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学案)-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二历史新教材同步精品课堂(选择性必修2).docx,共(8)页,239.369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fe95dd4003443cd8c38206c254a3b6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第9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生活(学案)一、学习目标(一)课程标准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二)学习目标1、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国际发展手段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及结构2、概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了解现代技术进步与全球化对其带来的影响3、简述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就4、了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成立与业务,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与金融
的发展二、知识梳理(一)世界经济的发展1、苏联经济的发展(1)社会主义建设①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
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③1922年苏联成立,并继续实施新经济政策。④斯大林逐渐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2)结果:这使得苏联工业总产值于1937年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3)二战后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①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发展进程中,指令性计划和官僚
化管理,效率低下、运转不灵等问题越来越突出,随后的改革也陷入困境。②1989年,东欧发生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经济面临挑战。2、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1)经济危机①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最2终导致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
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②影响:资本主义国家,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社会矛盾尖锐。③结果: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扭转危机。德国、意大利、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发动了第
二次世界大战。(2)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①特点: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②具体措施及结果: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以及福利政策等,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
的快速增长。3、现代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1)(二战后)现代科技进步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升级,极大提高了工业、农业、能源、交通、通信等部门的生产效率。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
私人占有之间的固有矛盾。(2)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并且波及范围更大。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4、中国的经济体制改
革(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曲折探索,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此后,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经济飞速发展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5、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先的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这些国家将经济独立作为首要目标,并通过发展国有经济与制订经济计划加速自身的工业化进程。(2)20世纪6
0年代至70年代前期,一些国家的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3)由于自身经济结构存在问题,加上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道路仍然充满挑战。6、21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21世纪以来,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
。同时,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面对挑战,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倡议推动“一3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
活1、国际贸易体系形成与发展(1)背景从19世纪7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战争与经济危机,各国通过贸易封锁与提高关税保护本国贸易,国际贸易总量因此增速放缓,落后于生产的增长速度。世界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困难。,
(2)关贸总协定①成立:在美国主导下,23个国家于1947年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②宗旨: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持续增长。③作用: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
。(3)世贸组织①成立: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②目的:各成员力求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合理利用世界资源、保护环境,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中的份额和利益,建立更具有活力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③影响:降低了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费用,刺激了有效需求
,提高了生活水平。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贸易形式的变化(1)商品贸易同国际投资、技术贸易、劳务承包等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更多样的经济合作方式。(2)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手段。电子商务兴起后,人们利
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商品、技术和服务交换,突破了时空障碍,极大提高了商业效率,降低了相关成本,同时也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1、国际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1)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主导下,布雷顿森林体
系建立。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重建国际货币制度,以维持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的平衡。同年,国际复兴4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成立,以鼓励对外投资,促进战后经济的复苏与发展。(2)业务活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业务是向会员国发放短期贷款。世界银行主要向
会员国发放中长期贷款,成立初期,贷款对象集中在西欧国家,后来重点转向发展中国家。(3)新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特别是证券市场的融资规模不断扩大。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被打破,银行、证券和保险三者的产品日益趋同并相互融合,大型金融集团和跨国金融企业
不断涌现,为人们提供各种资金便利。2、金融风险失控的危害:导致大范围金融波动,甚至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3、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1)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2)2010年,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3)2015年,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4)2016年,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4、电子金融与网络金融(1)技术条件: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2)表现①20世纪70年代末期,自动取款机开始投入使用。②20世纪末,信用卡公司实现了国际信用卡支付体系的联网。③21世纪以
来,互联网金融已逐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人们利用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无须亲自到金融网点,就能办理转账汇款、投资理财、贷款兑换等业务。三、课堂小结5四、随堂练习1、1922年,苏俄政府颁布《
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期限一般定为三年,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与此有关的是()A.新经济政策B.苏联模式C.苏联成立D.十月革命【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922年”“允许出租土地”“允许使用
雇佣劳动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这是新经济政策,故选A项。2、二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表现为从单纯依靠“看不见的手”转为兼用“看得见的手”。这里“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分别是指()A.私人垄断与国家垄断B.国家垄断与私人垄断C.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D
.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看不见的手”是指利用市场来调配社会资源,“看得见的手”是指利用政府行政手段来调配社会资源,故选D项。3、改革开放40年来的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
物贸6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这种状况表明()A.世界各大经济体促成多极化形成B.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C.改革深刻改变了中国并影响了世界D.改革开放使中国工业已超过美国【答案】C【解析】“改革开放40年来的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
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的发展,也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故C项正确。多极化是一种趋势,“形成”表述错误,排除A项;我们现在仍然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B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4、关贸总协定生效以后的40多年里,经过数次多边谈判,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已从35%减至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13%,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达10万种。同期内,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
0倍以上。通过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出()A.发达国家在关贸总协定中没有受益B.关贸总协定让发展中国家获利匪浅C.消除贸易壁垒的努力正在日见成效D.美元控制了世界贸易额的绝大部分【答案】C【解析】材料“发达
国家的平均关税已从35%减至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13%,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达10万种”说明贸易壁垒减少;“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说明世界贸易增长,故C项正确。关贸总协定中受益最大的是
发达国家,故A项错误;关贸总协定下关税降低,便利了发达国家商品涌入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故B项错误;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5、1945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重要事项都需会员国投票决定,投票权的大小与会员国认购的股本成正比。而1995年的《世
贸组织协定》则将“协商一致”作为主要的决策方式,投票表决只是辅助方式。这一变化反映了()A.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建立B.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正走向衰落C.国际关系民主化成为各国共识D.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答案】D【解析】从由
投票决定到“协商一致”进行决策,使投票权重较低的新兴经济体获得更大话语权,这也反映了其地位的提升,受到国际社会重视,D项正确。国际经济新秩序并没有确立,A项错误;发达国家经济实力走向衰落不是引起其变化的原因,B项错误;材料论述国际经济全球化
,不是政治民主化,C项错误。76、学者刘迎秋在2012年发表的《我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战略思路》中写道:“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我国年度国民经济活动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主要得益于()A.1978年改革开放的决策
B.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形势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D.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答案】A【解析】改革开放是我国现代史上的伟大变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从而推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故A项正确。B项是外因,不是主要原因,
排除;C项在1956年就已经建立,排除;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不是主要的因素,故排除D项。7、下表为2015年全球服务贸易发展状况比较表(金额单位:十亿美元),据此可知()A.美国贸易顺差加速资本扩张B.中国贸易逆差阻碍经济发展C.日本经济发展增速明显放缓D.全球服务市场机遇挑战并
存【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全球化背景下美、中、日三国的服务贸易状况,说明国与国之间的服务贸易往来更加紧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服务贸易的发展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对于各国来说,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故选D项。服务贸易只是一国对外贸易的组成部分,
因此美国服务贸易存在顺差不能得出导致资本扩张加速,中国存在服务贸易逆差也不能得出阻碍经济发展的结论,排除A、B两项;一国服务贸易发展状况与经济发展增速不存在必然联系,排除C项。8、下图是1944年美国建立的某一国际经济体系,其主要作用表现在()A.美元成为唯一国际流通
货币B.加速了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C.确立了美元的世界霸权地位D.标志着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8【答案】C【解析】图中所示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确立了美元的核心地位,故C项正确。美元是主要国际流通货币,但不是唯一,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该体系是金融体系,不是贸易体系,故D项错误。9
、“协助成员国建立经常性交易的多边支付制度,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有适当保证的条件下,临时提供普通资金,使其有信心利用此机会纠正国际收支的失调,而不采取危害本国或国际繁荣的措施”。以上材料()A.反映了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目的
B.揭示了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宗旨C.指出了关贸总协定签订的必要性D.说明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任务【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协助成员国建立经常性交易的多边支付制度……使其有信心利用此机会纠正国际收支的失调,而不采取危害本国或国际繁荣的措施”可知,该组织具有调
节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职能,应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故选D项。10、2017年6月16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宣布,银行理事会批准新一轮3个意向成员加入,成员总数增至80个。此次批准的3个意向成员分别是汤加、阿根廷和马达加斯加。亚投行的设立体现了()A.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B.中国国际影响
力提高C.亚洲经济的稳定发展D.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答案】B【解析】国际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故A项错误;中国作为亚投行的发起国及重要成员,故其成立体现了中国国际影响力提高,故B项正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员不限于亚洲,故C项错误;亚投行不属于多极化的一极,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