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8 页
  • 大小 173.000 KB
  • 2024-09-12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精准解析】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5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精准解析】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共(28)页,173.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0d93ff24be0f449a201ebfd1dab8ca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吴忠中学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比鸦片战争远为深刻的是几个概念的冲突: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西方国家主权的观念之间的不相容;中国的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的外交往来体制之间

的冲突;以及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英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对抗。”这段话A.说明了鸦片战争的必然性B.掩盖了鸦片战争侵略性质C.贬低了中国经济政治制度D.脱离了当时具体历史背景【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鸦片显然只是战争的直

接原因而非根本原因,由于中西方对国际关系、贸易和观念的冲突差异,爆发是必然的,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战争的性质,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经济政治制度问题,故C项错误;“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美国工业的

扩张之间的对抗”等都是对当时时代背景的概述,故D项错误。【点睛】中国鸦片战争爆发是必然性的,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因不了解世界的进步而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同时期的英国刚开始工业革命,缺少原材料和大量资金,便把侵略的目光投向中国,所以即使没有发生虎门销烟,英国还会借其它的借口侵

略中国。2.《南京条约》中,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本质意图的是A.中国须同英国协定关税B.赔款2100万银元C.割香港岛D.英国拥有领事裁判权【答案】A【解析】【详解】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要打开中国的市场,推销其工业品,因此协定关税这一项最能体现英国的侵略意图,故A正确;BCD与

英国的本质意图不符合,排除。3.《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一书曾记载:“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军队与我(英)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是A.

长期天朝上国观念影响,民众无法产生国家认同B.专制制度剥夺人民政治自由,民众缺乏国家观念C.民众“天高皇帝远”的心态,喜明哲保身而不涉政治D.英军挑拨与分化,使民众严守中立【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军队与我(英)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可以看出,当时

中国人的国家观念缺乏,这是由于长期的专制统治剥夺人民政治自由,导致民众认为国家是一家一姓的天下,与普通百姓没有关系。故答案为B项。材料中的现象与天朝上国观念没有关系,排除A项;民众对政治不关心不是“喜明哲保身”,而是专制政府剥夺了参与的

机会,排除C项;这一现象不是英军挑拨与分化的结果,排除D项。【点睛】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实行的是“家天下”的统治,普通民众的政治自由被剥夺。民众认为国家、政府与己无关,在面对外敌入侵时,认为这是统治者要解决的事情,因此持隔岸

观火的态度。4.天京事变”发生的直接原因A.清政府对革命阵营内部的渗透B.太平天国军事失势在政治上的反映C.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化的结果D.小生产者的阶级局限性造成【答案】C【解析】【详解】天京事变是由于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化而导致的,因此C项正确;AB项不是直接原因,排除;D项是根本原因,排

除。5.“在长期的犹豫不决后,欧洲人终于决定支持大清政权……因为他们与满洲人签有条约和贷款协议……”这表明列强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从根本上取决于A.清政府对列强的态度B.列强实现以华治华的需要C.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D.列强维护侵略权益的需要【答案】D【解析】

列强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其实还是因为维护自身侵略权益的需要,而和清政府对列强的态度、列强实现以华治华的需要以及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关联不大,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6.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提出:“兴车马之利,…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

,限满准他人仿做。义和团时期揭帖称:“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即毁坏大轮船。”导致两者对待西方文明态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两者社会主要矛盾存在差异B.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C.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D.农民阶级的落后性与保守性【答案】A【解析】【详解】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其针对的是清政府,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而义和团运动时期中外民族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这是他们对外洋事物不同态度的主要原因,故A正确;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不符合史实,故B排除;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时

期,中国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C排除;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主张学习西方,而义和团运动则盲目排外,他们都是农民阶级,所以农民阶级的落后性与保守性不是采取不同措施的原因,故D项错误。7.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

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

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是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这说明清政府根本不知道舆

论宣传是近代外交的一种形式,即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故C项正确;欧美舆论宣传不可能会左右甲午战争的进程,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日本企图变更中国的政体,故B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信息“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的误读,排除。点睛:“现实的问题历史考”一直

是高考命题的思路,本题以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与日本在舆论宣传策略方面态度差异的对比,引导考生认识外交宣传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的重要性,认识到在国际环境局势复杂多变的今天,只有首先抢占舆论制高点,才能快速反应,掌握主动权,沉着应对。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

可简化为“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8.甲午中日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持乎?……政府疑我跋扈,

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A.军费不足、政府腐败和朝廷猜忌B.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倾轧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慈禧太后无主见D.同僚倾轧、武器落后和军费不足【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的大

意是说:“总理户部那里,平时我去领军费他们就反驳诘问,一到有战事了才过问军舰,军舰还能维持吗?政府怀疑我飞扬跋扈,台鉴检举我贪婪,我如果再敢要钱,今天还有我李鸿章吗?”,显然这里李鸿章分析到甲午战争是所以失败是军费不足以及朝

廷猜忌和同僚倾轧,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分析到政府的腐败,A错误;李鸿章显然不可能当面责怪慈禧无主见,C项错误;武器落后不符合历史事实,当时北洋水师的军舰号称亚洲第一,D错误。9.下图是创作于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一幅名为《临渴挖掘“海军港”水井》的漫画。该漫画反映了

当时A.清廷筹划海军缺乏长远眼光B.政府官员积极挖掘海军港口C.北洋舰队遭到日军沉重打击D.大规模的国防建设正在进行【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甲午战争后,临时挖掘海军港,比喻事先没有准备,临时才想办

法,体现的是清廷筹划海军缺乏长远眼光,A选项符合题意;政府官员积极挖掘海军港港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排除;C项,北洋舰队遭到日军沉重打击属于战争的结果,排除;材料仅仅体现了战败后建设海军港,不能体现大规模的国防建设,D项排除。10.在反割台无望的情况下,唐景崧建立了台湾民主国,他自己为民主国

大总统,丘逢甲为副总统并兼全台义军统领,奉刘永福为民主国大将军,林维源为议长,在反割台斗争中发挥了领导机构的作用。下列台湾民主国解读不正确的是A.对清政府政策不满B.借鉴西方政治C.利于台湾军民联合D.打击清朝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依据所学可知

,“台湾民主国”是在反割台抗日斗争中建立的政权,定国号为“永清”,可看出其本质上奉清朝为宗主,并未打击清朝的统治,因此D选项错误,符合题意。依据所学内容可知,台湾人民对清政府割让台湾给日本的政策非常不满,因此建立此政权,A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依据材料可知“台湾民主国”

政权,设立有“总统”、“议长”等职务,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因此它借鉴了西方的政治,B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依据所学可知,该政权的建立有利于台湾义军、刘永福黑旗军和民众联合对日斗争,因此C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D选项。11.鸦

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A.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C.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答案】C【解析】【详解】《辛

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并不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了,而是列强这时把清政府当做了侵略的工具,,即改变了侵略政策,正确答案为C,同时排除A。“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与史实不符,B错误。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与题意不符,故排除D。【点睛】这一题

体现的是《辛丑条约》与其他条约的比较,在比较过程中,需要明确认识到上述变化并不意味着列强在减少侵略,而是侵略政策策略的一种转变,这种转变使其侵华行动更加隐蔽而且更加方便,所以是侵略更加严重了,故《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12.1

861年,应列强要求设立了专门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1901年《辛丑条约》又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列强这样做的意图是A.加快其瓜分中国的进程B.推动中国外交的近代化C.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关系D.便利其对清政府的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清政府应列强要求设立了专门的外交机

构总理衙门,特别是《辛丑条约》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便利其对清政府的控制,故D正确;《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采取以华制华的策略,改变了瓜分中国为殖民地的做法,排除A;列强这样

做的意图是实现侵华利益,并非推动中国外交的近代化、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关系,排除BC。13.清末预备立宪期间,各省谘议局相继成立。立宪派一方面以谘议局为论坛,发表各种议论,通过各种决议,力图对地方政府的权力运

作有所监督;同时互通声气,函电往来,发起和组织联合请愿,要求尽快成立“责任内阁”,加快立宪步伐。材料说明A.谘议局使立宪派有代表民意的合法性B.立宪派成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先锋力量C.谘议局议员的产生具有较强的民主性D.中国责任内阁

制的框架已经初步形成【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立宪派是通过谘议局而使自己的主张能够代表民意,从而具有合法性,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自身正确但材料并未强调这一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未体现出较强的民主性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要

求尽快成立“责任内阁”等字眼足以证明中国责任内阁制的框架尚未形成,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4.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

命,打破三代以来……;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下列各项对辛亥革命的描述,正确的是A.由无产阶级领导B.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主张实行邦联制D.完全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的性质【答案】B【解析】【详解】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故选B,排

除AD项;辛亥革命没有主张实行邦联制,排除C。故选B。15.有学者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之一是“揖欧(学习欧洲)仿美”。其“揖欧”表现在A.学习英国,实行责任内阁B.效仿美国,确立民主共和C.仿照法国,尝试君主立宪D.以俄为师,推行改良道路

【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揖欧(学习欧洲)”,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这是学习英国的责任内阁制,故A正确;效仿美国,确立民主共和,不属于“揖欧”,排除B;法国实行民主共和制,C错误;1917年十月革命后,我国开始出现以俄为师,并且俄国的经验主要是暴

力革命,而不是改良,D错误。16.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的无产阶级,由于自己的成长和俄国革命的影响,已经迅速地变成了一个觉悟了的独立的政治力量了”。无产阶级的这一变化始于A.辛亥革命B.五四

运动C.南昌起义D.新中国成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变成了一个觉悟了的独立的政治力量了”可知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变化始于五四运动,故选B项;辛亥革命时期无产阶级还

没有登上历史舞台,故排除A项;南昌起义和新中国成立时无产阶级已经“变成了一个觉悟了的独立的政治力量了”,故排除C、D项。17.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一个时代的节点,是千年荣耀的骄傲与近代百年屈辱的交汇点,中国知识精英在这个节点重新寻找方向

,开始踏上救赎国家,救赎民族,乃至自我救赎的道路。材料中“一个时代的节点”指的是五四运动A.发动了人民群众B.引进了马克思主义C.发展了民主革命D.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答案】C【解析】【详解】五四运动是一个时代的节点,是千年荣耀的骄傲与近代百年屈辱的交汇点,结合所学,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

开端,从此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此后在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故C正确;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无法体现“一个时代的节点”,排除A;五四运动前马克思主义已经传播到我国,五四运动并非是引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

时代的节点”,排除B;1921年建立了中国共产党,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8.据统计,从1919年5月到1920年12月,前后有20批青年学生赴法勤工俭学,总数达到1900人次左右。各省频频举办欢送会和“出国指导讲座”,大

型报刊也纷纷报道,掀起了一股赴法勤工俭学的热潮。这表明当时A.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B.新文化运动促进全民族觉醒C.五四运动激发青年探求真理D.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的共识【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

力。解读材料信息可知,从1919年5月到1920年12月,中国有一大批学生赴法国勤工俭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1919年五四运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青年自由平等的思想和爱国思潮,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青年到启蒙运动的中心法国勤工俭学,故选C项;材料反

映的是广大青年到法国勤工俭学,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故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广大青年到法国勤工俭学,不能得出“新文化运动促进全民族觉醒”的结论,故排除B项;D项的“社会的共识”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19.“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下面四

个选项中与其所指的历史事件描述相致的是A.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B.它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C.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D.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收关的转折点【答案】B【解析】【详解】“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指的是中共的诞生,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B项正确;AD项是遵义会议召开的意义,是1935年,排除;C项是五四运动的意义,是1919年,排除C。故选B。20.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实现共产主义——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与中国实际的联

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A.决定参加共产国际B.决定与国民党合作C.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D.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答案】D【解析】【详解】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

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是“脚踏实地”,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故D项正确。参加共产国际与“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不符。故A项错误。中共“二大”没有决定与国民党合作。故B错误。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

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此和中共“一大”时的任务“无产阶级专政”一样是“悬在半空”的,不是“脚踏实地”。故C项错误。21.民国十五年,有一支军队势如破竹,同年席卷湖南,进入湖北,占领武汉,又沿长江东下,攻占江西首府南昌。这正是当年洪秀全的太平军通过的路线,而该军速度是太平军的数倍。材料中涉

及的“军队”和事件指的是A.湖北新军和武昌起义B.国民革命军和北伐C.工农红军和土地革命D.八路军和抗日战争【答案】B【解析】【详解】民国十五年是1926年,“进入湖北,占领武汉”,结合所学,1926年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势如破竹,1927年1月占领武汉,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故B

正确;1911年武昌起义,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1928年创建工农红军,1937年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C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2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共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

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这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地点是A.1921年、上海B.1924年、广州C.1927年、汉口D.1935年、遵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在汉口召开的八七会议的内容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

统治的总方针,并决定秋收时发动起义,故C项正确;A项是指中共一大,主要涉及中共的成立,排除;B项是指国民党一大,涉及到第一次国共合作,排除;D项是指遵义会议,主要涉及纠正左倾错误和确立毛泽东的地位,排除。23.毛泽东:“目前长沙那样

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材料中这段话的背景是A.土地革命的开展B.秋收起义中受挫C.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D.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创立【答案】

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秋收起义失败后,党中央决定放弃城市革命道路,确立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革命胜利的方针,故B项符合题意。ACD均为题干材料现象的结果,并非背景,排除。24.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

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应当时中共中央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

市暴动的结合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答案】B【解析】此题注意把握时间:1928年。此时毛泽东虽然已经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等星星之火,但中共中央仍然坚持城市暴动。由材料中“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革命高潮”相结合,才能变成“全国胜

利”的信息可知,农民战争要配合城市暴动,以城市暴动为主体,故B项符合材料的原意。排除其它选项。【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具体考查中国革命道路。25.毛泽东、朱德创立井网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走向胜利的道路,这条道路的中心内容是A.武装斗争B.土地

革命C.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D.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作为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保障,故C项正确;ABD项都不是中心内容,排

除。26.2016年10月21日上午,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长征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下列关于红军长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长征证明了人类有能力实现所有的愿望B.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C

.长征的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D.英勇、牺牲和忍耐精神是长征的主旋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红军长征的史实。红军长征是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直接造成的,故B项正确,不符题意;长征的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面貌,长征精神激励着后人,故C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A项

说法错误,错在“人类有能力实现所有的愿望”,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长征27.埃文斯·索尔兹伯里《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道:一切都变了——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二十几

人在这里开会……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该会议A.提出中国近代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B.制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C.妥善处理分

歧,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D.系统论述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等问题【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

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可知该会议是遵义会议,结合所学可知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故C项正确。1922年召开的中共二大提出中国近代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故A项错误。八七会

议制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故B项错误。《新民主主义论》系统论述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等问题,故D项错误。点睛: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

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28.教育部要求,2017年春季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十四年抗战”主要是基于A.抗战的民族性

和完整性B.中共抗战的历史功绩C.突出东北抗战的重要性D.中国抗战的长久悲壮【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知识可知,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9月,正阳抗战体现抗战的民族性和完整性,故A项正确;BC项此案例中没有体现;中国抗战取得了

胜利,故D项错误。29.1941年以后,国统区的经济、国民党政府的财政开始陷入困境,1943年以后达到非常严峻的地步,而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垄断却大大加强,这就使人民对国民党统治更加不满。抗战时期国统区的这一状况A.反映了

共产党政治影响力提升B.导致国民党的统治迅速崩溃C.反映了国民党政治地位的下降D.促进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人民对国民党统治更加不满”表明国民党的威信下降,政治地位在下降,故C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共产党政治影响力

”问题,排除A;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的统治迅速崩溃,B错误;人民对国民党统治更加不满,不利于抗日战争的胜利发展,排除D。30.1940年8月15日,延安各界隆重追悼一位国民党爱国将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分别送了“尽忠报国”、“取义成仁”、“为国捐躯”的挽词,蒋介石也手书“荩忱忠勇义烈,牺牲成仁,光

荣一死,炳彪千秋”。这位“爱国将领”是A.宋哲元B.蒋光鼐C.蔡廷锴D.张自忠【答案】D【解析】【详解】1940年,国民党将领张自忠将军在枣宜会战中牺牲,D项正确;ABC与材料的主旨及时间不符合,排除。31.中国人民在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下面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结束了中国近代以来的百年耻辱B.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C.改变了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D.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百年耻辱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新中国,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故ABC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3

2.蒋介石日记:中午约毛泽东谈话半小时.余示以至诚与大公,允其所有困难无不为之解决,而彼尚要求编其二十八师之兵数耳!这则日记可能写于A.国民革命时期B.两安事变时期C.重庆谈判时期D.北平会谈时期【答案】C【解析】【分析】

试题分析:“正午约毛泽东谈话半小时,余示以至诚与大公,允其所有困难无不为之解决,而彼要求编其28师之兵数。”周恩来参与了西安事变,毛泽东没有,排除B。北平会谈时期蒋介石派代表参加谈判,没有约会毛泽东,排除D。从谈

判的内容分析,毛泽东主要是解决根据地的军队问题。结合所学可知是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谈判时期。因此选择C。国民革命时期中共还没有掌握武装力量,A不符合题意,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解放战争·重庆谈判【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33.1948年底,著

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哪一战役有直接关系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1948年底”、“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可以知道,该战役发生在1948年底,而且在北京地区,结合所学可以知道,这一战役是平津战役,故C项正确;辽沈战役发生在1948年9月,在东北地区,故A项错误;淮海战役虽然发生在1948年底,但是以徐州为中心,故B项错

误;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在长江流域,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解放战争,考查平津战役,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平津战役相关知识的掌握。本题的关键是“1948年底”、“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34.1947年12月,毛泽东分析当时的

形势后,饱含激情地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应是A.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B.国民党军主力基本上被消灭C.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的召开D.解放军主

力已打到了国统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解放战争。依据材料中“1947年12月”、“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结合所学可知这个“转折点”指的是1947年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打到国统区,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是在1945年8月15日,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是在1949年三大战役结束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的时间是194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35.

下列对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特点的说法错误的是A.变化最早出现在东部沿海地区B.中国出现外资经济、近代封建官办企业、民族资本义等新兴经济成分C.中国的小农经济迅速解体D.中国成为资本义世界市场的附庸【答案】C【解析】试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选出错误选项。结合所学,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最早的是东部沿海地区的通商口岸,排除A;近代封建官办企业、民族资本主

义等新兴经济成分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出现的,排除B;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排除D。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C表述不当,故选C。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近代中国

经济结构的变动的表现36.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在报告中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大批的美国床单、衬衣布、斜纹布出现积压,卖不出合适的价钱。”这主要是由于A.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B.中国市场没有实现开放C.英国商品垄断中国市场D.

美国对中国市场盲目投资【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西方商品销售到中国受阻,主要是受到中国小农经济的抵制,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对商品的需求量较小,故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市场已经被迫开放,排除B项;英国商品并没

有垄断中国市场,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不是其原因,排除D项。37.1865年李鸿章在《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摺》中说:“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求利益者,官法无以为之区处。”这说明李鸿章A

.认为洋务运动没有实行的必要B.认为洋务运动会诱导近代工业的兴起C.反对向西方学习D.主张政府立法阻止国人创办近代工业【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信息“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求利益者,官法无以为之区处”说明李鸿章代表的洋务派意识到洋务企业的创办会对民营近代企业的产生起

到诱导作用,故B项正确;李鸿章本身就是洋务运动的领导者之一,故A项错误;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故C项错误;D项无从体现且与史实不符,排除。【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把握住李鸿章属于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实现富国强兵,挽救清

王朝统治。再结合材料主旨可以解答本题。38.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近代”的含义,最重要的一点是A.由私人投资兴建B.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C.采用机器从事生产D.产生和发展于中国近代历史时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所谓“近代”是区别于过去的手工劳动而采用机器生产,因

此C项正确;ABD项都不是“近代”最重要的含义,排除。39.方举赞原是流动的打铁匠,因与英商老船坞的头脑是同乡,得到买卖老船坞旧铜皮、铜钉等机会,赚了钱。于是同别人合伙开打铁小作坊,以后发展为机器厂,这说明近代中国A.封建自然经济已经解体了B.属于近代的洋务企业C.

诞生了早期民族资本企业D.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于是同别人合伙开打铁小作坊,以后发展为机器厂”可得出此时中国已经诞生了早期民族资本企业,C项正确;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排除A项;方举赞不是洋务派,排除B项;D项是在一战期间,与材

料主旨不符合,排除。40.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有发展但仍举步维艰的原因是①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②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③洋务派垄断中国近代工业;④清政府官吏敲诈勒索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D【解析】【详解】甲午战争后,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官吏敲诈勒索和外国资

本主义的经济侵略特别是资本输出增多,都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是其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①②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甲午战争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洋务派不能再垄断中国的近代工业,说法③错误,与之组合的ABC三项不符合题意。41.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相继颁布了《奖励工艺

品暂行条例》、《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工业奖励法》等文件,同时邀请蔡元培、马寅初分别担任监察院长、立法院财政委员会委员长。这表明南京国民政府A.扫除民族工业发展的障碍B.强化了对经济的干预管理C.调整国民经济发展的格局D.积极扶持民族工业的发展【答案

】D【解析】【详解】由材料“相继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工业奖励法》等文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措施,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故D正确;材料涉及的是鼓励民族工业的发

展,而不是扫除发展的障碍,故A不正确;BC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42.荣氏企业是近代民族工业的代表企业。1912年后,荣氏企业看准了面粉、棉纱工业大发展的苗头,不失时机地大力扩充,同时抓质量、创名牌。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后,国内“抵制日货爱用国货”更是推动了荣氏企业

产品迅速占领市场。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促成荣氏企业在这一时期发展的因素有①一战对战略物资的需求②企业自身管理有方③国民政府大力支持④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①依据材料“1912年后,荣氏企业看准了面粉、棉纱工业大发展的苗头,

不失时机地大力扩充”来看,一战对战略物资的需求促进了荣氏企业的发展,正确;②依据材料“抓质量、创名牌”来看,荣氏企业自身管理有方,正确;③依据材料时间“1912年后”“1915”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应是北洋政府,排除;④依据材料“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后,

国内抵制日货爱用国货更是推动了荣氏企业产品迅速占领市场”来看,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亦推动了荣氏企业的发展。故答案为B项。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43.国内“工商业经济困难,每苦于周转不灵,有待夫金融界之放款。但金融界以本身资力不厚,虽愿放款而效果不宏。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

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一种”。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处于A.清政府晚期B.新中国成立初期C.北洋军阀政府时期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

,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一种”可知,当时中国正在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国处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故D正确;清政府晚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北洋军阀政府时期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BC

错误。44.据材料统计,1937年川陕等西部地区共有工厂237家,还包含一些作坊工厂。到1940年,西部地区工厂合计达1354家,仅重庆就有429家。这说明了A.西部优越的资源条件有利于企业发展B.重庆是抗战时期的经济中心

C.国民政府为持久抗战做准备D.西部的开发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从西部地区的工厂数量的变化我们可以得知,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东部的工厂已经被敌人占据,只有开发西部才能够与日本周旋,体现出国民政府持久战的思想,故C项正确;西部的发展条件远不及东部,故A项排除;材料

中没有体现出重庆的经济地位,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西部开发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故D项排除。45.民国末期,上海市民经常拥挤在米店门口抢购大米,有人抱怨说:拿着一口袋钱买不到一口袋米。有报刊还以醒目标题《六十亿元值几何?仅买七十七粒米》刊出相关报道。这

突出反映了A.上海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B.不法商贩囤积居奇扰乱了市场交易C.社会动荡造成米价居高不下D.恶性通货膨胀政策造成市场的崩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民国末期”“六十亿元值几何?仅买七十七粒米”,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民国末期国民政府滥发纸币,造

成恶性通货膨胀,故D正确;ABC不是材料反映的突出问题,材料主要反映的是通货膨胀、货币贬值,排除AB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民国末期”“六十亿元值几何?仅买七十七粒米”,结合所学民国末期国民政府滥发纸币的史实分析解

答。46.据《解放日报》报道,今天的上海是真的“美化”了。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难怪有人说:“中国人民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配备’了!”这则报道应出现于A.1895~1911年B.1912~1919年C.1927~1936年D.1945~1949年【答案】D【解析

】试题分析:A不对,这一时期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C不对,这两个时期日本加快侵华步伐,因此都不可能看到美国商品独占中国市场的局面;D符合题意,1945年抗战胜利后,日本投降,欧洲国家普遍衰落,美国积极进行全球性扩张,对华采取扶蒋反共的政策,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故本题答

案选D项。考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曲折发展历程·解放战争时期的发展47.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说到“我们不应忽视这一事实:外国租借地和条约口岸地区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工业发展所需的和平秩序,而且外国企业也承担了大部分‘社会开支’,如公用设施、道路和通讯

设施,这些都使中国工业发展更加容易。”作者认为:A.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比较迅速B.列强维持了中国沿海地区的统治秩序C.外国企业为中国政府开源节流D.西方对中国经济现代化具有促进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外国企业也承担了大部分‘社会开支’,如公用设施、道路

和通讯设施,这些都使中国工业发展更加容易”可知体现的是西方对中国经济现代化具有促进作用,D选项符合题意。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是呈现曲折发展的特征,发展迅速不符合史实,A选项排除。列强维持了中国沿海地区的统治秩序的说法与

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外国企业在华主要是为获取利益,C选项排除。48.根据“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示意图”,图示中三次发展高峰出现的共同原因是A.中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B.中国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C.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放松D.

中国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图示中三次发展高峰分别是中华民国初期、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时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第一次是奖励实业,第二次是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第三次是合理调整工商业,显然三次都是政府调整政策的结果,故B项符合题意;中华民

国时期社会制度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故A项不符合题意;帝国主义经济侵略放松只符合第一个发展高峰,故C项不符合题意;中国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是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发展受挫的重要原因,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二、非选择题49.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中日关系发展,必须以史为鉴,才能够面向未来。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55年,日本的吉田松荫公开宣称:“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

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1887年,日本制定的《清国征讨方略》公然叫嚣:“欲维护我帝国独立,伸张国威,进而巍立于万国之间,保持安宁,则不可不分割清国,使其成为数个小邦国。”——摘编自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材料二:(田中奏折)

还明确提出了侵略步骤:“寓明治大帝之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既已实现,惟第三期灭亡满蒙,以及征服支那领土,使异服之南洋及亚细亚全带,无不畏我仰我鼻息之云云大业。尚未实现,此皆臣等之罪也。”——摘编自《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材料三:“……帝国所以向英美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

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而战局……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朕欲忍其所难忍……以为万世开太平……”——摘编自1945年《日本天皇停战诏书》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制定《清国征讨方略》的原因。指出日本在

19世纪末为实施其方略采取的举措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日本在华是怎样逐步实施第三期目标的?面对日本侵华,中华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强,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方面的主要表现。(3)

据材料三概括日本天皇停战的原因,这对当今日本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答案】(1)原因:日本对华侵略蓄谋已久;明治维新,实力增强。举措: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影响: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2)实施:1931年,在中国东北发动了

九一八事变: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3)原因:美国投放原子弹,战局不利:为了保护日

本民族和世界文明:为了维护世界太平。影响:未能深刻反思战争的罪行,否认侵华历史,导致当今右翼势力猖獗。【解析】(1)由材料“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说明日本对华侵略蓄谋已久。结合所学,

明治维新以来,实力增强。第二小问,容易答为: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2)结合所学,1931年,在中国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为反抗日军侵略,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在正面战

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3)由材料“战局……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可见日本天皇认为停战原因是:美国投放原子弹,战局不利;为了保护日本民族和世界文明;为了维护世界太平。由此可见,日本未能

深刻反思战争的罪行,否认侵华历史,导致当今右翼势力猖獗。5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正式就取,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蠲(免)除工商业各项服制;鼓励华侨投资,……1月12日清帝退位,……3月11日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陈旭麓主编《中

国近代史词典》材料二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街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一一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

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临时政府属于什么性质的政权?并分析该政府的建立及其施行的措施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2)材料二中,“相反的道路”是一条怎样的道路?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

产党人选择这样一条道路的原因。【答案】(1)性质:资产阶级政权;影响: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入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2)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原因: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敌强我弱的斗争形势;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无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解析】【详解】(1)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性质是:资产阶级政权。依据材料“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蠲(免)除工商业各项限制,鼓励华侨投资”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概括,可得出结束了

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2)依据材料“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可知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依据材料“

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等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国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敌强我弱的斗争形势、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无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可靠的

同盟军等角度概括。5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经历了19世纪的苦难与动乱之后,20世纪的中国进入到一个革命的时代,一个波澜迭起的革命时代。清朝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先后被革命浪潮所掀翻,退出历

史舞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出现稳定局面,由此走上了稳步发展的道路。革命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回首百年,有人感叹,如果走代价较小的改良之路该有多好,遂有“告别革命”之说,亦有提倡“回到康有为”“回到孔孟道统”等等说法。然而,历史选择并非由一个理想化的愿望所决定,任何事后的讨论都应该

回归历史现场,观察其发生的原因、进程及其影响,而不应脱离具体时空作臆测与推理。——王建朗《如何看待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从材料提取信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

辑清晰)。【答案】示例1:(论题)选择革命而非改良的道路是由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论证)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维新变法运动,但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加上帝国主义和封建顽

固势力过于强大,他们不甘心在改革过程中丧失其原有的利益,因此维新变法运动最终失败。历史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当时的中国行不通,阶级调和、社会改良的方案,只能让位于革命手段。以孙中山为首的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

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政府统治,发动了辛亥革命,大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然而最终失败了,时代呼唤新的革命道路。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共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国家富强

、民族复兴找到了光明大道。(两个史实,论证逻辑清晰)结论:虽然改良比革命的代价小,但未必就能行得通。中国近代化转型最终选择了革命道路,是由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示例2:(论题)不能因为革命付出的代价惨重就否定革命,也不能因为改良的代价小就一味肯定改良。(论证)19世纪末,维

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自上而下推行变法,由于损害了势力强大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其强烈反对,因而变法很快失败,改革措施基本都被废除。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了新政和“预备立宪”,但由于改革十分不彻底,最终失去民心,清朝统治岌岌可危。这说明改良虽然代价小,但由于封建顽固势力根深蒂固

,又与列强勾结,千方百计地阻挠改良,导致改良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失败。从1927年农村包围城市开始到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中共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血洗了百年耻辱,中国从此进入了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可

见,革命虽然代价惨重,却彻底改写了中国的命运。(要求:改良和革命的例子各一个,论证的逻辑清晰,可。革命的事实用辛亥革命亦可)(结论)综上所述,革命对社会的破坏性确实很大,但不能因此否定革命;改良虽然是变革社会的好办法,但也要因时而变。革命和改良都是变革社会的手段

,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采用哪种手段,才是正确的出路。以下示例亦可:论题1:“告别革命”之说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论题2:不应该脱离具体的历史时空去看待改良或是革命道路的选择。论题3:历史选择(走向近代化的道路)会受到具体的历史环境的制约。【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拟定具体的论题,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材料体现了19世纪至20世纪的革命时代及其影响,答题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以选择选择革命而非改良的道路是由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角度,结合所学近代维新变法

运动、革命派运动史实分析回答;也可以选择不能因为革命付出的代价惨重就否定革命,也不能因为改良的代价小就一味肯定改良的角度,结合所学近代改革和革命史实分析回答。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5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经

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金陵机器制造局创办于1865年,位于南京聚宝门外扫帚巷西天寺。1869年,该局已能生产多种口径前膛炮、炮弹、炮车及枪弹。次年,在通济门外神木庵旧基兴建火箭分局

。1871年9月,在通济门外九龙桥兴建火药分局。1879年,归并乌龙山机器局。1881年,仿制成功美式加托林轮转机枪(十门连珠格林炮)。1884年,仿制成德国克鲁森式37毫米2磅子后膛炮和美式诺登飞多管排列机枪(四门神机连珠炮)。——徐泓《徐建寅与金陵机器

制造局》材料二大生纱厂是中国近代早期的民族资本企业之一。创办人张謇,江苏南通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帝国主义忙于战争,使中国纺织工业有了发展的良好机会,给大生纱厂带来了“黄金时代”。从1917年开始,由于外货锐减,国产纱

布畅销,特别是四川、江西两地需要量更大,纱价由每箱156元涨到230元,因此全年获利76万两。以后四年也连续赢利,1917—1921年五年共获利560多万两。——摘编自百度百科《大生纱厂》材料三清政府对工商业征收苛

捐杂税,直接打击了民族工商业。其中破坏性最大的是厘金制度。自1894年到1902年,清政府通过厘金制度,每年所获收入在1400—1600余万两之间……至中央或地方当局以军需、河工、赈恤等名义勒令工商业“报效”款项,更难以数计,种种勒索苛攫,无异在工商业者身上缠以条条锁链,四肢捆缚,血液不通。——摘

编自尚和平《封建主义是阻碍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主要原因》(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金陵机器制造局属于哪一类型的洋务企业?这一类企业创办的口号是什么?(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生纱厂在民国初年迅速发展的原因。(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外因角度分析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答案】(1)类型:军事工业。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或“自强”)。(2)原因: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③一战期间,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⑤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3)内因:缺乏资金、人才、技术等。外因:封建主义、外国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束缚,近代中国政局动荡等。(4)政府政策、社会思潮、社会环境、群众爱国运动、实

业家的爱国精神等。【解析】(1)根据材料内容来看金陵机器局生产武器所以类型应为军事工业;洋务运动中军事工业的口号是“师夷长技以自强(或‘自强’)”。(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大生纱厂迅速发展的原因应该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第二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第三,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第四,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第五,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阻碍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因素有:外因方面:本国的封建主义剥削、外国资本主义的侵

略、官僚资本主义的束缚;以及近代中国政局动荡等;内因方面:民族工业缺乏资金、人才、技术等。(4)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以归纳出影响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政府的政策、社会思潮的变化、社会环境的开放等。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5225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