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课件(新教材新高考人教版)板块一 信息类阅读学案4 概括内容要点——精细筛整精要归纳 Word版含答案.pptx,共(92)页,5.849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43a5650d50f9191db4ab7c0b75e636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信息类阅读板块一概括内容要点——精细筛整,精要归纳学案4复习任务1.掌握归纳概括的方法技巧。2.掌握归纳概括题的步骤要点。考情微观年份卷别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年新高考Ⅱ卷4.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杨宪益与霍克思对译文艺术性的理解有何不同。(4分)概括内容要点①概括是阅读的基础。概括
内容要点是新高考卷最重要的考点,未来还是会频繁出现的。②概括内容要点命题较灵活,可以采用选择题形式,也可以采用简答题形式。概括的区间不只限于某一则材料,因此,要特别注意材料间的关联。5.评价一部中国典籍译本是
否优秀,可以有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6分)2020年新高考Ⅰ卷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下定义知识图要活动一体验真题,概括要点(2022·新高考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材料一: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
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传教士以降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
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
中国。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思翻译的《红楼梦》译本
的比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这两个译本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
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摘编自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材料二: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
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从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为证此言,举个背信弃“意”的例子。《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用了一个较
长的段落交代自己的写作目的,并说明选用“甄士隐”和“贾雨村”作为人物姓名的缘由,为读者理解整部小说进行铺垫。霍克思在其译本中大胆地省却了这段文字的翻译,直接从“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译起。霍克思的省译,
显然不是漏译或者不能译,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霍克思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为了实现译本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的等值或者说最大程度的接近,霍克思将“忠实”的对象定位于篇章层面。杨宪益的翻译可以称之为“临摹式翻译”。“临摹”是初学书画之法,就是照着一幅书法或者绘画描其
形而逮其神,最终达到与原作的惟妙惟肖。临摹者往往会将忠实原作视为自己对艺术的全部追求,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正是这样一件艺术性高超的临摹作品。(摘编自党争胜《霍克思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刍议》)材料三:从当下国际学界关于两百年《
红楼梦》翻译史及诸种译本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学界就这两种译本的翻译技术性问题有着相当细致的讨论。然而我所感兴趣的不是翻译的技术性问题,而是这两位译家及两种译本的语言修辞、文化身份、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等
问题。杨宪益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更注重推动英语贴着汉语文化观念的地面行走,所以杨译本不可遏制地透露出把中国文化传统及其风俗观念直输给西方读者的翻译立场,这也是杨译本失去西方英语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于杨译
本,霍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超越了汉语《红楼梦》的字面意义,而旨在探求汉英双语背后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相互理解与解释的适应性。他使用西方本土读者谙熟且可以接受的地道的英语及其文化、风俗等观念,以此来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从而完成了两种异质文化观念
之间的转换生成。(摘编自杨乃乔《〈红楼梦〉与TheStoryoftheStone——谈异质文化观念的不可通约性及其翻译的创造性》)在把握中心话题及每则材料大意的基础上,填写下面的结构导图。(材料中心也可在文中画出
)整体把握(约10分钟)答案①《红楼梦》两个译本的比较②中国典籍翻译可以从《红楼梦》两个译本比较中汲取智慧,获得指导和力量③两个译本在翻译思想上的不同④两个译本在翻译立场和翻译策略上的不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
的一项是A.B.C.D.精做试题(约10分钟)√B项“迎合读者”错,材料二是说“霍克思在其译本中大胆地省却了这段文字的翻译……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霍克思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C项“杨宪益译本”“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等特点”错。材料一“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
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是说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特点,不是杨宪益译本的特点,选项张冠李戴。D项“增强译作的思想深度”错。由材料二“是霍克思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为了实现译本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的等值或者说最大程度
的接近”和材料三“旨在探求汉英双语背后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相互理解与解释的适应性”可知,霍克思译本追求艺术性,探求两种异质文化观念,没有谈及思想深度。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现有汉学书目的统计
表明中国学者作为典籍翻译主体的比例并不高,这与我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的时间相对较晚有关。B.中国翻译界应该增加典籍翻译的数量,改变我国典籍主要由国外学者翻译的局面,这样才能增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能力。C.学界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的比较并不在翻译的技术
性层面,而主要集中在其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问题上。D.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所遇到的障碍,让本土的翻译经验与西方翻译理论孰优孰劣成为一个学者们竞相讨论的问题。√B项“中国翻译界应该增加典籍翻译的数量,改变我国典籍主要由国外学者翻译的局面”于文无据,材料一是
说“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C项“学界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的比较并不在翻译
的技术性层面”错。材料三“我所感兴趣的不是翻译的技术性问题,而是这两位译家及两种译本的语言修辞、文化身份、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等问题”是说“我”感兴趣的,而不是“学界”。D项“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所遇到的障碍,让本土的翻译经验
与西方翻译理论孰优孰劣成为一个学者们竞相讨论的问题”强加因果,材料一是“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分析了杨译本的长处和不足,指出
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B.材料二使用“临摹”的概念,意在强调杨译本对于《红楼梦》的绝对忠实,这与霍译本的间或背信弃“意”形成了对比。C.材料三认为只有完成两种异质文化观念转换生成的翻译者,
才有可能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D.材料一提纲挈领,从总体述说中国典籍“谁来译”的问题,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分而论之,三则材料呈现出总分的结构。√A项“分析了杨译本的长处和不足”错,原文是“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
与不足”。C项“只有完成两种异质文化观念转换生成的翻译者,才有可能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前后顺序有误,原文是“他使用西方本土读者谙熟且可以接受的地道的英语及其文化、风俗等观念,以此来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从而完成了两种异质文化
观念之间的转换生成”。D项“三则材料呈现出总分的结构”错。三则材料相对独立,无总分关系。4.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杨宪益与霍克思对译文艺术性的理解有何不同。答案①杨宪益将忠实原作视为自己对艺术的全部追求,其译文力求保持与原著形神皆似;②霍克思追求译文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最大
程度的接近,因此其译文表现出较强的灵活性,他没有逐字逐句地翻译,而是忠实于原著的“篇章层面”。正确理解作品中的观点,须学会抓住观点的构成因素。观点的第一个构成因素是“观点的适用范畴”,理解观点要学会善于抓住观点的
适用范畴;观点的第二个构成因素是“观点的本质”,理解观点要学会抓住观点的本质。本题中,“译文艺术性”是理解的范畴,答题必须在这一点上进行思考和提炼,理解霍、杨二人在译文艺术性上的不同,而不是所有认识上的不同;两人的译文艺术性,最主要的本质区
别是“忠于”何者上的不同,霍忠于原著的“篇章层面”,不在意原著的“立意”,这是其译文艺术性的本质追求;杨忠于“形神皆备”,是“临摹式翻译”,这是杨译本的本质。5.评价一部中国典籍译本是否优秀,可以有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答案①译本能
否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②译本能否清晰地展现译者的翻译思想。③译本能否完成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的转换生成。①由材料一“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可概括出:译本能
否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②由材料二“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可概括出:译本能否清晰地展现译者的翻译思想。③由材料三“
然而我所感兴趣的不是翻译的技术性问题,而是这两位译家及两种译本的语言修辞、文化身份、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等问题”可概括出:译本能否完成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的转换生成。点拨关键(一)归纳概括的三种方法1.摘取关键词法这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根据题目指向,在一定的范围
内,找出相应的词或短语,稍加整合,给出答案。此法的关键是筛选准确、不漏要点。一个文段中的关键词句往往在段落的开头,或段落的起始句或终结句。有时也比较分散,需要考生对照题干要求,找出重要的文字信息,如内涵丰富的词语、中心句、过渡句、有指代性含义的代词、提示性词语等。在此基础上认真思考,整合答案时保持
概念的一致性,有时还需要保持段落之间逻辑关系的一致性,抓准关键词句。2.祛除修饰语法此法颇类似于分析句子成分时找句子的主干(主、谓、宾),祛除修饰成分。有时要求概括的对象是一个句群,道理也是一样的。组成一个句群的若干个句子往往
有主次之分,撇开那些居于次要地位的起辅助作用的句子(“修饰成分”),抓住居于核心地位的起统率作用的句子,就能完整准确地概括。3.层次切分法此法运用广泛,且能保证概括准确,不漏要点,前提是对所给文段细读,要依据论述对象准确切分层次,
切分好层次后再运用提取关键词句、祛除修饰语等方法来进行概括。(二)归纳概括的技巧1.看标题非连续性文本的标题多放在文末出处中。如果是论点,便可直接提取;如果是论题,则要结合文本提要整合。2.抓概括性的句子有的文章
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材料观点。这样的句子多为文眼句、中心句或结论句。3.看位置材料的观点一般会在标题、文首、段首或文末、段末的位置适当点出。要关注这些敏感部位。活动二掌握归纳概括题的步骤要点阅读下面
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材料一:这是被媒体高呼的“后真相”时代,一个立场先于真相的时代。在后真相时代,更容易影响人行为决策的不再是客观事实,而是内心的信仰和情感依靠,人们不是在理性分析和判断数据基础上做出决定,而是转向心中的立场和情感。在这个时代,某些传播者为了自身利益,无视客观
事实,盲目迎合受众的情绪与心理,使用断言、猜测、感觉等表达方式,强化、极化某种特定观点,攻讦、抹黑对手,或博取眼球效应和支持率。在后真相时代,陈述客观事实对民意的影响力要弱于诉诸情感,影响受众的主要原因来自个体的主观情绪、情感,而非客观事实。后真相与大众熟知的“谣言”“假新闻”有一定的关联
性,但又有本质上的不同。在后真相时代,我们面对的不只是真相和谎言,还面临着第三种情形,那就是一种模糊的陈述,它不是确切的真相,但也不构成谎言。“后真相”,可以被称为“放大的真相、新真相、软真相、人工真相
和淡真相”。(摘编自金泽香《新媒体时代应警惕“后真相”现象》)材料二:“后真相”时代并非意味着虚假新闻和主观原则的胜利,媒体无需质疑真相时代的终结,而是需要对新闻求真原则加以重新思考。“后真相”时代对于
新闻求真的挑战不仅针对媒体,而且对于互联网时代愈发深入参与新闻真实构建的公众提出要求。作为专业媒体,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与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信息需要。同时,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公众参与真相建构过程,承认
媒体作为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的认知局限,将媒体职能由单一的告知者向公众话题的引导者转化。作为普通公众,则需要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积极参与真相的构建过程。“后真相”时代所要寻求的是一条动态的、具有多元主体的求真之路,通过不同主体间
的对话和各个要素之间的视域融合,超越个体的局限,进而探寻出与事实无限接近的“真相”。(摘编自杨韫珏《后真相时代的真相构建与公众参与》)材料三:打破智能数据的垄断能消除垄断者和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信息传播者说谎的成本,降低信息被操纵的可能性。信息的
不对称性使利益机构能够识别用户的需求,进行精准推送,部分企业会因商业利益而扭曲公众的认知,但公众对此却一无所知。数据垄断加剧互联网企业的不正当竞争,割裂信息的共享。垄断使公众只能检索到海量数据中的一小部分,根据检索软件的不
同而接收不同的信息,限制了公众检索、比较信息的能力。要加强对市场上互联网企业投资、并购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行为的调查,打破智能数据的垄断,降低信息被操纵的可能性,保障社会公平。人工智能时代带来了新技术与新问题,影响着社会中的诸多现象、逻辑与关
系。“后真相”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消解与再塑在其中并存,二者同样影响着社会的结构。人工智能视域下的后真相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变化,虽然人工智能技术未能使社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但也确实颠覆了后真相的部分特征,从侧面展现了技术对社会的改变。后真相
“接收”和“生产”领域的变化既提高了公众在后真相时代中的地位,又强化了后真相的操纵性。基于此,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后真相现象进行矫治,具有双重促进性,对技术的良性发展和社会共识的凝聚都具有重要意义。(摘编自张爱军、李圆《人工智能时代后真相现象的消解、再塑及矫治》)在把
握中心话题及每则材料大意的基础上,填写下面的结构导图。(材料中心也可在文中画出)整体把握(约10分钟)答案①“后真相”与真相②“后真相”的本质特征③“后真相”时代媒体与公众如何构建真相④人工智能时代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清除“后真相
”现象1.材料一和材料二阐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试作简要归纳。(1)材料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材料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精做试题(约10分钟)侧重揭示“后真相”的本质特征。侧重阐述“后真相”时代如何构建真相。两个文段都没有明确的中心句,可以通过对文段的逐句分析,抓住主要语句和关键词语进行概括。可抓住材料一“为了自身利益,无视客观事实”
“强化、极化某种特定观点,攻讦、抹黑对手,或博取眼球效应和支持率”“它不是确切的真相,但也不构成谎言。‘后真相’,可以被称为‘放大的真相、新真相、软真相、人工真相和淡真相’”等句,并结合“本质上的不同”,进行概括。可抓住材料二“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与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
外界信息需要”“作为普通公众,则需要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积极参与真相的构建过程”等句,并结合文段中出现的“真相建构”“真相的构建过程”等词句,进行概括。另外,材料后的文章标题也可辅助解答。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说明构建真相、消解“后真相”的主要途径。答案
①转变媒体职能,由单一的告知者转变为公众话题的引导者。②公众应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积极参与真相的构建过程。③打破智能数据的垄断,消除垄断者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④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矫治“后真相”现象。本题的题眼是“主要途径”,据此可知应从方法上回答,即
应回答为构建真相、消解“后真相”现象应该做什么。根据材料二中的“同时……将媒体职能由单一的告知者向公众话题的引导者转化”和“作为普通公众,则需要……积极参与真相的构建过程”,可分别概括出第①②点;根据材料三中的“打破智能数据的垄断能消除垄断者和公众之间
的信息不对称”和“后真相‘接收’和‘生产’领域的变化……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后真相现象进行矫治”,可概括出第③④点。点拨关键答题步骤要点:1.审题干,明方向概括题的题干首先要具有指示性,审读题干,要会抓题眼,明确“概括什么
”的问题。如上面第1题的“侧重点”、第2题的“主要途径”就是题眼。与此同时,题干往往还有极强的限制性。要特别关注题干中出现的限定范围、时间、空间等内容的词句,谨防筛选信息时不能有效排除无关内容,出现错答、漏答或多答等情况
。2.定区间,析文本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和结构的前提下,要立足于题目要求,启动对文本的“地毯式搜索”,灵活运用浏览、略读、精读等方式,迅速排除无关信息,确定有效信息的区域,确保没有遗漏,以保证答题要点全面。题干如未明确区域,则要有全材料意识,不可陷入“答案限于某材料的明显位置”的误区。如材料中
有图表,也不可放过。在“析文本”时,要善于切分层次,归纳层意;同时明确材料的重点、立场以及视角(政府、媒体、企业等)。3.循规则,巧整合在固定有效信息后,要对相关内容进行精细化处理,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遵循一般规则组织规范的答案。一般而言,首先要对信息归类,合
并同类项,保证答题要点不重复、不交叉。其次,要强化三种意识:(1)角度意识。信息要点的角度划归应呼应题干要求,并注意一致性。比如概括原因,可以分“内因”和“外因”两个角度;概括措施方法,可以分政府、企业、媒体、群众等角度。(2)上位意识。归纳与概括,就是把一些散见的信息放在一起,用一
个能涵盖这些信息的词语概括出来,这个词语叫“上位词”。需要答出“上位词”的题,题干一般会出现“方面”“角度”等词语。上位词可以从文中找,也可以自己归纳。(3)多点意识。这类答案要点很少是一两个的,一般是三到四个,答题时要尽量筛选,多想
一下。当然,这种“多点意识”不是生硬地把一点拆成几点,而是要注意“多点”,且“点”不交叉、不重复。对点练案一、(2020·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材料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禹贡
》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1122334455667788991010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
朝。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
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1122334455667788991010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
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
—沿革地理。1122334455667788991010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
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
,1122334455667788991010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
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1122334455667788991010显然,历史地理学
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立,中国到20世纪初叶才逐渐具备这一条件。中国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是3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由顾颉刚等发起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及其主办的《禹贡》半月刊,起初仍以研究和发展沿革地理为宗旨。1935年,《
禹贡》开始以TheChineseHistoricalGeography(中国历史地理)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这说明禹贡学会的学者们已经受到现代地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将传统的沿革地理向现代的历史地理学转化的愿望
。新中国成立后,对学科发展满怀热情的学者及时指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一些大学的历史系以历史地理学取代了沿革地理。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1122334455667788991010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已经
粗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
,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整体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标志着这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迎来了一个向现代化全面迈进的新阶段。(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1122334455667788991010
材料二:历史地理学在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的庞大家族中,具有独特性,即空间过程和时间过程相结合。英国近代地理学创建人麦金德,主张地理学者应当尝试重建过去的地理,如果不是这样,地理学就只是当代现象的描述,只有加上时间的尺度,才能考察变化的过程,并显示出今日的地理只不过是一系列阶段
的最新一个阶段。1122334455667788991010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而地理环境的演变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过程,如长江三峡
、黄土高原、长江三角洲等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时间之漫长达到十万至数千万年;我国许多城市的兴起距今已有1000年,而像武汉如从原始部落聚居算起,距今已达4000~5000年,从原始城址的出现算起距今也有3100~3600年。这种形成的演变过程,只有全面系统地进行观
察和研究,才能探寻出规律性的内容。有了客观的规律,方能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摘编自刘盛佳《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122334455667788991010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禹贡》和《
汉书·地理志》都对以往的地理现象做了追溯,包含沿革地理的知识,也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B.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但它并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C.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兴起于西方,它的研究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
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D.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两者的形成和演变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而且都会经历较为漫长的演变过程。√1122334455667788991010B项首先要关注前两个分句的逻辑是否得当,原文强调沿革地
理研究是治学的基本功,并非指“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选项归因失当;其次,“但它并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也与原文表述不符,故B项错误。1122334455667788991010C项与“学科意义上的历
史地理学兴起于西方”相关的信息是“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表述正确。与“它的研究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相关的信息是“历史地理学把空
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表述正确。但“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无中生有,材料二中的表述是“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且没有“最能”之说,故C项错误。1122334455667788991010D项“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
境构成”表述错误,对应的信息在材料二第二段,作者以长江三峡等地貌的形成和演变以及城市的兴起来论证地理环境的演变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而非说明“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再者,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并列也不合逻辑,故D项错误。11223344556677889910102.根据材料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我们今天想要了解战国时期某个诸侯国辖域的大致情况,《汉书·地理志》应是重要的参考书目。B.通过对比1935年《禹贡》半月刊所用的中英文刊名,可以看出这个刊物兼顾传统与现代的学术视野。C.改革开放以
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一些研究在国际上领先,主要得益于学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域的扩大。D.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研究某一地区运河开凿的路线选择,可以为该地区未来的运河网规划提供重要参考。√1122334455667788991010C项对应的信息是材料一第六段中“改革开放以来”所引导的内容,其成就
得益于多方面,并没有强调主次轻重,所以“主要得益于学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域的扩大”以偏概全。1122334455667788991010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的一项是A.历代州域形势变迁
研究B.赤壁之战地名考释C.隋唐时期海河水道研究D.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1122334455667788991010题干要求理解沿革地理研究范畴,该内容对应的信息主要是材料一第五段中“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而A、B、C三项分别对应“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
的变迁”,所以,它们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而D项“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的关键在于“演变研究”,根据材料二的说法“历史地理学……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所以,它属于历史地理学研究范畴。故选D。112233445566778899101
0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1122334455667788991010答案①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②具有时空结合的特征,③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④探寻这些现象产生、
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原因和规律。(这4点应是答案要点,规范的定义应为:历史地理学是具有时空结合的特征,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探寻这些现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原因和规律的现代地理学的分
支学科。)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格式为被定义概念=特征+属概念(上位概念)。根据材料一“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可知历史地理学的基本属性是一门现代地理学科,或者说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根据材料二“历史地理学在以空间
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的庞大家族中,具有独特性,即空间过程和时间过程相结合”,概括其本质特征,1122334455667788991010即具有时空结合的特点。根据材料一的研究性质和材料二第二段,以及对长江三峡等地貌和武
汉等城市的形成和演变,可知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化的过程”,研究目的是“寻找……原因”“探寻其规律”。筛选并整合以上信息,根据下定义多采用判断单句的格式要求,即可概括出准确、完
整的答案。1122334455667788991010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答案①首先对历史地理学进行溯源,以古代地理文献引出传统的沿革地理;②进而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对比,指出历史地理学依托现代科学;③按年代介绍我国历史地理
学在现代以来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1122334455667788991010行文脉络即文章的写作思路,也就是作者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首先通读全文,找到每一段的中心词或关键句,概括出段落大意;然后整合段落,切分行文层次;最后概括出整合
后的大意。材料一第一段提出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禹贡》。第二段的重点是《汉书·地理志》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第三段论述在时空的发展变化中产生了沿革地理这一专门学问。1122334455667788991010第四段重点论述沿革地理研究的意义和成就。第五段对比沿革地理和历史地理学
的不同。第六段论述在现代地理学的影响下,从20世纪初到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分析以上信息,建立联系,整合成三部分,概括出大意,分别为:历史地理学的起源和雏形及沿革地理产生的原因、历史地理学与沿革地理的本质区别、20世纪以来
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1122334455667788991010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材料一:在中国,天文学是随着农业生产和星占两种需要而诞生的,诞生以后又受中国社会条件和传统文化的制约,和古希腊天文学走了一条很不相同的道路。古希腊天文学并不想鼓励人们去观察天象,
相反地,它企图建立一个宇宙模型,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一个分支,这条思想路线决定了古希腊天文学的唯理性。1122334455667788991010与此不同的是,中国的先哲们要求天文学只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
经》)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尚书·尧典》)。至于宇宙性质怎样,日月星辰为何东升西落,则不必追问。这条思想路线决定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应用性。中国古代天文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历法和星占。古代中国的历法工作,一方面服务于农业生产和人民的日常生
活,如用“二十四节气”直接表示寒来暑往的变化,给农业生产以极大方便,像“清明下种,1122334455667788991010谷雨插秧”这类谚语至今还在民间流行。另一方面历法又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颁布历法是统
治权力的象征,为皇家所掌握,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奉行谁家颁布的历法,就表示拥护谁家的统治。正如《史记·历书》所说:“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中国的星占术属于预警性系统,古人利用天象来占卜国家大事,如年成的丰歉、战争的胜负,皇族的行动等等,据《汉书·五行志》记载,汉成
帝建始三年十二月戊申朔,其夜未央宫中地震。杜钦回答皇帝:“人事失于下,史象见于上,能应之以德,则咎异消。”杜钦的这段话表明了古代中国星占术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论。天人合一论认为,1122334455667788991010天与人的关系并不单纯是天作用于人,人的行为
,特别是帝王的行为和政治措施也会反映于天。因此,君主可以借助天上星宿的变化,来证明自己权力的正当性;而士大夫阶层则往往借助天变来警示、告诫君主要端正行为。在中国,天文记录持续了几千年。二十四史中以“天文志”命名的篇章绝大部分是记录奇异天象和与它相关
联的政治事件。这批记录,成了一份宝贵的遗产,对当今的天文学研究还有重要的作用,至今已在超新星遗迹、太阳活动、地球自转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1122334455667788991010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国古代
天文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都起着作用。(摘编自席泽宗《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社会功能》)1122334455667788991010材料二:从远古时代开始,各民族都有观察天象、解释
天象的冲动。这份冲动不仅出于实用需要,也源于面对浩瀚宇宙产生的敬畏之情。这两个方面几乎是一切民族起初都具有的。不过,随着文明成型,各民族走上了不同的文化发展道路,那种原始的敬畏之情也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1122334455667788991010古希腊天文学本质上是
一门几何学。古希腊人认为,宇宙是一个天球包地球的结构,所有的天体都镶嵌在天球上随天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研究这些运动,是古希腊天文学的根本目标。古希腊人把天体的匀速运动看成是遵循理性的最佳范本,于是,那种原始的敬畏之情转化为对理性的坚定追求。德国哲学家康德有一
句名言:“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这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内心的道德律。”自古希腊以来,西方人便把宇宙作为理性的代表,把对宇宙的着迷视为追求理性的一种标志。1122334455667788991010同样,古代中国发达的天文学也不只是为了农业生
产,把节气定到几分几秒,对农业生产来说并无太大意义,中国古代天文学最强大的研究动机来自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及由之衍生出来的种种文化观念和制度。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影响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推动天文学发展的那种原始的敬畏之情,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表现为对贯通
天人的政治秩序和伦理秩序的忠实维护。1122334455667788991010在古代中国,不只是皇帝需要天文学来维护秩序,普通百姓也需要。传统社会里,老百姓做大事之前都要看一下老皇历,看看哪天是黄道吉日,哪天流年不利。这些老皇历就是天文学家为“敬授民时”而编制的历书。
因此,中国古代天文学就其研究动机而言,是政治星占术,是日常伦理学,一言以蔽之,是礼学,而不是希腊意义上的“科学”。1122334455667788991010把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古希腊天文学共同视为“科学”的最大理由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把“推算预报”日月行星的位置作为重要
内容,并且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推算方法。这套推法,被称为中国古代的数理天文学,与古希腊数理天文学相对应。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古希腊数理天文学之所以用“几何建模”的方法去研究行星,是因为他们相信,宇宙的运行本来就是遵循几何规律的。相反,中国古代天文学家
眼中的“天”有意志、情感。因此天是人格化的上天显灵的场所,而不是希腊天文学家眼中秩序和定律的场所。(摘编自吴国盛《科学与礼学:希腊与中国的天文学》)1122334455667788991010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天文学重视对天文现象的观测、记录和
诠释,古希腊天文学则与之相反,反对观察天象。B.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创造的天文历法,也是农业生产的指南,体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应用性。C.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历法,一方面是用于指导农耕,另一方面是用权威的历
法解释奇异天象。D.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的天文学家基于相同的观念,形成了独特的推算日月行星位置的数理天文学。√1122334455667788991010A项“反对观察天象”错。原文为“不鼓励观察天象”,不等于“反对观察”。C项“用权威的历法解释奇异天象”错。解释天
象的应是“星占”。D项“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的天文学家基于相同的观念”错。古希腊数理天文学相信,宇宙的运行本来就是遵循几何规律的,而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眼中的“天”是有意志、情感的,两者明显不同。112233445
5667788991010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不仅指观察天地运行的规律来认知时节的变化,也指通过天象预测行事的时机。B.古希腊人因为向往天体运动的严谨性,进而形成了尊崇理性的观念,这一观念推动了古希腊天文学的发展。C
.古希腊天文学的唯理性,表现在用“几何建模”的方法去探寻宇宙的规律,企图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分支。D.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的天文学在研究动机、主要问题、研究方法上存在差异,本质上体现了中西文化精神的不同。√112233445566778899101
0“古希腊人因为向往天体运动的严谨性,进而形成了尊崇理性的观念”错。因果倒置,希腊人因为尊崇理性的观念,才向往天体运动的严谨性。11223344556677889910108.根据材料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相关论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豳风》中“七月流火,九月授
衣”,展示了古代中国统治者颁布历法以彰显统治权力的现象。B.《唐雎不辱使命》中“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表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C.民间谚语中“芒种芒种,连收带种”的说法,反映了古代中国历法能够为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提供便利。
D.《小二黑结婚》中二诸葛说自己“罗睺星照运,运气不好”,体现了天文学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1122334455667788991010“展示了古代中国统治者颁布历法以彰显统治权力的现象”错。“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到了七月,大火星西移,天气将渐渐转凉
,到了九月,妇女们就可以开始缝制寒衣了。这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历法服务于日常生活。11223344556677889910109.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天人合一”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答案①内容:天作用于人,人的行为,特别是帝王的行为和政治措施也会反映于天。②影响: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
也影响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1122334455667788991010内容:结合材料一第四段“杜饮回答皇帝……反映于天”分析可知。影响:结合材料二第三段“中国古代天文学……日常生活”分析可知,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影响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10.两
则材料都对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古希腊天文学的差异进行比较,但比较的角度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①材料一侧重于思想路线的比较,指出古希腊天文学重视唯理性,而中国古代天文学重视应用性。②材料二侧重于研究动机与学科性质的比较,指出古希腊天文学是追求理性的几何学(科学
),而中国古代天文学是研究天人合一的礼学。1122334455667788991010解答该题,需要抓住材料中一些表示比较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概括。材料一第一段“和古希腊……很不相同的道路”“这条思想路线决定了……唯理性”,第二段“这条思想路线决定了……应
用性”,抓住这些词语整合可以得出第①点。材料二第二段“古希腊天文学本质上是一门几何学”“自古希腊以来……作为理性的代表……追求理性的一种标志”,第三段“同样……也不只是为了……最强大的研究动机来自天人合一的观念”,第四段“中国古代天文学就其研究动机……是礼学……‘科学’”,抓住这些词
语整合可以得出第②点。112233445566778899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