传统商路都分别为土耳其帝国和阿拉伯人所阻,所以急切的欧洲人不得不努力探寻新的航路。——徐凌《郑和迷题和李约瑟难题的比较研究及其启迪》材料二在1500年左右,地中海仍然是西欧最

发达的贸易区。……但自新航路开辟后,地中海特别是威尼斯,便开始逐步失去贸易活动中心的地位。1501年,葡萄牙把第一批香料运到安特卫普,从此安特卫普成了香料在西北欧的集散地。——史仲文、胡晓林《世界全史》材料三通过“哥伦布交流”……一些植物在欧洲、非洲和亚洲的许多地区大大地增加了农业收获量,改变了

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生存条件。……全世界种植的块根作物中有94%是源自新世界。……这也给自16世纪起旧世界经济中的经济活动和贸易一个新的推动。——弗兰克·柏林《白银资本》(1)据材料一,概括欧洲各国“找寻新的未知世界”的原因。(6分)(2)材料二反映出欧洲的贸易活动中心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料说明此变化的影响。(4分)(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材料三中“哥伦布交流”对欧洲发展的意义是什么。(6分)【答案】(1)欧洲人扩张领土的愿望;获取金银和香料的欲望;寻找新的贸易航线的要求

;传统商路被阻断的客观推动。(2)变化:贸易活动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16影响:导致了威尼斯的衰落和安特卫普等地的兴盛。(3)促进了欧洲与世界各地的物种交流;改变了欧洲的贸易中心和区域经济发展趋向;

推动了欧洲消费习惯和生存条件的改变;促进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开始形成。【详解】(1)据材料一“有些君主想藉找寻新世界去扩张领土”得出欧洲人扩张领土的愿望;据材料一“大部分的君主、探险家都希望能找到金、银、香料和一些特别同有价值的东西”得出获

取金银和香料的欲望;据材料一“一些银行家、商人则希望能找出新的贸易航线”得出寻找新的贸易航线的要求;据材料一“由于两条通往东方的传统商路都分别为土耳其帝国和阿拉伯人所阻,所以急切的欧洲人不得不努力探寻新的航路”得出传统商路被阻断的客观推动。(2)变化:据材料二“自新航路开辟后,地中海特别是威尼斯

,便开始逐步失去贸易活动中心的地位”“从此安特卫普成了香料在西北欧的集散地”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活动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影响:从城市的衰落与兴起等角度说明贸易中心转移的影响。(3)据材料三“全世界种植的块根作物中有94%是源自新世界”得出

促进了欧洲与世界各地的物种交流;据材料三“一些植物在欧洲、非洲和亚洲的许多地区大大地增加了农业收获量,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生存条件”得出推动了欧洲消费习惯和生存条件的改变;据材料二“自新航路开辟后,地中海特别是威尼斯,便开始逐步失去贸易活动中心的地位”“150

1年……安特卫普成了香料在西北欧的集散地”得出改变了欧洲的贸易中心和区域经济发展趋向;综合材料来看,欧洲人开辟了新航路并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促进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开始形成。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英国革命

(1640—1688年)建立了公然反对王朝的议会权威,并把一个寡头政府强加给这个国家。……到18世纪中期,英国对议会负责的新型内阁制政府开始令欧洲大陆的观察家们刮目相看,它竞能同时成功地对外进行战争和对内保持

自由和秩序,最重要的是,英国议会坚持认为有产者在制定法律、确定政府的政策以及管理地方事务中起积极作用。……英国比较自由的制度,为经济技术创新提供了自由发展的天地。——(美)威廉·麦克尼尔《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指出"英国比较自由的制

度"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2)围绕材料中"制度与经济技术的创新"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0分)17【答案】(1)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政体,君主的权利受到制约,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权

力机关;责任内阁制形成后,内阁掌握行政权,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2)论题: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和发展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保障(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为英国经济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论证: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和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秩序;宽松自由的社会

氛围,极大激发了人们的创新能力;制度上的优势保障了英国对外进行的殖民扩展战争的成功,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广阔的海外市场;掌握政权的资产阶级通过议会立法等鼓励和保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详解】(1)根据材料“英国革命(1640

—1688年)建立了公然反对王朝的议会权威,并把一个寡头政府强加给这个国家……”,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英国比较自由的制度”主要体现在: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政体,君主的权利受到制约,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根据材料“……到18世纪中期,英国对议会负责的新型

内阁制……能同时成功地对外进行战争和对内保持自由和秩序,最重要的是,英国议会坚持认为有产者在制定法律、确定政府的政策以及管理地方事务中起积极作用……”,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英国比较自由的制度”主要体现在:责任内阁制形成后,内阁掌握行政权,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2)

根据材料“……英国比较自由的制度,为经济技术创新提供了自由发展的天地”,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论题为: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和发展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保障(或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为英国经济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结合所学知识,从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创设了宽松自由的

政治环境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创新能力、制度上的优势保障了英国殖民扩展战争的成功和工业革命的开展以及资产阶级通过议会立法等鼓励和保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论证。28.(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欧美主要国家废除奴隶贸易和奴隶制时间表:国家宣布废除奴隶贸易法律生效日期宣布废除奴隶制法律

生效日期英国18071808.1.118331834.8.1法国1792;1818181818481859美国1808186518葡萄牙18361858;18691878西班牙18201878丹麦1792荷兰18141803瑞典1813﹣﹣郑家馨《殖民主义史:非洲卷》材料二

:我相信,一切时代、一切国民的经验,都证明了一件事,即:奴隶劳动虽表面上看来只需维持他们生活的费用,但彻底通盘计算起来,其代价是任何劳动中最高的。一个不能获得一点财产的人,食必求其最多,作必望其最少,除此之外,什么也不关心。他的工作,够他维持生活就行了,你要

从他身上多榨出一些来,那只有出于强迫,他自己决不会愿意的。﹣﹣亚当•斯密《国富论》对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废除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度这一历史史事进行解析。(10分)【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西方民主政治,解题的

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解答】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立即可。结合材料所给时间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废除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度的评析,可从废

除的原因及产生的作用等角度进行概括。如原因可从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推动、黑人奴隶的斗争等方面进行分析,如影响可从解放黑人奴隶、促进非洲和拉美国家发展及黑人受剥削的本质未发生改变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故答案为:随着欧洲启蒙运动的发

展,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机器生产逐渐普及,使用奴隶劳动成本提高且劳动效率低下。18世纪末至19世纪前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

家先后废除了奴隶贸易,但没有废除奴隶制。此后,出于欧洲国家发展的需要,加上广大黑人奴隶不屈不挠的斗争,茌19世纪中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废除奴隶制度。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度是人类历史上的罪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废除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广大黑人奴隶,有利于非洲、拉美国家的

发展;但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没有放弃对殖民地人民的剥削,黑人仍然无法摆脱受奴役、控制、压迫的地位(10分)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85618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