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准解析】北京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共(19)页,1.110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f8d38f05efbbb258465b6664b3aed0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北京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初中八年级历史试卷本试卷有二道大题。考试时长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图是广东省东莞市虎门广场的禁烟雕塑,请问主持“折断烟枪”的历史人物是
A.林则徐B.奕山C.琦善D.关天培【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虎门广场的禁烟雕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
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被誉为是“中国禁烟第一人”,A符合题意;BCD项人物与“虎门、禁烟”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2.近代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不断遭受破坏,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被割占的地区是A.香港岛B.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
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C.九龙司地方一区D.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842年8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主要内容: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
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在华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是《马关条约》割占,C项是《北京条约》,D项是《瑷珲条约》。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
A。2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面临两股列强势力的钳制。南方列强势力强调扩展商务与经济特权,北方列强势力更注重领土扩张。其中北方列强势力主要是指A.英国B.法国C.美国D.俄国【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采取先武力占
领,后签订条约的卑劣手段,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D项符合题意。英国和法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通过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迫使清政府开放了十余处通商口岸,属于题干中“扩展商务与经济特权”,不符合题意;美国在上述两个方面都
没有涉及;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4.下图为某一历史事件的形势示意图,由此判断这一事件是A.李自成起义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兴起:1851
年,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永安建制,分封王爵,初步建立政权;③定都天京,同清朝对峙;发展:北伐(推翻清王朝):失败原因孤军深入,供给困难;意义:深入清朝统治中心,牵制清大量兵力,为西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西征(巩固天京):东征(断绝清朝财源)胜利后天平天国达到了全盛的局面。天京
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所决定);失败(标志):1864年天京陷落。对比题干可知梳理的历史事件是3太天国运动,B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5.李鸿章常说:“
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A.发展近代军事工业B.兴办新式学校C.派遣留学生出国D.翻译外国科技书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李鸿章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A不符合题意;BCD项都是洋务运动时期的内容,但与题意不符,故选择A。6.与下列图片有关的历史事件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意义是A.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B.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C.
改变了中国的封建制度D.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起点【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内容都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洋务运动创办了一系列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近代海军,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起点,D符合题意;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没有使中国走上
了富强的道路,A不符合题意;洋务运动是一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B不符合题意;洋务运动没有涉及改变中国的封建制度的内容,C不符合题意。所以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7.1951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打进汉城的消息传来,92岁的萨镇冰激动的写诗庆祝:“五十七载犹如梦,举国沦亡缘汉城,龙游浅
水勿自弃,终有扬眉吐气天。”57年前的什么历史事件使中国到了举国沦亡的地步A.鸦片战争B.中法战争C.甲午战争D.日俄战争【答案】C4【解析】【详解】根据“1951年”“57年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1年的57年前是1894年,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甲午中日战争大大
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C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在1840年爆发,A不符合题意;1894年没有爆发中法战争、日俄战争,BD不符合题意。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8.《中国海军史(晚清民国卷)》讲述了中国海军在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发展情况。下列内
容反映了晚清中国海军状况的是①台州九捷—戚家军抗倭②买舰与造舰—精练北洋海军③海上对决—黄海海战④孤岛悲歌—威海卫之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戚家军抗倭是
明朝时期的事件,①不符合题意;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海军北洋舰队,在黄海大战中致远舰沉没,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这些反映了清朝时期的中国海军状况,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B。9.《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
化程度。该条约中有利于外国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的条款是A.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C.增开通商口岸D.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已学知识可知,《
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就意味着外国人可以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料来剥削中国人民,故选D。10.1895年的美国《纽约时报》评论说:“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了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5这
里所说的“无能”造成的直接影响是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列强组成八国联军,大规模侵华C.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D.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18
95年”结合所学知识,甲午中日战争战败,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它使外国投资设厂“合法化”,不仅能榨取更多的利润,更为严重的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马
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所以D符合题意,AB不符合题意。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辛丑条约》的签订,C不符合题意。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11.奏折、诏书是研究历史
的重要史料。下列两则奏折、诏书反映了A.鸦片战争的危害B.甲午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C.维新运动的历程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局【答案】C【解析】6【详解】依据题干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了
挽救民族危亡上书光绪帝,进行了戊戌变法的运动,颁布了一系列的诏令,在中国探索君主立宪制的制度,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12.下列历史事件中,拉开了维新变法序幕的是A.建立强学会B.创办《万国公报》C.公车上书D.颁布“明定国
是”诏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这次上书没有达到目的,但康有为、梁启超等为救亡图存
掀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C符合题意;ABD项内容发生在维新变法序幕拉开之后,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13.“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这样的口号反映出义和团运动A.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B.对清政府抱有幻想C.盲目排外D.带有迷信色彩【答案】C【解析】【详解】根
据“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可知,材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具有盲目排除性,C符合题意;ABD项内容题干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14.下面日记的写作背景是A.《南京条约》签订7B.《北京条约》签订C.
《马关条约》签订D.《辛丑条约》签订【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赔款价息合计9.8亿两白银(详情为赔偿4.5亿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约9.8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
国人在界内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该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关键
词“白银4.5亿两”,结合四个选项的条约的内容以及相关知识解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能够运用基础知识解答问题的同时,具备分析材料的能力。15.构建历史知识结构示意图是学习历史的一项技能。下面
是某同学编制的历史知识结构示意图。对该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A.中国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B.中国民族工业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C.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答案】C【解析】依据课本所学,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16.某同
学分类梳理了中国近代历史人物,其中_______处应填写的是8A.邓世昌B.严复C.秋瑾D.黎元洪【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类别一都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类别二都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类别三都是戊戌变法时期的代表人物,类别四“孙中山、黄兴”都是辛亥革命时期
的代表人物,秋瑾也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代表人物,C符合题意;ABD项人物没有参与辛亥革命,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各类别人物的相关贡献。17.1901年以后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孙中山的主张,即用武力推翻清王朝。此时孙中山革命思想得到支持的原因是A.戊戌变法失败B.义和团运动失败
C.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D.中国同盟会成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01年的清朝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的朝廷”,所以要推翻,C符合题意;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在189
8年,A不符合题意;义和团运动是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的,时间是1900年,与题干没有直接联系,B不符合题意;中国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D不符合题意。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18.革命元老林伯渠在1941年感慨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
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因为他们体会不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事。”这段话旨在赞扬辛亥革命A.宣传了民主自由思想B.终结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D
.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因为他们体会不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可知,这段话旨在赞扬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辛亥革命宣传了民主自由思想,A不符合题意;辛亥革命没有终结了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不符合题意;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D不符合题意。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19.1912年,许多满清宗亲和官僚纷纷逃离北京,“每次火车均挤不能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9A.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B.八国联军占据北京城C.义和团民众进入北京D.辛亥革命影响北
京城【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A项不符合题意;八国联军占据北京城是1900年,B项不符合题意;义和团民众进入北京是1900年,C项不符合题意;1911年,辛亥革
命爆发,打击了清朝的统治,1912年,许多满清宗亲和官僚纷纷逃离北京,由此可知,辛亥革命影响北京城,D项符合题意;故选D。20.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废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称呼,而代之以“先生”或“君”等,这反映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的人际交往A.没有礼貌B.过分亲昵C.追求人格平等D
.拘谨约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废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称呼,而代之以‘先生’或‘君’等”可知,这反映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的人际交往追求人格平等,C符合题意;ABD项题干及图片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
准确识记辛亥革命后改称呼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人格平等的愿望。21.1915年总统府顾问、美国学者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极力鼓吹君主制,提出君主制较共和制更适合中国。他的言论是A.宣扬宣统皇帝复辟B.为袁世凯称帝造势10C.怀念傀儡清政府D.主张美国实行君主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
“1915年”“极力鼓吹君主制,提出君主制较共和制更适合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的言论是为袁世凯称帝造势,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B符合题意;1915年宣统皇帝没有复辟,A不符合题意;材料主旨
没有体现怀念傀儡清政府,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主张美国实行君主制,D不符合题意。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22.热映电影《让子弹飞》中,男主角张麻子自称曾是蔡锷将军的部下,下列选项中是蔡锷将军功绩的是A.抗击日寇侵略B.拥护维新变法C.推翻清王朝D.组织护国军讨袁【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在1915年底宣布复辟帝制,随后,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D符合题意;ABC项蔡锷没有参与,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23.下
侧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废除科举制B.新文化运动C.反对北洋军阀D.抵制日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科学”“民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等人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掀起新文化运动,B符合题意;ACD项与漫画内容“科学”“民主”等不符,故选择B。【点睛】漫画
型题目要认真看图,从中获取有用信息。24.在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中,下列口号或主张出现的先后顺序是11①驱逐鞑虏,恢复中华②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③自强、求富④民主、科学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④①③②D.③①②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是在辛亥革命时期出
现的;②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是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出现的;③自强、求富是在洋务运动时期出现的;④民主、科学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的。所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②③①④,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25.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五四运动是中
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②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运动③青年学生始终是五四运动的主力④五四运动中蕴含了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
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中蕴含了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①②④符合题意,五四运动后期,中心从北京转移到上海,主体也从学生
变成工人,③不符合题意,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点睛】可用排除法解决本题,五四运动后期,中心从北京转移到上海,主体也从学生变成工人,③不符合题意,故把包含③的ABC项排除,故选择D。二、主观题(本大题共4小
题,26题13分,27题11分,28题13分,29题13分,共50分)26.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材料一1842年,魏源完成林则徐的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
理最详实的专著。魏源在该书序言中写道:“是书何以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12(1)依据材料一,说出魏源编撰《海国图志》的背景事件和编著目的。材料二(2)运用上述资料,完成下表。资料序号论证的观点①、观点一:洋务运动传播西学,培养军事和科技人才。②、④观点二:观点三:洋
务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弊端。材料三《时务报》“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梁启超《民报》“三民主义”孙中山“师夷长技以自强”京师同文馆武昌起义李鸿章(3)阅读材料三,围绕“探索强国御侮之道”的某个方面,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要求:主题立
意明确;关键词的选择应与主题保持逻辑上的一致性。示例用过的主题不能再用。【示例】主题:自强求富维护清朝统治关键词:李鸿章、“师夷长技以自强”、京师同文馆【答案】(1)背景事件:鸦片战争。编写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抵御外国侵略。(照抄原句给)(2)(序号,观点)13(3)主题:民族民主革命关键
词:孙中山、《民报》、“三民主义”主题:维新变法图强关键词:梁启超、《时务报》、“变者,天下之公理”(主题言之有理,并与关键词对应,即可得分)【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1842年,魏源完成林则徐的嘱托,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源编撰《海国图志》的
背景事件是鸦片战争,编著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抵御外国侵略。(2)根据观点一“洋务运动传播西学,培养军事和科技人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先后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
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因此根据序号➀➂。根据“➁轮船招商局、➃开平煤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提出“求富”的主张,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比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等;观点二洋务运动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观点三洋务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弊端,根据表格内容,可知选项➄符合题意。(3)根据材料三,围绕“探索强国御侮之道”的某个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8月,孙中山等在日
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确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因此主题:民族民主革命;关键词:孙中山、《民报》、“三民主义”。【点睛】解
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识记魏源编撰《海国图志》。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识记洋务运动内容及影响。解答第三问需要识记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27.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标志着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中华民国诞生。材料一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金冲及《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材料二辛亥革命时期旗袍的演化过程可以说是中国民族服装发展的
典范,尤其是“改良旗袍”出现更是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人服装生活发生的重大变化。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相互碰撞,造就了中14国服装的革新发展。——张玲《关于辛亥革命时期“民族服装”演化进程的研究——以旗袍为例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辛亥革命的意义。材料三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责任、司法独立。
(2)材料三出自哪一历史文献?如何评价该文献?(3)材料三中“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体现了什么原则?统治权力的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答案】(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
习惯发生变化。(2)文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3)原则—主权在民思想—三权分立【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皇帝都可以被打倒”“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材料二“辛亥革命时期旗袍的演化过程可以说
是中国民族服装发展的典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发生变化。(2)据材料三“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及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三出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以及请愿、
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3)根据材料三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知,
材料三中“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根据“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责任、司法独立。”可知,统治权力的分工体现了三权分立。28.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发动了五四爱国运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正式宣布5月4日为中国
青年节。材料一注1:漫画图(一)创作于1919年。注2:骷髅嘴里咬的是“山东”和“青岛”。15(1)漫画图(一)的寓意是什么?材料二五四爱国运动大事时间大事5月4日北京学生游行示威,北洋政府镇压、逮捕爱国学生5月5日-5月14日北
京各大专学校总罢课,声援被捕学生5月14日-6月4日政府镇压学生运动,1000多名学生被捕,学生开展上街演讲活动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支持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6月6日上海罢工、罢市规模扩大,随后扩展到其他城市6月8日-6月10日被捕学生出狱,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获准辞职6月
28日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拒签合约;(2)依据材料二,将五四运动划分为两个阶段,并说出划分依据。材料三16(3)漫画图(二)反映了五四爱国运动的哪些特点?材料四1919年北京发生了爱国示威运动,各地纷起响应。这是真正激动人心的一页,是真正伟大的历史转折点。在群众运动的冲击震荡
下,整个中国从沉睡中苏醒,开始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一切反动腐朽的恶势力都显得那样猥琐渺小,摇摇欲坠。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是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处在十
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伟大时代,我的思想不能不发生非常激烈的变化。当时我的感觉是:革命有希望,中国不会亡,要改变过去革命的办法。必须依靠下层人民,必须走俄国人的道路,这种思想在我头脑中日益强烈、日益明确了。—
—摘编自《吴玉章文集》(4)依据材料四,对以下表述作出判断:直接从材料得出的,在括号内填“正确”;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括号内填“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的,在括号内填“未涉及”。①吴玉章所说的激动人心的一页是指五四运动。()②中国社会上层在运动中显示强大
的力量。()③中国政府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是群众运动的结果。()④吴玉章思想发生变化受到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影响。()【答案】(1)日本侵占山东、青岛,中国人民奋力争夺主权。(2)第一阶段:5月4日至6月4日;第二阶段:6月5日
及以后。依据:运动主体、运动中心运动范围发生变化。(3)工、学、商联合斗争,沉重打击北洋军阀政府,或沉重打击了卖国贼,或显示了人民的强大力量(4)①正确②错误③未涉及④正确【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1919年”“山东”和“青岛”。结合所学可知,漫画反映的是日本侵占山
东、青岛,中国人民奋力争夺主权。巴黎和会上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中国外交的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引发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口号有“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2)据材料二“五四运动大事”表格内容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将五四运动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517月4日至6月4日,第二阶段是6月5日及以后。划分的依据是运动主体、运动中心和运动范围等发生变化。(3)根据漫画“学、工、商”“曹、陆、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的特点是工、学
、商联合斗争,沉重打击北洋军阀政府,或沉重打击了卖国贼,或显示了人民的强大力量。(4)①根据材料“1919年北京发生了爱国示威运动,各地纷起响应。这是真正激动人心的一页,是真正伟大的历史转折点。”可知,吴玉章所说的激动人心的一页是指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故题干表述正确。②根据材料“在
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是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可知,人民群众在运动中显示强大的力量。故题干表述错误。③材料未涉及中国政府拒绝在《凡尔
赛和约》上签字是群众运动的结果。④根据材料“处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伟大时代,我的思想不能不发生非常激烈的变化。”可知,吴玉章思想发生变化受到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影响。题干表述正确。【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五四运动的相关内容。29.某历史小组开展了“近代北京史迹寻
踪”的探究活动。【资料搜集】(1)1840年以来,北京遭受过列强的没略,也见证了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以上搜集的资料中,体现“列强侵略”的是_________________;体现“近代化”探索的是_______________(填写序号)【问题思考】1860年西方列强纷纷在北京东交民巷占地建立使馆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东交民巷被划为外国使馆区,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1901年以后的十余年里,各国使团掀起了大规模扩建或改建使馆的高潮。到1912年,东交民巷使馆区与上海、天津租界的洋建筑风格一致。20世纪20年代瑞典学者喜仁龙博士把他在北18京所看到的东交民巷使馆
区的建筑称之为“倨傲的新客”,“唯有洋式或半洋式的新式建筑……破坏了整幅图面的和谐。蔑视着城墙的庇护……其效果自然会产生某种不协调”。——摘编自郑孝燮《东长安街是北京最重要的近代历史带》(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东交民巷建筑被称为“倨傲的新客”的原因。【成果运用】(3)上图是一位同学绘制
的“近代北京历史遗迹”示意图。依照范例,从图中①、②、③任选一处推荐,并写出推荐理由。[范例]推荐地点:④卢沟桥推荐理由:1937年7月7日,日军以士兵失踪为借口,提出进入宛平城搜查的要求,被拒绝后,日军炮轰守军防地,中国军队奋起抵抗,“七七事变”爆发。卢沟桥见证了日本全面
侵华,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答案】(1)体现“列强侵略”的是①、⑤;体现“近代化”探索的是②、③(2)原因:晚清时期西方的殖民侵略使西方列强获得了许多特权,中国社会出现半殖民地化倾向;随着殖民入侵,北京外国使馆区出现了西式建筑,冲击了中国传统建
筑格局。(3)推荐地点:①圆明园推荐理由:1860年,英法联军抢劫了圆明园,并放火烧毁。圆明园遗址见证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侵华历史。推荐地点:②北大红楼推荐理由: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的撰稿人陈独秀、胡适等任教于北京大学,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北大红楼见证
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19或: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学校的学生在北大红楼集合,前往天安门举行示威游行,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要求。北大红楼见证了五四运动的爆发。推荐地点:③故宫推荐理由:1
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进入紫禁城并进行抢劫。故宫见证了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解析】【详解】(1)材料中的大事记是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缩影,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近代化的缩影,其中体现“列强侵略”的是①第二
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通过辛丑条约取得在北京的特权;体现“近代化”的是②洋务运动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③戊戌变法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2)依据材料“1860年西方列强纷纷在
北京东交民巷占地建立使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东交民巷被划为外国使馆区,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1901年以后的十余年里,各国使团掀起了大规模扩建或改建使馆的高潮。到1912年,东交民巷使馆区与上海、天津租界的洋建筑风格一致。”结合所学可知,东交民巷
建筑被称为“倨傲的新客”的原因是晚清时期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西方列强获得了许多特权;中国社会出现殖民地倾向;随着西方殖民入侵北京的外国使馆区出现了西式建筑,冲击了中国传统建筑格局。(3)开放题,根据“近代北京历史遗迹”示意图,依照范例,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如:推荐地
点:①圆明园推荐理由:1860年,英法联军抢劫了圆明园,并放火烧毁。圆明园遗址见证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侵华历史。推荐地点:②北大红楼推荐理由: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的撰稿人陈独秀、胡适等任教于北京大学,宣
传民主与科学思想。北大红楼见证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或: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学校的学生在北大红楼集合,前往天安门举行示威游行,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要求。北大红楼见证了五四运动的爆发。推荐地点:③故宫推荐理由: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进入紫禁城并进行抢劫。故
宫见证了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