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78 页
  • 大小 180.683 KB
  • 2024-10-1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75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8.00 元
/ 7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答案.docx,共(78)页,180.68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43b964511c8526132945d6854c09ad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练透答案精析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1.D[骨骼肌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A项正确;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组织液,B项正确;组织液中的O2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组织细胞,C项正确;人体细胞

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D项错误。]2.C[淋巴液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回流进血浆,故血浆也是淋巴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A错误;尿液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浆,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D错误。]3.D[由图示信息可知,甲是血浆,

乙是组织液,A错误;组织液中的各种物质大部分渗回血浆,小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所以血浆(甲)渗入组织液(乙)的量和组织液(乙)渗回血浆(甲)的量不相等,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远大于组织液渗入淋巴液的量,B、C错误;脚掌磨出的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水疱消失的过程中,其中的液体主要渗

入血浆和淋巴液,D正确。]4.A[a表示血浆,故细胞1可能是淋巴细胞,A正确;b表示组织液,红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故细胞2不可能是红细胞,B错误;c表示淋巴液,故细胞3是淋巴细胞,不可能是肌肉细胞,C错误;细胞外液的主要成分是a(血

浆)、b(组织液)、c(淋巴液),而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D错误。]5.A[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符合题意;血糖属于营养物质,可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不符合题意;肾上腺素和睾酮均属于激素,作为调节物质(信号分子)可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

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D不符合题意。]6.A[脑脊液是脑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属于细胞外液,脑脊液与血浆、淋巴液、组织液等都属于细胞外液,A错误;脑外伤时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蛋白质从血浆进入脑脊液,引起脑脊液渗透压相对升高,进而引起脑组织水肿,B正确;脑脊液属于内环境,可能含有葡萄糖、氨基酸和激

素等物质,C正确;内环境中有缓冲物质,大脑深度思考时呼吸作用释放的CO2不会使脑脊液pH明显降低,D正确。]7.D[淋巴细胞主要分布在血浆、淋巴液中,所以其生活的内环境有血浆(①)、淋巴液(③),D错误。]8.B[肌肉注射将

药物注入组织液中,继而从组织液转移到血浆和淋巴液中,静脉点滴将药物注入血浆,通过循环系统,将药物从血浆中运输到组织液中,再由组织细胞所吸收,所以a、b、c、d分别表示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组织液,B正确。]9.C[淋巴液是组织液单向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的,因此,淋巴

管管壁通透性变大便于其回收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C错误。]10.A[病毒DNA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中发生的过程,B不符合题意;肠道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故肠道中的蛋白质被胰蛋白酶降解不

发生在内环境中,C不符合题意;泪液存在于与外界环境相通的地方,不属于内环境,故泪液中的溶菌酶分解细菌的细胞壁不发生在内环境中,D不符合题意。]11.B[房水供应虹膜、角膜和晶状体营养,并把这些组织的代谢产物运走,因此属于内环境中的组织液,A正确;泪液是泪腺分泌的液体,B错误;

房水中蛋白质的含量仅为血浆中含量的1/200,葡萄糖含量约为血浆中的80%,因此无机盐的含量可能高于血浆,以便维持房水与血浆之间渗透压的平衡,C正确;房水过多就会导致青光眼,利用药物促进房水排出是治疗青光眼的措施之一,D正确。]12.C[细胞内K+浓度相对较高,而Na+

浓度相对较低,且蛋白质含量最高,所以④为细胞内液,A项正确;细胞外Na+浓度相对较高,而K+浓度相对较低,故①为细胞外液,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相对较多,故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时,血浆渗透压会下降,组织液的量就会增多,B项正确;肝细胞中CO2的产生

场所是线粒体基质,其扩散到③组织液中需经过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外膜和细胞膜,共3层膜,即6层磷脂分子层,C项错误;细胞内液与组织液成分的差异主要是由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引起的,D项正确。]13.D[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高于淋巴液或组织液,所以血浆的胶体渗透压大于组织液或淋

巴液的胶体渗透压,A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由无机盐决定,与蛋白质等物质也有关系,故葡萄糖、胰岛素、抗体和Na+等都参与了血浆渗透压的形成,B正确;正常机体内血浆渗透压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这样才能保持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C正确;正常人

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增多,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D错误。]14.(1)2/3淋巴液、血浆、红细胞、组织液蛋白质无机盐、蛋白质(2)e→d→c→f→gg组织细胞(

3)f组织液组织水肿15.(1)内环境血浆组织液淋巴液(2)消化系统泌尿系统(3)消化循环(4)AHCO-3、H2CO3第2节内环境的稳态1.D[本实验探究的是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所以血浆

组为实验组,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为对照组,A正确;加入HCl后,清水组的pH应降低,B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加入的HCl达到一定量后,无论是血浆组还是缓冲液组,都不能继续维持pH的相对稳定,C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缓冲液组的曲线

较血浆组先下降,所以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弱于血浆组,D错误。]2.D[甲试管的血浆中具有缓冲物质,加入酸或碱时,pH会有一定的波动,但变化不明显;乙试管加入的是蒸馏水,无缓冲物质,在本实验中为空白对照,加入

酸或碱时,pH会发生明显的变化。]3.B4.D5.D[肝脏根据体内需要增加或减少释放入血液中的葡萄糖量,以维持血糖的相对稳定,A不符合题意;肺根据需要按一定速率呼出CO2和吸入O2,以维持机体的pH和能量需求的相对稳定,B不符合题意;肾脏把代谢废物不断排出体外,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C不符合题

意;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没有直接关系,D符合题意。]6.C[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转化成乳酸,C错误。]7.D8.D[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都普遍存在着稳态,在分子、细胞、器官、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层次上都存在稳态,D错误。]9.B[ab段上升是

由于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无氧呼吸加强所致,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此过程中不是只进行无氧呼吸,还是以有氧呼吸为主,A、C错误;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HCO3反应,D错误。]10.C[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钠离子和氯离子,而不是钾离子,C错

误。]11.D[组织液和血浆之间为双向渗透,治疗时输入的溶液可从血浆直接进入组织液,A错误;低渗性脱水时,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细胞吸水,细胞内液会增加,B错误;滴注高渗盐水是为了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减少细胞吸水,增加细胞外液的液体总量,

C错误;长时间大量出汗,同时丢失水和无机盐,若只补水,会造成低渗性脱水,D正确。]12.D[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而非酒精和二氧化碳,D错误。]13.(1)80~120血糖含量、体温(2)0.9%防止细胞因内环境渗透压改变而失水或吸水,乃至影响其生理功能(3)同一正常人的体温在一日中的不同

时刻存在差异,但该差异一般不超过1℃(4)不同消化液中的消化酶的最适pH不同解析(1)图1中,健康人的血糖浓度一般在80~120mg·dL-1。由于液体中胃液、肠液、胰液等消化液的成分不是内环境的成分,所以属于内环境指标的是血糖含量、体温。(2)为防止细胞因内环境渗

透压改变而吸水或失水,乃至影响其正常生理功能,所以医生常用的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0.9%。14.(1)<血液中碳酸和碳酸钠发生反应,形成碳酸氢钠,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2)<血液中的碳酸氢钠与乳酸发生

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又可分解为CO2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3)血液中含有酸碱缓冲物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第2章神经调节第1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1.B[外周神经系统中的脑神经主要负责管理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但是脑神

经和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也就是说脑神经也对内脏器官有支配能力,B错误。]2.C[呼吸中枢位于脑干,所以起跳时深呼吸的完成与脑干密切相关,A正确;小脑能够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所以跳水时能保持动作平衡与小脑密切相关,B正确;调节跳水运动完成的低

级中枢在脊髓,C错误;调节人体运动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在空中完成特定动作离不开大脑皮层的参与,D正确。]3.B[脑神经与脑相连,共12对,主要分布在头面部,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B错误;脊神经有31对,主要分布在躯干、四肢,负责管理躯干、四肢的感觉和运动,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

C正确;脑神经和脊神经都含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D正确。]4.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自主神经系统,其功能不完全受意识支配,A错误。]5.A[甲是树突,戊是神经末梢,A错误。]6.B[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其功能是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

能把兴奋传到其他的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7.C[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一层包膜,构成一条神经,所以坐骨神经中有许多条神经纤维,A正确;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一起,共同完成神

经系统的调节功能,C错误。]8.A[神经细胞,又叫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一起,是组成神经系统的两类主要细胞,A错误。]9.B[交感神经兴奋,分泌的唾液中消化酶多有利于消化食物,但唾液水分少,不利于吞咽,A正确;上述支配唾液腺分泌的神经只包括传出神经,

没有传入神经,B错误;唾液腺腺体的分泌除了受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外,还受大脑皮层的控制,C正确;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D正确。]10.D[树突接收的信息先传到同一神经元的胞体

,再经同一神经元的轴突传向其他神经元、肌肉或腺体,A错误;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大类,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胶质细胞是对神经元起辅助作用的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二者的功能不同,B错误;树突和轴突末

端的细小分支都叫作神经末梢,C错误;树突和轴突末端的细小分支叫作神经末梢,它们分布在全身各处,D正确。]11.C[脊髓和脑组成中枢神经系统,A错误;喝醉酒的人语无伦次,走路歪斜,原因是酒精麻痹了大脑和小脑,B错误;小脑的主要功能是协调运动,维持身体的平衡,D错误。]12.A[阻断副交感神经,心率

大幅度提高,说明副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抑制作用,阻断交感神经,心率降低,说明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促进作用,A错误。]13.B[根据题干信息可知,BDNF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可以促进神经元生长,不进入细胞,B错误;BDNF能促进新神经元的生成和增加神经元之

间的连接,所以有利于大脑神经中枢结构的维持和改善,C正确。]14.(1)内脏运动自主神经(2)交感神经(3)人处于紧张状态时,胃肠蠕动和消化腺分泌活动减弱,消化功能降低,容易造成消化紊乱,导致腹胀、胃肠道不适15.

(1)2小脑(2)4脊髓1大脑(3)1、2、3、45解析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图中1是大脑,2是小脑,3是脑干,4是脊髓

,5是神经。小脑的主要功能是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腰部受伤的病人,若下肢运动功能丧失、大小便失禁,说明脊髓从腰部横断,脊髓里腰部以下的排便、排尿中枢失去了大脑的控制,导致大小便失禁;同时大脑的“指令”也不能传到下肢,造成下肢功能丧失。图中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都属于中枢

神经系统。第2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1.D[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其对刺激作出的应答可能表现为肌肉收缩,也可能表现为腺体分泌等,如望梅止渴,A错误;神经中枢可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神经中枢的兴奋经过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B错

误;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细胞或组织(如神经组织)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反射弧的各组成部分都能够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C错误;只有反射弧各组成环节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完整才能完成反射活动,D正确。]2.D[神经系统结构与功

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错误;缩手反射、膝跳反射等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错误;不仅要有足够的刺激,还要有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反射,C错误;

反射活动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效应器有反应不一定是反射,D正确。]3.D[膝跳反射中,兴奋传导的途径是1→2→3→4→5,A错误;此反射弧中4是传出神经,如果4(传出神经)受损,膝跳反射就无法完成,B错误;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C错误。]4.C[“刺激右侧下肢有感觉”

说明①(感受器)和②(传入神经)正常,“下肢运动障碍”说明可能是⑤(传出神经)或④(神经中枢的腹部侧)受损伤,⑥(效应器)不在腰椎部,没有受损,C正确。]5.D[脑中的神经中枢控制的一些反射(如脑干中的呼吸中枢控制的反射

)是非条件反射,A错误;感觉是大脑皮层的功能,但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不属于反射,B错误;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唾液腺,在“望梅止渴”这种条件反射的反射弧中作为效应器,C错误;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退,如学生听到铃声急

速赶往教室、小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D正确。]6.D[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属于条件反射,相关中枢在大脑皮层,故该过程的消退与大脑皮层有关,A错误;味觉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没有经过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不属于反射,B错误

;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形成条件反射,是通过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产生的,C错误。]7.B[根据题干信息“一段时间后,小鼠按压甲杠杆的频率明显高于乙杠杆”可知,小鼠按压两杠杆频率的差异是条件反射的结果,A正确;小

鼠按压甲杠杆后获得的食物属于条件刺激,B错误;条件反射需要不断给予非条件刺激(食物),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按压甲杠杆),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食物),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因此,按压两杠杆的频率不再有明显的差别表明条件反

射已消退,C正确;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都是动物学习的过程,都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小鼠行为的变化属于此学习过程,D正确。]8.C[非条件反射是先天性的,①不符合题意;条件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形成的,②符合题意;条件反射

会发生消退,③符合题意;非条件反射是固定不变化的,而条件反射是可以变化的,④不符合题意;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可能由脊髓参与调节,而条件反射由脑参与调节,⑤不符合题意,⑥符合题意。]9.D[在膝跳反射弧中,当敲击韧带时,伸肌收缩的

同时屈肌舒张,完成小腿前踢动作,C正确;在Ⅱ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不属于反射,因为反射弧不完整,D错误。]10.B[若要证明声音和气体吸入量间建立条件反应,则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的声音处理。②③对比说明吸收愉悦气体或厌恶气体的量只与强化刺激的声音有关,而与其他动物叫声无关,由此可说

明声音和气体吸入量间建立了条件反应。]11.B[感受器接受一定的刺激后,会产生兴奋,由相对静止的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的状态,B正确;图中结构3为神经节,是外周神经系统中胞体聚集的地方,不能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C错误。]12.C[响铃对学生的影响很小,对学生来说,每

分钟100次的响铃是无关刺激,B合理;每分钟响铃大于100次后,士兵的心率减慢,但士兵的条件反射没有消退,C不合理;士兵听到响铃后心率加快是铃声刺激不断强化的结果,D合理。]13.C[小鼠的恐惧反射是后天建立的,属于条件反射,恐惧时会表现为瞳

孔扩张、支气管扩张、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等,A错误;图示为小鼠恐惧反射的过程,M是建立反射后的心率,若反复给予小鼠灯光刺激而不给予电刺激,无法让小鼠建立恐惧反射,故心率M>N,B错误;恐惧反射建立后,灯光刺激属于条件刺激,恐惧反射消退后,灯光刺激属于

无关刺激,D错误。]14.(1)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后肢肌肉(2)不能皮肤中的感受器被破坏(3)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没反应,刺激左后肢的传出神经发生屈腿反应未发生反射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破坏脊髓后,缺少神经中枢,反射不能完

成(4)能屈腿反射(中枢在脊髓,)不需要大脑的参与也能形成完整的反射弧15.(1)非条件反射弧大脑皮层以下(2)环境突然改变(不适应环境)具有渴觉(3)①逐渐增加9②消退③反复遗忘第3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第1课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C[静息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2.

A[静息时,膜电位为内负外正;兴奋时,膜电位为内正外负。]3.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4.A[丁区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是K+外流所致,A错误;图示中乙区电

位为内正外负,则乙区为兴奋部位,甲区、丙区和丁区都有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因此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可能是从左到右,也可能是从右到左,B、D正确。]5.A[图甲中指针偏转说明膜内外电位不同,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所以测出的是静息电位,该电

位的形成与K+外流有关;图乙中刺激神经纤维产生兴奋,兴奋先传导到电流表右侧电极,后传导到电流表左侧电极,所以会引起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

局部电流,因此,图乙中产生的兴奋会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向两侧快速传导。]6.C[减小模拟环境中Na+的浓度,导致Na+的内流减少,进而引起动作电位的峰值变小,A正确;电刺激枪乌贼巨大轴突,当刺激达到一定强度时才会产生动作电位,B正确;若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变大,则K+外流增多,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会变大,C错误;增大模拟环境中K+的浓度,K+外流受阻,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小,D正确。]7.C[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K+大量外流,A错误;bc段Na+通过通道蛋白大量内流,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

能量,B错误;cd段K+继续外流,此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小,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C正确;动作电位的大小不会随有效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D错误。]8.D[Na+

-K+泵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随着温度逐渐升高,蛋白质会发生变性,导致其运输速率下降或功能丧失,C错误。]9.D[由图示可看出,电流表的电极都在膜的外侧,没有电势差,所以不可用于测定神经元的静息电位,A错误;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是Na+内流形成的

,B错误;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是一致的,C错误;若在④处给予一定刺激,④为②③之间的中点,兴奋传导到两电极的时间相同,电流表的指针不会发生偏转,D正确。]10.D[正常情况下,神经细胞内K+浓度约为150mmol·L

-1,胞外液约为4mmol·L-1,当神经细胞培养液的K+浓度为4mmol·L-1时,和正常情况一样,K+外流不变,细胞的兴奋性不变,A错误;当K+浓度为150mmol·L-1时,细胞外K+浓度增加,K+外流减少,细胞容易兴奋,B错误;K+浓

度增加到一定值(<150mmol·L-1,但>4mmol·L-1),细胞外K+浓度增加,K+外流减少,导致细胞兴奋,C错误,D正确。]11.A[由题图可知,②③途径需要载体蛋白并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A正

确;无论是静息电位还是动作电位时,膜外Na+(即图中◆)的浓度始终高于膜内,B错误;正常情况下,K+(即图中▲)的细胞内浓度高于细胞外,C错误;静息时,由于①途径的作用,膜电位为内负外正,D错误。]12.B[由于电流表的a、b两极都置于膜外,静

息时a、b两处的电位相等,都是正电位,A正确;t1~t2、t3~t4的电位变化都是峰值之前由Na+内流造成的,峰值之后由K+外流造成的,方向相反是因为电流相反,B错误;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电流传导的方向一致,故兴奋传导过程中,a、b间膜内电流的方向为a→

b,C正确;兴奋从a点到b点的传导过程,钠-钾泵吸钾排钠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13.C[由图a和图b可知,经过TTX处理之后,膜电流均大于0,说明此时只检测到了外向电流,未检测到内向电流,A正确;由图a可知,内向电流的膜电流小于0

,外向电流的膜电流大于0,结合图c可知,当用TEA处理之后,膜电流均小于0,说明TEA处理后只检测到了内向电流,Na+可正常内流,B正确;外向电流是由于K+外流形成的,因此外向电流是由K+通道所介导形成的,而内向电流是由Na+通道所介导形成的

,C错误;内向电流结束后,膜电流逐渐变大,说明神经纤维膜内Na+浓度应低于膜外,D正确。]14.(1)负正双向(2)两相反右(3)反射弧神经节传入神经解析(1)图一中,当刺激c处产生兴奋时,神经纤维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钠离

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此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2)如果将图一中a、b两电极置于神经纤维膜外,同时在c处给予一个强刺激,兴奋先后到达b、a两电极,故电表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若将b电极置于d处膜外,a电极位置不变,则刺激c处后,兴奋先到达d处,d处电位先变为内正外负,故电表的指针先向右偏转。15.(1)大于-60(2)大于协助扩散协助扩散(3)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4)=FE=FG,兴奋在同一神经纤维上等距传导,所

用时间相同解析(1)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在静息状态时,膜内K+浓度大于膜外K+浓度。(2)A点时膜外Na+浓度大于膜内Na+浓度,AC段产生动作电位,Na+内流方式为协助扩散,CD段为恢复静息电位,K+外流方式为协助扩散。(3

)图2中,受刺激后F点处神经纤维的膜内电位状态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4)由题干可知,FE和FG的距离相等,且在同一神经纤维上,神经传导所用时间相同。第2课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1.C[由题图可知,a为突触小体,由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枝,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形成,A错误;①是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到②突触间隙中,B错误;突触间隙内充满组织液,则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兴奋在神经

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传递,而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在a、b两神经元之间信号传导方向是a→b,D错误。]2.C[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图中的①②只包括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A错误;

谷氨酸释放到突触间隙能引起Na+内流,因此谷氨酸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不能引起②的抑制,B错误;据图分析,③的作用有识别神经递质谷氨酸、运输Na+,C正确;蛋白质类的神经递质合成场所在核糖体,谷氨酸不属于蛋白质,D错误。]3.A[突触后神经元可以和

肌肉或者腺体构成突触,也可以合成神经递质,A正确;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为胞吐,胞吐过程涉及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的融合,该过程有膜蛋白和磷脂的参与,B错误;神经递质作用完之后,会迅速被降解或回收进细胞,C错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将信息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不会进入突触后神经元,D错误。]

4.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5.C[由题干信息“降低Ca2+的通透性,抑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ACh)”可知,正常情况下Ca2+的通透性增强可促进神经细胞释放ACh,A正确;ACh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可使突触后膜

发生Na+内流,B正确;由题干信息“与细胞膜上的Ca2+通道发生特异性结合,降低Ca2+的通透性”可知,不是所有通道都关闭,C错误;抗体(针对肉毒毒素)或Ga2+(提高神经元的兴奋性)都能缓解中毒现象,因此若出现中毒,可使用肉毒抗毒素或钙制剂进行救治,D正

确。]6.A[据题干信息可知,增加突触间隙的NE浓度可以缓解抑郁症状,故推测NE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可引发动作电位,A正确;NE是一种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信息,B错误;结合题意可知,该药物

的作用主要是抑制NE的重摄取,而重摄取的部位是突触前膜,C错误;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D错误。]7.C[吸食“笑气”或毒品后,人产生愉悦、快乐的感觉未经历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C错误

。]8.A[多巴胺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突触小泡利用膜的流动性,通过胞吐的方式将多巴胺释放到突触间隙中,A错误。]9.B[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会加剧肌肉痉挛,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A错误;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可以中断信号由突触

前膜传至突触后膜的过程,能够阻止肌肉组织持续兴奋,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B正确;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会使得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不被降解,从而持续作用于肌肉组织,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C错误;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

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有利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使肌肉组织持续兴奋,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D错误。]10.C[动作电位是由Na+内流引起的,若神经元轴突外的Na+浓度降低,通过离子通道内流的Na+减少,会导致神经元产生的动作电位变小,C错误。]11.B[多巴胺是乙释

放的神经递质,与丙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使其电位发生变化,A正确;分析题图可知,多巴胺可在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不能在甲和乙之间传递信息,B错误;分析题图可知,乙膜既是乙酰胆碱作用的突触后膜,又是释放多巴胺的突触前膜,C正确;多巴胺的释放受乙酰胆碱的调控,故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

,D正确。]12.D[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由题图可知,膜内电位比膜外低约70mV,A不符合题意;由题图可知,突触a的突触后神经元受到刺激后,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差减小了,说明此时出现了阳离子内流,B不符合题意;由题图分析可知,突触a的突触后神经元

阳离子内流,突触b的突触后神经元阴离子内流,说明二者分别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C不符合题意;兴奋在突触间以神经递质传递信号,所以在突触前后两神经元间的传递有延迟,D符合题意。]13.B[电流刺激迷走神经,心脏A的心跳立即减慢,所以该神经是副交感神经,A正确;心

脏B跳动减慢的原因是灌入心脏A中的液体通过导管流入到另一个已去掉迷走神经的心脏B中,所以发生了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的过程,没有发生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再转变为电信号的过程,B错误;为保持心肌细胞的活性,

实验中所用的灌流液是模拟了蛙心肌细胞生活的组织液,不是普通的生理盐水,C正确;根据题干信息“电流刺激迷走神经,心脏A的心跳立即减慢,而当灌入心脏A中的液体通过导管流入到另一个已去掉迷走神经的心脏B时,心脏B的

跳动也立即减慢下来”可知,迷走神经可能释放某种化学物质,该物质可使心跳减慢,D正确。]14.(1)C能(2)胞吐突触间隙(3)兴奋解析(1)分析图示可知,在乙酰胆碱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C。生物体内的多巴胺也能作为神经递质。(2)神经递质以胞吐的

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再通过扩散到达突触后膜。(3)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效应后,就迅速被降解或回收进细胞,以免持续发挥作用。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A-C会持续发挥作用,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兴奋。15.(1)外负内正突触小泡胞吐大脑皮层(2)关闭神经递质的

释放(过程①)(3)较高温度刺激也能激活TRPV1,促进Ca2+、Na+进入神经细胞,增强电信号的传导,使痛觉增强第4节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A[人的大脑皮层由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构成,上面有丰富的沟回,A正确。]2.D[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以及脑干、脊髓等的共同调控,其中大脑皮层中的高级

中枢会对脊髓中的低级中枢进行调控,D错误。]3.D[大脑是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调控作用,所以实验前先告知受试者,使其有思想准备,结果实验现象不明显,D正确。]4.A[大脑支配肌肉运动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⑦③,A错误;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是由低级中枢支配的

,应是经过途径①②③完成反射,B正确;通过突触结构判断,兴奋在⑦和③两个神经元上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⑦传向③,C正确;感觉的产生是兴奋由④⑤⑥上行至大脑皮层产生的,D正确。]5.A[若P处受损,脊髓失去了高级中枢的控制,但是在

脊髓的控制下,膀胱仍然可以排出尿液,A错误;大脑皮层属于人的高级中枢,存在感觉中枢,因此人产生尿意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B正确;排尿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兴奋从感受器到效应器传导需要经过突触结构,排尿过程中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相互转化,C正确;成人适时排尿体现了有意识地对排尿过程的控

制,即体现神经系统对内脏的分级调节,排尿过程中,当膀胱被尿液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使人产生尿意,引起膀胱的逼尿肌收缩,排出尿液,而逼尿肌收缩又进一步刺激牵张感受器兴奋,促进排尿过程

进一步完成,体现了正反馈调节,D正确。]6.B[憋尿是有意识地不发生排尿反射,所以需要大脑皮层参与,但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所以在没有大脑参与的情况下,排尿反射也能完成,B错误。]7.A[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是通过反射

进行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正确;控制排尿的低级中枢在脊髓,如果没有高级中枢的调控,排尿反射也可以进行,但排尿不完全,B错误;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会受到大脑皮层等高级中枢的调控,C错误;内脏活动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共同调控,只是两者的作用一般相反,D错误。]8.

D[下丘脑是水盐和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某部位受损的患者,水盐调节紊乱,但不能说明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即不一定与分级调节有关,A错误;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能控制脊髓的低级中枢,排尿中枢位于脊髓,故若该人因外伤使意识丧失,出现像婴儿一样的尿床情况

,则可能是大脑皮层出现了问题,B错误;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与脑干有关,C错误。]9.B[非条件反射为先天具有的,条件反射为后天形成的,新生儿完成这些动作为非条件反射,A正确;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主要控

制内脏、血管等器官的活动,B错误;6~18个月大的孩子高级中枢逐渐发育完全,该现象消失说明低级中枢活动受高级中枢的调控,C正确;随着新生儿的生长发育,高级中枢如大脑皮层中央前回顶部控制脚趾运动的代表区,逐渐发育成熟,

可以控制脚趾的运动,D正确。]10.D[由题干信息可知,注射能阻止γ-氨基丁酸与相应受体结合的物质后,小鼠的排尿阈值降低,说明γ-氨基丁酸能抑制排尿,A错误;γ-氨基丁酸抑制排尿,所以不能使高位截瘫患者排尿顺畅,B错误

;人体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C错误。]11.C[若损伤②意味着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失去了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控制,但可以产生尿意;若损伤③,反射弧不完整,不能完成排尿反射,C错误。]12.C[根据图示可以看出图中共有三个神经元,两个传出神经元的胞体全部位于神经

中枢,A正确;牵张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α传出神经可以接受高级中枢的控制,B正确;当骨骼肌过度被牵拉时,为了防止肌肉损伤,会抑制α传出神经的活动,使相应肌肉舒张,C错误;举重运动员在比赛中能举起杠铃并维持一定时间,这主要是由大脑发出

的神经冲动通过脊髓作用于α与γ传出神经的结果,这说明高级中枢可以调控低级中枢,D正确。]13.B[婴儿的大脑发育不完善,排尿反射只由脊髓控制,a兴奋,就会引起e兴奋;正常成年人排尿反射还受大脑皮层控制,所以a兴奋,e不一定兴奋,A正确;正

常成年人的n兴奋,释放的递质对下一个神经元有兴奋或抑制的作用,B错误;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b受损,则反射将不会存在,C正确;m或n受损,排尿反射仍然存在,只是不受大脑皮层控制,D正确。]14.(1)反射弧高尔基腱器官脊髓运

动神经元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股直肌或半腱肌(2)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3)舒张避免肌肉过度收缩造成损伤(4)降低大脑皮层小脑下丘脑15.(1)A①(2)能排尿反射的反射弧完整(3)该同学的验证实验缺少对照,对照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应为:

在传入神经的中央处剪断,电刺激传入神经的外周段,效应器不发生反应解析(1)A是感受器,B是效应器。注射了麻醉剂后,刺激手部皮肤,手能动却无感觉,说明反射过程存在,但刺激不能传到大脑皮层,所以麻醉的位点是①

。(2)若⑤受损,则刺激不能传到大脑皮层,所以没有尿意,但排尿反射的反射弧完整,所以排尿反射能完成。第5节人脑的高级功能1.B[能听懂别人说的话但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意思,很可能是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受损,S区属于大脑皮层的言语区。]2.

D[学生听课和做笔记,需要学生理解听课的内容、能书写,同时需要看懂自己所写的内容,所以需要H区、W区和V区参与,故选D。]3.D[作答生物试题主要是看字、写字而非听、说,所以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是④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和⑤

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而下丘脑是调控内脏活动以及调节人体对内、外界刺激发生情绪性反应的较高级中枢,故选D。]4.D5.D[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错误。]6.D[如

果形状像海马的脑区受损,则主要会影响短时记忆,A错误;如果新突触不能正常建立,则主要会影响长时记忆,B错误;如果言语区的W区受损,则患者会出现书写障碍,C错误;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排尿反射受高级中枢控制,如果大脑某一区域受损,则患者可能会出现大小便失

禁,D正确。]7.C[5-HT是一种能使人产生愉悦情绪的信号分子,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可引起突触后膜兴奋,Na+通道开放,Na+内流,A正确;由图2分析可知,若SSRI的疗效具有滞后效应,可能与5-HT受体的敏感性下降有关,B正确;5-HT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会与受体分

开,一部分被酶分解,一部分被前膜回收,C错误;由图1可知,SSRI通过与5-HT转运体结合来抑制突触前膜重新摄取5-HT,从而增加突触间隙中5-HT的含量,D正确。]8.B[大多数人主导语言功能的区域是在大脑的左半球,A错误;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都是动物学习的过程,学习属于大脑皮层的

高级功能,B正确;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C错误;若抑郁持续两周以上,应咨询心理科医生以确定是否患有抑郁症,D错误。]9.B[大脑皮层言语区的V区受损,能看到但是看不懂文字,A错误;脊髓胸部折断,大小便不受大脑控制,B

正确;脊髓胸部折断兴奋传不到大脑皮层,刺激下肢没有感觉,C错误;膝跳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胸部以下的脊髓,所以膝跳反射能发生,D错误。]10.A[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但是能听到声音,A错误。]11

.D12.D[根据实验,在复杂环境中生活的甲组小鼠的大脑皮层比在简单环境中生长的乙组小鼠大脑皮层厚,说明复杂环境能促进大脑皮层的生长,故A正确;甲组小鼠大脑皮层神经树突上的细刺状突起多,说明获取的信息越多,树突上的细刺状突起越多,故B正确;乙组小鼠在简单环境中细刺状突起少,神经元建立的联系少

,简单环境不利于建立更多的突触,故C正确;复杂环境能让大脑皮层增厚,神经元间建立联系增多,大脑皮层的调节能力增强,故D错误。]13.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为轴突到树突或轴突到细胞体,则图中兴奋在环路中的传递顺序是①→

②→③→②,A错误;M处无论处于静息电位还是动作电位,都是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B正确;信息在环路中循环运行,使神经元活动的时间延长,则N处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C错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不进入突触后膜内发

挥作用,D错误。]14.(1)到达原平台水域时间④(2)突触间隙电位乙酰胆碱酯酶胆碱(3)慢(4)重复训练(或不断重复)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15.(1)前胞吐(2)AC(3)膜内Na+浓度由低变高,膜内电位由负变正(4

)ABC(5)MAOID能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阻止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降解,增加脑内突触间隙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浓度,起抗抑郁作用解析(1)神经元之间的结构为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据图分析,细胞X是突触前神经元,细胞Y是突触后神经

元,①表示突触前膜,通过胞吐释放神经递质;蛋白M表示神经递质的受体,能够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同时还是Na+通道;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降解酶可以将神经递质降解,使得神经递质灭活。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①是突触前膜,其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再作用于突触后

膜上的特异性受体。(3)根据题意分析,图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Na+通道打开,Na+内流,产生兴奋,因此神经递质释放前后细胞Y的膜内Na+浓度增加、并由负电位变成正电位。(4)体内产生

蛋白M抗体,会与蛋白M结合,则神经递质不能发挥作用,因此不能引起突触后膜兴奋,A正确;某药物与蛋白M牢固结合,则神经递质不能发挥作用,因此不能引起突触后膜兴奋,B正确;某毒素阻断神经递质的释放,则神经递质不能发挥作用,因此

也不能引起突触后膜兴奋,C正确;某药物抑制神经递质降解酶的活性,则神经递质不会被降解,会持续性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持续性兴奋,D错误。第3章体液调节第1节激素与内分泌系统第1课时激素的发现及研究实例1.B[促胰液素能够促进胰腺分泌胰液,胰液可以促进食物的消化,但促胰液素

本身不能促进食物消化,B错误。]2.C[①是稀盐酸,作用是促进小肠黏膜产生促胰液素,A错误;②是胰液,内有消化酶,B错误;该发现过程最关键的处理方法是将小肠黏膜刮下并研磨,从而排除神经调节的作用,C正确;该实验是斯他林和贝利斯完成的,

D错误。]3.D4.B[②过程是促胰液素调节胰液的分泌,该过程属于激素调节的范畴,B正确;小肠不属于神经系统,不是控制胰液分泌的神经中枢,C错误。]5.C[研究者在显微镜下观察胰腺组织时,发现了一些聚集成岛状的细胞堆,将其命名为胰岛

,①正确;制备胰腺提取物注射给患有糖尿病的狗,但降血糖效果不明显,是由于胰腺产生的蛋白酶将胰岛素分解了,②错误;胰腺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结扎胰管会引起胰腺萎缩,但胰岛保持完好,③正确;从结扎胰管的狗身上取出萎缩的只剩胰岛的胰腺做成的提取液注入摘除胰腺的狗身上,其血糖数天后恢复正常,说明

胰岛产生了某种降血糖的物质,④正确;胰岛素的本质为蛋白质,抑制胰蛋白酶的活性可抑制其对胰岛素的分解,从而可直接提取正常胰腺中的胰岛素,⑤正确。]6.D[胰岛素是由胰腺的内分泌部细胞分泌的,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合成并分

泌的,A错误;斯他林和贝利斯的促胰液素的发现证明了胰液的分泌有激素调节的方式,并没有证明有神经调节,B错误;促胰液素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合成并分泌胰液,胰腺分泌胰液的部是外分泌部细胞,C错误;胰腺中内分泌部位分泌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与人体血

糖调节有关,外分泌部分泌的胰液与人体的消化功能有关,D正确。]7.B[a和b实验形成对照,变量是有无胰岛素,a组切除了胰腺,胰岛随着被切除,不能分泌胰岛素,出现了糖尿,b组结扎了胰管,胰腺萎缩,不能产生胰液,但胰岛保持完好,能够分泌胰岛素,没

有出现糖尿,说明胰岛素可以防止糖尿的产生,故B错误。]8.A[验证Mg是植物必需元素的实验,实验组配制缺Mg的完全培养液,对照组配制完全培养液进行对照培养,利用了“减法原理”,A错误。]9.B[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后由血液运输到胰腺

,从而促进胰腺分泌胰液,若将盐酸直接注入血浆,小肠黏膜无法接受刺激,不能产生促胰液素,进而无法促进胰腺分泌胰液,B错误。]10.B[班廷和贝斯特从狗体内提取到了胰岛素,B错误;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巧妙在于将小肠剪下,刮下黏膜和盐酸混合后获得的提取液注射到血

液中,排除了神经调节对实验结果的干扰,C正确。]11.C[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产生的,B错误;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胰腺腺泡细胞产生的消化酶中包含胰蛋白酶,胰蛋白酶可催化胰岛素水解,C正确;乙组的粗提液中含有的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但胰岛素的化学本质为

蛋白质,若饲喂,则会被消化道中的蛋白酶分解,从而失去降低血糖的作用,故饲喂达不到降血糖的目的,D错误。]12.B[胰腺的外分泌部分泌胰液,胰液通过导管直接进入消化道,参与食物的消化,不进入内环境,B错误。]13.A[高

血糖小鼠X对胰岛素不敏感,则第1组小鼠血糖浓度应高于正常;该药物能恢复高血糖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高血糖小鼠X的血糖浓度恢复正常,则第3组小鼠血糖浓度应正常,A正确;第4组为对照组,该组实验小鼠应选择对胰岛素不敏感的高血糖小鼠,B错误;胰岛素的化学本

质是蛋白质,不能通过饲喂的方法添加,C错误;该实验可以证明胰岛素和该药物共同作用能降低血糖浓度,但不能证明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D错误。]14.(1)内分泌(2)分泌胰岛素的胰岛仍能保持正常的结构和功能(3)胰岛素的本质为蛋白质,会被胰蛋白酶水解结扎狗的胰总管,待其胰腺萎

缩后再从研碎的胰腺组织中提取胰岛素15.(1)小肠(或小肠黏膜)促胰液素激素调节(2)迷走神经传出纤维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胰腺神经调节(3)二者同时作用(4)外分泌腺第2课时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B[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

放激素、促性腺激素分别由垂体、下丘脑和垂体分泌,A错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均由下丘脑分泌,B正确;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由胰腺分泌,肾上腺素由肾上腺分泌,C错误;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分别由垂体、甲状腺和垂体分泌,D错误。]2.D[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作用于卵巢,

促进卵巢产生更多的卵细胞。]3.A[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固醇类物质包含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等,A项错误;性激素可促进减数分裂,促进生殖细胞的形成,B项正确;性激素可促进生殖器官如睾丸的发育,C项正

确;该哺乳动物是季节性繁殖动物,在其繁殖季节性激素合成较多,故性激素的合成受环境因素影响,D项正确。]4.D[若切除垂体,则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减少,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产热减少,A正确;给切除垂体的幼年小鼠注射垂体提取液后,该提取液中含有促甲状腺激

素,可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故小鼠的耗氧量会增加,B正确;甲状腺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故给成年小鼠注射甲状腺激素后,其神经的兴奋性会增强,C正确;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垂体,故切除垂体后,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不能让代谢恢复正常,D错误。]5.D[实验目

的是研究垂体对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以正在进行生长发育的幼龄大鼠为材料,采用切除法,以体重变化或发育状况为检测指标。为减少实验误差,需要随机将实验大鼠均分成两组,且对照组需要手术,只是不切除垂体,这样可以排除手术伤害对检测指标的影响。垂体分泌的与生长发育有关的激素有生长激素、促甲状腺

激素等,两组出现的生长差异不能简单判断是缺少生长激素导致的,故D的结论不合理。]6.A[甲亢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巨人症是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呆小症是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

侏儒症是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7.D[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代谢加快,有机物氧化分解加快,因此食量大,但却消瘦;由于氧化分解过程中无ATP形成,释放的能量全部变为热能散失,因此皮肤温度比正常人高。]8.B[甲状腺激素的

作用是提高细胞的代谢速率,加速物质的氧化分解,B错误。]9.C[胰岛素是蛋白质类激素,饲喂后会被酶消化分解从而不起作用,C错误。]10.B[蝌蚪尾的消失是受基因控制完成的,通过细胞凋亡实现,A正确;一定浓度的多氯联苯(PCBs)可延长从受精卵到

完成变态发育所需时间,推测多氯联苯浓度越大,甲状腺激素分泌越少,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物质氧化分解,所以PCBs应具有抑制蝌蚪细胞代谢速率的作用,B错误;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生物的变态发育,一定范围内PCBs浓度越高,从受精卵到完成变态发育

所需的平均时间越长,可推测PCBs可能通过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延缓蝌蚪的发育,D正确。]11.D[胰高血糖素可以升高血糖,若小鼠出现糖尿,则注射的提取液中可能含胰高血糖素,A正确;促性腺激素是垂体分泌的,若小鼠排卵增多,则注射的提取液可能来自垂体,B正确;肾上腺素能促进肝糖原

分解而升高血糖,使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若小鼠出现呼吸加快、心率加速、反应灵敏等症状,则注射的提取液中可能含有肾上腺素,C正确;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低血糖的情况下,小鼠会出现活动减少、嗜睡,甚至昏迷,若小鼠出现活动减少

、嗜睡,甚至昏迷,则注射的提取液中可能含胰岛素,D错误。]12.A[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A错误;下丘脑分泌的促激素释放激素都作用于垂体,D正确。]13.D[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的兴奋性,对甲狗进行手术处理后,导致其甲状

腺激素含量严重低于正常值,甲狗会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症状。生长激素能促进生长,特别是骨的生长,乙狗生长激素含量极低,因而会出现生长缓慢或停滞的症状。雄激素可维持雄性的第二性征,丙狗体内雄激素含量很低,因而性情会变得温顺。综上所述,甲狗体内甲状腺激素少,乙狗由于体内缺

乏生长激素,个体较小,基本处于术前状态;丙狗的生长激素含量基本正常,能长大;丁狗不作处理应正常生长。]14.(1)①促进发育②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氧化分解③提高神经的兴奋性④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碘(2)C解析(1)通过对不同实验处理的结果分析可知,该腺体的分泌物对动物的物质代谢

、生长发育、神经活动都有影响,综合分析可知,该腺体是甲状腺,分泌的是甲状腺激素。(2)胰岛素是蛋白质类激素,若通过“饲喂法”进行补充,可能会导致其在消化道中被蛋白酶水解,而失去应有的生理功能。15.(1)同

龄、幼年含适量浓度雌激素(4)①将实验材料中的生长发育状况相似的幼龄雌鼠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编号为A、B、C④观察记录每只雌鼠的初次发情时间,并取平均值(5)A、B两组的平均初次发情时间都早于C组解析(1)应该选取生长发育状况相似的同龄、幼年雌鼠若干;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塑化剂的作用是否类似于雌

激素,因此要用含适量浓度塑化剂的饲料甲与含适量浓度雌激素的饲料乙做对比。(4)①本实验要做到平均分组,即将实验材料中的生长发育状况相似的幼龄雌鼠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编号为A、B、C;④本题实验的因变量为各组雌鼠的初次发情时间,即观

察记录每只雌鼠的初次发情时间,并取平均值。第2节激素调节的过程第1课时血糖平衡的调节1.C[②过程是肝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只发生在肝细胞中,肌糖原不能分解转化为血糖,a错误;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为胰岛素,胰岛素可以促进血糖的去路,即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同时抑制血糖的来源,即抑制②③过程,从而使

血糖含量降低,b错误、d正确;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血糖的来源,即促进②③过程,使血糖含量上升,c正确。]2.C[食用糖后,随着血糖浓度的增加,胰岛素分泌也增加,而不是在120min开始胰岛素分泌增

多,A错误;食用糖后0~30min,血糖浓度升高是肠道吸收单糖的结果,B错误;血糖浓度降低时会使交感神经兴奋,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D错误。]3.C[午餐前,血糖浓度降低,人体内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能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多

,C错误。]4.A[分析图1可知,甲可以与神经细胞释放的递质结合,丙可以与胰岛B细胞产生的胰岛素结合,甲和丙属于受体,神经递质是由神经元细胞释放的,由图1中的●表示,代表葡萄糖,A错误;图中钙内流需要经过钙通道,但不消耗能量,方式为协助扩散,该方式是由高浓度

向低浓度一侧运输,X液浓度高,则表中来自内环境的液体是X液,B正确;下丘脑调节胰岛素分泌的过程为非条件反射,则血糖浓度升高属于非条件刺激,C正确;若图1中组织细胞为脂肪细胞,则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脂肪细胞内明显增加的反应有葡

萄糖转变为甘油、脂肪酸;甘油、脂肪酸合成甘油三酯,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D正确。]5.D[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饲喂后在消化道中会被消化酶分解而失去药效,因此只能注射,A正确;二次注射时,②号注射的是葡萄

糖溶液,葡萄糖溶液能迅速缓解低血糖症状,B正确;③号注射的是肾上腺素,④号注射的是胰高血糖素,二者都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缓解低血糖症状,说明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方面具有协同关系,

C正确;二次注射,进一步证明相关物质的作用,实验操作没有违反对照原则,D错误。]6.C[曲线ab段由于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使得血糖浓度升高,而曲线ef段是体内肝糖原水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引起的,A错误;曲线bc段是胰岛素分泌增多导致,而曲线de段运动导致代谢增强,血糖浓度降低,胰

岛素的分泌量减少,B错误;当血糖浓度偏低时,胰高血糖素只促进肝糖原水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肌糖原不能水解补充血糖浓度,D错误。]7.B[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浓度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8.C[由图分析可知,①为葡萄糖载体,根据血糖调节的内容可知,胰岛素作用于

胰岛素受体后会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葡萄糖,葡萄糖进入细胞的方式主要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A正确;由图可知,②为胰岛素,胰岛素为分泌蛋白,因此与之相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B正确;2型糖尿病的形成原因是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不足,不能有效识别胰岛素,

C错误。]9.D[分泌胰岛素的细胞是胰岛B细胞,其受神经递质的调控,因而细胞膜上具有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胰岛B细胞能够利用葡萄糖,所以细胞膜上也含有葡萄糖转运蛋白,A正确;根据题干信息,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活化后,

陆续活化一系列激酶,形成阶梯状串联效应,实现转导信号的放大,能够实现胰岛素作用的高效性,B正确;从题图中可以看出,胰岛素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后,经一系列酶的磷酸化,进一步使储存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增加靶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数量,从而实现靶细胞对葡萄糖的加速摄取,起到

降低血糖的作用,C正确;胰岛素作用于全身的组织细胞,不仅仅只有肝脏细胞,D错误。]10.C[处理前测定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其作用是和处理后测定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作对照,B正确;表中的甲组数据可以说明胰高血糖素单独作用能升高血糖,乙组数据说明激素X单独作用不能升高血糖,丙组的数

据说明胰高血糖素和激素X共同作用升高血糖的效果强于甲组,可见,激素X的作用是通过促进胰高血糖素生理作用的发挥而使血糖水平升高,但其本身不能升高血糖,C错误;尿糖中的“糖”属于还原糖,因此检测丙组小鼠是否出现尿糖可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D正确。]1

1.C[胰岛素抵抗是指各种原因使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机体通过分解脂肪供能,A正确;FGF1通过提高PDE4D酶的活性,通过PDE4D通路调节,而胰岛素通过胰岛素信号通路调节,两者信号通路不同,但发挥的作用相同,都是降低血糖水平,B正确;

在胰岛素抵抗患者体内,胰岛素信号通路受阻,若使用FGF1提高PDE4D酶的活性,激活PDE4D通路,仍可调节血糖水平,说明一般情况下,糖尿病患者体内PDE4D酶活性较低,C错误;这一发现表明可以通过其他通路调节血糖水平,为胰岛素抵抗患者提供了替代性治疗渠道,D正确。]12.D[

根据题意可知,胰岛素泵中的控制器能接收血糖浓度信息,计算胰岛素释放速率,还能将信号发送至胰岛素泵,下丘脑也能接收血糖浓度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再通过传出神经到达胰岛B细胞,故胰岛素泵中的控制器相当于人体内的下丘脑,B错误;胰岛素抵抗型糖尿病患者的病因是患者对胰岛素不敏感,当患

者血糖浓度过高时,分泌胰岛素的有患者自身的胰岛B细胞和胰岛素泵,C错误;相比于每日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的优点有(最大程度)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不易发生低血糖,D正确。]13.A[餐后60min

时,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分泌上升导致血糖浓度低于对照组,A符合题意。]14.(1)3.9~6.1(2)胰岛素注射氧化分解肝糖原(3)神经递质胰高血糖素神经—体液(4)糖尿病患者由于其体内的基础胰岛素分泌不足,不能有效抵消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等的升血

糖作用15.(1)降低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2)协助扩散两类细胞膜上与促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不同(3)实验步骤:将模型小鼠随机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注射适量胰岛素,乙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体内胰高血糖素含量的平均值。实验结果:

甲组小鼠的胰高血糖素含量下降,乙组没有明显变化第2课时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特点1.D[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几乎是全身的细胞,A错误;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所以过程①②均为抑制作用,B错误;寒冷刺激时,下丘脑分泌的TRH增多,促

进垂体合成和分泌TSH,TSH又可促进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C错误。]2.B[切除甲状腺后,下丘脑分泌的TRH增多,而下丘脑分泌的TRH会继续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B错误。]3.B[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b),实施垂体切除手术后,促甲状腺激素(

b)含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状腺激素(c)含量减少。此时为了合成更多的甲状腺激素(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会增多。综上分析可知,B正确。]4.B[GnRH是由下丘脑分泌的,中文名称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A错误;GnRH不

能直接作用于性腺细胞,GnRH可作用于垂体,促使其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C错误;LH和FSH属于激素,可随血液运输到身体各处,但只作用于性腺,D错误。]5.A[根据题图分析可知,甲表示下丘脑,乙表示垂体,丙表示甲状腺,A错误;丙是甲

状腺,若丙受损,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因此激素a和b含量会增多,B正确;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的发育,C正确;性激素的分泌也存在图中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D正确。]6.D7.D[酶和激素都具

有高效性,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但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A错误;激素和神经递质都需要与受体结合后起作用,但激素受体不一定都在细胞膜上,B错误;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可以是有机物,也可以是无机物,如NO可作为神经递质,但为无

机物,C错误。]8.D[人体内的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A错误;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胰高血糖素与甲状腺激素都能升高血糖,表现为协同作用,B错误;性激素的受体在细胞内,C错误。]9.D[①②过程体现了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③过程体现了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A错误;肾上腺素与膜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B错误;分析图示可知,肾上腺素通过与BAT细胞上的肾上腺素受体结合,促进cAMP的合成,cAMP促进脂肪的分解,C错误。]10.B[动物被运输过程中,接受相应刺激

,引起下丘脑分泌激素的过程,属于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正确;图中M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该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与肾上腺皮质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醇,该过程属于体液调节,不涉及神经调节,B错误;皮质醇可以通过负反馈作用

于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包括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C正确;动物被运输过程中,先促进皮质醇的分泌,皮质醇分泌过多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因此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D正确。]11.C[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与靶细胞结合的原因是

靶细胞膜上有受体蛋白,A错误;肌糖原不能分解成葡萄糖,肌肉细胞上没有识别胰高血糖素的受体,B错误;如果分泌细胞为甲状腺细胞,分泌物是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会抑制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所以靶细胞可能是垂体,C正确;如果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

,分泌物可以是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的靶细胞是性腺细胞,D错误。]12.C[受体的化学本质为糖蛋白;与膜受体结合的第一信使有神经递质、大多数激素等,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翻译过程在细胞质中进行,而不是在细胞核内进行。]13.A[去甲肾

上腺素属于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可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A正确;皮质醇与性激素属于脂溶性物质,其受体位于细胞内,B错误;验证皮质醇的“允许作用”时需要设置对照实验,C错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

素之间的关系是相抗衡,与上述两种激素不同,D错误。]14.(1)神经调节下丘脑(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性激素反馈(3)不能鸟去除了性腺,失去了促性腺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无法验证该激素的生理作用15.(1)甲状腺吸收碘合成甲状腺激素(2)大于不相

同乙组注射外源甲状腺激素,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丙组注射促甲状腺激素会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解析(1)实验一中将一定量的放射性碘溶液经腹腔注射到家兔体内,家兔甲状腺细胞会吸收并利用放射性碘合成甲状腺激素,因此甲状腺中可以检测到碘的放射性。(2)实验二中丙组注射促甲状腺激素溶液,会促进甲状腺的活动

,丙组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量大于甲组。乙组注射外源甲状腺激素,使家兔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会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而丙组注射促甲状腺激素会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因而乙组和丙组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量不相同。第3节体液

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第1课时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比较和体温调节1.B[看恐怖电影时,眼睛等感受器接受的相关刺激到达神经中枢,在神经和激素的共同调节下使心跳加速,有反射弧参与,A、C错误;在神经调节过程中,

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此过程涉及生物膜之间的融合和转化,B正确;题中人出现的这些反应受到内脏神经的支配,故涉及到突触前膜对神经递质的释放,但突触前膜没有识别功能,D错误。]2.D[人体细胞中CO2是通过有氧呼吸产生的,场所在线粒体,A正确;人体的呼吸中枢位于脑干,B正确;血液中

的CO2(属于体液中的化学物质)浓度升高会刺激呼吸中枢(含有神经中枢),导致呼吸加快,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C正确;调节呼吸的反射弧是:外周化学感受器→传入神经→呼吸中枢→传出神经→呼吸肌,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呼吸肌,D错误。]3.D[激素被靶

细胞接受后被灭活;但是由于激素随血液运到全身,血液中的激素活性可保持一段时间,所以体液调节持续时间比较长,D错误。]4.B[骨骼肌和肝脏是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在运动时骨骼肌成为主要的产热器官,B错误。]5.A[寒冷刺激下,骨骼肌不由自主地收缩以增加产热

,A错误;寒冷刺激下,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以减少散热,B正确;寒冷环境中,通过分级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C正确;据图可知,寒冷环境中既有下丘脑参与的神经调节,也有甲状腺激素参与的体液调节,故体温受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D正

确。]6.C[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下丘脑的有无,题中体重、生理状况和手术属于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且适宜,A、B正确;冷觉的形成部位在大脑皮层,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在寒冷环境中,A组小白鼠能产生冷觉,不能维持正常体温,耗氧量比B组小白鼠低,C错误;B组小白

鼠能产生冷觉,也能维持体温恒定,且小白鼠在寒冷环境中的耗氧量高于在炎热环境中的耗氧量,D正确。]7.D[a点时,室内温度升高,皮肤血管舒张,A错误;在ab段,外界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人体主要通过蒸发散热来维持人的体温稳定,人体内酶的活性与bc段相同,B、C错误;bc段,环境

温度由较高温度变为较低温度,此时通过调节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即人体内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D正确。]8.C[体温降低,冷觉感受器受刺激并产生兴奋,兴奋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进而传到大脑皮层产生冷觉,C错误。]9.D[由图可知:产热量和散热量的变化均为先增加,保持稳定,最后均下降,因此该

图表示从温暖环境到寒冷环境,再回到温暖环境,当人体从温暖环境到寒冷环境,体内外温差大,使得散热量先增加,最终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体温保持稳定,则A表示散热量,B表示产热量,A、B错误;从安静状态到运动的初期,有机物氧化分解加快,机体产热量增加且大于散热量

,体温略微上升,而后通过调节,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处于动态平衡,体温在略微升高的水平上保持稳定,当停止运动的初期,有机物氧化分解减少,产热量减少且小于散热量,体温略微下降,而后通过调节,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处于动态平衡,体温回归到运动前的安静状态,因此A表示产热量,B表示散热量,C错误;开始发烧时机

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体温上升,在发烧持续的一段时间内,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处于动态平衡,但体温高于正常体温,在退烧的过程中,产热量小于散热量,体温下降至正常体温,可见,该图可表示开始发烧并持续一段时间又退烧的过程,A表示产热量,B表示散热量,D正确。]10.B[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根

据题干实验处理,刺激小鼠下丘脑的前部,小鼠有出汗现象,该现象为增加散热,所以还可观测到的是小鼠毛细血管舒张,A错误;刺激小鼠下丘脑的不同位置,出现相应的生理变化,说明下丘脑通过神经调节发送信息调控身体的体温平衡,B正确;刺激下丘脑前部,小鼠有出汗现象,说明前部是散热中枢所在地;刺

激下丘脑后部,小鼠出现寒战现象,说明后部是产热中枢所在地,C错误;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体温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D错误。]11.D[当环境温度为25℃时,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体温维持相对平衡,A项正确;当环境温度从25℃下降到10℃时,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温差变大,机体散热

量增加,B项正确;时间t2以后,寒冷环境导致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得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C项正确;时间t3以后单位时间的产热量大于时间O~t1时间段单位时间的产热量,D项错误。]12.D[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因此,参与调节体温的中枢性热敏神经元和中枢性冷敏神经元都位于

下丘脑,A正确;体温调定点处于S,体温为39℃时,体温有上升趋势,此时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启动散热反应,B正确;体温调定点处于S′,37℃的体温相当于“寒冷刺激”,此时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启动产热反应,C正确;体温调定点处于S′、体温为39℃时,机

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体温维持在39℃,D错误。]13.A[不同的单胺类物质有的使体温上升,有的使体温下降,所以不一定使细胞代谢增强,A错误;根据题干信息“这些单胺类物质注入下丘脑的其他区域,不引起体温变化”可推测,在下丘脑中只有前部神经细胞具有和5-羟色胺结合的受体,B正

确;据题意,注射5-羟色胺后体温上升,骨骼肌战栗可使机体产热量增加,故可能出现骨骼肌战栗,C正确;皮肤血管舒张会增加散热,使体温下降,故注射去甲肾上腺素使体温下降可能与皮肤血管舒张有关,D正确。]14.(1)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神经递质(递质、去甲肾上腺素)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2)甲状腺激素和cAMP(3)热能(4)神经调节和体液脂肪分解15.(1)汗液的蒸发、皮肤中毛细血管舒张(2)上移增加(3)①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②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

用③M与药物A一样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解析(1)在炎热的环境中时,皮肤中的热觉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兴奋传递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调节,使皮肤中的毛细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多,同时也使汗液的分泌增多等,从而增加散热。(2)机体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时的温

度即体温调定点,此时产热量和散热量相等,生理状态下人体调定点为37℃。病原体感染后,机体体温升高并稳定在38.5℃时,与正常状态相比,调定点上移。(3)由表格中信息可知,甲组为空白对照,发热家兔模型会出现发热的症状;乙组是加了等量用生理盐水溶解的A溶液,已知药物A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

枢调控体温,因此发热家兔模型会退热;丙组是加了等量生理盐水溶解的M溶液,也出现退热现象,说明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丁组小鼠出现发热症状,由于要探究M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实验需要遵循单一变

量原则,与丙组相比,丁组的处理是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损毁了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后,M不能起到调控体温的作用。由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由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M与药物

A一样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第2课时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1.D2.C[血浆渗透压升高时,会导致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因此图中a为抗利尿激素,

b为肾小管和集合管,感觉中枢是大脑皮层,因此c为大脑皮层,C正确。]3.B[醛固酮在肾上腺皮质合成,且醛固酮是一类脂溶性激素,故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运出细胞,B错误。]4.B[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

外液渗透压的变化,A正确;下丘脑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B错误;下丘脑中的水平衡调节中枢参与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C正确;下丘脑能够感受体温的变化,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

参与人体的体温调节,D正确。]5.C[图中显示运动使血浆中醛固酮分泌量增加,运动过程会丢失钠盐,血浆中钠盐含量减少,因此血浆中醛固酮分泌量增加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A正确;早晨运动时血浆中醛固酮的含量比下午运动时醛固酮的含量高,说明早晨人体运动丢失的水分更多,故晨练不宜进行高强

度运动,B正确;大量出汗后,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同时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兴奋,C错误;运动后适量补充含葡萄糖和电解质的功能性饮料,人体直接吸收葡萄糖和电解质,有利于补充能量和恢复体液平衡,D正确。]6.C[高渗性脱水时,细胞外

液渗透压升高,引起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C错误。]7.C[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范围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而体液调节反应速度缓慢,作用时间持久,作用范围广泛,A、B错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但以神经调节为主,D错误。]8.C[血

糖浓度升高会促进图中c的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活动增强,C项错误。]9.B[当饮用1L生理盐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不变,则b代表饮用1L生理盐水溶液后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曲线d表示饮用1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的变化,A、C错误;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循环

血量出现暂时性增加,B正确;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合成的,D错误。]10.B[肾源性尿崩症的病因是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作用,可能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膜上的抗利尿激素受体受损,B错误。]11.D[血钠的来源主要是食物中的食盐,去路有排尿、排汗等,A正确;脑钠素可引

起尿钠增加,而醛固酮可导致尿钠减少,脑性盐耗综合征可能是由脑钠素分泌增加或醛固酮分泌减少引起的,B正确;理论上可以从全身各处的血管处抽取血液进行检测,通过血液中脑钠素、醛固酮、抗利尿激素三种激素的含量可判断某低钠血症患者的病因,C正确;醛固酮可导致尿钠减少,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是指渗透压调

节中枢功能紊乱所引起的稀释性低钠血症,说明二者相抗衡,D错误。]12.B[人体内组织液渗透压主要取决于无机盐,其中90%以上来自Na+、Cl-,A正确;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B错误;负钠平衡时,

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增加,促进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C正确;醛固酮通过促进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进而促进对水的重吸收,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D正确。]13.C[注射生理盐水后

,由于生理盐水是等渗溶液,细胞外液渗透压不会明显降低,C错误。]14.(1)血浆①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②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2)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3)促进图中酶的作用;促进水通道蛋白的合成;促进储存水通道蛋白的囊泡向细胞

膜转移并与细胞膜融合(4)降低减少15.(1)下丘脑大脑皮层(2)有效循环血量生理盐水(3)①高血压③等量一定浓度的依普利酮④乙组和丙组大鼠的醛固酮水平相同且高于甲组,但血压值丙组低于乙组依普利酮是醛固酮受体拮抗药第4章免疫调节第1节免疫系统的

组成和功能1.C[免疫器官包括胸腺、骨髓、淋巴结、扁桃体和脾等,脊髓不属于免疫器官,A错误;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细胞因子和溶菌酶,溶菌酶可由多种细胞产生,不一定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B错误;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淋巴细胞包括B

细胞、T细胞等,D错误。]2.D[不是所有的免疫器官都能产生免疫细胞,如扁桃体、脾等不产生免疫细胞,D错误。]3.C[免疫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两种,A错

误;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共同组成人体的免疫系统,B错误;树突状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的功能,D错误。]4.B[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泪液中的溶菌酶不是

由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A错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正确;溶菌酶属于免疫活性物质,而溶酶体酶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错误;抗体能

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即一种抗体只能与特定抗原结合,D错误。]5.C[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①符合题意;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②符合题意;③吞噬细胞的胞吞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③不符合题意;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

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④符合题意;⑤皮肤的阻挡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⑤符合题意。]6.D[泪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沙眼衣原体,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吞噬细胞是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青霉素杀菌是药物治疗,不属于免疫,C错误。]7.B[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不针对特定病原体起

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容易患自身免疫病,C错误;清除体内突变的肿瘤细胞,是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D错误。]8.B[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只能进行非特异性免疫,不能进行特

异性免疫,A错误;执行免疫功能的细胞是免疫细胞,该细胞是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开始分裂分化形成的,C错误;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溶菌酶和细胞因子等三类,它们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合成分泌,D错误。]9.B[新冠病毒可通过飞沫等传

播,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揉眼睛、抠鼻子等行为可能使病毒更容易突破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进入人体,从而增大感染机会。题述行为不会直接影响第二道和第三道防线,B正确,A、C、D错误。]10.A[树突状细胞是免疫细胞,其吞噬的病毒、细菌、自身变异

的细胞的降解都需要溶酶体参与,由此可推测,树突状细胞内溶酶体酶的活性较高(或正常),A错误。]11.A[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A正确;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抗原不是免

疫活性物质,B错误;唾液腺细胞、泪腺细胞也可产生溶菌酶,C错误;溶菌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病毒没有细胞膜,因此二者的结合无法体现细胞膜信息交流的功能,D错误。]12.C[成骨细胞和淋巴样祖细胞的增殖方式相同,都为有丝分裂,A正确;由题

意可知,运动或跑步产生的力量会被成骨细胞感知,并诱导其增殖形成新的骨细胞。同时,成骨细胞还能分泌一种生长因子,促使淋巴样祖细胞增殖,进而产生更多的淋巴细胞,据此可推测,运动可强身健体与新的骨细胞形成及免疫力提高有关,B正确;淋巴样

祖细胞增殖产生的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和T细胞,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C错误;负责维持骨骼质量和免疫功能的细胞枯竭,即数量减少,实质是这些细胞发生了细胞衰老、凋亡,D正确。]13.C[Te和Th属于T细胞,均在胸腺中分化、发育、成熟,A正确;清除体内癌变的细胞,体

现的是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B正确;根据题意只能判断Te中编码CD的基因正常表达,C错误;抗原呈递细胞的作用是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Te和Th都不具备此功能,

不是抗原呈递细胞,D正确。]14.(1)脑干下丘脑血管舒张(2)特异性胸腺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免疫自稳免疫监视15.(1)血浆和组织液(2)肥大细胞和巨噬细胞增大增多吞噬细胞(3)二先天性,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针对多种病原体

都有防御作用解析(1)内环境是人体的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由题图可知,吞噬细胞可以从毛细血管中逸出,聚集到病原体所在部位,所以吞噬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有血浆和组织液。(2)由题图可知,炎症发生时,肥大细胞和巨噬细胞会释

放化学物质,作用于附近的毛细血管,导致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大,局部组织血流量增多,致使伤口出现红肿热痛的现象,即炎症反应。此外,免疫细胞释放的化学物质还能吸引更多吞噬细胞,从而加速对病原体的清除作用,促进伤口愈合。(3)炎症应

答借助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属于人体抵抗外来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其特点是先天性,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第2节特异性免疫第1课时体液免疫1.C2.D3.C[丙细胞是浆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其

表面没有抗原识别受体,C错误。]4.C[细胞①是抗原呈递细胞,A正确;细胞②是辅助性T细胞,能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B正确;细胞④是记忆B细胞,再次接触该抗原时可迅速增殖分化,C错误;细胞④是记忆B细胞,可存活几年甚至几

十年,寿命比较长,细胞⑤是浆细胞,产生的物质为抗体,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D正确。]5.C[记忆B细胞再次接触同种抗原能迅速增殖分化,由分化后的浆细胞分泌抗体,C错误。]6.D[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A错误;人体内有很多

种抗体,而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即不同抗体特异性识别的抗原不同,B错误;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每个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C错误。]7.D[依据体液免疫的过程可知,a为辅助性T细胞,b为B细胞,c为浆细胞,d

为记忆B细胞,当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记忆B细胞可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D正确,A、B、C错误。]8.D[对于小鼠而言,类毒素M和外毒素M均属于抗原,都会引起小鼠体内发生体液免疫,A正确;注射类毒素M(抗原)1~3周后,小鼠血清中含有抗

外毒素M的抗体,B正确;1~3周后,若给小鼠注射其他类型外毒素,由于小鼠体内没有相应的抗体,小鼠仍有可能会死亡,C正确;该实验小鼠第二次注射抗原,机体会发生二次免疫,产生抗体的量比首次免疫时要多得多,D错误。]9.D[抗原受体和抗体均需要通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进行运输,A正确;抗原受体和抗

体均具有专一性,两种物质的氨基酸序列不完全相同,B正确;两种物质能特异性识别同一种抗原,C正确;B细胞上的抗原受体是由B细胞合成的,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D错误。]10.D[由图可知,与正常血清相比,免疫后的血清中γ球蛋白含量明显增多,而白蛋白、

α球蛋白和β球蛋白的含量基本不变,说明抗体主要成分是γ球蛋白,D错误。]11.D[图中细胞①是吞噬细胞,细胞②是辅助性T细胞,细胞③是B细胞,细胞④是记忆B细胞,细胞⑤是浆细胞,其中既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又能增殖分化的细胞是辅助性T细胞、B细胞和记忆B细胞,即②③④,D错误。]12.A[图中所示

免疫过程中,物质Ⅱ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因此物质Ⅱ为抗体,由此可判断该免疫过程为体液免疫,A正确;图中物质Ⅰ为细胞因子,其能够促进B细胞分裂、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而细胞D为浆细胞,B错误;物质Ⅰ(细胞因子)和物质Ⅱ(抗体)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错误;辅助

性T细胞和B细胞均能够对病菌进行特异性识别,抗原呈递细胞能够识别病菌,但没有特异性,浆细胞不能识别病菌,D错误。]13.B[由表可知,C组没有进行处理,本实验中C组为对照组,A组和B组为实验组,A错误;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需要抗原、细

胞因子和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的共同刺激,由于B组已经检测到抗体,所以实验所用的B细胞需预先经过抗原的刺激,B正确;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的主要作用是激活B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使其产生抗体,C错误;根据A组没有抗体产生,可知

未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不能激活B细胞,D错误。]14.(1)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2)吞噬消化、处理病毒,暴露其特有的抗原并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3)辅助性T分泌细胞因子(4)被该病毒感染并已经

治愈的人体内存在足量的抗体(或记忆B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释放大量抗体)15.(1)体液免疫D浆细胞(2)④⑦⑧(3)C和E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4)初次感染(病原体)快速、大量的增加解析(1)图1中抗体与抗原形成沉淀或凝集反应,属于

体液免疫;不能识别抗原的是图中细胞D(浆细胞),其他细胞都能识别抗原。(2)人体在幼年患过麻疹后引起免疫反应,产生记忆B细胞,当麻疹病毒再次入侵时,记忆B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

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即④⑦⑧。(3)据图1所示,浆细胞是由B细胞和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抗原呈递细胞通常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等三种。(4)图2中表示病毒或病菌侵入机体后,引起

血液中抗体浓度变化。图中①表示初次感染病原体,②与①相比作用后抗体的变化特点是快速、大量的增加。第2课时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1.C[图中所示的免疫细胞有巨噬细胞、T细胞等,均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C错误。]2.C[①过程表示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刺激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C错误。]3.B4.C[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能识别抗原,与B细胞结合激活B细胞,并能产生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分裂、分化;在细胞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能分泌细胞因子作用于细胞毒

性T细胞,促进其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5.C[图中甲可以指B细胞或记忆B细胞;丁可以指细胞毒性T细胞或记忆T细胞,A错误;图中丙为浆细胞,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再进一步增殖分化,B错误;图中④过程为细胞毒性T细胞与被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密切接触,可

以使靶细胞裂解死亡,但并不能将病原体彻底清除,还需要抗体或其他免疫细胞的作用,C正确;有些病毒侵入人体后,通过图1体液免疫就可以将其清除;有些病毒侵入细胞内需要经过图示两个过程共同清除,D错误。]6.B[a细胞是吞噬细胞,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A错误;Ⅰ过程中有B细胞参与

,可表示体液免疫的部分过程,Ⅱ过程中有细胞毒性T细胞参与,可表示细胞免疫的部分过程,B正确;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使c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C错误;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而不是d细胞(细

胞毒性T细胞)分泌,且细胞因子能增强免疫细胞的作用,而不是消灭抗原,D错误。]7.A[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是一类信号分子,其受体除存在于B细胞之外,还存在于细胞毒性T细胞,A错误。]8.A[浆细胞能分泌抗体,若图中的免疫细胞表示浆细胞,则免疫活性物质是抗体,C错误;靶细胞的裂解是在细胞免

疫过程中由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识别并接触后诱发靶细胞凋亡的,而非通过体液免疫过程实现,D错误。]9.D[健康人的细胞毒性T细胞直接移植给肿瘤患者,会成为新的抗原而不能存活,因此不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D错误。]10.C[当

小鼠感染病毒后,由于病毒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所以进行细胞免疫,产生细胞毒性T细胞。把细胞毒性T细胞与被病毒感染的小鼠细胞混合培养,测定上清液的放射性,最终能说明细胞毒性T细胞能与靶细胞密切接触,诱导靶细胞进行细胞凋亡,最终使病毒暴露在

细胞外。综上分析,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11.C[过程①是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新冠病毒并暴露出抗原的过程,过程②是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的过程,A正确;物质甲是细胞因子,是信号分子,物质乙是抗体,不属于信号分子,C错误

;过程⑦是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正确。]12.C[B为细胞毒性T细胞,F为B细胞,A错误;图中a可为细胞因子,但不是抗体,B错误;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细

胞B(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C(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D(记忆T细胞)、细胞E(辅助性T细胞)、细胞F(B细胞)和细胞H(记忆B细胞),C正确;若该学生感染的是病毒,由于病毒寄生在活细胞内,必须经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结合,才

能将其消灭,D错误。]13.D[皮质醇通过体液运输到达靶细胞并与相应受体结合,不是定向运输到靶细胞,A错误;通过负反馈调节,皮质醇分泌量将减少,B错误;皮质醇能够抑制巨噬细胞的抗原呈递,从而抑制辅助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其

分泌细胞因子,因此皮质醇分泌增多会使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受到抑制,C错误;皮质醇治疗使患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受到抑制,从而避免免疫反应过于强烈,D正确。]14.(1)B细胞⑤辅助性T浆B细胞和记忆B细胞(2)识别并接触、裂解被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①15

.(1)溶酶体细胞因子浆抗体蛋白质(2)细胞毒性T细胞和靶细胞结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抗原记忆T细胞(3)(肾上腺素和)甲状腺(4)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5)神经—体液—免疫第3节免疫失调1.

A[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①③正确。]2.A[浆细胞没有识别功能,哮喘属于过敏反应,是免疫失调引起的,不是正常的生理现象,B错误;临床治疗哮喘应该是抑制过敏介质释放

,C错误。]3.B[人体产生过敏反应是由于机体的免疫功能过强导致的,A错误;浆细胞只能产生和分泌抗体,不能分泌细胞因子,C错误;自身免疫反应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将自身的组织细胞、器官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

而已免疫的机体对外来无害物质进行攻击属于过敏反应,D错误。]4.D5.A[只有浆细胞能产生抗体,因此图中a细胞表示的是浆细胞,①正确;抗体具有特异性,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特定的抗原结合,图中抗红细胞抗体能与红细胞结合,说明红细胞膜上有抗原物质,②正

确;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但是不属于淋巴细胞,③错误;题图中的该种免疫失调病是由于人体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这类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④错误。]6.A[自身免疫病是指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反应,且对组织和器官

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的疾病,该病的患者将自身的胰岛B细胞作为抗原进行免疫,即该病为自身免疫病,A正确;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合成和分泌,因患者体内一些胰岛B细胞死亡,导致其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降低,即低于正常生理水平,B错误

;胰岛B细胞是被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接触后裂解而死亡的,C错误;该糖尿病的病因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增殖,要治疗该病应用抑制T细胞增殖的免疫抑制剂,D错误。]7.B[HIV是一种RNA病毒,可通过血液传播,A错误;AIDS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病,不属于遗传病,可通过母

婴传播,C错误;HIV不会通过一般的身体接触或空气途径(如打喷嚏、咳嗽)传播,也不能经昆虫传播,也不会通过食物、握手或马桶座传播,因此发现AIDS患者,可以不采取隔离措施,也不必禁止与健康人接触,但应防止通过

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D错误。]8.D[艾滋病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在活细胞外不能生存和增殖,也没有核糖体这一结构,A、B错误;结合题干信息可知,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在接受抗逆转录药物治疗时是不能吸烟的,C错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在接受抗逆转录药物治疗时,吸烟会增加其死于肺癌的可能性,因

此戒烟预防肺癌应成为护理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重中之重,D正确。]9.C[假性过敏和过敏反应的区别是没有特异性免疫的过程,所以是机体内稳态部分失调的结果,不是受到外界过敏原刺激产生的,A、D错误;假性过敏没有特异性免疫过程,所以不存在浆细胞数量增多的现象,B错误;假性过敏在临床上的症状类似过敏反应

,所以存在皮肤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的现象,C正确。]10.C[细胞因子可以在细胞间进行信息传递,但是不能够参与细胞代谢并提供能量,C错误。]11.D[胆碱酯酶抑制剂能抑制乙酰胆碱酶的活性进而抑制乙酰胆碱的分解,治疗原理是提高乙酰胆碱浓度,B正确;抗

体主要分布在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中,D错误。]12.D[由题意可知,血清中的自身晶状体蛋白的相应抗体可把自身的健康眼睛中的“晶状体蛋白”变成“异物”进行攻击,进而引起另一只健康眼睛失明,这属于免疫失调引起的自身免疫病,A错误,D正确;晶状体蛋白进入血

液后成为抗原,会引起浆细胞产生和分泌抗体,B错误;正常生理状态下,两只眼睛都正常时,眼球的晶状体蛋白不会进入血液,C错误。]13.D[HIV病毒外膜是类脂包膜,来自病毒最后所在的宿主细胞,不是由自身遗传物质

控制合成的,D错误。]14.(1)胰岛B葡萄糖转运蛋白肝脏、肌肉胰岛素受体(2)促进靶细胞中合成更多的葡萄糖转运蛋白,进而促进靶细胞吸收葡萄糖,减少细胞外葡萄糖的含量,同时还促进细胞摄取葡萄糖后,通过合成糖原或其他途径

利用、转化葡萄糖(3)自身免疫1(4)胰岛素基因和FGF1FGF1FGF1和胰岛素15.(1)免疫活性物质骨髓的造血干(2)糖蛋白血液(3)细胞核和核糖体抗原(4)是HIV病毒侵入人体细胞会引起体液免疫产生抗体第4节免疫学的应用1.B[天花病毒蛋白的亚单位不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B错误。]2.C3

.C[新冠疫苗是大分子物质,能被吞噬细胞识别并摄取,A错误;浆细胞膜上没有接受抗原刺激的受体,故灭活疫苗进入人体后,不能直接刺激浆细胞产生抗体,且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增殖,B错误;第一次接种后会进行特异性免疫而产生记忆B细胞,在第二次接种时,记忆B

细胞会迅速分裂分化成浆细胞,能在更短的时间内产生更多抗体,故接种2剂次能够激发机体产生较多的记忆B细胞和抗体,有效提高疫苗作用,C正确;抗体只能由浆细胞产生,记忆B细胞不能产生抗体,D错误。]4.B[疫苗是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抗原),既能引发特异性免疫也能引发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辅助性T细胞受抗原刺激可产生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B正确;抗体不能与宿主细胞内的抗原结合,C错误;“百白破”三联体疫苗能引起体内出现三种分别抑制三类致病菌的抗体,D错误。]5.C[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主要依靠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作战”;细胞免疫主要依靠细胞毒性T细胞直接接触靶

细胞“作战”;细胞因子主要是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根据题干中信息,器官移植不仅会发生细胞(免疫)性排斥反应,也会产生体液(免疫)性排斥反应,所以在器官移植后,若要排除“排斥反应”,①细胞毒性T细胞、②抗体、③细胞因子都需要检测。]6.B[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与免疫排斥反应相关,

B错误。]7.D[将眼镜蛇蛇毒处理后注入马体内,获取的抗蛇毒血清,目的是要其中的抗蛇毒抗体,用抗蛇毒血清治疗被眼镜蛇咬伤的患者,就是直接用抗体治疗;给新生儿注射乙肝抗体阻断病毒的母婴传播也是直接用的抗体。]8.D[注射HPV疫苗能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属于主动免疫治疗,A正确;输入的免疫细

胞可能产生毒性或诱发自身免疫病,对患者的正常细胞造成损害,B正确;异体输入的免疫细胞因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差异,会诱导机体产生针对输入免疫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导致治疗效果差,所以最好采集人体自身免疫细胞,C正确;辅助性T细胞能够分泌细胞因子,但不能裂解

靶细胞,D错误。]9.B[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时,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A错误;“免疫赦免”现象不能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错误;若使移植器官获得“免疫赦免”,可利用免疫抑制剂使人体免疫系统变得不敏感,D错误。]10.B[依题意

并分析图示可知,外源供皮在受皮鼠上的存活率最终降为零,说明发生了免疫排斥反应,受皮鼠与供皮鼠的细胞表面抗原不完全相同,A正确;甲组小鼠对外源供皮的免疫排斥反应出现的时间比乙组小鼠出现的时间晚,外源供皮存活的时间长,说明甲组小鼠对外源供皮的免疫排斥强度小于乙组小

鼠,进而说明环孢霉素A能够减弱免疫排斥反应,究其原因可能是通过抑制T细胞增殖从而减弱免疫应答,B错误,C正确;对人体器官移植患者使用环孢霉素A,能够减弱免疫排斥反应,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D正确。]11.C[据题干信息分析,注射的疫苗是根据寨卡病毒核酸合成的DNA片段,说明这些

粒子就是疫苗(DNA)在动物体内控制合成的病毒蛋白,在免疫学上属于抗原,A正确;DNA疫苗和传统疫苗的区别之一是DNA疫苗本身不是抗原,不直接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而其控制合成的粒子是抗原,可以引起免疫反应,B正确;寨卡病毒会攻击胎儿的神经元,引起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缺陷,

没有引起免疫系统的功能下降,不属于免疫缺陷病,C错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主要是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细胞免疫主要是细胞毒性T细胞与抗原侵入的靶细胞特异性结合,D正确。]12.D[C系鼠

的皮肤没有引起子代A系鼠的免疫排斥反应,原因是无相应的细胞毒性T细胞,A正确;注射淋巴细胞使子代A系鼠出现C系鼠的淋巴细胞,并没有使其失去特异性免疫功能,D错误。]13.B[由图可知,mRNA疫苗以胞吞的方式进入靶细胞,形成内体小泡,体现了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结构特点,B错误。]14.(1

)相反神经冲动是从轴突末端向肌肉细胞传递,狂犬病毒入侵突触小体后沿轴突逆向运输到脊髓(2)与狂犬病毒进行特异性结合,抑制其增殖或对细胞的黏附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多次免疫刺激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3)体温调节甲状腺细胞因子、神经递质、激素15.(1)①辅助

性T细胞②记忆T细胞③靶细胞④巨噬细胞(吞噬细胞)(2)正常细胞被裂解(免疫系统攻击正常细胞)(3)(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解除对细胞毒性T细胞的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能够增殖分化,细胞毒性T细胞对肿瘤细胞能够发挥有效的杀伤作用

(4)患者肿瘤B细胞表面含有PD-L1且能大量分泌PD-L1,相同剂量的mAb能结合部分体内PD-L1,或不能完全结合病人体内的PD-L1,那么肿瘤细胞仍有可能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的正常功能,导致治疗无明显效果第5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植物生长素第1课时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D[实验

一是达尔文的实验,自变量为胚芽鞘尖端是否感光,证明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胚芽鞘尖端,A错误;实验二是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错误;实验三中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使得胚芽鞘弯向对侧生长,这是拜尔做的实验,但没有证明这种尖端产生的影响是生

长素,C错误。]2.D[用燕麦胚芽鞘做向光性实验发现生长素的产生与否和单侧光照射无关,D错误。]3.B[温特的实验是将胚芽鞘的尖端切下放到琼脂块上,因为他猜想尖端产生的化学物质可以扩散到琼脂块中,促进植株生长,A正确;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而

实验中将胚芽鞘的尖端去除,因此在单侧光照下进行该实验,可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B错误;④⑥组中,经过胚芽鞘尖端处理的琼脂块放在胚芽鞘的一侧,发现放琼脂块的对侧生长快,表明胚芽鞘向光弯曲与尖端产生的物质有关,C正确。]4.A[f胚芽鞘尖端合成生

长素,当有a单侧光照射胚芽鞘的尖端时,b胚芽鞘感受单侧光的刺激;胚芽鞘尖端感受光刺激后,导致c生长素在背光一侧分布较多,运输到胚芽鞘尖端的下部;胚芽鞘尖端的下面一段背光侧生长素分布的多,e背光侧细胞生长得快,向光侧细胞生长得慢,

结果向光弯曲生长,使d胚芽鞘表现出向光性,故A正确。]5.B[动物激素由特定的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植物激素由一定部位分泌,无特定的内分泌腺,A错误;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都具有微量、高效的特性,B正确;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都

是信息分子,如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类固醇,C错误;动物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它有选择性地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而植物激素只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无明显的靶器官或靶细胞,D错误。]6.B[琼脂块中有生长素,①生长素分布均匀,会直立生长,A正

确;实验2中生长素的含量关系为a=b+c,b>c,B错误;琼脂块中有生长素,②的琼脂块放置偏右,则右侧生长素多,会使其向左侧弯曲生长,C正确;实验2中的③琼脂块生长素分布均匀,在光的照射下④的b琼脂块生长素多于c琼脂块生长素,

可证明单侧光能导致胚芽鞘尖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D正确。]7.D[甲中,胚芽鞘尖端被遮住,不能接受单侧光照射,因此生长素分布均匀,甲直立生长;乙中,尖端接受单侧光照射,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因此乙向光弯曲生长(向右弯曲

生长);丙中,由于生长素不能透过云母片,且云母片竖直插入尖端,导致两侧生长素浓度均匀,因此丙直立生长;丁中,由于云母片水平插入胚芽鞘尖端以下,导致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不能运输到下面,所以丁不能生长;戊中,云母片没有完全插入尖端以下,导致左边下部生长素浓度高,右边下部没有生长素,所以戊向

右弯曲生长。]8.A[由步骤Ⅰ中a、b不旋转,则在单侧光的照射下b侧的生长素运输到a侧,a侧浓度高于b侧,c、d所在琼脂块虽受到单侧光照射,但是旋转使其受到均匀的光照,c和d中的生长素含量一样,则在a、b、c、d四个琼脂块中,a>c=d>b。步骤Ⅱ中放a的胚芽鞘弯曲最大,A符

合题意。]9.A[图中甲、乙两组都有光照、无尖端,因此不能证明光照对生长素分布有无影响,也不能证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A错误,D正确;生长素来自琼脂块,因此该实验不能证明生长素来自胚芽鞘尖端,B正确;对照甲、乙两组实验现象

,该对照实验可证明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C正确。]10.B[玻璃片和云母片均不能透过生长素,所以实验结果基本不变,A错误;由甲和乙可知,光照对生长素合成的影响比较小,由丙和丁可知,单侧光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B正确;由丙和丁可知,在单侧光照射下,向光侧产生的生长素大部分留在向光侧,小

部分运输到背光侧,C错误;生长素能促进胚芽鞘尖端以下的一段(即伸长区)向光弯曲生长,并非促进尖端生长,D错误。]11.D[分析图示可知,①是拜尔的实验,②③是达尔文的实验,④是温特的实验,⑤是鲍森·詹森的实验,科学家发现植物生长素的科研实验顺序是②③⑤①④,A正

确;实验①的自变量是胚芽鞘尖端的位置,不具有单侧光照,因此不能验证植物向光性原因,D错误。]12.C[图1中的胚芽鞘顶端可以产生生长素,琼脂块A和B中的生长素都能促进生长,A正确;本实验不能证明单侧光促使生长素从向光侧向背光侧转移,因为有可能是向光侧的生长素被分解了,B正确;若图1改为从顶端垂直

光照,生长素不会发生横向运输,A、B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浓度相同,则图2中的甲和乙都将弯曲生长,且弯曲角度相同,C错误。]13.B[图2中放M的胚芽鞘和放N的胚芽鞘均直立生长,B错误。]14.(1)胚芽鞘尖端促进胚芽鞘的生长(或胚芽鞘的生长与尖端有关)对照组把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

同样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2)推测的结果h是错误的去尖端的胚芽鞘不会向光弯曲生长,因为尖端才能感受单侧光刺激15.(1)促进甲、乙琼脂块中的MBOA含量大于丙、丁琼脂块(2)不能(3)甲中生长素含量少于乙中生长素含量,丙与丁中生长素含量相同,且甲、乙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之和等

于丙、丁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之和第2课时生长素的合成、运输、分布和生理作用1.B[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很少,因此胚芽鞘尖端能够利用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成生长素,而不是大量合成,A错误;植物体的未成熟组织具有分生能力,是生长素合成和分布的主要场所,B正确;在植物体的幼嫩部位,生长素可以逆浓度

梯度进行极性运输,C错误;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一种主动运输,所以呼吸抑制剂能影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但不影响非极性运输,D错误。]2.B[①②琼脂块中都含有IAA,虽然有单侧光照射,但由于尖端插的云母片阻止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故①=②,A错误;由于琼脂块不能感受光刺激

,故③④琼脂块中都含有IAA,③≈④,B正确;由于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故⑤⑥琼脂块无生长素,C、D错误。]3.D[根据题图所示的实验,自变量是生长素的有无,因变量是上胚轴切段有无直立生长。通过对照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生长素能促进上胚轴切段生长。]4.C[发育中的

种子可以产生生长素,种子成熟不需要果实提供生长素,C错误。]5.D[生长素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点。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侧芽中的生长素浓度升高,抑制侧芽生长,因此园林工人为使灌木围成的绿篱长得茂密

、整齐,需要对绿篱定期修剪,目的是解除顶端优势,使侧芽的生长素含量减少,促进侧芽生长。]6.C[生长素在根部“3→4”的运输为极性运输,其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A错误;生长素对2处和6处的作用效果不相同,2处抑制根的生长,6处促进茎的生长,B错误;2处的生长素浓度大于1处,6

处的生长素浓度大于5处,但2处生长受到抑制,6处生长受到促进,说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于茎,C正确;茎的背地生长只表现了促进作用,没有抑制作用,所以不能体现生长素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的作用特点,D错误。]7.C[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m、n对应的浓度都起促进作用,p点时

既不促进也不抑制,而大于p点的浓度则起抑制作用,所以高浓度、低浓度分别指大于p的浓度和小于p的浓度。]8.A[由于重力作用,生长素横向运输,导致b侧生长素浓度高于a侧。图中茎的b侧生长速度比a侧快,说明a侧的生长素浓度比b侧低,b

侧生长素促进作用大于a侧。由于茎的a侧生长素浓度在曲线B点以下的浓度范围内,因此,b侧生长素浓度应在BD范围内,A正确。]9.D[束缚型生长素失去活性和极性运输,但还可以非极性运输,D错误。]10.C[本实验运用同位素标记法标

记IAA,不需要排除内源性激素干扰,A错误;③中受体块不会出现14C,实验结果可能受重力影响,B错误;据图分析可知,①②的自变量是形态学上下端的位置,两者对照,可证明生长素在胚芽鞘中进行极性运输,C正确;本实验的目的是研

究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无关,故本实验无需在黑暗中进行,D错误。]11.B[KCl溶液中含有钾离子和氯离子,经过主动运输被胚芽鞘细胞所吸收,调节细胞的渗透压,从而提高胚芽鞘细胞的吸水能力,A合理;由题干信息可知,用KCl代替蔗糖可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而KC

l不能作为能源物质,因此不能说明蔗糖作为能源物质来提高IAA的作用效果,B不合理;IAA在幼根、芽、胚芽鞘中只能进行极性运输,极性运输是一种主动运输,需要载体且消耗能量,而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C合理;IAA+Suc组胚芽鞘伸

长率明显高于IAA组,而KCl代替Suc也可达到相同结果,因此说明IAA促进胚芽鞘伸长的效果可因加入Suc或KCl而提高,D合理。]12.B[AC段促进效果增加,CE段促进效果减弱,浓度高于h的生长素才表现为抑制生长,A错误;若测得表

现出向光性的胚芽鞘背光侧生长素浓度为2f,则向光侧浓度仍具有促进作用,只不过促进作用小于背光侧,因此向光侧生长素浓度应该<f,B正确;在0~g浓度范围内,图2中α会随着图1所示生长素浓度增加而增大,在g~h时,α会随着图1所示生长素浓度增加而减小,C错误;图2中,由于琼脂块中含有

生长素,因此,接触琼脂块的一侧细胞伸长加快,导致向对侧弯曲生长即背光弯曲生长,D错误。]13.D[生长素浓度过高,会抑制细胞伸长,A错误;生长素是通过增加某些降解细胞壁的酶(如果胶酶)的活性,使细胞壁松弛,从而使细胞伸长,B错误;生长旺盛的部位对生长素比较敏感

,该部位细胞膜上能与生长素结合的受体数量较多,成熟部位反之,C错误;在弯曲生长的幼苗中,背光侧细胞比向光侧生长快,可知背光侧细胞壁的pH比向光侧更接近果胶酶的最适pH,D正确。]14.(1)人尿中含有微量的生长素,将

黄泥反复浸到尿液中晒干,黄泥会吸附一定的生长素,生长素能促进枝条生根人体内没有与生长素结合的特异性受体(2)设计思路:随机选取超矮生型拟南芥幼苗若干平均分为两组,一组使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另一组不作处理,培养一段时间观察测量并比较两组的植株平均高度预期结果和结论:若两组株高一致,则超矮生型

拟南芥幼苗是由生长素受体异常引起的;若使用生长素溶液处理组大于不处理组,则超矮生型拟南芥幼苗是由植株不能产生生长素引起的15.(1)10-8既不促进也不抑制(2)小于重力抑制(3)在去除顶芽处放置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空白琼脂块)A、C琼脂块中生长素浓

度过低解析(2)由于重力作用,生长素发生了横向运输,使图乙中b侧生长素浓度小于a侧,由于根对生长素比较敏感,所以a侧生长素对根生长的效应是抑制。(3)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较高,发育受到抑制,植株表现出顶端优势,所以

若通过实验验证顶端优势产生的机理,自变量为是否有顶芽及运往侧芽的生长素,因变量为侧芽是否生长。由于A组的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往侧芽,以及C组琼脂块中的生长素运往侧芽,抑制了侧芽的生长,所以预期A组和C组侧芽不生长。由于生长素具有低浓度促进

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点,所以若在实验中发现C组并没有表现出预期的实验现象,其最可能的原因是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过低。第2节其他植物激素1.A[脱落酸的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使植物体处于休眠状态,而赤霉素的作

用是促进种子萌发,打破种子的休眠状态。]2.C[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B项正确;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和种子发芽,C项错误;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D项正确。]3.D[乙烯和赤霉素均具有促进开花的作用,脱落酸具有促进气孔关闭的作用,C正确;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芽的分化、叶

绿素的合成,与脱落酸作用相反,D错误。]4.C[干旱引起脱落酸含量增加,促进叶片脱落,从而减少水的散失,A正确;随干旱时间延长,气孔关闭,二氧化碳吸收不足,光合速率降低,B正确;浇水后(应看图中第6天及以后

)脱落酸含量下降,C错误;喷施脱落酸会引起气孔关闭,能减少叶片水分散失,D正确。]5.D[各种植物激素不是单独起作用,而是通过复杂的途径共同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生长素和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脱落酸五种植物激素之间有些是协同合作,有些作用效果相

反,D错误。]6.C[生长素属于信息分子,通过调控细胞代谢,从而调控细胞的伸长,生长素浓度增加到一定值时,才会促进切段中乙烯的合成,从而控制生长,A错误;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乙烯含量增多反过来抑制生长素对细胞伸长生长的作用,B

错误;植物体中的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乙烯,合成生长素的主要部位是幼嫩的叶、芽和发育中的种子,有的部位不能合成生长素(如无尖端的胚芽鞘就不能合成),C正确;生长素可通过主动运输进行细胞间的跨膜运输,乙烯是气体,通过自由扩散进行细胞间的跨膜运输,D错误。]7.C[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脱落

酸能抑制细胞的分裂,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作用效果相反,植物的生长发育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因此两种激素可以同时存在,C错误。]8.B[分析题图可知,①和②都可以促进细胞伸长,说明它们可能是赤霉素和生长素,因为②可以使多种组织合成③,③抑制细胞伸长,所以②是生长素,①是赤霉素,③是乙烯,A

正确;③(乙烯)和①(赤霉素)、b浓度的②(生长素)在促进幼苗生长过程中作用效果相反,B错误;在幼苗生长过程中,图中激素①②③与其他多种植物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起作用,D正确。]9.C[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只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A错误;冲洗种子有利于脱落酸溶于水,进

而解除脱落酸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B错误;α­淀粉酶基因的表达可促进种子萌发,因此GID1基因突变体中α­淀粉酶基因的表达受抑制,种子不能正常萌发,C正确;脱落酸可以抑制种子萌发,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种子的萌发,

两者作用效果相反,D错误。]10.C[图示中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处理后,种子的发芽率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图示浓度的赤霉素对种子萌发均为促进作用,C错误。]11.B[脱落酸是植物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所以在植物体内含量并不多,A错误;实验材料用清水浸泡使气孔导度大致相同,是控制无关变量

,C错误;脱落酸若在保卫细胞内降解,则其降解产物首先出现在细胞内,所以细胞内能够检测到放射性,D错误。]12.C[由题图分析可知,单独IAA处理时,浓度大于100nmol/L时,随着IAA浓度的增大,对主根伸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直至抑制主根伸长,且随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增强,A错误;IAA浓度

为0~10nmol/L时,由题图虚线是下降的可知,BL对主根伸长的抑制作用加强,C正确;仅由题中给出的数据可知,100nmol/L的BL对主根伸长表现出的是抑制作用,没有表现出促进作用,D错误。]13.D[由1、2、3组处理结果可知,根产生促进雌株

形成的细胞分裂素,A错误;由1、4、5组处理结果可知,叶产生促进雄株形成的赤霉素,B错误;若对完整植株施用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则促进雄株形成的赤霉素合成量减少,雄株数量减少,雌株数量增多,C错误;赤霉素促进雄株形成,细胞分裂素促进雌株形成,二

者对性别分化的作用效果相反,D正确。]14.(1)作用微量有机物细胞分裂细胞伸长细胞分化细胞死亡(2)共同调控抑制酶的活性(3)脱落酸水分解析(1)根据植物激素的定义可以填出相关内容,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一般来说,

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通过调控细胞分裂、细胞伸长、细胞分化和细胞死亡等方式来实现的。(2)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是多种激素共同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从图中所示信息可知,赤霉素通过促进色氨酸合成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进而可确定赤霉素对

生长素的分解具有抑制作用,这种作用很可能是通过降低该过程中酶的活性来实现的。(3)脱落酸能促进种子休眠,抑制发芽。高温条件下,脱落酸的分解会解除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且大雨为种子萌发提供了必需的水分。15.(1)生长素(或IAA)用IAA处理后,绿果比例升高,红果比例降低(2

)根冠、萎蔫的叶片等相抗衡IAA和ABA互相抑制对方的合成(3)将生长发育时期相同的草莓均分为三组,第一组施用ABA;第二组不做处理;第三组施用IAA第3节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1.D[植物激素是植物细胞合成的,具有调节作用;而植物生

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也具有调节作用,但两者不能等同,A、B错误;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都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而是发挥调节作用,C错误;赤霉素若是植物合成的属于植物激素,若是人工合成的,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D正确。]2.A[膨大素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A错误。]3.D[脱

落酸促进果实与叶的脱落,黄瓜结果后,喷洒一定量的脱落酸可促使果实的脱落,A错误;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番茄开花后,喷洒一定浓度生长素,可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B错误;促进果实成熟的是乙烯,不是生长素类调节剂,C错误;赤霉素能促进种子萌发,用赤霉素处理大麦种子可促进

产生α­淀粉酶,D正确。]4.A[正确合理地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才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A错误;乙烯能够促进植株开花,合理使用乙烯利有利于果树多开花结果,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B正确;植物生长调节剂不是营养物质,只能起调控生长

的作用,不能代替肥料使用,C正确;在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时,除了要考虑其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D正确。]5.D[实验前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确定合适实验浓度范围,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D错误。]6.D[作

为扦插枝条,一般选择母体植株枝条的中下部,因为其中储藏的养分多,可以为生根提供能量,A正确;正式实验前可先设计一组浓度梯度较大的预实验,探索实验条件,检查实验设计的科学性,避免正式实验的盲目性,B正确;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

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调节剂,各组实验之间形成相互对照,C正确;在最适浓度两侧,生长素类调节剂浓度不同,扦插枝条生根数目可能相同,D错误。]7.D[由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NAA的浓度,因变量是平均生根数和

生根率,A错误;与NAA浓度为0时比较,浓度低于300mg/L时能提高生根率,浓度高于300mg/L时会降低生根率,B错误;320mg/LNAA处理插条时,生根率过低,不能用于生产,C错误;与NAA浓度为0时比较,400mg/L的NAA具有增加生根数的效应,D正确。]8.B[

浸泡法是指将10组插条基部浸泡在不同浓度2,4-D溶液一定时间,取出扦插枝条一段时间后观察和记录生根情况,B错误。]9.C[乙烯利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不是植物激素,A错误;从表格中看出,随着乙烯利浓度升高,黄瓜单株雌雄花比值先升高后降低,B错误;使用乙烯利浓度过大

会导致叶面积变小,从而影响光合作用面积,进而影响黄瓜产量,C正确;从表格中只能看出随着施加乙烯利浓度的增加,叶面积和茎粗都比不施加乙烯利高,体现了促进作用,不能体现抑制作用,D错误。]10.C[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一定浓度的NAA和6-BA均能促进番茄种子萌发,

但原理不同,前者是促进细胞伸长,后者是促进细胞分裂,C错误。]11.B[6-BA作用效果与细胞分裂素类似,抑制马铃薯发芽,延长储藏期的激素是脱落酸,与细胞分裂素无关,故6-BA不能抑制马铃薯发芽,以延长储藏期,B错误。]12.A[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能抑制植物体内赤霉素的合成,

A错误;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与淀粉含量呈正相关增长,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在促进淀粉合成上可能具有协同作用,B正确;浮萍中淀粉的积累是细胞分裂素、脱落酸等多种植物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C正确;一定浓度的烯效唑能抑制赤霉素的合成,降低赤霉素的生理作用,可用于控制作物株高,提高抗倒伏能力,D正确。]13.

A[结合题图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留树天数和喷施物的种类,因变量是落果率,A错误;清水组落果率高于其他实验组,与内源脱落酸有关,B正确。]14.(1)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浸泡(2)授粉后产生种子,发育中的种子产生生长素促进子房的

发育(3)抑制相抗衡(4)ADE(5)促进果实发育突变体S乙烯受体功能丧失,导致乙烯对GA合成的抑制作用减弱,GA合成量升高,促进果实发育15.(1)人工调节(2)①提取、测量果实的含油量②B-9、GA能够显著促进油茶鲜果含油量的提高,而多效唑对油茶鲜果含油量提高有

抑制作用(3)①实验组产油率-对照组产油率②赤霉素(GA)NAA和GA协同(4)鲜果期,叶片喷施B-9、GA;采摘后的后熟阶段,喷施赤霉素或同时喷施NAA和GA(或在鲜果期和后熟期,只喷施赤霉素)第4节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1.A[不同作物的种子萌发对光照条

件的要求不一样,有些不需要光,需要在暗处才能萌发,A错误;没有光不能合成叶绿素,B正确;光周期的变化直接影响植物的开花时间,C正确;单侧光照射会影响到生长素的分布,导致植物向光性生长,D正确。]2.D[长日照没有改变细胞核内与开花有关的基因数量,只是影响了相关基因的表达,D

错误。]3.A[光敏色素不是酶,不具有催化作用,B错误;对植物来讲,光既能提供能量,也能作为信息分子调控植物发育,C错误;光敏色素、温度和重力等都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D错误。]4.A[比较实验2和3可知

,赤霉素能促进花的发育,A项正确;据题干信息不能得出赤霉素能解除种子休眠和赤霉素合成必须经低温诱导的结论,B、C项错误;根据实验2的处理方法可知,白菜开花不一定须经低温环境处理,D项错误。]5.D[甲组不做处理为对照组,乙组将根冠全切除(经过特殊处理)为实验组,A正确;对比甲和

乙可知,根向下弯曲与植物的根冠有关,B正确;由于单侧光会影响生长素的分布,所以此实验必须在黑暗条件下进行,C正确;由表不能得出在重力作用下根冠产生了抑制近地端细胞生长的物质的结论,D错误。]6.D[植物的根系在生长过程中,由于重力的作用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高,高浓度生长素

对植物根有抑制生长的作用,根的近地侧生长素分布较多,细胞生长受抑制;根的远地侧生长素分布较少,细胞生长快,使根向地生长,D错误。]7.C[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植物才能开花,其中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C错误。]8.B[植物体内的光敏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

远红光,A错误;植物激素不能提供能量,也不能催化化学反应,只是作为信息分子,调控细胞的基因表达,B正确;植物根中具有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可以将重力信号直接转换成运输生长素的信号,C错误;冬小麦需经历低温诱导才能开花结

实说明温度能够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但低温处理后冬小麦开花结实过程中细胞分化、分裂都受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激素的调节,D错误。]9.C[据图分析可知,当波长>700nm时,光照对种子萌发起抑制作用,即长波光照比短波光照对拟南芥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显著,C错误。]10.B[春化作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非基因突变导致,B错误。]11.C[由于自然光包含红光和红外光,莴苣种子对红光更敏感,因此在自然光照射下莴苣种子会发芽,C错误。]12.D[向光素是接受蓝光刺激的受体蛋白,A错误;光敏色素不能起催化作用,只是影响细胞核中特定基因的表达,C错误。]13.

D[望天树生长发育的过程根本上是基因组控制,受植物激素和环境因素调控,D错误。]14.(1)蛋白质信息(或信号)信息传递(特定)基因的表达(或转录)(2)抑制植物ABA的合成(3)(4)①生长素浓度乙烯浓度和根尖的生长长度②含等量蔗糖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③高浓度生长素

诱导根细胞合成了乙烯,乙烯抑制了根近地侧的生长15.(1)促进细胞伸长生长生长素是信息分子,作用后即被灭活发育中的种子(2)单侧光和生长素浓度(3)①Ca2+可能与根的向重力性反应有关②A、B黑暗③幼根一侧生长素运输被阻断,导致根尖伸长区部位两侧生长素分布不

均匀,由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高,左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右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因此根向左侧弯曲生长章末检测试卷(一)1.A[体液包括细胞内液(约占2/3)和细胞外液(约占1/3),甲、丙、丁构成细胞外液,甲、丙与丁之和少于乙(细胞内液),A正确;若乙是红细胞的细胞内

液,则甲是血浆,丁是淋巴液,丙是组织液,需要补充的箭头是“丙→甲”,B错误;若乙是神经元的细胞内液,则甲是组织液,丙是淋巴液,丁是血浆,需要补充的箭头是“甲→丁”,C错误;若乙表示的是肝脏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是组织液,丙是淋巴液,丁是血浆,甲的蛋白质含量比丁低,D错误。]2.B[组织

液中的各种物质大部分渗回血浆,小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所以血浆渗入组织液的量和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不相等,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远大于渗入淋巴液的量,A错误,B正确;组织液中的代谢产物(尿素等)大部分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吸收进入血浆,C错误;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D错误。]3.B[胰蛋

白酶存在于消化道,消化道不属于人体的内环境,A错误;肝糖原存在于细胞内,纤维素属于多糖,不能进入人体的内环境,C错误;DNA聚合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存在于内环境,D错误。]4.A[人体的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构成了人

体的内环境,凡是正常情况下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含有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胃蛋白酶存在于消化道中,呼吸酶存在于组织细胞内,三者均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淀粉经消化成为麦芽糖在消化道中进行,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CO2和[H]发生在细胞内,这两个过程均不会发生在内环境中

;内环境中有乳酸与缓冲物质发生反应。]5.C[白蛋白越多,血浆渗透压越高,A错误;白蛋白增多,血浆的渗透压增大,组织液减少,不会引起组织水肿,B错误;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白蛋白的含量会影响血浆

的稳态,C正确;白蛋白没有运输氧气的能力,D错误。]6.C[0.9%的NaCl溶液为等渗溶液,所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不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上升,但是机体血浆量会增加,当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会恢复到注射前水平。]7

.A[输入的溶液进入血液,随血液运输,会从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A正确;输入的Na+大多数进入细胞外液,故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不会分别增加10mL,B、D错误;细胞内液Na+的增加小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C错误。]8.D[人体细胞需要

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抗体、激素都可以成为内环境的成分,所以抗体、尿素、激素、维生素等可以是内环境的成分,B正确;H2CO3/NaHCO3等是能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的缓冲物质,C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

的含量有关,D错误。]9.B[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血浆渗透压明显偏低时将导致组织液的量增多,A错误;正常机体可通过调节保持内环境稳态,故③内产生的乳酸不会引起①②内pH的剧烈变化,C错误;肌肉细胞吸收O2释放CO2,因此a为O2,b为CO2,D错误。]10.A[图中a为毛细血管

,b为红细胞,c为组织细胞,d为毛细淋巴管;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液。④(淋巴液)不能直接进入c(组织细胞),A错误;①血浆的成分有水、无机盐、蛋白质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

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激素等),O2、葡萄糖、血浆蛋白和生长激素都是①的成分,B正确;内环境包括①(血浆)、②(组织液)和④(淋巴液)等,C正确;当d(毛细淋巴管)堵塞时,淋巴循环受阻,②(组织液)因不能流向④而增加,D正确。]11.C[①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

方式是主动运输,A错误;③血浆渗透压过低可以引起组织水肿,B错误;由红细胞携带的氧气扩散到组织细胞内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2层膜)、组织细胞膜、线粒体膜(2层膜)共6层生物膜,C正确;与⑤(淋巴液)相比,③

(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错误。]12.A[脑脊液属于组织液,其中含有少量蛋白质,A错误;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蛋白质和无机盐,但主要来源于无机盐离子,脑脊液中的无机盐离子可影响脑细胞的渗透压,B正确。]13.A[由于大分子蛋白质不能跨过毛细血管壁

细胞进入组织液中,因此,正常人体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组织液,A错误;低白蛋白血症导致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偏高,因而血浆中液体渗入胸腔,引起胸腔积液,B正确;胸腔积液表现为组织水肿,因而会压迫患者胸部脏器,使患者感觉胸闷,C正

确;注射医用人血白蛋白可增加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从而提高血浆渗透压,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胸闷症状,D正确。]14.D[药物溶解在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给药的同时也为机体提供了葡萄糖,可以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求,A正确;生理盐水

(0.9%NaCl)对于血浆而言属于等渗溶液,不会改变血细胞的形态,B正确;新冠感染重症患者容易出现呼吸肌疲劳,当呼吸肌收缩时,其肺部扩张不足,氧气难以入肺,进而使身体得到的氧气减少,同时肺泡内渗出液增多,使得肺泡壁增厚,影响了肺泡与周围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

会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和酸碱平衡失调,C正确;肝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中,在肝细胞中起催化作用,肝酶在血浆中,由于条件改变,可能不发挥其作用,D错误。]15.A[分析题图可知,①为组织液,②为细胞内液,③为血浆,④为尿液。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

组织液、淋巴液,A错误;血浆中的氧气进入图示细胞的途径是③血浆→①组织液→②细胞内液,B正确;③血浆中含激素、乳酸、CO2等物质,C正确;通过泌尿系统排出的液体废物中除了含有尿素和尿酸外,还含有无机盐等,D正确。]16.A[

分析题图可知,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淋巴液,d是消化系统,e是泌尿系统,f是呼吸系统,D项正确;人体花粉过敏时,可能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从而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由a(血浆)流向b(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A项错误;某人一次摄入大量

的食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pH明显下降,原因是血浆内存在缓冲物质,缓冲物质中的碱性物质可与食醋反应,从而使pH基本不变,B项正确;在a(血浆)、b(组织液)、c(淋巴液)三种液体中,a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最多,C项正确。]17.B[随着海水浓度的改变,血液的浓度变化越小,海蟹调节内环境的能力

越强,反之就越弱。随着海水浓度的升高,乙的血液浓度直线上升,说明乙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最弱;甲在海水浓度较低时能维持血液浓度相对稳定,但当海水浓度稍微高一点时就不能再维持稳定;丙在海水浓度较高或较低时,血液浓度基本能够维持稳定,说明丙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最强。]18.D

[上清液中的蛋白质是血浆蛋白,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A错误;血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血浆,血浆位于上清液,B错误;图2实验中,HCl、NaOH的浓度为无关变量,C错误;图2显示,分别滴加HCl和NaOH溶液后,上清液pH变

化幅度很小,而对照组的pH变化幅度大,说明血浆有一定的缓冲能力,D正确。]19.(1)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组织细胞(2)ad、aa、d(3)细胞膜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血浆和细胞内液的渗透血浆、淋巴液和细胞

内液20.(1)呼吸消化泌尿循环(2)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中的CO2浓度(3)降低碳酸氢钠(4)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解析(2)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中的CO2浓度,所以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3)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4)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21.(1)个体间存在一定的差异(2)肾脏(3)排除进食引起血糖升高的干扰(4)适宜的温度和pH等(5)①③④氧气和营养物质等(6)3解析(2)肌酐是人体肌肉代谢的产物,属于小分子物

质,可通过肾小球滤过,全部随尿液排出。根据此化验单中肌酐高于正常值,说明肾小球滤过障碍,可推测该男子肾脏的功能可能损伤。(3)由于饭后会引起血浆中组分和含量的变化,故检测血糖最好在空腹时进行,其理由是排

除进食引起血糖升高的干扰。(4)细胞中酶促反应正常进行需要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和pH等。(6)血浆中的葡萄糖分子通过组织液被组织细胞利用(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利用),至少要通过1层毛细血管壁细胞、1层组织细胞膜,即至少要通过3层细胞膜

,即3层磷脂双分子层。22.(1)Na2CO3溶液、乳酸pH试纸(2)②等量的蒸馏水、缓冲液、家兔血浆乳酸(或Na2CO3溶液)③等量的Na2CO3溶液(或乳酸)(3)1号试管pH明显降低(或升高),2、3号试管pH变化不明显1号试管pH明显升高(或降低),2

、3号试管pH变化不明显(4)动物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缓冲作用,说明其成分中含有缓冲物质章末检测试卷(二)1.D[神经系统由脑(而不只是大脑)、脊髓以及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A错误;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等,B错误;脑、脊髓组成中枢神经系统,与脑相连的脑神经

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组成外周神经系统,C错误;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如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D正确。]2.B3.C[该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有神经节,是传入神经,③是传出神经,A错误;刺激②时,会产生具体效应的结构是④效

应器,B错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即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所以刺激③时,兴奋不能向①②⑤传递,只能向④传递,因此能产生兴奋的结构是③④,D错误。]4.A[饲养员长期给海狮喂食,海狮听到饲养员的脚步

声就分泌唾液,这属于条件反射,需要高级中枢和低级中枢共同参与,A正确,D错误;海狮听到饲养员的脚步声分泌唾液是一种反射活动,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唾液腺,B错误;食物引起味觉到神经中枢(大脑皮层)已经完成,没有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不

属于反射,C错误。]5.C[神经细胞静息状态是K+外流造成的,内环境K+浓度升高,K+顺浓度梯度外流减少,膜电位差减小,C错误;神经递质的种类很多,有谷氨酸、一氧化氮、肾上腺素等,都可参与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D正确。]6.C[神经递质释放方式为胞吐,C错误。]7.D[神经

递质在突触前神经细胞内合成,经高尔基体加工后,储存在突触小泡内,以防止被胞浆内其他酶系所破坏,A正确;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电信号)传来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化学信号),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B正确;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

,提高膜对Na+或Cl-的通透性,C正确;兴奋性神经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Na+内流,抑制性神经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Cl-内流,D错误。]8.A[①→②电位变化表示产生动作电位,对应于Q点的兴奋,B错误;电表Ⅰ记录到②处电位值时,Q处虽然有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

,但膜内Na+浓度还是低于膜外,C错误;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是R点产生动作电位,后又恢复静息电位,而兴奋不能从胞体传递到轴突末梢,所以其波形与图乙基本相同,D错误。]9.A10.A[要有足够的多巴胺与脑部相应受体结合,才可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A错误;网络成瘾者的多巴胺转运体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多

巴胺转运体减少,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增多延长其对大脑的刺激时间,B正确;可卡因与突触前膜上的多巴胺转运体结合,使得多巴胺不会被转运载体运回细胞,延长了其对大脑的刺激时间,C正确;吸毒者减少了神经递质的回收,只有通过不断加大可卡因的摄入量,才能维持正常的神经兴奋性,即吸毒成瘾,D正确。]

11.A[蜘蛛毒液的作用部位有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由题意不能推测出该神经毒素可能会影响感受器的功能,A错误;该神经毒素可能会阻断突触后膜上的钠离子通道,使钠离子不能通过钠离子通道进入细胞,因而不能产生动作电位,B正确;该神经毒素可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

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从而阻断兴奋传递,C正确;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所以该神经毒素可能会抑制突触前膜对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阻断兴奋传递,D正确。]12.B[乙酰胆碱与相应的受体结合能使胆

碱能敏感神经元兴奋,故乙酰胆碱的分泌量和受体数量改变会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A正确;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使得乙酰胆碱发挥作用后不能被分解,乙酰胆碱能持续地与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受体结合发挥作用,B错误;因胆碱能敏感

神经元参与学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故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数量改变会影响学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C正确;因药物阿托品能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相应受体结合,故注射阿托品可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所引起的生理效应,D正确。]

13.A[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损伤后,患者与讲话有关的肌肉和发声器官完全正常,能发出声音,但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A错误;下丘脑是生物的节律中枢,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B正确;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

枢受到损伤,此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因为缩手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C正确;排尿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在脊髓,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D正确。]14.B[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甲图中共显示了三个、三种神经元

,即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A错误;图甲中,③是传入神经,⑥是突触,兴奋在③处以电信号形式传导,在⑥处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导,且③处传导速度较⑥处快,B正确;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由于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动作电位是外负内正,所以b为兴奋部

位,a、c为未兴奋部位,C错误;因缺乏对照实验,只电刺激⑤处,测量③处的电位变化,不能验证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D错误。]15.B[Na+、K+等在细胞内外的不均等分布及选择性的跨膜移动,是形成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基础,A正

确;静息电位时,离子维持膜电位稳定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不需消耗ATP,B错误;Na+—K+泵可以使膜内外K+和Na+维持动态平衡,可防止K+和Na+的扩散造成胞内K+浓度持续下降而Na+浓度持续增加的现象,C正确;动作电位的形成与钠离子内流有关,降低膜外的Na+浓度会减弱Na+内流速率

,可能会使人体出现反应迟缓的现象,D正确。]16.D[反射活动要靠反射弧完成,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即该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D错误。]17.C[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移动属于扩散,不消耗ATP,A错误;神经胶质瘤细胞通过自身的NMDA受体来接受神经递质,

突触前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会被神经胶质瘤细胞的NMDA受体所吸收,突触后神经元上的NMDA受体结合的神经递质减少,B错误;神经胶质瘤细胞需要通过NMDA受体来接受神经递质,且神经胶质瘤细胞的NMDA受体,与神经细胞的正常NMDA受体,在结构上有着明显不同

,所以抑制神经胶质瘤细胞的NMDA受体的活性,使神经胶质瘤细胞的NMDA受体不能接受神经递质,从而抑制神经胶质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C正确;受体具有特异性,因此突触后膜上的每种受体只能和一种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D错误。

]18.D[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膀胱逼尿肌接收到冲动后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产生排尿反射,说明膀胱逼尿肌收缩是由相关神经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引起的,A错误;根据题图可知,产生尿意要经过牵张感受器→b(传入神经)

→c(脊髓中的低级排尿中枢)→e→f(大脑皮层),尿意的产生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B错误;意识的产生在大脑皮层,人产生尿意后,在适宜条件下,脑发出神经冲动完成排尿过程的传导途径依次为:f(大脑皮层排尿中枢)

→d→c(脊髓中的低级排尿中枢)→a(传出神经)→逼尿肌、尿道括约肌,C错误;正常人排尿过程中,逼尿肌收缩完成排尿过程,随着逼尿肌的收缩,又进一步刺激了膀胱壁内牵张感受器,由此导致膀胱逼尿肌反射性地进一步收缩,并

使收缩持续到膀胱内尿液被排空为止,该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D正确。]19.(1)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2)突触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3)Ca2+神经递质解析(1)分析题图1可知,a是感觉神经元,如果给予有效刺激,该刺激部位Na+内流,其膜电位变化是由外

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2)若给予d处有效刺激,刺激可从d处传至鳃并产生效应,但是a、b、c三点所在的神经元和d所在的神经元之间存在突触,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突触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a、b、c三点均检测不到电位变化。(3)结合图2可知,

Ca2+进入神经细胞减少,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突触后膜所在的运动神经元兴奋性降低,这是习惯化产生的原因。20.(1)S不能听懂话(2)由正变负不能(3)①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存在电位差②向右偏转向左偏转且幅度更大③刺激G神经元会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

质,影响实验结果解析(3)①电流表的指针方向即电流方向,由正极指向负极,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静息电位特点是外正内负,存在电位差,使电表指针向左偏转。②在突触间隙注入一定量的乙酰胆碱,电表指针向右偏转,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形成动作电位,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

元兴奋。电表指针向左偏转且幅度更大,说明Cl-内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抑制。③在注入乙酰胆碱的同时刺激G神经元会引起突触前膜释放正常的神经递质,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21.(

1)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组成(2)h协助扩散(3)①AB向左②BC(4)非条件大脑皮层脊髓大脑皮层22.(1)谷氨酸静息电位→动作电位(2)降低阻止多巴胺释放(3)①接触甜味剂和接触蒸馏水的小组②接触葡萄糖水的小组的小鼠大脑的cNST区域有显著的标记信号,而接触人造甜味剂和蒸馏

水的对照组的小鼠大脑的cNST区域并没有被显著标记解析(1)肠腔内的葡萄糖与肠分泌细胞膜上的SGLT1蛋白特异性结合会促进肠分泌细胞分泌谷氨酸,谷氨酸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的电位变化是静息电位→动作电位。(2)有糖瘾的人要获得与之前相同的愉

悦感需摄入更多的糖,更不容易引起大脑中的多巴胺神经元释放多巴胺,可以推测糖瘾是食糖量增多导致神经元兴奋性降低的结果。若据此原理研发作用于突触的药物戒掉糖瘾,该药物的作用机理可能是阻止多巴胺释放。(3)①该实验的自

变量是小鼠是否接触葡萄糖水,因此实验组为接触葡萄糖水的小组,而对照组为接触人造甜味剂和接触蒸馏水的小组。②由于激活大脑的cNST神经细胞是产生糖偏好所必需的,一段时间后检查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的大脑,预测结果是接触葡萄糖水的小组的小鼠大脑的cNST区域有显著的标记信号,而接触人造甜味剂和蒸馏水的

对照组的小鼠大脑的cNST区域并没有被显著标记。章末检测试卷(三)1.B[由图可知,胰腺分泌胰液的过程中有神经中枢和激素的参与,说明食物引起胰腺分泌胰液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A正确;食物刺激通过①②③引起

胰腺分泌胰液的调节过程既有神经中枢的参与,又有胃泌素的参与,因此该过程除了有神经调节还有体液调节,B错误;食物通过途径④⑤刺激胰腺分泌的过程需要视觉和嗅觉的参与,故有大脑皮层的参与,属于条件反射,C正确;胃可以产生胃泌素和胃酸这2种影响胰腺分泌的物质,D正确。]2.B

[b为雄激素,其化学本质为类固醇,B项错误。]3.D[肌肉细胞表面没有激素①(胰高血糖素)的受体,D错误。]4.D[为了排除实验中无关变量的影响,实验前家兔需进行禁食处理,并且保证所选家兔的生理状况相同,A、B正确;为了不影响家兔体内的渗透压,激素需要用生理盐水

配制,C正确;由实验结果可知,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而肾上腺素具有升血糖的作用,两者表现为相抗衡,D错误。]5.D[神经调节过程中,信号传递形式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A错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均属于传出神经,B错误;肾

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或靶器官,C错误;除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外,人体内还存在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等分级调节方式,D正确。]6.B[在光暗信号的刺激下,视网膜产生

的神经冲动通过有关的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再通过传出神经传到松果体,进而引起褪黑素的分泌,可见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A正确;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后,通过扩散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因此去甲肾上腺素属于一种神经递质,B错误;光暗信

号的刺激,通过神经调节引起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通过影响HPG轴发挥调节作用,影响雄激素的分泌,进而影响该动物的生殖周期,C正确;HPG轴发挥调节作用的过程: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垂体,促使垂

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睾丸,促使睾丸增加雄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血液中雄激素的含量过高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增强,使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相应激素减少,可见,HPG轴发挥调节作用,体现了激素分泌

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D正确。]7.B[雄激素是类固醇激素,其靶细胞受体位于细胞内,细胞膜上没有该激素的受体,A错误;如果①是小肠黏膜,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促进②胰腺的分泌,B正确;①是中间神经元,A是神经递质,则②应当是传

出神经元,C错误;如果①是下丘脑,②是垂体细胞,则A可以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错误。]8.A[神经调节的作用途径是反射弧,而体液调节的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A错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能实现远距离调控,如激素能随

着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神经调节通过反射弧实现远距离调控,B正确;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存在分级调节的现象,如脊髓中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控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程的分级调节等,C正确;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有传递信息的物质,神经调节中传递信息的物质为神经递

质,体液调节中传递信息的物质主要为激素,D正确。]9.B[环境温度降低时,机体散热量增加,通过体温调节机体表现为产热量增加,从而能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因此表现为新陈代谢加快,呼吸强度增加,耗氧量增多;由于体温

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因此体内酶的活性不变;环境温度降低,人体皮肤排汗减少,因此尿量增加;温度降低后,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的分泌量均增加,进而可提高物质代谢速率,增加产热,B正确。]10.D[图中致热性细胞因子只能作用于下丘

脑细胞,D错误。]11.C[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后叶(神经垂体)释放到内环境中并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等靶器官,A错误;垂体被称为“内分泌王国”,神经垂体和腺垂体均属于内分泌系统,B错误;促甲状腺激素

释放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并释放,作用于垂体前叶,促进垂体前叶合成和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不储存在垂体后叶,D错误。]12.B[抗利尿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但是只能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A错误;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储存在垂体中,当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到正常水平后,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量有一定程度的

减少,C错误;抗利尿激素对细胞的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不起催化作用,D错误。]13.D[饮用淡盐水可补充血浆钠离子,因此可以缓解低钠血症,A正确;受到刺激时,钠离子内流形成动作电位使神经元兴奋,低钠血症患者血液中钠离子浓度偏低,因此神经元兴奋性降低,B正

确;醛固酮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因此低钠血症可能是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不足导致的,C正确;低钠血症患者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因此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含量低于正常人,D错误。]14.B[a是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A正确;激

素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但是只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b是神经递质,不通过血液循环进行运输,B错误;d能降低血糖浓度,是胰岛素,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C正确;信息分子a、c、d参与的调节,即体温平衡调节、水盐平衡调

节及血糖平衡调节过程均存在反馈调节,D正确。]15.A[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因此若X代表促甲状腺激素,

则b→c段的促甲状腺激素减少可能与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以及甲状腺激素增多有关,A错误。]16.B[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都位于下丘脑,A错误;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都有多种激素参与,C错误;

某人因出汗较多,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加强,D错误。]17.A[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但由垂体释放,A错误;根据激素分泌调节中的反馈调节可知,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则会抑制垂体和下丘脑分泌相关激素,B正确;图中的B和C分别是胰岛B细胞和胰岛

A细胞,虽然它们分泌的激素不同,但同一个体不同细胞一般含有相同的核基因,C正确;图中的A是肾上腺素,可促进机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量,D正确。]18.D[据图可知,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作为第一信使,先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激活细胞内的腺苷酸环化酶,该物质通过促进细胞内ATP转化为cAMP,cAMP作为第二信使激活细胞的特殊机能,A正确;图中5′-AMP转化为ATP的过程属于ATP的合成,需要细胞代谢提供能量,B正确;由于性激素能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中,因此细胞膜上可能没有性激素受体,性激素的受体

在细胞内,C正确;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为第一信使,其靶器官是垂体,因此其受体分布在垂体细胞膜上,D错误。]19.(1)尿量(水的重吸收)细胞外液渗透压(2)检查患者尿液中是否含有葡萄糖,如果含有葡萄糖则为糖尿病(或者检查尿液的渗透压)(3)构建2型糖尿病模型鼠(或获得胰岛B细胞功能被破坏了

的小鼠)作为阳性对照,证明黄连素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一定量的黄连素能增加2型糖尿病大鼠的胰岛素分泌,进而降低血糖含量20.(1)下丘脑骨骼肌细胞代谢速率加快(2)小于幼龄大鼠(3)等量乙醇实验组大鼠体温下降幅度较小21.(1)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2)交感活动不受意识支配(3)皮

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4)减少22.(1)下丘脑垂体分泌的TSH水平恢复至接近正常,表明垂体是正常的垂体垂体分泌的TSH水平并未明显恢复(2)实验步骤:①若干生长发育正常TRH分泌量②垂体甲状腺激素TRH分泌量甲状腺TSHTRH分泌量结果分析:①仅是

甲组TRH分泌量明显减少②仅是乙组TRH分泌量明显减少章末检测试卷(四)1.C2.B[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的功能,它包括人体皮肤、黏膜等组成的第一道防线,以及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的第二道防线。]3.A4

.D5.A[从图中可以看出,细胞X是B细胞,细胞Y是浆细胞,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A项正确;浆细胞只能产生抗体,不能产生细胞因子,B项错误;下丘脑通过分泌激素影响免疫活动,C项错误;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可直接刺激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

不能分裂增殖,D项错误。]6.C[图乙中c~d时表示抗原再次侵入机体,导致发生二次免疫,此时抗原直接刺激记忆B细胞,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A错误;淋巴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②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③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错误;机体中本身就存在①吞噬细胞、②B细胞、③T细胞,而经过抗原的刺激后,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④记忆B细胞和⑤浆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⑥记忆T细胞和⑦细胞毒性T细胞,C正确;图乙中(d-c)<(b-a),m>n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记忆B细

胞,记忆B细胞在抗原二次攻击时产生较多的⑤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D错误。]7.D[HPV抗体可与血液中的游离的HPV特异性结合以阻止其增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但不能使其降解,D错误。]8.D[过敏反应是机体的免疫功能过强所致,A项正确;过敏反应是特异性免疫中

的体液免疫导致的,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B项正确;机体第二次接触同种过敏原时,才会发生过敏反应,C项正确;浆细胞通过产生抗体作用于抗原,不能直接识别青霉素,D项错误。]9.D[HIV是病毒,病毒没有核糖体,HIV的包膜

蛋白gp41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A错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因此HIV的包膜蛋白gp120与T淋巴细胞表面的CD4蛋白结合不能体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B错误;病毒包膜和T淋巴细胞的细胞膜上面的蛋白质有所不同,C错误

;将艾滋病患者的CCR5基因破坏,T淋巴细胞的细胞膜上就没有CCR5蛋白辅助HIV侵染,这样就有望治愈艾滋病患者,D正确。]10.A[据图分析可知,病毒感染后,细胞因子作用于下丘脑,下丘脑释放的CRH增多,促进垂体分泌ACTH增多,导致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增多,

从而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A错误。]11.C[人体内不同浆细胞分泌不同抗体的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错误;紫外线过敏患者体内的免疫活性物质不均由免疫细胞产生,如唾液腺、泪腺细胞可产生溶菌酶等免疫活性物质,B错误;使用防晒用品和用具,遮挡阳光避免直接暴晒皮肤能够缓解紫外线过敏,D错误。]12.B[

H1N1表面不只一种蛋白质,这些蛋白质是其特有的、区别于其他病毒的,因此可作为分子标签的抗原不只一种,A错误;人类细胞表面有可识别H7N9的特异性受体,所以H7N9能够感染人类,B正确;体液免疫过程中,起抗原呈递作用的是抗原呈递细胞,辅助

性T细胞无抗原呈递作用,C错误;流感病毒寄生在细胞内,会引起细胞免疫,将病毒释放,然后被抗体识别,最后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D错误。]13.A[用药物来降低人体免疫系统的敏感性,可以获得“免疫赦免”,B错误;“免疫赦免”是由赦免基因控制的,是赦免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赦免基因不是免疫赦免区

特有的基因,免疫赦免区的细胞自杀是对人体有益的,属于细胞凋亡,C错误;T细胞中免疫赦免基因的程序性表达可能是导致“免疫赦免”产生的原因,但是该基因不是T细胞特有的,D错误。]14.C[青霉素起到的杀菌作用不是免疫反应的过程,但是注射青霉素可能

引起的过敏反应是机体的免疫功能过强所致,A错误;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属于吞噬细胞,吞噬细胞中含有大量的溶酶体,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是细胞内的消化车间;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不是由溶酶体产生的,B错误;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

的第二道防线,唾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一道防线。吞噬细胞在第二、三道防线中都起作用,特异性免疫中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D错误。]15.C[第二道防线主要由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等组成,吞噬细胞等也参与特异性免疫,故第二道防线缺失的患者,其第三道防线也会受影响,A错误;

曲线2表示第三道防线缺失患者,故给曲线2的患者注射疫苗,不能诱发特异性免疫,B错误;根据曲线图可知,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会引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正常人可通过免疫反应清除体内的病原体,故在a点时,正常人体内含有针对该病原体的记忆细胞,C正确;曲线3的病原体浓度变化过程中,特异性

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都发挥了作用,D错误。]16.D[癌细胞表面的抗原刺激细胞毒性T细胞,使其增殖、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与癌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A错误;依靠抗体发挥

作用的免疫属于体液免疫,CTLA-4抗体抑制CTLA-4蛋白,就能激活T细胞,使T细胞持续攻击癌细胞,该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反应中的体液免疫过程,B错误;抗体和细胞因子以及溶菌酶在免疫调节中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错误;唾液和泪液属于外界环境,其中的溶菌酶杀死病原体属于人体的第一道

防线,D正确。]17.B[新冠灭活疫苗是通过先培养出新型冠状病毒,然后将其灭活后制成,在培养过程中有造成传播的可能性,而mRNA外包裹的脂质纳米颗粒进入细胞直接进行翻译,形成相应的抗原蛋白,生产过程中没有活病毒存在,所以灭活疫苗对于生产的

安全要求高于RNA疫苗,A错误;灭活疫苗成分有多种,较复杂,或含彻底灭活的病毒颗粒,或含病毒的一段核酸序列,或含病毒表面蛋白的某个部分,而RNA疫苗成分单一,所以灭活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种类多于RNA疫苗,B正确;新冠RNA疫苗是

人工合成含有编码某种抗原蛋白的mRNA,而人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RNA疫苗也不会遗传给下一代,C错误;RNA疫苗进入人体细胞直接进行翻译,形成相应的抗原蛋白发挥抗原刺激作用,而不是mRNA直接作为抗原发挥刺激作

用,D错误。]18.C[注射疫苗能让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为途径②,而注射抗体表示免疫治疗,刚注射时抗体含量较高,随时间延长,含量逐渐下降,为途径①,A正确;破伤风芽孢杆菌第一次侵入人体时,体内没有相应的抗

体和记忆细胞,为及时把破伤风芽孢杆菌清除,需直接给人体注射抗体,B正确;正常情况下,途径②曲线在7天后逐渐下降,主要是因为破伤风芽孢杆菌的数目减少造成的,免疫反应减弱,C错误;破伤风芽孢杆菌再次侵入人体内

时,与题图相比,由于在第一次免疫时体内产生了相应的记忆细胞,所以人体内抗体出现峰值的时间比途径②早,D正确。]19.(1)遗传多种病原体(2)抗体(体液免疫)细胞免疫(3)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同样病原体20.(1)树突状细胞细胞表面辅助性T细胞(2)病原体

和B细胞接触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记忆B(3)自身免疫病细胞因子大量增加能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使其快速增多,攻击肺细胞,使肺细胞受损(4)阻止ACEⅡ蛋白合成基因的表达,或

注射与ACEⅡ蛋白结合使之失去识别功能或失去活性的药物21.(1)不同亚型HPV具有不同的抗原,多价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多种抗体和记忆细胞,可抵御多种HPV亚型(2)辅助性T细胞细胞因子④不能(3)疫苗中不包含病毒的核酸,

无法在人体内进行复制增殖,对人体安全L1、L2衣壳蛋白作为抗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4)初次免疫可以产生记忆细胞和浆细胞,再次免疫会刺激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过敏反应(5)受HPV侵染的细胞表面的HLA分子表达

水平下降,会导致癌细胞无法有效地向T细胞(或白细胞)呈递抗原信息,可能会使癌细胞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增加患子宫颈癌的概率22.(1)免疫防御和免疫监视摄取和加工处理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2)①上皮细胞APC细胞②神经元的凋亡③完成病毒DNA的复制过程(3)设法阻断上皮细胞中驱动蛋白相关基

因的表达实现对病毒侵染的抑制解析(2)①为了验证HSV-1需招募上皮细胞中的驱动蛋白,帮助病毒自身运输至细胞核的假说。研究人员需要首先培养HSV-1,而病毒是专性寄生生物,需要在活细胞中培养该病毒,实验组用上皮细胞培养HSV-1

,对照组用APC细胞培养HSV-1。②用实验组和对照组培养的HSV-1分别侵染正常神经元,以神经元的凋亡作为检测指标,确认假说是否成立。③HSV-1利用驱动蛋白将病毒自身运输到细胞核是由于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需要在细胞核内完成病毒DNA的复制过程。(

3)HSV-1通过其衣壳上的P蛋白结合并“捕获”上皮细胞的驱动蛋白。为了预防或阻断HSV-1对神经元的侵染,可以设法阻断其与上皮细胞的驱动蛋白的结合,因此可以设法阻断上皮细胞中驱动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实现对病毒侵染的抑制。章末检测试卷(五)1.C[燕麦胚芽鞘的感光部位是尖端,所以用锡箔小帽套住尖端后

,不能感光,因此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A错误;生长素不能透过云母片,所以右侧生长素不能向下运输,胚芽鞘尖端下部左侧生长素分布多于右侧,所以燕麦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B错误;生长素可以透过琼脂块,故尖端产生的生

长素能向下运输,单侧光下生长素在尖端发生横向运输,导致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于向光侧,故燕麦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C正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置在去掉尖端的燕麦胚芽鞘右侧,导致右侧有生长素,促进右侧生长,故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D错误。]2.B[实验1可说

明重力使根尖处的生长素向近地侧运输,茎尖处的生长素也是向近地侧运输,B错误。]3.B[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物质,有促进类的和抑制类的,A错误;在培育无子番茄过程中,生长素并未改变细胞染色体的数目,只是促进了果实的发育,C错误;具顶端优势的枝条,其侧

芽因生长素浓度过高而生长受到抑制,D错误。]4.D[顶端优势的产生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A错误;具有顶端优势的植株中侧芽能够生长发育,只是生长发育迟缓,B错误;可以通过摘除顶芽的方式解除植株顶端优势,C错误。]5.D[当将该浓度稀释一半后,茎段的生长量a>b,说明生长速度变慢,则从曲线图

中分析该未知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浓度应为4μmol·L-1,A错误;若a<b,则该未知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浓度为16μmol·L-1,B错误;生长素是通过促进细胞的伸长来实现促进幼苗切段的生长,C错误;从图示中无法判断18μmol·L-1的生长素浓度对茎段生长的作

用效果,所以此浓度的生长素有可能起到促进作用,也有可能起到抑制作用,因此茎段生长量可能小于dcm,D正确。]6.A[图中P点生长素浓度高,而生长所需时间长,说明是高浓度抑制了生长,A项符合题意。]7.B[由于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不能感应光照,故在光下和黑暗处

进行该实验,实验结果相同,B错误。]8.B[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在棉花花蕾前期,喷施细胞分裂素不能控制棉花徒长,B错误。]9.C[据图分析得出,番茄果实成熟过程中乙烯的含量增加,细胞壁松弛酶活性升

高,果实变软,果实色素增加,果实颜色逐渐变为成熟时的红色,说明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根据题干信息无法得出乙烯具有促进番茄果实发育的作用,C符合题意。]10.D[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子结构不一定与植物激素类似,但生理

效应与植物激素类似,A错误;据图可知,与其他组相比,20mg/L的矮壮素和赤霉素对火棘的开花率和保果率均有促进作用,且未探究其他浓度的调节剂作用效果,故不能得出20mg/L的赤霉素培育火棘作年宵花最佳的结论,B错误;抗衡作用应

表现为不同激素对同一器官的作用不同,而非同一激素对不同器官的作用,故矮壮素对新芽萌发和开花的作用不能表现为相抗衡,C错误;据图可知,同一浓度的吲哚丁酸在芽、花和果实处的作用效果不同,故推测火棘的不同器官对吲哚丁酸的敏感

度可能不同,D正确。]11.B[种子萌发过程中,由于受到土壤的机械压力,幼苗的下胚轴顶端会产生曲折,减小子叶在出土过程中的机械伤害,A正确;下胚轴顶端弯钩内外侧的生长素分布不均,题中显示弯钩内侧浓度更高,而弯钩内侧生长较慢,因而形成了“顶端弯钩”,该现象能体现生长素的作用因浓度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促

进作用,B错误;据图可知,乙烯能促进顶端弯钩的形成,而“顶端弯钩”的形成与HLSI蛋白的合成有关,可能是乙烯能促进HLSI蛋白的合成,C正确;据图可知,茉莉素能抑制顶端弯钩的形成,乙烯能促进顶端弯钩的形成

,由此可知,茉莉素和乙烯在“顶端弯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效果相反,D正确。]12.B[由图1可知,用JA处理突变体和野生型拟南芥,野生型拟南芥加入JA之后被抑制了生长,A正确;由题意不能得出不能合成JA使突变体对JA不

敏感,B错误;黑斑病菌可诱导植物产生JA,而JA可增强植物抗病能力,与对照组相比,野生型拟南芥接入黑斑病菌后,乙烯含量增加,说明乙烯可能与拟南芥抗病有关,C正确;由图2可知,与对照组相比,野生型拟南芥接入黑斑病菌后,乙烯含量增加,说明JA可能促进乙烯的合成,D正确。]13.B[

表中信息显示,光照、赤霉素均可促进种子萌发,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但无证据表明光照是否是通过促进赤霉素的合成来促进种子的萌发,B错误。]14.A[从图中看出,细胞分裂素促进了籽粒变长,抑制了籽粒宽度,使其变窄,A错误;生长素和赤霉素都使籽粒变长,表现出协同作用,B正确;从图中看出,油菜素内酯能促进

籽粒变长变宽,C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多种激素共同调控胚乳发育,D正确。]15.C[由图2可知,与正常光照组相比,遮阴组的叶绿素含量降低,对光能吸收减少,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减少,因此对C3的还原减少,使C5的生成量减少,因此与正常光照相比,遮阴条件下叶绿体中C5

的量减少,A错误;已知自然光被植物滤过后,R/FR的比值下降,因此发生避阴反应后,R/FR比值下降的原因是叶绿素吸收了红光,B错误;被遮阴后,植株表现出茎伸长速度加快、株高和节间距增加、叶柄伸长等特征,由图可知,顶芽优先生长

,侧芽生长减慢,因此避阴反应现象与顶端优势相似,有利于植株获得更多光能,C正确;避阴处理的番茄,用于植株生长的有机物增加,而用于果实生长的有机物减少,D错误。]16.D[图1所示的实验中,随着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的增大,α先变大后变小,A错误

;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根最敏感,茎最不敏感,芽居中。用去根尖的燕麦胚芽鞘做了图2所示的实验,结果胚根向左弯曲生长,说明左侧浓度高,抑制生长,右侧浓度低,促进生长,即Cx小于Cy,B错误;若图1中的生长素浓度达到一定数值,胚芽鞘不会向左弯曲生长,C错误;

在最适浓度的两侧分别存在促进作用相同的两个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根据αx=αy,所以不同浓度(Cx和Cy)的生长素溶液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效果相同,因此Cx和Cy一定不是生长素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浓度,D正确。

]17.A[由题表的实验结果不能看出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的分裂来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A错误;1组番茄人工授粉处理,花发育成果实,其子房生长所需的生长素主要来自发育中的种子,B正确;由2、3组的结果可知,未人工授粉但涂抹IAA的子房可发育为果实,说明子房发育成果实需要IAA,C正确;3、4组的

自变量为IAA涂抹位置不同,由结果可推测,IAA不能从花柄运输到子房,D正确。]18.C[据表格数据可知,0.1mmol/L浓度时,赤霉素组的平均T50为82h,与对照组的平均T50基本相同,说明该浓度的赤霉素的作用不显著,脱落酸组的平均T50为111h,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脱落酸有显著抑制萌发作

用,A错误;1.0mmol/L浓度时,赤霉素组的平均T50为80h,低于对照组的平均T50,说明赤霉素促进萌发,1.0mmol/L浓度时,脱落酸组不萌发,但不能说明脱落酸将种子全部杀死,B错误;综合分析曲线图和表格数据可知,赤霉素仅改变T50,使种子提前萌发,但不改变最终发芽率,C正确

;不能说赤霉素促进萌发对种子是有益的,脱落酸抑制萌发对种子是有害的,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D错误。]19.(1)调节色氨酸非极性(2)生长素生长素含量上升、细胞分裂素含量上升(负)反馈(3)①水稻突变体根的平均长度②1组水稻根的平均长度短于2组(4)不需要,因为过多的细胞分裂素会抑

制水稻根系的生长20.(1)向右弯曲生长不生长也不弯曲(2)①A横向运输②B用化学方法测定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抑制物的含量解析(1)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A组生长素能向下运输,故左侧生长快,右侧生长慢,故A组向右弯曲生长;B组

生长素不能向下运输,B组胚芽鞘的生长状况是不生长也不弯曲。(2)实验一用3H标记的生长素处理玉米完整胚芽鞘尖端的一侧,生长素在胚芽鞘两侧的分布分别为84.2%、15.8%,单侧光照射一段时间后,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发生了

转移,背光侧生长素由15.8%变为31.1%,所以结果支持A观点。实验二中单侧光照射下,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分布分别为50.5%和49.5%;黑暗中的向光侧和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各为50%。由此可见,光照不影响生长素的分布,但要确定是否由生长抑制物分布

不均匀造成的,实验二的设计思路应该做的修改为用化学方法测定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抑制物的含量。21.(1)赤霉素和脱落酸生长素多种激素共同作用基因适时选择性表达(2)环境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3)赤霉素生长素脱落酸

和生长素22.(1)2、3高于1(2)削弱(3)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气孔关闭解析(1)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图b中显示phyB突变体的OsABAOX2基因和OsABAOX3基因的表达水平都

高于野生型,导致phyB突变体的叶片和幼苗中内源ABA含量都高于野生型;而phyB突变体的OsABAOX1基因表达水平低于野生型,说明ABA降解代谢相关基因是OsABAOX1。(2)根据题意分析,外源ABA明显抑制光照下生长的水稻种子的萌发,且外源ABA对phyB突变体种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更明显,

说明在野生型水稻体内光敏色素通过感受光信号削弱了ABA对种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模块检测试卷1.C[甲、乙、丙分别为血浆、组织液、淋巴液,血浆的渗透压主要与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有关,而甲、乙、丙组成细胞外液,细胞

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A错误;在血糖含量降低时,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此时乙中的葡萄糖浓度大于甲中,B错误;肌肉注射的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的渗透压进一步加大,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D错误。]2.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是传出神经,副交感神经的神经中枢主要在脑部,一部分在脊髓,A错误;二者对同一器官的支配作用往往相反,B、C正确;“如果将自尾巴回流的静脉结扎,再刺激该交感神经就只能引起尾巴上的

毛竖立,但心脏活动不加速”可加,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化学物质可由静脉回流至心脏,D正确。]3.A[打针时不收缩反映了大脑皮层的高级运动中枢可以控制脊髓的低级运动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分级调节,A正确;若仅仅是支配手指的传出神经受损,针刺可以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感觉,但不能运动,B错误;手指碰到

针刺时先收缩后感觉疼痛,因为感觉传到大脑皮层需经过更多的突触,时间长,躲避针是条件反射的过程,C错误;针刺产生痛觉,在大脑皮层形成,没有通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活动,D错误。]4.B[药物甲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灭活,进而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A正确;由图可

知,神经递质可与突触前膜的α受体结合,进而抑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这属于负反馈调节,药物乙抑制NE释放过程中的负反馈,B错误;由图可知,去甲肾上腺素被突触前膜摄取回收,药物丙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C正确;神经递质NE与突触后膜的β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可改变突触后膜的

离子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D正确。]5.D[神经递质A与蓝斑神经元上的GalRI受体结合,引起K+通道开放,使K+顺浓度梯度转移,该过程属于协助扩散,A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局部电流在膜内和膜外均由正电位向负电位传递,据此可推测蓝斑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B错误;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具有特异性,因此神经递质A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C错误;钾离子外流,从而抑制其产生动作电位,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理是K+外流,

可见,神经递质A可以通过增大静息电位绝对值,抑制幼年大鼠蓝斑神经元的兴奋性,D正确。]6.C[短时记忆的形成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与脑内海马区神经元的环状联系有关,A正确;经常用已学过的生物学概念去解释相关的生命现象,做到了反复重复,并将新信息和已有的

消息整合,概念就不容易遗忘,B正确;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方向是轴突到树突或轴突到胞体,则图中兴奋在环路中的传递顺序是①→②→③→②,C错误;由题干信息“兴奋在环路中循环运行,使神经元活动的时间延长”可知,N处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D正确。]7.B[美国生理学家坎

农提出了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A错误;班廷之前,科学家试图通过制备胰腺提取物治疗糖尿病却收效甚微,是因为胰岛素的本质是蛋白质,会被胰腺分泌

的消化酶所分解,C错误;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D错误。]8.A[从图中可以看出,如果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则细胞呼吸减弱,导致ATP水解的量减少,因此K+通道磷酸化减弱,进入细胞的Ca2+减少,所以胰岛素释放量减少,A错误;Ca2+内流后促进小泡中胰岛素的释放,胰

岛素属于大分子物质,通过胞吐释放到细胞外,B正确;ATP水解产生的磷酸导致K+通道磷酸化,抑制K+外流,K+外流受阻促进Ca2+内流,C正确;血糖调节是一种反馈调节,题图中部分为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图解,D正确。]9.B[醛固酮促进钾盐的排出,低血钾时醛固酮分泌减少,B错误。]10

.D[胰腺中存在局部生物钟,而胰岛属于胰腺的内分泌部,糖尿病的发生可能与维持血糖平衡的胰腺生物钟失调有关,A错误;在各级神经中枢中,与生物节律控制有关的中枢存在于下丘脑中,B错误;人体各组织细胞都是由同一受精卵经过有丝分裂

和细胞分化形成的,含有的基因相同,C错误。]11.B[体温调节的“恒温器”位于下丘脑中,病毒等侵染人体后,会使体温调定点改变,A错误;若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患者的体温在一段时间内维持在38.5℃,则此时机体的产热速率等于散热速率,C错误;患者痊愈后再次接触此病毒,记忆B

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为新的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能产生大量抗体,发生更强的免疫反应,D错误。]12.C[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而且一种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抗体,A错误;由于记忆细胞的时效性以及病毒的变异等原因,接种了HPV疫苗的女性仍然会有宫颈癌发病危险,B错误;已感染某种H

PV的患者机体内已经产生相应的抗体,无需再接种相应的疫苗,C正确;细胞免疫应答是通过细胞毒性T细胞来接触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有效的体液免疫是通过B细胞增殖分化后形成的浆细胞产生的抗体抵抗HPV感染的,D错误。]1

3.C14.D[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茎段在分组处理前先在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目的是为了去除内源性激素,A正确;生长素存在极性运输,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激素处理部位属于茎切段的形态学上端,B正确;通过表格数据可知,添加IAA和G

A3的组别,茎段长于对照组,故IAA和GA3均能促进茎的伸长生长,当IAA的浓度增高到一定值后才会促进ACC的产生,C正确;通过表格数据可知,GA3促进茎切段伸长的最适浓度在10~150μmol·L-1之间,D错误。]15.B[由图可知,A→C→D→F过程为神经—

体液调节,H→D→F过程为体液调节,血糖调节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A正确;炎热环境中可通过神经调节A→B途径,但由于体温恒定,所以产热等于散热,B错误;G过程可表示激素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的影响,如甲状腺激素,C正确;E过程是反馈调节,可使血液中的激素维

持在相对稳定的正常水平,D正确。]16.A[由图示可以看出,α神经元兴奋时,兴奋可以传递给梭外肌纤维,但不能传递给A神经元,其原因是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A错误。]17.C[失温的原因是散热速率明显大于产热速率,导致体温迅速下降,A错误;物体需要和外界发生热传递,最终达到相同温度,

所以外界温度越低,散热越多,但蒸发散热速率降低,B错误;体温过低会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组织细胞的代谢速率,C正确;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大脑皮层可以产生冷觉,进而通过增减衣物等调控体温,D错误。]18.D[植物根中具有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可将重力信号转换成运输生

长素的信号,D错误。]19.(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2)细胞膜细胞内(3)乙B神经—体液调节(4)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短反馈和超短反馈两个途径(5)心肌的发育受到甲状腺激素的影响20.(1)皮肤(及黏膜)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

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皮肤汗腺(2)神经条件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大提高了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3)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多大脑皮层(4)将家兔随机分成甲、乙、丙三组,甲组饲喂一定量的普通

饲料,乙组饲喂添加了一定量辣椒素的等量普通饲料,丙组饲喂添加了一定量辣椒素和4-叔丁基环己醇的等量普通饲料,一段时间后测定胰岛素的含量若乙组胰岛素的含量大于丙组,且丙组胰岛素的含量等于甲组,推测食用辣椒素只通过TRPV1受体发挥作用;若乙组胰岛素的含量大于丙组,且丙组胰岛素的含量大于甲组,推测食用

辣椒素不只通过TRPV1受体发挥作用解析(1)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人在吃辣椒时,排汗增多,这个调节的反射弧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

皮肤汗腺。(3)吃辣椒后,有些人面部发红是因为机体为增加散热,在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作用下汗腺分泌加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多。感觉是由大脑皮层产生的,TRPV1所在的细胞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大脑皮层,产生热觉。21.(1)免疫防御细胞因子(2

)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抗体体液(3)①刺激猪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②1mL生理盐水疫苗制剂丧失了抗原性(或注射的疫苗未能刺激猪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合理即可)解析(3)①疫苗的作用是刺激猪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记忆细胞可以迅速增殖、分化

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②为探究研制出的非洲猪瘟疫苗是否有效,要控制的自变量为是否加非洲猪瘟疫苗制剂,甲组注射1mL非洲猪瘟疫苗制剂,故乙组注射等量的(1mL)生理盐水。22.(1)平均值(2)低抑制(3)取脱落酸缺失突变体及野生型玉米幼苗各若干株,置于水分充足的环境中培养,其余条

件及操作与缺水环境中的两组相同(4)如图所示在缺水环境中,脱落酸抑制茎的生长、关闭部分气孔,减少了水分的散失,促进根的生长,利于水分的吸收,因而有利于植物在缺水环境中存活解析(1)将幼苗移栽到缺水环境后,需定期测量各株幼苗茎长度增加值,并计算各组平均值,以减少实验误差。(2

)由图1可知,移栽到缺水环境后,野生型茎长度增加值比相同时间的突变型低,因为突变型和野生型的区别在于脱落酸的有无,野生型有脱落酸,茎长度的增加值低,故可知野生型茎增加值低是含有脱落酸的缘故,可推知在缺水条件下脱落

酸抑制玉米茎的生长。(3)若要证明脱落酸的上述调节作用是由环境缺水导致的,由实验目的可知,缺水环境是另一个单一变量,故需在上述实验方案基础上补充两组实验,即取脱落酸缺失突变体及野生型玉米幼苗各若干株,置于水分充足的环境中培养,其余条件及操作与缺水环境中的两组相同。(4)

由于在环境缺水时,相比于野生型,脱落酸缺陷型突变体茎长得更快,根长得更慢,气孔开放程度更大。而在缺水环境中,野生型的根系会更向深处延伸,故野生型根长与茎长的比值应逐渐变大。结合脱落酸缺陷型突变体茎长得更快,根长得更慢,气孔开放程度更大,可推知在缺水环境中,脱

落酸抑制茎的生长、关闭部分气孔,减少了水分的散失,促进根的生长,利于水分的吸收,因而有利于植物在缺水环境中存活。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974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