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课后巩固提升:阶段测评(三) 含解析.docx,共(11)页,98.795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e444c3d1cfb54c01ad4217392df713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阶段测评(三)(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诗,就像一头大象,而全天下的诗人,其实都是盲人摸象。每个诗人的知识结构与社会生活的时空不同,创作的经验不同
,写出来的诗,也就各有千秋,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的答案。这很像太阳的万丈光芒,一个优秀的诗人,如果能够拽住其中一缕,写出几句或几首好诗来,那就是造化有成了。那么,什么是好诗?好诗首先是感性的。如果一首诗给人的印象是凭借理性的智慧编织出来的,那恐怕就不是诗了。诗是直
感的抒发与胸臆的喷涌和流淌,高明的诗人,一定会将这种直感用文字迅疾地固定下来。它是含着体温、裹着气息的,是一种吸纳着春温秋肃、寒来暑往的文字表达,是能够进入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的诗行。感性,是一种天赋,好诗人的感性直觉都非常好,他
们能够抛开一切表面的现象而直抵所要表达的事物的本质。卓越的诗人,凭借他的感性天赋,信手拈来,任意挥洒,出神入化,比如李白与苏东坡,几乎就是出口成章、即吟成诗。这样说来,诗就是那些具有感性天赋者的天下了吗?当然不是。智性也很重要。一个诗人,如果只有感性而没有智性,很难有大作为,
他们常常虎头蛇尾,会写着写着就跑题了,尤其容易坠入云雾山中,让人莫名其妙。那怎样才能写出一首好诗呢?当感性帮助诗人完成了对事物本质的捕捉与文字的迅疾固化之后,智性会帮助诗人沿着感性的直觉,推动字与字的联动与激
发,促使诗行有如神助般喷涌而出。感性迅疾转换为智性,智性又迅疾生发出激情与思想相融的表达。智性即智慧的习性,这种习性一旦养成,便会与感性联合,帮助诗人完成一首又一首诗歌的创造。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的诗人,可以写出比较优秀的诗歌,但
未必能写出卓越的诗歌。我们说诗歌充满了魅力,其实,并不仅仅指的是感性与智性的表达,同时,一定还包含着神性。什么是神性?这的确是很难说清楚的一种诗人的禀赋。它存在于感性与智性之间那一段含混不清的地带,如此,感性与智性才获得了贯通一体的生气,得以迅疾融化在一起,互相生发
,共同放射出诗歌的光芒。最后,让我们来说一说诗性。真正的好诗,一定是诗性充沛的,这个充沛指的就是诗的意境丰盈。无论是感性的表达还是智性的推动与神性的天助,最终都是为了创造一首浑然一体的诗歌。这首诗表面看是句子
与句子的排列组合,其实更关键的是句子与句子相互激发着、推动着创造出来的诗境。这一诗境,是全诗的每一个音节、每一个笔画共同完成的。当我们蓦然回首再看这首诗时,就会发现,语言消失了,而诗的丰沛意境诞生了,令人深受感染。(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4月29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是深奥的又是神秘的,诗人的创作就如同盲人摸象,而全天下的诗人就像是摸象的盲人。B.诗人的创作之所以答案迥异,各具千秋,是因为诗歌创作往往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诗人的创作经验、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的空间,以及诗人所特有的知识结构等。C.诗是直感的抒发与胸臆的
喷涌和流淌,如果一首诗给人的印象是凭借智性编织出来的,恐怕就不是诗了,因为好诗首先是感性的。D.感性,是一种天赋,好诗人的感性直觉都非常好,他们创作的诗歌,含着对自然和社会的直接感知。解析:C项,偷换概念。将原文的“理性的智慧”换为“智性”。“理性的智慧”本质是“理性”,是
相对于“感性”而言的。答案:C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智性即智慧的习性,一个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一旦养成智性,智性便会与感性联合,帮助诗人完成一首又一首诗歌的创造,有大的作为。B.感性不仅帮助诗人感
知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帮助诗人完成对事物本质的捕捉与文字的迅疾固化;智性则进一步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推动字与字的联动,促使诗行泉涌而出。C.神性也是诗人的一种禀赋,神性使诗人的感性与智性贯通一体,融化在一起,互相生发,感性、智性和神性共同使诗歌放射出光芒。D.一位
感性与智性俱佳的诗人,就能写出有魅力的诗歌,就能成就像李白与苏东坡那样,几乎就是出口成章、即吟成诗的卓越诗人。解析:D项,以偏概全。“写出有魅力的诗歌”应该同时具备感性、智性与神性。答案:D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创作,无论是感性
的表达还是智性的推动与神性的天助,最终都是为了创造一首浑然一体、意境丰盈的诗歌。B.诗境是由全诗的每一个音节、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句子共同完成的;真正的好诗,一定是诗性充沛、意境丰盈的,使人得“境”忘“言”,深受感染。C.即使是一
个优秀的诗人,能写出几句或几首好诗来,也是难能可贵的,也算是造化有成了。D.从诗歌创作的重要性来说,神性为上,智性次之,感性为下,因为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的诗人,可以写出比较优秀的诗歌,但未必能写出卓越的诗歌。解析:D项,推断无据。“神性为
上,智性次之,感性为下”的表述文章中没有体现。答案:D(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悲惨命运[英]威廉·萨默赛特·毛姆有些人,在拜访别人或晚上与人聊天的时候,总觉得告辞是一件很难的事。时间一分接一
分地过去了,到拜访者觉得自己真的该走了的时候,他站起来吞吞吐吐地说:“呃,我想我……”紧接着主人就说:“噢,你这就要走吗?时间真的还早呢!”于是拜访者拿不定主意的尴尬就接踵而至了。在我所知的这类事情中,最悲惨的例子要数我可怜的朋友动三先生了。他简直不知道该如何从所拜访的人家里脱身。他是那
么忠厚,又是那么规矩,从不愿失礼。在他放暑假的第一天下午,天空一片浅蓝,颜色很浅。他到一个朋友家里拜访。他在那儿聊了一会儿天,喝了两杯茶,然后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说:“呃,我想我……”可是女主人说:“噢,别急!动三先
生,你真不能再多待一会儿吗?”动三从来都是说实话的。“噢,我能。”他说,“当然,我——呃——可以再待一会儿。”他留了下来,喝了十一杯茶。夜幕开始降临了,他再一次站起来。“呃,现在,我想我真的……”“你非要走吗?”女主人客气地说,“我还以为你可
以留下来吃饭呢……”“呃,是可以的。”动三说,“假如……”“那就留下来吧。我肯定我的丈夫会很高兴的。”“好吧,那就留下来吧。”他颓然回到椅子上,灌了一肚子的茶水,怪难受的。男主人回来了,他们开始吃饭。动三从头到尾都
在盘算着要在八点三十分告辞。主人一家都在纳闷,不知动三到底是因呆笨而显得闷闷不乐呢,还是仅仅只是呆头呆脑的。吃完饭后,女主人想打开他的话匣子,于是拿出照片给他看。她把家里珍藏的所有的照片都拿了出来。到
八点三十分的时候,动三已经看了七十一张,大约还有六十张没看完。动三站起来:“现在告辞了。”他以恳求的口吻说。“告辞?”他们说,“才八点三十分,你有什么事要去办吗?”“没什么事。”他承认,然后苦笑了一下,接着又闷声闷气地坐下来。就在这时候,大家发现主人的宝贝儿子——那个可爱的小调皮鬼把动三的帽子给藏
起来了,因此,男主人说,动三先生非留下来不可了,于是就请动三一起抽烟聊天。动三时时刻刻都在想着果断地离去,可是办不到。后来男主人开始厌烦他了,就用反话挖苦他说:“动三先生最好留下来过夜,我们可以给你临时搭一个铺。”动三误解了他的意思,竟然连连道谢。于是男主人便为他安排了一个空房间,内心
却狠狠地诅咒他。第二天,吃完早饭后,男主人进城上班了,留下动三和家里的宝贝儿子玩。动三一天一直在琢磨着回去,可他又左右为难。男主人傍晚下班回来了,他发现动三还在家里,大感吃惊和恼火。他想开个玩笑把动三支走,于是说:“我认为该向动三先
生收房租和伙食费了!”那个不幸的小伙子目瞪口呆一阵,然后紧紧握住男主人的手,向他预付了一个月的食宿费。在接下来的一个月的日子里,他神情忧郁,最后他垮了。他发烧得厉害,神志不清,后来病情进一步恶化,怪可怕的。有时候他从床上惊坐起来,
尖叫着:“呃,我想……”紧接着又倒在枕头上,同时发出一声令人毛骨悚然的大笑。再一会儿,他又跳起来,大叫着:“再来一杯茶,再拿照片来!哈!”在动三假期的最后一天,大雨“哗哗哗”地下个不停,仿佛天上有个巨大的喷壶
,在往地上倒水。经过一个月的痛苦折磨,动三去世了。人们说在他临终之际,他在床上说:“噢!天使们在召唤我,我想我真的该走了。再见!”(选自《小说选刊》,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
项是()(3分)A.本文描写人物时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方法,如动作描写“有时候他从床上惊坐起来,尖叫着”“再一会儿,他又跳起来,大叫着”,语言描写“呃,我想我……”,都刻画了动三的主要性
格特点。B.小说结尾描写“大雨‘哗哗哗’地下个不停,仿佛天上有个巨大的喷壶,在往地上倒水”,主要目的是照应开头“天空一片浅蓝,颜色很浅”一句。C.小说以动三的悲惨命运为线索,以人物行踪为顺序,文脉清晰。作者自始至终抓住人物的语言来塑造人
物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动三的同情和褒扬。D.在接下来的一个月的日子里,动三神情忧郁,最后他垮了。他发烧得厉害,神志不清。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是预付食宿费、被主人误解带来的思想折磨等。解析:B项,主要目的是照应开头,烘托动
三的悲惨命运,从而突出主题。C项,小说以动三拜访朋友为线索,并以时间为顺序,自始至终抓住人物描写,突出主题;同时,“褒扬”不准确。D项,还有动三犹豫不决等原因。答案:A5.文章开头“有些人,在拜访别人或晚上与人聊天的
时候,总觉得告辞是一件很难的事”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解析:回答这类问题,要结合句子所在文章的位置,从内容主旨和行文结构两方面来组织答案。参考答案:①总领全篇,点明小说的主要内容——“
动三拜访朋友觉得很难告辞”的故事。②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同时为下文展开动三的故事做了必要铺垫。③伏笔手法,开篇的“告辞难”为最后动三死时说出的“再见”埋下伏笔。④开篇以“告辞难”表达作者观点,点明本文主旨。6.简要概括主人公动三的性格特点,并分析造成动三先生悲
惨命运的主要原因。(6分)解析:此题第一问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特征”,要结合人物在文中的具体表现概括归纳。第二问涉及文章主旨,要深度挖掘。参考答案:性格特点:①过于忠厚、规矩、迂腐;②不善辞令;③犹豫不决;④呆板。主要原因:①动三的犹豫、呆板、木讷的性格。②
主人的“好客”和虚伪。(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周有光的传奇人生周有光年轻时的经历并不算顺利,甚至有一种隐隐的“错位”。大学毕业,本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去当外交官,他却选择了学经济;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的毕业生,都到美国留学,可他由于经济原因去了日本;本想到日
本京都大学去向著名经济学家河上肇学经济,河上肇却被捕入狱,周有光只好专攻日语;本来可以在海外享受优裕的生活,他却毅然选择了回国;本来研究经济已经有所成就,他却被指定研究语言。面对这样的“错位”人生,他却很坦然:“人生很难按照你
的计划进行,因为历史的浪潮把你的计划几乎都打破了。”1955年,时任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的周有光到北京参加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会议结束后,组织上通知他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而早在1920年,周有光参加过上海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这一运动当时还受到苏联支
持。于是周有光扔下经济学,半路出家一头扎进语言学中。改行之后的周有光到北京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参加拟定拼音方案的工作,该方案于1958年正式公布。而这段“改行”的经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既来之,则安之”。“要真正改行,就要深入语言学和文字学的研究。一直到今天,我都没有离开这个机构。”“有人曾给我们
讲笑话:你们太笨了,26个字母干三年。”周有光回想起这段往事仍不忘调侃,但他认为,“这三年时间花得还是很值得”。“事实上,直到今天还有人在提意见,而他们提的意见我们都研究过,几乎没有新的意见。今天就得到了这么点安慰。
”1958年,周有光开始在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讲授汉字改革课程,讲义《汉字改革概论》也于1961年出版。周有光曾有“周百科”的外号,拜其连襟沈从文所赐。1980年开始,他成为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中方三委员之一。谈到当
年翻译《百科全书》的细节时,周有光称:“我们翻译《不列颠百科全书》,不过由于当时国内购买力很差,就压缩成10本,称为《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此后,周有光又曾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社科部分总编委。80岁时,周有光决定让生命重新开始。他把80岁当作0岁。92岁那年,收到
一张贺卡,上面写着:祝贺12岁的老爷爷新春快乐!至今提起,老先生还乐不可支。“开阔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历史眼光”,这是后学者对周有光的评价。当世界各地出现了“汉语热”时,一些人推断21世纪将是汉语的世纪,周有光保
持了相当的冷静:“汉语的国际地位,应当作恰如其分的正确估计。汉语的国际性最弱,这是很多中国人不愿意承认的,但是,不承认并不能改变事实。要想改变事实,只有改变汉语本身,提高汉语的规范化水平。”他的专业研究因年老体衰告一段落,但他并未停止思考,更未放弃一名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他在桑榆晚年再扬帆
,开辟新领域——研究社会现实问题,撰写有关文化、历史方面的文章。晚年的周有光又先后出版《百岁新稿》《朝闻道集》等数部新著。周有光曾在纪念自己华诞的座谈会上通过视频向大家问好。他在视频中说到读书,称“读书要和生活发生关系,如果
读了书不能立言,就白读了”。在旁人眼中,老人依然在与时俱进。虽然处于高龄却天天上网,喜欢接触电脑,对外面的事情了解得很清楚,也有自己的看法。相关链接①周有光(1906~2017),原名周耀平,出生于江苏常州,著名语言学家、经济学家,因
主持制定《汉语拼音方案》而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百度百科)②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周有光娶的就是张家的二姐张允和,夫妻俩相敬如宾70年。(百度百科)7.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有光年轻时的经历并不算顺利,甚至有一种隐隐的“错位”,但是他却能坦然面对自己错位的人生。B.1955年,因为周有光早年参加过上海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所以组织上安排他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C.周有光娶了九如巷张家四个才女之一的张允和,夫妻俩相敬如宾70年,与沈从文成为连襟,这也是他人生
“传奇”的一个方面。D.周有光在多个领域都有所建树,这与他有着“开阔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历史眼光”,还有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感是分不开的。解析:B项,强加因果。答案:B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半路出家研究语言学,周有光并没有怨言,到后来一直没
有离开过语言学研究,这体现了一个学者的时代担当和奉献精神。B.“周百科”的外号,虽是沈从文所赐,但从周有光参与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和参与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来看,可以说是实至名归。C.作为“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的研究非常扎实,甚至到了今天
,人们对《汉语拼音方案》也没有提出多少批评的意见。D.周有光晚年仍研究社会现实问题,撰写有关文化、历史方面的文章,并对所谓的“汉语热”有着冷静的思考。E.本文记叙了周有光的传奇一生和他对祖国语言文字工作的杰出贡献,表现了他热爱国家、与时俱进、淡泊名利的优秀品格
。解析:C项,“人们对《汉语拼音方案》也没有提出多少批评的意见”不合文意。E项,“淡泊名利”文中表现不明显。(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答案:CE9.作为人物传记,本文引用了周有光先生的很多话语,请结合文本概述这样表达的好处。(4分)解析:答题时要围绕文本分析引用对内容、传主形
象的作用及表达效果。参考答案:①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本的真实性。②使周有光的人物形象更丰满,彰显传主的精神风貌和品格。③有助于读者真切、深刻地了解周有光的人格魅力和影响,提升传记的阅读价值。(答出其中一点
给2分,答出其中两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2016·全国高考丙)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
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
。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
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
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
,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节选自《明史·傅珪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
/右侍郎/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
/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正确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是断句的关键。本题断句容易出错的地方是“镌与修者官”,“镌”在这里指官吏降级,
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就很容易断错。其他几个有关官职变动的词语,如“降”“进”“再迁”等也可以作为断句的参考。答案:B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
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掌管土地、户籍
等的是户部,不是礼部。答案:A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
孝宗实录》。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
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的能力。根据文意,C项中“虽有言官请留
,他仍坚持离职”错,原文中“不听”的主语是皇帝,“不听”即没有接受言官的建议,不准他留任。答案:C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5分)(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
如雍言,不报。(5分)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翻译的重点是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等。第一句中重点词语是“权幸”“嫉”,分别是“受宠的权贵”“痛恨”。第二句中,重点词语是“忠谠”“报”,分别是“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回复”的意思。参考答案:(1)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
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译出大意给3分;“权幸”“嫉”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译出大意给3分;“忠谠”“报”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参考译文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明成化二十三年考中进士
。改任庶吉士。弘治年间,被授予编修,不久又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完成,晋升为左中允。明武宗即位,因为曾在东宫服务,晋升为左谕德,担任讲官,参与纂修《孝宗实录》。当时,翰林院的编修们不阿附刘瑾,刘瑾嫉恨他们。说《会典》是刘健(时任内阁
首辅)等编纂完成的,浪费了很多钱财,参与编修的官员都被降职,傅珪被降为修撰。不久,因《实录》编成,重新晋升为左中允,再晋升为翰林学士,先后担任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傅珪代替费宏担任礼部尚书。礼部的事务比别的部简单,自从傅珪多次执意谏诤,章奏慢慢多了起来。皇帝好佛,
自称“大庆法王”。番僧请求拨一百顷土地建立法王下院,皇帝下“中旨”(皇帝直接下达,未经朝臣议定的旨意)到礼部,自称“大庆法王”,同时称“圣旨”(经相关朝臣核实议定颁布的旨意)。傅珪佯装不知,奏称:“谁是大庆法王?竟敢与至尊(指皇上)写到一块,这是大不敬。”皇
帝下诏,让傅珪不要再过问,番僧的图谋也最终告罢。傅珪平时好像有些木讷。但面对大事的时候,态度坚定,别人无法改变,最终因此触怒权贵离开朝廷。教坊司伶官臧贤请求更换牙牌(乐官身份的标志),按照古代朝士所用牙牌的形制制作,又
请求改铸方印,傅珪阻止不施行。臧贤就日夜在宦官中毁谤他,希望使他辞职。御史张羽上奏云南受灾,傅珪于是极力论说四方灾变可畏。正德八年五月,又上报四月受灾,于是说:“春秋二百四十二年,记载灾变六十九件事。现在从去年秋天以来,地震天鸣,冰雹降落,星宿陨坠,龙虎出现,地裂山崩,共四十二件事,而水
灾旱灾没有计算在内,灾害没有比现在更厉害的了。”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恰逢户部尚书孙交也因正直触怒权贵,权贵于是假传圣旨令二人辞职。两京谏官纷纷上奏章请求让他们留任。皇帝不接受。傅珪回乡三年,御史卢雍称赞
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家无积蓄,每天的供给都很困难,请求颁发月廪、岁隶,以体现优礼。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而傅珪正在此时去世,时年五十七岁。嘉靖元年,收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谧号文毅。(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
~15题。横波亭为青口帅赋①元好问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②。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丘。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注①本诗是为镇守金国青口要塞的老朋友所作,写于元灭金之前。②元龙百尺楼:元龙指三国时的陈登,
刘备赞他有文才武略。后用“元龙百尺楼”来指高峻。14.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起笔不凡,辞采雄壮,又巧借典故,既写出了横波亭下临飞流的孤高之势,也暗指了亭名之由来。B.颔联写眼前的景色引发了诗人
对“千年豪杰”的追忆,这与“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表达的情感一致。C.颈联中疏星、澹月、老木、清霜加之“秋”与“夜”,描绘凄凉之景;而鱼龙潜江,雁掠长空,却写豪迈之情。D.“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
北是神州”两句,写得慷慨悲壮,让人联想到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苍凉悲壮。E.这首诗长于用典,借咏横波亭及周围山川形势,勉励青口帅勇往直前,收复失地,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解析:B项,“与‘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表达的情感一致”错,此处不是“英雄无觅”,结合注释
可知。C项,应为“描绘出一派清寒江景,而鱼龙潜江,雁掠长空,更添清寥之感”。E项,“长于用典”应为“融情于景”。答案:AD15.有人称元好问的诗“有豪放迈往之气”。请结合相关诗句,从内容或语言的角度加以分析。(6分)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风格。“豪放迈往”即豪放、超凡脱
俗的意思,应从具体诗句入手,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中的意象,从品味语言角度,如“插”“压”“万里”“千年”等词,体悟其“豪放迈往之气”。答案示例:①元好问这首诗“有豪放迈往之气”。从内容上看,全诗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
怀。比如首联和颔联作者以横波亭的孤高之势、周围山川的雄壮暗喻青口帅之豪情;尾联写倚剑高歌,慷慨豪饮,遥想浮云下的西北神州,都表现出勇往直前、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②元好问这首诗“有豪放迈往之气”。从语言上看,本诗遣词用字不同凡响,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像首联中的“插”“压”等字把横
波亭下临飞流的孤高之势传神地表现出来了。再如颔联中的“万里”“千年”,分别从空间的广阔与时间的久远来表现景之壮观与人之英武,字里行间表现出一种磅礴的豪迈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
空缺部分。(1)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2)陆游在《游山西村》中表现热爱乡土,今后愿与村民亲切絮语、亲密无间的两句是“,”。答案:(1)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2)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
无时夜叩门第Ⅱ卷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2016·全国高考甲)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舞台上的灯光时明时暗,快速变幻的布景令人目不交睫....,随着歌手的狂歌劲舞,观众席上也一片沸腾。②有专家指出,石油是
不可忽视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须厝火积薪....,未雨绸缪,进一步健全中国的石油安全体系。③那些航空领域的拓荒者,很多已经离开人世,但他们筚路蓝缕....的感人形象一直深深印在人们的记忆中。④这次会谈并没有其他人
员参加,他们两个人又都一直讳莫如深....,所以会谈内容就成为一个难解之谜。⑤正在悠闲散步的外科主任王教授,突然接到护士电话说有个病人情况危急,他立刻安步当车....向医院跑去。⑥从用字之讲究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苦心孤诣....,要在这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一种深邃
幽远的意境。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⑥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觉。交睫,上下睫毛相交接,即闭眼。根据句意,应该用“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②厝火积薪:比喻潜伏着很大的危险。选项
望文生义,误用为“积攒”的意思。③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句中形容“航空领域的拓荒者”,符合语境。④讳莫如深:紧紧隐瞒。根据句中“没有其他人员参加”“难解之谜”的语境,可知这个词使用正确。⑤安步当车:慢慢地步行,就当是坐车。与“立刻”“向医院跑去”的语境相矛盾。⑥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达
到别人达不到的境地。根据“营造出一种深邃幽远的意境”的语境,取其“费尽心思钻研”的意思。答案:D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立体化作战的望远镜集群,不但能提升我国在天文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还能广泛应用于导航、定位、航天、深空探测。B.阿里巴巴集团
CEO张勇说:“每年‘双11’成功的标志就是创新,我们每年都会去想很多新主意的方式,来做今年‘双11’的创新。”C.近日,社会各界人士聚集在革命军事博物馆,观看“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以历史追溯者的目光重温
历史。D.被誉为“绵阳的维多利亚港”的三江码头整体建筑自从完工以后,美丽绵阳又多了一个公共旅游景点、一张城市宣传名片。解析:A项,成分残缺,可在“深空探测”后加上“等众多领域”;B项,逻辑不当,“每年”与“
今年”矛盾,“的方式”多余,可以改为“我们每年都会去想很多新主意,来做当年‘双11’的创新”;D项,中途易辙,可改为“自从被誉为‘绵阳的维多利亚港’的三江码头整体建筑完工以后”。答案:C19.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唯书有华,秀于百卉。文学
作为人类的“精神食粮”,是穿越时光的智慧沉淀,①是屹立不倒的千年丰碑,流芳百世,万年犹新。读书,②是细味品读传世之作,③精神上的按摩,不仅能让人心醉神往、难以忘怀,④能让人抚卷静思,沉淀内心,变得睿智豁达、优雅美丽。⑤,经典美文易觅,静心品读难得
,能手捧佳作,享受“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的阅读,如今⑥渐行走远,很少有人能够感受。①②③④⑤⑥A也甚至/而且但是仍B/尤其犹如更然而却C更常常反而/反而已D还特别一旦还可是/解析:排除法。第③空,须将“精神上的按摩”与“读书”建立联系,否则转换话题,故排除A项;“
一旦”作副词表不确定的时间(发生某事件),不能接“精神上的按摩”,故排除D项;“反而”作副词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故排除C项。答案:B20.根据信息要点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5字)(5分)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11月7日上午经表决,通过了《中华人
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该法将于明年6月1日起施行。法律进一步界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范围;对攻击、破坏我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境外组织和个人规定相应的惩治措施;增加惩治网络诈骗等新型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的规定等。解析:拟
写新闻标题注意抓住导语即第一句进行压缩。参考答案:全国人大通过网络安全法,明年6月1日起施行21.下面是某宾馆住客控制流程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60字。(6分)解析:解答图文转换题时,要注意分析画面中的要素要全,不能偏
颇或疏漏,包括叙述顺序,也是重点。本题是某宾馆住客控制流程图,解答时要注意读懂“箭头”所指内容,应该是有先后顺序的;另外,要注意叙述的条理性,要按一定的顺序说明。参考答案:散客或团队,既可预定入住宾馆
,也可直接入住。入住宾馆后,可以在店外消费,也可以在店内消费,结账完毕方可离开宾馆。四、作文(60分)2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每个人心里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梦一颗种子在我心里的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种桃李春风写作提示:(一)关键词界定:譬
喻性材料,别有寄托,意蕴丰富。(1)“田”比喻为每个人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心灵空间、精神世界。(2)“种子”可理解为理想、愿景、志向、希望等。因为它能收获“桃李春风”,所以也可以从希望、温暖、爱心等美好的东西来
理解;从前后关系来看,梦想、理想等也应该具有美好特质。(3)“种”体现为主体播种、培育等实践性努力。强调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心里播种梦想、希望、爱心等美好种子。(4)“桃李春风”是播种的收获,喻指希望、温暖、爱心等美好的东西。(二)分层理解:(1)“每个人心里
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梦”。每个人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心灵田地,暗示既然是自己的田地,就需要我们主动耕耘、播种,并期待收获。(2)“一颗种子\在我心里的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种桃李春风”。在自己的梦想
田地上,我们都要种上一颗种子,让它生根发芽长大,收获桃李春风。从收获结果来看,我们播种的种子应该具有美好的积极的属性,提示我们可以根据个人的精神心灵需要展开关于种子的联想,而不仅仅限于梦想。(三)整体立意:整体来看,材料重点强调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内心田地上种上美好的种子
,收获桃李春风。对接现实生活,材料立意指向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美好的梦想,心存善意、希望、爱心等美好愿景,并用心呵护,使它获得收获。材料具有极强的现实,现代社会物欲横流,道德缺失,信仰缺位,梦想缺席,人们缺少了精神支柱,内心如果被欲望的野草占据了,一切美好的精神基因都难以扎根,更不要说
生长了。因此,要重塑人们的精神风貌,必须积极主动地在自己的内心田地里播种,撒下美好的种子,收获桃李春风。参考例文拾荒者的梦拖着一袋瓶瓶罐罐和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到桥洞下的“家”,吃几口不知何时的快餐,就裹紧身上唯一值钱的油渍斑斑的军大衣入
睡。是的,他是一位拾荒者。从他记事起,他就住在这破烂不堪、仅供遮风挡雨的桥洞下。为了填饱肚子,尚且年幼的他只得翻垃圾桶,向路人行乞,与野狗争食……即使生活如此,他仍有一个梦——像每天从桥上过的孩子一样,背着书包去上学。但,他没有父母,没
有钱,就算站在校门口也会被门卫嫌弃地赶走。所以,他学别人捡破烂卖,想攒够学费,这一攒,就攒了四十多年。如今的他,已年近五十,但还从没踏进学校一步。可读书仍是他心中难以磨灭的梦。他会从垃圾站捡别人的书:小学的、初中的、插画的、文言文的……不论什么书,他都会拾回去,修复
好,再整齐地码放在地上。为了认字,他用两个月的积蓄,忍受着他人异样的目光从书店里买了一本词典。每天拾荒回来,都会看上一会儿书才结束这一天。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垃圾站发现了一个七八岁样子的男孩。男孩赤裸着上身,只着一条棉裤,冻
得瑟瑟发抖地在垃圾堆中翻找着什么。“哇!”男孩黝黑的双手从里面拿出半碗不知什么时候的别人吃剩的泡面,脏兮兮的脸上欣喜万分,不等什么便大口吃起来。拾荒者仿佛看到了儿时的自己,在本该上学的年龄却在垃圾堆中度过,眼睛一阵湿润,不由走近。见男孩护住面一脸警惕的样子,拾荒者的心更是一阵抽痛:“孩子,
别怕。我不抢你的东西。我就问问,你多大了呀?叫什么名字?”“我…我今年应该八岁吧。我叫东东。”男孩一脸胆怯。“那你爸妈呢?怎么你来这里找吃的?”“我也不知道我爸妈是谁,在哪,我饿了只能来这里找吃的……
”听了这话,他一阵心疼,看着男孩瘦弱的身板,他摸了摸孩子的头:“你想上学吗?”“想,可我……没钱上。”“没事,爷爷交钱让你上学!”于是,周遭人都知道,桥洞下的拾荒者多了个孙子,叫“东东”。翻出多年的积蓄,他为男孩添置了两身行头,买了文具和书本。他将自己清理得较体
面,带着男孩登记入校。多年积攒的钱花得这么快,可他丝毫不后悔,他现在只想让男孩上学,让男孩实现梦想。几个月后,桥洞下又多了一位跛脚的小姑娘,他在街上看到个女孩不停向路人磕头只为了几个馒头的钱。于心不忍,他便又“领养”了这个女
孩。他不偏心,男孩上学便让女孩也上学。他自己则拼命工作,让孩子可以放心地上学。多年以后,曾经的男孩已成长为身强体壮、头脑聪明的商业精英;而女孩也很争气,拾荒者带她治好了跛脚,她自己也发奋拼搏,当了名老师。当周遭人为拾荒者存钱不自己花的行为感到困惑时,他只笑
着说:“小时候,我也想上学,也曾梦想开公司,当老师,但我没有钱。现在,他俩都很有出息,都完成了我的梦。而我,现在只梦想他们生活幸福。现在梦都实现了,我还有什么好后悔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