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课时作业 4.1 《论语》十二章.docx,共(6)页,72.052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27258e1e68a8d6b3ea9f4aa95e2d5e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4.1《论语》十二章1.下列各项中,对加粗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敏于事而慎于言①敏:机敏②慎:谨慎B.质胜文则野①文:华美、文采②野:不受拘束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①喻:比喻②利:利益D.迩之事父①
迩:近②事:侍奉2.下列各项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就有道而正焉天下归仁焉B.质胜文则野故木受绳则直C.敏于事而慎于言不能容于远近D.人而不仁死而后已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全都属于古今同义现象的一项是()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③回虽不敏④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⑤古之学者必有师A.②⑤B.②④C.①③D.①④4.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见贤思齐焉②见贤思齐焉③可以群④远之事君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择善而从之⑦草菅人命A.①⑤/②③⑦/④⑥B.①②/③④⑦/⑤/⑥C.①⑥/②⑤/
③④/⑦D.①④⑤/②/③/⑥⑦5.下列有关《论语》的相关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B.《论语》以叙事体为主,语录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
育原则等。C.《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D.“四书”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1)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
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2)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注】①史鱼,蘧伯玉:都是卫国的大夫。史鱼以耿直敢言、公正无私著称,是刚直不阿的典型。蘧伯
玉也以正直著称,但他内直而外宽,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能屈能伸,通权达变。1.根据第(1)则材料,子路“出仕”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这段文字体现了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2.请
根据第(2)则材料,评价孔子的出仕观。3.材料(1)中,子路的义利观与课文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所强调的是否一致?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里仁》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概括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
观。(2)《论语·泰伯》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的是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3)《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在《论语·子军》中说“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4)《论语·卫灵公》中的孔子的经典妙句、中华民族的重要信条,讲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的两句话是:“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论语·阳货》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话概括了《诗图》这部书的四种作用。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对于孔子所讲的“仁”,要从孔子所处的历史环境中给予评价。从根本上说,“仁”字的本义是“仁者,人也”,也就是“拿人当人”,也就是“爱人”。孔子生于乱世,他
家原是宋国的贵族,后来家族渐渐没落,___________到鲁国。他幼年丧父,年纪不大就出去谋生,还要奉养母亲,()。当时正值列国纷争、___________、拿人不当人的奴隶社会末期。面对这样一个黑暗的社会现实,孔子举起“拿人当人”的“仁”字
旗帜,倡导“泛爱众而亲仁”,无疑是很伟大的,而且他也是就自己所能来___________自己的学说的。在孔子以前,学校___________在贵族手中,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于是,从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以“有教无类”广收平民子弟。这
就是孔子伟大人格的一个具体体现。(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流落生灵涂炭践行把持B.流浪寸草不留实行陷落C.流浪生灵涂炭实行把持D流落寸草不留践行陷落(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
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所以他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从而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B.所以他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因而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C.所以他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进而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D.所以他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从而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3)文中画横线
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从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以“有教无类”为方针广收平民子弟。B.从孔子才开始办私人学塾,围绕“有教无类”广收平民子弟。C.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以“有教无类”为方针广收平民子弟。D.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有教无类”的方针广收平民子弟。答案以
及解析1.答案:D解析:A.①敏:勤勉。B.②野:粗野、鄙俗。C.①喻:知晓,明白。2.答案:B解析:A.焉:代词,代指自己/语气助词,用于句末。B.则:连词,表承接,就。C.于:介词,在……方面/介词,表被动。D.而: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顺承。3.答案:C
解析:①自省:古今同义,自我反思、反省。②终身:古今同义,一生,一辈子。③不敏:古今同义,不聪明,常用来表示自谦。④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⑤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4.答案:C解析:①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贤人。②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看
齐。③群:名词用作动词,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变得合群。④事:名词用作动词,为……做事,侍奉。⑤厚、薄: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⑥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意见、建议。⑦草: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小草。5.答案:B解析:《论语》以语
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6.答案:1.行其义(“践行大义”或“践行君臣之义”等类似意思均可)知其不可而为之2.这则材料体现了孔子坚持积极行义,又灵活变通的出仕现。孔子的出仕戏值得肯定,孔子终身都在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在实际行动中遵循用行舍藏(灵活变通)的原则,
可以从中获得借鉴与启发。3.材料(1)中,子路认为君子出仕为官即为行义,否则“不仕无义”;②课文中这句话,孔子意在强调重文而轻利的价值观取向,同时指出“义”与“利”对立的背后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解析:1.本题考查对信息筛
选并整合。从文中“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可知子路“出仕”的目的是“行其义”;子路批评“欲洁其身”的人消极避世,缺乏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心。而“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则体现了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2.本题考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孔子看来,史鱼、蘧伯玉
都是贤臣,但蘧伯玉更合于“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君子之道。由此也可见儒学主张通权达变的一面,并不完全是“知其不可而为之”。3.注意抓住材料(1)和课文中关于“义”的论述,分析其语境中的含义并加以阐述。7.答案:(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3)知
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8.答案:(1)A;(2)D;(3)C解析:(1)流落:①穷困潦倒,漂泊外地。②(物品)流转散失。流浪:生活没有着落,到处转移,随地谋生。文中说的是孔氏家族漂
泊到鲁国,应用“流落”。生灵涂炭:百姓像掉在烂泥和炭火中一样,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寸草不留:连小草都不留下,形容遭到天灾人祸后破坏得非常严重的景象。根据后文的“拿人不当人”可知,应用“生灵涂炭”。践行:实行,实践。实行
: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文中指孔子亲身实践自己的学说,应用“践行”。把持:①独占位置、权力等,不让别人参与〔含贬义)。②控制(感情等)。陷落:①地面或其他物体的表面一部分向里凹进去。②陷入。③(领土)被敌人占领。根据后
文的“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可知,应用“把持”。(2)此处说的是孔子从小生活艰苦,故接触到了下层社会,因此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两者是因果关系。而“进而”表递进,不合语境,排除C项。从因果关系来分析,A、B两项倒因为果,排除。(3)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第一处是介词“从”淹没主语,导致成
分残缺,可将“从”删掉;第二处是“有教无类”后缺少中心语,可在其后加“的方针”。A项和B项没有改正第一处语病,D项“有教无类”前缺少介词“以”,只有C项完全修改正确。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
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