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统编版,纲要上册1_14课)01(考试版A3)【测试范围:纲要上册1~14课】(统编版).docx,共(4)页,724.86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3a448c7014b3b562639a4e07f2b49d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卷01(统编版)(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4课。5.难度系数:0.8。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考古学家严文明教授把中华文明的起源称为“重瓣花朵”格局,中原是花心,周边的文化中心是里圈花瓣,再外围的文化中心是外圈花瓣,构成“重瓣花朵”格局。这一理论反映出中华文明
A.起源于旱地农业文化区B.主体集中分布于长江流域C.发展呈现多元一体格局D.已形成精耕细作农业模式2.考古工作者在良渚官井头遗址的公共墓地中央的数座大墓中发现,每座大墓中除了几件基本的陶器配置和个别石钺外,其余的随葬品均为
玉器,数量在23至53件之间。这些大墓规模宏大,在墓群中十分醒目。材料可用于说明,良渚文化时期A.部落战争规模宏大B.早期国家雏形显现C.阶级分化较为明显D.氏族公社开始产生3.“王”在古文字中是斧钺之形,斧钺是军权的象征。商王自称“予一人”
,宣称他代表部众对“天”负责,又代表“天”统辖部众。周王称“天子”,具有万人之上的含义。这说明早期国家图1金文——王图2青铜钺(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A.王权主要体现为对军队的控制B.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血缘政治已经被地缘政治取代D.神化王权以加强统治权威4.西周时期玉有严格的使用标准和尺寸标
准,如“圭,公九寸,侯伯七寸,子男五寸。博三寸,厚半寸,剡上左右各寸半”。这反映了当时A.王权的高度集中B.礼乐政治的完善C.等级制度的森严D.分封制度的成熟5.战国时期,商鞅破除“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
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这种做法A.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巩固了奴隶主统治C.实行了土地国有化D.强力推行了均田制6.墨子提倡“兼爱”,主张“节用”,反对儒家有层次、差等的“仁爱”以及儒家倡导
的厚葬和礼乐建设。这主要是因为两者A.所处时代不同B.学术派别不同C.研究方法不同D.政治立场不同7.柳宗元对秦朝的某一制度给于高度评价:“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已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这一制度应是A.分封制B.郡县制C.皇帝制度D.郡国并
行制8.图1、图2为汉初郡国变迁图。据此可知文帝后期十七诸侯二十四郡景帝中元六年二十五王国A.朝廷与诸侯矛盾渐趋激化B.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C.王国威胁中央的形势发生逆转D.国家行政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9.汉武帝即位后不久,召集一些青年才俊出入禁宫,授予他们侍中、中常侍等官职,让他
们“参与谋议”,并按皇帝旨意,在朝堂对以丞相为首的公卿百官拟定的行政方案加以诘难。这一做法旨在A.加强皇权专制B.选拔优秀人才C.优化官僚结构D.削弱外戚势力10.下图为东汉末期的朝政现象示意图。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中
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B.政权更迭政治动荡C.制度混乱导致权力失衡D.封建君主专制弊端11.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
,曹丕颁行九品中正制,将评议权收归中央。据此可知,当时选官制度调整表明A.人才选拔更加开放B.封建统治基础不断扩大C.中央集权有所加强D.社会局势决定选官制度12.魏晋时期,麦、菽(豆类)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江南地区的农作物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
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是A.北方人民大量南迁B.南北分裂局面结束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政府夏秋两季征税13.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尚奢华、重炫耀成为展现个性、个人社会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手段。这一时期社会风气的形成主要是基于A.门阀政治的逐渐强化
B.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C.儒家思想内涵的转变D.民族政策的包容开放14.科举制是继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重要的取士选官制度,该制度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允许“怀牒谱自荐于州县”,并以成绩作为选拔标准,它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是因为科举制A.加强了地方
政府的权力B.有利于打破社会阶层的固化C.扩大了取士选官的比例D.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15.两税法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赋役制度改革。其意义不仅在于扩大了税源,使唐政府的财政状况走出困境,同时有助于改
变赋役负担不均的现象。两税法实行后,大批的隐户被查出,政府控制的户口由120万户增至310万户。材料强调两税法A.是均田制的新发展B.具有一定的公平性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同时有助于改变赋役负
担不均的现象,16.如表是唐宋时期铜钱铸造量统计数据,由此可知时间铸币量依据史料唐天宝年间(742一756年)约32万贯《新唐书》北宋至道二年(996年)80万贯《宋史》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183万贯《宋史》北宋宣和二年(1
120年)约300万贯《宋史》A.交子出现冲击金属货币B.唐代市场流通的货币相对短缺C.北宋商品经济发展迅速D.北宋时岁币成为朝廷沉重负担17.在宋代,由于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杂剧成为一种备受欢迎的演出形式。它综合了歌舞、音乐、调笑、杂技等形式,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文化现象反映出
宋代A.市民生活丰富B.杂剧盛行全国C.实现性别平等D.南北文化交融18.辽、夏、金、元在学习中原制度的基础上呈现出"因俗而治"的特点,他们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A.完全传承了汉人的政治制度B.达到了
巩固国家统一的目的C.体现了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D.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19.下图出自《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书,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制度,这种制度确立的意义是A.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B.有利于全国各地经济交流C.官僚政治
由此取代贵族政治D.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20.明太祖采取了一项政治措施后,使得皇权定于一尊,文官与皇帝之间,无复汉代与宋代可见的制衡。绝对的皇权,保护了保守主义,以致质疑当时制度的思想,都难逃政治权力的压制。该措施是指A.设立内阁B.设军机处C.
废除宰相D.密折制度21.内阁制度始建于明代,曾一度拥有票拟权,清代继续保留内阁,但自雍正后,担任内阁大学士的大臣常被抽调充任军机大臣,参预政事,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
这说明A.内阁与军机处逐渐合并B.专制统治基础有所扩大C.清朝内阁已经名存实亡D.清朝中央中枢机构转移22.如表是摘编自明清史志的三则资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江南地区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
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湖州府“俗皆织绢”;南浔镇“烟火万家”A.农业经济逐渐衰退B.市镇经济繁荣C.雇佣生产关系普及D.成为全国经济重心23.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低价购买大片空闲沼泽地,雇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
的果木蔬菜,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利润颇丰。这体现了A.生产方式更新B.小农经济解体C.人身依附加强D.经营理念守旧24.有人认为,明清时期“生产力的发展还不足以突破耕织结合、小农经济的传统经济结构”。下列现象突破这一特征的是A.城镇商业活动呈现繁荣景象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
手工业C.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取得进步D.苏州丝织业出现雇佣关系25.有学者认为,“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历史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大”指重视、尊重,“一统”是指一体、统一治理,“大一统”的含义就是重视和尊
重一体、一统的治理制度体系。该学者意在强调A.统一与分裂不断交替出现B.分裂都是历史发展的倒退C.只有中国历史才有大一统D.统一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1分)材料一图1图2图3(1)材料一中图1、图2、图3
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战国、秦朝、西汉)的局部示意图。分别提取图1、图2、图3中的历史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12分)材料二宋初将地方政府恢复到州县两级,但陷入管理幅度太大的困难。为此,赵宋君臣在摸索
中创建了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的路制,不在州上设置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首长,而是把路一级的事权分属于不同部门。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
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行省官员“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元代行省的地域十分辽阔,形成了多层次的行政区划体系,但仍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摘编自《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加强对
地方控制采取的新举措。据材料二,分析“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的原因。(7分)(3)综上,归纳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基本规律。(2分)2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14分)材料一唐宋城市变革标志着中国古代的城市在空间格局和制度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下表)。唐坊市制宋街市制城市空间形态封闭
开放坊与市的关系坊、市严格分离商、住逐渐融合市的经营特点封闭独立,官设官管自由设市,无官员监督市的经营时间白天规定时间经营出现夜市市的经营业态200余种400余种街道的功能交通交通、市民生活场所肆的临街面特点无侵街装饰物伞棚、招呢、权子、彩楼欢门等
装饰物出现材料二郑樵在总结唐宋之际婚姻观念的历史变迁时说,唐以前“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宋代门阀世族政治的消亡反映在人们的婚俗观念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士庶不婚的陈规被打破,婚姻重科举进士,婚姻论财等社会现象在宋代普遍出现,特别是世人嫁娶尤重钱财成为一时之尚,宋代商人以财买婚,通过与官僚、
宗族、士人联姻进而跻身上层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冯芸《宋代商人的社会流动与社会结构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相比,宋朝城市发展的表现。(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所学知识,指出唐、
宋婚姻观的不同,并分别分析其产生的原因。(6分)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材料一甲:乙:中国的全部土地,只有极少数例外,主要是种植人吃的粮食,所有耕地从不休耕。法庭上金钱万能,钱多的人总
是有理。尽管宫廷内气氛平静,一片祥和,但不能掩盖全国远非安宁融合的形势。无论乾隆本人,还是他身边的人,对新的科学仪器都没有好奇心,任何进步在那里都无法实现。——摘编自马戛尔尼《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材料二◆观点一钦惟我国家,治化昌明,超轶三代,幅员之广
,生齿之繁,亘古未有。——徐扬《盛世滋生图》题跋◆观点二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英国泰晤士河两岸相提并论,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约翰·巴罗《我看乾隆盛世
》材料二中的两种观点矛盾吗?请结合材料一说明理由。(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