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准解析】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十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共(12)页,639.00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45955eff4967b9615b6433d72dd92c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北京一零一中学2020届初三年级十月月考化学试卷2019.10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2分)每小题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通过实验测定了空气组成的科学家是()A.门捷列夫B.达尔文C.拉瓦
锡D.牛顿【答案】C【解析】A、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元素周期表,错误;B、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错误;C、拉瓦锡首先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正确;D、牛顿发现了力学定律,错误。故选C。2.下
列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蜡烛熔化B.冰雪融化C.菠萝榨汁D.钢铁生锈【答案】D【解析】【详解】A、蜡烛熔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冰雪融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C、菠萝榨汁过程中
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D、铁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3.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的是2A.铁丝B.
红磷C.碳D.硫【答案】A【解析】【详解】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选项A正确;B、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选项B错误;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选项C错误;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选项D错误。故选A。【点睛】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4.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矿泉水B.苏打水C.白醋D.液氧【答案】D【
解析】【详解】A、矿泉水中含有水和多种矿物质,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B、苏打水中含有碳酸氢钠和添加剂,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C、白醋中含有乙酸和水等物质,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D、液氧是由氧气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判断物质是否为纯净物,宏观
上看只有一种物质,微观上只有一种分子。5.如果没有化学的发展,世界就不可能像今日这样丰富多彩。下列事实与化学没有密切关系的是A.食物、衣料和日常用品的丰富B.新材料的开发和利用C.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D.物体机械运动的规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
变化规律的科学,ABC三选项均是这一范畴内容,只有D选项是物理运动方面的事实.考点:化学研究的对象36.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A.加热液体B.稀释浓硫酸C.取固体粉末D.检查气密性【答案】B【解析】【详解】A、加热液体时,用酒精
灯外焰加热,试管夹夹在试管中上部,试管中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操作正确,故不符合题意;B、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操作错误,故符合题意;C、取固体粉末时,将试管平拿,用药匙或纸槽,把固体粉
末送到试管底部,慢慢竖起,操作正确,故不符合题意;D、检查气密性时,用双手捂住试管,将导管伸入水中,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产生,操作正确,故不符合题意。7.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对事实或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事实或现象解释A香味扑鼻分子在不断地运动B气体能被压缩分子之间有间隔C
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D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A.AB.BC.CD.D【答案】C4【解析】【详解】A、香味扑鼻,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选项A正确;B、气体能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加压时分子间的间隔变小,选项B正确
;C、热胀冷缩,说明分子间有间隔,受热时间隔变大,遇冷时间隔变小,而分子大小不变,选项C不正确;D、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选项D正确。故选C。8.
下列变化中,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A.汽车燃料的燃烧B.葡萄酿酒C.牛奶变酸D.农家肥料腐熟【答案】A【解析】【详解】A、汽车燃料的燃烧属于氧化反应,并且反应比较剧烈,不属于缓慢氧化,符合题意;B、葡萄酿酒属
于氧化反应,但是比较缓慢,属于缓慢氧化,不符合题意;C、牛奶变酸是被空气中的微生物分解的过程,属于氧化反应,但是比较缓慢,属于缓慢氧化,不符合题意;D、农家肥腐熟属于氧化反应,但是比较缓慢,属于缓慢氧化,不符合题意。故选A。9.下列有关氧
气的叙述错误的是A.不易溶于水B.能供给呼吸C.具有可燃性D.密度比空气大【答案】C【解析】【详解】A、氧气的溶解性是不易溶于水,选项A正确;B、氧气的用途主要有两个: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选项B正确;C、氧气是能支持燃烧的气体,不具有可燃性,选项C错误;D、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选项D正确。故选
C。10.月球上有丰富的核聚变燃料“He﹣3”.“He﹣3”是原子核内含有2个质子和1个中子的氦原子.则氦原子核外的电子数是()A.1B.2C.3D.4【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He-3”是原子核内含有2个质子和1个中子的氦原子。则氦
原子核外的电子数是2,因为核5外电子数等于核内质子数。故选B.考点:基本概念11.下列加热高锰酸钾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操作中,不正确的是()A.先给试管均匀加热,再集中在药品处加热B.当气泡连续均匀地放出时,
再开始收集C.在水下盖好玻璃片,再取出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D.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管移出水槽【答案】D【解析】A、先给试管均匀加热,再对着药品集中的部位加热,防止受热不均,引起试管炸裂,故说法正确;B、等导管口排出的气泡均匀后,再将导管伸入盛水的集气瓶中,否则可能会收集的气体不纯,
故说法正确;C、在水下盖好玻璃片,再取出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以防收集的不纯,故说法正确;D、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应先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故说法错误.故选D.12.下列实验现象不能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的是()A.B.C.D.【答案】A【解析】
6【详解】A、将注射器活塞向里推,导管口出现气泡,也不能说明气密性良好,故选项错误;B、将导管伸进水中,用手握住试管外壁,出现气泡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选项正确;C、将注射器活塞往里推,长颈漏斗的导管内出现液柱,则气密性良
好,故选项正确;D、将弹簧夹夹住,通过长颈漏斗加水形成的液柱不下降,则气密性良好,故选项正确。故选A。第二部分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33分)13.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填序号);A空气B澄清石灰水C蒸馏水D高
锰酸钾【答案】AB【解析】【详解】A、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正确;B、澄清石灰水中含有水和氢氧化钙,属于混合物,故正确;C、蒸馏水中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错误;D、高锰酸钾中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
纯净物,故错误。故选AB。【点睛】要分析物质是由几种物质组成的,如果只有一种物质组成就属于纯净物,如果有多种物质就属于混合物。14.空气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它们的体积比约为_____【答案】4∶1【解析】【详解】空气中主要含有氮气与氧气;
空气中约含78%体积的氮气,约含21%体积的氧气,其体积比约为4∶1。15.臭氧(O3)是一种具有特殊腥臭味的气体,空气中臭氧浓度达到0.012ppm时,就会对人的呼吸道产生不良影响。臭氧和氧气性质不同的根本原因是_____。【
答案】分子构成不同【解析】【详解】臭氧和氧气性质不同的根本原因是氧气分子和臭氧分子的构成不同。16.在下列微观粒子的示意图中,“”和“”分别表示氮原子和氢原子。7请回答下列问题:(1)B中的1个分子中含有_____个原子。(2)分别由B和D中的粒子构成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反应生成C中粒子构成的物
质(氨气),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_____。(3)以上粒子中,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填序号)_____中的粒子,能保持氮气的化学性质最小粒子是(填序号)_____中的粒子。【答案】(1).2(2).氮气+氢气一
定条件氨气(3).化合反应(4).A(5).B【解析】【详解】解:(1)由B分子的构成可知,B中的1个分子中含有2个原子;(2)B和D是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氨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氮气+氢气一定条件氨气;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3)
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以上粒子中,属于原子的是A;能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氮分子,B中的粒子表示氮分子。17.根据下图回答(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2)选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为___
__(填字母序号,下同).(3)请选择一个收集氧气的装置_____,并说明该装置可用于收集氧气的理由是_____。8【答案】(1).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2).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氧气(3).A(4).③或④(5).氧气不易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或氧气的密度比
空气大【解析】【详解】(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实验室使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氧气;(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加热,应选发生装置A;(3)氧气不易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所以可用
排水法来收集;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点睛】选择收集装置时,要考虑气体的水溶性、能否和水发生化学反应、密度、能否和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等因素。18.用下图所示实验研究氧气的性质.(1)图1所示的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若要说明该实验
中有新物质生成,应采取的后续操作是_____。(2)图2所示的实验中的反应现象为_____,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集气瓶中加入的液体可能是_____,其目的为_____。【答案】(1).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2).滴入澄清石灰水
振荡,观察现象(3).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4).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5).水(6).吸收硫在氧气中剧烈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避免污染空气【解析】【详解】(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
光,放热;若要说明该实验中有新物质生成,因为反应中生成的是9二氧化碳,所以应采取的后续操作是滴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若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2)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文字表
达式是: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要在集气瓶中预先放少量水,其目的是:吸收硫在氧气中剧烈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避免污染空气。19.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土豆是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物质,是餐桌上的美味食材.表1鲜土豆中主要营养物
质的含量(每100g)蛋白质/g脂肪/g淀粉/g钙/mg磷/mg维生素C/mg1.5-2.30.4-0.9417.5-28.011-6015-6820-40土豆切开后发生褐变,用水浸泡能防止褐变,但会引起营养物质流失。用
土豆片进行实验,测得其食用品质、淀粉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随浸泡时间的变化如下:土豆变绿、发芽时,龙葵素含量显著增高,而龙葵素多食可导致中毒,就算是把变绿、发芽的部位削掉,也不宜食用。除食用外,土豆还可以作为原料广泛用
于医药、化工、纺织、造纸等工业中。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由表1中可知:鲜土豆中营养物质含量最高的是_____(2)由图1可知:60min内,_____(填序号,下同).A浸泡30min比10min脆性分值高10B浸泡
10min,硬度、咬碎感均无明显变化C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粘结性、弹性分值均降低(3)由图2可知:土豆片的淀粉含量与浸泡时间的关系是_____。(4)変绿、发芽的土豆不宜食用,其原因是_____(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A土豆是四大
粮食作物之一B用水泡可防止土豆片褐変C土豆开发应用的前景广阔【答案】(1).淀粉(2).ABC(3).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在研究范围内,土豆片的淀粉含量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而降低(4).土豆变绿、发芽时,龙葵素含量显著增高,而龙葵素多
食可导致中毒(5).ABC【解析】【详解】(1)根据题中表格可知,鲜土豆中营养物质含量最高的是淀粉;(2)A、由图1中的信息可知,浸泡30min比10min脆性分值高,故A正确;B、由图1中的信息可知,浸泡10min,硬度、咬碎感均无明显变化,故B正确;C、由图1
中的信息可知,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粘结性、弹性分值均降低,故C正确;(3)由图2提供的信息可知,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在研究范围内,土豆片的淀粉含量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而降低;(4)由题干提供的信息可知:土豆变绿、发芽时,龙葵素含量显著增高,而龙葵素多食可导致中毒;(5)A、由题干“土豆是继水稻、小麦、
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可知,故A正确;B、由题干“土豆切开后发生褐变,用水浸泡能防止褐变,但会引起营养物质流失。”可知,故B正确;C、由题干“除食用外,土豆还可以作为原料广泛用于医药、化工、纺织、造纸等工业中。”可知C正确。20.化学课上,同学们做了
人体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后,对呼出的气体种主要成分及含量非常好奇,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提出问题】呼出气体中有哪些主要成分,它们的含量是多少?【查阅资料】(1)呼出气体中仍含有O2;(2)白磷和红磷
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猜想与实验】猜想: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是N2、O2、CO2、水蒸气等。实验Ⅰ: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1)实验操作如图所示。11(2)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_____。根据该现象可以判断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实验Ⅱ:验证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是N2、O2
、CO2,并测定其含量。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1)实验记录实验操作主要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及解释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向装置中加入药品装置气密性良好②打开止水夹a、b,吹入500mL呼出气体。关闭a、b,并冷却到室温。_____,量筒内进入4
75mL液体呼出的气体中CO2的体积为_____mL③用凸透镜聚光引燃白磷。_____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④待白磷熄灭并冷却到室温,打开bB中部分液体倒吸入A中;B中剩余液体为400mL呼出的气体中含有N2和O2的体积分别_____mL和为_____mL【实验反
思】(1)该实验设计依据的N2性质有_____(填字母序号)A难溶于水B无色无味C不和澄清石灰水反应D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2)实验Ⅱ操作④中,若A中气体未完全冷却就打开b并读数,则所测O2的体积分数_____(填“偏小”、“不12变”或“偏大”)【答案】(1).在玻璃的表面产生一层
水雾(2).A中液面下降,水进入B中(3).25(4).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热(5).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6).400(7).75(8).ACD(9).偏小【解析】【详解】实验Ⅰ:(2)对着玻璃呼气会使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气遇冷而凝结成水,所以会在玻璃的表面产生一层水雾;实验
Ⅱ:(1)实验记录②由于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所以由于二氧化碳要和氢氧化钙反应,但是大部分气体不会发生反应而滞留在A装置中,将A装置中的液体压入B中;参加反应二氧化碳的体积=500mL-475mL=25mL;③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
点燃五氧化二磷;④根据将气体鼓入A装置后气体体积减少了25mL可以知道该气体为二氧化碳,而白磷燃烧后气体体积剩余了400mL,结合气体的性质可以判断出这400mL气体为氮气,被消耗的体积为75mL,即氧气的体积为75mL;[实验反思](1)根据实验过
程中所接触的物质及反应条件可以知道,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难溶于水,并且不能和氢氧化钙溶液反应,虽然能够观察出氮气是无色气体,但是闻不到氮气的气味,所以题中所给的ACD选项是正确的;(2)实验Ⅱ操作④中,若A中气体未完全冷却就打开b并读数,则会由于A中温度较高气体受热膨胀,
而使A中液体进入到B中减少,B中剩余液体大于400mL,则所测O2的体积分数会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