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教师版).docx,共(23)页,2.302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0d07990a468be4fd6576087fd04c69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课程标准课标解读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1.结合教材,了解中国共产党探索新的革命道路的艰难,运用地图,分析革命根据地分布的特点
及成因;认识工农武装割据对中国革命的意义。2.结合教材及提供的材料,知道红军长征的背景,运用图片、教材地图、诗词等全方位认识红军长征的路线、克服的困难,体会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知识点01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一)宁汉合流1、时间:1927年秋。2、定义:武汉国民政府与南
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3、影响:标志着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微点拨】宁汉合流1927年9月,国民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同汪精卫集团在反共的基础上实行反革命合流,成为“宁汉合流”。1、“宁汉合流”的实质是中国国民党各个派系的暂时联合,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宁汉合流后的
政府,仍称南京国民政府。2、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后,中国国民党已变成为一个由代表地主、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即学即练1】1927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同武汉国民政府合并,因南京简称“宁”,武汉简称“汉”,故史称“宁汉合流”。“宁汉合
流”标志着()A.国民党一党专制的建立B.袁世凯成功窃取革命的胜利果实C.国民大革命彻底失败D.国民党形式上统一全国知识精讲目标导航【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宁汉合流”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制的建立,故选A;袁世凯是在1912年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排除B;“四一二”反
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已经标志国民大革命彻底失败,排除C;国民党形式上统一全国的标志是1928年东北易帜,排除D。故选A。(二)国民政府的北伐1、时间:1928年。2、对象:张作霖。3、概况(1)日本帝国主义为阻挠北伐,制造了“济南惨案”。(2)
张作霖因战事不利,决定退出北京,日本在皇姑屯将他炸死。(3)1928年年底,张学良通电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4、结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微点拨】中原大战1930年5月至11月,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集团在中原地区进行了一场新军阀混战,史称中原大战
。最终蒋介石集团的胜利结束。【即学即练2】1930年4月中原大战爆发,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联合发动反对蒋介石的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军阀混战。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
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来抓。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A.对中国革命的任务认识模糊B.能从时局出发做出正确决策C.对革命形势的估计明显错误D.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答案】C【解析】据材料“1930年……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敌我力量对比仍然是敌强我弱,正确的革命道路应该是农村包围城市,故这说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对革命形势的估计明显错误,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中国革命的任务,而是反映革命的道路和策略,故A项错误;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并不是当时的正确决策,故B项错误;在此之
前中国共产党已经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故D项错误。故选C。(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原因(1)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有所提高。(2)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2、概况:除了原有的纺织、面粉等行业外,民族工业中的
新兴部门,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3、受阻: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四大银行成为他们巧取豪夺的重要工具。【拓展补充】国民政府关税改革原因:世界经济危机冲击,白银外流;国内币制混乱,阻碍经济和贸易发展;应对日本的经济侵略。内容:1
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实施币制改革:废除银本位制并实行白银国有,禁止流通;统一发行法币,为唯一流通货币,实行“外汇本位”制。积极作用:统一了全国货币,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推遏制白银外流,稳定了中国金融市场;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为抗日战争
胜利奠定了基础(为抗战作了物质准备)。弊端:依附于英磅和美元,成为英美的经济附庸;后期纸币滥发,急剧贬值,导致通货膨胀埋和经济崩溃。【即学即练3】国民政府通过与列强的交涉,到1934年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在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关税率只有4%,1931年则提高了
10%,1933年提高了20%,1934年更是达到了25%,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由此可知,国民政府统治前期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保持顺差B.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已
日益密切C.列强已放弃了对华经济侵略D.民族工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通过与各国列强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我国海关关税率从1927年到1934年呈上升趋势,这有利于保护国内的民族工业,D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具体数据,无法体现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是否保持顺差,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排除B项;列强近代始终没有放弃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排除C项。故选D项。知识点02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一)南昌起义1、背景:国民革命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
要性。2、概况(1)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2)起义军在南下途中遭到敌人封堵,损失严重。(3)保存下来的队伍,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湖南,坚持斗争;另一部分进入海陆丰地区,与当地农民军会合。3、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的第一枪。【微点拨】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是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的开始【即学即练4】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之间,中国国家博物馆先后组织了4次大规模的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刻画了一批散发着艺术魅力、洋溢着革命热情的共产党员形象。如图
为黎冰鸿创作的《南昌起义》(1977年,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藏)。这些艺术创作旨在A.弘扬意识形态B.传承革命精神C.激发奉献热情D.服务经济建设【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革命历史题材”“黎冰鸿创作的《南昌起义》”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
党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体现了勇于抗争的革命精神,材料所述美术创作均围绕革命历史主题,例如黎冰鸿创作的《南昌起义》,宣扬了革命热情,传承了革命精神,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鲜明的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
内容,排除A项;材料主旨突出的是“革命”精神,没有体现国家建设中的“奉献热情”,排除C项;材料中美术创作围绕革命历史题材,宣传“革命”精神,而不是“服务经济建设”,排除D项。故选B项。(二)八七会议1、时间:1927年8月7日。2、内容(1)会议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纠
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2)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3、意义: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过程(1)1927年9
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2)起义军进攻长沙受挫,毛泽东决定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3)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4)1928年,朱德、
陈毅率领的革命队伍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2、意义(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2)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
权的道路。【拓展补充】中俄革命道路比较中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俄国道路: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然后扩展到农村。中国:中国民主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工人阶级力量较弱;反动势力主要集中在
城市,且较为强大,而农村相对薄弱俄国: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工人阶级的力量较强,且主要集中在城市。【即学即练5】下表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民革命道路的探索历程,根据此表结合所学知识,由此可知事件道路内涵《天朝田亩制度》阳式农民革命道路农民阶级希冀建立
绝对平均主义社会的道路成成变法日本式的道路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改良走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道路辛亥革命美国式的道路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革命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道路南昌起义俄国式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走中心城市革命的道路井冈
山根据地的创建自己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A.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利于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B.民族矛盾的激化是革命道路得以发展的共性前提C.革命道路的探索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攀升过程D.所有的革命道路均大大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从太平天国运动到中共创建井冈山
根据地,中国人民通过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最终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故A符合题意;材料既反映了民族矛盾又有阶级矛盾,故B说法错误;革命道路的探索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攀升过程,说法过于片面武断,故排除C;所有的革命道
路均大大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说法过于绝对,太平天国运动与中国近代化无关,故排除D。故选A项4.“工农武装割据”(1)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2)根据地建设①根据地的巩固与扩大: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②政权建设: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
和国在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微点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中央苏区成立,主席毛泽东,定都瑞金(中央苏区-瑞金县),以中国工农红军作为国家的武
装力量。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被迫放弃中央苏区,随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同月,组建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办事处,统一领导中央苏区留守军民的斗争。1935年5月,中共西北特委组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联邦。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治体制演变
为联邦制。10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抵达陕甘苏区。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变更对外名义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12月,中华苏维埃政权改国名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宣布迁都延安。1936年,再度改
国号为“中华苏维埃民主共和国”,对外继续沿用“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名义。1937年9月6日,中华苏维埃民主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更名“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22日,正式结束苏维埃国家政权形式,陕甘宁边区政府成为民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中国工农红军部
队相继改编为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八路军)和新编第四军(新四军),参加对日作战。【即学即练6】观察如图,图片上正中文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以下对该图内容解读正确的是A.图示共和国是无产阶级性质国家B.毛泽东思想是图示政权指导思想C.该货币发行促进了国内经
济交流D.图示政权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尝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政权性质是工农民主革命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雏形,D项正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共成立的地方性、工农武装割据政权,尚没有全国性国家权力,排除A项;毛泽东
思想是在抗战后期提出的,排除B项;该货币仅适用于苏区,不是全国性货币,不能促成国内经济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知识点03红军长征(一)原因1、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革命实际。2、“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二)过程1
、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2、遵义会议(1)时间:1935年1月。(2)内容: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会议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会后不久,政治局常委决定由张闻天负总责,并成
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3)意义: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机的情况下,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微点拨】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中国共产党自1922年7月决定
参加共产国际后……对于共产国际的决议及共产国际派来的代表的意见,往往照抄照搬……在长征开始前不久,因上海中央局被破坏,党中央失去了与共产国际的无线电联系……而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德因在军事指挥上犯了错误,在会议上处于被批判的地位,他再也不能对我们发号施令了。——
《中国红军长征记》【即学即练7】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遵义城头霞光闪》这样唱道:“巍峨的遵义城,屹立在乌江边。云消雾散霞光闪,捧出红日照山川。毛泽东,伟大的领袖,英明的舵手,拨正船头,升起风帆,引导我们胜利向前,向前。”对歌词内容理解正确的是A
.“云消雾散”指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B.“舵手”指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C.“拨正船头”指中央红军同在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D.“胜利向前”指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
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因此材料中的“舵手”指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B项正确;遵义会议纠正的是左倾错误,排除A项;“拨正船头”是指肯定毛泽东正确的军事主张,排除C项;材料是对长征时期遵义会议的描述,非北伐战争,排除D项。故选B项。3、四渡赤
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4、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5、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微点拨】三大主力会师19
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建立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即学即练8】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
无产阶级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下列对长征叙述正确的是A.1934年1月,中央红军从井冈山根据地出发开始长征B.1935年1月,中央红军召开的遵义会议成重要转折点C.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红二、四方面军正式会师D.1936年10月,中央红军抵达吴起镇标志长征的结束【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月中共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共生死攸关的转折点,B项正确;红军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排除A项;1936年10月,中央红军与红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
结束,排除CD项。故选B项。(三)意义1、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2、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3、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考法01国民经济建设
运动经济建设中的许多项目,都是直接为战争做准备的。国民党五大指出,从事经济建设,迅速完成重工业,能力拓展其目的是“使战时工业能以动员,以供临时需要”…在此“中日战祸一触即发之秋,沿江沿海随时有被封锁之虞。交通系国防至巨,为适应国防需要……确有及时兴筑通江通海通缅铁道之必要”。资源委员会所办各厂矿,
也主要是为国防做准备,厂矿的分布均远离海口。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厂大都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电工器材厂,从原料和产品运销的角度来看设在武汉为宜,但却将其设在湘潭,这完全是出于国防的考虑。即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资源委员会致力于资
本需要量大、资金周转慢、盈利少、风险大,而为一般民族资本家所不愿问津的重工业及国防工业,大量投资于西北、西南等内地落后省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对改变我国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的不合理产业结构和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通商口岸不平衡的产业布局都起了积极作
用;为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典例1】1935年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国民经济建设计划”,“关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实现,我们觉得这个建设应当是有计划的有统制的建设,……全国一致动员,这个经济建设运动,才有成功的希望。”其目的是A.促进官僚资本主义的发展B.推动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C.促
进国民政府的经济恢复D.为抗日战争奠定物质基础【答案】D【解析】1935年是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此时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国民政府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是为了抗战做准备,为抗日战争奠定物质基础,D项正确;根据“全国一致动员”可知不是要促进官僚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A项;南京国民政府没有建
立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促进经济恢复的做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考法02工农武装割据的条件和意义1、条件(1)必要性:这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决定的;反革命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在农村的统治相对薄弱;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必须深入农村
,发动农民起来革命。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特殊的城乡关系,决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2)可能性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国民革命的影响;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中国共产党有力的组织和各项正确政策的执行2、意义(1)“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奠定了农村包围
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基础,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就是坚持了这条道路,取得了最终胜利。(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是马列主义暴力革命原则同中国革命
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对中国人民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孕育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工农民主专政,实际上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具体尝试,为在中国建立一个真正统一的人民共和国
积累了经验。【典例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中共作出了没收的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禁止土地买卖的规定。而1929年中共通过的《土地问题决议案》规定:自耕农的田地不没收;对富农只没收多余的土地,不
过分打击;对大中小地主区别对待,给地主以生活出路。这一变化A.旨在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B.打破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C.利于保障革命根据地建设D.意味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共土地政策发生了变化,由原先的没收土地、禁止土地买卖转变为保护自耕农土地、对地主阶级不过分打
击,这有助于团结更多的阶级,从而保障根据地建设,C项正确;地主阶级是剥削阶级,中共的做法只是为了团结地主阶级,排除A项;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并未因中共土地政策的调整而发生变化,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革命统一战线已经破裂,D项内容属于史实错误,排除D项
。故选C项。题组A基础过关练1.下图是漫画《不彻底的重建》,漫画中的城墙上悬挂着青天白日旗,地上堆放的砖上写着“军阀”“旧官僚老政客”等。漫画作者主要揭示了分层提分A.南京国民政府的本质B.旧军阀旧官僚投机革命C.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D.国民大革命兴起的目的【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在重建的挂着青天白日旗的“新政府”指的是南京国民政府,修建这个政府用的砖有“军阀”“旧官僚”“老政客”等,说明这个“新政府”仍然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A项符合题意;B项并非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C项与材料信息没有直接关系
,排除;国民大革命以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为目的,与漫画主旨不符,D项排除。故选A项。2.下表为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各机关及学校放假日期。节假日的设立意在放假日期放假事由及天数1月1日中华民国开国纪念放假一天1月2、3日新年放假一天3月12日总理逝世纪
念放假一天3月29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国纪念放假一天7月9日国民革命军誓师纪念日放假一天8月17日孔子诞生纪念放假一天(限于学校)10月10日国庆纪念放假一天11月12日总理诞生放假一天星期日放假一天A.强化国民政府对社会生活的控制B.建构与政治统治一致的意识形态C.突出国民党对民国的
“缔造之功”D.借立法重建宣示自身政治合法性【答案】B【解析】根据放假的事由可以看出,政府通过这些假期让人民群众更充分了解与革命相关的事件,有利于建构与政治统治一致的意识形态,B项正确;“强化国民政府对社会生活的控制”与材料内容不符,节假日的设立意在建构与政治统治一致的意识形态,排除A
项;节假日的设立意在建构与政治统治一致的意识形态,“突出国民党对民国的‘缔造之功’”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为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各机关及学校放假日期,没有涉及立法,排除D项。故选B项。3.1934年国民政府公布《合作
社法》,规定合作社是“依平等原则,在互助组织之基础上,以共同经营方法谋社员经济之利益与生活之改善”的团体,它是不同于公司的另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国民政府意图规范市场经济秩序B.国民政府要学习苏联的集体
农庄制度C.国民政府要在农村建立土地公有制,以推动国共合作D.国民政府要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依平等原则,在互助组织之基础上,以共同经营方法谋社员经济之利益与生活之改善”,可知国民政府颁布的《合作社法》意图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加强社员之间的合作经营,谋求共同的发展利
益,体现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对企业经营的一种新的探索,A项正确;苏联的集体农庄制度需要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上,与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相冲突,排除B项;南京国民政府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土地公有制不符合南京国民政府的阶级属性,排除C项;《合作社法》主要针对的是企业经营方
式的改变,与土地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4.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决议案指出:“现在的形势,一般说来是没有广泛的群众的革命高潮,中国革命运动发展底(的)速度是不平衡的,亦就是现时形势的特征”。这一判断A.适应了革命实践的现实需要B.明确了土地革命发展方向
C.放弃了动员无产阶级的策略D.认清了国民政府反动本质【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现在的形势,一般说来是没有广泛的群众的革命高潮,中国革命运动发展底(的)速度是不平衡的,亦就是现时形势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中
共六大是在“三大起义”失败、中国革命处于低潮的背景下召开的,中共六大对于当时形势的认识是正确的,A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形成后,才逐步明确了土地革命方向,材料仅涉及对于革命形势的判断,B项排除;1928年随着围绕进攻城市的暴动失败,革
命重心开始转向农村,但中共并没有放弃对于无产阶级的动员,C项排除;国民大革命后期发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民政府已经成为反动政府,材料没有涉及此信息,D项排除。故选A项。5.
如图为中国共产党某次会议简介。这次会议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时间:1929年12月28至29日地点:福建省上杭县某镇主要内容:1、毛泽东作政治报告;朱德作军事报告;陈毅传达中央《九月来信》,并作了废止肉刑
和反对枪毙逃兵的报告;2、一致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3、选举产生新的前委,毛泽东任书记,前委委员有毛泽东、朱德、陈毅、李任予、黄益善、罗荣桓、林彪、伍中豪、谭震林、宋裕和、田桂祥
,后补委员有杨岳、熊寿祺、李长寿。A.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B.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C.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D.开始了中共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以看
出,这是古田会议的简介,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故C项正确;A项为汉口八七会议内容,排除;B项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影响,排除;D项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的影响,排除。故选C项。题组B能力提升练1.有学者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传统士绅社会黏合剂功能被新权威阶
层的社会腐蚀剂作用所代替,国家权力的延伸最终导致的结果竟然是整个乡村社会在不知不觉中被进一步地压榨和破产。该学者意在说明A.打击传统士绅势力迫在眉睫B.开展农村土地革命提上日程C.提高国民政府职能刻不容缓D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势在必行【答案】D【解析】据题意可知,该学者认为国家权力的眼神导致国家的基层治理破产,说明当前的基层社会治理存在严重问题,亟待治理,故选D;是国家的基层管理制度亟待治理,而非打击传统士绅势力和开展
农村土地革命,更不是提高国民政府职能,排除ABC。2.1936年国民政府出台《所得税暂行条例》,开征分类的累进制所得税,主要对资本所得、薪酬所得和存款所得征收。1943年对所得税进行调整,开征财产租赁出卖所得税、遗产税等,同时将原本属于地方税的营业税划归直接税,成为中央税。这些政策调整本质上A
.改变了国家税收结构体系B.体现了战时政府职能的强化C.满足了抗战时期财政需要D.推动国民革命运动高潮到来【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36年到1943年国民政府多次调整税收,这时恰好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履行经济职能,故B正确;根据材料,调整税收结构
,没有改变国家税收结构,故A错误;调整税收在一定程度上为抗战提供了资金,但是这只是调整税收的影响,并不是本质上内容,故C错误;国民革命的时间上1924-1927,与材料不符,故D排除。3.据国民政府经济部统计,1937年抗战前,在全国工业资本中国家
资本只占11%左右,到1942年国家资本已占到国民政府实际控制区工业资本的69%以上。此现象A.有利于国民政府的持久抗战B.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结果C.反映了官僚资本的恶性膨胀D.加剧了国统区的经济大危机【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显示抗战时期国家资本在工业资本中的比重大幅
上升,这有利于增强国民政府的经济实力,从而为持久抗战提供物质保证,A项符合题意;1937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已结束,B项不符合题意;国家资本不属于官僚资本,C项不符合题意;国家资本的增长与经济危机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4.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提
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毛泽东意在A.推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B.发动群众打破国民政府“围剿”C.促进土地革命运动兴起D.尝试推
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答案】B【解析】根据“1934年1月”可知,当时正处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时期,由于“左”倾思潮蔓延,影响了红军反“围剿”的成效。为此,毛泽东强调关心群众生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加革命的积极性,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问题,排
除A项;土地革命时期是1927-1937年,此时土地革命运动已经兴起,排除C项;毛泽东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故“尝试推进”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B项。5.1928年6月至7月,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近郊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共142人。六大决定
工作中心不是千方百计地组织暴动,而是做艰苦的群众工作,积蓄力量。确定以争取群众作为党的首要任务,把“左”倾作为主要危险来反对。这次大会A.清除了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B.实现了工作重心由城市到农村的转移C.否定了暴力革命选择的必要性D.助推了中国民主革命走向恢复与
发展【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即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六大决定争取群众,反对“左”倾危险,将长期从事群众工作当作工作中心,有利于统一全党思想,助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恢复和发展,D项正确;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党内的“左”倾错误并未被“清除”,排除A项;1928年的中共六大未能实现
工作重心由城市到农村的转移,排除B项;中共六大将工作中心从组织暴动转为开展群众工作,并未否定暴力革命选择的必要性,排除C项。故选D项。6.看图释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也是一部革
命英雄主义的史诗。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1)看一看观察地图并结合所学,谈谈长征途中红军克服了哪些艰难险阻。(2)想一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你认为支撑红军将士们突破艰难险阻、赢得长征胜利的精神有哪些?【答案】(1)敌人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
然环境和生存条件;党和军队内部的分裂等。(2)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等。【解析】(1)根据图示中红军长征路路线及敌人进攻路线、“四渡赤水”“泸定桥”“
大雪山”等地名以及“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等信息,结合所学,从克服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党和军队内部的分裂等方面进行回答。(2)结合图中的长征路线图、毛泽东《七律·长征》以及所学知识,从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集体主
义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等方面进行回答。题组C培优拔尖练1.上世纪30年代,长征就已中外闻名。苏联和共产国际知道它,英美世界也因斯诺的《西行漫记》的广为流传,对之也很熟悉。19
50年1月毛泽东特别指示,对外发布任命张闻天担任中国驻联合国代表的新华社稿件,需标出张闻天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据此可知A.长征因《西行漫记》才闻名中外B.中共领导人注重发挥长征影响力C.长征胜利是中共走向成熟的标志D.新中国成立不久得以重返联合国【答案】B【
解析】长征中外闻名,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特别指示,对外发布任命张闻天担任中国驻联合国代表的新华社稿件,需标出张闻天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意在通过这一身份标签来扩大新中国的影响力,B正确;A不符合史实,排除;中走向成熟的标志是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排除C;1971年中国重返
联合国,排除D。2.1935年4月1日,蒋介石在贵阳首次提出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设想,他认为这项运动就是要实行“全国各业总动员”,提高“国民之生产与消费能力,增加输出,减少输入等”,并强调此项运动就是要“挽救今日民族之危急与解除全国民众之痛苦”。其目的是A.调整国民经济结构B.解决地域经济发
展不平衡问题C.为抗日战争做准备D.巩固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统治【答案】C【解析】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华步步紧逼。材料中蒋介石要实行“全国各业总动员”、要提高“国民之生产…减少输入”、要“挽救今日民族之危急”等信息说明南京国民政府开始有计划地为全面抗战做准备,C正确;蒋介石的谈话中
并未提及国民经济结构和工业发展地域不平衡问题,排除A、B;D不符合史实,当时四大家族尚未确立起统治地位,排除。3.下图是选自侯中军所著《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一书中的近代中国订立不平等条约数量增长趋势图。该图反映了()A.中国国际地位呈现不断下降趋势B.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
外交取得一定的成就C.抗战结束后不平等条约体系瓦解D.订立不平等条约的数量与中外战和关系成正比【答案】B【解析】根据图示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1928年以后近代中国订立的不平等条约数量下降较为明显,说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外交取得一定的成就,故选B;1911年后中国订立的不平等条约数量呈下
降趋势,而非中国的国际地位呈下降趋势,排除A;抗战结束前不平等条约体系瓦解,而非抗战结束后,排除C;订立不平等条约的数量与中外战争关系成正比,而不是与中外战和关系成正比,排除D。故选B。4.1930年5月24日,中共中央机关报《
红旗》载文:“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
谈。”材料说明当时A.党内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存在分歧B.中国革命照搬苏俄经验取得胜利C.党内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达成共识D.右倾思想在党内占主导地位【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在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已经开辟的情况下,部分领导人仍然主张城市暴动,说明的是党内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存在分歧,
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中国将马克思主义同革命相结合,并非是照搬苏联经验,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存在分歧,并非是共识,排除C项;当时是左倾思想占据主导,非右倾,排除D项。故选A项。5.1930年3月,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共耕社”成立,实行集体农业,粮食按劳动力分配,可自己搞副业。
根据地规定红军物资供应充足时免征粮。后来,根据地又出台《共耕条例》,成为共耕社的指导方针。“共耕社”的成立A.有利于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实践的产物C.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奠定
了群众基础D.是党内“左”倾错误泛滥的直接体现【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共耕社”成立的前提是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及其开展的土地革命,“集体农业”“可自己搞副业”表明“共耕”是根据地土地革合的深化,也是根据地建设的表现,B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于1937
年9月,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A项错误;1930年中国革命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不能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奠定基础,C项错误;20世纪20-30年代的工农武装割据符合当时中国国情,不属于“左”倾错误,D项错误。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第一
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01、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1202、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03、中国的紅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1004、井冈山的斗争1928.1105、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1929.
1206、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107、反对本本主义1930.508、必须注意经济工作1933.809、怎样分析农村阶級1933.1010、我们的經济政策1934.111、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1
934.112、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1213、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1214、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1936.1215、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1937.516、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1937.517、实践论1937.718、矛盾论1937.8上表是1991年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的目录,根据上述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表中任选三篇文章,提炼一个主题,并进行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沦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三篇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
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主题: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论述:1927年八七会议之后,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失败后率领部队来到井冈山。在井冈山发动农民,打土豪分田地,进行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红色革命根
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发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创造性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这条道路不同于苏俄式的城市暴动道路,即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
革命道路。这条道路适合中国的国情,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新局面。基于此,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阐述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理论,开辟一条不同于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推动中国革命的进程。【解析】首先,考生阅读材料,对关于毛泽东文思想的文章进行选择,可以从
材料整体要表达的意思选择文章,也可以从材料中任意一个时段的三篇文章,拟定一个论题。例如,选择材料的整体,可以拟定的论题为:20世纪初,毛泽东思想的探索与发展。选择材料中的井冈山斗争时期,拟定的论题则可以
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然后,根据所拟定的论题,结合所学史实进行论证即可。如果从总体上论证“20世纪初,毛泽东思想的探索与发展”,可以从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等对工人、农民调查分析角度去阐述毛泽东思想的早期探索;从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的文章中去寻找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脉络。如
果选择一个时间段作为论题提炼点,如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则可以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早期中国革命如何放弃城市中心论,结合中国革命实情,探索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
路相关史实进行论述。最后,总结陈词,进一步说明自己论题的正确性。当然,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从其他角度如经济政策的探索等角度进行概括论证也可。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
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