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docx,共(19)页,58.30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29fb8c3fae25df216a62239b8a9d5f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广元中学高2022级高一上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0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
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礼”“法”均为人君所设立,都带有制度性。
“礼”是用来防止超越道德界限的,“法”是用来惩治为非作歹、祸乱社会的。《论语·为政》有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政令”和“刑法”,民虽然可以暂时避免犯罪,但不是自觉地遵守法规,因此对犯罪并无羞耻心;如果用“道德”和“礼教”,民则有羞耻之心,而且能走上
正道。这说明,用“法”和“礼”在效果上是不同的。“法”具有强制性,是在人们犯错之后加以惩治的,它的作用易见成效。而“礼”起的是规范作用,它是在教化基础上形成的,是在人们犯错之前就加以防止,要靠长期养成,所以在道德上带有自觉意义。
荀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礼法”这一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礼法”这一概念包括“礼”又包括“法”,这两者是相关的。荀子说:“故非礼,是无法也。”我们可以解释为,离开了“礼”,“法”是无法合理地建立和起作用的。“礼”是规范社会存在的一种根本制度,或者说它可以是指导“法”的根本原则。“礼”
与“法”从制度上说虽是两套,但有着互补和从属的相联关系,因此从精神上说则是一贯的。就这点看,荀子提出“礼法”这一概念对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治理,应是十分有意义的。“礼法合治”应是维系中国古代社会的根本制度。从中国社会的理想形态看,它应该是一个“礼法合治”的社会。“出礼入法”应是儒家说明“礼法合治”的
重要命题。“出礼”达到危害社会秩序的程度,就要用“刑法”来制裁,但有的情况下“出礼”并未达到危害社会的程度,就并不一定要被绳之以“法”。例如,儿子辱骂了父亲,这当然是“违礼”的,可是并不需要用“刑法”来判罪。“礼”涉及
人们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它对规范人们的生活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要制定各种“礼”的制度。这正如孔子所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是起教化的作用,“法”是对犯法的人起惩治的作用,因此,圣人既制“五礼”又制“五刑”,以保证社会的安宁。就这点看,“礼”“法”虽为两
套不同功能的制度,但对社会来说都是不可少的。从当前中国社会的现实看,我们能否通过继承儒家“礼”的精神并吸收和消化西方“法治”的精粹,建立一套适应当代中国社会“礼法合治”的社会制度呢?我想,这无论如何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摘编自汤一介《儒家的“礼法合治”》)1.下列关
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引用《论语·为政》的话,论证了“礼”与“法”在功能作用上的区别。B.“礼”是积极主动的规范,禁恶于未然;而“法”带有强制性的,是惩恶于已然。C.“礼”“法”有从属关系,在精神上是一贯的,可见中
国社会是先有“礼”,再有“法”。D.“礼”涉及社会生活很多方面,它对规范人们的生活、教化民众有着重要的作用。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是用来防止超越道德界限的,“法”是用来惩治为非作歹的,二者都带有制度性。B.荀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提出“礼法”这一概念,对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治理,具有一定的意义。C.文章论及“礼”“法”“礼法”“礼法合治”等多个概念,条理清晰,层层深入。D.只有吸收消化西方“法治”的精粹,才能建立一套更适应当代中国的“礼法合治”制度。3.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法”的作用易见成效,而“礼”则难立竿见影,所以从效果上看,“法”更有优越性。B.“礼法合治”就是既重“礼”也重“法”,二者皆不可偏废,以此来保证社会的安宁。C.儿子辱骂父亲这一例子阐明
了“出礼入法”应是儒家说明“礼法合治”的重要命题。D.圣人制“五礼”“五刑”就这点看,“礼”“法”功能制度相同,但对社会来说都是不可少的。【答案】1.C2.D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中国社会是先有‘礼’,再有‘法’
”于文无据。由原文第二段“‘礼’与‘法’从制度上说虽是两套,但有着互补和从属的相联关系,因此从精神上说则是一贯的”可知,原文并没有说中国社会是先有“礼”,再有“法”,“从属”关系也并不等同于先后关系。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只有……才
能……”说法绝对。由原文最后一段“从当前中国社会的现实看,我们能否通过继承儒家‘礼’的精神并吸收和消化西方‘法治’的精粹,建立一套适应当代中国社会‘礼法合治’的社会制度的呢?我想,这无论如何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可知,“吸收
和消化西方‘法治’的精粹”与“建立一套更适应当代中国的‘礼法合治’制度”之间的关系尚待研究,并无定论。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法’更有优越性”错误。由原文第一段“如果用‘道德’和‘礼教’民则
有羞耻之心,而且能走上正道。这说明,用‘法’和‘礼’在效果上是不同的”可见,‘法’与‘礼’谁更优越不能一概而论。C.“应是儒家说明‘礼法合治’的重要命题”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出礼’达到危害社会秩序的程度,就要用‘刑法’来制裁,但
有的情况下‘出礼’并未达到危害社会的程度,就并不一定要被绳之以‘法’。例如,儿子辱骂了父亲,这当然是‘违礼’的,可是并不需要用‘刑法’来判罪”可知,儿子辱骂父亲这一例子是为了阐明有的情况下“出礼”并未达到危害社会的程度,就并不一定要被绳之以“法”。D
.“‘礼’‘法’功能制度相同”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因此,圣人既制‘五礼’又制‘五刑’,以保证社会的安宁。就这点看,‘礼’‘法’虽为两套不同功能的制度,但对社会来说都是不可少的”可知,“礼”“法”是两套不同功能的制度。故选B。(二)实用类
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黄河农耕文明的反映,是中原农业文明的产物。每候有一种特定的自然现象。七十二候不是一个一个简单现象的描述与记载,是和大自然完全融在一起的综合的观测结果,也
是长期历史总结的结果。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诞生于农耕时代,它所包含的大科学的基本要素仍然正确。节气和物候的描述即使在今天也是准确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为我们研究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化提供了一个很精准的坐标,我们现在说气候异常不异常,
就是根据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它对世界的贡献非常大,所以是大科学。(摘编自《这是大科学!听丁一汇院士给你讲二十四节气的当代意义》)材料二:《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一书收入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徐立京用三年时间创作的80余篇文字作品。作者希望当今忙碌的年轻人能把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作为切入点,
更好地感悟自然、感悟生命,获取奋斗力量。【徐立京谈观察和感悟七十二候的三点原因:首先,它是一套大科学。而不是一个古老的已经失去现实价值的东西。她提到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时,他谈到,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大思维、大科学,是中华民族认识宇宙变化的系统思维的体现。其次,它所蕴
含的中国文化智慧是有生命力的。作家王蒙说,七十二候是一个非常厚重的文化时空的隧道。最后,它蕴含了宇宙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生命观。从大自然无数的现象中选出的72种物候都可代表天地万物、四时变化。几年来,她对这一文化体系进行了系统的学
习、观察和思考并时刻保持着恭敬之心。书中也收入当代中国抽象画家徐冬冬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为主题创作的140余幅抽象画,这些作品的制作历时五年,艺术家春天采集甘露,夏天收集雨水,秋天将风沙与颜料混合,冬天取用晴雪。徐冬冬提到当西方文化独大的时候,另外的一种文
化就要与其平衡。实现这种平衡,是中国文化进入世界的外因。而内因则是博大精深的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个精神源头,也是生命能量的一种体现。(摘编自《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作者徐立京、徐冬冬访谈)材料三:大火西流又立秋,凉风至透内房幽;一庭白露微微降,几个寒蝉鸣树
头。一瞬中间处暑至,鹰乃祭鸟谁教汝;天地属金始肃清,禾乃登堂收几许。无可奈何白露秋,大鸿小雁来南洲;旧石玄鸟都归去,教令诸禽各养羞。自入秋分八月中,雷始收声敛震宫;蛰虫坯户先为御,水始涸兮势向东。寒露人言晚节佳,鸿雁来宾时不差;雀入大水化为蛤,争看
篱菊有黄花。休言霜降非天意,豺乃祭兽班时意;草木皆黄落叶天,蛰虫咸俯迎寒气。(【明】龚廷贤《七十二候歌》节选)4.下面对材料一、材料二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虽然诞生于农耕时代,但其描述与记载的节气和物候仍为当下气候研究提供了唯一精准坐
标。B.画家徐冬冬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为主题进行抽象画创作,其创作各物候作品的原料分别采自各物候所在节气中不同的自然事物。C.从自然现象中选出的72种物候,不仅代表四季的变化,而且能启发我们从科学角度认识生命和宇宙。D.二十四节气七十二侯是博大精深的
中华文明的体现,它与西方文化认识世界的角度不同,但对世界文化贡献巨大。5.下列说法,与材料三相关内容不符合的一项是()A.立秋时分,暑气消退,凉风来袭,带来幽幽凉意。B.白露时分,温差增大,秋寒渐起,寒蝉鸣于枝头。C.秋
分时分,雷声渐稀,小虫封洞,水量逐渐下降。D.霜降时分,豺狼列食,草木枯黄,小虫进入冬眠。6.徐立京、徐冬冬精心创作《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一书,给我们继承传统文化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说明。【答案】4.C5.B6.(1)要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常怀敬畏之心;(2)
学会从不同角度(科学、文化、哲学、艺术等)发掘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3)在生活实践中,从传统文化中感悟自然、感悟生命,汲取生命力量。【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A.“唯一精准坐标”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一“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为我们研究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化提供了一个很精准的坐标”,没有说到“唯一”。B.“采自各物候所在节气中不同的自然事物”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二“艺术家春天采集甘露,夏天收集雨水,秋天将风沙与颜料混合,冬天取用晴雪”是分季节说明,而不是说“采自各物候所在节气中不同的
自然事物”。D.“与西方文化认识世界的角度不同”错误,无中生有,文章没有阐述与西方文化认识世界的角度不同。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白露时分”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三“大火西流又立秋,凉风至透内房幽;一庭白露微微降,几个寒蝉鸣树头”中“白
露”指秋天的露水,不指节气名称,所以,此项所写应是立秋时分的物候。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结合材料二“内因则是博大精深的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二十四节气七十二
候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个精神源头,也是生命能量的一种体现”“她对这一文化体系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观察和思考并时刻保持着恭敬之心”概括出:要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常怀敬畏之心。结合“它是一套大科学。而不是一个古老的已经失去现实价值的东西”“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大思维
、大科学,是中华民族认识宇宙变化的系统思维的体现”“它蕴含了宇宙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生命观”概括出:学会从不同角度(科学、文化、哲学、艺术等)发掘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的结合“作者希望当今忙碌的年轻人能把二十四节
气七十二候作为切入点,更好地感悟自然、感悟生命,获取奋斗力量”概括出:在生活实践中,从传统文化中感悟自然、感悟生命,汲取生命力量。(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稻子和吃稻子的人学群我开车从洞庭湖边的春风大堤上过。火车在铁路上奔驰,收割机在收
割稻子。大型收割机从田垄上开过,稻子的上头不见了,稻田一拨拨矮下去。谷粒流水一般从一根管子里涌出,被装进一只只蛇皮袋。还有一些东西,一些跟随谷粒的叶片和穗条,打碎之后被机器随风一口吐出。稻草傻傻地站在那
里。上面那一段没有了,它们当然摸不着头脑。看看周围,那边吓唬鸟儿的那位也没有脑袋。如今做稻草人,已经不作兴要脑袋了。它又不相亲,又不用想事情,要一只脑袋做什么?它只要两只袖子在晃就行。月亮打这里过,它只看到收割留下的尖利,被禾茬们高举着。怎么都找不到
一处又软又白的草垛,好让它的光躺在上面。风来到田间,不见了往日的玩伴。露水来了,没有一片带绒毛的叶子可以把它托起。萤火虫打着灯笼,找不到回家的路。人们早就习以为常。这一点谁也无法改变。我是弯着腰在稻田里割过稻子的人。一个割过稻子的人,不会不知道腰酸背胀的滋味。我想说的是机器收割所传达出来的那种力,
那种君临众稻之上的力,那种话语方式。在钢铁的轰鸣之下,稻子这种从泥地里长来的东西是多么卑微,多么柔软无力。①我是吃稻米的,吃下去的稻米已经成了我的一部分。我想起以前我们割稻子。每一株稻子都知道。从河姆渡那里,或者更早,它们就知道了
被收割的命运。等到上面抽穗灌浆,等到饱满的颗粒压下来,它们就弯起了腰。弯起的稻杆,是多么适合拦腰抓握,是多么适合收割。顺着禾稻弯斜的方向,人的手把它们拦腰收作一握,稻根露出来,另一只手把禾镰端平了,一下从根处划过,稻子的一生就到了人手上。稻子弯着腰送上它的一生,人去接受,
同样弯着腰。一根稻子弯着腰所承受的,也会来到人的腰背上。说来也巧,那些用来收割的禾镰也弯成新月的模样。那时候,老人们都相信,这一年的新月是从收稻子开始的。一根稻草,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稻草。稻子的意义,好像都集中在那根稻穗上。直到谷粒离穗。好比一个人退休了,不再去上班,不再是这个是那个。稻草是
在这时才开始成为稻草的。这以前,阳光在春天照过,夏天照过。这一次是单单把它们作为稻草来照耀。秋天的阳光一照,一根稻草的一生就都来了,从头到脚干净明亮,还带着草的干香。想来这些事情,月亮是知道的。月光一来到稻草上,就变得这样鲜亮。就这样躺在稻草上。即便是黑色的夜,到了这里也会停下脚步,把稻草的地方
,留给稻草。我至今记得昭大哥的拖拉机拖了一车稻草,我们搭他的拖拉机回家去。我们躺在上面,用一车稻草摇晃着镇上的房子和路灯。到后来,连天上的星子和银河都被一齐摇动。一天夜里,我在山上走迷了,下山看到一堆稻草。顺着稻草往下看,田里的禾茬带一
点亮色一直排过去。②我明白了:踩着禾茬,就可以一直走到家门口。谷粒不在了,稻草是稻草。牛是懂得这一层的。稻草吃下去之后,它们在反刍。那时候,稻子收了,稻草还是完整的。稻草身上还留存着做稻草的尊严。现在不同了,上面那一段没有了,下面还在禾茬上,它是做稻草呢还是做禾茬?稻草也好,禾茬也罢
,它们只好没头没脑地待在稻田里。直到冬晴时,种田的人过来放一把火,烧了的就烧了,没烧尽的就黑乎乎留在那里。看来,稻草存在的意义,是跟着谷粒一起收走了。那么谷粒呢?蛇皮袋装上之后,一小部分大概会留在主人家里做米饭,其余的就都进了市场。种子要从种子公司来。两头都在人家手上,它们只
管从身上长出稻子来。稻子一旦长成,收割机就来了,它们生存的努力随之被没收。收割机的专横粗暴,其实也意味着对稻子之为稻子的否定。开收割机的人,想来是不会拿起禾镰去收割了。杂货店也已经不卖禾镰了。稻田当然还会种上稻子,是种子公司来的杂交种。杂交产量高。以前那些稻种,已
经从地面上消失。就算某处种子博物馆之类的地方还有它们的孑遗,它们与这个世界的交流互动也已停止。我开着车在大堤上走。大堤在下面,收割机在收割。远处靠山的地方,火车在铁路上奔驰。上车下车,人们都按照火车时刻表,把自己装进去,把自己卸下来。(有删改)7.下
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中“一拨拨矮下去”“被机器随风一口吐出”等细节描写,刻画出机械化生产“君临众上”的霸气,为后文写稻子的卑微弱小铺垫。B.“我想起以前我们割稻子”一段,承接上文作
者对机械化收割的不喜欢与稻子的同情,引出下文传统收割方式中人们对生命的敬畏之情。C.文章语言明快而有表现力。如“摇晃着房子和路灯”“星子和银河被摇动”等句,形象表现出乡下生活独有的自然情趣及人与稻草的和谐。D.文章构思独具匠心,作者将对稻草与人、传统与现代两组价值的思考贯
穿在“稻子”的“前世”和“今生”中,令人回味无穷,发人深省。8.散文的语言往往蕴含着作者想要传递的“情”和“理”,请简要理解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①句:②句:9.文章中写了两种不同收割方式下的“稻草”,它们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7.C
8.①句:作者对卑微、无力的稻子充满同情;人要懂得感恩,懂得换位思考,才能敬畏生命。②句:顺着禾茬,“我”找到了回家的路,无比喜悦,感激之情油然而生;万物都有它独特的存在形式和价值。9.(1)传统方式下:干净明亮有干香;有使用价值,有尊严。(2)现代方式下:“没头没脑
”,失去名分,失去价值;任人宰割,毫无尊严。【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文章语言明快而有表现力”理解有误,本文的语言并不明快,而是蕴藉舒缓,抒情浓郁,引人深思。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
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第一处,这个文句是文章第四段的段尾句,“我是吃稻米的”,依据它前面的文句“稻子这种从泥地里长来的东西是多么卑微,多么柔软无力”可知,作者认为,“于人类而言,稻米是不可或缺的,也可以‘说吃稻米’是天
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但同时,稻米又是多么卑微,多么柔软无力”;“吃下去的稻米已经成了我的一部分”,作者是说,“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稻米之中。无处不在的稻米,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
”。这两个文句表达了作者“对卑微、无力的稻子充满温情、怜悯;同是告诫现代人不要忘记自己是‘吃稻米长大的’,要懂得感恩粮食,人和稻米密不可分,懂得换位思考,才能敬畏大地的生命”。第二处,这个文句依旧是文段的段尾句,作者回忆收割机还没有出现之前,“
我”在茫然无措的时候,居然顺着“禾茬”,找到了回家的路,故作者对“禾茬”是感激的,感恩的;它好比是给人指明方向的一盏灯,故“禾茬”不再是“卑微、被轻视”的无用之物,它和自然界的万物一样,都有它独特的存在形式和价值。【9题详解】本题考
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从整体上看,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1)文章的一至四段写现代方式下的稻草:“稻草傻傻地站在那里”“摸不着头脑”“月亮打这里过,它只看到收割留下的尖利,被禾茬们高举着。怎么都找不到一处又软又白的草垛
,好让它的光躺在上面”,轰鸣的机器对稻草对生命不再怀有敬意,只有喧腾与暴力,再加上冷血与不可一世的狂妄,机器颠覆了稻草存在的价值,使之失去应有的尊严。作者认为机器切断了人与稻草之间的联系,对稻草的处理简单粗暴、毫无感情。(2)人工收割方式(传统方式下)的稻草:在原文第七至结尾段,
“秋天的阳光一照,一根稻草的一生就都来了,从头到脚干净明亮,还带着草的干香”“稻草身上还留存着做稻草的尊严”,文章充满温情地叙写了农业时代稻草与自然万物的血肉联系,并以之与大机器时代对待稻草方式进行对比,从稻草身上,我们听到一条江的流声,听到雪山在冬眠,又听到阳光在催它上路,听到云在飘,风在吹
,雨水和泥土在窃窃私语。稻草干净、快乐、明亮、有自己的体香(月光喜欢躺一躺);有使用价值(牛儿可以反刍),“稻草”和万物一样,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郭崇韬,代州雁门人也。为人明敏,能应对,以材干见称。
庄宗为晋王,孟知祥为中门使,崇韬为副使。中门之职,参管机要,先时,吴珙、张虔厚等皆以中门使相继得罪。知祥惧,求外任,庄宗曰:“公欲避事,当举可代公者。”知祥乃荐崇韬为中门使,甚见亲信。晋兵围张文礼于镇州,久不下,而定州王都引契丹入寇。契丹至新乐,晋人皆恐,欲解围去
,庄宗未决,崇韬曰:“契丹之来,非救文礼,为王都以利诱之耳,且晋新破梁军,不可遽自退怯。”庄宗然之,果败契丹。初,崇韬与宦者马绍宏俱为中门使,及庄宗即位,二人当为枢密使,而崇韬不欲绍宏在己上,乃以张居翰为枢密使,绍宏为宣徽使。绍宏失职怨望崇韬因置内勾使以绍宏领之凡天下钱谷出入于租庸者皆经内勾
既而文簿繁多州县为弊遽罢其事而绍宏尤侧目。崇韬颇惧,语其故人子弟曰:“吾佐天子取天下,今大功已就.,吾欲避之,归守镇阳,庶几免祸,可乎?”故人子弟对曰:“俚语曰:‘骑虎者,势不得下。’今公权位已隆,而下多怨嫉,一失其势,能自安乎?”崇韬曰:“奈何?”对曰:“今中宫未立,而刘
氏有宠,宜请立刘氏为皇后,而多建天下利害以便民者,然后退而乞身。天子以公有大功而无过,必不听公去。是外有避权之名,而内有中宫之助,虽有谗间,其可动乎?”崇韬以为然.,乃上书请立刘氏为皇后。同光三年夏,霖雨不止。庄宗
患宫中暑湿不可居,思得高楼避暑,乃遣宫苑使王允平营之。宦官曰:“郭崇韬常为租庸惜财用,陛下虽欲有作,其可得乎?”庄宗乃使人问崇韬曰:“昔吾与梁对垒于河上,虽祁寒盛暑,被甲跨马,不以为劳。今居深宫,荫广厦,不胜其热,何也?”崇韬对曰:“陛下昔以一天下为心,今以一身为
意,艰难逸豫,为虑不同,其势自然也。愿陛下无忘创业之难。”庄宗默然。终遣允平起楼,崇韬果切谏。崇韬有子五人,其二从死于蜀,余皆见杀。其破蜀所得,皆籍.没。世以其姓郭,因.以为子仪之后,崇韬遂以为然。其伐蜀也,过子仪墓,下马号恸而去,闻者颇以为笑。然崇韬尽忠国家,有大略。其已破蜀,因遣使者以
唐威德风谕南诏诸蛮,欲因以绥之,可谓有志矣!(节选自《晋书·郭崇韬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绍宏失职/怨望崇韬因置/内勾使以绍宏领之/凡天下钱谷出入/于租庸者皆经内勾/既而文簿繁多/州县为弊/遽罢其事/而绍宏尤侧目。B.绍宏失职
怨望/崇韬因置内勾使/以绍宏领之/凡天下钱谷出入/于租庸者皆经内勾/既而文簿繁多/州县为弊/遽罢其事/而绍宏尤侧目。C.绍宏失职/怨望崇韬因置/内勾使以绍宏领之/凡天下钱谷出入于租庸者/皆经内勾/既而文簿繁多/州县为弊/遽罢其事/而绍宏尤侧目。D.绍宏失职怨望/崇韬因置内勾使/以绍宏领之
/凡天下钱谷出入于租庸者/皆经内勾/既而文簿繁多/州县为弊/遽罢其事/而绍宏尤侧目。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崇韬以为然”与《赤壁赋》中“凌万顷之茫然”中的两个“
然”的含义不同。B.“吾佐天子取天下,今大功已就”与《劝学》中“金就砺则利”中的两个“就”的含义不相同。C.“其破蜀所得,皆籍没”与《赤壁赋》中“肴核既尽,杯盘狼籍”中的两个“籍”的含义不相同。D.“因以为子仪之后”与《琵琶行》中“因为长句,歌以赠之”中的两个“因”的含义不相同。12.下列对
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知祥做中门使的时候,由于害怕像前任宫员一样获罪,就请求外调,后来庄宗举荐郭崇韬来替代他。B.晋兵在镇州将张文礼围困时,王都又引契丹兵入侵,晋军恐惧,想解围离去,郭
崇韬认为不应该胆小退却。C.郭崇韬因与马绍宏有矛盾,因此想回守镇阳来免除灾祸,最终听取故人子弟的建议,上书请求立刘氏为皇后。D.因郭崇韬姓郭,世人就说他是郭子仪的后代,而崇韬也表示默认。当他经过郭子仪的墓,还下马大哭
一场而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契丹之来,非救文礼,为王都以利诱之耳,且晋新破梁军,不可遽自退怯。(2)陛下昔以一天下为心,今以一身为意,艰难逸豫,为虑不同,其势自然也。【答案】10.D1
1.D12.A13.(1)契丹到这里来的原因不是为了救张文礼,是王都用利益引诱而已,而且晋军刚刚击败梁军,不应该这么快就自己胆怯退却。(2)陛下过去将整个天下放在心上,现在只想到自己,对于艰难困苦与安逸享乐,考虑的不同,情况当然如此。【解析】【1
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马绍宏失去职位而有怨言,崇韬又设了个内勾使的职务给绍宏,凡是全国通过征收租赋得来的钱财俸禄,都要经过内勾使。不久造成文簿繁多,州县作弊,立即罢免掉内勾使,而马绍宏更加怨恨(郭崇韬)。“崇韬”作“因置内
勾使”的主语,前面断开,排除AC;“于租庸者”作“出入”的后置状语,后面断开,排除AB。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正确/……的样子”。句意:崇韬认为说得很对。/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B.正确。成
功/接近,靠近。句意:我帮皇帝取得天下,现在大功告成。/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C.正确。登记/杂乱。句意:他破蜀所得财物都被登记没收。/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D.错误。两句都是“于是,就”。句意:世人因为他
姓郭,就把他当作郭子仪的后代。/于是写了这首七言长诗,吟咏给她听,赠送给她。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后来庄宗举荐郭崇韬来替代他”理解有误,原文为“庄宗曰:‘公欲避事,当举可代公者。’知祥乃荐崇韬为中门使”,是庄宗让孟知祥推荐
一个可以代替他的人,孟知祥推荐了郭崇韬做中门使。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契丹之来,非救文礼”,判断句,“非”,表判断;“新”,刚刚,才;“遽”,迅速、这么快。(2)第
一个“以”,把,将;“逸豫”,安逸享乐;“自然”,古今异义词,当然如此。的参考译文:郭崇韬,代州雁门人。为人聪明、敏锐,善于应对,以才干著称。庄宗为晋王,孟知祥为中门使,崇韬为副使。中门使的职责是参加和管理机要
,以前,吴珙、张虔厚等人都因为当中门使相继获罪。孟知祥害怕,请求外调,庄宗说:“你想回避这个职事,应当举荐一个可以代替你的人。”孟知祥就推荐郭崇韬为中门使,庄宗非常信任他。晋兵在镇州包围张文礼,久攻不下,而定州王都又引契丹兵入
侵。契丹军到达新乐,晋军恐惧,想解围离开,庄宗犹豫不决,郭崇韬说:“契丹到这里来的原因不是为了救张文礼,是王都用利益引诱而已,而且晋军刚刚击败梁军,不应该这么快就自己胆怯退却。”庄宗表示赞同,果然击败契丹
。当初,郭崇韬与宦官马绍宏都当中门使,等到庄宗即帝位时,二人都可以当枢密使,但是郭崇韬不想马绍宏在自己之上,就任用张居翰当枢密使,马绍宏为宣徽使。马绍宏失去职位而有怨言,崇韬又设了个内勾使的职务给绍宏,
凡是全国通过征收租赋得来的钱财俸禄,都要经过内勾使。不久造成文簿繁多,州县作弊,立即罢免掉内勾使,而马绍宏更加怨恨(郭崇韬)。郭崇韬非常害怕,对故人子弟说:“我帮皇帝取得天下,现在大功告成,我想回避,去守镇阳,希
望能免祸,可否?”故人子弟回答说:“俗话讲:‘骑虎者,势不得下。’现在你权位已高,下面很多人怨恨,一旦失去权势,能够免祸吗?”郭崇韬说:“怎么办?”回答说:“现在中宫未立,而刘氏受宠,应该请立刘氏为皇后,多做一些对天下民众有大利的事,然后要求告老还家
。天子认为你有大功没有过错,必然不肯放你回家去。这样外有避权之名,内有中宫之助,即使有谗言,能够动摇你吗?”崇韬认为说得很对,就上书请立刘氏为皇后。同光三年(925年)夏,下雨不止。庄宗忧愁宫中暑热潮湿无法居住,想建高楼避暑,
于是派宫苑使王允平营建。宦官说:“郭崇韬常为租庸收税,珍惜财用,陛下虽然想建楼,能得到钱吗?”庄宗就派人问郭崇韬说:“过去我与梁对峙于河上,虽然严寒盛暑,披甲跨马,却不认为劳苦。现在居住深宫,房屋广阔阴湿,却承受不了天气的闷热,是什么原因呢?”郭崇韬回答说:“陛下过去将整个天下放在心上,
现在只想到自己,对于艰难困苦与安逸享乐,考虑的不同,情况当然如此。希望陛下不忘创业的艰难。”庄宗默然。最终仍决定派王允平建高楼,郭崇韬果然又恳切谏阻。崇韬有五个儿子,有两个在蜀与他一起被杀,其余三个也被杀。他破蜀所得的
财物都被登记没收。世人因为他姓郭,就把他当作郭子仪的后代,郭崇韬也就认可了。他伐蜀时,经过郭子仪的墓,下马大哭一场而去,听到的人当作笑话。然而郭崇韬尽忠国家,有雄才大略。他破蜀后,乘胜派遣使者到南诏等少数民族地区宣传唐的威德,想借此来安抚他们,可谓是有远见卓识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
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减字木兰花李清照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秦观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
楼,过尽飞鸿字字愁。14.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词“春欲放”三字,表达了她对花儿由衷喜爱,其中“春”字既指春色、春光,也可借指花儿本身。“春”字给人无穷的美感和联想。B.李词通过买花、赏花、戴花、比花,生动地表现了女主人公放纵恣肆的独特个性,展现了
一个爱美好胜、娇憨纯真的女子形象。C.秦词托思妇自诉口吻,以“愁”字贯串始终。“天涯”点明所思远隔,“旧恨”说明分离已久,四字写出空间、时间的悬隔。D.秦词清丽隽永,出语凝重,通篇直抒怨情,愁肠百结,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孤独无依、愁眉不展、困倚危楼”的思妇形象。15.这两首词抒发
的情感有何差异?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答案】14.D15.(1)李词通过写女子买花,担心情郎觉得自己没有春花美丽,便把春花插在鬓角向情郎撒娇让情郎品评的一系列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充分地表现了女子与情郎相会时那种甜蜜又有些隐隐担忧的复杂而细腻的情感。(2)秦词
通过写爱人远去天涯,自己孤独无依无人嘘寒问暖,只好呆呆看着小篆香慢慢燃尽,春去秋,无力地独倚高楼,愁眉不展,看大雁飞尽的一系列动作,抒发了女子孤独寂寞、愁肠百结、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通篇直抒怨
情”错误。秦词开篇两句直抒怨情,而后借物抒怀,笔法变化有致,意境含蓄。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此句活活画出一位新嫁娘自矜、好胜甚至带有几分妒忌的心理。为了争取新郎的欢爱,词人就把花儿簪鬓发上,让新郎看看哪一个更美。充分地表现
了女子与情郎相会时那种甜蜜又有些隐隐担忧的复杂而细腻的情感。秦词写一女子独处怀人的苦闷情怀。上片写女子独自凄凉,愁肠欲绝。独居高楼,已是凄凉,而这种孤凄的处境与心情,竟连存问同情的人都没有,就更觉得难堪了。所以,她只好呆呆看着小篆香慢慢燃尽,“断尽”二字着意,突出了女主人公柔肠寸断,一寸相思一
寸灰的强烈感情状态。下片写百无聊赖的女主人公困倚危楼。“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从内心转到表情的描写。长敛的黛蛾,任凭春风吹拂,也不能舒展,足见愁恨的深重。结拍“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结拍两句,点醒女主人公独处高楼的处境和引起愁恨的原因。高楼骋望,见怀远情殷,而“困
倚”、“过尽”,则骋望之久,失望之深自见言外。秦词抒发了女子孤独寂寞、愁肠百结、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两句都使用了叠字,从听觉、视觉上突出了对景伤怀的感受。(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当年刘裕率军北伐时的强大气势。(3)白居易《琵琶行》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琵琶女以娴熟的技艺演奏了当时有名的两首乐曲。【答案】①.无边落木萧萧下②.不尽长江滚滚来③.金戈铁马④.气吞万里如虎⑤.轻拢慢捻抹复
挑⑥.初为《霓裳》后《六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萧、拢、捻、霓、裳、幺。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能
否将珍贵的文物置于掌中观赏品味?能否步入千年墓穴一探究竟?能否与未曾展出的国宝亲密接触?……与过去相比,今天的博物馆已经发生了①_______________的变化。有了科技的助力,这些往日因时空限制而②_______________的事情都已成为现实。“博物
馆+高科技”让那些沉睡千年的古物“活”在了今人面前,为越来越多的人带来不一样的观展体验,让他们可以去那些原本“去不了”的地方,看那些本来“看不到的事物”。故宫博物院举办的那场名为《清明上河图3.0》的高科技互动展演艺术,用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完美融合古代绘画艺术。观众
们沿着张择端的笔触走进繁华的北宋都城汴梁,穿梭于楼台之间,泛舟于汴河之的上,观两岸人来人往,看水鸟掠过船篷。沉浸其中,确有一种③______________的情趣。在2016年的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上,首都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带领观众“回到
”妇好墓的考古发掘现场,上下6层、深达7.5米的妇好墓葬④_______________。此外还有一些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以数字化方式展现文物全貌。观众只需在屏幕上滑动手指,就可近距离、全角度现赏文物,将静置于展柜中、封存进
仓库里、消散在过往中的历史“托在手上”,全方位观察岁月留下的每一处细痕。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19.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
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A.古物“活”在了今人面前B.去那些原本“去不了”的地方C.带领观众“回到”妇好墓的考古发掘现场D.将静置于展柜中、封存进仓库里、消散在过往中的历史“托在手上”【答案】17.(1)翻天覆地(2)不可企及(3)身临其境(4)一览无余18.故宫博物院举办
的那场名为《清明上河图3.0》的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是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与古代绘画艺术的完美融合。19.B【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由“与过去相比,今天的博物馆已经发生了……的变化”“有了科技的助力,……都已成为现实”可知,此处是说博物馆发生的巨大变化,修
饰“变化”,且要体现“变化巨大”,由此可以想到“翻天覆地”;“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第二处,结合“些往日因时空限制而……的事情”可知,此处是说因时空限制而远到无法触及,由此可以想到“不可企及”;“不
可企及”,没有希望达到,形容远远赶不上。第三处,结合“观众们沿着张择端的笔触走进繁华的北宋都城汴梁,穿梭于楼台之间,泛舟于汴河之上,观两岸人来人往,看水鸟掠过船篷。沉浸其中”可知,此处是说借助高科技,人们会产生如同亲身面临那种境地,由此可以想到“身临其境”等词语;“身临
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地方。第四处,结合“首都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带领观众‘回到’妇好墓的考古发掘现场,上下6层、深达7.5米的妇好墓葬……”可知,此处是说借助虚拟技术让妇好墓葬全部收入眼底,由此可以想到“一览无余
”;“一览无余”,形容视野开阔或事物简单明了,一下就能全都看到。【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一处,“举办……展演艺术”搭配不当,“举办”的不是“艺术”,而是“展演”,改为“举办……艺术展演”;第二处,“用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完美融合古代绘画艺术”不合逻辑且
语序不当,改为“是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与古代绘画艺术的完美融合”。【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表特殊含义。B.表突出强调。C.表特殊含义。D.表特殊含义。故选B。(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下面小题。永丰村三面环山,南面水口,形成天然圈椅,洙溪河蜿蜓穿村而过。村中的古宅由西北的高地向东南的低地依次而建,错落有致。整个村落古宅群村西多而集中,村东少而分散。村中古道均为青红两种石板铺成,纷繁有序,由南向北缓缓上升,台阶、石栏依山而建,依势而构,设计独具匠心。目前,永丰村所有古建一
律不再拆除及易地迁移;已经划定古村落的功能分区与建设控制带,不得在古建筑中心区域建新房。如此一来,永丰村古宅、古河、古道、古桥相映成趣,浑然天成,可谓处处小桥流水人家。路边一片花海..,迈步进入,总会惊起群群飞鸟。天一黑,灯光渐渐熄了,取而代之的是漫天星光和蛙声一片。闫峰放弃在
上海从事的设计工作,在这里建设了融合民宿、染坊、酿酒、陶艺等功能的“山里研工社传统手艺研习基地”。他说,永丰村有一种潜藏的美丽,这里的文化底蕴、淳朴民风、山水风光都深深吸引着他,这里有设计的源泉。20.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段中“花海”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A.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B.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C.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21.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步入一片花海,惊起群群飞鸟”,从语义上看
二者基本相同,但改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答案】20.B21.(1)措辞典雅富有美感。(2)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3)更能体现自然环境的优美,体现古文化村落保护的成效。【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例句:“花海”是比喻,A.“梨花”是比喻,把雪比作梨花。B.“乱红”是借代,代指落花。C.“碧玉”是比喻,把柳叶比喻成碧玉。D.“千堆雪”是比喻,把浪花比作雪。故选B。【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要比较句子的表达效果,应从修辞运用、句式特点、语
序、语体风格、精妙用词(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音词、名词罗列等都是极富特色的)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步入一片花海,惊起群群飞鸟”,分句结构一致,字数相等,句式整齐。整句表达能够增加文字典雅的美感,音韵和谐琅琅上
口;典雅的美感符合古文化村落保护的内容;“步入一片花海,惊起群群飞鸟”一组对偶句,句式整齐;与后文“如此一来,永丰村古宅、古河、古道、古桥相映成趣,浑然天成,可谓处处小桥流水人家”长短不一的散句结合,错落有致,富有诗意
,与自然环境的优美相映生辉。文段内容是记叙乡村传统文化保护的,既有历史文化厚重的一面,也有乡村自然秀美的一面,改为整句可以增加文字典雅的特点,而原句“路边一片花海”中陈述对象为“路边”,与上文“可谓处处小桥流
水人家”衔接不够紧密,而““步入一片花海,惊起群群飞鸟”,强调突出人走入花海后的效果,从而体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走进大自然感受到环境的优美,体现古文化村落保护的成效,所以改句表达效果更好。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乡土中国》一书是费孝通先生论述中国乡土社
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一本著作。其中,“礼治社会”“落叶归根”“熟人社会”等内容至今仍是人们议论的话题。复兴中学高一年级学生阅读了《乡土中国》一书后,有同学慨叹,书中谈到的许多风土人情在我国现代农村早已不复存在,乡愁的味道也越来越淡,未
免有些遗憾;也有同学认为,时代变了,农村就应该与时俱进、求新求变,否则会被现代化浪潮抛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试题以《乡土中国》读后感为情境引导,要求学生思考保留传统和与时俱进在当代社会的适用性。前者为逝去的乡土传统和乡愁而慨叹、失落,后者则认为,
现代农村不应该在固执于过去陈旧的一切,而应积极跟上现代化浪潮,跟上时代发展,比如新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新时代的为人处世模式等。其实,仅仅选择其中一种,都会显得偏执。乡土与传统中华民族的文化脉络,或许承载于古老的乡村土地之中,其生命力在民间,在人们的认同里
。对这片古老的土地而言,我们有应该坚持的坚持,有不该丢掉的传统,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就该永远止步不前。席卷而来的现代化浪潮,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无法逃脱,因此,对于现代农村而言,故步自封没有出路,只有以发展视野、时代眼光来看待,不断与时俱进,或许才能行稳致远。写作时,可以对“
旧”是否值得保留,是否还有价值,新是否全然都是正确的、符合时代需求的这一问题进行思考。比如,结合当下时代现实,可以说,毫无疑问,乡土社会中一些思想陈旧、规矩繁琐的乡规和子承父业、熟人关系的人际关系确实已经不符合时代需求了,也会对我们的现代生活和时代发
展带来阻碍。这是应该被摒弃的,如今落后就代表着贫穷,因此现代化乡村想要发展,也可以适当吸取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有益经验,改革生产方式、摒弃陈旧陋习。此后,则可针对“乡愁”的本质进行分析,说明我们在积极求新求变的同时
,也应该建议一些不变的东西,比如传统乡土社会中那些善良淳朴的精神品质和道德的规范值得我们继续传承、发扬。而对于现代文化中的新思潮、新行为,我们应当承认它顺应时代的必然性,但也不能因为追求“快”而丢失了心中最基本的那些东西。立意:1.顺应时代奔跑,坚守精神“乡愁”。2.守住“乡土”之心,顺应时代之变
。3.让乡土风气与现代文明和谐相处。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