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16.2《六国论》课件32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共(31)页,3.548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d56400afcb7e55df48d6b7c55e056d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
,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
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
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猜一猜,苏轼行了什么酒令?嬴政并吞六国六国论苏洵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
的原因,借古讽今。解题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
传千古,峨嵋共比高”。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著有《嘉祐集》作者简介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这就是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三字经》中的一则故事。讲的就是北宋大文学家、《六
国论》的作者苏洵青年时代的事。苏洵年轻时,读书不努力,糊里糊涂地混日子,直到二十七岁方有觉悟,于是发愤学习。学了一年多,自以为差不多了,就去考进士,结果没有考中。这才使他认识到,学习并不容易,要得到成果非下苦功夫不可。有一天,苏洵的书房里忽然不断地向外冒黑烟。家里人都很吃惊,不知出了什么事
。走进去一看,只见苏洵正把一叠叠的文稿往火炉里送。原来,他要把自己过去所有不成熟的作品全部烧掉,决心从头开始。从此,他谢绝宾客,闭门攻读,夜以继日,手不释卷。如此发愤攻读了五、六年,终于文才大进,下笔如有神,顷刻数千言。宋仁宗嘉佑年间,他带了儿子苏轼、苏辙,
不远数千里,从家乡四川来到京师开封。当时翰林学士欧阳修把他的作品二十二篇呈上朝廷,得到极高的评价。宰相韩琦见他文章写得好,上奏皇帝,召试舍人院,苏洵推病不愿应试。后来又任命他为秘书省校书郎。这时他已年过五十岁
了。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当年苏老泉,年已二十七。方知需用功,发奋读书籍。并同儿与女,思究圣人语。寒窗多少年,青丝根根白。父子同进京,三人皆中举。
皇城咸震惊,争诵苏洵名。读书从不晚,辛勤为第一。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清张鹏翮撰写的三苏祠的门联下联四大家是韩、柳、欧、苏四家,其中苏家包括苏洵、苏轼、苏辙,仍然是对苏门的盛赞;千古文章让四家,四家文章苏门占其一,四家非四人。另外在北宋文坛上,欧
阳修堪称领袖,苏门为主力,是以四家里是没有王安石的,到唐宋八大家里才加上了曾巩和王安石。此对联是四川眉山三苏祠的楹联,上下联都是颂扬三苏的远交近攻各个击破前230年前225年前222年前223年前221年前221年问题探究一、第一段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六国破灭,弊在
赂秦赂秦:力亏不赂者:盖失强援弊在赂秦总总分二、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的是什么?对比得与失难与易土与欲赂得土(秦)战得土(秦)赂失土(诸侯)战失土(诸侯)比比(其实百倍)得土难(祖父)割土易(子孙)比(一夕安寝,秦
兵又至)土有限(诸侯)欲无厌(秦)比(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胜负强弱已判引证薪不尽火不灭赂秦力亏,破灭之道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前275年魏割温予秦。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前257年魏信
陵君救赵秦兵解去。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六国抗秦大事年表三、第三段:“不赂秦”的三国——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除此之外,作者还写了什么?全段论述的观点是什么?不赂者齐燕与嬴
不助五国以荆卿为计赵洎牧以谗诛不能独完盖失强援提假设韩魏楚各爱其地齐燕赵正确决策或未易量与秦较量(正面)(反面)不赂者以赂者丧第四段:作者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阐述什么样的政治主张?结构上起何作用?第五段:作者表明了怎样的写作意图?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破亡(史
实)(主张)(引古)(讽今)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北宋统治者)北宋地图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
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的结果是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了《六国论》。时代背景六国破灭,弊在赂
秦赂秦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得与失难与易土与欲齐亡之事实燕亡之教训赵亡之悲剧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毋从六国破亡故事并列借古讽今结构归纳作者借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六国为借鉴,不要被契丹、西夏的积
威之所劫,一味地贿赂,以求苟安。要奋起抵御,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道。课堂小结文章写作意图借古讽今,切中时弊全文结构思路论点鲜明,论证严密文章语言运用语言生动,气势充沛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
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对比论证)2.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3.(比喻论证)4.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假设论证)5.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
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类比论证)论证方法课堂练习一、下列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革灭殆(dài)尽暴(bào)霜露B.弊在赂(lù)秦为(wèi)国者C.思厥(jué)先祖父胜负之数(shù)D.奉之弥
(mǐ)繁洎(jì)牧以谗诛Cwéipùmí二、下列句中红色的字解释全对的一项是【】A.赂秦而力亏(削弱)六国互丧(互相)盖失强援(因为)固不在战(顽固)B.率赂秦耶(全都)暴霜露,斩荆棘(暴露)举以予人(给)理固宜然(应该)C.暴秦之欲无
厌(厌烦)奉之弥繁(满)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断定)始速祸焉(招致)D.终继五国迁灭(改变)诚不得已(诚挚)洎牧以谗诛(等到)当与秦相较(相当)E.与赢而不助五国(和)胜负之数(命运)或未易量(轻易)后秦击赵者再(再次)B(相继)(本来)(满足)(更加)(实在)(倘若)(亲附)(两次)三、
下列句中斜体红色词的意思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③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④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⑤可谓智力孤危⑥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⑦思厥先祖父⑧与战胜而得者,其
实百倍⑨刺客不行,良将犹在⑩左右皆泣,莫能仰视A.③④⑥⑩B.①⑤⑦⑧C.②③⑤⑨D.①③⑥⑦A(古:祖辈父辈今:爷爷)(古:引出对象。今:连词)(古:前例、旧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古:智谋和力量。今:人的智商)(古:不去行刺。今:不可以
)(古: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四、下列句中红色的词语活用相同的两项是【】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D.盖失强援,不能独完E.外连衡而斗诸侯F.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五、解释下列
各项中的红色词语A.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B.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始速祸焉C.犹抱薪救火良将犹在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并力西向E.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继五国迁灭F.此言得之诚不得已G.或曰……或未易量CE(形作名,意:小的方面)(名作状,意:日日,月月)(使动,意:使……退却)(形作动,意:保全
)(使动,意:使……争斗)(名作动,意:侍奉)(丧失)(灭亡)(起初)(才)(犹如)(副词,还)(如果)(朝着)(终于)(坚持到底)(能够)(适宜,得当)(有人)(也许)讨论:你认为苏洵的论点正确吗?你怎么看待六国的灭亡?提示:
“老苏”此文体现出思想的进步性和观点的片面性。观点可以多样化,一分为二,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合作探究有人将《六国论》比作《过秦论》的姊妹篇,试比较两者并总结。1、写作文体《六》《过》都是史论文2、写作目的《六》《过》都是借
古讽今,都表现作者的忧国情怀:《过》讽谏汉武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朝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六》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奋起抵御外侮。3、论证方法《六》《过》都采用对比论证法4、中心论点的提出《过》卒章显志《六》开门见山