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考试地理试题 含解析.docx,共(12)页,6.555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f0f35de7c56ee94e7ac006426faedf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地理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
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一、选择性必修一。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
,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某高中生在互动式太阳视运动路径图平台上输入2023年6月23日10:00(北京时间)和某地经纬度后,得到太阳视运动路径图(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该地日
出地方时接近于()A.2时45分B.4时15分C.7时D.0时2.与北京(116°E,40°N)相比,该地此日()A.日落时间早B.白昼时间长C.太阳高度小D.自转速度小3.该地与下列地点最接近的是()A.116°E,60°NB.60°E,60°NC.180°
,50°ND.60°E,50°N【答案】1.A2.B3.B【解析】【1题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日落时北京时间1:00之后,日出时北京时间为7:00之前,故该地昼长大于18小时,其日出的地方时接近于2:45分,选项A正确。【2题详解】北京6月23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73.5°,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
地6月23日的正午太阳高度约为55°,可知该地比北京纬度高,6月23日白昼更长,选项B正确;该地纬度比北京纬度高,该地此日日落时间比北京晚,正午太阳高度角小,自转线速度小,自转角速度相同,选项ACD错误。故选B。【3题详解】根
据正午时北京时间为16时,可以判断该地经度接近于60°E,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日该地昼长大于18时(或结合正午太阳高度计算,6月23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介于50°-55°,可算出其纬度接近60°),纬度更高,接近60°N,选项B正确。故选B。【点睛】太阳视
运动轨迹变化规律也与太阳直射点有关,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全球(除极昼极夜范围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全球(全球除极昼极夜范围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每年春末夏初,山东地区强对流天气较多,
对生产和生活造成很大影响。下图为山东省章丘探空站某年6月13日某时段垂直风场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4.据图可知,0-1km之间()A.对流前均为南风B.对流中均为西南风C.对流中风向变化大D.风速逐渐增强5.此次强对流天气,可能
造成的次生灾害是()A.洪涝B.暴雨C.大风D.滑坡【答案】4.C5.D【解析】【4题详解】0-1km之间在16:42分时600m处为西南风,选项A错误。对流中有西风,选项B错误。对流中风向由西南风转变为西风,偏转角度大,选项C正确。风
速对流中是先增强,后减弱,选项D错误。所以选C。5题详解】山东有大面积丘陵地形,此次强对流天气产生暴雨和洪涝,易引发的次生灾害是滑坡,选项D正确;洪涝和暴雨为原生灾害,选项AB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风力较小,选项C错误。所以选D。【点睛】强对流天气是指出现
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和飑线等现象的灾害性天气,它发生在对流云系或单体对流云块中,在气象上属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这种天气的水平尺度一般小于200公里,有的仅有几公里。这种天气破坏力很强,它是气象灾害中历时短、天气剧烈、破坏性强的灾害性天气。世界上把它列为仅次于热带的气旋、地震、
洪涝之后第四位具有杀伤性的灾害性天气。图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区域内地势起伏明显,沟谷坡度大,多冰川发育,森林植被发育少。历史上,古河道和现河道相连,受某种地质作用使河流发生改道,形成现在的状态。读图完成下面小题。6.古河道和现河道分离的主要原因是()A.大型泥石流阻塞河道B.洪水冲破河
道截弯取直C.古河道淤积,河道抬升D.冰川堆积,截断河道7.与古河道相比,X高地堆积物的特点是()A.粒径小B.形成晚C.层理明显D.厚度大【答案】6.A7.D【解析】【6题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古河道处有X高地将其与现河道分离,且X高地位于河流出山口、达德沟口,
应是该地沟谷坡度大,森林植被发育少,发生泥石流阻塞河道而形成,A正确;古河道位于山谷中,洪水很难冲破河道,截弯取直,B错误;该区域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速较快,未受其它因素影响,淤积缓慢,C错误;冰川堆积作用进行较缓慢,会被河水冲开,D错误。故选A。【【7题详解】读图可知,古河道有耕地
,而X高地堆积物为泥石流淤塞,故古河道粒径更小,A错误;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大型泥石流阻塞河流形成X高地,故X高地堆积物厚度大,形成早,层理不明显,BC错误,D正确。故选D。【点睛】泥石流是指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挟带大量
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某年8月9日,台风进入我国东海南部,10日1时台风登陆。9-11日,福建南部和沿海地区出现高温酷热天气
,部分地方突破同期历史极值。下图示意福建省地形分布(图1)及台风期间九仙山观测站逐时大风时序(图2)。读图完成下面小题。8.台风登陆时,九仙山观测站位于台风中心的()A.西偏南B.北偏东C.南偏东D.东偏北9.9-11日,福建南部和沿海地区出现高温酷热天气的主要原因是()A.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气流下沉B.强劲西北风气流下沉,产生焚风效应C.太阳直射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大D.西部山地阻挡,东南季风无法翻越【答案】8.A9.B【解析】【8题详解】台风是10日1时登陆,此时九仙山观测站盛行西北风,应位于台
风中心的西偏南,A正确,BCD错误,故选A。【9题详解】台风过境前后,该地高温酷热,应受风向影响,背风坡,气流下沉,产生了焚风效应,B正确。台风过境前后,就要受低气压控制,A错误。夏季气温高与太阳高度角大有关,但本题主要强调9-11日,C错误。东南季风能带来降水和降温,
D错误。故选B。【点睛】台风的影响:不利影响:台风灾害由狂风、巨浪、暴雨、风暴潮造成。引发洪涝,冲毁农田和房屋建筑,中断交通、通信和输电线路。引起海难事故和人员伤亡。有利影响: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缓解高温酷暑天气。科斯克洞穴为典型的溶洞,位
于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目前其唯一入口位于海平面以下36米。洞壁有距今1.9万年前和2.7万年前的古人类活动的壁画,据考古发现,欧洲地区的古人类非常喜欢用石灰石来涂脸,以显示在部落的地位。下图为现在科斯克洞穴剖面图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0.
古人类在洞穴作画期间()A.地球处于较大冰期B.海岸线向陆地推进C.洞内风化作用明显D.亚热带植被向南移11.古人类利用洞穴,可能为了()①避难②开矿③居住④捕鱼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10.A11.A【解析】【10题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现在进入
洞穴需长距离潜水,古人类没有潜水设备,想进入洞穴只能走进去,当时进入洞穴的通道没有海水,即海平面下降,其原因是全球温度低,即地球处于较大冰期,选项A正确。冰期时海岸线向海洋推进,选项B错误。冰期期间洞穴内气温相对较低,风化作用较慢,选项C错误。北半球亚热带植被向南移,选项D错误。所以
选A。【11题详解】从洞口到洞穴距离较长,坡度较大,不适合每天多次往返,不可能居住,可能是避难,③错误,①正确。开采石灰岩,用于涂脸,②正确。古人类时,洞穴内没有水,无法捕鱼,④错误。所以选A。【点睛】冰期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地质时期,又称为
冰川时期。两次冰期之间唯一相对温暖时期,称为间冰期。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冰期,最近一次是第四纪冰期。海水源热泵是将海水中存在的大量的低位能收集起来,借助压缩机系统,通过消耗少量电能,在冬季是把存于海水中的低品位能量“取”出来,给建筑物供热;夏季则把建筑物内的能量“取”出来
释放到海水中,以达到调节室内温度的目的。下图为黄海、渤海近海海域海水月平均温度对比。完成下面小题。12.渤海近海海域冬季海水温度较低,海水不适合直接或单独作为低位热源,下列措施中可行的是()A.加热获取海水B.岸边打井取水C.获取深层海水D.就近获取河水13.与黄海相比,夏季渤海海域海水温度
较高的原因是渤海()A.水域封闭,受陆地影响大B.面积较小,受寒流影响小C.纬度较高,白昼时数较长D.靠近日本,受暖流影响大【答案】12.B13.A【解析】12题详解】从海水源热泵原理可以看出,冬季气温较低,水体温度越高,利用效率
越高,渤海近海冬季海水结冰,可以在岸边打井取水,井水的水温高于近海海水水温,B正确;加热获取海水耗能大,效益低,A错误;渤海近海冬季海水结冰,获取深层海水难度度,技术水平要求高,效益低,C错误;渤海湾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河流结冰,且河流冬季
流量小,成本高,效益低,D错误。故选B。【13题详解】夏季陆地增温快,渤海海域相对封闭,受陆地影响大,增温明显,A正确;两海域均受日本暖流影响,渤海纬度较高,白昼时数较长,但太阳高度角小,BCD错误。故选A。【点睛】渤海是中
国内海,沿岸海水温度受陆地影响显著,变化幅度大,对气温响应快;黄海作为太平洋的边缘海,与外海水体交换通畅,水温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天山山系近东西向延伸,跨越经度范围大,地表植被覆盖复杂且生长发育过程及生理生态都具有较大差异,下图为东天山位置示意图及东天山西部和东部采样点垂
直自然带谱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4.东天山东部和西部纬度位置相近,但垂直带谱相差较大的主要因素是()A.高度B.坡向C.热量D.坡度15.与西部相比,东天山东部山地针叶林带上限分布海拔高的主要原因有
()A.距海远,降水少B.降水少,气温略高C.人口少,破坏小D.深居内陆,大陆性强16.东天山西部自然带中,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A.山地草原带B.山地针叶林带C.高山草甸带D.高山垫状植被带【答案】14.B15.B16.C【解析】【14题详
解】从图中可以看出,天山西部温带荒漠带面积小,可知西部比东部降水多,西部降水多的主要原因是面向西风带,故其垂直带谱差异较大主要是受坡向影响。选项B正确。【15题详解】影响森林分布的两大最主要因素即气温和降水,与西部相比,东部降水较少,晴天多,气温略高,热量条
件较好,导致山地针叶林带分布上限海拔较高。选项B正确。【16题详解】高山草甸带植被丰富,气温较低,有机质分解较慢,故有机质含量高,C正确;山地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山垫状植被带积累的有机质都较高山草甸带少,ABD错误
。故选C。【点睛】我国南方地区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候区,山地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北方地区多为温带季风候,山地基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西北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最内部山地基带为温带荒漠带,外围山地基带可以是温带草原带。二、
综合题:共三大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辫状河多发育在山区或河流上游河段以及冲积扇上。河道宽阔游荡,多股水道摇摆迁回,宛如发辫。安集海河发源于天山北坡,在宽谷河段形成辫状河流。下图示意安集海河流域(图
a)、宽谷河段辫状河流景观(图b)、安集海河流域年内各月径流量变化图(图c)。(1)分析安集海河11月至次年4月径流量较小的原因。(2)结合图b,描述安集海河宽谷河段辫状河流的河道特征。(3)分析夏季径流量对宽谷河段辫状河流的河道特征的影响。【答
案】(1)安集海河以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为主;11月至次年4月气温低,冰雪融化量少;地下水补给量较少。(2)河道多分叉,忽分忽合,相互交织;河道宽而浅;多沙洲。(3)夏季河流径流量大,河道分叉少,沙洲少。【解析】【分析】本题以安集海河流域为背景材料,涉及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河道形态的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落实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安集海河发源于天山北坡,纬度高,且受盛行西风以及北冰洋气流的影响,河流补给以冰雪融水以及来自北冰洋、大西洋的
降水补给,11月至次年4月为北半球冬半年,气温低,冰雪融化量少,地下水补给量较少。【小问2详解】辫状河流河道特征的描述要抓住其主要特征,根据材料可知,辫状河流河道宽阔游荡,多股水道摇摆迁回,宛如发辫,结合图b即可描述其河道多分叉,忽分忽合
,相互交织;河道宽而浅,且多沙洲。【小问3详解】读图c可知,夏季河流径流量大,水位高,河道分叉少;流水侵蚀、搬运作用强烈,沉积少,沙洲少。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大气河是从热带洋面延伸至中纬度地区的一条狭窄的羽毛
状水汽输送带,一般宽300-500km,长度可达数千千米,时间尺度短于10天,在北半球通常都有4-5条大气河,位于西太平洋、东太平洋和南印度洋。华北地区受海气作用、东亚季风环流系统、中高纬系统等的综合影响,从热带赤道地
区延伸至华北地区上空的大气河带来大量的热量与水汽,对人们生产生活有着直接影响。材料二下图示意大气河水汽运动方向的垂直剖面图。(1)据图推断大气河形成的条件。(2)分析华北地区7-8月大气河频次明显增多的原因及带来的直接影响。【答案】(1)海洋蒸发提
供大量水汽;盛行从低纬度吹向高纬度的盛行风;风力强劲;暖湿气团抬升。(2)原因:7、8月份东南季风势力强盛;太平洋提供充足的水汽;北上暖湿气团遇到南下干冷气团快速爬升形成锋面。直接影响:暴雨或洪涝。【解析】【分析】本题以大气河为材料背景设置试题,
涉及大气运动、降水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图文材料信息获取能力和对地理基本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落实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由材料可知,“大气河是从热带洋面延伸至中纬度地区
的一条狭窄的羽毛状水汽输送带”,故大气河的形成需要盛行从低纬度吹向高纬度的盛行风,风力强劲;“在北半球通常都有4-5条大气河,位于西太平洋、东太平洋和南印度洋”,故大气河的形成需要海洋蒸发提供大量水汽;结合材料
二大气河水汽运动方向的垂直剖面图中的图例、锋线可知,大气河形成的需要暖湿气团被抬升。【小问2详解】华北地区7—8月大气河频次明显增多的原因可以结合上题大气河的形成条件进行分析。7、8月份,为北半球夏季,东亚季风中的夏
季风,即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势力强盛,带来大量的水汽;北上暖湿气团遇到南下干冷气团快速爬升形成锋面。使大气河频次明显增多,华北地区上空的大气河带来大量的热量与水汽,使该地出现暴雨或洪涝频次也明显增多。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内蒙古河套盆地是我国典型的内陆沉积盆地。表层土壤盐分含量较高,地下水砷含量严重超标。研究表明,河套盆地的地下水砷含量与地质构造环境及地下水水动力特征有关。下图为河套平原区域高砷地下水分布示意图。材料二为了降低表层土壤盐分,采用“上膜下秸”技术
即在土地的表面铺设地膜,地膜之下(土地)35厘米左右进行深耕铺设秸秆,从而形成一个隔盐层。(1)从气候角度,分析河套地区表层土壤盐分含量较高的原因。(2)结合材料,说明河套地区地下水中砷富集过程。(3)从土壤角度分析,“上膜下秸”在治理表层土壤盐分含量的作
用。【答案】(1)温带大陆性气候,夏秋季气温高,蒸发旺盛;全年降水少,晴天多;西北地区春秋风力强劲,蒸发旺盛;位于半干旱地区,空气湿度小(2)河套盆地是内陆断陷沉积盆地,含砷的矿物质易在此处沉积,由于地势低洼,地下水径流迟缓,地下水水位埋深浅,降水少、蒸发旺盛,浅层地下水中砷富集。(3)该
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气候,气候干旱,表面铺设地膜,减少水分蒸发,有效减少盐分在地表积累;在底下铺设秸秆可以形成隔盐层,防止地下水的向上运移带来盐分;铺设秸秆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降低盐分的富集。【解析】。【分析】本题以河套平原的土壤为材料背景设置试题,涉及土壤盐碱化的气候因素、
地表物质的迁移过程、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措施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和对地理基本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落实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河套地区表层土壤盐分含量较高主要原因是土壤中的水
盐运动造成的。气候角度影响土壤盐碱化的因子主要是气温和降水。根据所学可知,河套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远离海洋,大气中水分含量小,空气湿度低,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少,晴天多,且夏季气温高,蒸发强烈,土壤中的盐分被蒸发的水分带到土
壤表层累积,致使土壤盐分含量较高。【小问2详解】由材料可知,河套盆地的地下水砷含量与地质构造环境及地下水水动力特征有关。河套盆地是内陆断陷沉积盆地,地势较低,含砷的矿物质易在外力搬运下在此处沉积;地下水径流缓慢,水位埋深浅
,此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蒸发旺盛,造成浅层地下水中砷富集。【小问3详解】题干要求从土壤角度分析“上膜下秸”在治理表层土壤盐分含量的作用。根据材料可知,“上膜下秸”技术即在土地的表面铺设地膜,地膜之下(土地)35厘米左右进行深耕铺设
秸秆。土地的表面铺设地膜,可以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有效抑制盐分在土壤表层的积累;地膜之下(土地)35厘米左右进行深耕铺设秸秆,可以形成隔盐层,防止地下水向上运动带来深层的盐分,减弱浅层土壤与深层土壤的水盐运动;此外,铺设秸秆还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改善土壤
的理化性质,降低盐分的富集。的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