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一单元测评.docx,共(8)页,69.83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f2323eafc7318a28adeee71d3c9e1e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一单元测评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有学者说过,对国家统一的终极性诉求使中国对集权的容忍度远远大于别国。由此可知()A.国家统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涵B.中央集权塑造了国人的文化心理C.国
家统一有助于中央集权制度D.集权制度是中国人的终极性诉求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下列符合这一理念的是()①天人合一②
与民休息③兼爱尚贤④道法自然A.②③B.①④C.③④D.①②3.很久以来,中国就有通过符号传递祝福的传统。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图案以汉字“世”为书法创意原型,并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相得益彰,在广义上又可代表包含了“你、我、他”的全人类和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积
极追求。这说明()A.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B.中华文化呈现多国文化的丰富色彩C.世界各国文化应该相互融合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特有的包容性4.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
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孔子、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这反映了()A.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B.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C.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D.传统的道
德准则形成于西周5.在西周的金文记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它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
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6.儒学讲究“圣人境界”或“圣人气象”,宋明理学以“平淡自摄”“无欲故静”的境界取代了先秦儒学“知其不可而为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气象。由此可知,宋明理学()A.融合了佛道思想的主张B.强调坚持人格的独立性C.开始注重人的自身修养D.追求
脱世离俗的自由观7.《春秋左传》中记录了晏子的一段话:“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这些话反映的主要思想是(
)A.“民以食为天”B.“和而不同”C.“无为而治”D.崇尚礼乐教化8.五代时的冯道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多位皇帝,屡屡位居宰相。各种政论和史书均指责冯道不忠,而李贽不这么看,以冯道为吏隐(意思:虽为官,但犹如隐者)。这表明李贽的思想
()A.符合道家的处世原则B.与主流价值观相悖C.深刻影响了当时的社会D.挑战了孔子的权威9.汉初,统治者推行“黄老之学”,主张君主无为而治,但在具体治理过程中,又援名、法入道,借用阴阳之家框架,重视儒家的伦理教化。可见,汉初的“黄老之学”()A.为董仲舒改造儒学
提供了理论依据B.推崇虚静无为,完善了国家治理体系C.认识到建立统一王权政治的必要性D.主张兼收并蓄,推动了儒家思想复苏10.自隋朝开科取士以后,不断有周边藩国的质子来华学习。唐朝时期,出于“文德绥海内”,传播大唐文化的目的,允许国子监接收周边国家的质子留学
生。这表明唐朝质子留学()A.扩大了理学对周边藩国的影响力B.确保了唐王朝对周边藩国的钳制C.有利于周边藩国国家制度的完善D.有利于唐与周边藩国的平等交往11.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
西方科学著作被译介到中国,判断下列关于明末清初东西文化交汇的表述,正确的是()A.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B.儒学与基督教在中国融为一体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D.开始介绍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12.唐朝初年,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对日本著名的大
化改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化改新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A.天皇掌握了实权B.引进了中国先进的制度C.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政局D.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13.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伏尔泰把孔子的儒家学说看作他
心目中的自然神论,认为这种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的“理性宗教”足以取代盛行于西方的带有迷信色彩的“启示宗教”。伏尔泰这样认为主要目的是()A.为启蒙运动提供思想支撑B.为新教作舆论宣传C.抨击否定君主制D.推动中西文化交流14.汉唐时期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
传入,中华文化在外来文化不断传入中,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中国文化的辉煌,然后再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A.辐射其他国家文化B.推动文明间的交流融合C.贡献中国智慧方案D.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1
5.1893年到1911年这不到20年的时间里,新教教会在华设办的最大的文化机构广学会的译书收入增加了200多倍。此种情况反映了()A.洋务运动推动教育发展B.西方专注对华文化侵略C.西方政治学说日益传播D.国人文化素质大幅提升16.明清时期,
西方数学等著作传入中国后,“西学中源”说出现。黄宗羲说“勾股之术乃周公、商高之遗,而后人失之,使西人得以窃其传”;康熙帝说“古人历法流传西土,彼土之人习而加精焉”。19世纪中期以后,李善兰等人的数学研究均得益于西方数学原理,故加以驳斥“西学中源”说。对这一变化理解正确的是()①“
西学中源”说是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接触时的一种文化观②黄宗羲未认识到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学的本质不同③“西学中源”说肯定了文化起源的多元性和西方的先进④伴随西学不断传入,“西学中源”说逐渐被中国学者质疑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中央集权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材料二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
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摘编自班固《汉书·儒林传》材料三就文化代表人物而言,陈寅恪经过严密考证,指出李白、白居易、元稹、欧阳询等均有少数民族血统。这就有力证明了中国传统文
化从来不是单一的,也不是静止不变的,各少数民族文化均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而这种文化的集大成与高峰,正是在中国古代。当然,传统的儒家文化也并非拒绝吸收外来因素,如屈原的《离骚》,陈寅恪就指出含有道教思想。——摘编自刘克敌《陈寅恪与中国文化精神》(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私
学文化”中分别代表“民本思潮”和“中央集权”的思想流派。(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8分)(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华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特点。(6分)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传教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相对平等
的位置上,传教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世界上最优秀的国家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世纪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
,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摘编自郝景春《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材料二西学东渐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近代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填补了许多中国文化中原来没有的元素。自然科学
中的声、光、电、医学等科学技术随着西学东渐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当中,并且通过具有先进思想之国人的学习与研究,中国本地的近代科学也开始形成并且逐步发展。不仅如此,关于近代科学的分类也渐次走向专门化,形成比较系统的
领域。近代的中国随着西学东渐在发生着改变,新式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改变了中国古老的思想文化领域,新领域的开拓和新科学的建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的结构。——摘编自王含含《“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的影响。(6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东西方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6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以孔
子为象征,以儒家为主体,居中制衡,佛道辅翼,安身立命,治国理民的独特结构。孔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理应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象征。儒学在我国历史上曾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曾经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轴心。但近代以来经过一系列激进的社会政治革命和
思想文化批判,儒学被迫逐步从孕育滋生它的社会母体中游离出来,但儒学仍然潜藏在民间,沉睡在老百姓的血液当中。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儒家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参考答案第一单元测评1.A根据题干可知,中央集权体制长期存在源于人们对
国家统一的追求,体现了国家统一成为中华文化的内涵,故答案为A项;B、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2.B天人合一意思是人和天地万物是一体的,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故①④正确;与民休息是指让百姓休养生息,即轻赋薄敛,并且奖励生产,
排除②;兼爱尚贤是墨家的观点,与生态文明无关,排除③,故选B项。3.D世博会会徽图案创意秉承了我国通过符号传递祝福的传统,具有包容性,D项符合题意。4.B材料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B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对个性的否
定,排除A项;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以人为本,排除C项;传统的道德准则在西周处于萌芽时期,排除D项。5.B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称西部民族为“戎”,称东部民族为“夷”,由“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它们未
称呼对方为‘戎’”说明当时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故选B项;A项中的“共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中的“冲突剧烈”材料没有体现,排除;题干没有体现血缘,排除D项。6.A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明
理学融合了佛道思想的主张,A项正确;宋明理学在塑造人格和德操方面,更加注重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B项说法不全面;早在先秦时期,儒学就注重人的自身修养,C项错误;宋明理学在塑造人格和德操方面,更加注重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D项错误。7.B
材料中“和如羹焉”“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的大意是像羹汤一样调和多种滋味,只有一种味道的羹汤难以下咽,应该有多种滋味调和,说明既要和,又要有不同,即“和而不同”,故B项正确。8.B根据材料可知,主流价值观都认为冯道不忠,而李贽则认为冯道是
“大隐”,表明李贽的思想与主流价值观相悖,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李贽对冯道的评价与当时主流价值观相悖,并未反映李贽的处世原则,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李贽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李贽对冯道的评价与当时主流价值观相悖,并
未涉及对孔子权威的挑战,排除D项。9.D据材料可知汉初思想上主张兼收并蓄,推动了儒家思想复苏,故选D项;“黄老之学”不是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论依据,排除A项;汉初,社会经济破坏严重,统治者实行黄老之学,没有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排除B项;“黄
老之学”并未使统治者认识到建立统一王权政治的必要性,排除C项。10.C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出于“文德绥海内”,传播大唐文化的目的,允许国子监接收周边国家的质子留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质子留学生大都是王室贵族,学习大唐文化有利于完善其国家制度,故C项正确;理学产生于宋
代,唐代尚未出现,故A项错误;“确保了唐王朝对周边藩国的钳制”的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唐与周边藩国是宗藩关系,故D项错误。11.A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并与来华的传教士合译一些西方科学技术书籍,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故选A项。12.D大化改新模仿唐朝建
立起了中央集权制度,使日本迈入了封建文明的发展时代,由题干材料“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可知D项符合题意。13.A伏尔泰推崇中国孔子的儒家学说,体现了对当时法国现实的不满,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支撑,故选A项;伏尔泰是启蒙思想家,不是宗教改革家,排除B项;孔子、伏尔泰都不反对君主制,排除C项
;伏尔泰推崇中国孔子的儒家学说,客观上可能会推动中西文化的交流,但这是影响,不是目的,排除D项。14.B根据材料可知,中外文明的不断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间的发展,B项正确;A、C两项只是体现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与主旨强调文明间的交流融合不符,排除;D项体现外来文
明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与主旨强调文明间的交流融合不符,排除。15.C随着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近代中国掀起了学习西方先进政治体制的潮流,因此这时期译书中多涉及的是政治制度方面,说明这时期西方政治学说日益传播,C项正确;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不能体现洋务运动对教育的影
响,A项错误;译书的增多并不等同于西方对中国的文化侵略,B项错误;国人文化素质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D项结论过于武断,排除。16.B“西学中源”说反映出中西文化接触时中国人传统的华夷观念,①正确;明清时期,国人并未认识到中
西科技存在本质差异,②正确;材料中李善兰等学者对“西学中源”说进行了驳斥,④正确;“西学中源”说是明清时期国人传统华夷观念的体现,是对文化起源的多元性和西方文化先进性的否定,所以③错误,故选B项。17
.参考答案(1)民本思潮:儒家。中央集权:法家。(2)原因:董仲舒改造儒学,适应了国家统一时代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要求;汉武帝“尊崇儒术”;设《五经》博士传授儒家经学;国家将学与仕相结合。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3)特点:多元性(非单一性);流动性(发展性);宽容性(兼容性)。18.参考答案(1)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有利于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印刷技术的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强;传教士的传播。(2)中国近代科学形成并发展;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结构。(3)
儒家思想传入西方,转变了西方思想家的思想模式,对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产生了影响;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国人的觉醒;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文明和发展。19
.参考答案论题:儒学的生命力源于创新。论述:自儒学产生后,历经两千余年而生生不息,其生命力源于儒学的创新。经历秦朝的焚书坑儒、汉初的无为而治,西汉儒学吸收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等思想形成了新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从而确立了正统地位。而面对魏晋以来佛教、道教文化的冲击,两
宋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并将其融入儒学,形成了以天理为核心的程朱理学,儒学思辨化、系统化、体系化,成为官方哲学。在儒学日趋僵化的明清之际,传统儒学被批判继承注入了唯物思想、朴素的民主思想等新内容,从而使儒学再次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