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9 页
  • 大小 66.058 KB
  • 2024-10-1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辽宁省锦州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辽宁省锦州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辽宁省锦州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6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辽宁省锦州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docx,共(19)页,66.05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448fd82f20441db4551f62d26bdcad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1914年6月,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发生后,欧洲各国的报纸都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这一事件之所以引起广泛的关注,主要原因有①欧洲各国都十分关注巴尔干局势②许多国家要利用该事件大做文

章③采用刺杀手段引起了欧洲各国人民的愤怒④巴尔干地区的矛盾错综复杂,引人关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D【解析】萨拉热窝刺杀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由此引起巴尔干地区的矛盾错

综复杂,引人关注,但是并不是采用刺杀手段引起了欧洲各国人民的愤怒,排除③,选择D项符合题意。2.“持续了300多天”、“几乎由法军独自承担,最终又以将战线恢复到原始状况告终”、“给徒劳无功的德军留下了难以恢复的伤痛回忆”,这段文字描述的战役最有可能是A.马恩河战役B.凡尔登战役C.索姆河

战役D.斯大林格勒战役【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马恩河战役发生在1914年9月5日至1914年9月12日,战争持续了一周,故A项排除;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屠宰场”、“地狱”之称,时间为1916年2月21日至1916年12月18日,最后以法军发动反

攻,基本收复被德军攻占的阵地告终,与题干信息一致,故B项正确;索姆河战役为1916年7月1日至11月中旬,故C项排除;斯大林格勒战役是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是苏德战场上具有转折意义的战争,故D项排除。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旷日持久的战争•凡尔登战役3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促进了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这一局面开始于A.德奥同盟条约签订B.意大利加入同盟国C.法俄缔结军事协定D.英俄签订军事协约【答案】C【解析】【详解】据所学可

知,1879年在德意志宰相比斯麦推动下,德奥签订同盟协定;意大利由于在同法国争夺北非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1882年德奥意三国签订同盟条约,形成三国同盟;三国同盟的建立引起法国和俄国的不安,法国为了摆脱普法战争后的孤立处境,急于寻找同盟者,

1892年俄法签订了军事条约草案,矛头指向三国同盟,标志着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C符合题意;A、B与材料不符;1907年英俄签订军事协约,这意味着三国协约的建立,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最终形成,D错误。4.从1918年3月到7月,德军在西线相继发起了四次大规模进攻,企图夺回战略主

动权。德军此举的直接原因是A.苏俄退出战争B.中国向同盟国宣战C.美国参加一战D.协约国力不从心【答案】A【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1918年3月苏德《布列斯特和约》签订,苏俄退出一战,德军免去了东西两线作战之苦

,这也为德军在西线发起进攻解除了后顾之忧,A正确;据所学可知中国1917年8月就已对德宣战,与材料时间不符,B错误;美国于1917年4月对德宣战,与材料时间不符,C错误;据所学可知,协约国是一战的战胜国,D说法错误。【点睛】1918

年的《布列斯特和约》是苏俄与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间签署的和平条约。通过此条约俄国退出一战。5.列宁指出:“凡尔赛体系使世界十分之七的人口陷于被奴役的地位。这些奴隶遍及全世界,受英国、法国和日本等一小撮国家的宰割。”这表明该体系A.加强了英国殖民帝国的地位B.带有帝国主义

的掠夺性C.形成了稳定的国际关系秩序D.解决了法德之间的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凡尔赛体系使世界十分之七的人口陷于被奴役的地位。这些奴隶遍及全世界,受英国、法国和日本等一小撮国家的宰割”可以看出凡尔赛体系具有帝国主义的掠夺性,故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凡尔赛体系的世界

影响,不是强调对英国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凡尔赛体系具有帝国主义的掠夺性,这就会加剧被奴役地区的反抗,不利于国际关系的稳定,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6.吴建民教授在《百家讲坛》节目中讲道:弱国当然是没有外交的……

但是并不等于国家不是很强的时候,外交官就不能发挥作用。你看顾维钧在1919年的时候,中国是弱国,五个代表,跑了四个,就他一个,没有任何指示,他拒签《凡尔赛条约》,我觉得中国人要很好地研究一下。吴教授要我们研究的是:A.吸取弱国无

外交的历史教训B.强调当今社会发展经济,增强国力的重要性C.顾维钧强烈的爱国精神和高尚的民族气节D.认识近代幻想依靠帝国主义来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民族独立是不可能的【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讲到即使国力不是很强也要有民族气节,顾维钧就是一个例子,所以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7.

1921年,美国向英、中等国发出正式参会邀请,邀请书中第二部分指出:须有要求和平的意愿并消除国家间误会,裁减军备才有成功的可能。为消除“误会”,该会议签署了A.《凡尔赛和约》B.《五国条约》C.《非战公约》D.《洛迦诺公

约》【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根据材料的叙述,参与国家有美国、英国、中国。根据“须有要求和平的意愿并消除国家间误会,裁减军备才有成功的可能”可知,这次会议应该是华盛顿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为了解决了

国家之间的“误会”,签订了《五国公约》,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考点:20世纪的和平与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五国公约》8.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主要依据是A.战胜国对战败国再次处置和掠夺B.进一步协调了列强在欧洲和中东的关系C.

平衡了列强的海军军备竞赛D.调整了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答案】D【解析】由于巴黎和会主要调整的是帝国主义在欧洲的相互关系,而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帝国主义列强还没有按照战后实力对比建立新的统治秩序,而华盛顿会议就是协调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关系,故被称作巴黎和会的继续,所以选D而排除B

;华盛顿会议是帝国主义的战胜国英美日主导的,主要对中国进行争夺的会议,故A表达错误,所以排除A;C的表达是符合史实的,但是并没有体现其与巴黎和会的关系,故排除C。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英等国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

,达成了若干协议,由此形成了雅尔塔体系,这一体系的实质是A.维护战胜国利益,保持世界和平B.维护反法西斯同盟,共同主宰世界C.以实力为依据,美苏划分势力范围D.两个阵营对立,形成争霸局面【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二战”后期,

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了若干协议。这样,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雅尔塔体系确立,它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故答案为C项。A项,维护战胜国利益,保证世界和平是雅尔塔体系的主

要责任,但不是实质,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反法西斯同盟参与的国家有多个,并非只有美、苏两国,但“二战”后期的雅尔塔体系实际是美、苏两分天下,“共同主宰世界”的说法与之不符,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二战”后美苏形成争

霸局面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的建立,排除。10.二战后,美国极端反共的福音派传教士约翰·布鲁格提出“战斗的自由”理念,得到决策高层的重视,布鲁格强调“自由”是附带责任的“自由”,并声称这是全世界人民“无论其文化传统,无论其社会风尚”都应当遵守并享有的。这反映出此时的美国A.决策高层赞成宗

教改革B.成为民主自由思潮发源地C.政府支持冷战思想传播D.自由理念得到全世界认同【答案】C【解析】【详解】美国以“自由国家”自称,冷战初期,布鲁格等人提出“战斗的自由”,属于冷战思想,据“得到决策高层的重视”等信息表明,这种思想的传播得到了

美国政府支持,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宗教改革”,A项不符合题意;历史上欧洲国家兴起的民主自由思潮早于美国,B项不符合题意;“全世界认同”太绝对,故D不符合题意。11.好莱坞拍摄了反映苏联题材的诸多电影,1943年《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1948年《红色威胁》《铁幕背后》等。这一

变化反映了A.受到大众审美观影响B.美苏两极格局的开始C.美苏由盟友转为对抗D.影片须经过政府审查【答案】C【解析】【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光荣”、“出使”等体现出盟友关系,1948年“铁幕”、“威胁”则反映出美苏冷战对抗,

故C项符合题意;电影名称没有反映大众审美的问题,故A项不符合题意;1943年的电影体现不了1947年美苏两极格局的开始,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电影公司拍电影需要政府的同意,故D项不符合题意。12.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

,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特点是A.中央集权B.家国同构C.天下为公D.官僚政治【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度,通过封建诸侯,西周形成了天子-

诸侯-卿大夫-士“宝塔式”森严的等级制度;而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是宗法制,奴隶主贵族根据与周天子血缘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统治集团形成“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反映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具有族权与政权相结合,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故B正确;西

周时期并没有实现中央集权,A错误;西周是奴隶社会,是私有制社会,C错误;官僚政治出现的标志是秦朝郡县制的实行,D错误。13.习近平在《在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的讲话》强调“郡县治,天下安。我多次讲过,在

我们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下列关于秦“郡县制”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A.基于分封制的某些教训而实行B.形成中央间接管理地方的形式C.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郡县制之下形

成了中央直接管理地方的形式,故B项表述有误,选择B项;郡县制是在吸收了分封制某些教训基础上实行的;郡县长官由皇帝统一任命,不得世袭;郡县制的推行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ACD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14.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

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科举制冲击到了

贵族特权,而不是完全否定,所以A不正确,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不是皇权,所以B不正确,科举制以考试成绩的好坏录取,重视的是知识和才能,而不是品德,所以D不正确,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科举制

15.宋朝科举制有如下规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别头考生若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弥封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家世等封贴,以免考官徇私誊录重新誊写考生考卷,以免考官认识笔迹锁院知贡举者受任后,锁居贡院与外界隔离直至考试结束A

.参考人员多B.考试规程渐趋严密C.选拔方式多样D.防弊措施流于形式【答案】B【解析】【详解】“家世等封贴,以免考官徇私”“以免考官认识笔迹”说明考试程序的规范和严密,故B正确;表中没有涉及参考人员的多少,故A不正确;选拔方式并不是多样化,仍然

是科举考试,故C不正确;D中流于形式说法错误。16.从明朝设立内阁到清朝成立军机处,反映的主要历史趋势是()A.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B.中央机构军事色彩加重C.中央官员职位逐渐增多D.中央机构逐步得到精简【答案】A【解析】【详解】明太

祖朱元璋废丞相,明成祖朱棣设内阁,清朝雍正皇帝设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选择A项;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机构,排除B项;军机处有官无吏,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中枢机构的一部分变化,无法反映全貌,排除D项。17.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

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中的现象都是在皇帝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选择

可以信赖的人来暂时掌管权力,这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变态形式,故C项正确;君主专制被颠覆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体制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干现象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故B项错误;皇权至高无上,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18.中国古代官吏选拔

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表述与“九品中正制”相关的是A.“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C.“立嫡以长不以贤”D.“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答案】B【解析】【分析】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是依靠门第,故B项正确;A是科举制;C是嫡长子继承制;D是察举制。【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9.《礼记·大传》:“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

稷。”材料旨在说明A.分封制的必要性B.宗法制的合理性C.立嫡制的合法性D.世袭制的重要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统治辽阔的疆域,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必要性的

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人性亲近亲人,故形成严谨的宗庙制度,从而维护国家统治,是宗法制建立的合理性,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嫡长子继承的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重视血缘宗族,没有体现爵位世袭的重要性,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20.

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A.周天子是天下人的

大宗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D.分封制隐含着使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答案】D【解析】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或宗主,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故A项错误;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故B项错误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弊有利,但从材料无法推断其利弊大小,故C项错误;士、庶民“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D项正确。【名师点睛】本题解题中要特别注意“他们把自己的

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结合所学的分封制的相关内容对四个选项进行排查。21.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犹如明清的省。宋代的路较常设的机构有安抚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等。各机构互不统属,互相牵制。转运使与提举刑狱公事都有对官吏的监察权,提举常平司与

转运使都有财权。这表明()A.宋代地方行政制度与明清两代没有区别B.行政机构分散、权属交叉有利于集权C.行政机构互相牵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D.扩大行政区域是中央集权的主要方式【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从材料“各机构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可以看出宋代设置的这些机构主要的目的

是加强中央的权力与皇权,防止皇权的大权旁落和地方分权。故选B。A项错误,材料明确说明宋元时期的行政机构和明清时期的不一样,明清时期的是省。C项错误,说法明显相反,不能提高效率,而是会降低x效率,人浮于事;D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扩大行政区域

的内容。22.西周的国家格局与商代颇为相似,商代方国林立,西周则有许多诸侯国。然而,商代的方国多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起来的,西周的诸侯国则多是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来的,这就决定了A.商王位卑与方国首领地位平等B.周王能够完全控制各个诸侯国C

.商周两代行使王权的强弱差异D.血缘关系开始影响国家的政权【答案】C【解析】商代方国多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起来的,与商王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纽带,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离心力;西周的分封制主要以血缘为纽带,确定了诸侯的权力与义务,诸侯国较商代方国受王权的控制更强,故

选C项。商代方国臣服于商王,商王的地位高于方国首领,不选A项。周代封国虽然较商代方国受王权的控制更强,但周代封国有较大的独立性,B项夸大了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不选B项。虽然西周诸侯中王族占了大多数,但夏商时期实行王位世袭制,血缘关系已经影响了国家政权,所以不选D项。23.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

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C.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D.中央机构分工明确,工作效率提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三省六部制总结了秦汉以来的统治经验,其官员品位不高,职权有较明确的分工,有利于

皇帝集权和任免官吏,但是最主要的积极意义是中央机构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24.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之上可以坐着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谓之“坐而论道”。宋朝时,大臣多出自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

立奏对。这表明A.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B.官僚政治体制不断完善C.君主专制统治登峰造极D.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从汉唐宰相“坐”到宋朝大臣“站”,体现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从汉唐宰相多出自“世家大族”到宋朝大臣多出自“科举”,体现了官僚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B正确;宋朝时选

官依然存在“恩荫制”,贵族执政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唐、宋时期选官制度均是科举制度,并未发生重大变化,故D项错误。25.“既非副贰,

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郡监,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材料描述的是A.北宋的通判B.秦朝的御史大夫C.明朝的内阁首辅D.清朝的军机大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常与知州争权”说明这是宋朝的通判,北宋的通判是专门监督知

州的;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和监督百官;明朝内阁首辅是中央的官员,相当于皇帝的秘书长;清朝的军机大臣是中央军机处的官员,只能跪受笔录,不能参与决策。故选A考点:本题考查北宋的通判的职能点评:关于通判,还可以考查通判的影响:通判的设立,是皇

帝加强中央权力,分化地方权力的一个典型例子。26.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丞相王绾请封诸皇子为燕、齐,楚王,得到群臣的赞同。廷尉李斯力排众议,主张废分封,推行郡县制。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秦始皇会采纳李斯的

建议主要是因为郡县制能A.加强专制主义B.将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C.加强中央集权D.加强对地方的军事管理【答案】C【解析】郡县制能够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C项。郡县制作为地方行政制度

,与加强专制主义关系不大,排除A项;B项是郡县制对官制的影响,排除;郡县制对地方管理的加强表现在多方面,D项说法片面,排除。点睛:分封制下诸侯世袭,拥有领地,在领地内权力很大,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构成威胁。郡县制下,官员由皇帝任免调遣

,不得世袭,没有领地,只有俸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27.汉武帝的“推恩令”在加强中央集权问题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因为A.废除嫡长子继承制度B.取消了郡国并行制度C.削弱了地方封国势力D.彻底铲除了异姓王侯【答案】C【解析】“推恩令”是把地方王国的权力不断的

削弱,所以才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推恩令”并未废除嫡长子继承制度,也未取消郡国并行制度,选项A、B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推恩令”只是削弱地方封国势力而非彻底铲除了异姓王侯,选项D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

排除;故本题选C。28.西方人对古希腊文明有着无法释怀的感念,西方人感念的是古希腊的A.独特的地理环境B.城邦的民主制度C.高大宏伟的建筑D.发达的商品经济【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希腊民主制度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

,故选B项。独特的地理环境不是古希腊文明塑造的结果,不可能成为西方人感念的原因,排除A;古希腊的建筑不如古罗马高大宏伟,C项也不可能是西方人感念的原因,排除;古希腊并未创造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为近代西方所继承,故不可能是西方人感念的原因,排除D。29.“

在这种制度下,(古代雅典)彻底否定了政治上的特权,一个人无论官职多高,权力多大,都不可把太多的大权集中到自己手里。”材料中所说的“制度”是A.陪审法庭制度B.陶片放逐法C.职务津贴制度D.轮番而治制【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彻底否定了政治上的特权”“都不可把太多的大权集中到自

己手里”可知,这是希腊民主政治表现形式——轮番而治,D正确;陪审法庭中的公职人员也是有任期制,属于轮番而治的体现,排除A。BC两项是维护雅典民主政治的方式,不能体现彻底否定政治特权,排除。【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比如说

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字,一句话等。本题的题眼是“让彻底否定了政治上的特权,一个人无论官职多高,权力多大,都不可把太多的大权集中到自己手里”,根据对题眼的了解,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30.罗马法规定当某个新施工是在公共场所进行的,每个市民都

可以发出新施工警告”,“但是,当新施工的实施是为了公共利益时,则新施工行为将被允许,即不得向施工工人发出禁止新施工的警告”。这说明在古代罗马A.法律具有高度的灵活性B.市民拥有对政府监督权C.建筑违法行为时有发生D.注重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当新施工的实施是为了公共利益时,则新施工行为将被允许,即不得向施工工人发出禁止新施工的警告”可以看出罗马法在针对公共利益时有所偏重。因此可知D项正确;法律具有高度灵活性说法在材料中无体现,因此A项错误;材料中是对公共场所的施工监督而

不是政府,因此B项错误;建筑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不符合题意,因此C项错误。31.近代西欧,资产阶级借鉴古代某国的经验,制定一系列法律、宪法等以确保自身的利益。可能借鉴了哪个国家的经验A.古希腊B.古罗马C.古中国D.古雅典【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近代西欧法

律、宪法制度的建立以及完善主要是学习和借鉴了古罗马的法律制度。古希腊、雅典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民主政治上。故B正确。32.有学者认为:雅典民主“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材料认为雅典民主

A.易形成集体暴政B.是一种直接民主C.是真正的自由和平等D.是少数人的民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所说,雅典民主可以将少数派和少数意见辗压消灭,结合所学可知,其强调的是古代雅典民主的弊端,即易

形成多数暴政,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多数暴政,不是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B项错误;材料强调少数派和少数意见不受尊重,不是在认可雅典民主和自由,C项错误;材料没有指出雅典社会享有公民权的人只在少数,D项不符合题意。33.古罗马法规定:善意

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故意欺诈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这说明古罗马法A.注重法律裁判的程序原则B.将是否诚信作为判断案情的唯一依据C.注重诚信而不讲究法律原则D.把诚信作为古罗

马法的原则之一【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说明诚信在罗马法的原则,D选项符合题意;ABC选项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

除。34.(罗马)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法律、法官们所制定的法律、皇帝所颁布的法律,如此之多,以致最有学问的法律家也常常被难住了。这说明罗马法()A.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充实、完善B.政出多门,错误百出C.皇帝不断制订和颁布法律D.实现了法律面前人

人平等【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随着罗马统治范围扩大,外来人口的增多,新的社会矛盾凸显,于是需要适用于各个地区不同状况的法律,使得罗马法不断充实、繁杂,新条例、律法增加,远远超出了法官们原有的知识框架和理解范围。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

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35.合法公民均可参加的公民大会是雅典实行民主的具体体现,它每年要召开40次。它能运行的最重要的政治前提是A.雅典是城邦小国B.雅典公民高涨的参政热情C.国家发放参政津贴D.必须参政的法

律强制【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合法公民均可参加的公民大会……运行的最重要的政治前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具有小国寡民的特点,这使得公民都能够直接参与城邦政治,体现直接民主,故A项正确;参政热情不属于政治前提,故B项排除;参政津贴到伯利克里时期才实行,而且属于经济方

面,故C项排除;法律强制不属于政治前提,而且“必须、强制”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排除。二、材料分析题(共30分)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在美国倡议下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提出了指导东亚行为的新原则,这些新原则包括:第一,以国际

合作代替国际竞争;第二,尊重中国主权与独立及领土行政之完整,不再谋求新的在华特权和势力范围,使中国获得发展机会和必要的援助;第三,开放原则的国际化和制度化。经过两个多月,三十多轮的艰难谈判,中国利用较为有利的国际形势及列强之间的矛盾

,在中国人民的坚决斗争下,迫使日本在山东问题上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中日双方终于在1922年1月31日达成协议。2月4日,中日双方正式签署《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至此,华盛顿会议围绕中国主权问题争执的“边缘”谈判宣告结束。——《世

界近现代史资料汇编》材料二大家总希望和平以后万事复原,还有一种所谓永远和平的理想。如今战事停了,兵是撤了,和约是签了。元气恢复,却是遥遥无期。永远的和平,更没有一个人能够保险。试就国际上情形而论,各民族情感上的仇恨,愈结愈深。——梁启超《欧游心影录》(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

,评价华盛顿会议对中国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结合亚洲情况分别举出战后各民族情感上的仇恨加深的表现,并分析这种矛盾加深带来的影响。【答案】(1)影响,确立了尊重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法律原则,为国际维权提供了法律依据;日本将山东的部分主权归还给中国;中国

重新回到几个大国共同支配的局面。(2)表现,中国山东问题得不到解决。影响,山东问题引发了中国五四运动;日本侵略势力不断深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解析】【详解】(1)国际材料一“美国提出了······尊重中国主权与独立及领土行政之完整”可知,确立了尊重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法律原则,为国际维权提供了

法律依据;根据材料一“迫使日本在山东问题上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中日双方正式签署《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可知,日本将山东的部分主权归还给中国;根据所学知识,中国重新回到几个大国共同支配的局面。(2)表现,根据材料二“元气恢复,却

是遥遥无期”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山东问题得不到解决。影响,根据材料二“如今战事停了,兵是撤了,和约是签了”及所学知识可知,山东问题引发了中国五四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日本与北洋政府签订灭亡中国的《二十一

条》,日本侵略势力不断深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37.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

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课考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材料二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

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摘自周振鹏《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三唐中期后,“

强臣悍将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师,曰禁军。其后天子弱,方镇强,而唐遂以亡灭者,措置之势使然也”。藩镇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新唐书·兵志》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实行的

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中期后出现的社会问题,并说明宋代是如何解决的。【答案】(1)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郡县官吏分工负责;郡县官吏必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定

期实行分级考核。(2)制度,分封制,郡国并行制;理由,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直属中央。(3)问题,藩镇割据;解决,北宋统治者将兵权收归中央,并强化中央禁军;派文臣管理地方,并设通判监督;掌控地方财政。【解析】【详解】(1)

根据材料一“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可知,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根据材料一“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可知,郡县官吏分工负责;根据材料一“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可知,郡县官吏必须服从中央

统一调动;根据材料一“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课考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可知,定期实行分级考核。(2)制度,根据材料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可知,分封制,郡国并行制;理由,根据材料二“诸侯王国

以下依然是郡县制”、“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可知,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直属中央。(3)问题,根据材料三“其后天子弱,方镇强”及所学知识可知,藩镇割据;解决,根据材料三“强臣悍将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师,曰禁军。其后天子弱,方镇强”及所学知识可知

,北宋统治者将兵权收归中央,并强化中央禁军;根据材料三“藩镇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及所学知识可知,派文臣管理地方,并设通判监督;根据材料三“藩镇······又有其财赋”及所学知识可知,掌控地方财政。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974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