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4 页
  • 大小 1.468 MB
  • 2024-10-1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8.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1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6.40 元
/ 2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8.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北京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4)页,1.468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ee67e099a756049889673576606c6c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北大附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生物选择性必修(上)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2.所有试题答案都写在答题纸的规定位置,超出范围无效。3.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答题,不得使用铅笔答题。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修改。4.

只呈交答题纸,试卷自己留存。第一部分选择题本部分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篮球杯赛中,某同学由于训练过于频繁脚掌磨出“水泡”,几天后“水泡”又消失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水泡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液体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B.水泡的形成与消失说明内环境的物质是不断更新的C.水泡自行消失是因为其液体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内D.与血浆和淋巴液相比,水泡的成分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答案】D【解析】【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的,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

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也称为内环境。【详解】A、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组织液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形成的,A正确;B、水泡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水泡自行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

毛细淋巴管,因此水疱的形成和消失说明内环境中物质是不断更新的,B正确;C、水泡中液体的主要成分是组织液,组织液可单向渗透到淋巴管形成淋巴液,也可和血浆双向渗透,因此水泡自行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

管,C正确;D、水泡中水含量最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高于组织液和淋巴液,D错误。故选D。2.某同学完成1500米体测后,出现腿部酸痛的症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跑步的过程中大量消耗葡萄糖,血浆中葡萄糖浓度大幅度下降B.在跑

步的过程中肌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浆,维持血糖浓度稳定C.该同学在跑步的过程中大量出汗,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D.腿部酸痛是因为乳酸积累导致血浆pH显著下降所致【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C左右;(2)正

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详解】A、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必须氧化分解大量葡萄糖来提供,血糖的浓度会相应降低,但由于肝糖原的分

解可以补充血糖,所以血糖浓度不会大幅度下降,A错误;B、仅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B错误;C、该同学在跑步的过程中大量出汗,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C正确;D、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血浆的pH值可以维持相对稳定,D错误。故选C。3.下列与

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B.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就是外周神经系统C.针刺皮肤后产生痛觉属于反射D.条件反射的消退需要大脑皮层参与【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

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大脑、小脑、脑干、下丘脑)和脊髓,外周神经系统根据起源可分为脑神经和脊神经,又可以根据功能分为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详解】A、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A错误;B、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脑神经和脊神经都含有传出神经,传出神经又包括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B错误;C、反射必须基于完整的反射弧,针刺后产生痛觉,不涉及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不是反射,C错误;D、条件反射的消退使得动物获得了两个刺激间

新的联系,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D正确;故选D。4.在野外,草丛里突然窜出的蛇会让人受到惊吓;平日里,人体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这些都与自主神经系统相关。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受

到惊吓时,副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呼吸急促B.自主神经系统包括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C.人体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大脑皮层能够调节内脏活动D.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相反,不利于机体适应环境【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

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详解】A、当人受到刺激兴奋、紧张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表现为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会受到抑制,A错误;B、自主神经系统

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不包括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B错误;C、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能控制脊髓中的神经中枢,大脑皮层能够调节内脏

活动,C正确;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作用通常相反,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D错误。故选C。5.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强于成人,这可能与视觉中枢的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有关。在视觉训练

过程中,儿童GABA含量显著增加,且持续到训练结束后的几分钟,而成人GABA含量始终无明显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学习是人脑的高级功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B.GABA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可能引起Cl-内流C.抑制GABA的合成和释放,可能提升人的学习能力D.GABA可

能通过抑制某些神经元兴奋而减少对后续学习的干扰【答案】C【解析】【分析】人脑的高级功能: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

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详解】A、学习是人脑的高级功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A正确;B、GABA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可能引起Cl-内流,B正确;C、儿童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强于成人,且视觉训练过程中儿童GABA含量显著增加,因此推测GABA含量增加有利于学习新知识,故C

错误;D、儿童GABA含量显著增加,因此推测GABA含量增加有利于学习新知识,进一步推测GABA可能通过抑制某些神经元兴奋而减少对后续学习的干扰,D正确。故选C。6.芬太尼作为一种强效镇痛药在临床上被广泛应

用,其镇痛机制如下图,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芬太尼因镇痛效果佳可作为治疗药物长期反复使用B.图中R的作用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C.芬太尼和R相互作用,导致突触后膜难以产生动作电位D.芬太尼作用下,突触前神经

元膜外电位由正变负【答案】C【解析】【分析】图示为突触结构,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因此,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递质的受体位于突触后膜上,可以促进钠离子内流。【详解】A、结合图示可知,长期使用芬太尼会使快感阈值升

高(维持相应的神经兴奋水平需要更多的药物),导致成瘾,故不能长期反复使用,A错误;B、R是芬太尼的受体,二者的识别与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的功能,B错误;C、据图可知,芬太尼与某神经元上受体结合后,抑制Ca2+内流,促进K+外流,导致静息电位的绝对值的增大,因

而导致导致突触后膜难以产生动作电位而不发生兴奋,从而起到镇痛效果,C正确;D、芬太尼作用下,促进钾离子外流,因而突触前神经元膜外电位依然为正电位,D错误。故选C。7.热射病通常由于持续暴露于高温环境引起,会出现体液丢失严重、高热、意识障碍甚至器

官损伤等症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B.体液丢失造成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C.机体散热量增加引发高热D.热射病表明机体自我调节能力有限【答案】C【解析】【分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

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详解】A、下丘脑是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等,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即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A正确;B、体液丢失导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升高,造成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了对水的重吸收作用,使尿量减少,B正确;C、机体体温维持稳定是产热量=散热量,机体散热量增加引发低温,C错误;D、热射病的发生说明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体温

失去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机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进而导致器官系统损伤,D正确。故选C。8.1937年,科学家在实验中观察到:阻断实验动物垂体与下丘脑之间的血液联系,可导致其生殖器官萎缩;若恢复垂体与下丘脑之间正常的血液联系,生殖器官的功能也

恢复正常。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实验无法证明垂体的活动受下丘脑控制B.该实验表明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受垂体的直接控制C.阻断垂体与下丘脑之间的血液联系,依据了“减法原理”D.该实验使用了实验动物个体自身的前后对照原则【答案】B【解析】【分析】下丘脑可以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该激素能够促进垂体释放促性腺激素,该激素又能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性激素又可以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从而引起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详解】A、若要证明垂体的活动受下丘脑的控制,那么应该将下丘脑和垂体之间的结构结构联系破坏,检测垂体活动的直接指标,提供直接证据。本实验只能

证明(下丘脑垂体)与性腺功能有关,但是至于下丘脑和垂体之间的上下游关系不能很好的证明,A正确;B、该实验表明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受垂体的控制,但无法判断是否受垂体的直接控制,B错误;C、与常态比较,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

加法原理”,而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阻断垂体与下丘脑之间的血液联系,依据了实验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C正确;D、阻断前正常状态和阻断后萎缩状态是一组自身对照,阻断后萎缩状态和回复后正常状态也是一组自身对照,D正确。故选B。9.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是通过下丘脑—垂

体—甲状腺轴进行的。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以及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异常会影响机体机能。下表是两位患者医院验血报告单的部分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检测项目甲患者乙患者正常值T34.1ng/dL345.1ng/dL10~200ng/dLT42.8μg/dL15.8μg/dL5.5

~12μg/dLTSH22.7μIU/mL0.1μIU/mL0.2~7.0μIU/mL注:T3和T4均反映甲状腺激素水平,TSH反映促甲状腺激素水平A.甲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浓度较低会促进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甲患者可通过注射促甲状腺

激素释放激素缓解病症C.乙患者可能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D.乙患者可通过注射促甲状腺激素缓解病症【答案】C【解析】【分析】甲状腺激素调节过程: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

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详解】A、由图表可知,甲患者体中T3和T4低于正常值,TSH高于正常值,即甲状腺激素TH水平低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高,可能为甲减患者,当TH过多能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TSH以及TRH的分泌,当TH少时减弱

或解除这种抑制,但不能起到促进TSH和TRH的分泌,A错误;B、甲患者体内TSH水平已经高于正常值而TH水平低,说明是甲状腺出现了问题,注射TRH只会让TSH进一步升高,而对TH没有帮助,应该直接补充TH,B错误;C、乙患者体中T3和T4

高于正常值,TSH低于正常值,有可能是甲亢患者,C正确;D、乙患者本身TH已经高于正常值,再注射TSH只会让TH更高,应该减少作为TH原料的碘的摄入,减少合成TH,D错误。故选C。10.下图表示正常人分别快速饮用1L

清水、1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和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增加B.饮用大量清水后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C.曲线c表示饮用1L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的变化D.曲线a表示饮用1L清水后排尿量的变化【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

干信息和图形分析,快速饮用清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排尿量增加;快速饮用生理盐水后虽然血浆渗透压不变,但由于体内液体增加,故排尿量也会有所增加,所以d曲线表示的是饮用生理盐水后的排尿量的曲线,a曲线表示的是

饮用清水后的排尿量曲线;c表示饮用清水后的血浆渗透压变化,而b表示饮用生理盐水后的血浆渗透压变化。【详解】AC、快速饮用生理盐水后虽然血浆渗透压不变(曲线b),但由于体内液体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故排尿量也会有所增加(d曲线),AC错误;B、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B错误;

D、快速饮用清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曲线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排尿量增加(a曲线),D正确。故选D。11.科学家将成鼠的部分皮肤移植到切除胸腺的小鼠身上,发现与未切除胸腺的小鼠相比,切除胸腺的小鼠的皮

肤移植更容易成功,据此推测,机体对异体皮肤排斥起主要作用的免疫细胞是()A.吞噬细胞B.T淋巴细胞C.B淋巴细胞D.浆细胞【答案】B【解析】【分析】胸腺是T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缺少胸腺的小鼠,T细胞不能成熟,细胞免

疫丧失。【详解】胸腺是T淋巴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切除掉胸腺后皮肤移植更易成功,说明对异体皮肤排斥起主要作用的是T淋巴细胞,ACD错误,B正确。故选B。12.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是流感病毒,极易发生变异

。根据流感病毒表面的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这两种糖蛋白的不同,可对流感病毒进行分型,例如常见的人流感病毒H1N1。以下关于流感病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流感病毒易变异的原因是其遗传物质为RNAB.可依据HA和NA制备流感疫苗C.注射流感疫苗后机体不会患流行性感冒

D.再次接触同种病毒时产生抗体的速度更快【答案】C【解析】【分析】1、病毒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其中RNA病毒有流感病毒、HIV病毒等,无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2、二次免疫应答:(1)原理:特异性免疫中,初次免疫形成的记忆细胞在再次受到特

定抗原刺激时,便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效应T细胞或浆细胞来对抗抗原。(2)特点:①强度更强;②更迅速;③持续时间更长。(3)应用:制备疫苗。【详解】A、流感病毒是RNA病毒,RNA易变异,导致病毒变异,A

正确;B、流感病毒表面糖蛋白HA和NA为抗原,可据此制备疫苗,B正确;C、流感病毒易变异,接种一种疫苗不能预防所有类型的流感,C错误;D、二次免疫应答产生的抗体更快、更多,D正确。故选C。13.自身免疫性肝炎(AIH)

是一种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肝脏损伤疾病,表现为血清中转氨酶含量升高,可检测到自身抗体。研究表明,CD8+T淋巴细胞是诱发AIH的主要效应细胞。糖皮质激素是常用治疗药物。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可能导致AIH

B.糖皮质激素能促进CD8+T淋巴细胞增殖C.患者肝脏细胞表面抗原被识别为“异己”D.自身抗体水平可作为AIH的诊断指标【答案】B【解析】【分析】由于免疫系统异常缴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

进行攻击而引起的,这类疾病就是自身免疫病。【详解】A、AIH是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病可能是遗传或环境因素导致的,A正确;B、CD8+T淋巴细胞是诱发AIH的主要效应细胞,糖皮质激素作为治疗药物,能缓解自身免疫反应,说明它能抑制CD8+增殖,B错误;C、免疫系统攻击自身肝脏细胞引发AIH,

说明肝脏细胞表面抗原被机体识别为“异己”,C正确;D、自身免疫发生后,自身抗体水平增高,可做为诊断指标,D正确。故选B。14.秋冬是诺如病毒感染高发季。诺如病毒是一种RNA杯状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排泄物、呕吐物或被污染食物传播

,可引起人体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不适症状。下图为诺如病毒引发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的A.物质A、B、C均为免疫活性物质B.细胞乙为辅助性T细胞,参与细胞丙的活化C.细胞甲可能为巨噬细

胞,能摄取和呈递抗原D.细胞丙活化后产生的记忆细胞可参与二次免疫【答案】A【解析】【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会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再由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病毒侵入细胞后会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与被病毒侵入的靶细胞结合,

使得靶细胞裂解释放病毒。【详解】A、细胞甲为抗原呈递细胞,细胞乙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丙为细胞毒性T细胞,物质A为MHC,物质B为细胞因子,物质C为穿孔素/颗粒酶。物质A为MHC分子,是自身细胞表面的蛋白,不是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

;B、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协助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B正确;C、抗原呈递细胞包括巨噬细胞,C正确;D、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出的记忆细胞参与二次免疫反应,D正确。故选A15.新冠病毒抗体是感染新冠病毒后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标志性物质,

常见的有IgG抗体。新冠病毒抗体检测可以作为新冠病毒感染辅助诊断的依据,也可用于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时间及接种方案的推荐依据。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的结构与原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采样不能取鼻拭子、咽拭子来检测,得采集血液样本,如指尖血B

.鼠抗人IgG抗体只会与人IgG抗体结合,不会与鼠IgG抗体结合C.若只有C线显红色,则表示阴性,未发生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D若T、C线都显红色,说明被检测者已经感染过新冠病毒【答案】C【解析】【分析】图示检测新冠病毒抗原原理:抗原抗体特异性

结合,假如样本里有特异性的病毒抗原,此时会被第一关卡的金标抗体所识别,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样液继续流动,到达检测线后被T线抗体捕获,由于胶体金在T线处大量聚集,出现一条红色条带,结果判为阳性,多余的会继续流向C线,在C线处被C线抗体捕获,形成“金标抗

体—C线抗体”复合物,同样由于胶体金标记的抗体在此处大量聚集,再次形成红色条带,质控线就出现了,质控线的形成被用于判定结果是否有效。【详解】A、题目中试剂盒检测的是抗体,抗体存在于血液中,所以不能取鼻拭子、咽拭子,A正确;B、鼠抗人IgG抗体是指:将人的IgG抗体作为抗原注

入小鼠体内,小鼠产生的相应抗体,故其只会特异性与人IgG抗体结合,B正确;C、若只有C线显红色,则检测结果阴性,说明样本中没有人IgG抗体(T线处未发生特异性结合),而结合垫中的胶体金标记鼠IgG抗体随样液移动到C线与羊抗鼠IgG抗体特异性结合故显色,C错误;D、若

T、C线都红色,说明检测结果阳性,被检测者体内存在新冠病毒的抗体,即被检测者已经感染过新冠病毒,D正确。故选C。第二部分非选择题本部分共6题,共70分。16.癌症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科研人员不

断在癌症疫苗的研发方面取得进展。(1)机体通过____细胞识别并裂解肿瘤细胞。(2)研究人员以脑胶质母细胞瘤(GBM)为模型,改造得到以下三种工程肿瘤细胞:.细胞种类细胞功能IFNβ-TC释放肿瘤细胞杀伤物质IFNβ,使肿瘤细胞凋亡CSF-TC分泌细胞因子CSF,引起

特异性免疫ThTC分泌IFNβ和CSF①具体的改造过程是:首先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活的GBM细胞表面的____基因,称为A细胞,以防止自身体内产生的IFNβ杀死A细胞。然后,分别将载有IFNβ基因或CSF基因的病毒转入A细胞内,经过____过程,合成并释放免疫活性物质IFNβ或

CSF,改造完成。②为了评估上述三类细胞能否发挥抗肿瘤作用,分别在GBM模型小鼠左侧大脑半球注入等量的GBM(A组)、IFNβ-TC(B组)、CSF-TC(C组)和ThTC(D组),统计60天内小鼠的生存率,结果如下图:结果表明ThTC的治疗效果

最好,依据是____。③研究人员选择上述实验中的存活小鼠,一段时间后再次注射等量GBM细胞至其右侧大脑半球,持续监测两个月,发现ThTC组所有小鼠均没有出现肿瘤,说明____。(3)综上,ThTC细胞可用于相关癌症的____。【答案】(1)细胞毒性T细胞(2)①.IFNβ受体②

.转录和翻译##基因表达③.注射GBM细胞的小鼠全部死亡,注射ThTC细胞的小鼠生存率接近100%,明显高于其他工程细胞④.注射过ThTC细胞疫苗的小鼠产生了免疫记忆(3)预防和治疗【解析】【分析】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

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注射疫苗,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小问1详解】细胞免疫主要靠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释放穿孔素、颗粒酶裂解靶细胞。【小问2详解】①根据题干信息,敲除该基因后,细胞就不会被IFNβ结合而

杀灭,说明此时细胞表面缺乏IFNβ受体,因此敲除的是编码IFNβ受体的基因;IFNβ基因及CSF基因转入A细胞后,需要经过基因表达,即转录和翻译,合成出IFNβ和CSF蛋白。②ThTC组的存活率比对照组高,说明有疗效;ThTC组的存活率比其他

两种细胞高,说明ThTC细胞是疗效最好的。③再次注射同种肿瘤细胞,激发二次免疫,说明ThTC细胞处理后,小鼠体内存在相关的免疫记忆细胞。【小问3详解】根据题干信息,ThTC细胞能分泌IFNβ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同时也能分泌CSF,激发免疫反应,产生免疫记忆,因

此可用于肿瘤的治疗和预防。【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免疫相关知识,需要考生通过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17.人类及一些哺乳动物在颈部和背部等部位含有一种棕色脂肪组织(BAT),棕色脂肪组织细胞内含有大量脂肪和线粒体,是小型

哺乳动物适应性产热的主要部位。研究人员以长爪沙鼠为实验材料,研究动物在寒冷条件下BAT含量及相关激素的变化,结果如下表(TRH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回答下列问题:组别环境温度(℃)实验结果BAT含量(g/100g体重)下丘脑中TRH含量(pg/mg蛋白)血浆

中甲状腺激素含量(ng/mL)①240.3386.730.55②40.2763.940.76(1)长爪沙鼠受寒冷刺激后,通过____调节,使皮肤毛细血管____,肌肉和肝脏等细胞产热增加。(2)根据实验结果推测,②组长爪沙鼠血浆中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比①组____,从而引起②组血浆中甲状腺

激素含量高于①组,在寒冷条件下通过增加脂肪消耗量来维持体温。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可以____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3)除甲状腺素外,持续的寒冷刺激还会刺激交感神经末梢分泌去甲肾上腺素提高代谢率。科研人员用大鼠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如下

图所示。结果表明,随寒冷刺激的持续时间延长,机体维持体温恒定所需能量来源的变化是____。持续寒冷刺激后注射去甲肾上腺素(等量)诱导的机体产热显著强于刺激前,请你提出一种可能的作用机制解释此现象:____。【答案

】(1)①.神经-体液②.收缩(2)①.高②.放大(3)①.由骨骼肌战栗供能为主逐渐转变为消耗棕色脂肪供能为主②.寒冷刺激使棕色脂肪细胞对去甲肾上腺素的敏感性增加/寒冷刺激使棕色脂肪细胞去甲肾上腺素受体增加或活性增强【解析】【分析】下丘脑分泌

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小问1详解】受到寒冷刺激后,人可以通

过神经系统调节,使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骨骼肌战栗增大产热;也可以通过神经影响激素的分泌,比如甲状腺激素等来实施调节,这是神经-体液调节。由此可见,体温调节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实现的。【小问2详解】根据实验结果分

析,②组长爪沙鼠血浆中甲状腺激素含量比①组高,而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多少直接由促甲状腺激素调节,所以②组长爪沙鼠血浆中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比①组高。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小问3详解】通过对题图分析可以得

出,随寒冷刺激的持续时间延长,由骨骼肌战栗供能为主逐渐转变为消耗棕色脂肪供能为主;对于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棕色脂肪细胞是去甲肾上腺素的靶细胞,寒冷刺激前,动物体内棕色脂肪含量有限,寒冷刺激使棕色脂肪细胞的数量增加,寒冷刺激后再注射去甲肾上腺素的效果明显(或寒冷刺激使棕色脂肪细胞对去甲肾上腺素

的敏感性增加;寒冷刺激使棕色脂肪细胞去甲肾上腺素受体增加或活性增强)。18.科学家以哺乳动物骨骼肌细胞和枪乌贼巨轴突细胞为材料,研究了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机制。(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____的形式传导,这与离子的跨膜运输密切相关。(2)假设初始状态下,膜两侧正负电荷均相等,

且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在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当膜仅对K+具有通透性时,K+顺浓度梯度向膜外流动,膜外正电荷和膜内负电荷数量逐步增加,对K+进一步外流起阻碍作用,最终K+跨膜流动达到平衡,形成稳定的跨膜静电场,此时膜两侧的电位表

现是____。K+静电场强度只能通过公式“K+静电场强度KmV=601gK++胞外浓度()胞内浓度”计算得出。(3)骨骼肌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实验测得膜的静息电位为-90mV,膜内、外K+浓度依次为155mmol/L和4mmol/L++K1g=1.59K-胞外浓度胞内浓度

,此时没有K+跨膜净流动。①静息状态下,K+静电场强度为____mV,与静息电位实测值接近,推测K+外流形成的静电场可能是构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因素。②为证明①中的推测,研究者梯度增加细胞外K+浓度并测量静息电位。如果所测静息电位的值____,则

可验证此假设。(4)为探究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科研人员利用电压钳技术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分别是:对照组①:当给予刺激后,出现了一个早期快速发生与消失的内向电流以及一个随后缓慢发生的外向电流。(已知电

流方向与正离子的流动方向一致)实验组②和③:将轴突分别浸浴于河豚毒素(TTX,Na+通道阻断剂)和四乙基胺(TEA,K+通道阻断剂)的溶液中的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动作电位的发生是由于Na+内流导致的,依据是____。【答案】(1)电信号(2)外正内负

(3)①.-95.4②.均与相应状态下K+静电场强度理论值接近(4)①组受刺激后,出现内向电流,而②组用Na+通道阻断剂河豚毒素处理后,不再出现内向电流。【解析】【分析】1、静息电位产生的原因: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

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原因是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K+外流,表现为外正内负。2、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内流,表现为内正外负。【小问1详解】神经纤维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

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小问2详解】静息状态下,膜仅对K+具有通透性时,K+顺浓度梯度向膜外流动,膜外正电荷和膜

内负电荷数量逐步增加,对K+进一步外流起阻碍作用,最终K+跨膜流动达到平衡,形成稳定的跨膜静电场,此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是外正内负。【小问3详解】①静息状态下,K+静电场强度为60×(-1.59)=-95.4mV,与静息电位实测值接近,推测K

+外流形成的静电场可能是构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因素。②梯度增加细胞外K+浓度,此时钾离子外流减小,如果所测均与相应状态下K+静电场强度理论值接近,则可验证K+外流形成的静电场可能是构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因素。【小问4详解】①组受刺激后出现向内电流,③组阻断K+后向内电流依然存在,说明K+通道不影响向内

电流,而②组用Na+通道阻断剂河豚毒素处理后,不再出现内向电流,表明内向电流的维持需要Na+通道开启。19.学习以下材料,回答(1)~(4)题。安全有效的疫苗是防治新冠肺炎等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常见的疫苗有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将抗原基因整合到表达载体中,导入受体细胞并诱导表达

出大量抗原蛋白)、重组病毒载体疫苗(以病毒为载体,将目标抗原基因重组到载体病毒基因组中)和核酸疫苗,其中核酸疫苗包括DNA疫苗和mRNA疫苗,其原理是将某种抗原的DNA或mRNA序列导入宿主体内,在宿主细胞

中表达抗原蛋白,诱导机体产生对该抗原蛋白的免疫效应,以达到预防、治疗疾病的目的。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研发出人工生产mRNA的方法,即体外转录。然而,体外转录产生的mRNA不稳定,且会被免疫细胞表达的Toll样受体(TLRs)识别进而引

发炎症反应,很难将其应用于疫苗和治疗。mRNA包含4种碱基,其中尿嘧啶(U)与核糖有两种连接方式,正常情况下形成尿苷,但特殊情况下可形成假尿苷(Ψ)(如图1)。实验表明,用假尿苷替代体外转录产生的mRN

A中的尿苷,可以大大减少炎症反应,且能增加翻译效率。mRNA属于大分子,需经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吞入的胞外物质会被运送至溶酶体消化。要让mRNA完成翻译,就必须避免mRNA与溶酶体结合。即运送mRNA

的载体必须能够进入细胞质,而且还需要在与溶酶体结合前发生破裂,释放出其中的mRNA。科研人员反复实验,发现脂质纳米颗粒(LNP)充当转运载体可以顺利实现mRNA的导入和表达。mRNA疫苗引发机体免疫反应的过程如图2。与DNA疫苗相比,mRNA疫苗不能整合到基因组中且其在体内的半

衰期相对较短使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由于体外转录的高效、高产使得mRNA疫苗的大规模生产具有快速和价格低廉的优势;mRNA疫苗在体内的转运过程不像DNA疫苗需要进入细胞核内,且无需构建病毒或DNA载体,也省略了疫

苗在细胞核内的转录与出核的过程,因此mRNA疫苗体内免疫过程更加省时省力。但是,mRNA易降解,抗原蛋白表达量低,疫苗保护效力相对较弱,需要更高剂量,或者多次注射。mRNA碱基修饰研究的成功提供了新的抗病思路,也势必掀起一场革命化的基础研究热潮,推动生命科

学技术的发展。(1)机体抵抗新冠病毒入侵,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功能。人体接种新冠疫苗后,免疫系统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及____,后者在新型冠状病毒进入人体时,可迅速增殖分化,引发强烈特异性免疫反应。(2)关于不同种类

疫苗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____A.减毒活疫苗具有低概率致病风险的原因是其仍具有增殖能力B.灭活病毒疫苗失去了引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抗原特性C.重组蛋白疫苗因不涉及注射病原体或者核酸而安全性较高D.可使用强毒性的病毒作为重组病毒载体疫苗中的载体E.DNA疫苗比RNA

疫苗对冷链运输要求更高(3)结合图2,总结mRNA疫苗发挥作用的过程是:接种疫苗→____→____→通过激活T细胞和B细胞而诱发特异性免疫反应。(4)灭活病毒疫苗和mRNA疫苗均需多次接种,但重组病毒载体疫苗只需注射一针即可完成接种。数周后,接种者体

内仍然能检测到重组病毒DNA,但其DNA不会整合到人的基因组中。请由此推测重组病毒载体疫苗只需注射一针即可起到免疫保护作用的原因____。【答案】(1)①.免疫防御②.记忆细胞(2)AC(3)①.进入细胞②.表达抗原(4)抗原基因在人体细胞中持续表达抗原,反复刺激机体免疫

系统【解析】【分析】疫苗属于抗原,常见的疫苗有减毒活疫苗、灭活病毒疫苗、重组蛋白疫苗、重组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小问1详解】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机体抵抗新冠病毒入侵,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新冠疫苗属于抗原,进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及记忆细

胞,在新型冠状病毒进入人体时,记忆细胞可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进而快速分泌大量抗体。小问2详解】A、减毒活疫苗仍具有增殖能力,因此具有低概率致病风险,A正确;B、灭活病毒疫苗失去了增殖能力,但仍然保留引发机

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抗原特性,否则该疫苗将失去作用,B错误;C、重组蛋白疫苗是蛋白质,注入人体后,不涉及注射病原体或者核酸,因此安全性较高,C正确;D、强毒性的病毒作为重组病毒载体疫苗中的载体,可能会对机体造成严重损伤,D错误;E、DNA是双链结构,相对稳

定,而RNA易降解,半衰期短,因此RNA疫苗对冷链运输要求更高,E错误。故选AC。【小问3详解】【接种RNA疫苗后,RNA需要先进入细胞内,然后利用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系统表达出蛋白质,蛋白质再作为抗原诱发特异性免疫反应。【小问4详解】重组病毒载体疫苗是以病毒为载体,将目标抗原基因重组到

载体病毒基因组中,数周后,接种者体内仍然能检测到重组病毒DNA,说明抗原基因在人体细胞中能稳定存在,持续表达抗原,其DNA不会整合到人的基因组中,说明安全性高。持续表达出的抗原能反复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因而重组病毒载体疫苗只需注射一针即可起到免疫保护作用。20.

肥胖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健康问题。为研究其机理,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1)肥胖者常常食欲旺盛,易引起血糖浓度大幅上升,导致胰岛B细胞分泌____增加,该物质一方面抑制____分解和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另一方面,促进细胞摄取糖类并转化为脂肪,导致肥胖。(2)研究发

现小鼠肥胖和X蛋白有关,以X基因功能缺失型突变体小鼠和正常小鼠为实验材料,实验结果表明X蛋白质具有抑制肥胖的作用。请补全图1中突变体小鼠的体重变化情况____。(3)进一步研究发现,小鼠体重的变化还与瘦素密切相关。瘦素具有抑制食欲、减轻体重等功能。研究人员对上述12周龄不同组小鼠进行注

射处理,检测小鼠每日体重和摄食量的变化情况,请选择合理选项,补充完善实验设计。组别实验材料实验处理体重、摄食量甲正常小鼠注射生理盐水参考值乙正常小鼠注射瘦素低于参考值丙突变体小鼠①____高于参考值丁②__

__③____④____A.正常小鼠B.突变体小鼠C.注射生理盐水D.注射瘦素E.高于丙F.低于丙G.接近丙丁组突变体小鼠血清瘦素含量检测结果明显增加,但其体重仍增加,推测该现象与瘦素抵抗有关。(4)进一步研究发现正常小鼠和突变体小鼠每天的能量消耗总量相近,但代谢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如图2所示,据

图可知,____。(注:RER指呼吸交换率即每分钟CO2排出量与摄O2量的比值;RER为1时,代表供能物质以糖类为主,RER为0.7时,代表供能物质以脂肪为主。)(5)综上所述,完善图3,阐释突变体小鼠肥胖的机理:①____②__

__【答案】20.①.胰岛素②.肝糖原21.22.①.C②.B③.D④.G23.正常小鼠白天消耗脂肪和糖类,晚上以消耗糖类为主;突变体小鼠白天和晚上均以消耗糖类为主24.①.X蛋白缺失②.瘦素不敏感/瘦素抵抗【解析】【分析】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

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小问1详解】当血糖浓度

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胰岛B细胞的活动增强,胰岛素的分泌量明显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的上升,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和肝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等;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这样既增加了血糖的去向,又减少了血糖的来源,使

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小问2详解】实验结论为X蛋白质具有抑制肥胖的作用,因此X基因功能缺失的突变体小鼠因为无法合成X蛋白,导致其体重大于正常小鼠,即:。【小问3详解】甲组为空白对照组,作用是提供正常

情况下小鼠的体重和摄食量参考值,丙组小鼠是条件对照,突变体小鼠需要C注射生理盐水处理,丁组小鼠对突变体小鼠进行注射瘦素处理。因为瘦素具有抑制食欲、减轻体重等功能,所以乙组小鼠注射瘦素后,体重和摄食量低于甲组的参考值。丙组瘦素突变体小鼠因为无法

产生瘦素,导致体重、摄食量高于参考值。丁组瘦素突变体小鼠虽然注射了瘦素,但题干告诉我们因为瘦素抵抗,所以其体重、摄食量仍然增加,接近丙。【小问4详解】正常小鼠白天RER小于1,夜晚大于1,说明正常小鼠的能量消耗白天以脂肪为主,晚上以糖类为主,而无论白天还是夜晚,突变体小鼠的RER值均大

于1,白天和晚上均以消耗糖类为主。【小问5详解】结合第二问、第三问和第四问可知,X基因功能缺失,导致X蛋白质功能缺失,一方面会导致瘦素抵抗/不敏感,食欲增加,脂肪合成增加。另一方面能量量消耗总量接近的情况下,主要还是以消耗糖类为主,脂肪几乎不消耗,因而最终导致了

突变体小鼠肥胖的产生。21.动物可通过学习将条件刺激(CS)与非条件刺激(US)有效关联建立条件反射,能够建立条件反射的CS与US间的最长时间间隔称为“一致性时间窗口”,简称“Tm”。研究人员利用果蝇的“气味-电击”学习模型开展研究。(1)果蝇对气味甲、乙的

偏好无差异。利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探究气味甲与施加电击两种处理的时间间隔对果蝇建立气味与电击关联的影响。先向训练臂通入气味甲并施加电击,置换新鲜空气之后通入气味乙,训练后由通道将果蝇转移至测试臂进行测试。①电击会引发果蝇的躲避反应,属于_

___反射。实验中____作为条件刺激。②检测并计算左右测试臂果蝇数量差值占果蝇总数的比例(PI),绘制曲线如图2。时间间隔为20s时野生型果蝇在测试臂的分布情况为____,表示所有果蝇的学习均失败。以PI=0.5时的对应时

间为果蝇将气味与电击建立关联的Tm,实验结果显示____,说明5-羟色胺(5-HT)水平能够影响Tm。(2)气味和电击的感受器不同,位于果蝇脑区学习记忆中枢的K细胞可以同时获得这两种信息,释放乙酰胆碱(Ach)作用于传出神经元。利用转基因技术,在

果蝇K细胞的细胞膜上特异性表达荧光探针,该探针结合Ach可产生荧光,实验证实建立气味-电击条件反射前后,气味信号使K细胞的乙酰胆碱释放量发生改变。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①____(选填下列序号)。①气味甲刺激②气味乙刺激-10s间隔-电击刺激③气味甲-10s间隔

-电击刺激④检测果蝇脑区荧光强度⑤检测果蝇脑区5-HT释放量(3)自然界中,CS与US之间的间隔是多变的,受5-HT机制调节的Tm是影响条件反射建立的重要因素,请分析动物Tm过短对其适应环境的影响____。【答案】21.①.非条件②.气味甲③.左右测试臂中果蝇数量相等④.B组的T

m大于A组,C组的Tm小于A组22.④③①④23.动物的Tm过短,CS与US之间不易建立关联,难以形成条件反射,降低了动物适应复杂多变环境的能力【解析】【分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

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小问1详解】①非条件反射是指出生后无须训练就具有的反射,具有先天性;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

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训练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条件反射建立之后要维持下去,还需要非条件刺激的强化。电击会引发果蝇的躲避反应,该过程是生来就有的反应,属于非条件反射;分析题意可知,实验目的是“探究气味甲与施加电击两种处理的时间间隔对果蝇建立气味

与电击关联的影响”,则实验中电击为非条件刺激,气味甲作为条件刺激。②题干信息,PI是指左右测试臂果蝇数量差值占果蝇总数的比例。由图可知,时间间隔为20s时,野生型果蝇PI为0,即野生型果蝇在左右测试臂数量差值为0,也就是说果蝇在左右测试臂中数量相等,说明该果蝇没有建立起气味与电击的关联,果蝇在气

味甲和电击之间未建立起条件反射,所有果蝇的学习均失败。题干信息,以PI=0.5时的对应时间为果蝇将气味与电击建立关联的Tm,据图而可知,B组(突触间隙5-羟色胺高于正常值)的Tm大于A组(野生型),A组大于C组(突触间隙5-羟色胺低于正常值)的Tm,说明5-羟色胺(5-HT

)水平能够影响Tm。【小问2详解】该实验要证实建立气味一电击条件反射前后,气味信号使K细胞的乙酰胆碱释放量发生改变。该实验属于自身前后对照,实验原理:在果蝇K细胞的细胞膜上特异性表达荧光探针,该探针结合Ach可产生荧光,所以检测的是实验前后的荧光变化,故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①气味甲刺激

→④检测果蝇脑区荧光强度→③气味甲刺激-10s间隔-电击刺激→①气味甲刺激→④检测果蝇脑区荧光强度。【小问3详解】分析题意可知,动物Tm过短对其适应环境的影响是:动物的Tm过短,CS与US之间不易建立关联,难以形成条件反射,降低了动物适应复杂多变环境的能力。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