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共(6)页,27.49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210ab7a945ac1d045ea335755de609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3月月考高二历史试题考试时间:60分钟;命题人:姓名班级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30小题,共60分)1.关于公元前632年雅典武装暴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的结果B.暴动的参加者主要是平民C.起义曾一度占领了雅典卫
城D.暴动成功地推翻了贵族政治2.之所以说梭伦改革是雅典历史发展的必然,原因是()A.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斗争渐趋激烈B.贵族政治已成为雅典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的障碍C.雅典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D.工商业奴
隶主阶层形成并提出分享权利的要求3.梭伦改革规定,按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这一措施的意义在于()A.铲除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B.打破贵族垄断政权C.促进工商奴隶主阶层的崛起D.满足男子参政愿
望4.梭伦指出:“我制定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直道而行,人人各得其所。"这表明梭伦制定法律的目的是()A.树立古代法律的典范B.协调雅典公民阶层的利益关系C.保护雅典贵族的利益D.协调雅典各个阶层的矛盾与冲突5.梭伦在担任执政官期间,曾立
法规定“一个人如果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这一规定旨在用法律来()A.赋予公民国家主人的地位B.引导公民切实关心国事C.培养公民见义勇为的品质D.冲破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6.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
治奠定基础。在这一改革中,“解负令”的颁布()A.使平民成为司法的主人,开创了司法独立的新时代B.稳定了平民集团,为雅典民主奠定阶级和社会基础C.保障了平民的政治权益,使人民主权理念落到实处D.开辟了非贵族出身的奴隶主取得政治权利的新途径7.纵观古今中外的改革
,它们有许多共同的规律。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的最突出的相同点是()A.都重视农工商业的发展B.都采取了中庸的立场C.都沉重打击了旧势力D.都有一定的民主色彩8.悉尼•胡克《历史中的英雄》:“假如我们给英雄下这样一个定义
:英雄就是具有事变创造性并且能够重新决定历史进程的某些人。那么,紧跟着下一步的推论应该是:一个民主的社会对于英雄人物必须永远加以提防……因为天才和能力时常会被滥用。”古代希腊提防英雄人物的关键措施是()A.设立公民大会B.实行陶片放逐法C.实行五百人会议D.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9.公元前361年
,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赞。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10.“该帝王之制,除井田
,民得买卖”。商鞅变法中这一措施最重要的意义是()A.促进秦国的商业贸易B.打破了原有的土地界限C.承认井田制的合法性D.以法律确立土地私有制11.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纷纷进行变法改革的直接动力是()A.生产力的迅速发
展B.确立封建专制统治C.争取兼并战争胜利D.阶级斗争异常尖锐12.有人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下列新法哪一项可以作为立论依据()A.“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B.“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C.“集小乡邑
聚为县”D.“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13.“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该举措()A.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B.加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增加了政
府的赋税收入D.增强了秦国军队战斗力14.商鞅正式变法前夕,发布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的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两黄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两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
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两黄金(当时的黄金指的是黄铜)。可见商鞅()A.十分重视金钱在变法中的作用B.认识到官民对变法执行力的重要性C.希望变法获得各个阶层的支持D.极力树立自己在秦国官民中的威信15.清人洪亮吉在其文集中曰:“春秋时,列国皆用同姓,惟秦不然。”据他统计,秦
国自孝公以来共引进了53名外国人才,这些人才对秦的发展和壮大直至最后的统一起了重大的作用。据此可知秦国()A.商鞅变法影响深远B.军功爵制推行得力C.历来重视招揽人才D.贵族势力严重削弱16.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
《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A.私有制开始确立,盗贼现象普遍B.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沦为盗贼C.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D.礼乐制度崩溃17.北魏孝文帝“移风易俗”改革措施中,不包括()A.“雅重门族”B.
“剃发蓄辫”C.“班赐冠服”D.“断诸北语,一从正音”18.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归纳正确的一项是()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确立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与危机19
.设立“三长制”,推行“均田制”是对下列哪次改革的描述()A.伯利克里改革B.商鞅变法C.梭伦改革D.孝文帝改革20.北魏政府于484年颁布诏书:“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均预调为二匹之赋,即兼商用。”(《
魏书•高祖纪》),该项政策规定实行()A.均田制B.三长制C.新的租调制D.俸禄制21.北魏孝文帝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六位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名元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当时,有人对他推行的一项改革措施加以称赞:“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
该措施是()A.均田制B.租调制C.俸禄制D.三长制22.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措施()A.均田制B.三
长制C.租调制D.汉化政策23.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这反映了北魏当时()A.阶级矛盾尖锐B.民族矛盾尖锐C.汉族内部矛盾激化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24.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A.抑制土地兼并以缓和阶级矛盾B.限制地主特权以减轻农民负担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D.责令地主将兼并之财上缴国库25.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
仲淹()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26.宋代,遇朝廷重要庆典时,官员子孙承恩特许入国学读书并入仕,有的功臣死后,推恩可达20多人。庆历三年,朝廷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15岁、弟侄年满20岁才得恩荫
,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朝廷此举力图()A.传承宗法血缘观念B.掌握各级官员的任免权C.防止权贵垄断官位D.推动科举与教育相结合27.宋代话本中记载,王安石曾微服到江宁,遇到一老人在喂鸡,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俱来就食。问其故,
老人说:老孀居二十年,也在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话本作为文学史料价值不大B.新法引起了人民大众的普遍不满C.变法中存在一定的扰民现象D.免役法以牺牲百姓利益为代价28
.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A.加强北宋政权的军事力量B.改革科举制度,扩大封建统治基础C.削弱北宋地方割据势力的实力D.解决北宋政权的财政困难29.比较商鞅和王安石的变法措施,我们会发现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以下是关于二者相同点的表述,其
中恰当的是()A.都注重发挥市场作用B.都改变了旧的土地制度C.都推崇严刑峻法D.都重视农业生产30.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A.一定程度上加重人民的负担
B.并未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C.加速北宋走向衰亡D.加强对百姓的社会管控二、材料分析题(31题13分,32题17分,33题10分)3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其民族优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上。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魏孝文帝借助中央集权的强制力,相继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旨在以“中夏正统”自居。——赵向群、侯文昌《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拓跋民族精神的丧失》材料二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
…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
消除南北歧见。——摘编自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材料三(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赵翼《廿二史札记》(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孝文帝汉化措
施的特点。(4分)(3)根据材料二、三简述两位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的不同。(6分)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吾说公以王道,公善之而未用也
。……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口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史记•秦本纪》材料三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
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文学曰: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桓宽《盐铁论•非鞅篇》(1)结合时代特征,分析材料一中秦孝公不用帝王之道而用霸王之道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
变法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具体措施。(10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大夫”和“文学”两派对商鞅变法的不同评价。(4分)(4)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上的改革?(6)参考答案1.D【详解】公元前632年雅典武装暴动没有成功推翻贵族政治,符合题意,故选D;AB
C三项表述符合公元前632年雅典武装暴动,不符合题意,排除。2.B【解析】【详解】贵族政治上的专权和经济上的豪夺,使其成为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共同反对的目标,双方矛盾激化,雅典的贵族政治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这就是梭伦改革的历史必然性。D项是B项的具体体现。AC项并不是梭
伦改革的原因。故正确选项为B项。3.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按照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打击了依靠血统关系谋取特权的贵族,为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奴隶制国家的发展,故B项正确;梭伦改革中实行的财产等级制一定程
度上冲击了贵族的特权,但不能说“铲除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措施促进了工商奴隶主阶层的发展而不是“崛起”,故C项错误;D选项错在“男子”,男子并不一定是公民,故D选项错误。4.B【详解】本题考查梭伦改革的
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识记知识和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无贵无贱,一视同仁,直道而行,人人各得其所”,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制定法律的目的是缓和公民之间的关系,协调雅典公民阶层的利益关系,B项正确;A项不是目的,排除;C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
各个阶层表述错误,排除。故选B。5.B6.B7.C8.B【详解】“一个民主的社会对英雄人物必须永远加以提防……因为天才和能力时常会被滥用。”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克利斯提尼改革实行陶片放逐法,维护民主制度,故选B。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允许所有公民参加,其运行机制中没有对英雄
人物的提防措施,排除A;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因此其并不提防英雄人物,排除C;克里斯提尼改革中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这不能提防英雄人物对民主制度的威胁,排除D。9.C10.D11.C12.D13.C14.B15.C16.B17
.B18.C19.D20.D21.A22.D23.B24.C25.D26.C27.C28.D29.D30.A31.(1)民族意识觉醒,中央集权的加强;为巩固北魏统治。(2)特点:自觉汉化;全面汉化;汇通南北
。(3)不同:材料二中作者对孝文帝改革持肯定态度,认为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材料三中作者对改革持否定态度,认为改革是北魏走向衰落的转折点。【详解】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和“魏孝文
帝借助中央集权的强制力”得出觉醒的民族意识和不断强化的中央集权;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改革的目的是巩固北魏统治。第(2)问,根据材料二“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逆向推理得出北魏孝文帝自觉汉化;根据材料二中“全面汉化改革”“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
得出全面汉化和汇通南北。第(3)问,根据材料二“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可得出是肯定的态度;根据材料三“(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
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可得出则是批判的态度。32.(1)社会大变革,战争频繁;帝王之道不符合形势要求,霸王之道有利于富国强兵。(2)思想:法治、农战。(2分)措施: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位;燔诗书而明
法令。(3)大夫: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和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基础;文学:导致秦朝迅速灭亡。(4)把改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和时代潮流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