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课件(新高考人教版)板块六 古诗阅读与鉴赏58 比较赏析——整体把握求同辨异 含解析.pptx,共(70)页,4.037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3c101b3c11782f50fdc38943abf45d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古诗阅读与鉴赏板块六比较赏析——整体把握,求同辨异学案58复习任务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从形象、语言、技巧、情感等方面做好比较赏析,进一步提升古诗鉴赏水平。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全国甲卷《画眉鸟》《画眉禽》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
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物象作用比较①随着新课标群文学习理念的落地,高考会越来越重视对群诗学习及群诗比较的考查。②比较考查的角度在形象、语言、技巧、情感等方面都有所涉及,或求同,或辨异,或求同辨异。③设题考查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一生(陌生之诗)一熟(学过或接触过的
);二是两生并考(两首诗全是陌生的)。全国乙卷《白下驿饯唐少府》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抒情手法比较浙江卷《楼前》《过勤政楼》分析两首诗后
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6分)情感、写法比较2019全国Ⅲ卷《插田歌(节选)》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语言风格比较考情微观2016全国丙卷《内宴奉诏作》诗的颈
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语言比较①随着新课标群文学习理念的落地,高考会越来越重视对群诗学习及群诗比较的考查。②比较考查的角度在形象、语言、技巧、情感等方面都有所涉及,或求同,或辨异,或求同辨异。③
设题考查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一生(陌生之诗)一熟(学过或接触过的);二是两生并考(两首诗全是陌生的)。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6分)情感比较知识图要活动一掌握形象、语言的比较赏
析(一)形象比较赏析(2022·全国甲)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鉴赏《画眉
鸟》:前两句写画眉鸟在林间百啭千声、尽情歌唱、自由飞翔的情景,展现了广阔的自由空间。后两句将大自然中的画眉鸟与被关进装饰华丽的笼中的画眉鸟进行对比,写出了笼中画眉鸟的悲哀。这画眉鸟实际上就是诗人的写照。诗人进入官场,就变得不自由了,不能畅所欲言了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的向往。《画眉禽》:这首诗写诗人在公事之余,听到画眉鸟的叫声,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千山万壑之中,胸怀尽显开阔,怡然自乐。诗人通过画眉鸟的啼叫,衬托了自己闲适的心情,表达了自己向往自然的超
脱不凡的志趣。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1.下面是两首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千啼百啭,高低跳跃如在千岩万壑2.咏物诗(见学案52“活动一”)练透这一群,会做这一类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诗和
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D.欧诗中的
“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A项对诗歌题材类别的判断有误。乍一看,《画眉鸟》和《画眉禽》都是以画眉鸟为描绘对象,应该都是咏物诗。实际上,这里涉及“咏物诗”的概念理解问题。咏物诗以“物”为所咏对象,内容上以对“物”的细致描摹为主,主题上托物言志,通过“物”来寄托作
者的情思志趣。欧诗《画眉鸟》,人的情思依托于对画眉鸟的描写与叙说传达出来,是咏物诗;文诗《画眉禽》,内容上看似写“物”(鸟),实际上并不是,而是写“人”,主题上是直接抒发诗人的所见所感,不符合咏物诗的要求。2.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
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答案(参考答案)欧阳修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情怀。文同侧面描写,捕捉公庭事简人皆散后画眉啼鸣的独特感受,恰如千岩万壑的自由灵魂,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怀洒落的自我
形象。欧诗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托物言志,写诗人听见画眉鸟在山林繁花之间千啼百啭,才知道笼中画眉的叫声,远比不上它在山间的自由歌唱那么悦耳动听。欧诗中,诗人对画眉鸟进行正面描写,通过对比画眉鸟在“山花红紫树高低”和“锁向金笼”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
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文诗虽以“画眉”为题,但并未具体地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叫声,而是进行侧面描写,重点渲染了“公庭事简人皆散”之后,初听上去仍在“高笼”中的画眉鸣声此时听起来却
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悠远空旷,清幽寂静。本诗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点拨关键形象比较有两个层面:一是形象内涵、特点异同比较,二是形象作用异同比较。形象内涵、特点异
同比较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意象(主要指景象和物象)内涵的比较,二是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比较。对于前者,先要看在意象选取上有何不同,再看意象在自身特点与表情达意两方面的异同,或者表层义与深层义有何异同。对于后者,要注意从外在形象与内在性格品质两方面比较,兼及人物身份的比较。
形象异同题大都是“求异”比较,这是做题时可以利用的地方。形象作用异同比较主要在写景、状物、造境、抒情、结构方面展开。(二)语言比较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京口陆龟蒙江边古渡伤离情,断山零落春潮平。东风料峭客帆远,落
叶夕阳天际明。战舸昔浮千骑去,钓舟今载一翁轻。可怜宋帝[注]筹帷处,苍翠无烟草自生。[注]宋帝,指南朝宋武帝刘裕。鉴赏京口即现在的镇江,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古运河以东,自古就是交通枢纽,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东汉末年,孙权把其据点从苏州迁往京口。辖区内的焦山、北固山等地风景秀美,苏轼、辛弃疾等
人都曾在此游览题词。开篇寓情于景,“江边古渡伤离情,断山零落春潮平”。江边的古渡口萧瑟荒芜,传达出一种失落和孤寂之感;零落的断山、涌动的春潮,渲染了诗人心中的凄凉落寞之情。诗人告别了朋友,看着那逐渐远离的客船,心中久久难以平静。“东风料峭客帆远,落
叶夕阳天际明”,颔联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一幅早春江边送别图。春风微寒,夕阳西斜,落叶飘零,客船渐远,画面极尽凄美,抒发了诗人的惜别、怅惘之情。虽然意境与李白的“直挂云帆济沧海”有相似之处,但显得有些凄凉。诗人仕途坎坷、生活艰难,加上晚唐社会动荡,朋友前途未卜,这些都让他放心
不下,惆怅之情也满溢在诗行之间。转眼间,天边只剩下一点小小的帆影,在碧波荡漾的江水中上下浮沉,再后来便渐渐地消失在视线之中。诗人只好回转身来,思绪却穿越时空,来到了古代的东吴,“战舸昔浮千骑去,钓舟今载
一翁轻”。当年孙权叱咤风云,江东水师也是威震天下;如今渡口荒芜,人烟稀少,只是不时地可见老翁在此垂钓,很难让人联想到当年的繁盛和辉煌。“昔”“今”二字,构成鲜明的对比,表明了诗人对古渡口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最后,诗人又进一步发挥想象,描绘
宋武帝刘裕挥师北伐时舳舻千里的恢弘场面。“可怜宋帝筹帷处,苍翠无烟草自生。”尾联以茂盛生长的野草,反衬古渡口的空寂荒凉,寄托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惋惜与无奈之情。当年刘裕曾以京口为基地,削平内乱,取代东晋,还曾两度挥戈北伐,几乎要克复中原
,诗人非常钦佩刘裕的功勋,更对其无限景仰。只可惜,眨眼间风流人物也是灰飞烟灭,那些历史遗迹也难以找寻,就连辛弃疾也叹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唯留“斜阳草树,寻常巷陌”。这首诗写景状物细致形象,同时借景抒情,追怀过往,既抒写了今非昔比的感慨,又表达了内心的悲愁和孤寂。诗人处于逐渐衰落的晚唐
时期,又因怀才不遇而更加缅怀和羡慕古代的英雄豪杰。再细味颔联,诗人用“东风、客帆、落叶、夕阳”等意象,生动地描绘出一幅春日黄昏送别图,不仅画面凄美,而且意境深邃,让人如临其境,巧妙地表现了诗人复杂的心境。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答案①东风料峭,夕阳落叶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②今日烟草苍翠练透这一群,会做这一类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用“古渡”“断山”等意象,渲染了萧瑟、凄凉的氛围。B.前两联写诗人站在古渡头,看着春水平缓,山峦零落,客船渐行渐远,心生落寞之感。C.颈联对仗工稳,“战舸”与“钓舟”,“千骑”与“一翁”,形成鲜明的对比
。D.这首诗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样,大力赞扬了在京口起兵的刘裕。√D项说法错误。辛弃疾是赞扬刘裕,陆龟蒙则是惋惜刘裕,从尾联中“可怜”二字可以看出。2.请简要分析本诗尾联的“自”与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的“自”在表达效果上的异同。答案(1)相同点:
一个“碧草自春色”,一个“草自生”,都是以乐景衬哀情,让人倍觉凄凉与冷落。(2)不同点:①杜诗以青草自绿,无人光顾,衬托出自己的寂寞之心,同时为下文抒写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和感叹其壮志未酬之情做铺垫;②陆
诗以青草自生长,不管此事兴衰,凸显渡头不尽的荒凉,寄托了诗人对于朝代更迭和历史兴亡的深切惋惜和无奈之情。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的“自”意为“自当”,含无人欣赏、倾听之意。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
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既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又为下文抒写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和感叹其壮志未酬之情做了铺垫。《京口》中“苍翠无烟草自生”的
“自”,有“自己、自然”的意思,在京口这个地方,野草茂盛,无人打扰,草自生自灭,用草的茂盛来写此地现在的荒凉,属于借景抒情,以乐景写哀情,用京口的现状来表达昔盛今衰的历史感慨。诗人又进一步发挥想象,描绘宋武帝刘裕挥师北伐时舳舻千里的恢弘场面,尾联以茂盛生长
的野草反衬古渡口的空寂荒凉,寄托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惋惜与无奈之情。由此可见,相同之处都是以乐景衬哀情,让人倍觉凄凉与冷落。点拨关键语言比较赏析题本质上同一般的语言赏析题一样,看语言是否造境、写景、表情,是否传神等。但既然是比
较赏析,首先要选好比较点,如:联系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谁更符合语境;从表现作者情感上进行比较,看谁更能准确表达作者当时的情感;从表达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生动形象;从结构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能使结构浑然一体,更能起照应等作用。其次,重点把理由说清楚、说充分。活动二掌握技巧、
情感的比较赏析(一)表达技巧比较赏析(2022·全国乙)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鉴赏这是一首送别诗。前四句为一层,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抒写了诗人与唐少府的志同道合、心
心相印。首联运用两个典故,写出诗人与唐少府是患难之交。颔联虽平白如话,却情感真挚,意味深长,着重言明朋友知心不在早晚,彼此心心相印才是友情的重要基础。后四句为一层,扣住诗题写饯别,情景交融。颈联状写白下驿的送别之景,上句点明送别时间,下句突
出路途之遥远,暗含惜别之情。尾联直叙送行人的心理活动,寄托了对友人前程的祝福,表达了对友人未来的无限期待,同时也流露出自己的失落与怅惘。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1.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相知于怀抱依然相同2.送别诗(见学案52“活动二”)练透
这一群,会做这一类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
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错。由诗题中“白下驿”“饯”可知,此诗为送别友人所作;“唐少府”即送别对象。颔联“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意为“如果两个人心意相通,何必在乎相识相知的早晚呢”,可推知诗人与友
人虽相识不久,但二人的情谊却很深厚。2.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直抒胸臆,主要在劝慰中抒情。感情一直高昂。②《白下驿饯唐少府》综合运用了议论事理、借助场景、自问自答等多种方法
来抒情,既有相知相惜,也有思乡孤寂,还有美好祝愿等多种内容。感情由低到高,有起伏变化。从抒情方法上来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除首联写景外,其余三联几乎都是直抒胸臆;《白下驿饯唐少府》既有叙事,又有写景,还有直抒胸臆的议论。从抒情内容上来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是在劝慰,而《
白下驿饯唐少府》却在叙事、说理、写景以及祝愿等综合叙说中抒发感情。点拨关键首先,熟悉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与内涵。其次,审清题干要求比较的方向(是求同还是求异)、角度(是从哪个角度比较),比较到哪一步,是只要答出术语还是兼有效果的分析。最后,鉴于表达技巧的复杂性,表达技巧的比较还是定位于常见常用的
表达技巧。因此,要立足于对原诗的准确判断,尤其注意甄别那些易混淆的表达技巧,如表现手法中的对比与衬托,修辞手法中的借代与借喻。(二)思想情感比较赏析(2022·浙江)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任务。楼前[中唐]王建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①。
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过勤政楼[晚唐]杜牧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②。[注]①千秋节: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为千秋节。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舞马。飞龙,马厩名。士庶间互赠
承露丝囊。②金铺: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鉴赏《楼前》:首句点明勤政楼修建的时间。第二句叙事,“每年”说明庆祝玄宗寿辰活动的频繁,“三日”表示每年祝寿活动持续时间之久。作者将“勤政楼”和“作千秋”排
在一起,通过矛盾对照,辛辣地嘲讽了唐玄宗修建此楼后的名实不符和言行不一。第三、四句承接第二句,以马厩里的老马曾接受过舞蹈训练,因此一听到音乐就要举头起舞的细节描写,从侧面揭露了祝寿活动的穷奢极欲。《过勤政楼》:首句说佳节空在,是总论,第二句抓住“承露丝囊”这个千秋节最有代表性的物品来进一
步补衬,使得“名空在”三字更加具体。后两句移情于景,感昔伤今。以紫苔的滋长反衬唐朝的衰落,小中见大,词浅意深,令人回味。这首诗是作者在极度感伤之下写成的,全诗却不着一个“悲”字。诗歌前两句写的是今日之衰,实际上使人缅
怀的是当年之盛;后两句写的是今日紫苔之盛,实际上使人愈加感到“勤政楼”今日之衰。一衰一盛,一盛一衰,对比鲜明,文气跌宕有致,读来回味无穷。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1.下面是两首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勤政楼前,三日热闹无比飞龙舞马,闻音举头今日紫苔爬上门环2.怀古诗(见本学
案“活动一”)练透这一群,会做这一类1.这两首诗中都写到的________和________,寄寓鉴戒之意。勤政楼千秋节《楼前》提及“勤政楼”“千秋”,《过勤政楼》也提及“勤政楼”“千秋佳节”。唐玄宗修建“勤政楼”的初心与他设立“千秋节”大肆庆
贺的奢侈形成对比,提及二者强调了历史的教训和作者的良苦用心,寄寓了鉴戒之意。2.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答案(参考答案)(1)情感不同:①王诗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感慨玄宗的骄奢淫乐,言外自见;②杜诗借眼前紫苔,表达昔盛今衰的悲叹。(2)写法不同:①王诗运用细节描写
,写出老马总举头的习惯性动作,生动传神;②杜诗运用拟人手法写紫苔偏称意,突出其任意滋蔓,寓情于景,营造悲凉氛围。(1)先看情感:王诗后两句通过写曾做过飞龙舞的老马来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飞龙舞马”是唐玄宗庆生时的
节目,玄宗赏百匹飞龙舞马在勤政殿前贺寿,可以想见当年庆生场面是多么热闹繁华,唐玄宗的生活是多么骄侈逸乐。而今“飞龙老马曾教舞”,老马还记得当年唐玄宗做寿时的音乐,可是唐玄宗和他曾拥有过的盛世江山早已不在,昔日的大唐正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而这一切可能正是源于唐玄宗当年的骄奢淫逸。王建追忆飞龙
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逸乐,言外之意自见。杜诗后两句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两句采用《诗经·王风·黍离》的笔法,用宫院中的植物茂盛生长暗示王朝兴衰之意。这两句从表面看写的是“勤政楼”的实景,但细细体味,就会感到
字字都饱蘸了诗人感昔伤今的真实情感。(2)再看写法:王诗后两句借助老马“总举头”的细节传情达意。写老马“闻着音声总举头”,听到音乐的老马还记得当年曾经受过的训练,“举头”是老马的习惯性动作,这一细节刻画生动传神,暗含着对昔日繁华盛世的怀念。杜诗寓情于
景,通过拟人手法写紫苔“称意”,暗示王朝繁华不再。“偏称意”三字写得传神,“偏”说明万物凋零,独有紫苔任情滋蔓,像是大自然的偏宠,使得紫苔竟那样称心惬意。用紫苔的任情滋蔓营造荒凉的氛围,反衬唐朝的衰落,小中见大,词浅意深,令人回味。点拨关键进行内容、情感的比较鉴赏,前提
是读懂诗歌,把握各自的感情基调。其方法与前面分析概括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相同。(1)读标题。标题往往交代了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2)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及写作背景。同样的景物,因诗人不同的际遇、不同的心情,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情感。(3)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注意诗歌的最
后两句,它们往往卒章显志,点明主旨。在上面基础上进行比较,需要注意:(1)熟悉感情基调术语,会用这些术语比较感情基调的异同,如忧愁与闲适、悲伤与欢快。(2)进一步比较分析出产生不同感情的原因或情境,这也是情感比较的重要内容。(3)比较时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总体概括,又要有具体分析。对点
练案一、名句默写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名句。而荀子在《劝学》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2)《〈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
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老子〉四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112233445566778
89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二、对点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念奴娇·过小孤山秦观长江滚滚,东流去,激浪飞珠溅雪。独见一峰青崒嵂,当住中流万折。应是天公,恐他澜倒,特向江心设。屹然今古,舟郎
指点争说。岸边无数青山,萦回紫翠,掩映云千叠。都让洪涛恣汹涌,却把此峰孤绝。薄幕烟扉,高空日焕,谙历阴晴彻。行人过此,为君几度击楫。112233445566778899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独见一峰青崒嵂,当住中流万折”,将小孤山置于汹涌的江流中,借以突出长江千回万折的磅礴气势。B.“应是天公,恐他澜倒,特向江心设”,表明小孤山是大自然造化的杰作,以此衬托其所处环境的凶险。C.下片以两岸群山衬托砥柱中流的小孤山,“却把此峰孤绝”既写小孤山
的傲然独立,又暗示词人的处境。D.“行人过此,为君几度击楫”运用典故,写行人驻足喝彩的情形,与上片的“屹然今古,舟郎指点争说”相呼应。√112233445566778899“借以突出长江千回万折的磅礴气势”分析有误。这两句都是写小孤山的,“当住中流万折”,突出的不是
长江,而是小孤山的高峻挺拔。1122334455667788993.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词深受苏轼影响。试分析此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写景上有何相似之处。112233445566778899答案①写景都是从大处着笔,写得大气磅礴,境界宏阔。②巧用修辞,秦
词“激浪飞珠溅雪”,苏词“卷起千堆雪”都运用了比喻,把浪花比作雪,形象生动。③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情景交融),两词都借阔大之景抒发旷达之情。(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示长安君[注]王安石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
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注]长安君:王文淑,王安石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112233445566778899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
少时离别“意非轻”,老来相逢“亦怆情”,表明诗人是一个非常看重感情之人。B.颔联写兄妹俩随意准备了些酒菜,把酒谈话,一直到深夜,写出了兄妹俩至深的感情。C.颈联的“三年”和“万里”,从时间和空间上说明兄妹俩聚少离多,反映了诗人内心的
惆怅。D.尾联有问有答,以“鸿雁传书”来表达诗人自己意料到再次会面的日子,心中充满喜悦。√112233445566778899“诗人自己意料到再次会面的日子,心中充满喜悦”错,诗人自己并不能预料会面的日子。尾联是在表达一种无可奈何之意,留下一丝安慰,一个悬念。1122334
455667788995.这首诗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112233445566778899答案(1)相同点:王诗和苏词都表现了至深的亲人之情。(2)不同点:①王诗是在兄妹分别的事件中描摹具体
生活场景,抒写真实心境,表达出自己与妹妹长安君相逢时的欢喜和离别时的不舍;②苏词是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兄弟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
自己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1)相同点:由诗歌标题和注释可知,王诗是诗人出使辽国之前写给妹妹的,表达出自己与妹妹长安君相逢时的欢喜和离别时的不舍。苏词是中秋佳节怀念弟弟子由,表达了词人对兄弟的思念和美好祝愿。王诗和苏词
都表现了至深的亲人之情。(2)不同点:结合王诗颈联可知,诗人与妹妹隔了三年再见面,知心话说不完,眼下自己马上又要到万里外的辽国去,而且二人又属“老去”相逢又别,怆然之情自然而生,这是叙事。112233
445566778899王诗是在兄妹分别的事件中描摹具体生活场景,抒写真实心境,表达出自己与妹妹长安君相逢时的欢喜和离别时的不舍。苏词上片是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词人对明月充满赞美与向往,结尾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下片引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感慨,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追寻之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词人对兄弟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下片也表达了自己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112233445566778899(三)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梦微之·十
二年八月二十日夜白居易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酬乐天频梦微之元稹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1122334455667788996.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居易是现实主
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本诗写作时间与《琵琶行》大致同期。B.元稹此时被贬至通州,白居易谪居湓水,两地迢迢数千里,通信十分困难,因此元诗开篇就说“山水万重书断绝”。C.“我今因病魂颠倒”,说明元稹是因为生病身体不好,导致记忆力衰退,常常
意识恍惚,所以不能梦到友人。D.“酬”,指答谢、酬答,这里指以诗词互相赠答唱和。有和诗、依韵、用韵、次韵的唱和方式,元诗为次韵唱和。√112233445566778899“‘我今因病魂颠倒’,说明元稹是因为生病身体不好……所以不能梦到友人”错,因果不成立。元诗第三、四句的意思是说“我如今病魔缠
身,神魂颠倒,只梦见一些闲人而没有梦到你”。1122334455667788997.“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白居易和元稹两人都写梦,但写法截然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答案①白诗从对面着墨,采用对写手法,感情委婉含蓄。白诗不直说自己苦思成梦,却反以元稹为念,问他何事忆我,致使我昨
夜梦君,这是写人之常情,表现了对元稹处境的无限关心。②元诗构思更为精巧,一反其义,情调感人肺腑。诗人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我本可以控制自己的梦,和你在梦里相逢,但此刻我的身心已被疾病折磨得神魂颠倒,梦见的都是不相干的人,偏偏没
梦见你。与白诗相比,更进一层,内容更为深广。112233445566778899(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寒食寄京师诸弟韦应物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寒食孟
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1122334455667788998.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韦诗首句实写寒食禁火的萧索景象,与尾句杜陵青草实虚相生,互为呼应,照应主题。B.韦诗第二句
意蕴丰富,诗人面对春江,又听莺鸣,却着一“独”字,更显寂寥与惆怅。C.韦诗由花及人,与“泪眼问花花不语”异曲同工;孟诗借繁花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D.韦诗以景结情,藏深情于行间,情深意远;孟诗末句运用典故,寄托深情,耐人寻味。112233445566778899√“孟诗借繁花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
调”错。江南之春给人繁花竞丽的感觉,与这种良辰美景相匹配的应该是赏心乐事;诗歌第二句却出人意外地写出“堪悲”一词,可见“繁花”与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大相径庭,是以乐景写哀情,不是奠定感情基调。1122334455667788999.两首诗均是诗人遇寒食节即兴之作,但所表达的情感各有侧重
。请结合诗句,对此作简要分析。112233445566778899答案①韦诗写诗人独自坐听江上的莺鸣,品酒赏花时想念诸弟,表达诗人孤独寂寞、思乡怀人之情。②孟诗写寒食“无烟火”是为贫居所迫,不仅仅是纪念介子推,写出寒士的辛酸,还表达出作者深切的不平之情。
《寒食寄京师诸弟》中,写诗人在寒食节“独坐听”黄莺鸣叫,看起来十分孤独;而“把酒看花想诸弟”一句,更道出诗人内心的思念之情;写出诗人寒食节孤身一人在外,寂寞思乡、怀念亲人的感情。《寒食》中,侧重于诗人的个人遭际辛酸。“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两句说“贫困的生活平常也是不生火做饭的,不仅
仅是明天才吃子推这样的冷食”,这似乎是诗人自嘲:世人都在为明朝寒食准备熄火,以纪念先贤;可像我这样清贫的寒士,天天过着“寒食”生活,反倒不必格外费心。这种幽默诙谐是一种苦笑,似轻描淡写,却涉笔成趣,传达出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表达出诗人身为寒士的辛酸与不平。11223344556677889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