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调研考试(二)历史答案和解析

PDF
  • 阅读 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6 页
  • 大小 301.524 KB
  • 2024-10-0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调研考试(二)历史答案和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调研考试(二)历史答案和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调研考试(二)历史答案和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 已有4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调研考试(二)历史答案和解析.pdf,共(6)页,301.52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1462c037c44697c22e26483e5b4fcf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页共5页24届高三年级TOP二十名校调研考试二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D考查原始农业与中华文明。根据材料可知,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为了发展农耕以满足生存需求,逐渐形成了对天象的观测,这推动了天文

学和宇宙自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早期文明文明的发展,故D项正确。新石器时期尚未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故排除A项;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历法产生于夏朝,故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对早期国家的作用,故排除C项。2.A考查百家争鸣。根据材料并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提倡恢复礼乐制度,认为礼乐制度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而以管子和墨家为代表的思想流派认为音乐会导致统治者和民众沉沦且无法满足民众的生存需求,他们对礼乐制度认知的不同,折射出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故A项正确。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而非单

纯的艺术,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以民为本”的民本理念,故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出诸子间的“和”,故排除D项。3.B考查秦的统一。根据材料中“没有给道德伦理留下位置……人们关心的是生产、作战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务”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统一的过程中,着眼于眼前现实的功利主义思想,更加重

视生产与兼并战争相关的事务,而忽视儒家的传统礼乐制以及道德世界,这说明独特文化观念对秦国的壮大及统一六国起到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A、C、D三项都是这种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外在表现和结果,不是该学者强调的重点

,故排除。4.C考查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根据材料可知,汉高祖时诸侯国官僚体系的设置与中央类似,而七国之乱后,中央政府为削弱诸侯国势力,改诸侯国丞相为相,并令相治民如太守,逐渐收回诸侯国对地方官吏的任免权,实际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这些做法一定程度上是将诸侯国官僚系统纳入

中央管控,并不能减轻中央财政压力,故排除A项;郡县制取代分封宗法制标志着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变,故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诸侯国的官僚体制的变化,而非中枢行政体制,故排除D项。5.D考查西汉经济与边疆治理。根据材料“募豪民田南

夷”"新开拓地区的郡县设置""以其故俗治,毋赋税"等可知,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在地方设立郡县,并积极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减免赋役,并移民垦田,这有利于把边疆地区纳入大一统的汉代中央体系之下,故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对边疆少数民族

的镇压,故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民族交融,故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严格执行,故排除C项。6.C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政权。根据材料“以刘汉后裔自居,因此国号为汉”"否定西晋的政权地位"“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进

行祭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政权后,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从中原统一王朝中寻找其历史的合法正统地位,故第2页共5页C项正确,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与中原文化的对比,故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出这一做法的影响,故排除D项。7.A考查隋唐时期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客使图”中左边的三人为唐

代鸿胪寺文职官员;右边的为外国使者和我国少数民族使者,这说明这一时期我国重视发展与域外及边境少数民族的关系,彰显了大唐文明的强大影响力,故A项正确。仅从该图无法得出民族关系的稳定,故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疆域的扩大,故排除C项;朝

贡贸易早在秦汉时期出现,“开始兴起”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8.B考查宋代文化转型。根据材料“唐代文化呈现出贵族化的特质”"宋代……都代表着中国平民文化的新发展,并取代了唐代贵族文化的位置”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到宋朝,

文化由贵族化向平民化演变,这种文化转型一方面受到门阀势力日渐衰落的影响,另一方面源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文化向着世俗化方面转型,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理学发展的影响,故排除A项;材料未强调市民文学地位的变化,故排除C项;多元

发展趋势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故排除D项。9.D考查宋代中央集权的加强。根据材料中“事任分立的相互维系态势”"决策过程出令与审核逐渐分离"等可知,宋代在职官设置中,出现了职级与事类的分离,权力运行中体现了制衡的精神

,具备一定的政治理性色彩,这适应了加强专制集权的需要,故D项正确。“保证了事权的明确与集中”表明,这一定程度上利于提高决策与行政效能,而不是降低,故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主要反映出对事权和职位上的互相制约,而非设置官员数量的增长,故排除C项。10.A考查辽朝统治。

根据材料“重视对儒学人才的吸纳和重用”“通过兴办官学、开科取士等方式,培养和选拔儒学人才"等可知,辽朝统治者重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建设,通过汉化促进封建进程,故A项正确,排除B项。儒学在辽朝并非处于正统地位,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采取不同统治措施,故排除D

项。11.C考查元朝的民主关系。根据材料"不同职业和民族的人有不同的诉讼管辖”"蒙古人和两都诸色人分设审判机构”等可知,元代刑事管辖上,不同族群存在审判机构和法律上的差异,这与当时元代多民族国家和社会多元化密切相关,故C项正确。这种规定体现出元朝统

治者对本民族利益的维护,而非对封建等级秩序的维护,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德法结合的特点,故排除B项;不同族群分设审判机构并不能保证司法的独立运行,且传统社会中司法机构服务于专制皇权,难以实现独立运行,故排除D项。12.B考查明朝中央集权的加强。根据

材料可知,中央政府根据需要调整了布政使的权力,其目的就在于继续强化中央权力,强化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正确。虽然布政使权力被调整且增设了总督巡抚,但这并不意味着地方行政权日益缩小,故排除A项;中央对地方的改革不能说明地方改革已无章可循,故排

除C项;中央设置督抚并不能说明中央在干预地方政务,故排除D项。13.B考查明朝经济。根据材料可知,从14世纪后半期开始,明朝农产品的价格变化明显,逐渐稳步第3页共5页提高,每公斤银所能购得之米逐渐减少,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随着新航路开辟,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推动了货币白银化进程,引发通货膨胀,故B项正确。赋税制度影响的是农民收入增加,与市场交易行为无直接关系,故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宋代完成,故排除C项;米价的上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明清时期人地矛盾的加剧,粮食无法

满足人口增长需求,故排除D项。14.A考查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先秦以来,山林祭祀是国家权力网络中的标志性符号,象征中央政府对四方土地的管辖权,清代对新疆地区山川祭祀,是自上而下的国家政治精神文化的运作,在新疆地区物化的仪式象征,是清政府将新疆纳入中原王朝

统治秩序中的重要象征,塑造了大一统国家意识,故A项正确,排除D项。对山川祭祀不等同于宗教文化,而是广义上的地域文化,故排除B项;“瓦解”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15.C考查清代土地与农业发展。根据材料“田底持有者没有耕作权,只有收租权,而田面持有

者享有耕作权,并向田底持有人交租”"土地田底权与田面权的分离已成为清代部分地方的乡规俗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和租佃制的发展,土地交易流转频繁,土地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这反映出租佃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土地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利于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故排除A项;当时农民与地主间依存的生产关系仍然维系,故排除B项;“有效抑制”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16.D考查明清小说。根据材料“编成与正史并传不朽的小说作品”"历史小说的刊刻相当完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历史小说的繁荣源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文化需求的增长,故D项正确。“

开始”说法错误,故排除A项;材料无法看出市民文学素养是否提高,故排除B项;明清时期理学仍占据社会主流价值地位,故排除C项。17.A考查晚清新思想的萌发。根据材料可知,从《瀛环考略》到《瀛环志略》,徐继畲对西方的认知逐渐深入,从一开始认为澳大利亚“物产无多”"徒费

经营而已",到《瀛环志略》中认为英国的殖民政策是“好勤远略”,可见其对西方基本情况和国际形势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这体现出国人对世界认识的不断深人,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天朝上国观念的改变,故排除B项;“中体西用”思

潮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萌发于鸦片战争时期,兴起于洋务运动时期,成熟于维新运动时期,逐渐式微于20世纪初年,故排除C项;近代外交意识萌发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故排除D项。18.C考查太平天国的影响。根据材料“咸丰以后”“地方督抚日渐坐大”“奏调保举官吏的权利”等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任用地方汉族官僚,汉族官僚势力逐渐崛起,引起了地方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化,故C项正确。这一现象受到太平天国的影响,而非地方行政体制改革,故排除A项;东南互保开始于1900年,故排除B项;维新变法开启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故排除D项。1

9.C考查洋务运动。根据材料“1868年”"两江总督曾国藩、山东巡抚丁宝桢”"小民困苦无告,迫于第4页共5页倒悬”"日削于冥冥之中,不堪设想”等可知,面对着铁路成为世界交通建设的主流,作为先进洋务派士大夫代表的曾国藩、丁宝桢对铁路建设带有忧虑意见,思想保

守陈旧,尚未认清工业文明的重要性与工业时代到来的必然性,故C项正确,排除D项。材料体现不出二者的分歧,故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出与列强商战,故排除B项。20.B考查早期维新思想。根据材料可知,薛福成强调“机器养民”,认识到推广西方工业技术、振兴实业能够有效解决贫困等问题,为应对民生问题提出了近代

化的全新道路,故B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出,故排除;C项不是薛福成的目的,故排除;“机器养民”主要是凸显发展民用工业等实业的作用,而非军事工业,故排除D项。21.D考查晚清经济。根据材料中“1897年”“本着‘与洋争利

”‘夺取英法等银行的商股’的目的”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侵华以抢夺中国矿产、争相投资铁路和设立银行,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对华侵略从商品输出发展到资本输出阶段,面对着西方侵华方式的转变,中国加紧改革,说明这

是侵略方式转变下的产物,故D项正确。新旧观念与材料无关,故排除A项;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从以"自强"为口号转变为以“求富”为口号,故排除B项;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于19世纪末,到辛亥革命后达到高潮,故排除C项。22.C考查晚清政治。根据材料

“清廷启动预备立宪两年后”“预备事项中有20%属于一般行政事务……无一与宪政有关”等可知,清末新政的变革重点在于一般行政事务和经济类事务,而对实行宪政迟迟未能推进,这表明新政蕴含了浓厚的保守色彩,未能突破传统封建专制体制,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改革的措施不触及政

治体制,而非成效受到影响,故排除A项;B、D两项材料未体现出,故排除。23.C考查民国初年的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可知,张謇在任农林工商总长期间,组织人员编纂商法,并且提出政府对工商业发展进行“提倡、保护、奖励、补助”的倡议,这些举措为

当时民族工商业发展提供了制度化、法律化的保障,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新产业,故排除A项;政府对工商业的发展进行干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而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核心是“不干预”,故排除B项;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反侵略求民主,故排除D项。24.C考查新文化运动。根

据材料“以先秦到清代的中国学术思想发展脉络为主要内容”"梳理并重估了古代学术思想……重申国学之‘自由’‘平等’‘民生’思想的要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钱玄同等人主张从传统文化方面吸取现代价值,试图从传统文化中寻求济世良策,故C项正确,排除D项。鸦片战争以来,国人的近代民族意识

逐步觉醒,“萌发”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救国道路分歧出现在1917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故排除B项。25.B考查近代法国民主政治和文化发展。根据材料可知,法国大革命期间,面对着日益高涨的法国大革命的局势,雅各宾派通过印刷出版物的形式,积极宣

传革命成果,增强民众的革命认同,培养公民意识,这利于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故B项正确,排除A项。C项材料无法体现出,故排除;第5页共5页法国大革命时期,法国尚未开始工业化进程,故排除D项。26.(1)表现:农书数量激增;农书内容丰富;涌现出大量农业技术创

新;农学哲学的发展。(4分,任答两点即可)背景:人口数量的剧增,人地矛盾的加剧;经济重心南移;印刷术的普及;政府重视农业生产技术;教育的发展。(4分,任答两点即可)(2)影响:利于促进思想启蒙;推动了选官制度变革;推动了培养近代实用人才的进程;催生了新的生产关系;改变

了人们的生产方式。(6分,任答三点,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7.(1)原因:统治者的高度重视;解决内部纷争;旗人管理队伍的缺失;吸纳汉族先进文化、促进民族交融的需要;推动政权封建化进程的需要。(6分,任答三点即可)(2)成功经验:政府的积极干预;注重发挥企业和慈善团体等民间力量;生产技能教育

与基础知识教育并举;大学职业教育的开展。(4分,任答两点即可)28.(1)特点:积极翻译引入马克思主义相关作品;注意组织体系建设;与工农阶层紧密结合;深受国内运动影响;凸显社会变革全面性。(6分,任答三点即可)(2)思想:运用唯物史观全面分析历史事件;注重人民对推动历史

发展的巨大作用;重视历史的借鉴功能。(6分)价值:有利于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有利于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厚植家国情怀),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2分,任答一点,言之有理即可)29.示例:论点:古代的“中国”概念的演进折射出民族交融的深入。(2

分)阐述:古代的“中国”用来指华夏、汉族,引申为华夏、汉族建立的政权。先秦时期,中原地区因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天下中心”地区的居民主要是华夏族,“中国”一词又引申为“华夏”之意,又引申为华夏人建

立的政权,华夏即是“中国”,“中国”与“四夷”对举。西汉政权建立以后,华夏族发展为汉族,汉族及汉族建立的政权又成了“中国”的代名词,而匈奴、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及其建立的政权则被视为不是中国。随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唐朝时期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等,边疆少数民族地

区与中原地区之间经济交流更为密切。辽夏金时期的民族政权为了追求文化认同,积极学习先进中原文化,这些少数民族政权日益融入“中国”的范围之内。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家国家更趋稳固,原先不被视为“中国”范围内的西藏等地区

也纳入国家统治范围内,成为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8分)总之,“中国”所代表的国家政权所覆盖范围的扩大折射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进程及民族交融的不断深入。(2分)(“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

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666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